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簧的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380061198.8 申请日 2013-11-20 公开(公告)号 CN104822473B 公开(公告)日 2016-08-24
申请人 新确有限公司; 发明人 岸原龙二; 和田直也; 寺床圭一郎;
摘要 包含螺旋形成工序,通过由一对输送辊将大致直线状的长尺寸部件向沿着长边方向的第1方向的一方侧输送、同时使所述长尺寸部件的第2方向的一方侧触压于能够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的按压部件,从而利用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形成包括固定卷绕部、第1可动卷绕部以及第2可动卷绕部的螺旋体。所述螺旋形成工序,在基于来自检测所述输送辊的转速的转速 传感器 的 信号 而识别出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的长尺寸部件的长边方向 位置 与形成为螺旋体后的周向位置的关系的状态下,控制所述按压部件的第2方向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盘簧的制造方法,该盘簧是作为安装定位圈部而起作用的固定卷绕部与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盘簧,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1可动卷绕部,在所述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保有弹性状态下,在周向同一位置不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
所述盘簧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螺旋形成工序,通过由至少一对输送辊将大致直线状的长尺寸部件向沿着长边方向的第1方向的一方侧输送,同时使所述长尺寸部件的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输送辊的旋转轴方向这两方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方侧触压于按压部件,从而利用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形成包括所述固定卷绕部、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以及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螺旋体,其中,所述按压部件能够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并且配置于比所述一对输送辊靠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侧的作业区域;
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构成为,在基于来自检测所述一对输送辊的至少一方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信号,而识别了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的长边方向位置与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的周向位置的关系的状态下,控制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第2方向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构成为,在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中的多个周向位置形成小曲率部,并且,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在与所述多个小曲率部相对应的周向位置形成大曲率部,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在不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接触的状态下与对应的所述大曲率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始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前执行,在由所述一对输送辊输送所述长尺寸部件使得所述长尺寸部件的顶端侧到达所述作业区域的状态下,由配设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切断部件将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而形成所述盘簧的始端部,并且基于在该时间点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而识别与所述始端部相对应的初始位置;和
终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后执行,由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所述切断部件将所述螺旋体从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开而得到所述盘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始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前执行,在由所述一对输送辊输送所述长尺寸部件使得所述长尺寸部件的顶端侧到达所述作业区域的状态下,由配设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切断部件将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而形成所述盘簧的始端部,并且基于在该时间点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而识别与所述始端部相对应的初始位置;和
终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后执行,由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所述切断部件将所述螺旋体从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开而得到所述盘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
内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与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间执行,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内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作用于所述长尺寸部件中的从所述始端部接续的预定部位,而形成内端侧安装钩;和
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与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之间执行,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外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作用于通过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所形成的所述螺旋体的外端部位,而形成外端侧安装钩;
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将所述外端侧安装钩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切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截面形状设为具有相对的一对第1边以及相对的一对第2边的矩形状;
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中,构成为,所述按压部件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且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大;
在所述长尺寸部件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之前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沿着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同时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为相比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向外方鼓出的凸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截面形状设为具有相对的一对第1边以及相对的一对第2边的矩形状;
