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及标签通信方法

申请号 CN200880123916.9 申请日 2008-12-24 公开(公告)号 CN101911517A 公开(公告)日 2010-12-08
申请人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上英克; 笠井广和;
摘要 提供一种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和标签通信方法,即使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在预先设定的通信区域内配置标签(A),而在通信区域之外配置标签(B)。读写器(3)反复扫描从扫描天线(4)发射的电波束(M),然后根据所读取的ID控制电波束,以使标签(A)被全部读取,标签(B)一个也不被读取。
权利要求

1.一种标签通信装置,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单元,能够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和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指向方向控制所述电波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标签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发送功率的强弱控制所述电波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附带在对象物上,
所述对象物是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所述第1RFID标签和所述第2RFID标签沿着所述移动路径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由扫描所述电波束的扫描天线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扫描天线进行的读取的定时。
7.一种标签通信系统,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标签通信装置,具有能够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接收单元,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和
控制装置,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标签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指向方向控制所述电波束。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标签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发送功率的强弱控制所述电波束。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附带在对象物上,
所述对象物是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所述第1RFID标签和所述第2RFID标签沿着所述移动路径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由扫描所述电波束的扫描天线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通过所述扫描天线进行的读取的定时。
13.一种标签通信方法,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标签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指向方向来进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标签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发送功率的强弱来进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附带在对象物上,
所述对象物是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所述第1RFID标签和所述第2RFID标签沿着所述移动路径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由扫描所述电波束的扫描天线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是通过控制由所述扫描天线进行的读取的定时来进行的。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的标签通信装置及标签通信系统,尤其涉及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的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及标签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标签通信装置通过从天线发射的电波束,与物品等对象物上附带的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例如,作为这种标签通信装置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标签通信装置。该标签通信装置具有由多个天线元件构成的天线,通过反复扫描(Scan)从该天线发射的电波束,与粘贴在物品上的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
这种标签通信装置能够实现通信区域的扩大,并且能够抑制通信冲突的产生,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而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天线出现物理移动、电波束的朝向变化等时,有时通信区域产生变化,但在该标签通信装置中,由于不具有修正通信区域的功能,所以存在上述的情况下难以确保最佳通信区域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103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签通信装置、标签通信系统及标签通信方法,即使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标签通信装置,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单元,能够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和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标签通信系统,