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申请号 CN201380030836.X 申请日 2013-03-27 公开(公告)号 CN104365003B 公开(公告)日 2017-02-22
申请人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仓繁大地; 桥本伸吾; 田中宏幸; 太田贵宪; 中川修; 松尾大辅; 川浦弘贵; 杉浦宏春; 赤尾宪彦;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出的 导线 部(11)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括: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且能够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e3);以及第三成形模(23),所述第三成形模能够与第二成形模(22)协作而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具备:
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且能够成形所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近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三成形模,所述第三成形模能够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的任一方协作而成形至少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还具备线圈支承部,所述线圈支承部支承所述线圈,且能够转动以便成形所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沿边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所述导线部从所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所述扁平弯曲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所述导线部从所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所述扁平弯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所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所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所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所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是相对于另一方能够移动的移动模,并且具有:多个加压面,所述多个加压面将所述导线部按压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从而成形所述扁平弯曲部;以及按压面,该按压面形成在所述多个加压面之间,
所述按压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的移动方向的倾斜比所述加压面相对于所述移动方向的倾斜角陡峭。
12.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还具备第四成形模,所述第四成形模能够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协作而成形所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还具备按压机构,当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时,所述按压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导线部,以使得所述导线部不追随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而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机构包括能够与所述导线部抵接的按压部件,伴随着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朝另一方移动而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以使得在成形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时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导线部的自由端部抵接,在成形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之后,限制所述按压部件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规定量为止,并且,伴随着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进一步离开,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而从所述导线部的所述自由端部离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朝与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反的方向弯曲。
16.一种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分别成形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包括:
步骤(a),在所述步骤(a)中,使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成形所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步骤(b),在所述步骤(b)中,使用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与第三成形模,成形至少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步骤(b)之后包括步骤(c),在所述步骤(c)中,在至少利用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保持导线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线圈转动,从而成形所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沿边弯曲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在所述导线部从所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所述扁平弯曲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在所述导线部从所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所述扁平弯曲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步骤(a)之前包括步骤(d),在所述步骤(d)中,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步骤(a)之前包括步骤(d),在所述步骤(d)中,在所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6~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包括步骤(e),在所述步骤(e)中,在所述导线部的成形完毕之后使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
步骤(e)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导线部,以使得所述导线部不追随所述第一成形模以及所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而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16~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朝与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反的方向弯曲。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朝与所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反的方向弯曲。

说明书全文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构成旋转电机定子的线圈,公知有通过卷绕具有矩形截面的线材(扁线)而形成、且在一端具有过渡线(导线部)的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线圈隔着绝缘部件装配于定子心,过渡线的端部电连接在对应的其他线圈的与过渡线相反侧的端部。并且,作为旋转电机的线圈,公知有通过下述方法形成的线圈:将大致U字形状的导体亦即导体段插入至形成于定子铁心或转子铁心的槽,并且将各导体段的端部在铁心的一端侧依次通过焊接等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线圈通过利用多个模具或辊等将扁线朝扁平方向(与截面的长边大致正交的方向)或沿边方向(与截面的短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而形成。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0122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7863号公报
[0005]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为了抑制导线部(过渡线)彼此的干涉并且使旋转电机紧凑化,也优选将导线部朝扁平方向或沿边方向折弯多次。然而,若将相对于导线部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利用一对成形模一并形成,则与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相比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处的线材的延伸量变大,由此,存在导线部的尺寸误差增加、或者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处的电阻增加的顾虑。

