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粒处理装置

申请号 CN201380029876.2 申请日 2013-08-01 公开(公告)号 CN104379305B 公开(公告)日 2016-12-14
申请人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本万俊;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丸粒处理装置。该丸粒处理装置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在 喷丸 装置(10)中,在 吸引管 (54)设置有管罩(60),吸引管(54)的下端部被管罩(60) 覆盖 。由此,吸引管(54)的吸引口(54A)配置于管罩(60)的内侧,从而落于料斗部(16)内的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投射材料向管罩(60)的外侧落下。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投射材料在吸引管(54)的吸引口(54A)的周围存积,所以能够抑制投射材料堵塞吸引口(54A)。因此,能够抑制吸引投射材料的吸引管料斗部(16)的投射材料。(54)的吸引效率降低,从而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
权利要求

1.一种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机壳,其在内部设置有供被处理对象物搬入的投射室、以及配置在所述投射室的下方的料斗部;
投射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上部,并且通过使叶轮旋转从而将投射材料向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
管,其连结所述料斗部内与所述投射装置,并且从吸引口吸引下落到所述料斗部的所述投射材料而向所述投射装置供给;
罩,其形成为以所述管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筒状,并且以在内侧配置有所述管的状态安装于所述管的下端部;以及
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使所述罩以能够沿着所述管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管连结,
在所述管的下端部,向所述管的径向外侧突出地固定有用于将所述罩安装于所述管的连结棒,
作为所述连结机构的一对位置调整螺钉螺合于所述罩的侧壁
所述位置调整螺钉沿着所述罩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且以在所述管的周向上与各所述连结棒成为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所述吸引口而变大,并且所述罩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并且配置为在侧面观察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的下端部配置于所述投射装置的正下方,所述管的上端部朝向所述投射装置侧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集尘机,该集尘机设置于所述机壳,并且形成有循环路径部,该循环路径部吸引所述投射室内的空气从而将该空气中所包含的除所述投射材料以外的异物分离并除去,并且将除去了该异物的空气向所述投射室供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路径部在所述机壳的后侧部分被设置有多个,并且在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被并排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带电装置,该防带电装置构成为包含:
喷嘴,其与所述管连结,从而将防带电液以喷雾的方式喷于所述管内的投射材料;
罐,其蓄有所述防带电液;以及
配管,其使所述喷嘴与所述罐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配置于所述机壳的后侧,并且所述管的上部以与所述机壳的后壁邻接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管的上部连结有所述喷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丸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翻转机,其设置于所述投射室内,并且构成为包含通过旋转而使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搅拌的搅拌带;以及
控制部,其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叶轮驱动部、以及驱动所述搅拌带旋转的带驱动部连接,从而对所述叶轮驱动部以及所述带驱动部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叶轮驱动部、所述带驱动部以及所述控制部配置于所述机壳的上部。

说明书全文

丸粒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对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从而加工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的丸粒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喷丸机(丸粒处理装置)而言,存在有通过叶轮的旋转使投射材料投射于被处理对象物的喷丸机(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该喷丸机中,通过吸引管连结内置有叶轮的叶片室与机壳的储存槽(料斗部)内,从而将落于储存槽的投射材料经由吸引管向叶片室供给。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83268号公报
[0006] 然而,在该喷丸机中,若吸引管的吸引口因存积于机壳的储存槽的投射材料而被堵塞,则有可能无法从吸引口高效地吸引投射材料。因此,在喷丸机中,在高效地吸引落于储存槽的投射材料方面,仍有需要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的丸粒处理装置。