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中,构成为,所述按压部件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且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大;
在所述长尺寸部件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之前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沿着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同时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为相比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向外方鼓出的凸状。

说明书全文

盘簧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盘簧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盘簧广泛应用于例如内燃机中用于从曲轴接受旋转动而驱动凸轮轴旋转的气正时调整装置等的各种用途。
[0003] 所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具备被工作连结于曲轴的壳体和被工作连结于凸轮轴叶片转子,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由所述叶片转子中的叶片划分为滞后室以及提前角室,通过向所述滞后角室或所述提前角室的一方供给工作油且从另一方将工作油排出,由此能够使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相位变化。
[0004] 在这里,在所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为了将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相位保持为最滞后角侧的位置与最提前角侧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以谋求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进一步具备盘簧。
[0005] 所述盘簧,介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叶片转子之间,使得在所述叶片转子位于比中间相位靠滞后侧的位置时能够向中间相位向提前角侧对所述叶片转子施力,由此,将内燃机起动时的所述叶片转子的旋转移动保持为中间相位,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
[0006] 盘簧是将长尺寸的线材在大致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成为通过缩径方向上的内端部以及外端部在周向上相对移动而具有保有弹性的状态。
[0007] 图9中表示以往的盘簧的俯视图。
[0008] 图9(a)~(c)分别表示盘簧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产生预定的初始转矩的状 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盘簧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产生最大转矩的状态)。
[0009] 如图9(a)所示,以往的盘簧构成为,在自由伸长状态下,随着从位于径向内方的内端部朝向位于径向外方的外端部,曲率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
[0010] 在该结构的以往的盘簧中,如图9(b)以及(c)所示,在置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和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等具有保有弹性的状态时,从位于最内方的第1卷绕部分到位于径向最外方的第n卷绕部分(在图示的方式中为第3卷绕部分)的所有卷绕部分,仅在周向上的大致同一位置(以下,称为周向第1位置)的一个部位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接触
[0011] 即,在所述以往的盘簧中,在所有卷绕部分,除所述周向第1位置以外的周向全区域,成为不会受与在周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的摩擦接触、能够自由弹性变形的区域,因此,存在盘簧整体的固有频率变低这一问题。
[0012] 因此,这样的以往的盘簧,例如在用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的情况下,若内燃机的输出转速增加而使施加于盘簧的振动的频率接近固有频率,则产生共振、在盘簧上施加较大的载荷
[0013] 进一步,位于径向中央的卷绕部,在所述周向第1位置以接触状态被位于径向内方的卷绕部以及位于径向外方的卷绕部夹压,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应力集中于所述周向第1位置,恐会导致该部分损伤。
[0014] 因此,期待一种盘簧,其能够使固有频率上升且能够防止或降低弹性变形动作时的局部的应力集中。
[0015] 现有技术文献
[0016] 专利文献
[001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0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8]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制造能够使固有频率上升且能够防止或降低弹性变形动作时的局部的应力集 中的盘簧的制造方法。
[0019] 本发明为了达成所述目的而提供一种盘簧的制造方法,该盘簧是作为安装定位圈部而起作用的固定卷绕部与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盘簧,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1可动卷绕部,在所述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保有弹性状态下,在周向同一位置不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所述盘簧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螺旋形成工序,通过由至少一对输送辊将大致直线状的长尺寸部件向沿着长边方向的第1方向的一方侧输送,同时使所述长尺寸部件的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输送辊的旋转轴方向这两方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方侧触压于按压部件,从而利用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形成包括所述固定卷绕部、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以及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螺旋体,其中,所述按压部件能够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并且配置于比所述一对输送辊靠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侧的作业区域;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构成为,以基于来自检测所述一对输送辊的至少一方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信号,识别了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的长边方向位置与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的周向位置的关系的状态,控制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第2方向位置。
[0020]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下述盘簧:在保有弹性状态下,第1可动卷绕部在周向同一位置不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着周向变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