发明内容

[0006]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高精度地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0007] 基于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手段。
[0008] 基于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特征在于,
[0009] 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具备:
[0010] 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且能够成形上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0011] 第三成形模,上述第三成形模能够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的任一方协作而成形至少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
[0012] 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构成为: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而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与第三成形模成形至少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由此,能够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成形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而不约束导线部的自由端部,此外,还能够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与第三成形模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结果,能够使导线部的基端侧处的沿边弯曲部的延伸量合适化而抑制尺寸误差或电阻的增加,并且能够提高导线部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精度。因而,根据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成形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0013] 并且,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可以还具备线圈支承部,上述线圈支承部支承上述线圈,且能够转动以便成形上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沿边弯曲部。由此,能够在至少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保持(约束)导线部的自由端侧的状态下使线圈转动从而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因此能够在确保导线部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精度的同时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
[0014]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上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由此,能够缩短在导线部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所需要的时间。
[0015]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在上述导线部从上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由此,能够抑制导线部的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处的线材的延伸量变大这一情况,并且能够在导线部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
[0016]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上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由此,通过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能够在导线部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在导线部成形沿边弯曲部以及扁平弯曲部所需的时间。
[0017]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是相对于另一方能够移动的移动模,并且具有:多个加压面,上述多个加压面将上述导线部按压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从而成形上述扁平弯曲部;以及按压面,该按压面形成在上述多个加压面之间,上述按压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的移动方向的倾斜比上述加压面相对于上述移动方向的倾斜角陡峭。这样,通过使成形扁平弯曲部的加压面之间的按压面相对于移动方向的角度陡峭,能够缩短多个扁平弯曲部的成形间隔并且使移动模在移动方向上紧凑化。
[0018] 进而,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第四成形模,上述第四成形模能够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协作而成形上述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利用这种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也能够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高精度地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0019] 并且,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按压机构,当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时,上述按压机构相对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按压上述导线部,以使得上述导线部不追随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而移动。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在导线部的成形完毕后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时因被移动的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拖拉而导线部变形这一情况。
[0020]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按压机构包括能够与上述导线部抵接的按压部件,伴随着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朝另一方移动而使上述按压部件移动,以使得在成形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时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导线部的自由端部抵接,在成形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之后,限制上述按压部件的移动,直至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规定量为止,并且,伴随着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进一步离开,使上述按压部件移动而从上述导线部的上述自由端部离开。由此,与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接近或者离开这一情况对应,能够使按压部件进退移动以使得不妨碍利用第一成形模至第三成形模进行的导线部的成形。并且,限制按压部件的移动,直至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规定量为止,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因被移动的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拖拉而导线部变形这一情况。
[0021]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朝与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反的方向弯曲。
[0022] 基于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0023] 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
[0024] 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包括:
[0025] 步骤(a),在上述步骤(a)中,使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成形上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0026] 步骤(b),在上述步骤(b)中,使用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任一方与第三成形模,成形至少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
