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过载继电器

申请号 CN201380051074.1 申请日 2013-09-30 公开(公告)号 CN104704599A 公开(公告)日 2015-06-10
申请人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发明人 古畑幸生; 鸭崎武雄; 藤田贤;
摘要 提供一种能防止因除了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压下复位杆的热过载继电器。在机壳(2)内配置主双金属件、释放柄、触点反转机构及操作部,其中,所述主双金属件对过载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过载时变位,所述释放柄从动于与所述主双金属件连动的移动装置的变位,所述触点反转机构通过所述释放柄的转动进行反转动作以对触点进行切换,所述操作部对所述释放柄及所述触点反转机构进行操作,所述操作部被设成使复位杆(43)从所述机壳内朝外部突出,该复位杆通过压入动作使所述触点反转机构回复至初始状态,在所述复位杆的附近配置有压入限制突部(7),该压入限制突部对因除了对所述复位杆的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在机壳内配置有主双金属件、释放柄、触点反转机构及操作部,其中,所述主双金属件对过载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过载时变位,所述释放柄从动于与所述主双金属件连动的移动装置的变位,所述触点反转机构通过所述释放柄的转动进行反转动作以对触点进行切换,所述操作部对所述释放柄及所述触点反转机构进行操作,所述操作部以从所述机壳内朝外部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复位杆,该复位杆通过压入动作使所述触点反转机构回复至初始状态,
所述热过载继电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复位杆的附近配置有压入限制突部,该压入限制突部对所述复位杆的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引起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限制突部形成于所述复位杆的与外部连接设备连接的背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覆盖所述操作部的开闭盖,在所述开闭盖的供所述复位杆插通的插通孔的周围形成所述压入限制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杆构成为能在可自由压入的手动复位位置与通过从所述手动复位位置进行按压旋转操作而被保持在压入状态的自动复位位置之间进行切换,通过使形成于所述复位杆的卡合凹部与形成于所述开闭盖的插通孔的卡合凸部卡合来保持所述手动复位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
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主双金属件、所述释放柄、所述触点反转机构及所述操作部;以及
盖体,该盖体以能闭塞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式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并设置有使与所述外部连接设备连接的多个连接线朝外部突出的连接线通过部,在所述盖体上形成所述压入限制突部。
6.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限制突部被形成为防止因与所述外部连接设备连接的配线的接触而引起所述复位杆的压入。

说明书全文

热过载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当检测到过电流时切换触点的热过载继电器,特别地,涉及对从跳闸(trip)状态回复至回复状态的操作部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对流动至主电路的过载电流进行检测并工作的热过载继电器,已知有一种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0003] 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过载继电器中,在背面侧连接有电磁接触器。此外,在热过载继电器的上表面中的靠右端的位置且靠背面的位置突出地配置有通过压入而从跳闸状态回复至回复状态的复位杆。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32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例中,在热过载继电器的上表面中的连接电磁接触器的背面侧突出配置有复位杆,该复位杆通过压入而从跳闸状态回复至回复状态。因此,存在以下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当将配线与形成于电磁接触器的靠热过载继电器一侧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时,可能因配线的拉绕情况而使配线与复位杆接触,压入复位杆而不小心处于复位状态。