[0008]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具备:机壳,其在内部设置有供被处理对象物搬入的投射室、以及配置在上述投射室的下方的料斗部;投射装置,其设置于上述机壳的上部,并且通过使叶轮旋转从而将投射材料向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管,其连结上述料斗部内与上述投射装置,并且从吸引口吸引下落到上述料斗部的上述投射材料而向上述投射装置供给;以及罩,其形成为以上述管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筒状,并且以在内侧配置有上述管的状态安装于上述管的下端部。
[0009]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在机壳的内部设置有投射室以及料斗部,料斗部配置于投射室的下方。而且,通过使设置于机壳的上部的投射装置的叶轮旋转,从而将旋转离心施加于投射材料,将投射材料朝向被处理对象物投射。
[0010] 并且,料斗部与投射装置通过管连结,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从管的吸引口被吸引从而向投射装置供给。
[0011] 这里,在管的下端部安装有罩。该罩形成为以管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筒状,在罩的内侧配置有管。由此,通过落于管的下端部的投射材料与罩的外周面相碰,从而使该投射材料向罩的外侧落下。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投射材料在管的吸引口的周围存积,从而能够抑制管的吸引口因投射材料而被堵塞。因此,能够抑制吸引投射材料的管的吸引效率降低,从而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12]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上述管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上述吸引口而变大,上述罩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
[0013]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由于管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而变大,所以能够增大管的吸引口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增大管的吸引力。另外,罩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罩的下侧而变大。由此,例如能够对应于管的下端部的形状,将罩的直径设定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因此,即便增大管的吸引口的截面积,也能够确保管与罩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维持抑制投射材料在吸引口的周围存积的效果。
[0014] 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具备使上述罩以能够沿着上述管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管连结的连结机构。
[0015]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由于罩通过连结机构以能够沿着管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管连结,所以能够根据投射材料在料斗部的存积方式调整罩相对于管的位置。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16] 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上述管设置于上述机壳的内部,并且配置为在侧面观察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0017]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管设置于机壳的内部,并且配置为在侧面观察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由此,例如与将管配置于机壳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18]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上述管的下端部配置于上述投射装置的正下方,并且上述管的上端部朝向上述投射装置侧弯曲。
[0019]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由于管的下端部配置于投射装置的正下方,所以在料斗部从投射装置投射的投射材料主要落于管的下端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吸引投射材料的管的吸引效率。另外,由于管的上端部朝向投射装置侧弯曲,所以与未使用弯曲管仅通过平、垂直管连接的管相比,能够将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20] 在技术方案1~5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具备集尘机,该集尘机设置于上述机壳,并且形成有循环路径部,该循环路径部吸引上述投射室内的空气从而将该空气中所包含的除上述投射材料以外的异物等分离并除去,并且将除去了该异物的空气向上述投射室供给。
[0021]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在机壳设置有集尘机。而且,通过集尘机吸引投射室内的空气,从而将该空气中所包含的除投射材料以外的异物分离并除去。并且,通过在集尘机形成的循环路径部,将除去了异物的空气向投射室供给。因此,不用向投射室内导入外部空气,就能够过滤投射室内的空气,从而将该过滤了的空气再次向投射室内供给。由此,能够将丸粒处理装置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即,假设在向投射室内导入外部空气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将被过滤的空气向机壳外排出的排气管道等,但是若通过未向投射室内导入外部空气的结构,则不必设置排气管道等。
[0022]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上述循环路径部在上述机壳的后侧部分被设置有多个,并且在上述机壳的宽度方向被并排配置。
[0023]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由于循环路径部在机壳的后侧部分被设置有多个,并且在机壳的宽度方向被并排配置,所以能够抑制循环路径部从机壳突出,从而能够提高丸粒处理装置的外观。
