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

申请号 CN200580014134.8 申请日 2005-10-11 公开(公告)号 CN100486708C 公开(公告)日 2009-05-13
申请人 株式会社佐竹; 发明人 是田稔; 笼田浩幸;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脱粒机 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在脱粒机(1)的脱粒部(10)与 风 力 分选部(60)之间设有去壳米均分装置(30)。该均分装置(30)包括:接收从脱粒部落下的去壳米的均分导槽(35);以及,沿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输送流入到均分导槽(35)中的去壳米的螺杆(32)。在均分导槽(32)上形成有多个去壳米落下用孔(41、42、43),其一部分用落下米限制板(34)堵住或打开。
权利要求

1.一种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脱粒机具备:对作为原料的稻谷进行脱粒的脱粒部、配置在上述脱 粒部下方的分选部、以及,设置在上述脱粒部与风力分选部之间的去壳 米均分装置;
上述均分装置,具备:
在接收从上述脱粒部落下的去壳米的同时,形成有多个去壳米落下 用孔的均分导槽、
与上述均分导槽的一个上端边缘连接并将来自上述脱粒部的去壳米 导入均分导槽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流下导槽、
设置在上述均分导槽的内侧并沿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输送流入到均 分导槽中的去壳米的螺杆;以及,
可闭塞或打开地调整形成于上述均分导槽的上述去壳米落下用孔的 至少一部分的落下米限制板;
可使流入到上述均分导槽中的去壳米中的在用上述螺杆输送过程中从上 述米落下用孔中未落尽的米从均分导槽的与上述一个上端边缘相反一侧的另 一个上端边缘溢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 述均分导槽的上述另一个上端边缘在上述脱粒部的大致正下部分变高,且以 伴随沿着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远离该部分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均分导槽的上述另一个上端边缘的上述脱粒部的大致正下部分处形成凹 口,再有,在与该凹口对应的位置上可移动于闭塞上述凹口的状态和打开状 态之间地设置溢流米限制板,从而利用该溢流米限制板来调节通过上述凹口 而溢出到均分导槽外部的去壳米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 述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安装在第一轴及与其共用轴心的第二轴上, 这些第一及第二轴可独立旋转地支撑在脱粒机的机架上,并且,这些第一及 第二轴可从机架的外部进行操作。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通过利用分选部向用脱粒机对作为原料的稻谷进行脱粒 处理后的去壳米送出分选风,进而从该去壳米中分选稻皮的脱粒机中的去壳 米均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去壳米均分装置由具有使去壳米落下的多个孔的均分 导槽和沿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均分地输送从脱粒部流入到均分导槽中的去壳 米的螺杆构成,通过从该均分导槽的外侧限制多个孔,进而调整从这些多个 孔中落下的去壳米的流量。
再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9082号公报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 在配置于均分导槽中的螺杆上设有扒出去壳米的扒出机构,同时,通过在该 均分导槽的一侧上安装调整越过该均分导槽的上端缘而溢出落到外部的去壳 米量的溢流调节用部件,从而实现去壳米的均分处理。