[0009]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例的未解决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因除了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原因而压入复位杆的热过载继电器。
[0010]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1]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以下热过载继电器:在机壳内配置主双金属件、释放柄、触点反转机构及操作部,其中,上述主双金属件对过载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过载时变位,上述释放柄从动于与上述主双金属件连动的移动装置的变位,上述触点反转机构通过上述释放柄的转动进行反转动作以对触点进行切换,上述操作部对上述释放柄及上述触点反转机构进行操作,上述操作部被设成使复位杆从上述机壳内朝外部突出,该复位杆通过压入动作使上述触点反转机构回复至初始状态。此外,在上述复位杆的附近配置有压入限制突部,该压入限制突部对上述复位杆的因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引起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
[0012]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二技术方案中,上述压入限制突部形成于上述复位杆的连接外部连接设备的背面侧。
[0013]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三技术方案中,上述机壳具有覆盖上述操作部的开闭盖,在上述开闭盖的供上述复位杆插通的插通孔的周围形成有上述压入限制突部。
[0014]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四技术方案中,上述复位杆构成为能在可自由压入的手动复位位置与通过从上述手动复位位置进行按压旋转操作而被保持在压入状态的自动复位位置之间进行切换,通过使形成于上述复位杆的卡合凹部与形成于上述开闭盖的插通孔的卡合凸部卡合来保持上述手动复位位置。
[0015]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五技术方案中,上述机壳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上述主双金属件、上述释放柄、上述触点反转机构及上述操作部;以及盖体,该盖体以能闭塞上述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式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上述壳体,并具有使与上述外部连接设备连接的多个连接线朝外部突出的连接线通过部,在上述盖体形成有上述压入限制突部。
[0016]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的第六技术方案中,上述压入限制突部防止因与上述外部连接设备连接的配线的接触而引起上述复位杆的压入。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在突出形成于机壳的复位杆的附近配置有压入限制突部,该压入限制突部对因除了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对复位杆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因此,能可靠地阻止复位杆因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被压入,能防止误动作。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将电磁接触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过载继电器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20] 图2是将图1的热过载继电器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21] 图3是表示将图1的热过载继电器的开闭盖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 图4是表示热过载继电器的开闭盖的立体图。
[0023] 图5是将图3的开闭盖拆下后的状态下的A-A线上的剖视图。
[0024] 图6是表示触点反转机构的图,图6(a)是表示初始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跳闸状态的图。
[0025] 图7是表示将配线与图1的电磁接触器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6] 图8是图7的侧视图。
[002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同的外观立体图。