[0024] 在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具备防带电装置,该防带电装置构成为包含:喷嘴,其与上述管连结,从而将防带电液以喷雾的方式喷于上述管内的投射材料;罐,其蓄有上述防带电液;以及配管,其使上述喷嘴与上述罐连通。
[0025]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具备防带电装置,防带电装置构成为包含与管连结的喷嘴、蓄有防带电液的罐以及连结喷嘴与罐的配管。而且,经由配管将防带电液供给至喷嘴,从而将防带电液以喷雾的方式喷于管内的投射材料。因此,例如在投射材料为树脂制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投射材料带电。因此,能够使管内的投射材料良好地循环。
[0026]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上述罐配置于上述机壳的后侧,并且上述管的上部以与上述机壳的后壁邻接的方式配置,在该上部连结有上述喷嘴。
[0027]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罐设置于机壳的后侧,管的上部以与机壳的后壁邻接的方式配置。而且,在管的上部连结有防带电装置的喷嘴。由此,能够将防带电装置的配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28] 在技术方案1~9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构成为,具备:翻转机,其设置于上述投射室内,并且构成为包含通过旋转而使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搅拌的搅拌带;以及控制部,其与驱动上述叶轮旋转的叶轮驱动部以及驱动上述搅拌带旋转的带驱动部连接,从而对它们进行驱动控制,上述叶轮驱动部、上述带驱动部以及上述控制部配置于上述机壳的上部。
[0029] 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中,在投射室内设置有翻转机,翻转机具有搅拌带。而且,通过使搅拌带旋转从而搅拌被处理对象物。另外,丸粒处理装置具备控制部,控制部与驱动叶轮旋转的叶轮驱动部和驱动搅拌带旋转的带驱动部连接。而且,叶轮驱动部、带驱动部以及控制部配置于机壳的上部。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例如叶轮驱动部以及带驱动部从机壳的侧面突出,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丸粒处理装置的外观。
[0030]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31]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提高管的吸引力,并且能够维持抑制投射材料在吸引口的周围存积的效果。
[0032]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更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33]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与将管配置于机壳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34]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的吸引效率,并且能够将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35]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将丸粒处理装置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0036]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提高丸粒处理装置的外观。
[0037]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使管内的投射材料良好地循环。
[0038] 根据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将防带电装置的配管的长度设定为短。
[0039]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丸粒处理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丸粒处理装置的外观。附图说明
[0040]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丸装置所使用的管罩与吸引管连结的状态的一部分被剖开的放大剖视图,(B)是从(A)的箭头1B方向观察(A)所示的状态的向视图。
[0041]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丸装置的整体的主视图。
[0042]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喷丸装置的整体的右视图。
[0043]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喷丸装置的整体的俯视图。
[0044] 图5是从喷丸装置的右方透视图2所示的喷丸装置所使用的翻转机的简图。
[0045] 图6是从喷丸装置的前方透视图5所示的翻转机的简图。
[0046]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机壳的内部的侧视图。
[0047] 图8是从喷丸装置的前侧透视图7所示的吸引管以及防带电装置的简图。
[0048] 图9是从喷丸装置的后侧透视第一实施方式的喷丸装置所使用的吸引管以及防带电装置的简图。
[0049] 图10是从喷丸装置的右方透视图9所示的吸引管以及防带电装置的简图。
[0050]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喷丸装置所使用的集尘机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第一实施方式)
[0052]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丸粒处理装置”的喷丸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喷丸装置10的前方,箭头RH表示喷丸装置10的右方,箭头UP表示喷丸装置10的上方。
[0053]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喷丸装置10构成为包含机壳12、投射装置(投射单元)46、集尘机68、防带电装置76(参照图3)以及控制部86。