[0021]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构成为,在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中的多个周向位置形成小曲率部,并且,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上在与所述多个小曲率部相对应的周向位置形成大曲率部,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在不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接触的状态下与对应的所述大曲率部接触。
[0022] 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盘簧的制造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始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前执行,在由所述一对输送辊输送所述长尺寸部件使得所述长尺寸部件的顶端侧到达所述作业区域的状态下,由配设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切断部件将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而形成所述盘簧的始端部,并且基于在该时间点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来识别与所述始端部相对应的初始位置;和终端侧切断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后执行,由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所述切断部件将所述螺旋体从所述长尺寸部件切断开而得到所述盘簧。
[0023] 更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盘簧的制造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内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与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间执行,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内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作用于所述长尺寸部件中的从所述始端部接续的预定部位,而形成内端侧安装钩;和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与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之间执行,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的外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作用于通过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所形成的所述螺旋体的外端部位,而形成外端侧安装钩。
[0024] 在该情况下,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将所述外端侧安装钩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切断。
[0025] 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具有相对的一对第1边以及相对的一对第2边的矩形状。
[0026] 而且,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按压部件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的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且随着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第2方向从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移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位的曲率半径变大。
[0027]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所述长尺寸部件通过所述按压部件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前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沿着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同时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为相比连结所述一 对第2边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向外方鼓出的凸状。附图说明
[0028] 图1(a)~(c)是利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盘簧的俯视图,图1(a)~(c)分别表示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
[0029]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30]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31] 图4(a)以及(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示意图,分别表示输送作为所述盘簧的原料的长尺寸部件的状态、以及始端侧切断工序。
[0032] 图5(a)以及(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示意图,分别表示内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以及螺旋形成工序的一部分。
[0033] 图6(a)以及(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示意图,分别表示螺旋形成工序的一部分、以及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的一部分。
[0034] 图7(a)以及(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示意图,分别表示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的一部分、以及终端侧切断工序。
[0035] 图8(a)以及(b)分别是沿着图6(a)中的VIII(a)-VIII(a)线以及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以及(d)分别是以往的盘簧中的与图8(a)以及(b)相对应的剖视图。
[0036] 图9(a)~(c)是以往的盘簧的俯视图,图9(a)~(c)分别表示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
[0037]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以往的盘簧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 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38]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盘簧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0040] 首先,对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盘簧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1] 图1中表示所述盘簧1的俯视图。
[0042] 图1(a)~(c)分别表示所述盘簧1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从自由伸长状态在缩径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使得产生预定的初始转矩的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使得产生最大转矩的状态)。
[0043] 如图1(a)~(c)所示,通过将长尺寸部件100在实质上的同一平面内卷绕成卷螺旋,所述盘簧1具有:固定卷绕部10,其位于径向最内方,作为安装定位圈部(座巻き部)而起作用;和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20。
[0044] 所述固定卷绕部10,其始端侧的一端部10a形成所述盘簧1的内端部,且,另一端部10b从所述一端部10a延伸成螺旋状而形成与所述可动卷绕部20相连的终端部。
[0045]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从所述盘簧1的内端部起大致1.25圈的区域作为所述固定卷绕部10发挥作用。
[0046] 另外,在所述盘簧1的内端部(所述固定卷绕部的始端部)形成有内端侧安装钩2a。
