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

申请号 CN201610355756.7 申请日 2016-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6063748A 公开(公告)日 2016-11-02
申请人 刘运华; 发明人 刘运华;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轮椅 ,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包括有椅座、 扶手 Ⅰ、 锁 扣、后轮Ⅰ、靠背、推手Ⅰ、挂钩、天线式伸缩杆、 定位 螺栓 、推手Ⅱ、扶手Ⅱ、安全带、锁舌、后轮Ⅱ、后腿Ⅱ、摇杆、卡钩、剪式千斤顶、前腿Ⅱ、万向轮Ⅱ、万向轮Ⅰ、前腿Ⅰ、第二行走装置和后腿Ⅰ;在椅座的左侧设置有扶手Ⅰ,椅座与扶手Ⅰ相连接;在椅座的左侧设置有锁扣。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通过采用第二行走装置,能够在 楼梯 上进行平稳移动,拓宽了应用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椅座(1)、扶手Ⅰ(2)、扣(3)、后轮Ⅰ(4)、靠背(5)、推手Ⅰ(6)、挂钩(7)、天线式伸缩杆(8)、定位螺栓(9)、推手Ⅱ(10)、扶手Ⅱ(11)、安全带(12)、锁舌(13)、后轮Ⅱ(14)、后腿Ⅱ(15)、摇杆(16)、卡钩(17)、剪式千斤顶(18)、前腿Ⅱ(19)、万向轮Ⅱ(20)、万向轮Ⅰ(21)、前腿Ⅰ(22)、第二行走装置(23)和后腿Ⅰ(24);在椅座(1)的左侧设置有扶手Ⅰ(2),椅座(1)与扶手Ⅰ(2)相连接;在椅座(1)的左侧设置有锁扣(3),锁扣(3)与椅座(1)相连接,锁扣(3)设置在扶手Ⅰ(2)的下方;在扶手Ⅰ(2)的左侧设置有后轮Ⅰ(4),在后轮Ⅰ(4)的右侧设置有后腿Ⅰ(24),后轮Ⅰ(4)与后腿Ⅰ(24)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Ⅰ(24)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后腿Ⅰ(24)与椅座(1)的左后相连接;在椅座(1)的上方设置有靠背(5),靠背(5)与椅座(1)的后端相连接;在靠背(5)的上方设置有推手Ⅰ(6)、天线式伸缩杆(8)和推手Ⅱ(10),推手Ⅰ(6)与靠背(5)的左端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8)与靠背(5)的顶部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8)设置在推手Ⅰ(6)与推手Ⅱ(10)之间,推手Ⅱ(10)与靠背(5)的右端相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8)上设置有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与天线式伸缩杆(8)设置为螺栓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挂钩(7);在椅座(1)的右侧设置有扶手Ⅱ(11),扶手Ⅱ(11)与椅座(1)相连接;在扶手Ⅱ(11)的左侧设置有安全带(12),安全带(12)的上端设置在靠背(5)的右侧,安全带(12)的上端与靠背(5)相连接,安全带(12)的下端设置在椅座(1)的右侧,安全带(12)的下端与椅座(1)相连接;在安全带(12)上设置有锁舌(13),安全带(12)与锁舌(13)为活动连接;锁舌(13)与锁扣(3)相对应,锁舌(13)与锁扣(3)相配合,锁舌(13)与锁扣(3)设置为活动连接;在扶手Ⅱ(11)的右侧设置有后轮Ⅱ(14),在后轮Ⅱ(14)的左侧设置有后腿Ⅱ(15),后轮Ⅱ(14)与后腿Ⅱ(15)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Ⅱ(15)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后腿Ⅱ(15)与椅座(1)的右后角相连接;
在椅座(1)的右侧设置有摇杆(16)和卡钩(17),卡钩(17)与椅座(1)的右侧壁相连接,摇杆(16)卡在卡钩(17)上,摇杆(16)与卡钩(17)为活动连接,摇杆(16)和卡钩(17)设置在扶手Ⅱ(11)的下方;在椅座(1)的正下方设置有剪式千斤顶(18),剪式千斤顶(18)与椅座(1)相连接,剪式千斤顶(18)与摇杆(16)相对应,在剪式千斤顶(1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行走装置(23);第二行走装置(23)包括有连接柱(231)、连接板(232)、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连接柱(231)设置在剪式千斤顶(18)的正下方,连接柱(231)与剪式千斤顶(18)相连接;在连接柱(231)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板(232),连接柱(231)与连接板(232)相连接;在连接板(232)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有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皮带循环装置Ⅰ(23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232)转动连接,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232)转动连接;在第二行走装置(23)的前方分别设置有前腿Ⅱ(19)和前腿Ⅰ(22),前腿Ⅱ(19)和前腿Ⅰ(22)均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