[0054] 机壳12大致呈箱形形状,在机壳12内形成有作为“投射室”的翻转机室14及料斗部16。翻转机室14通过在机壳12的前壁形成的开口部18(参照图2)而向前侧开放。而且,开口部18通过工件搬入搬出20而被闭塞,并且通过打开工件搬入搬出门20能够开放开口部
18。
[0055] 料斗部16配置于翻转机室14的下方,并且构成机壳12的下部。在该料斗部16与翻转机室14之间设置有振动式倾斜筛22(参照图3)。于是构成为,在通过后述的投射装置46而被投射的投射材料向料斗部16落下时,投射材料与异物通过振动式倾斜筛22分离,从而仅投射材料向料斗部16落下。
[0056] 另外,也如图4所示,在翻转机室14的上侧形成有构成机壳12的上部的收容部24,在该收容部24内收容有后述的投射装置46等。
[0057]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机壳12的翻转机室14内设置有翻转机(apron)26。该翻转机26构成为包含驱动辊28、一对从动辊30、32、一对顶部衬板(headliner)34以及作为“搅拌带”的翻转机带36。此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在机壳12的左半部分,省略了翻转机带36以及从动辊30的图示,在机壳12的右半部分,省略了从动辊32的图示,并且省略了翻转机带
36的一部分的图示。另外,在图6中省略剖面的剖面线的图示。
[0058] 驱动辊28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将机壳1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作为轴向,以经由翻转机驱动轴38(参照图6)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机壳12的两侧壁。该驱动辊28的一端部与作为“带驱动部”的翻转机驱动达40(参照图6)连结,翻转机驱动马达40配置于机壳12的收容部24内。于是,能够通过驱动翻转机驱动马达40使驱动辊28旋转。
[0059] 从动辊30配置于驱动辊28的下侧,从动辊32配置于比从动辊30靠前侧的位置。另外,上述从动辊30、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将机壳12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以经由翻转机从动轴42(参照图6)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机壳12的两侧壁。
[0060] 顶部衬板34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并且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机壳12的侧壁。另外,顶部衬板34在侧面观察下配置于驱动辊28与从动辊32之间,顶部衬板34的外径设定为比驱动辊28以及从动辊30、32的外径大。
[0061] 翻转机带36形成为无端状,在翻转机带36形成有多个插通孔36A(参照图6)。该翻转机带36挂绕于驱动辊28以及一对从动辊30、32,并且顶部衬板34的外周部与翻转机带36的外周面抵接。由此,翻转机带36形成为在侧面观察下向开口部18侧开放的大致L字形状,并且翻转机带36的顶部衬板34侧的部分沿着顶部衬板34以大致半圆形状弯曲,该翻转机带36中的被弯曲的部分成为搅拌部44。
[0062] 而且,在搅拌部44上配置有被处理对象物(工件),从而通过翻转机驱动马达40的驱动使翻转机带36向正转方向(图5的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在搅拌部44上搅拌被处理对象物(工件)。另一方面,通过翻转机驱动马达40的驱动使翻转机带36向反转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朝向开口部18搬运被处理对象物(工件)。
[0063] 如图7所示,投射装置46收容于机壳12的收容部24内。该投射装置46构成为离心式的投射装置,并且构成为包含叶轮48、收容叶轮48的叶片室50以及使叶轮48旋转的作为“叶轮驱动部”的投射驱动马达52。而且,通过驱动投射驱动马达52使叶轮48旋转,从而将旋转离心力施加于投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丸粒为树脂制的球)而能够投射投射材料。由此,将投射材料投射于在翻转机26的搅拌部44上配置的被处理对象物(工件),从而能够加工处理被处理对象物(工件)的表面。
[0064] 此外,通过投射装置46投射于翻转机室14内的投射材料,插通翻转机带36(在图7中未图示)的插通孔36A内,从而经由振动式倾斜筛22落于料斗部16。
[0065] 另外,在投射装置46的叶片室50与料斗部16之间设置有作为“管”的吸引管54,吸引管54呈剖面为圆形的管状。该吸引管54的上端部经由控制仪56与叶片室50结合,吸引管54的下端部在料斗部16内配置于投射装置46以及翻转机26(在图7中未图示)的正下方。由此,叶片室50内与料斗部16内通过吸引管54连结(连通)。而且,通过基于叶轮48的旋转而产生的吸引力,从吸引管54的吸引口54A吸引下落于料斗部16的投射材料,从而向投射装置46供给该投射材料。
[0066] 并且,吸引管54在侧面观察下配置为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后侧倾斜,吸引管54的上部配置为向叶片室50侧弯曲,并且与机壳12的后壁邻接。
[0067] 另外,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内径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54A侧(下侧)而直径扩大。由此,在吸引管54的下端部,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54A而变大。并且,如图1(B)所示,在吸引管54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用于安装后述的管罩60的4个连结棒55,连结棒55向吸引管54的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对于连结棒55而言,沿着吸引管54的长度方向,将一组为一对的连结棒55设置为共计两组,这一对连结棒55彼此配置为在吸引管54的周向分离。
[0068] 另外,如图1(A)所示,在吸引管54的下端部,且在吸引管54的径向外侧设置有作为“罩”的管罩60。该管罩60形成为大致椭圆筒形形状,并且在吸引管54的径向外侧,该管罩60以将吸引管54的长度方向作为其轴向的方式配置。而且,管罩60的下端部成为开口部62,吸引管54的吸引口54A从开口部62露出。
[0069] 另外,管罩60的侧壁64的横剖面的内径设定为随着从侧壁64的轴向中间部朝向下侧变大。由此,管罩60的横截面积设定为随着从侧壁64的轴向中间部朝向下侧(开口部62侧)变大。
