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申请号 CN200780037627.2 申请日 2007-08-17 公开(公告)号 CN101523788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2
申请人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明人 三木信彦; 樋口健一; 佐和桥卫;
摘要 无线通信装置包括:调度器,将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资源 块 分配给用户装置;交织器,根据被指示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生成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的发送码元的部件;以及交织模式决定部件,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定成为再排列的对象的比特序列的范围,决定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并对所述交织器指示所决定的模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度器,将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分配给用户装置;
交织器,根据被指示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
生成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的发送码元的部件;以及
交织模式决定部件,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 定成为再排列的对象的比特序列的范围,决定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 并对所述交织器指示所决定的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器是通过块交织方式进行再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行再排列的比特序列被分为两个,进行交织,使得属于前半的比特和 属于后半的比特交替地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织模式决定部件决定第1模式和第2模式,所述第1模式对一个 资源块可容纳的比特序列进行再排列,所述第2模式对两个以上的资源块所 容纳的比特序列进行再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道编码部件,对比特序列进行信道编码,输出组织比特以及奇偶校验 比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决定在资源块中包含的组织比特以及奇偶校验比特的比例的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决定所述比例,使得在信道状态更好的资源块中包含更多的组织比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组织比特以及奇偶校验比特的比例在多个资源块中设定为相等。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分配给用户装置的每个资源块数设定所述比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表中对每个资源块数准备多个比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送码元中包含表示在所述交织模式决定部件中决定的模式的信 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送码元中还包含表示所述比例的信息。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分配给用户装置的步骤;
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定成为再排列的对象 的比特序列的范围,决定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的步骤;
根据所决定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来进行交织 的步骤;以及
生成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的发送码元,并将其发送的步骤。
14.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无线基站中,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定成 为再排列的对象的比特序列的范围,根据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对 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来进行交织,并在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 序列的发送码元被发送的情况下,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通过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被分配的资源块,接收包含被交织 的比特序列以及控制信息的信号的部件;
解交织器,根据通过所述控制信息所通知的模式,对所接收的比特序列 中的比特顺序进行再排列;以及
从解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复原发送信号的部件。
