旋转工具

申请号 CN201710233027.9 申请日 2017-04-11 公开(公告)号 CN107443320A 公开(公告)日 2017-12-08
申请人 株式会社TJM设计; 发明人 青柳千寻; 广濑和幸;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工具。实现能够不阻碍旋转工具的性能而更可靠地吊挂该旋转工具的紧凑的构成。本发明的冲击起子(1)具备:使工具旋转的 马 达; 外壳 (4),其具有以内部可收纳马达的方式形成为沿马达的旋 转轴 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外壳主体部(11)和从外壳主体部(11)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把手部;吊挂件(20),其具有可吊挂外壳(4)的吊挂部(20a),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所述 旋转轴 方向的端部,且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可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在外壳主体部(11)设置有可收容吊挂件(20)且可供该吊挂件(20)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的凹部(15)。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工具,具备:
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
外壳,具有以内部可收纳所述驱动部的方式形成为沿所述驱动部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外壳主体部,和从所述外壳主体部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把手部;
吊挂件,具有可吊挂所述外壳的吊挂部,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部可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
在所述外壳主体部设置有可收容所述吊挂件且可供该吊挂件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的收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工具,其中,
所述吊挂件是通过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部和将该支承部彼此链接的链接部构成的、俯视时为U字状的板状构件,以所述链接部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外方侧的方式沿着所述外壳主体部的侧面配置,
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具有位于所述链接部侧的支承部主体,
所述吊挂部通过所述支承部主体及所述链接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工具,其中,
所述一对支承部还具有:
所述支承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支承部主体窄,且相对于所述收容部进行滑动移动的滑动部;
位于所述支承部主体和所述滑动部之间的台阶部,
在所述外壳主体部设置有在所述吊挂件被定位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收容位置的状态下,供所述台阶部抵接的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工具,其中,
在所述支承部主体上设置有以所述一对支承部的间隔变窄的方式弯曲成曲柄状的曲柄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工具,其中,
还具备以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部将所述吊挂件保持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端部的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工具,其中,
还具备相对于所述把手部设置于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相反的一侧的环状的固定吊挂件,所述固定吊挂件至少外周部分沿厚度方向弯曲。

说明书全文

旋转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工具,其具有收纳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的外壳和用以吊挂该外壳的吊挂件。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具有收纳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的外壳和用以吊挂该外壳的吊挂件的旋转工具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构成,该构成是在电动工具主体上,在往把手部的前端侧延伸的侧壁上设置有作为吊挂件的安装勾。
[0003] 如此,可以将安装勾装于设置于操作者的腰旁边的具有可开闭的闸口的弹簧扣等卡定件上。因此,操作者在不使用电动工具时,可以将电动工具挂在操作者的腰带上,因此,可以用空出的两手进行不需要电动工具的作业。
[0004] 然而,在电动工具主体的圆筒状的主体部内收纳有使工具旋转的达等驱动部。因此,电动工具中,主体部比把手部重。在这样的构成中,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成那样,在比把手部靠前端侧设置有吊挂件的情况下,在将该吊挂件装在配置于操作者的腰旁边的卡定件的状态下,重的主体部位于比把手部靠下方的位置。于是,在每次重的主体部晃动时,操作者会感觉到被旋转工具的惯性拉拽。这种感觉令人感觉到不愉快。
[0005] 另一方面,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安装于电动工具的马达部的侧面的吊挂件。该吊挂件中,与马达部的侧面抵接的侧体具备上侧构件、下侧构件、上述上侧构件及上述下侧构件各自往前方延设形成环状的前端卡止部。该前端卡止部卡止于马达部的前端部分。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通过螺栓被链接。
[0006]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吊挂件具备安装于侧体的后方的滑动构件,且该滑动构件沿轴向进行滑动移动,长度可自由调节。滑动构件以根据安装吊挂件的电动工具的尺寸相对于侧体进行了位置调整的状态由螺丝紧固于该侧体上。滑动构件的后方形成空心,以向操作者的操作带的连接环体吊挂。
