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室外机和空调的室外机的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380077402.5 申请日 2013-06-14 公开(公告)号 CN105283712B 公开(公告)日 2017-12-12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森川雄大; 稻垣智基;
摘要 空调 的室外机具备:下层侧 热交换器 (63),其具有第一传 热管 (91);上层侧热交换器(61),其被设置在下层侧热交换器(63)的上侧,形成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沿着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具有第二 传热 管(92);以及加强构件(65),其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加强构件(65)具有:第一支承片(101),其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第二支承片(102),其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方侧面部,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第三支承片(103),其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设置间隙(201),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卡合片(111),其保持第一传热管(91),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以及卡合片(111),其保持第二传热管(92),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的室外机,具备:
下层侧热交换器,其具有第一传热管
上层侧热交换器,其被设置在所述下层侧热交换器的上侧,形成第一热交换器芯和沿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热交换器芯,具有第二传热管;以及加强构件,其支承所述上层侧热交换器,
所述加强构件具备:
第一支承片,其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部;
第二支承片,其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方侧面部,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第三支承片,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之间设置间隙,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第一卡合片,其保持所述第一传热管,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以及第二卡合片,其保持所述第二传热管,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被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承片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之间,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的配置由所述第三支承片、所述第一卡合片和所述第二卡合片来设定,
所述第三支承片具有预定的厚度,
被夹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由挠性的树脂形成,
所述第一卡合片沿着所述第三支承片的长边方向、与所述第一传热管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形成具有供所述第一传热管插入的第一插入部和保持从所述第一插入部插入的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第一保持部的切口形状,
所述第二卡合片沿着所述第三支承片的长边方向、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形成具有使所述第二传热管插入的第二插入部和保持从所述第二插入部插入的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第二保持部的切口形状,
所述第一卡合片和所述第二卡合片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与所述下层侧热交换器之间设置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和所述第二传热管中的每一个由或含有铝的合金形成。
5.一种空调的室外机的制造方法,所述空调的室外机具备:
下层侧热交换器,其具有第一传热管;
上层侧热交换器,其形成第一热交换器芯和沿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热交换器芯,具有第二传热管;以及
加强构件,其支承所述上层侧热交换器,
所述加强构件具备:
第一支承片;
第二支承片,其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第三支承片,其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第一卡合片,其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以及
第二卡合片,其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所述空调的室外机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将所述上层侧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下层侧热交换器的上侧的工序;
用所述第一支承片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部的工序;
用所述第二支承片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方侧面部的工序;
用所述第三支承片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之间设置间隙的工序;
用所述第一卡合片保持所述第一传热管的工序;以及
用所述第二卡合片保持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工序。

说明书全文

空调的室外机和空调的室外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室外机和空调的室外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设置在大厦或商业设施等的空调的室外机,沿着背面侧和侧面侧配置热交换器,在上面侧配置扇,通过驱动风扇,在内部产生负压,在热交换器的周围产生风的流动,利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
[0003] 热交换器以散热片在垂直方向被传热管穿过的结构形成。传热管例如是圆管,散热片对通过制冷剂在圆管内部的移动而从圆管传递的热进行散热。传热管还可以是例如扁管
[0004] 上述说明的热交换器被堆叠多个,例如上层侧的热交换器成为增加了传热管列数的结构。这样的上层侧的热交换器通过用另外的零件悬挂、或在下部配置支承金属薄板来进行支承固定,以防止向下方脱落(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0005] 另外,这样的热交换器为了支承下层侧的热交换器的下部而设置了底板。底板由于会使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滞留而成为结腐蚀的主要原因。
[0006] 因此,例如,以往的室外机在底板上设置多个排水口,使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从排水口排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0007] 另外,例如,以往的室外机做成在底板上设置倾斜面,在倾斜面下游侧设置排水孔的结构,从而利用倾斜面来使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从排水孔排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
[0008] 另外,例如,以往的室外机在底板的与热交换器对应的位置设置多个百叶窗状的切起部,从而提高了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的排水效率,并且保持了底板的强度(例如参考专利文献4)。