1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无线基站中,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定成 为再排列的对象的比特序列的范围,根据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对 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来进行交织,并在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 序列的发送码元被发送的情况下,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被分配的资源块,接收包含被交织 的比特序列以及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
解交织步骤,根据通过所述控制信息所通知的模式,对所接收的比特序 列中的比特顺序进行再排列;以及
从解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复原发送信号的步骤。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一般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进行频率调度的无线 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这种技术领域中,为了提高无线传输的可靠性,经常进行纠错编码以 及交织。由于纠错编码是基于错误接收的比特附近的正确的比特来纠正错误, 所以在连续错了多个比特的情况下(产生了突发(burst)错误的情况下), 存在纠错能降低的顾虑。交织方式是根据在发送侧以及接收侧双方都已知 的某种模式对要传输的比特序列进行再排列后传输,并通过在接收侧重新排 列而复原数据。这样,即使产生了突发错误,也能够期待一定等级以上的纠 错能力。这样的技术在例如HSDPA那样的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对 于HSDPA记载在非专利文献1中。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84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研究根据信道状态等对用户装置分配 构成系统频带的多个资源的一个以上,从而实现高吞吐量的方法。这样的 方法被称为频率调度。在进行频率调度的情况下,用户装置所使用的资源块 数(即,频带)变得各式各样。此外,每个频带的传输率也根据数据调制方 式以及信道编码率等而改变。在将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也期待应对上述的突 发错误,但在频带或传输率没有固定的将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原样适用频 带或传输速率固定的以往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频率调度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适当 地进行交织以及解交织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调度器,将在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一个以上 的资源块分配给用户装置;交织器,根据被指示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 特的顺序进行再排列;生成包含交织之后的比特序列的发送码元的部件;以 及交织模式决定部件,基于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决定 成为再排列的对象的比特序列的范围,决定与该范围对应的再排列的模式, 并对所述交织器指示所决定的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频率调度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适当地进行交织 以及解交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送机的功能方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模式决定单元的结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交织的模式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交织的其他模式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模式决定单元的其他结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交织的模式例子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用户装置的信道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使用的交织的步骤的图。
图10是表示组织比特的增减率的图。
图11是表示组织比特的增减率的图。
标号说明
102 信道编码器
104 交织器
106 数据调制器
108 串并行变换器(S/P)
110 调度器
112 控制信道生成单元
114 复用单元
116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
118 保护间隔附加单元(+GI)
120 模式决定单元
122 表
202 保护间隔除去单元
204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
206 分离单元
208 控制信道复原单元
210 数据解调单元
212 解交织器
214 信道解码单元
216 模式决定单元
218 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说明,分成几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对于 本发明并不是本质性的,可根据需要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送机。该发送机一般如本实施例那样设 置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但也可以设置在其他装置中。此外,在本实施例 中,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在图1中,描画了信 道编码器102、交织器104、数据调制器106、串并行变换器(S/P)108、调 度器110、控制信道生成单元112、复用单元114、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 (IFFT)116、保护间隔附加单元(+GI)118、模式决定单元120以及表122。