[0028] 图10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9]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热过载继电器的从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0]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热过载继电器和拆下的盖体的立体图。
[0031]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日文:熱動形過負荷継電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 图1是表示将电磁接触器与本发明的热过载继电器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34] 在图中,符号1是热过载继电器,该热过载继电器1的背面侧与电磁接触器50连接。
[0035] 如图2及图3所示,热过载继电器1具有绝缘性的机壳2,在该机壳2的上表面配置有能用左端部的铰链部3打开关闭的开闭盖4。
[0036] 如图3所示,在机壳2的上表面设有操作部45,该操作部45由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对后述触点反转机构进行复位操作的复位杆43以及触点反转机构的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构成。
[0037] 如图4所示,在开闭盖4形成有供复位杆43插通的插通孔5,在该插通孔5的左端侧形成有对复位杆43的转动进行限制的定用的卡合凸部6。
[0038] 此外,在开闭盖4的插通孔5的与电磁接触器50相对的侧缘一体形成有压入限制突部7,该压入限制凸部7对因除了复位杆43的复位动作以外的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如图2所示,该压入限制突部7由沿着插通孔5的后缘部及右侧缘部的板状的突出片8形成。该突出片8的突出高度被选定为在关闭开闭盖4并使复位杆43从插通孔5突出的状态下、复位杆43不会被压入至复位位置这样的高度。
[0039] 如图5所示,在机壳2内配置有调节机构20和触点反转机构21,其中,上述调节机构20从动于与主双金属件15的自由端卡合的移动装置(shifter)16的变位,上述触点反转机构21通过调节机构20的动作对触点进行切换。
[0040] 调节机构20包括:调节连杆22;释放柄23,该释放柄23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调节连杆;以及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该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固定于该释放柄23并与移动装置16卡合。
[0041] 调节连杆22由对释放柄23进行支承的连杆支承部25和从连杆支承部25的一侧朝下方延伸的腿部26构成。此外,在机壳2的下部侧的内壁以朝机壳2内突出的方式设有支轴27。此外,通过将腿部26的轴承孔26a套入至支轴27的缩径后的前端部,调节连杆22整体以支轴27为中心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机壳2。
[0042] 释放柄23利用转动轴23a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连杆支承部25,并在背面铆接固定着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的端部。
[0043] 如图6所示,触点反转机构21包括反转机构支承部32、连动板34、可动板35及拉伸螺旋弹簧36。反转机构支持部32配置于机壳2内。连动板34配置于反转机构支承部32的附近,并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轴33,该支轴33设于机壳2的内壁。可动板35的上部35b被配置成能以与反转机构支承部32抵接的下部35a为支点进行自由摆动。拉伸螺旋弹簧36张设于可动板35的上部35b一侧与反转机构支承部32的弹簧支承部32a之间。
[0044] 另外,在连动板34上以隔着可动板35的上端部的方式设有第一卡合销39a及第二卡合销39b,该第一卡合销39a及第二卡合销39b使连动板34与可动板35的反转动作、回复动作一起绕着支轴33转动。另外,在反转机构支承部32以使自由端朝上方延伸的状态并排设置有常开触点(a触点)侧板簧37。在该板簧37的自由端侧固定有a触点38的固定触点38a。另外,在可动板35的上部35b固定有与固定触点38a连接的a触点38的可动触点38b。
[0045]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隔着连动板34与a触点38相对的相反侧的位置以自由端朝上方延伸的状态配置有常闭触点(b触点)侧板簧,并以与该板簧相对的状态配置有触点支承板。
[0046] 如图2中放大所示,在复位杆43的头部上表面形成有供用于旋转复位杆43的螺丝刀等工具插入的十字状的槽孔43a,并形成有四根支柱43b~43e。在这些支柱43b~43e中的支柱43e的上端形成有朝外侧突出的卡定片43f。
[0047] 另外,在支柱43b及43e之间的外周面形成有到达槽孔43a并与开闭盖4的卡合凸部6卡合的锁定用凹部43g。此外,如图5所示,在该复位杆43的另一端(相对于头部靠轴向的相反侧的端部)侧的周面,在大致90度的范围中形成有朝向头部逐渐扩径的复位43h。另外,在形成于头部与复位块43h之间的颈部形成有凸部43i。