[0009] 另外,例如,以往的室外机在热交换器的最下层配置热管,从而加热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避免结露水结冰(例如参考专利文献5)。
[0010] 现有技术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00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9851号公报([0049]段)
[001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25563号公报(权利要求1)
[0014]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7-41327号公报([0006]段)
[0015]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45095号公报([0004]段)
[0016]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10269号公报(权利要求1)

发明内容

[001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8] 专利文献1记载的室外机,虽然不会降低支承热交换器的底板的强度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但是会使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减少。因此,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变得容易结冰。
[0019] 专利文献2记载的室外机,具体来说,在分别与热交换器的长边部的左右的中间位置和热交换器的短边部的前面侧的位置相向的位置设置了排水口。因此,在热交换器产生的结露水不滞留在底板地被排出。但是,由于是在底板设置多个排水口的结构,因此,底板的强度降低,并且会使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减少。
[0020] 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室外机,虽然通过在底板上设置倾斜面来减少了排水孔的数量,但是根据倾斜面的不同度,结露水有时会滞留在底板上。因此,有如下的可能,即由于结露水滞留在热交换器的下部与底板之间而使热交换器的传热管腐蚀、或由于滞留在热交换器的下部与底板之间的结露水结冰而使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损坏。
[0021] 另外,专利文献4记载的室外机,虽然利用百叶窗状的冲切弯曲部避免了底板的强度降低,并且促进了结露水的排水,但是由于在整体上开口面积扩大,因此会使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减小。
[0022] 另外,专利文献5记载的室外机,由于形成了热管,因此底板的形状未变形。因此,虽然不降低底板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但成本高,若热管用的加热器发生故障,则结露水就会滞留在底板上。
[0023] 换句话说,存在如下的问题,即无法实现: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的底板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从而即使产生了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也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脱落。
[0024]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外机,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的底板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从而即使产生了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也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脱落。
[0025]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6] 本发明的室外机具备:下层侧热交换器,其具有第一传热管;上层侧热交换器,其被设置在所述下层侧热交换器的上侧,形成第一热交换器芯和沿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热交换器芯,具有第二传热管;以及加强构件,其支承所述上层侧热交换器,所述加强构件具备:第一支承片,其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部;第二支承片,其支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的下方侧面部,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第三支承片,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之间设置间隙,与所述第一支承片一体地形成;第一卡合片,其保持所述第一传热管,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以及第二卡合片,其保持所述第二传热管,与所述第三支承片一体地形成。
[0027] 发明的效果
[0028] 本发明利用形成风道的加强构件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的最下层的传热管的下部,从而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的底板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的风的流量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因此,本发明具有即使产生了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也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的脱落这样的效果。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设置在空调的室外机1上的热交换器51的立体图。
[0031] 图3是放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的状态的加强构件65的立体图。
[003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强构件65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0033]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强构件65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34] 图6是从侧面透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的状态的加强构件6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下面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构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构件,这在说明书全文中是一样的。并且,说明书全文中记载的构成要素的方式仅仅是一个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0036] 实施方式1
[0037]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室外机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室外机1的外部表面侧由壳体11形成。壳体11由前面板21、第一侧面板23、第二侧面板25、背面板27以及上面板29等形成。
[0038] 前面板21由上侧前面板41和下侧前面板43形成。上侧前面板41和下侧前面板43在作业人员对壳体11的内部进行维护等时被打开关闭。在第一侧面板23、第二侧面板25和背面板27上具有空气吸入口31。上面板29具有空气吹出口33。在壳体11内部设置风扇35,通过使风扇35驱动,在壳体11内部产生负压,从各个空气吸入口31吸入壳体11周围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33吹出被吸入的空气。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壳体11的一个例子,但壳体11的结构不限定于此。