信道编码器102根据来自调度器110的调度信号(信道编码率),对表示 要发送的数据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可适用适当的任何编码方法,但是从得 到较高的纠错能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特播码或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码。
交织器104根据指示了编码后的比特序列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特 的顺序进行再排列。模式是由模式决定单元120决定。
数据调制器106根据来自调度器110的调度信息(数据调制方式)进行 数据调制。可使用QPSK、16QAM、64QAM等各种调制方式。在本实施例 中,根据无线信道状态自适应地变更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即,进行AMC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控制)。
串并行变换器(S/P)108将串行的数据序列变换为并行的多个序列。
调度器110基于各种判断基准来决定将无线资源如何分配给用户装置。 更具体地说,例如决定将占据375kHz那样的规定的带宽以及0.5ms那样的单 位传输期间(或者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的一个 以上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分配给哪个用户装置,应使用什么样的 调制方式以及什么样的信道编码率,应通过什么程度的发送功率来发送等。 代表性的判断基准是,从用户装置通知到的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量 (CQI)或在基站测定的表示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量(CQI)是否良好,但 也可以考虑其他的判断基准。例如也可以考虑在发送缓冲器中等待发送的数 据量(缓冲器滞留量)等的用户装置之间的公平性。无线资源的调度是对时 间以及频率的双向进行。
控制信道生成单元112生成包含调度信息的控制信道,所述调度信息表 示在调度器中计划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内容。控制信道除了用于解调数据信道 所使用的信令信道之外,还可以包含可以不附随数据信道的信息(ACK、 NACK等)。
复用单元114复用数据信道以及控制信道。复用单元也可以被称为多路 调制器(multiplexer)。复用法一般是频分复用(FDM),但也可以并用时分 复用(TDM)。FDM可以是用连续的多个带宽分割整个频带的集中式 (localized)FDM,也可以是分布式FDM。在分布式FDM或者分散式FDM 中,各个用户装置的信号被加工为在频率轴上具有梳齿状地等间隔排列的多 个频率分量,各个用户装置的信号的相位被调整为各个用户装置的信号在频 率轴上相互正交。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116对输入到其中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 变换(离散傅立叶反变换),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形成发送码元。
保护间隔附加单元(+GI)118对发送码元附加保护间隔,并将其发送到 未图示的无线发送单元。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间隔是通过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方式准备。
模式决定单元120基于调度信息来决定在交织中使用的模式。
表122存储有关交织的模式的信息。
与以往不同,在交织中进行的比特序列的再排列是,按照根据调度信息 所决定的模式进行。这一点在后面叙述。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接收机。该接收机一般如本实施例那样设 置在用户装置,但也可以设置在其他装置。在图2中,描画了保护间隔除去 单元202(-GI)、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04、分离单元206、控制信 道复原单元208、数据解调单元210、解交织器212、信道解码单元214、模 式决定单元216以及表218。
保护间隔除去单元202(-GI)从通过未图示的无线接收单元接收并变换 为基带的接收信号中除去保护间隔。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04对输入到其中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 换(离散傅立叶变换),并进行OFDM方式的解调。
分离单元206从接收信号分离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分离单元也可以被 称为多路解调器。
控制信道复原单元208对控制信道进行解调以及解码,并复原各种控制 信息。在图2中,调度信息被通知到数据调制单元210、模式决定单元216 以及信道解码单元214。
数据解调单元210根据调度信息进行数据解调。
解交织器212根据被指示的模式对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顺序进行再排 列。模式是在模式决定单元216中决定的模式。
信道解码单元214根据调度信息对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模式决定单元216基于调度信息决定在解交织器中使用的模式。该模式 与在发送侧决定的模式相对应。换言之,模式被确定为在解交织器212中再 排列之后的比特序列成为交织前的比特序列。
表218存储有关交织的模式的信息。