[0007] 上述专利文献2中的吊挂件在后方侧通过环状的软管卡箍固定有侧体及滑动构件。
[0008]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构成中,可以将吊挂件安装于长度及大小不同的各种电动工具的马达部。在将这种构成的吊挂件挂在操作者的腰带上时,重的马达部位于上侧,且把手部位于下侧。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构成的情况下,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成相比,挂在操作者的腰带等上的电动工具晃动时,该电动工具上产生的惯性力较小。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16649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34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3] 然而,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构成那样相对于旋转工具安装其他构件即吊挂件的构成中,因该吊挂件的安装方法不同,可能会对旋转工具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亦即,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构成中,侧体的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通过螺栓相链接,但如果将螺栓过于紧固,马达部就有可能变形,对内部的马达等电子零件带来不利影响、或者连接马达和工具的轴部分的轴芯就有可能错位。另外,因相对于马达部安装侧体的位置不同,可能阻碍马达的排热。
[0014]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成中,因为是将吊挂件固定于旋转工具上,故作为整体有可能大型化,并且若相对于旋转工具不能可靠地固定吊挂件,旋转工具也有可能从该吊挂件掉下来。
[0015]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实现能够不阻碍旋转工具的性能而更可靠地吊挂该旋转工具的紧凑的构成。
[0016]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7]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旋转工具,具备: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外壳,其具有以内部可收纳所述驱动部的方式形成为沿所述驱动部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外壳主体部和从所述外壳主体部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把手部;吊挂件,其具有可吊挂所述外壳的吊挂部,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部可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在所述外壳主体部设置有可收容所述吊挂件且可供该吊挂件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的收容部(第一构成)。
[0018] 如此,可以利用设置在收纳有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的外壳主体部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部的吊挂件吊挂旋转工具。该吊挂件被收容在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收容部内,且可沿所述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因此,不需要在外壳主体部安装分体的吊挂件,不会产生如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成那样的不利情况。
[0019] 亦即,通过在外壳主体部设置吊挂件,与安装分体的吊挂件的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构成相比,可以实现紧凑化及吊挂件和外壳主体部的连接部分的强度提高,并且可防止产生安装吊挂件时的问题产生。
[0020] 另外,在不需要所述吊挂件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吊挂件滑动移动,可以将其收容在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收容部内,因此,实现旋转工具的紧凑化。
[0021] 进而,如上所述,通过设定为使上述吊挂件相对于上述外壳主体部可滑动移动的构成,可以将上述吊挂件容易地切换到拉出位置和所述外壳主体部内的收容位置。
[0022] 在所述第一构成中,所述吊挂件是通过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部和将该支承部彼此链接的链接部构成的、俯视时为U字状的板状构件,以所述链接部位于所述外壳主体部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外方侧的方式,沿着所述外壳主体部的侧面配置。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具有位于所述链接部侧的支承部主体。所述吊挂部通过所述支承部主体及所述链接部构成(第二构成)。
[0023] 如此,通过由俯视时为U字状的板状构件构成吊挂件,可以提高所述吊挂件的刚性。因此,可以提高所述吊挂件的强度。
[0024] 而且,通过由板状构件构成所述吊挂件,并且将所述吊挂件沿着外壳主体部的侧面配置,可以将吊挂件相对于外壳主体部紧凑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旋转工具的大型化。
[0025] 另外,因为通过所述吊挂件的一对支承部各自具有的支承部主体和链接部构成吊挂部,故能够将该吊挂部形成为供弹簧扣等卡定件悬挂那样的U字状。
[0026] 在所述第二构成中,所述一对支承部还具有:所述支承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支承部主体窄,且相对于所述收容部进行滑动移动的滑动部;位于所述支承部主体和所述滑动部之间的台阶部。在所述外壳主体部设置有在所述吊挂件被定位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收容位置的状态下,供所述台阶部抵接的抵接部(第三构成)。
[0027] 如此,在使吊挂件滑动移动至收容部内的收容位置时,吊挂件的台阶部与设置于外壳主体部的抵接部抵接。因此,能够将吊挂件更可靠地安装于收容部内的收容位置。