[0027] 根据该方法,能够高精度地成形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
[0028]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步骤(b)之后包括步骤(c),在上述步骤(c)中,在至少利用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保持导线部的状态下使上述线圈转动,从而成形上述多个沿边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沿边弯曲部。
[0029]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步骤(a)在上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也可以形成为,步骤(a)在上述导线部从上述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
[0030]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在步骤(a)之前包括步骤(d),在上述步骤(d)中,在上述导线部成形朝扁平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
[0031]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包括步骤(e),在上述步骤(e)中,在上述导线部的成形完毕之后使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离开,步骤(e)相对于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另一方按压上述导线部,以使得上述导线部不追随上述第一成形模以及上述第二成形模中的一方而移动。
[0032]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将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朝与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反的方向弯曲。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亦即线圈10的电动机用定子1的立体图。
[0034] 图2是示出线圈10的立体图。
[0035] 图3是示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立体图。
[0036] 图4是示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立体图。
[0037] 图5是示出第一成形模21的立体图。
[0038] 图6是示出第二成形模22的立体图。
[0039] 图7是示出第二成形模22的示意图。
[0040] 图8是示出第三成形模23的立体图。
[0041] 图9中,(a)、(b)以及(c)是示出利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的示意图。
[0042] 图10是示出利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的立体图。
[0043] 图11是示出利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的立体图。
[0044] 图12是示出利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的立体图。
[0045] 图13是示出利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的立体图。
[0046] 图14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的立体图。
[0047] 图15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成形模22B的立体图。
[0048] 图16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概要结构图。
[0049] 图17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0] 图18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1] 图19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2] 图20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3] 图21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4] 图22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0055] 图23是用于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其次,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0057] 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亦即线圈10的电动机用定子1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电动机用定子1是与未图示的转子一起构成例如作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汽车的行驶驱动源或者发电机使用的三相交流电机的部件,包含定子铁心2和多个线圈10。定子铁心2具有:呈圆环状地排列的多个分割铁心2a;以及供所述多个分割铁心2a固定的固定环2b。各线圈10经由未图示的绝缘部件分别装配于对应的分割铁心2a。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电动机用定子1(定子铁心2)从轴向的两侧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模塑树脂包覆。
[0058] 如图2所示,线圈10通过将具有矩形截面的扁平材料卷绕多次而形成,从其一端延伸出有较长的导线部(过渡线)11,并且从其另一端延伸出有较短的连接端部12。各线圈10的导线部11具有:朝沿边方向(与截面的短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e1、e2、e3、以及e4;以及朝扁平方向(与截面的长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扁平弯曲部f1、f2以及f3。进而,各线圈10的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通过焊接而电连接于对应的其他线圈10的连接端部12。即,多个线圈10大致分为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且隔开两个而电连接。另外,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仅两个线圈10x以及10y具有与其他线圈10不同形状的导线部,通过将线圈10x以及10y的导线部的端部与邻接于线圈10y的线圈10的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电连接而构成中性点
[0059] 在实施例中,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形成为:导线部11从线圈10的外周侧朝定子铁心2轴向的上方延伸并且相对于该轴向呈直角地屈曲,跨过侧方的其他线圈10(线圈端部)的上部而趋向定子铁心2的中心,暂时朝向下方而后反转,从而自由端部11a朝上方延伸。并且,导线部11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朝与该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跟前的基端侧的两个沿边弯曲部e3、e2中的至少任一方(在图2的例子中为沿边弯曲部e2)相反的方向弯曲。
[0060] 图3是示出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的成形中使用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含:用于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2~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的第一成形模21、第二成形模22以及第三成形模23;以及支承线圈10的线圈支承部25。此外,如图4所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含用于在导线部11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弯曲引导部26。
[0061] 第一成形模21是相对于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设置部位固定的固定模,如图5所示,具有:用于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成形沿边弯曲部e2、e3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以及用于在导线部11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5。第一沿边成形面210沿着第一扁平成形面215延伸,且包含与沿边弯曲部e2对应的曲面212以及与沿边弯曲部e3对应的曲面213。并且,第一扁平成形面215包含:与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16;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17;以及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
[0062] 第二成形模22是由包含电动达或者流体压力缸等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的移动模,能够沿图3中以实线示出的方向移动而接近固定模亦即第一成形模21,并且能够沿图3中虚线所示的方向移动而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第二成形模22具有:用于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成形沿边弯曲部e2、e3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以及用于在导线部11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第二扁平成形面225。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形成为与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沿边弯曲面210平行地延伸,包含:与沿边弯曲部e2对应的曲面222;与沿边弯曲部e3对应的曲面223;以及与沿边弯曲部e4对应的曲面224。