[0048] 如图5所示,复位杆43以轴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机壳2内的上部。另外,复位杆43被安装于下端侧的外周的压缩弹簧构成的回复弹簧(未图示)朝上方施,头部从机壳2的上表面突出。此处,设于机壳2内的旋转限制部2a、2b从两侧与如图5那样配置的复位杆43的凸部43i相对。因此,即便欲使头部的大致全部区域从机壳2的上表面突出的复位杆43旋转,通过旋转限制部2a、2b与凸部43i抵接,也可限制复位杆43的旋转。
[0049] 另外,如图5的虚线所示,当将复位杆43以其头部的大致全部区域位于机壳2内的方式进行压入时,复位杆43的复位块43h通过与a触点侧板簧37接触而使处于图6(b)所示的跳闸状态的可动板35返回至初始位置(稳定状态)。
[0050] 在连动板34的上端形成有跳闸操作杆34a。在连动板34处于初始状态时,能从设于机壳2的上表面的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参照图1)面向该跳闸操作杆34a。此外,能使从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插入的螺丝刀等工具与跳闸操作杆34a卡合,并通过连动板34使可动板35朝成为跳闸状态的方向转动。
[0051] 此外,电磁接触器50与热过载继电器1的背面侧连接。如图7所示,通过将从形成于盖体10的例如三根连接线套筒11a~11c突出的连接线12a~12c与电磁接触器50的三个连接端子51a~51c电连接进行该热过载继电器1与电磁接触器50的连接,其中,盖体10设于热过载继电器1的背面侧。
[005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热过载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3] 首先,对使复位杆43处于手动复位状态的情况下的热过载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4] 如图3所示,通过将开闭盖4设为打开状态,从而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打开,因此,能利用螺丝刀等工具使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旋转,改变释放柄23的转动度,以对整定电流进行调节。
[0055] 另外,将从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插入的螺丝刀等工具与跳闸操作杆34a卡合,从而能将热过载继电器试验性地设为手动复位状态。即,使工具与跳闸操作杆34a卡合,使图6(a)的初始状态的连动板34绕着支轴33顺时针转动。通过该连动板34的转动而与可动板35卡合的第二卡合销39b使连动板34朝成为跳闸状态的方向转动,a触点38的固定触点38a及可动触点38b连接。此时,未图示的b触点的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分离。
[0056] 这样,若结束整定电流的调节、手动复位状态的确定,则关闭开闭盖4,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被开闭盖4覆盖。与此相对,复位杆43的头部穿过开闭盖4的插通孔5内而朝上方突出。此时,形成于开闭盖4的卡合凸部6与复位杆43的锁定用凹部43g卡合,复位杆43的旋转被锁定,从而处于仅允许复位杆43的压入的手动复位状态。
[0057] 因此,在手动复位状态下,不能进行调节表盘9所实施的整定电流的调节及手动跳闸的操作。
[0058] 此外,当过载电流流动至本实施方式的热过载继电器时,如图5所示,因过载电流而使加热器15a发热,从而使主双金属件15弯曲,因主双金属件15的自由端的变位而使移动装置16朝图5的符号Q的箭头方向变位。当利用变位的移动装置16对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的自由端进行按压时,与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一体化的释放柄23绕着支承于调节连杆22的转动轴23a顺时针转动,释放柄23的拉伸螺旋弹簧按压部23f对拉伸螺旋弹簧36进行按压。
[0059] 此外,当释放柄23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拉伸螺旋弹簧按压部23f的按压力超过拉伸螺旋弹簧36的弹簧作用力时,可动板35以下部35a为支点进行反转动作。另外,与该可动板35的反转动作一起,经由第一卡合销39a受到可动板35的反转动作的连动板34也绕着支轴33转动(参照图6(b))。
[0060] 藉此,处于图6(a)的打开状态的a触点38的固定触点38a及可动触点38b连接,未图示的b触点的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分离。以这些a触点38及b触点的信息为基础,使例如与主电路连接的电磁接触器50进行断开动作而切断过载电流。
[0061] 此外,在主电路电流切断后,在主双金属件15的弯曲充分恢复的时候进行手动复位的情况下,将处于手动复位状态的复位杆43如图5中虚线所示朝下方压入。
[0062] 通过该复位杆43的手动复位动作,复位块43h通过a触点侧板簧37使复位负载作用于处于图6(b)的跳闸状态的可动板35。因此,可动板35返回至图6(b)所示的初始状态的位置,并通过第二卡合销39b使连动板34返回至初始状态(稳定状态)的位置,从而对热过载继电器进行复位。