[0047] 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20具有:以位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径向外方的方式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10b延伸的第1可动卷绕部20(1);和以位于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的径向外方的方式从所述第1可动 卷绕部20(1)的终端部延伸的第2可动卷绕部20(2)。
[0048] 如图1(a)~(c)所示,在所述盘簧1中,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终端部形成所述盘簧1的外端部,在所述外端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终端部)形成有外端侧安装钩2b。
[00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制造所述可动卷绕部为2个的所述盘簧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式,在制造所述可动卷绕部为3个以上的盘簧时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0050] 在所述盘簧1中,在从自由伸长状态(图1(a)所示的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而设为保有弹性状态(图1(b)以及(c)所示的状态)时,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构成为,在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10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任一方接触。
[0051] 具体地说,如图1(b)以及(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在从始端部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1位置25a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接触,在从所述第1位置25a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2位置25b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接触,并且,在从所述第2位置25b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3位置25c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接触。
[00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时,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进一步,在周向上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25b与所述第3位置25c之间的第4位置25d在沿径向离开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状态下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接触。
[0053] 这样,在所述盘簧1,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构成为,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 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任一方接触。
[0054] 具备该结构的所述盘簧1,与以往的盘簧相比,能够提高固有频率,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
[0055] 图9(a)~(c)中分别表示以往的盘簧200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下的俯视图。
[0056] 另外,图10中表示以往的盘簧200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图9(b))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57] 图11中表示以往的盘簧200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图9(c))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58] 如图9(a)所示,以往的盘簧200构成为,在自由伸长状态下,随着从位于径向内方的内端部朝向位于径向外方的外端部,曲率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
[0059] 在该结构的以往的盘簧200中,如图9(b)以及(c)所示,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和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等的保有弹性状态时,从位于最内方的第1卷绕部分210(1)到位于径向最外方的第3卷绕部分210(3)的所有卷绕部分,仅在周向上的位于大致同一位置(以下,称为周向第1位置205)的一个部位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接触。
[0060] 在该情况下,在所有卷绕部分,所述周向第1位置205以外的周向全区域都成为不受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的摩擦接触、能够自由地弹性变形的区域,因此,盘簧整体的固有频率降低,容易产生共振。
[0061] 进一步,在所述以往结构中,在径向上位于中央的卷绕部(在图示的方式中为第2卷绕部分210(2))在所述周向第1位置205由位于径向内方的卷绕部(210(1))以及位于径向外方的卷绕部210(3)夹压,也会产生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应力集中于所述周向第1位置205这一问题。
[0062] 与此相对,在所述盘簧1中,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25a、25b、25c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任一方接触。因此,能够使固有频率上升而有效地防止产生共振。
[0063] 进而,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构成为,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在预定部位产生应力集中。
[0064] 图2以及图3中,分别表示所述盘簧1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图1(b))时以及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图1(c))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
[0065] 如图1(a)~(c)、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小的多个小曲率部。
[0066] 在图示的方式中,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包括第1~第3小曲率部21a~21c。
[0067] 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10b离开的位置。
[0068] 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离开的位置。
[0069] 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被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离开的位置。
[0070] 如图1(a)~(c)、图2以及图3所示,在所述盘簧1中,在比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靠周向始端侧以及终端侧,分别设置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大的第1过渡区域22a以及第2过渡区域22b。
[0071] 即,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1过渡区域22a与第2过渡区域22b之间。
[0072] 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位于所述第2过渡区域22b的周向终端侧,在所述盘簧1中,进一步,在比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靠周向终端侧设置有曲率半径比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大的第3过渡区域22c。