[0063] 第二扁平成形面225配置成比第二沿边成形面220还接近第一成形模21,包含:将导线部11按压于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5(曲面216)而成形扁平弯曲部f1的加压面226;将导线部11按压于第一扁平成形面215(曲面217)而成形扁平弯曲部f2的加压面227;将导线部11按压于第一扁平成形面215(曲面218)而成形扁平弯曲部f3的加压面228;
加压面226与加压面227之间的按压面267;加压面227与加压面228之间的按压面278;以及与加压面228相连续的按压面280。按压面267、278、280是与导线部11的表面滑动接触而对其浮起进行按压的面,并不对扁平弯曲部f1~f3的成形直接做出贡献。
[0064] 在实施例中,第二扁平成形面225形成为:当第二成形模22沿图6中实线所示的方向移动而接近第一成形模21时,加压面226、227、228按照该顺序按压线圈10的导线部11。即,第二扁平成形面225以将最接近导线部11的基端的第二成形模22的下表面作为起点而从该导线部11的基端离开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朝向斜下方且呈之字状地延伸。并且,加压面226~228以及按压面267、278、280形成为从各自的靠第一成形模21侧的边缘部(图6中左侧的边缘部)开始到第二沿边成形面220侧的边缘部为止都弯曲的曲面。
[0065] 进而,如图7所示,相对于移动模亦即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沿着该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铅垂面))的、按压面267、278、280的倾斜角θ267、θ278、θ280确定成,比相对于移动方向(沿着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铅垂面))的、加压面226~228的倾斜角θ226、θ227、θ228还陡峭。即,在实施例中,按压面267、278、280的倾斜角θ267、θ278、θ280例如设定为45°,加压面226~228的倾斜角θ226、θ227、θ228例如设定为30°。由此,能够缩短不对扁平弯曲部f1~f3的成形做出贡献的按压面267、278、280与导线部11的两个扁平弯曲部之间等滑动接触的时间、即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的成形间隔,并且能够使第二成形模22在移动方向紧凑化。另外,优选加压面226~228或按压面267、278、280的边缘部与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边缘部之间的面稍稍倾斜,以便在导线部11的成形完毕后能够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顺利地离开。
[0066] 第三成形模23是能够相对于固定模亦即第一成形模21而与上述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移动的移动模,是能够与第二成形模22协作而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的部件。即,如图8所示,第三成形模23具有第三沿边成形面230,该第三沿边成形面230包含用于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的曲面234。在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成形模23配置在第一成形模21的下方,且由包含电动马达或者流体压力缸等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相对于第二成形模22接近离开。
[0067] 如图3所示,线圈支承部25具有沿由该线圈支承部25支承而平延伸的线圈10的导线部11的扁平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即与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5a,线圈支承部25a能够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绕旋转轴25a的轴心转动。在实施例中,线圈支承部25的旋转轴25a例如经由包含齿轮系或连杆机构等的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与第三成形模23的驱动单元连结。进而,伴随着第三成形模23沿图3中以实线示出的方向移动而接近第二成形模22,线圈支承部25沿图3的实线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第三成形模23沿图3中以虚线示出的方向移动而从第二城成形模22离开,线圈支承部25沿图3的虚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0068] 如图4所示,弯曲引导部26具有:从两侧对由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线圈10的导线部11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部件27;以及构成导线部11的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弯曲支点的弯曲支点部28。在实施例中,弯曲支点部28如图所示呈圆柱状,其轴心从线圈支承部25的旋转轴25a的轴心偏移,以使得在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时导线部11相对于线圈支承部25和弯曲引导部26不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时导线部11与弯曲支点部
28相摩擦而损伤的情况。在实施例中,弯曲支点部28如图所示呈圆柱状,且以其外周面(圆柱面)与导线部11(其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进而,线圈支承部25的旋转轴25a的轴心从弯曲支点部28偏移,以使得当通过使线圈支承部25旋转而成形沿边弯曲部e1时导线部11相对于线圈支承部25以及弯曲引导部26不移动,即在由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保持(约束)的导线部11的自由端侧以及导线部11的由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基端侧双方被约束的状态下导线部11伸长。由此,能够抑制在成形沿边弯曲部e1时导线部11伸长而变细的情况。
[0069] 其次,对基于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即使用上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的线圈10的导线部11的成形步骤进行说明。
[0070] 当使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进行导线部11的成形时,如图3所示,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使第三成形模23从第二成形模22离开,并且预先使线圈支承部25朝图3中的虚线箭头方向转动。此外,如图4所示,使具有笔直延伸的导线部11的线圈10支承于线圈支承部25,并且将导线部11配置在弯曲引导部26的一对引导部件27之间。进而,在将线圈10安置于线圈支承部25之后,借助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接近,以使得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和第二沿边成形面220之间的间隔与导线部11的宽度一致。
[0071] 通过像这样使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接近,如图9(a)所示,首先,利用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5所含的曲面216和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扁平成形面225所含的加压面226成形导线部11的最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并且,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移动,如图9(b)所示,利用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25所含的曲面217和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扁平成形面225所含的加压面227成形导线部11的扁平弯曲部f2。进而,直至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和第二沿边成形面220之间的间隔与导线部11的宽度大致一致而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停止为止的期间,如图9(c)所示,利用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5所含的曲面218和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扁平成形面225所含的加压面228成形导线部11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这样,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通过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相互接近,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从导线部11的基端侧朝向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2以及f3。由此,尤其是能够抑制导线部11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处的线材的延伸量变大的情况,并且能够在导线部11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