[0028] 在所述第二或第三构成中,在所述支承部主体上设置有以所述一对支承部的间隔变窄的方式弯曲成曲柄状的曲柄部(第四构成)。如此,在将弹簧扣等卡定件装于吊挂件上的状态下将该吊挂件卸下时,可以利用设置于所述吊挂件的支承部主体的曲柄部用单手从卡定件将所述吊挂件卸下来。亦即,通过往所述弹簧扣的闸口部推压设置在所述吊挂件的一对支承部中的位于所述弹簧扣外的支承部的支承部主体上的曲柄部,使该闸口部打开,所述闸口部和主体部成为夹持所述曲柄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闸口部往打开该闸口部的方向推压吊挂件,能够用单手将吊挂件从弹簧扣卸下来。
[0029] 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吊挂件从卡定件卸下。
[0030] 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还具备以相对于所述外壳主体部,将所述吊挂件保持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端部的保持部(第五构成)。
[0031] 如此,通过保持部限制了吊挂件往与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使吊挂件相对于外壳主体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顺畅地进行滑动移动。
[0032] 而且,所述保持部被安装于所述外壳主体部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因此,能够利用所述保持部提高所述外壳主体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旋转工具整体的刚性,能够利用驱动部以稳定的状态使工具旋转。
[0033] 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把手部的与所述外壳主体部相反的一侧的环状的固定吊挂件。所述固定吊挂件至少外周部分沿厚度方向弯曲(第六构成)。
[0034] 如此,操作者可以将吊挂件及固定吊挂件中易于使用的一方装于卡定件上。因此,可以提高操作者的便利性。
[0035] 而且,通过将固定吊挂件的外周部分沿厚度方向弯曲,可以提高该固定吊挂件的刚性。因此,实现了固定吊挂件的强度提高。
[0036] 发明的效果
[0037]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旋转工具,在设置于收纳有驱动部的外壳主体部的收容部内收容有吊挂件,且所述吊挂件可沿所述驱动部的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如此,得到能够不阻碍旋转工具的性能而利用吊挂件更可靠地吊挂该旋转工具的紧凑的旋转工具的构成。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起子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0039] 图2是在卸下了护罩及侧罩的状态下从斜后方观察冲击起子时的立体图。
[0040] 图3是在卸下了护罩及侧罩的状态下使吊挂件往拉出位置滑动移动时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41] 图4是吊挂件的俯视图。
[0042] 图5是从链接部侧观察吊挂件的图。
[0043] 图6是从链接部侧观察保持构件的图。
[0044] 图7是从侧方观察保持构件的侧视图。
[0045] 图8是示意性表示从弹簧扣取下吊挂件的情况的图。
[0046] 图9是显示卸下了护罩、侧罩及卡止构件的状态下的冲击起子的侧面的图。
[0047] 图10是固定构件的俯视图。
[0048] 附图标记说明
[0049] 1   冲击起子
[0050] 2   马达(驱动部)
[0051] 2a  输出轴
[0052] 4   外壳
[0053] 8   吊挂件机构
[0054] 9   勾部(固定吊挂件)
[0055] 9a  吊挂部
[0056] 9b  固定部
[0057] 9c  凹部
[0058] 11  外壳主体部
[0059] 12  把手部
[0060] 13  电源安装部
[0061] 15、16  凹部(收容部)
[0062] 15c、16c  台阶部
[0063] 20、60  吊挂件
[0064] 20a  吊挂部
[0065] 21、22  支承部
[0066] 23  链接部
[0067] 24、25  支承部主体
[0068] 24a、25a  第一切口部
[0069] 24b、25b  第二切口部
[0070] 24c、25c  曲柄部
[0071] 26、27  滑动部
[0072] 28、29、68、69  台阶部
[0073] 28a、29a  卡止切口部
[0074] 30  保持构件(保持部)
[0075] 40  卡止机构
[0076] 41、42  卡止构件
[0077] 41a、42a  安装部
[0078] 41b、42b  卡合部
[0079] P  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的构成构件的尺寸,并未照实显示实际构成构件的尺寸及各构成构件的尺寸比例等。
[0081] (整体构成)
[0082]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工具的冲击起子1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冲击起子1通过源自马达2(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使安装于砧座3上的称为钻头的工具(省略图标)旋转,如此将旋转撞击力施予螺栓或螺帽等。
[0083]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侧称为冲击起子的前方(以下简称为前方),将图1中的右侧称为冲击起子的后方(以下简称为后方)。另外,将图1中的上侧称为冲击起子的上方,将图1中的下侧称为冲击起子的下方。此外,省略有关冲击起子1的驱动部分的说明。
[0084] 冲击起子1具备:马达2、通过马达2驱动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收纳马达2及上述驱动机构的外壳4、前罩5、护罩6、侧罩7、吊挂件机构8、勾部9(固定吊挂件)。马达2具有对上述驱动机构传递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2a。图1中,符号P是马达2的旋转轴线。对于马达2及上述驱动机构的构成,省略详细的说明。
[0085] 外壳4具有:外壳主体部11、把手部12、电源安装部13。外壳4通过将右外壳4a及左外壳4b组合而构成(参照图2)。亦即,外壳4从马达2的旋转轴线P的轴线方向(以下称为旋转轴方向)观察,具有被左右分割的构成。通过将右外壳4a及左外壳4b组合,构成外壳主体部11、把手部12及电源安装部13。
[0086] 外壳主体部11形成为在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在外壳主体部11的内部收容有马达2及上述驱动机构。