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标签通信装置,具有能够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接收单元,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和控制装置,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标签通信方法,从天线发射电波束并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从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接收各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所述第1RFID标签被配置在期望通信的空间区域即期望通信区域内,所述第2RFID标签被配置在所述期望通信区域之外且与所述期望通信区域相邻的位置,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识别信息控制所述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
“标签通信装置”指能够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的读写器和读取器等。
作为RFID标签,例如包括无源型RFID标签、和具有电池等电源的有源型RFID标签,无源型RFID标签不具有电池等电源,其电路利用从读写器通过电波发送的电而动作,并与读写器进行无线通信。
“期望通信区域”指用于使RFID标签和标签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指用户预先任意设定的区域。例如,假设在将电子部件安装在基板上的组装工位、和检查组装后的组装品的检查工位之间,并行设置储存场所的环境(参照后面叙述的图1)。并假设在这种环境下,当在周转箱上附带RFID标签进行产品管理时,不希望与组装工位和检查工位上所放置的周转箱的RFID标签通信,而与放置在储存场所的周转箱的RFID标签通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用户预先设定为不能与组装工位和检查工位上所放置的周转箱的RFID标签通信、但能够与放置在储存场所的周转箱的RFID标签通信的通信区域,被称为“期望通信区域”。
“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都能够适用结构和与标签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RFID标签相同的RFID标签,但是至少需要能够在标签通信装置侧识别各“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这里为了方便,把预先配置在期望通信区域内的RFID标签称为“第1RFID标签”,把配置在期望通信区域之外的RFID标签称为“第2RFID标签”。这些“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最少分别各需要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
因此,在从天线发射了电波束的情况下,对于标签通信装置而言从“第1RFID标签”进行接收、从“第2RFID标签”不进行接收的状态为用户设定的期望通信区域、即最佳通信区域。并且。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电波束,以使通信区域成为最佳状态。
例如,作为其方法,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指向方向来控制所述电波束,或通过调整所述电波束的发送功率的强弱来控制所述电波束。
所述RFID标签被附带在对象物上,所述对象物是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所述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也可以沿着所述移动路径配置。所述对象物当然可以是货物等物品,只要能够附带RFID标签,则也可以是人和动物。“附带”主要指粘贴,但如果能够将RFID标签和对象物相关联,则也可以是其他方法,例如将绑货签等方法等。并且,关于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例如有通过传送带等搬运单元搬运的货物。
所述天线可以是扫描所述电波束的扫描天线。
所述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通过所述扫描天线读取的定时。扫描天线例如由能够快速地扫描通过电子控制而发送的电波束的相控阵天线构成,扫描天线由多个天线元件、与该多个天线元件分别连接的多个相位器、和与该多个相位器全部连接的一个分配合成器构成。输入到分配合成器的电波被分配给各天线元件的相位器,通过各相位器进行所期望的相位变化后,从各天线元件放射出去,此时沿相位变化后的各电波全部成为同相的方向、即正弦波的相位一致的方向强烈地放射电波。其中最强的电波是本发明中的所述“天线”的“电波束”、例如主波束(Main lobe),主波束的方向能够根据相位器的设定而任意变化。
并且,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可以由平板式天线(Patch antenna)构成,所述多个天线元件也可以进行二维排列来进行二维扫描。如果由平板式天线构成多个天线,则能够制造较薄的扫描天线,也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得比较低,所以比较适合。并且,如果对多个天线进行二维排列,例如将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平面上排列成圆形、矩阵状等,则能够进行如同画圆的扫描。
从所述“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分别读取的“识别信息”,是包括用于识别RFID标签的标签号(NO.)的ID(Identification:标识符)等。至少,需要设定能够识别“第1RFID标签”和“第2RFID标签”的ID。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期望通信区域内配置第1RFID标签,与该期望通信区域相邻且该期望通信区域之外配置第2RFID标签。并且,本发明通过从天线发射电波束,从各RFID标签读取识别信息,根据该读取的识别信息来控制电波束,以能够与所述第1RFID标签通信,但不能与所述第2RFID标签通信。由此,即使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RFID标签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读写器(标签通信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扫描天线的概况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扫描天线的扫描状态的示意图。