[0039]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设置在空调的室外机1上的热交换器5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51被安装在底板53上。热交换器51由上层侧热交换器61和下层侧热交换器63构成,以在下层侧热交换器63上堆叠了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两层结构形成。下层侧热交换器63具有第一传热管91。第一传热管91被弯曲成U字形地形成,供制冷剂在内部流通。具体来说,下层侧热交换器63以在并排配置的第一传热管91插入了散热片93的状态形成。
[0040] 上层侧热交换器61具有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是朝向壳体11的内部方向增加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的列数地形成的。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具有第二传热管92。第二传热管92被弯曲成U字形地形成,供制冷剂在内部流通。具体来说,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以在并排配置的第二传热管92插入了散热片94的状态形成。
[0041]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热交换器51是两层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热交换器51也可以是三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另外,对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被弯曲成U字形地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只要被收纳于壳体11即可。
[0042] 另外,在图2中,对由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例如形成了第二传热管92以三列结构排列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形成了第一传热管91以两列结构排列的下层侧热交换器6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排列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0043] 此外,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热交换器芯。另外,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热交换器芯。
[0044] 在上层侧热交换器6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之间设置了加强构件65。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了多个加强构件65,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图3是放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的状态的加强构件65的立体图。加强构件65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加强构件65例如利用与第二传热管92接触的接触面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此外,在图3中,对只有一列第二传热管92被加强构件65支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0045] 下面,利用图4至图6对加强构件6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强构件65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加强构件65是第一支承片101、第二支承片
102、第三支承片103、卡合片集合体104、第一支撑部105、第二支撑部106以及第三支撑部
107通过挠性的树脂一体地形成的。
[0046] 第一支承片101用于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沿着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的方向成为第一支承片101本身的长边方向。如上述说明的,第一支承片101在与第二传热管92接触的接触面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因此,只要是满足第二传热管92的直径的宽度尺寸即可,只要确保能够支承第二传热管92的强度即可。
[0047] 第二支承片102用于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方侧面部,沿着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方侧面部的方向成为第二支承片102本身的长边方向,例如,第二支承片102大致垂直地竖立在第一支承片101的长边方向的边缘。第三支承片103用于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设置间隙201(将在后面说明),一部分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支承片102相向,沿着散热片94的方向成为第三支承片103本身的长边方向。
[0048] 卡合片集合体104具有多个卡合片111。多个卡合片111例如以梳状构成。卡合片111沿着第三支承片103的长边方向、与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的每一个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卡合片111的每一个分别保持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多个卡合片111中的一部分的卡合片111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之间设置间隙202(将在后面说明)。
[0049] 卡合片111由第一侧面部121、第二侧面部122、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等构成,背面侧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卡合片111形成了切口形状,该切口形状具有使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插入的传热管插入部141和保持从传热管插入部141插入的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的传热管保持部142。传热管插入部141是形成在第一端部131与第二端部132之间的空间。传热管保持部142是贯通第一侧面部121和第二侧面部122的通孔。
[0050] 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被从传热管插入部141插入到卡合片111,被插入的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由传热管保持部142保持。即,卡合片111成为插入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的结构。并且,贯通第一侧面部121和第二侧面部122的通孔的弹簧部143具有伸缩性,作业人员不用工具就能够将加强构件65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另外,卡合片111由于插入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从而确保了强度。另外,包括卡合片111的加强构件65是具有挠性的树脂,因此,即使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有一些尺寸的偏差,也能够修正该偏差引起的偏移,公差的范围变大。