但是,在上述技术中,在处理长粒品种和短粒品种等性质不同的原料时, 从上述均分导槽的多个孔中落下的去壳米的落下量变化很大,存在仅用调整 均分的机构调整不了的问题。另外,在改变流量的情况下,一旦停止原料的 供给且装置停止后,必须对调节部件加以变更,浪费很多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机,其具备即便在装置 的运转中也可以用简单操作来个别变更原料的品种和流量,且即便原料的性 质不同也可以均匀地分散的均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根据本发明的脱粒机中的去壳米均分装置中,该脱 粒机具备:对作为原料的稻谷进行脱粒的脱粒部;配置在上述脱粒部下方的 风力分选部;以及,设置在上述脱粒部与上述风力分选部之间的去壳米均分 装置。另外,上述均分装置具备:在接收从上述脱粒部落下的去壳米的同时 形成有多个去壳米落下用孔的均分导槽;与上述均分导槽的一个上端边缘连 接并将来自上述脱粒部的去壳米导入均分导槽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流下 导槽;设置在上述均分导槽的内侧并沿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输送流入到均分 导槽中的去壳米的螺杆;以及,可闭塞或打开地调整形成于上述均分导槽的 上述去壳米落下用孔的至少一部分的落下米限制板。并且,可使流入到上述 均分导槽中的去壳米中的在用上述螺杆输送过程中从上述米落下用孔中未落 尽的米从均分导槽的与上述一个上端边缘相反一侧的另一个上端边缘溢流。
根据该结构,粒长较长、不易从均分导槽的多个孔中落下的长粒品种的 情况,可使落下米限制板从均分导槽中远离,并可使其多个孔中落下。另一 方面,粒长较短、易从均分导槽的多个孔中落下的中、短粒品种的情况,使 落下米限制板抵接以便调整从而减少落下的孔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去壳米均分装置可得到以下方式。
上述均分导槽的上述另一个上端边缘在上述脱粒部的大致正下部分变 高,且以伴随沿着均分导槽的长度方向远离该部分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均分导槽的上述另一个上端边缘的上述脱粒部的大致正下部分处 形成凹口,再有,在与该凹口对应的位置上可移动于闭塞上述凹口的状态和 打开状态之间地设置溢流米限制板。并且,利用该溢流米限制板来调节通过 上述凹口而溢出到均分导槽外部的去壳米的数量。
上述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安装在第一轴及与其共用轴心的第二 轴上,这些第一及第二轴可独立旋转地支撑在脱粒机的机架上,并且,这些 第一及第二轴可从机架的外部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组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去壳米均分装置的脱粒机的整体结构的 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均分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均分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均分装置作用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去壳米均分装置的重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5的均分装置从流下导槽及螺杆中取出而显示均分导槽结构 的立体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图5的均分装置中的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的 位置调整的模式图。
图7B是用于说明图5的均分装置中的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的位 置调整的模式图。
图7C是用于说明图5的均分装置中的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的位 置调整的模式图。
图7D是用于说明图5的均分装置中的落下米限制板及溢流米限制板的 位置调整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组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去壳米均分装置的脱粒机的整体结 构。
脱粒机1的构成包括:脱粒部10;设置在脱粒部下方的风力分选部60; 设置在这些脱粒部10与风力分选部60之间的去壳米均分装置30。脱粒部10 设置在脱粒机1的上部机架11及中间机架12上。风力分选部60及均分装置 30设置在脱粒机1的下部机架60上。