前腿Ⅱ(19)与椅座(1)的右前角相连接,前腿Ⅰ(22)与椅座(1)的左前角相连接;在前腿Ⅱ(19)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Ⅱ(20),前腿Ⅱ(19)与万向轮Ⅱ(20)相连接;在前腿Ⅰ(22)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Ⅰ(21),前腿Ⅰ(22)与万向轮Ⅰ(2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脚踏板Ⅱ(25)、脚踏板Ⅰ(26)、T形Ⅰ(27)、T形凸块Ⅱ(28)、弹簧Ⅱ(192)和弹簧Ⅰ(222);在前腿Ⅱ(19)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Ⅱ(191),在前腿Ⅱ(19)的T形凹槽Ⅱ(191)内设置有弹簧Ⅱ(192),在前腿Ⅱ(19)的T形凹槽Ⅱ(191)内设置有T形凸块Ⅱ(28),T形凸块Ⅱ(28)与T形凹槽Ⅱ(191)相配合,T形凸块Ⅱ(28)与前腿Ⅱ(19)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Ⅱ(28)设置在弹簧Ⅱ(192)的上方;在T形凸块Ⅱ(28)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Ⅱ(25),T形凸块Ⅱ(28)与脚踏板Ⅱ(25)相连接,脚踏板Ⅱ(25)设置在前腿Ⅱ(19)的前方;在前腿Ⅰ(2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Ⅰ(221),在前腿Ⅰ(22)的T形凹槽Ⅰ(221)内设置有弹簧Ⅰ(222),在前腿Ⅰ(22)的T形凹槽Ⅰ(221)内设置有T形凸块Ⅰ(27),T形凸块Ⅰ(27)与T形凹槽Ⅰ(221)相配合,T形凸块Ⅰ(27)与前腿Ⅰ(22)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Ⅰ(27)设置在弹簧Ⅰ(222)的上方;在T形凸块Ⅰ(27)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Ⅰ(26),T形凸块Ⅰ(27)与脚踏板Ⅰ(26)相连接,脚踏板Ⅰ(26)设置在前腿Ⅰ(22)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的宽度均设置为15至30cm。

说明书全文

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椅,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

背景技术

[0002]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轮椅是转移和康复用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普通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及座靠四部分组成。手摇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
[0003] 现有的心内科急救用轮椅通常采用传统的结构,功能单一,应用范围窄,在转移病人急救的过程中,需要有多人进行辅助,人员投入过多,而且只能通过电梯和平地实现对病人的平稳转移,而在通过楼梯转移时,只能通过人抬的方式进行,对病人的震动过大,同时人们在抬轮椅下楼梯时容易跌倒,对病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不利于病人的安全。

发明内容

[0004]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心内科急救用轮椅通常采用传统的结构,功能单一,应用范围窄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