[0087] 在外壳主体部11的前端部设置有开口(省略图示),在该开口处,砧座3朝向上述旋转轴方向的前方突出。如图1所示,外壳主体部11的前端部以砧座3插通上述开口的状态被前罩覆盖
[0088] 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以安装有后述的吊挂件机构8的保持构件30(保持部)的状态被护罩6覆盖。
[0089] 在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从上述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以配置吊挂件机构8的一对吊挂件20、60的凹部15、16(参照图2、图3、图9)。亦即,一对吊挂件20、60被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左右两侧。在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左右两侧,以覆盖吊挂件20、60的方式配置有侧罩7。
[0090] 如此,通过将一对吊挂件20、60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左右两侧,无论操作者是左撇子还系右撇子,都能够通过操作者惯用的手将一对吊挂件20、60的一方安装于卡定件上。
[0091] 此外,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16的构成相同,吊挂件20、60的构成也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形成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凹部15和配置于该凹部15内的吊挂件20的构成进行说明。
[0092] 如后述,形成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凹部15形成为可收纳吊挂件20的形状。亦即,凹部15具有可收纳吊挂件20的后述的支承部主体24、25的宽幅的第一凹部15a,和可收纳滑动部26、27且宽度比该第一凹部15a窄的第二凹部15b(参照图3)。
[0093] 如图1所示,把手部12是操作者用以把持的部分,从外壳主体部11往与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规定的方向)延伸。图1中,把手部12从外壳主体部11朝向下方延伸。在把手部12上设置有用以控制马达2的ON/OFF等驱动的触发开关12a。
[0094] 电源安装部13设置于把手部12的与外壳主体部11相反的一侧。图1中,电源安装部13设置于把手部12的下方。电源安装部13构成为可连接对冲击起子1供应电力的电池B。
电源安装部13形成为往冲击起子1的前后左右方向扩展的板状,以覆盖蓄电池B的上部的一部分。
[0095]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外壳主体部11、把手部12及电源安装部13一体形成。
[0096] 勾部9被装于挂在操作者的腰等上的弹簧扣等卡定件上。勾部9具有环状的吊挂部9a和固定部9b,以吊挂部9a往冲击起子1的后方突出的方式利用螺丝将固定部9b安装于电源安装部13的侧方。勾部9至少外周侧沿厚度方向弯曲。具体而言,勾部9的吊挂部9a的内周侧及外周侧沿厚度方向弯曲,并且固定部9b的外周侧也沿厚度方向弯曲。如此,与利用平板构成勾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勾部的刚性,实现该勾部的强度提高。
[0097] 勾部9的吊挂部9a被装于上述卡定件上。因此,在将勾部9安装在卡定件的情况下,电源安装部13位于上侧,并且,在冲击起子1中,收纳有重量较大的马达2或驱动机构的外壳主体部11也位于下侧。
[0098] 吊挂部9a形成为具有椭圆状的孔的环状。在吊挂部9a上,在长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往该吊挂部9a的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9c。在吊挂部9a中,在短轴方向的两处设置有凹部9c。
[0099] 通过设置凹部9c,可以使吊挂部9a相对于卡定件容易地卡脱。亦即,通过使凹部9c例如与弹簧扣的闸口部接触,吊挂部9a相对于该闸口部就不易打滑。因此,吊挂部9a相对于卡定件的卡脱变得容易。
[0100] 此外,勾部9以相对于冲击起子1的上下方向斜倾的状态安装于电源安装部13。如此,可以使吊挂部9a相对于卡定件容易地卡脱。
[0101] 另外,在吊挂部9a和固定部9b之间形成有台阶,以使吊挂部9a离开电源安装部13。如此,可以使吊挂部9a远离冲击起子1的外壳4。因此,可以使吊挂部9a相对于卡定件容易地卡脱。
[0102] (吊挂件机构)
[0103] 接着,使用图1~图7说明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吊挂件机构8的构成。图2是从斜后方观察冲击起子1时的立体图。图3是使吊挂件20往拉出位置滑动移动的状态的相当于图1的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及图3表示拆下护罩6及侧罩7后的状态的冲击起子1。
[0104] 吊挂件机构8构成为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可沿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吊挂件20具有在从外壳主体部11拉出的状态下可将该吊挂件20装于卡定件的吊挂部20a(参照图3)。如此,可以将冲击起子1吊挂在卡定件上。
[0105] 如图2及图3所示,吊挂件机构8具备可滑动移动地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上的吊挂件20、用以将吊挂件20保持于外壳主体部11的保持构件30(保持部)、用以将吊挂件20分别固定在收容位置及拉出位置的卡止机构40。
[0106] 图4显示吊挂件20的俯视图。图5表示从链接部侧观察吊挂件20的图。
[0107] 如图4所示,吊挂件20在俯视图上看形成为U字状。另外,吊挂件20通过将板状的构件弯折而形成。亦即,吊挂件20在俯视图上看为U字状的板状构件。
[0108] 吊挂件20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部21、22和将支承部21、22彼此在一端侧链接的链接部23。吊挂件20具有以链接一对支承部21、22的中间点的线为中心相对称的形状。如此,由于吊挂件20具有对称的形状,从而可以将右撇子用及左撇子用且具有相同构成的一对吊挂件20、60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左右两侧。因此,可以降低吊挂件20的生产成本。
[0109] 吊挂件20以链接部23位于外壳主体部11的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的外方侧的方式沿着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配置。如此,可以将吊挂件20紧凑地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因此,可以抑制冲击起子1的大型化。