图6(a)~图6(c)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8(a)表示没有适用本发明的情况,图8(b)表示适用本发明的情况。
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9(a)表示电波束M的方向,图9(b)表示扫描的定时。
图10(a)、图10(b)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10    RFID通信系统
2、2A-1、2A-2、2B-1、2B-2、2C    RFID标签
3    读写器(标签通信装置)
32   标签通信控制部(控制单元)
34   接收部(接收单元)
4    扫描天线
5    周转箱
6    货盘
71、72    作业台
M    电波束
α、-α    扫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下面,分别使用读写器作为标签通信装置、使用扫描天线作为天线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并且,在下述实施方式中,把使用具有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称为“RFID通信系统”,把使用不具有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市场上普遍销售的读写器来构成的通信系统称为“本发明的标签通信系统”。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RFID标签被附带在货物等对象物上,但是,如果使用例如位置标签和传感器标签,则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不附带在对象物上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RFID标签的简要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读写器(标签通信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扫描天线的概况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扫描天线的扫描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RFID通信系统1例如是在组装工位和检查工位之间设有储存场所(Stockyard)的环境下使用的系统。具体地讲,首先在组装工位将电子部件安装在基板上后(以下把该状态称为“印刷基板”),收容在周转箱(Returnable box)5中。然后,收容在周转箱5中的印刷基板被运送到检查工位,在进行预定的检查后,被收容在储存场所中。此时,关于在储存场所内收容了哪些周转箱5,通过使分别粘贴在周转箱5上的RFID标签2C和读写器3进行无线通信,进行库存及工序管理。
参照图1说明RFID通信系统1的具体结构。RFID通信系统1包括:被粘贴在组装工位的作业台71上的RFID标签2B-1(第2RFID标签);被粘贴在检查工位的作业台72上的RFID标签2B-2(第2RFID标签);被粘贴在用于放置多个周转箱5、5、...的货盘(Pallet)6上的RFID标签2A-1、2A-2(第1RFID标签);和具有与这些RFID标签相对配置的扫描天线4的读写器3(标签通信装置)。在图1中,表示反复扫描从扫描天线4发射的电波束M的状态。
RFID标签2B-1和RFID标签2B-2分别被粘贴在作业台71、72上,但其粘贴位置是在接近储存场所的一侧、而且与扫描天线4相对的面比较合适。本实施方式的最佳通信区域(期望通信区域)是这样一种区域,即,从扫描天线4发射的电波束M能够与被放置于货盘6上的周转箱5、5、...上所粘贴的RFID标签2C、2C、...进行无线通信,但是不能与分别放置于作业台71、72的周转箱5、5上所粘贴的RFID标签2C、2C、...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区域。因此,为了防止与分别放置于作业台71、72的周转箱5、5上所粘贴的RFID标签2C、2C进行无线通信,优选RFID标签2B-1和RFID标签2B-2都尽量粘贴在接近储存场所的一侧。
下面,具体说明RFID标签、读写器的结构。另外,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粘贴在周转箱5上的RFID标签、分别粘贴在作业台71、72上的RFID标签以及粘贴在货盘6上的RFID标签,都能够采用相同结构的RFID标签,所以下面在不需要区分使用这些RFID标签时,统称为RFID标签2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RFID标签2具有天线部20和无线通信IC 21,例如采用上述的无源型和有源型的RFID标签。
天线部20接收来自读写器3的电波作为使无线通信IC 21动作的电力源。并且,天线部20把从读写器3接收到的电波转换为无线信号发送给无线通信IC 21,并且把来自无线通信IC 21的无线信号转换为电波发送给读写器3。天线部20采用天线、共振电路等。
无线通信IC 21根据从读写器3通过天线部20接收到的信号,存储来自读写器3的数据,把所存储的数据通过天线部20发送给读写器3。该无线通信IC 21如图2所示具有电源部211、无线处理部212、控制部213、存储部214。
电源部211通过整流电路对天线部20接收电波而产生的感应电压进行整流,并通过电源电路调整为预定的电压,然后提供给无线通信IC 21的各个部分。电源部211采用桥式整流二极管(Bridge diode)、电压调整用电容器等。
无线处理部212进行如下处理:把通过天线部20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原来的形式的处理;把该转换后的数据发送给控制部213的处理;把从控制部213接收到的数据转换为适合于无线发送的形式的处理;把该转换后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部20发送到外部的处理。该无线处理部212采用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电路、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模拟)转换电路、调制解调电路、RF电路等。
控制部213用于总括控制无线通信IC 21内的上述各种结构的动作。控制部213具有逻辑运算电路、寄存器等,并作为计算机发挥作用。并且,各种结构的动作控制通过使计算机执行控制程序来进行。该程序例如可以是读取安装在存储部214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中的程序并使用的方式,也可以是从读写器3通过天线部20和无线处理部212下载上述程序,并安装在存储部214中来执行的方式。
尤其是控制部213进行根据从读写器3通过天线部20和无线处理部212接收到的数据,把来自读写器3的数据存储在存储部214中的处理,和读出存储在存储部214中的数据,并通过无线处理部212和天线部20发送给读写器3的处理。