[0073] 即,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2过渡区域22b与第3过渡区域22c之间。
[0074] 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位于所述第3过渡区域22c的周向终端侧,在所述盘簧1中,进一步,在比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靠周向终端侧设置有 曲率半径比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大的第4过渡区域22d。
[0075] 即,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在周向上位于所述第3过渡区域22c与第4过渡区域22d之间。
[0076]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在周向上在分别与所述第1~第3小曲率部21a~21c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1~第3大曲率部23a~23c,所述第1~第3大曲率部23a~23c的曲率半径都比周向两侧大。
[0077] 在该结构中,所述第1~第3小曲率部21a~21c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1~第3大曲率部23a~23c接触。
[0078] 详细地说,所述第1小曲率部21a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1大曲率部23a接触,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
2大曲率部23b接触,所述第3小曲率部21c在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第
3大曲率部23c接触。
[0079] 另外,如图1(a)~(c)所示,在所述盘簧1中,在比所述第4过渡区域22d靠周向终端侧,依次设置有曲率比所述第4过渡区域22d小的第4小曲率部21d、曲率比所述第4小曲率部21d大的第5过渡区域22e、曲率比所述第5过渡区域22e小的第5小曲率部21e、曲率比所述第
5小曲率部21e大的第6过渡区域22f、曲率比所述第6过渡区域22f小的第6小曲率部21f、以及曲率比所述第6小曲率部21f大的第7过渡区域22g。
[0080] 在该结构中,所述第5~第7过渡区域22e~22g分别作为所述第1~第3大曲率部23a~23c发挥作用。
[0081] 另外,如图1(b)以及(c)所示,在所述盘簧1中,关于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周向上的所述第2小曲率部21b与第3小曲率部21c之间的中间在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接触,由此实现了固有频率的进一步上升。
[0082] 接下来,对用于制造所述盘簧1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83] 在图4(a)以及(b)、图5(a)以及(b)、图6(a)以及(b)以及图7(a)以及(b)中,示出所述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示意图。
[0084] 所述制造方法包含螺旋形成工序(图6(a)),在该工序中:一边通过至少一对输送辊120将大致直线状的长尺寸部件100向沿着长边方向的第1方向的一方侧输送、一边使其触压于能够变更位置的按压部件130,从而利用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形成包含所述固定卷绕部10、所述第1可动卷绕部20(1)以及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螺旋体。
[0085] 如图6(a)所示,所述按压部件130设为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输送辊120的旋转轴方向这两方垂直的第2方向上移动。
[0086] 所述按压部件130被配置成,在位于比所述一对输送辊120靠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侧的位置的作业区域190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所述第2方向一侧,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130的所述第2方向位置变化从而能够使所述螺旋体的曲率半径变化。
[0087] 所述按压部件130能够采取各种方式,只要能够使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变形为螺旋状即可。例如,所述按压部件130可以具有:能够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2方向变更位置的销状部件;和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所述销状部件的辊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使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从直线状变形为螺旋状时、在表面产生擦伤等。
[0088] 详细地说,在所述一对输送辊120的至少一方具备检测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未图示)。
[0089] 而且,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构成为,在基于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识别了在当前时间点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130的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部分在形成了所述螺旋体后的状态下会形成哪一部分(即,位于所述螺旋体中的哪一个卷绕部且在该卷绕部内在周向上位于哪个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所述按压部件130的与所述第2方向有关的位置控制。
[0090] 在这里,如上所述,所述按压部件130被配置成,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中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方侧(即,在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形成为 螺旋状后的状态下朝向径向外方一侧)(参照图6(a)),随着使所述按压部件130向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方侧移动,螺旋体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且,随着使所述按压部件130向所述第2方向的一方侧移动,螺旋体的曲率半径变大。
[0091] 优选,在所述输送辊12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第1方向一侧),具备将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向所述作业区域190导向的导向部140。
[009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输送辊12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具备将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稳定地向所述输送辊120导向的导向部145。
[009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前执行的始端侧切断工序以及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之后执行的终端侧切断工序。
[0094] 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构成为,在由所述一对输送辊120输送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使得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顶端侧到达所述作业区域190的状态(图4(a))下,由配设于所述作业区域190的切断部件150将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切断而形成所述盘簧的始端部(图4(b))。
[0095] 基于在由所述切断部件150切断了所述长尺寸部件100时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能够识别出与所述始端部相对应的初始位置。
[0096] 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构成为,由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190的所述切断部件150将所述螺旋体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切断开(图7(b))。