构成脱粒部10的一对橡胶辊17、18的旋转轴可旋转且一个旋转轴可相 对另一个旋转轴接近或远离地被支撑在中间机架12上。这一对橡胶辊17、 18由电动机及带(未图示)沿彼此相反的方向且圆周速度不同地被旋转驱动。
如图4所示,脱粒部10的宽度(上部机架11及中间机架12的橡胶辊 17、18的旋转轴的轴心方向尺寸)比风力分选部60及均分装置30的宽度小。 但是,以其宽度方向中心与风力分选部60及均分装置30的宽度方向中心一 致的方式配置脱粒部10。
在脱粒机1的上部机架11上,在其上部形成用于将原料(要脱粒的稻谷) 向一对橡胶辊17、18供给的原料供给口13。另一方面,位于该上部机架11 的内部,在原料供给口13的下方安装振动输送板14。为了将原料以任意流 量且使流动的层厚均匀地输送而可调整该振动输送板14的振动数。
在位于脱粒机1的中间机架12的内部、在上述振动输送板14的下方用 导向槽固定工具16安装下端延伸至橡胶辊17与18的接点19附近的导向槽 15。该导向槽15具有与橡胶辊17、18的宽度(轴心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 尺寸,表面光滑地形成。
在位于中间机架12内部,橡胶辊17、18的下方,向均分装置30倾斜的 上部流下导槽21配设于中间机架12的左右侧壁之间。在该上部流下导槽21 的通过导向槽15下端与橡胶辊17、18的接点19的线相交的部位上设有与上 部流下导槽21相同宽度的接米槽20。通过用该接米槽20接收从彼此反方向 旋转的橡胶辊17与18之间排出的去壳米,可起到缓和撞击的效果。
从橡胶辊17与18之间排出而落下到上部流下到导槽21上并从那里滑下 的去壳米被均分装置30接收,这里,自脱粒部10的宽度至风力分选部60的 宽度均匀扩大。以下,说明有关该均分装置30。
如图4所示,构成均分装置30的均分导槽35固定在下部机架61前后壁 之间。如图1所示,在均分导槽35的去壳米流入侧上端边缘55与脱粒部10 的上部流下导槽21之间,下部流下导槽31与倾斜的上部流下导槽21连续设 置,流下到上部流下导槽21上的去壳米通过下部流下导槽31流入均分导槽 35中。
在均分导槽35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撑螺杆32。如图5所示,该螺杆叶片 的倾斜相对螺杆32长度方向中心其左侧与右侧相反。因此,通过由电动机及 带(未图示)使螺杆在一个方向旋转,可将通过下部流下导槽31送入螺杆 32的长度方向中心的去壳米向螺杆32的长度方向一端及另一端分开输送。
如图2所示,均分导槽35是连接流入侧倾斜面37、底面38、溢流侧倾 斜面39及垂直面40四个平面而构成的结构。底面38位于大致平面上,自 其一侧边缘及与其相对的一侧边缘分别以约45度的倾斜度立起流入侧倾 斜面37及溢流侧倾斜面39。该流入侧倾斜面37的上端作为上述均分导槽35 的去壳米流入侧的上端边缘55,与下部流下导槽31的下部线接触。另一方 面,垂直面40自溢流侧倾斜面39的与底面38连接的侧边缘相反一侧的侧边 缘向上延伸。该垂直面的上端边缘作为均分导槽35的去壳米溢流侧的上端边 缘(以下,叫做溢流侧上端边缘)47。
如图6所示,在均分导槽35的底面38上除去其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整个 区域形成使去壳米落下的多个圆形孔50,再有,在该底面38长度方向两端 部上形成比上述圆孔50面积大的矩形孔51。以这些圆形孔50和矩形孔51 构成第一孔组41。
另一方面,在均分导槽35的溢流侧倾斜面39上的其长度方向的中央区 域上形成多个圆形孔50。该溢流侧倾斜面39的圆形孔50构成第二孔组42。
再有,在均分导槽35的垂直面40的其长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形成多个 圆形孔50。该垂直面40的圆形孔50构成第三孔组43。
构成这些第一、第二、第三孔组41、42、43的各圆形孔50的直径为长 粒品种稻谷长度的两倍左右。
均分导槽35的垂直面40其溢流侧上端边缘47呈伴随着从其左右两端侧 向中央部渐渐变高的山形。但是,如图4所示,垂直面40的中央部形成与后 述溢流米限制板33的形状相符的矩形凹部54。
如图2所示,溢流米限制板33及落下米限制板34由双轴结构36相对下 部机架61分别可独立地支撑在均分导槽35的溢流侧上端边缘47附近。如图 3所示,该双轴结构36由空心轴53和可插入该空心轴53内部并与该空心轴 53同心的中心轴52构成。