[0070] 而且,在管罩60的侧壁64旋合有作为“连结机构”的一对位置调整螺钉66。这一对位置调整螺钉66沿着管罩60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且以在吸引管54的周向与各连结棒55成为相等间隔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B))。于是,通过将位置调整螺钉66的前端与吸引管54的侧面抵接,从而将连结棒55的前端与管罩60的内周面抵接,而将管罩60安装于吸引管54。另外构成为,通过使位置调整螺钉66的前端从吸引管54的侧面离开,从而管罩60能够相对于吸引管54沿着其轴向相对移动。
[0071] 如图4所示,集尘机68设置于机壳12的后侧部分。该集尘机68构成为包含作为“循环路径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集尘机滤布70、在机壳12的收容部24收容的集尘机扇72、以及从集尘机风扇72向上侧延伸的排气管道74。
[0072] 集尘机滤布70在机壳12的后侧部分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在机壳12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该集尘机滤布70的上端与集尘机风扇72结合。另外,在翻转机室14内,且在集尘机滤布70的前侧的位置设置有集尘机空气室吸引口75(参照图7)。而且,翻转机室14内的空气(air)与比投射材料小的微粉(异物)从集尘机空气室吸引口75向集尘机滤布70的下侧供给。并且,向集尘机滤布70的下侧供给的空气以及微粉通过集尘机滤布70分离为空气以及微粉,从而被过滤的空气经由集尘机滤布70、集尘机风扇72以及排气管道74向机壳12外排气。
[0073]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防带电装置76构成为包含防带电液用罐78、防带电液用80、作为“配管”的防带电液用配管82以及作为“喷嘴”的防带电液用喷嘴84(参照图7)。
[0074] 防带电液用罐78配置于机壳12的下部的后侧,在该防带电液用罐78内蓄有防带电液。作为该防带电液,例如能够使用水、或在水中添加有表面活性剂的液体等。
[0075] 防带电液用配管82与防带电液用罐78连接,并且从防带电液用罐78延伸至吸引管54的上部。而且,防带电液用配管82的上端与防带电液用喷嘴84结合,防带电液用喷嘴84与吸引管54的上部连结。
[0076] 防带电液用泵80设置于防带电液用配管8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并且通过防带电液用泵80将防带电液用罐78内的防带电液供给至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从而将防带电液从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以喷雾的方式喷于吸引管54内的投射材料。
[0077] 如图2所示,控制部86设置于机壳12的前壁的上部。该控制部86与上述翻转机驱动马达40、投射驱动马达52、集尘机风扇72以及防带电液用泵80电连接。另外,控制部86构成为具备操作盘88,通过操作设置于操作盘88的操作按钮90,从而驱动控制翻转机驱动马达40、投射驱动马达52、集尘机风扇72以及防带电液用泵80。
[0078]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79]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喷丸装置10中,打开工件搬入搬出门20,从机壳12的开口部18向翻转机室14内搬入被处理对象物(工件),从而使该被处理对象物(工件)配置于翻转机
26的搅拌部44上。然后,关闭工件搬入搬出门20,操作操作盘88的操作按钮90,从而驱动翻转机驱动马达40,而使翻转机带36向正转方向旋转。由此,搅拌配置于翻转机26的搅拌部44上的被处理对象物(工件)。然后,通过利用投射装置46朝向搅拌部44上的被处理对象物(工件)投射投射材料,从而执行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
[0080] 另外,朝向被处理对象物(工件)投射的投射材料插通翻转机带36的插通孔36A内,经由振动式倾斜筛22下落于料斗部16。然后,落于料斗部16的投射材料从吸引管54的吸引口54A被吸引而向叶片室50供给。此时,通过防带电液用泵80将防带电液用罐78内的防带电液供给至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从而将防带电液从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以喷雾的方式喷于吸引管54内的投射材料。
[0081] 这里,在吸引管54的下端部设置有管罩60。另外,管罩60与吸引管54在同轴上配置,在管罩60的内侧配置有吸引管54。因此,落于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投射材料与管罩60的外周面相接触,从而投射材料向管罩60的外侧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在吸引口54A的周围存积有投射材料,所以能够抑制吸引口54A因投射材料而被堵塞。因此,能够抑制吸引投射材料的吸引管54的吸引效率降低,从而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16的投射材料。
[0082] 另外,吸引管54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54A而变大。由此,能够增大吸引口54A的截面积,从而能够增大吸引管54的吸引力。另外,管罩60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管罩60的开口部62侧而变大。由此,即便吸引管54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54A变大,也能够确保吸引口54A与管罩60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维持抑制投射材料在吸引口54A的周围存积的效果。根据以上,能够增大吸引管54的吸引力,并且能够维持抑制投射材料在吸引口54A的周围存积的效果。
[0083] 并且,管罩60通过位置调整螺钉66与吸引管54连结,并且能够沿着吸引管54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根据投射材料在料斗部16的存积方式调整管罩60相对于吸引管54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16的投射材料。
[0084] 另外,吸引管54设置于机壳12的内部,并且配置为在侧面观察下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后侧倾斜。由此,例如与将吸引管54配置于机壳12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吸引管54的管长设定为短。