[0051] 此外,卡合片111中的保持第一传热管91并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的卡合片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卡合片。另外,卡合片111中的保持第二传热管92并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的卡合片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卡合片。另外,传热管插入部141中的供第一传热管91插入的插入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插入部。另外,传热管插入部141中的供第二传热管92插入的插入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插入部。另外,传热管保持部142中的保持第一传热管
91的保持部相当于第一保持部。另外,传热管保持部142中的保持第二传热管92的保持部相当于第二保持部。
[0052]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强构件65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105的一部分端部与第一支承片101是一体的,另一部分端部与第三支承片103是一体的,从而第一支撑部105支承了第一支承片101。第二支撑部106与第一支承片101和第一支撑部105是一体的。第三支撑部107与第一支承片101和第一支撑部105是一体的。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三支撑部107经由第一支撑部105形成在对称的位置,支承第一支承片101。
[0053] 第二支撑部106的角度251例如是20℃。角度251被形成为不妨碍之后利用图6说明的风212通过地支承第一支承片101的值。第三支撑部107的角度252例如是20℃。角度252被形成为不妨碍之后利用图6说明的风212通过地支承第一支承片101的值。此外,20℃这一值是一个例子,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0054]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加强构件65由挠性的树脂形成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加强构件65也可以由具有挠性的绝缘体形成。另外,加强构件65也可以由热塑性树脂形成,该热塑性树脂要通过大大超过热交换器51产生的热的热软化。另外,加强构件65也可以由导体成形内部,用绝缘体对外侧表面进行涂层。
[0055] 例如,假设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中的每一个由或含有铝的合金形成,则如上述说明的,只要加强构件65是绝缘性的构件,就不会使第一传热管91、第二传热管92和加强构件65经由结露水导通。
[0056] 换言之,加强构件65的与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接触的部分,由除了如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那样的铝等金属以外的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形成。因此,在第一传热管91或第二传热管92与加强构件65之间,即使有结露水滞留,也不会导通,因此能够避免因异种金属相接触引起的腐蚀。
[0057] 另外,加强构件65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熔化后的材料倒入模具来成形,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来成形,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来成形,对于加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0058] 图6是从侧面透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的状态的加强构件65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为了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形成供来自外部的风211和风212流通的风道203,第三支承片103要具有预定的厚度。第三支承片103以预定的厚度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设置了间隙
201。
[0059] 即,第三支承片103具有预定的厚度,被夹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此外,预定的厚度不需要是恒定的固定宽度,只要能够设置间隙201即可。
[0060] 另外,如上述说明的,多个卡合片111的每一个沿着第三支承片103的长边方向、与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中的每一个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从而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之间设置了间隙202。因此,由于多个卡合片111能够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之间设置间隙202,所以能够避免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干扰。
[0061] 总之,如图6所示,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被配置在第二支承片102与第三支承片103之间。另外,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由第三支承片103和多个卡合片111来设定配置。
[0062] 在此,假设驱动了在图1中说明的风扇35,则壳体11周围的空气就被从空气吸入口31吸入,如图6所示,风211从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向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流出。另外,同时,风212通过风道203沿着下层侧热交换器63流出。因此,只要风扇35在驱动中,就会产生风212,因此,在热交换器51产生的结露水利用间隙201被连续排出。
[0063] 因此,避免了结露水在加强构件65、散热片93和散热片94之间结冰的情况。并且,由于在风道203产生风212,因此防止灰尘或污垢滞留在间隙201的状态。结果,加强构件65通过避免结露水滞留在热交换器51而防止结霜,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51的性能降低,并且能够防止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破损。
[0064] 另外,加强构件65是以与热交换器51相比小型化的形状发挥上述说明的功能,因此不会妨碍在上层侧热交换器61和下层侧热交换器63流通的风212,不会妨碍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流通的风211,也无需在底板53设置用于排出结露水的孔。因此,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51的底板53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51的风211和风212。
[0065] 另外,即使产生与室外机1的运转相伴的振动或与室外机1的运输相伴的振动,加强构件65也会利用第一支承片101、第二支承片102、第三支承片103和卡合片集合体104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上层侧热交换器61从下层侧热交换器63脱落的情况。
[0066] 根据上述说明,利用形成风道203的加强构件65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最下层的第二传热管92的下部,从而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51的底板53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51的风211和风212的流量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
[0067] 因此,即使产生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室外机1也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热交换器51即上层侧热交换器61脱落。
[0068] 另外,由于是结露水不在上层侧热交换器61与加强构件65之间滞留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的腐蚀或因结冰引起的破损。
[0069] 另外,由于加强构件65由绝缘性的构件形成,因此,能够防止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与异种金属相接触而产生的腐蚀。