如图3所示,在构成该双轴结构36的中心轴52上安装用光滑板构成的 溢流米限制板33。该中心轴52的一端从下部机架61向外侧突出,在该突出 的前端上安装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若用手转动该手柄44而使中心轴52旋 转进而使溢流米限制板33接近均分导槽35侧,则溢流米限制板33覆盖均分 导槽35(垂直面40)的凹口部54,从而限制均分导槽35中的去壳米从凹口 部54向外部溢流。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构成该双轴结构36的空心轴53上安装用光 滑板构成的落下米限制板34。落下米限制板34具备为完全覆盖分别形成于 构成均分导槽35的溢流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上的第二、第三孔组42、 43的充足宽度(空心轴53的轴心方向长度)及高度。再有,落下米限制板 34为能够与溢流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贴紧,而如图2所示般与溢流侧倾 斜面39及垂直面40构成的角度相符,剖面做成V字形。
如图3所示,空心轴53的一端从下部机架61向外侧突出,在其突出的 前端上安装落下米调整用手柄45。通过用手转动该手柄44而使空心轴53转 动,可使落下米限制板34与均分导槽35(溢流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贴 紧,使第二及第三孔组42、43处于闭塞状态,另外,可远离均分导槽35而 使第二及第三孔组42、43处于打开状态。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3中,表示的是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安装 在双轴结构36(中心轴52)的右侧端部上,另一方面,落下米调整用手柄 45配设在双轴结构36(空心轴53)的左侧端部上的例子,但这些溢流米调 整用手柄44及落下米调整用手柄45也可都集中配设在双轴结构36的左或右 的一方上。
如图1所示,在均分装置30的下方上设有将去壳米分选为糙米、无法脱 粒的稻谷及稻皮的风力分选部60。风力分选部60为可用下部机架61覆盖的 结构,下部机架61的底部具备鼓风机68。从鼓风机68送出的空气向与风力 分选部60宽度相同的鼓风管道69送出。
与鼓风机68的鼓风口连接的鼓风管道69水平延伸后向上弯曲。配设与 该弯曲部连接,使送风朝向下部机架61的上方而倾斜的第一、第二、第三的 搁板62、63、64。利用由这些搁板62、63、64限制的风吹向从均分装置30 落下的去壳米。再有,第四搁板65倾斜配置在均分装置30的正下,从而整 流吹向从均分装置30落下的去壳米的风。
在第四搁板65的下方配置将比重大于稻皮的糙米和无法脱粒的稻谷输 送到脱粒机1外的精制品输送螺杆70。
由第一至第四搁板62—65而吹起的风可通过向下弯曲的第五搁板66及 与其相对的弯曲板67而向下改变流动的流向。在弯曲板67的下端上配置将 比重轻并由送风吹起的稻皮输送到脱粒机1外的稻皮输送螺杆71。鼓风机68 的上侧具备鼓风机68的吸入口72,以便吸入从弯曲板返回的风。
以下,说明以上说明的脱粒机的动作。
驱动电动机(未图示)进而旋转驱动一对橡胶辊17、18。如上所述,橡 胶辊17和18以彼此旋转方向不同且彼此不同的圆周速度旋转。接着,振动 输送板14开始振动,接收由原料供给口13供给的原料(稻谷)并使原料以 薄带状向导向槽15落下。
向导向槽15落下的稻谷滑落到该导向槽15上。其间修正稻粒的姿势, 以使其长轴方向平行于稻谷的滑落方向。并且,在稻谷从引向槽15下端落下 到一对橡胶辊17、18之间的时刻,各粒以其长轴方向大体朝向相同方向的状 态排列并构成带状状态,供给到橡胶辊17、18之间。
供给到橡胶辊17、18之间的稻谷由彼此沿相反方向(相互向内侧)旋转 的橡胶辊17和18夹持,利用这两个橡胶辊17、18之间圆周速度的不同去壳 的同时,通过橡胶辊17、18的接点19。
其结果,稻谷被脱粒形成糙米、未脱尽的稻谷及稻皮构成的去壳米。去 壳米从橡胶辊17、18的接点19抛出并用上部流下导槽21的接米槽20接住。 在接米槽20中,积存去壳米,通过高速抛下的去壳米撞击该积存的去壳米, 可缓和撞击,防止损伤去壳米。
若向接米槽20连续抛出去壳米,则从接米槽20溢出的去壳米滑落到上 部流下导槽21,被送向构成均分装置30的下部流下导槽31,再滑落到该下 部流下导槽31,流入构成均分装置30的均分导槽35。
图4所示的箭头90表示从包括橡胶辊17、18的脱粒部10流入均分装置 30的去壳米的流向。如图4所示,由于脱粒部10的宽度(橡胶辊17、18的 轴心方向尺寸)比均分装置30及风力分选部60的宽度小,所以来自脱粒部 10的去壳米局部流入均分导槽35的中央附近。因此,均分装置30将流入到 均分导槽35中央部的去壳米如图的箭头所示在其长度方向分别向一端及另 一端输送,在该输送过程中,使壳米从均分导槽35的孔组中落下或者越过均 分导槽的上端边缘溢流。其结果,如箭头93所示,实现向风力分选部沿其宽 度方向全长均匀供给去壳米。