[0110] 一对支承部21、22从链接部23侧观察,分别在以吊挂件20的内方侧部分相较于外方侧部分位于厚度方向一方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通过链接部23链接在一起。亦即,在吊挂件20被配置于圆筒状的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上的状态下,从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观察,一对支承部21、22以沿着上述侧面的方式设置。因此,从链接部23侧观察,吊挂件20以沿着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方式弯曲。通过这种吊挂件20的构成,可以将吊挂件20更紧凑地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冲击起子1的大型化。
[0111] 一对支承部21、22具有位于上述一端侧即链接部23侧的支承部主体24、25和位于另一端侧的滑动部26、27。滑动部26、27的间隔比支承部主体24、25的间隔窄。如此,一对支承部21、22在支承部主体24、25和滑动部26、27之间分别具有台阶部28、29。
[0112] 如上所述,通过在一对支承部21、22设置间隔比位于链接部23侧的支承部主体24、25窄的滑动部26、27,如后述,即使在滑动部26、27设置了往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6a、27a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吊挂件20的紧凑化。另外,如上所述,因为在支承部主体24、25和滑动部26、27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部28、29,故,如后述,可以利用台阶部28、29作为限制吊挂件的滑动移动的限制机构。
[0113] 在此,如图3所示,在外壳主体部11,夹着旋转轴线P在侧面的两侧(侧面的左右)形成有可收容吊挂件20的支承部21、22的凹部15。该凹部15具有可收纳支承部21、22的支承部主体24、25,且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的尺寸大的第一凹部15a和可收纳滑动部26、27且上述尺寸比第一凹部15a小的第二凹部15b。
[0114] 在第一凹部15a和第二凹部15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5c(抵接部)。如图2所示,在吊挂件20被收容于凹部15内时,支承部21、22的台阶部28、29与该台阶部15c抵接。因此,凹部15的台阶部15c及支承部21、22的台阶部28、29限制吊挂件20,使其不会往比收纳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更靠砧座3侧移动。
[0115] 在第二凹部15b,在构成该第二凹部15b的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沿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槽15d。槽15d内,后述的滑动部26、27的突出部26a、27a被定位。
[0116]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外壳主体部11,在第二凹部15b的后方侧即第二凹部15b的与砧座3相反的一侧设置有鼓出部15e。鼓出部15e被设置于第二凹部15b的后方侧的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的中央部分。鼓出部15e形成为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一对支承部21、22的滑动部26、27的间隔大。
[0117] 如此,在第二凹部15b,在划分第二凹部15b的侧面和鼓出部15e之间形成有仅支承部21、22可通过的空间。因此,在将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拉出时,一对支承部21、22的台阶部28、29上的吊挂件20的内方侧部分与鼓出部15e抵接。因此,一对支承部21、22的台阶部28、29及鼓出部15e限制吊挂件20的拉出方向的滑动移动。
[0118] 滑动部26、27分别具有一端侧与支承部主体24、25连接,并且在另一端侧朝向吊挂件20的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的外方突出的突出部26a、27a。
[0119] 突出部26a、27a被配置在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第二凹部15b的两侧面的槽15d内,在该15d内沿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进行移动。亦即,滑动部26、27被配置为可以在形成于外壳主体部11的第二凹部15b内沿上述旋转轴方向滑动。
[0120] 通过上述的滑动部26、27的构成,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可以在图2所示的收纳位置和图3所示的拉出位置之间进行滑动移动。
[0121] 此外,在滑动部26、27,突出部26a、27a附近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其他部分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小。
[0122] 支承部主体24、25在通过滑动部26、27在第二凹部15b内进行滑动移动,吊挂件20被定位在图3所示的拉出位置的状态下,与链接部23一同构成吊挂部20a。
[0123] 在支承部主体24、25上,在一端侧(链接部23侧)的吊挂件20的内方侧设置有被切成梯形形状的第一切口部24a、25a。另外,在支承部主体24、25上,在比第一切口部24a、25a靠近另一端侧的吊挂件20的外方侧设置有被切成梯形形状的第二切口部24b、25b。
[0124]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支承部主体24、25,通过第一切口部24a、25a和第二切口部24b、25b形成有以支承部主体24、25彼此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弯曲成曲柄状的曲柄部24c、
25c。如后述,在从作为卡定件的弹簧扣卸下吊挂件20时,曲柄部24c、25c进入弹簧扣的闸口部和主体部之间。如此,操作者用单手即可打开弹簧扣的闸口部。
[0125] 此外,与第二切口部24b、25b相比,第一切口部24a、25a的切口长度较长。