[0006] (2)技术方案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包括有椅座、扶手Ⅰ、扣、后轮Ⅰ、靠背、推手Ⅰ、挂钩、天线式伸 缩杆、定位螺栓、推手Ⅱ、扶手Ⅱ、安全带、锁舌、后轮Ⅱ、后腿Ⅱ、摇杆、卡钩、剪式千斤顶、前腿Ⅱ、万向轮Ⅱ、万向轮Ⅰ、前腿Ⅰ、第二行走装置和后腿Ⅰ;在椅座的左侧设置有扶手Ⅰ,椅座与扶手Ⅰ相连接;在椅座的左侧设置有锁扣,锁扣与椅座相连接,锁扣设置在扶手Ⅰ的下方;在扶手Ⅰ的左侧设置有后轮Ⅰ,在后轮Ⅰ的右侧设置有后腿Ⅰ,后轮Ⅰ与后腿Ⅰ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Ⅰ设置在椅座的下方,后腿Ⅰ与椅座的左后相连接;在椅座的上方设置有靠背,靠背与椅座的后端相连接;在靠背的上方设置有推手Ⅰ、天线式伸缩杆和推手Ⅱ,推手Ⅰ与靠背的左端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与靠背的顶部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设置在推手Ⅰ与推手Ⅱ之间,推手Ⅱ与靠背的右端相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上设置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与天线式伸缩杆设置为螺栓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挂钩;在椅座的右侧设置有扶手Ⅱ,扶手Ⅱ与椅座相连接;在扶手Ⅱ的左侧设置有安全带,安全带的上端设置在靠背的右侧,安全带的上端与靠背相连接,安全带的下端设置在椅座的右侧,安全带的下端与椅座相连接;在安全带上设置有锁舌,安全带与锁舌为活动连接;锁舌与锁扣相对应,锁舌与锁扣相配合,锁舌与锁扣设置为活动连接;在扶手Ⅱ的右侧设置有后轮Ⅱ,在后轮Ⅱ的左侧设置有后腿Ⅱ,后轮Ⅱ与后腿Ⅱ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Ⅱ设置在椅座的下方,后腿Ⅱ与椅座的右后角相连接;在椅座的右侧设置有摇杆和卡钩,卡钩与椅座的右侧壁相连接,摇杆卡在卡钩上,摇杆与卡钩为活动连接,摇杆和卡钩设置在扶手Ⅱ的下方;在椅座的正下方设置有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与椅座相连接,剪式千斤顶与摇杆相对应,在剪式千斤顶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行走装置;第二行走装置包括有连接柱、连接板、皮带循环装置Ⅰ和皮带循环装置Ⅱ;连接柱设置在剪式千斤顶的正下方,连接柱与剪式千斤顶相连接;在连接柱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柱与连接板相连接;在 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有皮带循环装置Ⅰ和皮带循环装置Ⅱ,皮带循环装置Ⅰ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转动连接,皮带循环装置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转动连接;在第二行走装置的前方分别设置有前腿Ⅱ和前腿Ⅰ,前腿Ⅱ和前腿Ⅰ均设置在椅座的下方;前腿Ⅱ与椅座的右前角相连接,前腿Ⅰ与椅座的左前角相连接;在前腿Ⅱ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Ⅱ,前腿Ⅱ与万向轮Ⅱ相连接;在前腿Ⅰ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Ⅰ,前腿Ⅰ与万向轮Ⅰ相连接。
[0008] 优选地,还包括有脚踏板Ⅱ、脚踏板Ⅰ、T形Ⅰ、T形凸块Ⅱ、弹簧Ⅱ和弹簧Ⅰ;在前腿Ⅱ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Ⅱ,在前腿Ⅱ的T形凹槽Ⅱ内设置有弹簧Ⅱ,在前腿Ⅱ的T形凹槽Ⅱ内设置有T形凸块Ⅱ,T形凸块Ⅱ与T形凹槽Ⅱ相配合,T形凸块Ⅱ与前腿Ⅱ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Ⅱ设置在弹簧Ⅱ的上方;在T形凸块Ⅱ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Ⅱ,T形凸块Ⅱ与脚踏板Ⅱ相连接,脚踏板Ⅱ设置在前腿Ⅱ的前方;在前腿Ⅰ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Ⅰ,在前腿Ⅰ的T形凹槽Ⅰ内设置有弹簧Ⅰ,在前腿Ⅰ的T形凹槽Ⅰ内设置有T形凸块Ⅰ,T形凸块Ⅰ与T形凹槽Ⅰ相配合,T形凸块Ⅰ与前腿Ⅰ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Ⅰ设置在弹簧Ⅰ的上方;在T形凸块Ⅰ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Ⅰ,T形凸块Ⅰ与脚踏板Ⅰ相连接,脚踏板Ⅰ设置在前腿Ⅰ的前方。
[0009] 优选地,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的宽度均设置为15至30cm。
[0010]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发明时,首先将病人以坐姿放在椅座上,然后再把设置在安全带上的锁舌插入到锁扣内,将病人牢固的固定在本发明内。然后再通过后轮Ⅰ、后轮Ⅱ、万向轮Ⅱ和万向轮Ⅰ将病人转移到救护车或医院内进行救治。同时在转移病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输液瓶等挂在挂钩上,再 对天线式伸缩杆进行上下伸缩,并把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旋紧定位螺栓即可。