[0063] 在该手动复位状态下,如图2所示,复位杆43的从开闭盖4突出的头部的靠电磁接触器50一侧的侧面被形成于开闭盖4的压入限制突部7覆盖。因此,如图7及图8所示,当将和复位杆43相对的电磁接触器50的右端的线圈端子52与朝内置于电磁接触器50的励磁线圈进行通电的配线53连接时,如图8所示,可能因配线53的拉绕情况而使配线53处于与热过载继电器1的复位杆43接触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复位杆43的靠电磁接触器50一侧的侧面配置有压入限制突部7,该压入限制突部7形成于开闭盖4。因此,配线53被拉绕成通过压入限制突部7的上部,能可靠地防止配线53与复位杆43直接接触。因此,在因与电磁接触器50的线圈端子52或其左端侧的辅助端子55连接的配线的拉绕情况而使配线通过复位杆43上方的情况下,能利用压入限制突部7可靠地阻止复位杆43的压入。
[0064] 而且,通过如上所述将压入限制突部7延长至复位杆43的右端侧,即便在配线53被拉绕至复位杆43的右端侧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压入限制突部7防止配线53与复位杆43直接接触。因此,当使复位杆43进行复位动作时,配线53不会成为阻碍,能确保复位杆43的顺利的复位动作。
[0065] 另一方面,为了将手动复位状态的复位杆43切换至自动复位状态,如图3所示,打开开闭盖4,解除其卡合凸部6与复位杆43的锁定用凹部43g的卡合。在该状态下,朝复位杆43的槽孔43a插入螺丝刀等工具的前端,并压入复位杆43。
[0066] 通过该动作,由于在形成于复位杆43的凸部43i的两侧不存在旋转限制部2a、2b(参照图5),因此,能使复位杆43旋转。在该状态下,能使复位杆43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大致90度。藉此,凸部43i与旋转限制部2a的下表面侧抵接,以限制复位杆43朝上方的移动。
[0067] 在该状态下,形成于复位杆43的头部的锁定用凹部43j能与开闭盖4的卡合凸部6卡合,能关闭开闭盖4。通过这样关闭开闭盖4,开闭盖4的卡合凸部6与复位杆43的锁定用凹部43j卡合,因此,限制了复位杆43的旋转,使复位杆43处于自动复位状态。
[0068] 这样,当以复位杆43处于自动复位状态的方式关闭开关盖4时,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及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被覆盖。因此,与手动复位状态相同,在自动复位状态下,也不能进行调节表盘11所实施的整定电流的调节及手动跳闸的操作。
[0069] 当在该状态下过载电流流动时,主双金属件15的弯曲经由移动装置16、温度补偿双金属件24作为释放柄23的转动加以传递,释放柄23的反转弹簧按压部29对拉伸螺旋弹簧36进行按压。
[0070] 拉伸螺旋弹簧36被连动板34的与复位杆43的复位块43h的大径部43h1抵接的第一卡合销39a限制了反转动作,从而处于a触点38的固定触点38a及可动触点38b的触点间距离较小、未图示的b触点的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的触点间距离也较小的状态。
[0071] 此外,当将复位杆43切换为自动复位状态时,即便过载电流流动,当拉伸螺旋弹簧36未完成反转动作而主双金属件15冷却时,拉伸螺旋弹簧36也自动地回复至初始状态。
[0072] 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将热过载继电器1的机壳2的上表面覆盖的开闭盖4上形成对复位杆43的压入进行限制的压入限制突部7,在关闭开闭盖4的状态下,压入限制突部7被配置成沿着复位杆43的背面及右侧面。因此,不会对复位杆43的使用通常工具的复位动作施加影响,并能对复位杆43的因复位动作以外的例如配线拉绕等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压入动作进行限制。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复位杆43被不必要地压入而处于复位状态的误动作。
[0073] 此时,在手动复位状态、自动复位状态下,形成于开闭盖4的卡合凸部6与复位杆43的锁定用凹部43g或43j卡合,能防止复位杆43的旋转。
[0074] 而且,在手动复位状态、自动复位状态下,利用开闭盖4将配置于机壳2上部的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触点反转机构的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覆盖。因此,不能利用调节表盘9进行整定电流的调节作业及手动跳闸的操作,能防止热过载继电器的误操作。
[0075] 接着,使用图9至图12,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6]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压入限制突部形成于盖体10以代替开闭盖4。
[0077]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2所示,在装拆于热过载继电器1的背面侧的盖体10上形成有压入限制突部7。此外,在图9~图12中,示出了将开闭盖4拆下后的状态。
[0078] 此处,盖体10将形成于机壳2的背面及下表面的开口部覆盖,如图12所示,其由底面板部10a、左右侧面板部10b、10c、背面板部10d构成,其中,上述左右侧面板部10b、10c以比较低的高度从该底面板部10a的左右两端部朝上方延伸,上述背面板部10d与底面板部10a及左右侧面板部10b、10c的背面侧连接。