[0126]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24a、25a及第二切口部24b、25b分别被切成梯形形状,并且,与第二切口部24b、25b相比,第一切口部24a、25a的切口长度较长。然而,第一切口部24a、25a及第二切口部24b、25b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是操作者能够单手打开弹簧扣的闸口部的形状即可,且各切口长度亦可为任何长度。
[0127] 台阶部28、29在如图2所示吊挂件20在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内被定位在收纳位置时,吊挂件20的外方侧部分与凹部15的台阶部15c抵接。另一方面,在如图3所示吊挂件20被定位在拉出位置时,台阶部28、29的吊挂件20的内方侧部分与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鼓出部15e抵接。因此,台阶部28、29作为限制吊挂件20的滑动移动的限制机构的一部分起作用。
[0128] 如图4所示,台阶部28、29分别在吊挂件20的内方侧具有卡止切口部28a、29a。卡止切口部28a、29a分别形成为半圆状。在该卡止切口部28a、29a分别卡合后述的卡止机构40的卡止构件41、42。详情后述,在卡止切口部28a、29a,在吊挂件20被定位在收容位置和拉出位置时,分别卡合卡止构件41、42。如此,可以将吊挂件20固定在收容位置和拉出位置。
[0129] 链接部23将一对支承部21、22的一端侧彼此链接。链接部23以相对于一对支承部21、22沿它们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亦即,吊挂件20具有将链接部23相对于一对支承部21、22往厚度方向弯折的形状。通过将链接部23制成这种形状,与不弯折链接部23的构成相比,吊挂件20在长度方向的构成紧凑,可以提高吊挂件20的刚性。
[0130] 图5是从链接部23侧观察吊挂件20的图。如图5所示,链接部23以将在如上述倾斜的状态下配置的一对支承部21、22链接的方式设置。亦即,链接部23从其厚度方向观察时形成大概为梯形形状。
[0131] 在链接部23,在连接一对支承部21、22上的吊挂件20的内方侧彼此的部分设置有半圆状的切口部23a。通过设置该切口部23a,如后述,可以防止在往弹簧扣上装吊挂件20时,链接部23相对于弹簧扣打滑。
[0132] 链接部23和一对支承部21、22的连接部分20b、20c在其外方侧具有通过光滑的曲面构成的R部。如此,在卸下装于卡定件上的吊挂件20时,能够防止吊挂件20的连接部分20b、20c与卡定件干扰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吊挂件20从卡定件卸下。
[0133] 接下来,使用图2、3、6、7说明保持构件30的构成。图6是从链接部32侧(冲击起子1的后方侧)观察保持构件30的图,图7是从冲击起子1的侧方观察保持构件30的侧视图。
[0134] 保持构件30将一对吊挂件20、60保持于外壳主体部11。具体而言,保持构件30具有以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状态配置于该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上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保持部31和将保持部31彼此链接的链接部32。保持构件30通过保持部31及链接部32一体形成的板状构件构成。保持部31通过将板状构件往其厚度方向弯折而构成。
[0135] 多个保持部31分别以沿着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方式弯曲。保持构件30形成为在该保持构件30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的状态下,多个保持部31中的两个保持部31被定位在夹着旋转轴线P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对向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构件30具有四个保持部31,因此,利用该4个保持部31从四方保持外壳主体部11。
[0136] 多个保持部31在保持构件30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的状态下,从外壳主体部11的径向外方保持配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上的一对吊挂件20、60。如此,一对吊挂件20、6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可以在马达2的旋转轴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另一方面,往外壳主体部11的径向的移动被限制。
[0137] 链接部32形成为在保持构件30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的状态下,沿着外壳主体部11的径向延伸。在链接部3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对保持部31。此外,在链接部32,在两端部的一对保持部31之间设置有供用以将保持构件30固定于外壳主体部11的螺丝插通的贯通孔33。
[0138] 通过将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保持构件30安装于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可以提高外壳主体部11的刚性。亦即,保持构件30可以在径向上保持通过右外壳4a及左外壳4b构成的外壳主体部11的后端部,因此,可以将右外壳4a和左外壳4b更牢固地连接。如此,可以抑制马达2的输出轴2a的轴偏摆,并且,可以抑制外壳主体部11内因马达2的驱动而成为高温时的外壳主体部11的热膨胀。因此,能够降低因马达2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等。
[0139]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说明用以将吊挂件20固定在收纳位置及拉出位置的卡止机构40的构成。
[0140]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内配置有卡止机构40的一对卡止构件41、42。卡止机构40通过卡止构件41、42和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8、29的卡止切口部
28a、29a构成。亦即,通过在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8、29的卡止切口部28a、29a分别卡合卡止构件41、42,将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固定在规定位置。