[0011] 当所处的环境没有电梯或者电梯不方便时,而空间又狭小无法使用担架时,人们可以通过抬轮椅的方式将病人进行转移,但是现有的建筑物的楼梯都比较狭小,人们抬轮椅下楼极其不方便,甚至会跌倒对病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本发明具有第二行走装置,在通过楼梯转移病人时,人们可以通过与剪式千斤顶相匹配的摇杆对剪式千斤顶进行旋转操作,剪式千斤顶开始在上下方向上变长,同时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行走装置向下运动,并使第二行走装置与下方的楼层面相接触,同时将椅座和病人向上顶起,后轮Ⅰ、后轮Ⅱ、万向轮Ⅱ和万向轮Ⅰ开始脱离相接触的楼层面。
[0012] 当椅座和病人向上运动到设定的位置时,人们再停止对剪式千斤顶的旋转操作。此时第二行走装置的皮带循环装置Ⅰ和皮带循环装置Ⅱ与下方的楼层面相接触,人们先通过推手Ⅰ和推手Ⅱ将本发明拉住,再通过皮带循环装置Ⅰ和皮带循环装置Ⅱ在楼梯上进行平稳的向下滑动,不会对病人造成大的震动,而且转移的效率高,有利于病人的抢救,省时省力,减少了人员的投入。而且皮带循环装置Ⅰ和皮带循环装置Ⅱ可以设置为履带,能够满足更加平稳的移动要求。
[0013] 当还包括有脚踏板Ⅱ、脚踏板Ⅰ、T形凸块Ⅰ、T形凸块Ⅱ、弹簧Ⅱ和弹簧Ⅰ时,由于T形凸块Ⅱ与前腿Ⅱ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Ⅱ与T形凹槽Ⅱ相配合,因此T形凸块Ⅱ能够在T形凹槽Ⅱ内进行上下滑动。同时T形凸块Ⅱ设置在弹簧Ⅱ的上方,而且T形凸块Ⅱ与脚踏板Ⅱ相连接,因此弹簧Ⅱ能够为T形凸块Ⅱ和脚踏板Ⅱ提供上下弹性支撑。当不同身高的人员将脚踏在脚踏板Ⅱ上时,人们能够通过自身脚的压力和弹簧Ⅱ的弹力的平衡,将脚踏板Ⅱ调整到合适的 高度。由于T形凸块Ⅰ与前腿Ⅰ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Ⅰ与T形凹槽Ⅰ相配合,因此T形凸块Ⅰ能够在T形凹槽Ⅰ内进行上下滑动。同时T形凸块Ⅰ设置在弹簧Ⅰ的上方,而且T形凸块Ⅰ与脚踏板Ⅰ相连接,因此弹簧Ⅰ能够为T形凸块Ⅰ和脚踏板Ⅰ提供上下弹性支撑。当不同身高的人员将脚踏在脚踏板Ⅰ上时,人们能够通过自身脚的压力和弹簧Ⅰ的弹力的平衡,将脚踏板Ⅰ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0014] 当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的宽度均设置为15至30cm时,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能够在楼梯上进行平稳的移动,防止本发明向左右方向发生倾倒。
[0015] (3)有益效果
[0016]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通过采用第二行走装置,能够在楼梯上进行平稳移动,拓宽了应用范围,而且不需要多人进行辅助即可进行操作,减少了人员的投入,节省了医疗资源,通过楼梯转移病人时,能够保证病人不受到过多的震动,保护了病人的安全,转移方便,功能多,有利于病人的急救和治疗,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维修。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的剪式千斤顶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行走装置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的脚踏板Ⅰ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的脚踏板Ⅰ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本发明的前腿Ⅰ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为本发明的前腿Ⅰ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本发明的脚踏板Ⅱ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为本发明的脚踏板Ⅱ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为本发明的前腿Ⅱ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2为本发明的前腿Ⅱ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中的标记为:1-椅座,2-扶手Ⅰ,3-锁扣,4-后轮Ⅰ,5-靠背,6-推手Ⅰ,7-挂钩,8-天线式伸缩杆,9-定位螺栓,10-推手Ⅱ,11-扶手Ⅱ,12-安全带,13-锁舌,14-后轮Ⅱ,15-后腿Ⅱ,16-摇杆,17-卡钩,18-剪式千斤顶,19-前腿Ⅱ,20-万向轮Ⅱ,21-万向轮Ⅰ,22-前腿Ⅰ,23-第二行走装置,24-后腿Ⅰ,25-脚踏板Ⅱ,26-脚踏板Ⅰ,27-T形凸块Ⅰ,28-T形凸块Ⅱ,191-T形凹槽Ⅱ,192-弹簧Ⅱ,221-T形凹槽Ⅰ,222-弹簧Ⅰ,231-连接柱,232-连接板,233-皮带循环装置Ⅰ,234-皮带循环装置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1] 实施例1