[0097] 另外,在利用所述长尺寸部件100连续地制造多个所述盘簧1的情况下,能够将制造一个盘簧1时的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用作制造下一个盘簧1时的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
[0098] 当然,也可以代替这种作法,而将制造一个盘簧1时的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与制造下一个盘簧1时的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设为分别的作业。
[0099] 如上所述,所述盘簧1在内端部(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始端部10a)具有所述内端侧安装钩2a,且,在外端部(位于最外方的可动卷绕部20(2)的终端部)具有所述外端侧安装钩2b。
[0100] 因此,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内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图5(a))以及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图6(b)以及图7(a))。
[0101] 所述内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始端侧切断工序(图4(b))与所述螺旋形成工序(图5(b)以及图6(a))之间执行,构成为,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190的内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110作用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中从所述始端部10a接续的预定部位,而形成所述内端侧安装钩2a。
[0102] 详细地说,如图5(a)所示,所述内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具有:钩用固定销111,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中的在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的状态下朝向径向内方一侧;和钩用可动销115,触压于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中的在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的状态下朝向径向外方一侧。
[0103] 所述钩用可动销115在与所述钩用固定销111之间夹持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顶端部的状态下围绕所述钩用固定销111移动,由此,形成所述内端侧安装钩2a。
[0104] 所述外端侧安装钩形成工序,在所述螺旋形成工序(图5(b)以及图6(a))与所述终端侧切断工序(图7(b))之间执行,构成为,使配置于所述作业区域190的外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160作用于通过所述螺旋形成工序所形成的所述螺旋体的外端部位,而形成所述外端侧安装钩2b。
[0105] 详细地说,如图6(b)以及图7(a)所示,所述外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160具有:钩用固定销161,触压于所述螺旋体的朝向径向外方一侧的;和钩用可动销165,触压于所述螺旋体的朝向径向内方一侧。
[0106] 所述钩用可动销165在与所述钩用固定销161之间夹持要形成所述螺旋体的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状态下围绕所述钩用固定销161移动,由此,形成所述外端侧安装钩2a。
[0107]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制造方法能够很好地使用下述制造装置来实施,该制造装置具备:致动器(未图示),其使所述输送辊120、所述按压部件130、所述切断部件150、所述内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110以及所述外端侧安装钩形成部件分别工作;和控制装置(未图示),其存储有针对所述致动器的动作程序,与来自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相应而基于所述动作程 序进行所述各致动器的工作控制。
[0108] 在图8(a)以及(b)中,分别表示沿着图6(a)中的VIII(a)-VIII(a)线以及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0109] 如图8(a)所示,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截面形状设为具有相对的一对第1边101(1)、101(2)以及相对的一对第2边102(1)、102(2)的大致矩形状。
[0110]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制造方法中,如图8(a)所示,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在被所述按压部件130形成为螺旋体前的初始状态下,所述一对第1边的另一方101(2)(为在形成为螺旋体时朝向径向内方一侧)沿着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102(1)、102(2)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同时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101(1)(为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130一侧、为在形成为螺旋体时朝向径向外方一侧)比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102(1)、102(2)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图8(a)中的2点划线)向外方鼓出的凸状。
[0111] 根据该结构,在所述长尺寸部件100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从直线状形成为螺旋体后,能够使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参照图8(b))。
[0112] 即,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从直线状的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形成螺旋体时,所述长尺寸部件100中的触压于所述按压部件130一侧(即,在形成于所述螺旋体后的状态下朝向径向外方一侧)受所述按压部件130按压而薄壁化。
[0113] 例如,如图8(c)所示,如果使用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前的初始状态下截面为大致矩形状的长尺寸部件100’,则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如图8(d)所示,朝向径向外方一侧101(1)凹陷为凹状。
[0114]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所述长尺寸部件100,在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被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前的初始状态下,所述一对第1边的一方101(1)(在形成为所述螺旋体后的状态下为朝向径向外方一侧) 为相比连结所述一对第2边102(1)、102(2)的对应端部彼此的直线向外方鼓出的凸状(参照图8(a))。
[0115] 根据该结构,在所述长尺寸部件100通过所述按压部件130而从直线状形成为螺旋体后的状态下,如图8(b)所示,能够使所述长尺寸部件100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状。
[0116] 因此,能够有效地确保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卷绕部的接触面积。
[0117] 附图标记说明
[0118] 1:盘簧
[0119] 2a:内端侧安装钩
[0120] 2b:外端侧安装钩
[0121] 10:固定卷绕部
[0122] 20(1):第1可动卷绕部
[0123] 20(2):第2可动卷绕部
[0124] 21a~21c:第1~第3小曲率部
[0125] 23a~23c:第1~第3大曲率部
[0126] 100:长尺寸部件
[0127] 101(1)、101(2):一对第1边
[0128] 102(1)、102(2):一对第2边
[0129] 120:输送辊
[0130] 130:按压部件
[0131] 150:切断部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