[0070] 另外,由于加强构件65由具有挠性的构件形成,并具有多个卡合片111、第一支承片101、第二支承片102和第三支承片103,因此不使用工具就能够容易地安装在热交换器51上。
[0071] 换言之,由于加强构件65能够容易且以低成本保护热交换器51,因此只要在热交换器51上安装加强构件65,就可以得到容易且以低成本保护了热交换器51的空调的室外机1。
[0072]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室外机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空调的室外机1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以下的工序。
[0073] 首先,将上层侧热交换器61设置在下层侧热交换器63的上侧。然后,用第一支承片101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然后,用第二支承片102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
73的下方侧面部。然后,用第三支承片103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
73之间设置间隙201。然后,用卡合片111保持第一传热管91。然后,用卡合片111保持第二传热管92。
[0074] 作为上述的结果,加强构件65发挥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脱落。
[0075]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了如下的室外机1,其具备:下层侧热交换器63,其具有第一传热管91;上层侧热交换器61,其被设置在下层侧热交换器63的上侧,形成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沿着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具有第二传热管92;以及加强构件65,其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加强构件65具备:第一支承片101,其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第二支承片102,其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方侧面部,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第三支承片103,其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设置间隙201,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卡合片111,其保持第一传热管91,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以及卡合片111,其保持第二传热管92,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
[0076] 由于上述结构,利用形成风道203的加强构件65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最下层的第二传热管92的下部,从而不降低支承热交换器51的底板53的强度、并且不减小通过热交换器51的风211和风212的流量地支承被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因此,本发明中,即使产生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也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脱落。
[007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二支承片102与第三支承片103之间配置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利用第三支承片103和卡合片111设定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的配置,第三支承片103具有预定的厚度,被夹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
[007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加强构件65由挠性的树脂形成,卡合片111沿着第三支承片103的长边方向、与第一传热管91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并形成具有供第一传热管91插入的传热管插入部141和保持从传热管插入部141插入的第一传热管91的传热管保持部142的切口形状,卡合片111沿着第三支承片103的长边方向、与第二传热管92的配置对应地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并形成具有供第二传热管92插入的传热管插入部141和保持从传热管插入部141插入的第二传热管92的传热管保持部142的切口形状,卡合片111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下层侧热交换器63之间设置间隙202。
[007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传热管91和第二传热管92中的每一个由铝或含有铝的合金形成。
[0080] 因此,即使产生伴随运转的振动或伴随运输的振动,室外机1也能够特别明显地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配置在上层侧的上层侧热交换器61脱落。
[008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空调的室外机1的制造方法是如下的空调的室外机1的制造方法,即,该室外机具备:下层侧热交换器63,其具有第一传热管91;上层侧热交换器61,其形成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和沿着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的列方向增设的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具有第二传热管92;以及加强构件65,其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加强构件65具备:第一支承片101;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的第二支承片102;与第一支承片101一体地形成的第三支承片103;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的卡合片111;以及与第三支承片103一体地形成的卡合片111,上述制造方法具有:将上层侧热交换器61设置在下层侧热交换器63的上侧的工序;用第一支承片101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部的工序;用第二支承片102支承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的下方侧面部的工序;用第三支承片103在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1与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73之间设置间隙201的工序;用卡合片111保持第一传热管91的工序;以及用卡合片111保持第二传热管92的工序。
[0082] 因此,加强构件65发挥支承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避免上层侧热交换器61的脱落。
[0083] 附图标记说明
[0084] 1 室外机,11 壳体,21 前面板,23 第一侧面板,25 第二侧面板,27 背面板,29 上面板,31 空气吸入口,33 空气吹出口,35 风扇,41 上侧前面板,43 下侧前面板,51 热交换器,53 底板,61 上层侧热交换器,63 下层侧热交换器,65 加强构件,71 第一列侧热交换器芯,73 第二列侧热交换器芯,91 第一传热管,92 第二传热管,93、94 散热片,101 第一支承片,102 第二支承片,103 第三支承片,104 卡合片集合体,105 第一支撑部,106 第二支撑部,107 第三支撑部,111 卡合片,121 第一侧面部,122 第二侧面部,131 第一端部,132 第二端部,141 传热管插入部,142 传热管保持部,201、202 间隙,203 风道,211、212 风,251、252 角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