[0032] 一种心内科急救用多功能轮椅,如图1-12所示,包括有椅座1、扶手Ⅰ2、锁扣3、后轮Ⅰ4、靠背5、推手Ⅰ6、挂钩7、天线式伸缩杆8、定位螺栓9、推手Ⅱ10、扶手Ⅱ11、安全带12、锁舌13、后轮Ⅱ14、后腿Ⅱ15、摇杆16、卡钩17、剪式千斤顶18、前腿Ⅱ19、万向轮Ⅱ20、万向轮Ⅰ
21、前腿Ⅰ22、第二行走装置23和后腿Ⅰ24;在椅座1的左侧设置有扶手Ⅰ2,椅座1与扶手Ⅰ2相连接;在椅座1的左侧设置有锁扣3,锁扣3与椅座1相连接,锁扣3设置在扶手Ⅰ2的下方;在扶手Ⅰ2的左侧设置有后轮Ⅰ4,在后轮Ⅰ4的右侧设置有后腿Ⅰ24,后轮Ⅰ4与后腿Ⅰ24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Ⅰ24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后 腿Ⅰ24与椅座1的左后角相连接;在椅座1的上方设置有靠背5,靠背5与椅座1的后端相连接;在靠背5的上方设置有推手Ⅰ6、天线式伸缩杆8和推手Ⅱ10,推手Ⅰ6与靠背5的左端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8与靠背5的顶部相连接,天线式伸缩杆8设置在推手Ⅰ6与推手Ⅱ10之间,推手Ⅱ10与靠背5的右端相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8上设置有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与天线式伸缩杆8设置为螺栓连接,在天线式伸缩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挂钩7;在椅座1的右侧设置有扶手Ⅱ11,扶手Ⅱ11与椅座1相连接;在扶手Ⅱ11的左侧设置有安全带12,安全带12的上端设置在靠背5的右侧,安全带12的上端与靠背5相连接,安全带12的下端设置在椅座1的右侧,安全带12的下端与椅座1相连接;在安全带12上设置有锁舌13,安全带12与锁舌13为活动连接;锁舌13与锁扣3相对应,锁舌13与锁扣3相配合,锁舌13与锁扣3设置为活动连接;在扶手Ⅱ11的右侧设置有后轮Ⅱ14,在后轮Ⅱ14的左侧设置有后腿Ⅱ15,后轮Ⅱ14与后腿Ⅱ15通过轴转动连接;后腿Ⅱ15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后腿Ⅱ15与椅座1的右后角相连接;在椅座1的右侧设置有摇杆16和卡钩17,卡钩17与椅座1的右侧壁相连接,摇杆16卡在卡钩17上,摇杆16与卡钩17为活动连接,摇杆16和卡钩17设置在扶手Ⅱ11的下方;在椅座1的正下方设置有剪式千斤顶18,剪式千斤顶18与椅座1相连接,剪式千斤顶18与摇杆16相对应,在剪式千斤顶1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行走装置23;第二行走装置23包括有连接柱231、连接板232、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连接柱231设置在剪式千斤顶18的正下方,连接柱231与剪式千斤顶18相连接;在连接柱231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板232,连接柱231与连接板232相连接;在连接板232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有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皮带循环装置Ⅰ23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232转动连接,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的 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轴与连接板232转动连接;在第二行走装置23的前方分别设置有前腿Ⅱ19和前腿Ⅰ22,前腿Ⅱ19和前腿Ⅰ22均设置在椅座1的下方;前腿Ⅱ19与椅座1的右前角相连接,前腿Ⅰ22与椅座1的左前角相连接;在前腿Ⅱ19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Ⅱ20,前腿Ⅱ19与万向轮Ⅱ20相连接;在前腿Ⅰ22的正下方设置有万向轮Ⅰ21,前腿Ⅰ22与万向轮Ⅰ21相连接。