[0072] 并且,在从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移动开始直至停止为止的期间,如图10所示,在导线部11成形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以及e3。即,通过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相互接近,利用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所含的曲面212和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所含的曲面222成形沿边弯曲部e2。此外,利用第一沿边成形面210所含的曲面213和第二沿边成形面220所含的曲面223成形沿边弯曲部e3。
[0073] 由此,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不约束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就能够成形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即位于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与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之间的沿边弯曲部e2、e3。因而,根据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能够抑制在约束自由端部11a的状态下成形沿边弯曲部e2、e3时容易产生的该沿边弯曲部e2、e3处的线材延伸量的增加,能够抑制导线部11的尺寸误差或沿边弯曲部e2、e3处的电阻的增加。
[0074] 在使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的移动停止之后,如图11所示,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第三成形模23相对于第二成形模22接近,以使得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和第三沿边成形面230之间的间隔与导线部11的宽度一致。由此,利用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沿边弯曲部220所含的曲面224和第三成形模23的第三沿边成形面230所含的曲面234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这样,通过在不约束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而成形导线部11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e3之后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能够提高构成与其他线圈10的连接端部12之间的连接部的、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精度。
[0075] 并且,在实施例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如图12所示,与第三成形模23相对于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联动,支承线圈10的线圈支承部25绕旋转轴25a的轴心朝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在至少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保持(约束)导线部11的自由端侧的状态下,通过支承线圈10的线圈支承部25的转动而以弯曲支点部28作为支点使导线部11朝沿边方向弯曲而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结果,能够在确保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精度的同时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线圈支承部25从初始位置起如图12所示朝逆时针方向转动90°,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完毕。这样,在导线部11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2、e3、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2、f3之后,如图13所示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并将线圈10从线圈支承部25取下。此外,在使第三成形模23从第二成形模22离开的同时使线圈支承部25朝初始位置转动。
[0076]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上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构成为: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相互接近而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e3,并且,使用第二成形模22和第三成形模23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由此,能够在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不约束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而成形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e3的基础上,利用第二成形模22和第三成形模23来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结果,能够使导线部11基端侧处的沿边弯曲部e2、e3的延伸量合适化而抑制尺寸误差或电阻的增加,并且能够提高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精度。因而,根据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能够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11高精度地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
[0077] 此外,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含线圈支承部25,该线圈支承部25对线圈10进行支承并且能够转动以便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中的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由此,能够在至少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保持(约束)导线部11的自由端侧的状态下使线圈10转动而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因此能够在确保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精度的同时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
[0078] 并且,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构成为能够在导线部11成形分别朝扁平方向弯曲的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即,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能够相互协作而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由此,通过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相互接近,能够在导线部11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在导线部11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所需的时间。此外,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即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构成为能够在导线部11从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由此,能够在抑制最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或中央附近的扁平弯曲部f2处的线材延伸量变大的同时在导线部11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
[0079] 并且,在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二成形模22是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能够移动的移动模,具有:将导线部11按压于第一成形模21从而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多个加压面226~228;形成在多个加压面之间的按压面267、278;以及与加压面228相连续的按压面280。进而,按压面267、278、280相对于第二成形面22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θ267、θ278、θ280确定成比加压面226~228相对于该移动方向的倾斜角θ226、θ227、θ228还陡峭。这样,使对扁平弯曲部f1~f3的成形并不直接做出贡献的按压面267、278、280相对于上述移动方向的倾斜角θ267、θ278、θ280陡峭,由此,能够缩短多个扁平成形部f1~f3的成形间隔并且使移动模亦即第二成形模22在移动方向紧凑化。