在图1左侧表示的发送数据是根据调度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交织。与以 往不同,在交织器中进行的比特序列的再排列是按照根据调度信息所决定的 模式进行。之后,发送数据根据调度信息进行数据调制,与控制信道复用之 后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有效码元。在有效码元附加保护间隔,形成发送 码元,并且其被无线传输。在接收侧,如图2的左侧所示,从发送码元除去 保护间隔,提取有效码元。有效码元进行傅立叶变换,控制信道以及数据信 道被分离。数据信道根据从控制信道导出的调度信息而进行数据解调、解交 织、信道解码,从而发送数据被复原。
图3表示图1的模式决定单元120的结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模式 决定单元具有交织器大小决定单元和模式确定单元。交织器大小决定单元基 于资源块数(RB数)、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判定一次(用一个分组) 传输多少比特,并决定成为交织的对象的比特数(交织器大小)。为了便于说 明,说明对每个比特进行交织,但也可以按任意信息单位进行交织。交织器 大小根据资源块数、数据调制方式(调制多阶数)以及信道编码率而变得各 式各样。模式确定单元决定在所决定的交织器大小中比特序列如何进行再排 列,并通知交织器120。可采用适当的任何模式。
图4表示交织的模式例子。图示的方法也被称为块交织。在该方法中, 通过在具有交织器大小的容量的存储区域按照列方向依次写入比特序列中的 比特,在结束写入之后按照行方向依次读出,这样进行交织。图中的数字表 示在比特序列中包含的比特号。也可以按照行方向写入而按照列方向读出。 再排列的方法本身是已知的,但交织器大小时刻变化的方面与以往大不相同。 即,在图示的例子中,从1号开始至28号为止的比特成为再排列的对象,但 在其他时刻有可能比它多或者少的比特数成为再排列的对象。
图5表示交织的其他模式例子。在该方法中,再排列对象的比特序列被 分为两个。例如步骤S1所示那样,在从1号至4号为止的比特序列进行再排 列的情况下,其比特序列被二分为前半和后半。接着,如步骤S2所示那样, 进行再排列使得前半的比特和后半的比特交替地排列。更具体地说,步骤S2 中的(从左)最初以及第3个比特是在步骤S1中的前半的比特“1”以及“2” (第1个以及第2个比特)。在步骤S2中的第2个比特是在步骤S2中的第1 个比特“1”和在步骤S1中的前半末尾的比特“2”之和“1+2”=“3”(后半 最初的比特)。在步骤S2中的第4个比特是在步骤S2中的第3个比特“2” 和在步骤S1中的前半末尾的比特“2”之和“2+2”=“4”(后半第2个的比 特)。在交织器大小为8的情况下,如步骤S2以及步骤S3所示那样,通过重 复同样的步骤来进行再排列。以下,同样进行对于更大的比特序列的再排列。
图6是表示图1的模式决定单元的其他结构例子的图。如图所示,模式 决定单元具有RB内模式确定单元和RB间模式确定单元。RB内模式确定单 元决定将在一个资源块中可容纳的比特序列在其大小中如何进行再排列。为 了便于说明,将该模式称为第1模式。这相当于在资源块内的再排列。RB间 模式确定单元不管资源块内外,决定如何进行再排列。为了便于说明,将该 模式称为第2模式。
图7表示可以在图6的模式决定单元中使用的模式例子。在图示的例子 中,交织器大小相当于三个资源块量。首先,通过RB内模式确定单元决定 第1模式。在第1模式中可以采用在图4或图5中说明的模式。在图7的例 子中,作为第1模式使用图5的S3的模式。在图7的例子中,在一个资源块 中包含8个比特。如上所述那样,说明了对每个比特进行交织,但也可以按 任意信息单位进行交织。成为交织的对象的比特序列有三个资源块量,从第 1号至第24号为止为再排列的对象。如步骤S1所示那样,8个比特的三组按 照第1模式分别进行再排列。对第1号至第8号的比特进行再排列的模式、 对第9号至第16号进行再排列的模式以及对第17号至第24号的比特进行再 排列的模式全部相等。
接着,按照第2模式进一步进行再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巡回式地(通 过循环移位方式)进行资源块之间的再排列。具体地说,第1资源块中的8 个比特巡回式地分配给第1、第2以及第3资源块的每个资源块。分配地点 是,根据在第1资源块中占据的地点(从左位于第几号)而决定。例如在步 骤S1中对应于第1资源块的“1”、“5”、“3”、“7”、“2”、“6”、“4”以及“8” 在步骤S2中与第1、第2、第3、第1、第2、第3、第1以及第2资源块相 关联。“1”与第1RB的第1号相关联,“5”与第2RB的第2号相关联,“3” 与第3RB的第3号相关联,“7”与第1RB的第4号相关联,“2”与第2RB 的第5号相关联,“6”与第3RB的第6号相关联,“4”与第1RB的第7号相 关联,而且,“8”与第2RB的第8号相关联(映射)。对于“9”~“24”的 比特也是相同的。
可以仅按照第1模式或者仅按照第2模式进行交织,但从将连续的码符 (被编码的比特)在时间以及频率区域尽量分离地分散,提高交织效果的观 点出发,优选利用第1以及第2模式双方。此外,从简单地导出交织效果高 的模式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6所示那样,区分使用RB内的模式以及RB间 的模式。
不管在模式决定单元120中决定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模式,表示所决定的 模式是什么样的模式的信息通知到交织器104以及接收机。表示模式的信息 可通过适当的任何方法来表现。例如,可以直接表现再排列前后的比特位置, 也可以通过所指定的模式号来表现若干个事先准备的模式中选择了哪个。
实施例2
要发送的数据用于纠错而进行信道编码,并且从提高纠错能力的观点出 发,优选使用特播码以及LDPC码。在进行这样的编码的情况下,编码器输 出组织比特(Systematic bit)以及奇偶校验比特(Parity bit)的两个序列。奇 偶校验比特也被称为冗余比特。
另一方面,在对用户装置分配了多个资源块的情况下,可在资源块之间 产生信道状态的优劣。
图8示意性地表示用户装置#1、#2、#3的信道状态。图示的例子是表示 根据CQI的好坏,对用户装置#1分配资源块RB1、RB4、RB5,对用户装置 #2分配资源块RB2,对用户装置#3分配资源块RB3的情况。关于用户装置 #1分配了三个资源块,但一般信道状态的好坏程度不相同。在图示的例子中, 按照RB4、RB5以及RB1的顺序信道状态变差。此时,从提高纠错能力的观 点出发,优选在信道状态好的区域更多地传输组织比特。优选在RB4传输更 多的组织比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是应对这样的请求
图9表示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的交织的步骤。在步骤S1中,要发送的比特 序列(输入比特序列)被输入到编码器,输出组织比特以及奇偶校验比特。 组织比特是与输入比特序列相同的内容。