利用图5及图6详细说明有关该均分装置30。
来自脱粒部10的去壳米滑落到下部流下导槽31并流入到均分导槽35的 中央附近。流入到均分导槽35中央附近的去壳米由螺杆32分别向均分导槽 3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输送。均分导槽35中的去壳米在用螺杆向一个方向 及另一个方西输送过程中,逐渐从分别形成于均分导槽35的底面38、溢流 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上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孔组41至43中落下,呈均 匀带状向风力分选部60供给。
再有,由于向均匀导槽35流入的去壳米的流量多,仅使去壳米从第一、 第二及第三孔组41、42、43中落下,未能均匀处理尽的情况,利用安装在螺 杆32上的扒出板46将去壳米从均分导槽35中扒出,使其越过均分导槽35 的溢流侧上端边缘47落下。
由于去壳米从脱粒部10连续流入均匀导槽35中,所以其大部分在均匀 导槽35的中央部分堆积呈山状。但是,由于均匀导槽35的溢流侧上端边缘 47形成有从其中央附近向长度方向两端渐渐变低的倾斜部48、49,所以越过 溢流侧上端边缘47(的倾斜部48、49)溢流的去壳米的量沿均匀导槽35长 度方向为均匀的。
关于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作用,根据原料的品种和流 量的组合分为以下(A)至(D)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7A—图7D)。
(A)为原料品种为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原料流量少(每小时4~6吨) 的情况:
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的原料其米粒长轴方向的长度比长粒品种短。去壳 米在重叠在均分导槽35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孔组41、42、43上的状态下通 过时,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的稻谷比长粒品种易于从这些孔组41至43中落 下。由此,操作落下米调整用手柄45,使落下米限制板34与均分导槽35的 垂直面40及溢流侧倾斜面39抵接,闭塞第二及第三孔组42、43,将使去壳 米落下的孔组指定为第一孔组41。
因此,此时的去壳米的均分处理是通过螺杆32向均分导槽35的两端在 其长度方向上输送去壳米的过程中,使该去壳米从第一孔组41渐渐向下方的 风力分选部60落下而进行的。
如上所述,以较少流量将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的去壳米送向均分装置30 的情况,通过使该去壳米仅从第一孔组41中落下,从而可充分进行向风力分 选部60的去壳米的供给,所以溢流米限制板33预先闭塞均分导槽35的侧边 缘47山形部的凹口54。
图7A表示此时的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位置。
(B)为原料品种为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原料流量多(每小时6~8吨) 的情况:
由于原料为短粒品种及中粒品种,所以与上述(A)情况相同,落下米 限制板34与均分导槽35的垂直面40及溢流侧倾斜面39抵接,闭塞第二及 第三孔组42、43。
但是,由于向均分导槽35流入的去壳米的量大,所以仅从构成第一孔组 41的底面38的圆形孔50中无法充分落尽。为此,用圆形孔50未落尽的去 壳米由螺杆32输送至均分导槽35的两端附近,从那里的矩形孔51中落下。 再有,输送至均分导槽35的长度方向两端附近的去壳米的一部分由螺杆32 的扒出板46扒出,并自溢流侧上端边缘47的倾斜部48、49溢流。
在以上状态中,向风力分选部60供给的去壳米不是十分均匀。为此,通 过操作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使溢流米限制板33从均分导槽35分离,在均分 导槽35的中央部分使去壳米通过凹口部54而溢流。其结果,由于输送至均 分导槽3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去壳米的量减少,所以在均分导槽35的两端 附近,从溢流侧上端边缘47的倾斜部48、49溢流的去壳米的量减少,向风 力分选部60均匀供给去壳米成为可能。