[0033] 还包括有脚踏板Ⅱ25、脚踏板Ⅰ26、T形凸块Ⅰ27、T形凸块Ⅱ28、弹簧Ⅱ192和弹簧Ⅰ222;在前腿Ⅱ19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Ⅱ191,在前腿Ⅱ19的T形凹槽Ⅱ191内设置有弹簧Ⅱ192,在前腿Ⅱ19的T形凹槽Ⅱ191内设置有T形凸块Ⅱ28,T形凸块Ⅱ28与T形凹槽Ⅱ191相配合,T形凸块Ⅱ28与前腿Ⅱ19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Ⅱ28设置在弹簧Ⅱ192的上方;在T形凸块Ⅱ28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Ⅱ25,T形凸块Ⅱ28与脚踏板Ⅱ25相连接,脚踏板Ⅱ25设置在前腿Ⅱ19的前方;在前腿Ⅰ2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T形凹槽Ⅰ221,在前腿Ⅰ22的T形凹槽Ⅰ221内设置有弹簧Ⅰ222,在前腿Ⅰ22的T形凹槽Ⅰ221内设置有T形凸块Ⅰ27,T形凸块Ⅰ27与T形凹槽Ⅰ
221相配合,T形凸块Ⅰ27与前腿Ⅰ22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Ⅰ27设置在弹簧Ⅰ222的上方;在T形凸块Ⅰ27的前方设置有脚踏板Ⅰ26,T形凸块Ⅰ27与脚踏板Ⅰ26相连接,脚踏板Ⅰ26设置在前腿Ⅰ
22的前方。
[0034] 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的宽度均设置为15至30cm。
[0035]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发明时,首先将病人以坐姿放在椅座1上,然后再把设置在安全带12上的锁舌13插入到锁扣3内,将病人牢固的固定在本发明内。然后再通过后轮Ⅰ4、后轮Ⅱ14、万向轮Ⅱ20和万向轮Ⅰ21将病人转移到救护车或医院内进行救治。同时在转移病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输液 瓶等挂在挂钩7上,再对天线式伸缩杆8进行上下伸缩,并把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旋紧定位螺栓9即可。
[0036] 当所处的环境没有电梯或者电梯不方便时,而空间又狭小无法使用担架时,人们可以通过抬轮椅的方式将病人进行转移,但是现有的建筑物的楼梯都比较狭小,人们抬轮椅下楼极其不方便,甚至会跌倒对病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本发明具有第二行走装置23,在通过楼梯转移病人时,人们可以通过与剪式千斤顶18相匹配的摇杆16对剪式千斤顶18进行旋转操作,剪式千斤顶18开始在上下方向上变长,同时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行走装置23向下运动,并使第二行走装置23与下方的楼层面相接触,同时将椅座1和病人向上顶起,后轮Ⅰ4、后轮Ⅱ14、万向轮Ⅱ20和万向轮Ⅰ21开始脱离相接触的楼层面。
[0037] 当椅座1和病人向上运动到设定的位置时,人们再停止对剪式千斤顶18的旋转操作。此时第二行走装置23的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与下方的楼层面相接触,人们先通过推手Ⅰ6和推手Ⅱ10将本发明拉住,再通过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在楼梯上进行平稳的向下滑动,不会对病人造成大的震动,而且转移的效率高,有利于病人的抢救,省时省力,减少了人员的投入。而且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皮带循环装置Ⅱ234可以设置为履带,能够满足更加平稳的移动要求。
[0038] 当还包括有脚踏板Ⅱ25、脚踏板Ⅰ26、T形凸块Ⅰ27、T形凸块Ⅱ28、弹簧Ⅱ192和弹簧Ⅰ222时,由于T形凸块Ⅱ28与前腿Ⅱ19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Ⅱ28与T形凹槽Ⅱ191相配合,因此T形凸块Ⅱ28能够在T形凹槽Ⅱ191内进行上下滑动。同时T形凸块Ⅱ28设置在弹簧Ⅱ192的上方,而且T形凸块Ⅱ28与脚踏板Ⅱ25相连接,因此弹簧Ⅱ192能够为T形凸块Ⅱ28和脚踏板Ⅱ25提供上下弹性支撑。当不同身高的人员将脚踏在脚踏板Ⅱ25上时,人们能够通过自身 脚的压力和弹簧Ⅱ192的弹力的平衡,将脚踏板Ⅱ25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由于T形凸块Ⅰ27与前腿Ⅰ22为活动连接,T形凸块Ⅰ27与T形凹槽Ⅰ221相配合,因此T形凸块Ⅰ27能够在T形凹槽Ⅰ221内进行上下滑动。同时T形凸块Ⅰ27设置在弹簧Ⅰ222的上方,而且T形凸块Ⅰ27与脚踏板Ⅰ26相连接,因此弹簧Ⅰ222能够为T形凸块Ⅰ27和脚踏板Ⅰ26提供上下弹性支撑。当不同身高的人员将脚踏在脚踏板Ⅰ26上时,人们能够通过自身脚的压力和弹簧Ⅰ222的弹力的平衡,将脚踏板Ⅰ26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0039] 当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234的宽度均设置为15至30cm时,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Ⅰ233和所述的皮带循环装置Ⅱ234能够在楼梯上进行平稳的移动,防止本发明向左右方向发生倾倒。
[004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