[0085] 并且,吸引管54的下端部配置于投射装置46的正下方。因此,能够在料斗部16使从投射装置46投射的投射材料,主要落于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周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吸引管54的吸引效率。另外,由于吸引管54的上端部朝向投射装置46侧弯曲(屈曲),所以能够将吸引管54的管长设定为短。
[0086] 另外,集尘机68的集尘机滤布70在机壳12的后侧部分设置为5个,并且在机壳12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因此,由于能够抑制集尘机滤布70从机壳12突出,所以能够提高喷丸装置10的外观。
[0087] 并且,在通过吸引管54使投射材料循环时,通过防带电液用泵80将防带电液用罐78内的防带电液供给至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从而将防带电液从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以喷雾的方式喷于吸引管54内的投射材料。由此,抑制树脂制的投射材料带电。因此,能够使吸引管
54内的投射材料良好地循环。
[0088] 另外,吸引管54的上部以与机壳12的后壁邻接的方式配置,在该上部连结有防带电装置76的防带电液用喷嘴84。由此,能够将防带电装置76的防带电液用配管82的长度设定为短。
[0089] 并且,在机壳12的上部配置有控制部86、翻转机驱动马达40以及投射驱动马达52。由此,由于抑制了例如翻转机驱动马达40以及投射驱动马达52从机壳12的侧面突出,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喷丸装置10的外观。
[0090]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防带电液用喷嘴84以喷雾的方式喷射防带电液。也可以取代于此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将防带电液用喷嘴84构成为两流体喷嘴,从而混合空气与防带电液从防带电液用喷嘴84喷射。由此,由于将投射材料与防带电液良好地混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射材料的防带电效果。此外,在图9中,省略图示防带电液用罐78。
[0091] (第二实施方式)
[0092] 虽然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喷丸装置100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喷丸装置10相同,但是在以下方面不同。
[0093] 即,如图11所示,在喷丸装置100中,省略了集尘机68的排气管道74,集尘机滤布70的上端部与连结于集尘机风扇72的风扇壳体102连通。由此,在集尘机滤布70与翻转机室14之间形成有循环路径(参照图11的箭头C)。
[0094] 而且,从集尘机空气室吸引口75向集尘机滤布70侧吸引翻转机室14内的空气(air),从而将该空气所包含的除投射材料以外的异物等通过集尘机滤布70分离并除去。并且,通过集尘机滤布70将除去了异物的空气向翻转机室14供给。
[0095] 因此,能够以未向翻转机室14内导入外部空气的方式,过滤翻转机室14内的空气并将其再次向翻转机室14内供给。由此,能够将喷丸装置100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即,虽然假设在向翻转机室14内导入外部空气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将集尘机滤布70内的空气排出至机壳12外的排气管道74等,但是若如上述那样通过未向翻转机室14内导入外部空气的结构,则不必设置上述排气管道74等。根据以上,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并且能够将喷丸装置100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0096]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管罩60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从轴向中间部朝向开口部62而变大。也可以取代于此将管罩60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从上端部朝向开口部62而变大。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97]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截面积设定为随着朝向吸引口54A而变大。也可以取代于此将吸引管54的下端部的端面积设定为恒定。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98]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管罩60通过位置调整螺钉66以能够沿着吸引管54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吸引管54连结。也可以取代于此将管罩60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吸引管54。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引落于料斗部的投射材料。
[0099]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管罩60大致形成为椭圆筒形形状,但是管罩6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管罩60形成为圆筒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的筒状。
[0100]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翻转机26搅拌被处理对象物,从而将投射材料投射于被处理对象物。也可以取代于此例如将被处理对象物配置于旋转台,以使旋转台旋转的状态使投射材料投射于被处理对象物。
[0101] 附图标记的说明:
[0102] 10…喷丸装置(丸粒处理装置);12…机壳;14…翻转机室(投射室);16…料斗部;26…翻转机;36…翻转机带(搅拌带);40…翻转机驱动马达(带驱动部);46…投射装置;
48…叶轮;52…投射驱动马达(叶轮驱动部);54…吸引管(管);54A…吸引口;60…管罩(罩);66…位置调整螺钉(连结机构);68…集尘机;70…集尘机滤布(循环路径部);76…防带电装置;78…防带电液用罐(罐);80…防带电液用泵(泵);82…防带电液用配管(配管);
84…防带电液用喷嘴(喷嘴);86…控制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