[0141] 止构件41、42为将细长的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的板簧。具体而言,卡止构件41、42分别具有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且在厚度方向上弯曲成半圆状的安装部41a、42a,和位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往在厚度方向与安装部41a、42a相反的一侧弯曲的卡合部41b、41c、42b、42c。亦即,在卡止构件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卡合部41b、41c,并且,在卡止构件4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卡合部42b、42c。此外,卡合部41b、41c、42b、42c形成为圆弧状,以使其前端部分可以与吊挂件20的卡止切口部28a、29a卡合。
[0142] 卡止构件41、42的安装部41a、42a分别配置在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内的固定支承部15f、15g内。固定支承部15f、15g分别具有从侧方观察外壳主体部11时形成为圆弧状的槽。
[0143] 具体而言,固定支承部15f、15g在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内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分,以朝向凹部15的宽度方向(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周方向)的中央凸下的方式设置有圆弧状的槽。通过相对于这样形成的固定支承部15f、15g配置卡止构件41、42的安装部41a、42a,该卡止构件41、42的卡合部41b、41c、42b、42c被配置于比安装部41a、42a更靠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的侧面侧。此外,卡止构件41、42的卡合部41b、41c、42b、42c是在该卡止构件41、42的厚度方向可进行位移的自由端。
[0144] 通过如上所述配置卡止构件41、42,在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8、29的卡止切口部28a、29a被定位在卡合部41b、42b时,卡合部41b、42b分别与卡止切口部28a、29a卡合。另外,在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8、29的卡止切口部28a、29a被定位在卡合部41c、42c时,卡合部41c、42c分别与卡止切口部28a、29a卡合。
[0145] 具体而言,在吊挂件20位于图2所示的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卡止构件41的卡合部41b与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8的卡止切口部28a卡合,并且,卡止构件42的卡合部42b与设置于吊挂件20的台阶部29的卡止切口部29a卡合。另一方面,在吊挂件20位于图3所示的拉出位置的情况下,卡止构件41的卡合部41c与吊挂件20的卡止切口部28a卡合,并且,卡止构件42的卡合部42c与吊挂件20的卡止切口部29a卡合。
[0146] 如此,可以利用卡止构件41、42将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分别固定在图2所示的收纳位置和图3所示的拉出位置。如上所述,卡止构件41、42分别通过板簧构成。因此,即使在卡止构件41、42的卡合部41b、42b卡合于吊挂件20的卡止切口部28a、29a的状态、或者卡合部41c、42c卡合于卡止切口部28a、29a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使吊挂件20滑动移动而解除卡合部41b、41c和卡止切口部28a、29a的卡合状态、或者与卡合部42b、42c的卡合状态。
[0147]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使装于弹簧扣等卡定件的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进行滑动移动,可以将该吊挂件20定位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如此,可以将吊挂件20紧凑地收纳于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5内,并且,在使用时,可以将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容易地拉出。
[0148] 另外,通过在外壳主体部11设置吊挂件20,与安装分体的吊挂件的构成相比,可以实现紧凑化及吊挂件20与外壳主体部11的连接部分的强度提高,并且可以防止安装吊挂件20时产生问题。
[0149] 进而,根据以上的构成,因为可以将吊挂件20固定在收纳位置及拉出位置,故在将吊挂件20从外壳主体部11拉出使用的状态下,可以限制吊挂件20往收纳位置侧滑动移动。
[0150] 吊挂件20被收容在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凹部15内。如此,可以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紧凑地收容吊挂件20。亦即,因为吊挂件20被收容在设置于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凹部15内,故能够抑制吊挂件20往外壳主体部11的外方突出。
[0151] 吊挂件20以沿着外壳主体部11的侧面的方式弯曲。如此,可以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更紧凑地配置吊挂件2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吊挂件20引起的旋转工具的大型化。
[0152] 在夹着外壳主体部11而对向的位置配置有一对吊挂件20。如此,以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外壳主体部11时,夹着外壳主体部11的方式,亦即,吊挂件20布置在外壳主体部11的两侧。因此,操作者无论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都能够将吊挂件20容易地装于卡定件。
[0153] 冲击起子1一方面将吊挂件20固定在收纳于凹部15内的收纳位置,另一方面,还具备将其固定在从凹部15拉出的位置的卡止构件41、42。
[0154] 如此,可以将吊挂件20分别固定于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因此,与操作者的意图无关,能够防止吊挂件20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滑动移动。
[0155] (从弹簧扣的卸下)
[0156] 接下来,使用图8说明将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吊挂件20从装于弹簧扣100的状态卸下时的动作。图8是示意性表示从弹簧扣100卸下吊挂件20时的图。