在步骤S2中,进行速率匹配,除去奇偶校验比特的一部分。速率匹配可 以在信道编码器(图1的102)中进行,也可以在交织器(图1的104)中进 行,也可以在除此之外的功能单元进行。
在步骤S3中,组织比特被交织,奇偶校验比特也被交织。在本实施例中, 组织比特以及奇偶校验比特分别被交织。交织的模式可以是适当的任何模式。 为了便于说明,将该交织称为第1交织。
在步骤S4中,组织比特被分配给资源块。此时,更多的组织比特进行分 配,使得以更好的信道状态传输。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分配称为第2交织。 例如,设为对某一用户装置分配三个资源块RB4、RB5、RB1,对于该用户 装置来说,RB4的信道状态最好,RB5次好,RB1再其次好(相对最差)。 此时,在RB4传输较多的组织比特。例如,进行比特的分配,使得在RB4 传输的比特的+20%为组织比特,在RB5传输的比特的±0%以及在RB1传输 的比特的-20%为组织比特。资源块数和在其中占据的组织比特的比例可以被 事先决定(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以50%为基准而增减百分之几,但在编码 率为1/2以外的情况下,其他的百分率成为基准。例如在编码率R=3/4的情 况下,增减的基准是75%为组织比特并且奇偶校验比特为25%)。
图10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如上那样事先设定的比例。在图示的例子中,表 示编码率为1/2,原来的组织比特和奇偶校验比特的比例为50%的情况,并且 决定比例,使得在资源块数为1时,组织比特占据50%。在资源块数为2时, 设定在更好信道状态的资源块传输70%的组织比特,在次好的资源块传输 30%的组织比特。在资源块数为3时,设定在最好信道状态的资源块传输70% 的组织比特,在次好的资源块传输50%的组织比特,在再其次好的资源块传 输30%的组织比特。这样的信息存储在图1的表122以及图2的表218中。 模式决定单元120根据调度信息掌握资源块数,根据表122掌握组织比特的 比例,根据CQI掌握每个资源块的信道状态的好坏,并对交织器104通知第 1交织的模式和组织比特应该在哪个资源块中包含什么程度。
但是,在对用户装置分配了多个资源块的情况下,若存在有关各个资源 块的信道状态的好坏程度大不相同的情况的话,也存在没有那么变化的情况。 此外,对于高速移动的用户装置,瞬时的信道状态的相对的好坏程度有可能 没有那么重要(是因为在调度时和发送时,信道状态变化的可能性高)。因此, 在资源块之间信道状态大不相同的情况下,期望在更好的资源块传输更多的 组织比特,但对于在资源块之间信道状态没有那么变化的情况或者高速移动 用户,优选在所有资源块中均等地包含组织比特。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也可 以如图11所示那样,根据资源块之间的信道状态的变化量(或者根据用户装 置的移动程度那样的其他的判断基准)来选择在资源块中占据的组织比特的 比例。例如,在对用户装置分配了三个资源块的情况下,若其三个资源块(RB) 的信道变动比较小,则设定为在最好信道状态的RB传输70%的组织比特, 在次好的RB传输50%的组织比特,在再其次好的RB传输30%的组织比特。 相对于此,若其三个RB的信道变动比较大,则设定为在最好信道状态的RB 传输100%的组织比特,在次好的RB传输50%的组织比特。
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数值只是简单的一例,可使用适当的任意数值。 此外,在图11中,对应于信道变动的大小,只准备了两个组织比特的比例的 选项,但也可以准备更多的选项。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的有关组织比特所占的比例的信息也通过控制信道 传输到用户装置。用户装置通过模式决定单元216从控制信道确定表示第1 交织的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组织比特的比例的信息,并进行解交织。由于用 户装置定期地测定每个资源块的信道状态,通知基站,并基于其通知值来进 行调度,所以用户装置应该知道分配给本装置的资源块的信道状态好到什么 程度。由于用户装置已知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的资源块数以及组织比特 的比例的对应关系,所以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通知的信息中有可能不需要包 含在调度中参照的CQI(或者表示资源块的好坏程度的信息)。但是,从提高 在用户装置中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那样的CQI包含在下 行控制信道中。特别地,在参照图11所示的表的情况下,在基站中错误地进 行了信道变动的大小判定时,存在用户装置不能解调接收信号的顾虑。若从 基站通知CQI,则即使在进行了那样的错误认定的情况下,用户装置也能够 正确地掌握在各个资源块中的组织比特的比例。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各个实施例只是例示,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 理解发明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特别禁止的情况下,那 些数值只是一个例子,可使用适当的任何值。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对于本发明 并不是本质性的,可根据需要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本发 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使用功能性的框图进行了说明,但那样的装置可以由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各种变形例、 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包含在本发明中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公元2006年8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 2006-225924号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