[0080] 图14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的立体图。另外,针对与同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相关联而说明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81] 图14所示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与将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第二成形模22的功能分离成第四成形模24和第二成形模22B后的装置相当。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的第四成形模24是由包含电动马达或者流体压力缸等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相对于固定模亦即第一成形模21能够接近离开的移动模,能够与第一成形模21(第一扁平成形面215)协作而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如图14所示,第四成形模24具有扁平成形面40,该扁平成形面40包含:与导线部11的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46;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47;以及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48。并且,如图15所示,第二成形模22B与从图6等所示的第二成形模22省去第二扁平成形面225后的部件相当,作为成形面仅具有第二扁平成形面
220。
[0082] 当使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成形导线部11时,使第二成形模22B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使第三成形模23从第二成形模22离开,并且预先使线圈支承部25朝图1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转动。此外,如图14所示,使线圈10支承于线圈支承部25,并且将导线部11配置在弯曲引导部26的一对引导部件27之间。进而,借助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第四成形模24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接近,利用第一成形模21的第一扁平成形面215和第四成形模24的扁平成形面240夹持导线部11,由此来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接着,使第四成形模24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同时使第二成形模22B接近第一成形模21,利用第一成形模
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和第二成形模22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来成形沿边弯曲部e2、e3。
此外,使第三成形模22接近第二成形模22B,利用第二成形模22B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和第三成形模23的第三沿边成形面230来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并且使线圈支承部25转动而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这样,可以将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第二成形模22的功能分离成第四成形模24和第二成形模22B,即便是利用上述这种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也能够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11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
[0083] 图16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概要结构图。另外,针对与同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等相关联而说明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84] 图16所示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与相对于上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追加按压机构30后的装置相当,在线圈10的导线部11成形完毕之后第二成形模22从固定模亦即第一成形模21离开时,按压机构30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按压该导线部11。如图所示,按压机构30包含:按压部件31,其由固定模亦即第一成形模21所被固定的基部支承为转动自如、且能够与导线部11抵接;限制杆(限制部件)33,其由该基部支承为沿轴向移动自如,且能够限制按压部件31相对于基部的转动;以及推压杆(推压部件)36,其能够与移动模亦即第二成形模22一起移动。
[0085] 按压机构30的按压部件31具有:基端部311;形成于与基端部311相反侧的自由端部的导线按压部312;形成在基端部311与导线按压部312之间的长孔313;以及以位于导线按压部312附近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成形模22侧的背面的被推压部314。按压部件31的基端部311被支轴32插通,该支轴32由上述基部支承,并且沿与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6中的贯通纸面的方向)延伸,由此,按压部件31能够绕支轴32转动。
[0086] 按压机构30的限制杆33由固定于上述基部的杆支承部件34支承为沿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移动自如。限制杆33的靠第二成形模22侧的一端部(图16中的右端部)保持连结销331,该连结销331与上述支轴32平行地延伸、且插通于按压部件31的长孔313内。此外,在限制杆33的另一端部(图16中的左端部),安装有能够与杆支承部件34抵接的止挡件332。
进而,在以位于连结销331侧的方式形成在限制杆33的外周面的卡止部与杆支承部件34之间,配置有对限制杆33从第一成形模21朝第二成形模22(朝图中右方向)施力的第一弹簧(压缩弹簧)35。
[0087] 由此,限制杆33在安装状态(未从外部施加力的状态)下借助第一弹簧35的作用力而被维持在止挡件332与杆支承部件34(图16中的左侧的端面)抵接的状态。进而,当限制杆33处于安装状态时,按压部件31被限制杆33的连结销331推压而被维持在导线按压部312绕支轴32朝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后的状态(初始位置)。
[0088] 构成按压机构30的推压杆36由固定于第二成形模22的支承37支承,以使得该推压杆36与按压部件31的被推压部314对置且沿着第二成形模22的移动方向移动自如。并且,在推压杆36的前端部(图16中的左端部),设置有能够与按压部件31的被推压部314抵接的推压部360。此外,在推压杆36的基端部(图16中的右端部)与支承块37之间,配置有对推压杆36从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朝图中左方向)施力的第二弹簧(压缩弹簧)38。对推压杆36施力的第二弹簧38的刚性(弹簧常数)确定成比对限制杆33施力的第一弹簧35的刚性(弹簧常数)高。
[0089] 接着,参照图17至图23对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90] 在使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进行导线部11的成形时,若使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移动,则在第一成形模21与第二成形模22相互接近的阶段(例如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阶段),如图17所示,和第二成形模22一起移动的推压杆36的推压部360与按压部件31的被推压部314抵接。由此,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移动,被推压部314被推压杆36推压。此时,由于对推压杆36施力的第二弹簧38的刚性(弹簧常数)确定成比对限制杆33施力的第一弹簧35的刚性(弹簧常数)高,因此第二弹簧38并不收缩,伴随着被推压部3314被推压杆36推压,限制杆33朝图中左侧移动从而压缩第一弹簧35,由此,按压部件31绕支轴32朝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
[0091] 并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当被推压部314伴随着被推压杆36推压而如图18所示直立(沿着图中上下方向延伸)时,第一弹簧35完全收缩。由此,即便此后第二成形模
22朝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移动而被推压部由推压杆36推压,如图19所示,按压部件31的转动被限制,按压部件31在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抵接位置停止。此外,在第一弹簧35完全收缩之后,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移动,推压杆36相对于支承块37移动,如图19所示,第二弹簧38从自然长度开始被压缩。进而,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当在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的移动停止之后利用第二成形模22和第三成形模23来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时,如上所述第一弹簧35收缩而转动被限制从而在抵接位置停止后的按压部件31的导线按压部312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与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端面(断裂面)抵接。
[0092] 即便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2和第三成形模23在导线部11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以及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之后,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此处,如上所述,在第一弹簧35完全收缩之后,直至第二成形模