图7B表示此时的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位置。
(C)为原料品种为长粒品种,原料流量少(每小时4~6吨)的情况:
长粒品种的原料由于其米粒的长轴方向长度比短粒品种长,所以很难通 过第一、第二、第三孔组41、42、43。为此,如上述(A)情况那样,仅使 去壳米从第一孔组41中落下就很不充分。因此,操作落下米调整用手柄45, 使落下米限制板34与均分导槽35的溢流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分离。这 样一来,不仅可使去壳米从第一孔组41中还可从第二及第三的孔组42、43 中落下。
如上所述,以较少流量将长粒品种的去壳米从脱粒部10送向均分装置 30的情况,通过使该去壳米仅从均分导槽35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孔组41、 42、43中落下,可充分向风力分选部6均匀供给去壳米,所以溢流米限制板 33预先处于闭塞均分导槽35的侧边缘47山形部的凹口54的状态。
图7C表示此时的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位置。
(D)为原料品种为长粒品种,原料流量多(每小时6~8吨)的情况:
由于原料为长粒品种,所以与上述(C)情况相同,使落下米限制板34 与均分导槽35的溢流侧倾斜面39及垂直面40分离,预先打开第二及第三孔 组42、43。
但是,由于向均分导槽35流入的去壳米的量大,所以仅从第一、第二及 第三孔组41、42、43中无法充分落尽。为此,从这些孔组41、42、43中未 落尽的去壳米由螺杆32输送至均分导槽35的两端附近,一部分从构成第一 孔组41的矩形孔51中落下,一部分由螺杆32的扒出板46扒出,并自溢流 侧上端边缘47的倾斜部48、49溢流。
在以上状态中,向风力分选部60供给的去壳米不是十分均匀。为此,通 过操作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使溢流米限制板33从均分导槽35分离,在均分 导槽35的中央部分使去壳米通过凹口部54而溢流。其结果,由于输送至均 分导槽3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去壳米的量减少,所以在均分导槽35的两端 附近,从溢流侧上端边缘47的倾斜部48、49溢流的去壳米的量减少,向风 力分选部60均匀供给去壳米成为可能。
图7D表示此时的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位置。
关于上述(A)至(D)的各种情况,要想分别在图7A至图7D所示的 位置上设定落下米限制板34及溢流米限制板33的位置,也可用手操作落下 米调整用手柄45及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由于这些落下米调整用手柄45及 溢流米调整用手柄44设置在下部机架61外,所以进行操作但不必使脱粒机 的运转停止。
另外,若为与原料品种相符而预先设定落下米限制板34,则关于流量的 调整,可确认分选状态的同时设定落下米限制板34,可使得操作变得简单。
利用均分装置30在其长度方向均匀分散的去壳米向风力分选部60内落 下的同时进行供给。在风力分选部60内,由鼓风机60在风力分选部60的整 个宽度内发生的一样的风的流动朝向鼓风管道69。在鼓风管道69内风的流 向改变为约90朝向并向上流动。向上的风分为搁板63及64的下端的分选风 82及83;和搁板62及63的分选风80及81。
从均分装置30供给来的去壳米首先碰撞到分选风80及81,进行由风引 起的分选。即,比重轻的稻皮顺着鼓风,被分选风80及81输送。比重比稻 皮重的糙米及稻谷;及无法被鼓风输送的一部分稻谷受到鼓风的同时,向下 落下。这些继续落下的去壳米通过搁板63和搁板64之间,接着,与分选风 82及83碰撞。这里,进行与分选风80及81相同的利用风的分选,但已经 去壳的米中稻皮的比例减少,利用第二次的风力分选作用可进行高精度的分 选。风力分选结束后的去壳米中的糙米及稻谷继续向精制品输送螺杆70落 下,向脱粒机1输送。
含有结束利用风的分选稻谷的分选风84与结束利用相同风分选的分选风 85合流成为一个流动,成为沿搁板66向上的流动。接着,分选风86改变朝 向,为沿弯曲板67向下地流动87。此时,分选风86中的比重比空气重的稻 谷受到离心力作用碰撞到弯曲板67,滑动于弯曲板67面的同时落下,流入 稻谷输送螺杆71之后,向脱粒机1输送。与稻谷分离的流动87成为吸入鼓 风机68的吸入口72的分选风88,被吸入后的鼓风被鼓风机68加速后,再 进行风力分选,从而可被再次利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