存储部214由上述的ROM、SRAM(Static 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FeRAM(强电介质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关于存储在该存储部214中的内容,可以列举上述的控制程序、其他各种程序、以及ID(识别信息)等各种数据。另外,无线通信IC 21把从读写器3发送的电波作为电力源,所以优选使用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和SRAM、FeRAM等功耗小的存储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将ID设定成为能够分别识别粘贴在周转箱5上的RFID标签2C、分别粘贴在作业台71、72上的RFID标签2B-1、2B-2、以及粘贴在货盘6上的RFID标签2A-1、2A-2。
下面,参照图3~图5说明读写器3的结构。
如图3所示,读写器3构成为具有外部通信部31、标签通信控制部(控制单元)32、发送部33、接收部(接收单元)34、扫描天线控制部35、记录部36,并能够通过扫描天线4与RFID标签2进行无线通信。
外部通信部31把在读写器3读出的RFID标签2的ID(Identification)等发送给未图示的外部装置。并且,外部通信部31构成为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向RFID标签2写入的写入信息(发送命令信息)和命令(command)。
标签通信控制部32接收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通过外部通信部31发送的发送命令信息,并发送给发送部33。并且,在标签通信控制部32中存储有未图示的扫描模式表,根据该扫描模式表进行扫描。
在该扫描模式表中包含定义了扫描天线4的各天线元件40A、40B、40C的功率和相位的数据,通过电气地设定对各天线元件40A、40B、40C分别定义的功率、相位,生成扫描天线4的扫描模式。
即,利用该扫描模式表设定扫描天线4的扫描角。所说扫描角,如图5所示,指以垂射(Broadside)方向(与天线元件40A、40B、...40K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测定的电波束M的倾斜角。例如,在扫描天线使用多个天线元件被排列成线状而成的相控阵天线的情况下,指以垂射方向为基准测定的波束的倾斜角。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图中右旋方向的扫描角设为-α,把左旋方向的扫描角设为+α。
并且,标签通信控制部32从扫描表中读出扫描角,把所读出的扫描角发送给扫描天线控制部35。这里,关于扫描角,在扫描模式表中设定有α和-α的扫描角,所以标签通信控制部32将α和-α的扫描角依次反复地发送给扫描天线控制部35。标签通信控制部32通过扫描天线4从RFID标签2读取ID。另外,扫描角α、-α不限于两个,可以由使用者任意设定。
发送部33把从标签通信控制部32发送的发送命令信息转换为适合于无线发送的形式,把转换后的无线信号(发送命令)通过扫描天线4发送到外部,并进行发送命令信息的调制、放大等处理。
接收部34把通过扫描天线4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接收数据)转换为原来的形式,把转换后的数据发送给标签通信控制部32,并进行接收数据的放大、解调等处理。
扫描天线控制部35从标签通信控制部32接收扫描角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扫描角信息,把扫描控制信号发送给扫描天线4,控制从扫描天线4放射的电波束M的方向。在扫描模式表中设定有α和-α的扫描角。因此,在扫描天线控制部35中,进行把α和-α的扫描角转换为扫描控制信号并发送给扫描天线4的处理,扫描控制信号用于使从扫描天线4放射的电波束M依次朝向扫描角α、扫描角-α的方向。
记录部36记录读取了RFID标签2的ID,并通过外部通信部31发送给未图示的外部装置,并预先存储有进行后面叙述的通信区域的优化的程序。
扫描天线4构成为将多个天线元件排列成直线状,并在各天线元件上连接可变相位器(相位器)。该天线元件不限于直线状排列,也可以配置成二维排列状态。在增加天线元件的数量时,输出的电波束M的宽度变细。另外,下面参照图4说明扫描天线4中的电波束M的扫描方法。
在全部天线元件40A、40B、...40K以相同相位发送电波的情况下,从扫描天线4放射的电波作为垂射方向(与天线元件40A、40B、...40K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平面波而传播。另一方面,为了使电波的传播方向倾斜从垂射方向测定得到的角度θ(rad),可以使各天线元件40A、40B、...40K发送的电波的相位偏移,以使满足下式。
如图4所示,把发送或接收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m),把作为基准的天线元件40A与第k个天线元件40K的距离设为dk(m),把在图4中利用虚线示出的等相位面中、通过作为基准的天线元件40A的等相位面与第k个天线元件40K的距离设为lk(m),则第k个天线元件40K的相位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天线元件40A的相位的偏移φk利用下式表示。
φk=(lk/λ)×2π=(dk×sinθ/λ)×2π
这样,扫描天线4通过使各相位器41A、41B、...41K进行满足上式的信号相位偏移,能够使电波束M朝向目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接收电波的情况下,通过检测各天线元件40A、40B、...40K的相位的偏移,能够判别接收到的电波的方向。
下面,参照图6和图7说明通过读写器3进行的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把粘贴在货盘6上的RFID标签统称为标签A,把粘贴在作业台71、72上的RFID标签统称为标签B来进行说明。
首先,起动读写器3,进行载波检测以确认周围电波的状况。具体地讲,如图7所示,改变使用信道(S100),尝试与RFID标签2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并确认读取数量是否有变化(S101)。结果,在读取数量有变化的情况下(S101:是(Y)),将使用信道固定(S103),另一方面,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S101:否(N)),把使用信道设为AUTO(自动)(S101),按照±α的指向模式开始扫描(S104)。这种扫描处理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标签通信控制部32的控制下进行。另外,图6(a)示意地示出了该第一次的扫描处理。
在进行该扫描处理后,接收部34通过扫描天线4分别从RFID标签2接收到的ID被发送给标签通信控制部32,并检查该ID的内容。具体地讲,首先检查该ID中是否包含全部标签A的I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查是否包含RFID标签2A-1和2A-2这两者的ID(S105)。结果,在判断为标签A被全部读取时(S105:是),然后检查在该ID中是否一个标签B的ID也不包含,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查是否不包含RFID标签2B-1和2B-2中任一方的ID(S107)。结果,在判断为不包含时(S107:是),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S105,在判断为标签A没有被全部读取时,进行下面所述的处理。即,在通过标签通信控制部32判断为标签A没有被全部读取时,增大扫描角或者提高发送功率(S106),然后再次进行扫描处理(S104),再次检查标签A是否被全部读取。另外,反复进行该处理直到最后标签A被全部读取。