22朝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移动而停止为止,第二弹簧38通过推压杆36相对于支承块37移动而被压缩,且在第二成形模22停止的期间被维持在压缩状态。
[0093] 因而,若在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的成形完毕后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则至此为止被压缩的第二弹簧38伸长,在直至第二弹簧38返回至自然长度为止的期间,按压部件31的被推压部314经由推压杆36而被来自第二弹簧38的作用力推压。由此,如图22所示,在直至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在图22中省略图示)离开规定量d而第二弹簧38返回至自然长度为止的期间,借助该第二弹簧38的作用力,按压部件31被保持在上述的抵接位置,因此,导线按压部312与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端面之间的抵接被维持,导线部11由按压部件31按压于第一成形模21。
[0094] 结果,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当在导线部11的成形完毕后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时,能够良好地抑制因在导线部11(尤其是在成形时鼓出的部分)与第二成形模的成形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被移动的第二成形模22拖拉(拉拽)从而导线部11变形这一情况。并且,如上所述,当通过使按压部件31的导线按压部312和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端面抵接而导线部11由按压部件31按压于第一成形模21时,能够良好地抑制对形成于导线部11的外周面的绝缘层赋予损伤的情况。
[0095] 进而,若在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规定量d而第二弹簧38返回至自然长度之后该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离开,则如图23所示,借助第一弹簧35的作用力,限制杆33朝图中右侧移动,由此,按压部件31绕支轴32朝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结果,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导线按压部312与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端面之间的抵接被解除,按压部件31返回初始位置。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在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而返回至初始位置之后将线圈10从线圈支承部25取下,使第三成形模23从第二成形模22离开并且使线圈支承部25朝初始位置转动。
[0096] 在包含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按压机构30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中,当在导线部11的成形完毕后使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时,能够良好地抑制因被移动的第二成形模22拖拉而导线部11变形这一情况。另外,如上所述的按压机构30也可以追加于图14所示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B。
[0097] 并且,对于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C的按压机构30,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朝第一成形模21移动使按压部件31转动(移动)而在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时与导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端面)抵接,在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成形之后、直至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规定量d为止的期间限制按压部件31的转动(移动),并且,伴随着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进一步离开使按压部件31转动(移动)而使得导线按压部312从自由端部11a(端面)离开。由此,能够与第二成形模22相对于第一成形模21接近或者离开对应地使按压部件31进退移动,以使得不妨碍利用第一至第三成形模21~23进行的导线部11的成形。并且,通过直至第二成形模22从第一成形模21离开规定量d为止限制按压部件31的转动(移动),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因被移动的第二成形模22拖拉而导线部11变形这一情况。
[0098] 另外,在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20B、20C中,将第一成形模21形成为移动模,并且将第二成形模22、22B形成为固定模。并且,第三成形模23可以与第一成形模21协作而成形沿边弯曲部e4。此外,代替使线圈支承部25与第三成形模23联动,也可以采用使线圈支承部25转动的专用驱动单元。
[0099] 并且,上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20B、20C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21、22来成形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的一部分(至少一个),并且,使用第二成形模22和第三成形模23来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和比其靠基端侧的一部分(至少一个)沿边弯曲部。
[0100] 此外,也可以从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20C省略第三成形模23。即,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也可以形成为具备相互接近且能够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的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由此,通过使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相互接近,能够在导线部成形至少一个沿边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扁平弯曲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在导线部成形沿边弯曲部以及扁平弯曲部所需要的时间。进而,这种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导线部从导线部的基端侧朝自由端侧依次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由此,能够在抑制导线部的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处的线材延伸量变大的同时在导线部成形多个扁平弯曲部。
[0101] 此处,对上述实施例等的主要要素与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的主要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即,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出的导线部11成形分别朝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20B相当于“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相互接近且能够成形多个沿边弯曲部e1~e4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还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e3的第一成形模21以及第二成形模22、22B相当于“第一成形模以及第二成形模”,能够与第二成形模22、22B协作而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4的第三成形模23相当于“第三成形模”,能够与第一成形模21协作而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第四成形模24相当于“第四成形模”。
[0102] 但是,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要素与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的主要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对用于实施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进行具体说明的一个例子,因此并不对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的要素加以限定。即,上述实施方式毕竟只不过是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的具体的一个例子,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的发明的解释应当基于该栏的记载来进行。
[0103]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自不必说,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0104]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05] 本发明能够在一端具备具有多个沿边弯曲部的导线部的线圈的制造产业中加以利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