[0157] 弹簧扣100具有C字状的主体部101和可旋转地连接于该主体部101的一端侧的棒状的闸口部102。闸口部102具有基端侧朝向主体部101的内方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主体部101,而前端侧可与主体部101的另一端侧卡合的构成。弹簧扣100与一般性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8] 在从将吊挂件20装在弹簧扣100上的状态将该吊挂件20卸下时,首先,如图8所示,相对于闸口部102推压吊挂件20的一对支承部主体24、25中的位于弹簧扣100的外方的支承部主体24的第一切口部24a,使闸口部102稍微往主体部101的内方旋转。
[0159] 然后,通过将支承部主体24的曲柄部24c插入闸口部102的前端部和主体部101的另一端侧之间,将支承部主体24的第二切口部24b推至弹簧扣100的主体部101的另一端部。
[0160] 如此,可以将支承部主体24的曲柄部24c定位在闸口部102的前端部和主体部101的另一端部之间。而且,通过将该支承部主体24直接压入弹簧扣100的主体部101的内方,解除吊挂件20相对于弹簧扣100的安装状态。
[0161] 如上,在将吊挂件20从装于弹簧扣100的状态卸下时,使吊挂件20的支承部主体24的第一切口部24a推压弹簧扣100的闸口部102,如此,可以抑制支承部主体24相对于闸口部102打滑。又,通过使吊挂件20的支承部主体24的第二切口部24b推压弹簧扣100的主体部
101的另一端部,可以抑制支承部主体24相对于主体部101打滑。
[0162] 因此,通过在吊挂件20上设置第一切口部24a、25a及第二切口部24b、25b,在从弹簧扣100卸下吊挂件20时,能够防止吊挂件20相对于弹簧扣100打滑。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弹簧扣100卸下吊挂件20。
[0163] (吊挂件的固定构造)
[0164] 接下来,使用图9及图10说明将吊挂件20在被定位在拉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进行固定的构成。此外,图9是表示卸下了护罩6、侧罩7及卡止构件41、42的状态的冲击起子1的侧面的图。图10是从上方观察固定构件50的图。图9中,符号16c是与凹部15的台阶部15c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台阶部。
[0165] 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吊挂件60,但与吊挂件20同样,可以使用固定构件50将其固定在拉出位置。
[0166] 如图9所示,利用固定构件50(固定部)将吊挂件60固定在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拉出的位置。固定构件50例如通过棒状的构件构成。如图9及图10所示,固定构件50具有弯曲成C字状并且将两端部折回的形状。具体而言,固定构件50具有一对折回部51、52和链接折回部51、52的链接部53。一对折回部51、52相对于链接部53往同一侧弯折。
[0167]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固定构件50如图9所示,相对于冲击起子1安装为,折回部51、52分别被夹入吊挂件60的台阶部68、69和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6的台阶部16c之间。此时,链接部53相对于吊挂件60被定位在外壳主体部11的径向外方侧。如此,固定构件50限制吊挂件60往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6内的滑动移动,因此,吊挂件60被固定在拉出位置。
[0168] 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防止吊挂件60错误地往外壳主体部11的凹部16内滑动移动。
[0169] 此外,作为固定吊挂件60的构成,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使用了固定构件50的构成,例如可以利用螺栓或销等将吊挂件60固定于外壳主体部11、护罩6及侧罩7的至少一个上,亦可在吊挂件60的拉出位置,在链接部23和外壳主体部11之间安装限制滑动移动的限制构件。
[0170] 另外,亦可在外壳主体部11上设置通过弹簧等沿外壳主体部11的径向可进退的突起部。该突起部被设置成:在吊挂件60滑动移动时被定位在径向内方侧,另一方面,在吊挂件60位于拉出位置时往径向外方突出。另外,上述突起部被设置于在吊挂件60被定位在拉出位置的状态下,限制吊挂件60的台阶部68、69往收纳位置移动的位置。上述突起部可以为爪形状,亦可为销形状。
[0171] 进而,亦可在外壳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上,以可切换为限制吊挂件20往收纳位置滑动移动的第一位置和限制吊挂件60往收纳位置滑动移动的第二位置的方式设置沿外壳主体部11的周方向可移动的移动构件。
[0172] (其他的实施方式)
[0173]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以实施本发明的例示。因此,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变化而予以实施。
[017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吊挂件20、60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然而,亦可通过将棒状构件弯曲而形成吊挂件20、60。
[017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吊挂件20具有台阶部28、29。然而,支承部主体24、25彼此的间隔和滑动部26、27彼此的间隔亦可相等。亦即,亦可不在吊挂件20设置台阶部。另外,支承部主体24、25彼此的间隔亦可比滑动部26、27彼此的间隔大。
[017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部12从外壳主体部11往与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亦可将把手部12相对于外壳主体部11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
[017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工具,以冲击起子1为例进行了举例。然而,只要是使工具旋转的驱动部被收纳于外壳主体部11内的构成,任何构成的旋转工具都可以。
[017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79] 本发明可利用于如冲击起子等那样对工具施予旋转力的旋转工具。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