通过上述处理,在判断为标签A被全部读取时,然后检查标签B是否一个也没有被读取(S107),结果,即使判断为只有一个标签B被读取时(S107:否),标签通信控制部32减小扫描角,或者降低发送功率(S108),然后再次进行扫描处理(S104)。并且,再次检查标签A是否被全部读取,然后检查标签B是否没有被读取。进行该处理直到S105和S107的处理都成为“是”,在都成为“是”时,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结束。另外,该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可以在设置读写器3时进行,也可以预先编程以定期进行。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即使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在人接触了天线致使电波束M的发射方向稍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扫描表被安装在扫描天线控制部35中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安装在扫描天线4中。并且,说明了扫描天线控制部35和记录部36、即本发明的特征部分被安装在读写器3中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安装在与读写器3连接的(未图示)外部的控制装置侧。在这种情况下,读写器自身不是特殊品,能够直接使用市场上普遍销售的读写器。另外,使用这种市场上普遍销售的读写器来实现上述相同的效果即为本发明的标签通信系统,即在天线的设置环境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最佳通信区域的系统即为本发明的标签通信系统。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把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安装在与读写器连接的外部的控制装置中。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8是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读写器)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是,粘贴RFID标签2C的对象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是静止的周转箱5,但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是在传送带上移动的货物51A、51B、...。当货物51A、51B、...在传送带上移动并进行读取的情况下,存在不想读取所限定的范围之外的RFID标签2C的情况。例如,如图8(a)所示,在设定了读取范围(通信区域)AR时,在进行分类器的控制时,有可能产生不仅读取对象的货物51A,其相邻的货物51B也被读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货物51A被搬运到货物51B的路径上,导致产生错误分配。
该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10用于防止这种错误分配。具体地讲,把RFID标签2A-1和2A-2配置在预先设定的通信区域内,在其两侧即通信区域外配置RFID标签2B-1和2B-2。这些RFID标签2A-1、2A-2、2B-1和2B-2沿着传送带配置成直线状。这种配置可以综合考虑传送带的搬运速度、货物51A、51B之间的距离、扫描天线4的扫描速度等适当确定。
另外,各RFID标签2的结构、读写器3的结构、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等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标签通信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9(a)表示电波束M的方向,图9(b)表示扫描的定时。图10(a)、图10(b)是表示通过扫描天线来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的步骤的流程图。
该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RFID通信系统反复扫描电波束M,并记录读取各RFID标签2A-1、2A-2、2B-1、2B-2的定时,由此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
参照图9和图10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扫描电波束M,所以此时的扫描角是5个,该扫描角被预先设定。根据该扫描角反复扫描电波束M,在各定时T1、T2、T3、T4、T5记录从RFID标签(标签A或标签B)读取的ID。由此,能够提取如图9(b)所示的读取定时。具体地讲,在读取定时T1、T5,只从标签B读取ID,在定时T2、T4,从标签A和标签B双方读取ID,在定时T3只从标签A读取ID。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能够提取定时T3,就能够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
参照图10更具体地说明这种通信区域的优化处理。
首先,起动读写器3,进行图10(a)所示的处理,并进行各读取定时的记录。具体地讲,使从读写器3的扫描天线4发射的电波束M周期地改变指向角度,并按照该图10(a)所示进行扫描(S200),记录各RFID标签的读取定时(S201)。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上述读取定时T1~T5,并且相关联地记录在各定时读取的ID。
然后,在上述处理结束后,使扫描天线4进行扫描(S300),进行各RFID标签的读取处理(S301),检查读取定时是否是T3(S302)。结果,在是读取定时T3的情况下(S302:是),具有被关联的ID的RFID标签2A-1、2A-2(标签A)作为通信区域内的RFID标签被发送给外部装置,把发射电波束M的定时设定为T3(S303)。另一方面,在不是读取定时T3的情况下(S302:否),视为从通信区域外的RFID标签2B-1、2B-2(标签B)接收ID,将数据发送给外部装置,并且进行控制以在各定时不发射电波束M(S304)。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能够实现通信区域的优化,并且也能够进行读取定时的控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