[0079] 如图11所示,在背面板部10d的下端侧突出形成有连接脚13,该连接脚13在进行与电磁接触器50的组装时与电磁接触器50卡合。另外,在背面板部10d的上端侧突出形成有上述连接线套筒11a~11c,连接线12a~12c从上述连接线套筒11a~11c突出。连接线套筒11a~11c从共通的平板状基部11d突出。
[0080] 此外,在背面板部10d的上端侧的右端侧形成有中间台阶部10e。在该中间台阶部10e的前端部形成有对复位杆43的后端侧的外周面进行引导的导向面10f,并在该导向面
10f的上端一体形成有压入限制突部7。因此,复位杆43被形成于机壳2的导向面2a和形成于盖体10的导向面10f引导成能在上下方向上自由移动。
[008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开闭盖4形成有与复位杆43及压入限制突部7接触的缺口4a,在该缺口4a的与复位杆43的左端侧相对的面形成有卡合凸部6。
[0082]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083]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在热过载继电器1的机壳2的背面侧配置有复位杆43的状态下,通过将盖体10从背面侧插入机壳2,能用盖体10覆盖机壳2的底面及背面。
[0084] 此时,利用形成于盖体10的导向面10f和形成于机壳2的导向面2a将复位杆43引导成能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滑动,以将该复位杆43的从机壳2的上表面突出的头部的背面侧及右侧面侧围住的方式配置压入限制突部7。
[0085] 因此,复位杆43的电磁接触器50侧及右侧面侧被压入限制突部7围住。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热过载继电器1的背面侧与电磁接触器50连接的状态下,当将配线53与电磁接触器50的线圈端子52连接时,在该配线53被拉绕成与复位杆43的上表面接触的情况下,配线53与压入限制突部7的状态抵接。因此,能可靠地防止配线53与复位杆43的上端接触。因此,能避免因配线53的拉绕情况而使复位杆43被按压至复位位置,以防止误动作。
[0086] 另外,压入限制突部7也朝复位杆43的右侧面侧延长。藉此,也能可靠地防止配线53与复位杆43的右侧面接触,并能顺利地进行复位杆43的复位动作。
[0087] 而且,压入限制突部7形成于盖体10,因此,能使压入限制突部7靠近复位杆43的侧面,并能兼作复位杆43的导向面。
[0088] 另外,在将压入限制突部7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于开闭盖4的情况下,为了在开闭盖4打开关闭时不使压入限制突部7与复位杆43接触,需要将压入限制突部7形成于稍许远离复位杆43的位置,不能发挥出复位杆43的导向功能。
[0089]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盖体10形成复位杆43的导向面10f和压入限制突部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省略复位杆43的导向面而仅用机壳2将复位杆43支承成能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滑动,并在盖体10仅形成压入限制突部7。
[0090]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省略开闭盖4,而配置能覆盖或打开调节表盘9的调节部9a、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44且能滑动的滑动盖,并在该滑动盖形成卡合凸部6。
[0091]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压入限制突部7形成为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与复位杆43相反一侧的外周面设为倾斜面等任意形状的外周面。
[0092] 同样地,压入限制突部7的平面形状只要能避免因配线等与复位杆43的接触而引起的压入即可,能覆盖复位杆43的外周面的半周部分或覆盖大约3/4周部分,并能任意地设定压入限制突部的周长。
[0093]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采用用铰链部3打开关闭开闭盖4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安装成能从机壳2的上表面侧进行自由装拆。
[0094]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电磁接触器50与热过载继电器1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连接除了电磁接触器50以外的开闭器等外部连接设备。
[0095] 符号说明
[0096] 1 热过载继电器
[0097] 2 机壳
[0098] 4 开闭盖
[0099] 5 插通孔
[0100] 6 卡合凸部
[0101] 7 压入限制突部
[0102] 8 突出片
[0103] 9 调节表盘
[0104] 10 盖体
[0105] 15 主双金属件
[0106] 15a 加热器
[0107] 16 移动装置
[0108] 20 调节机构
[0109] 21 触点反转机构
[0110] 22 调节连杆
[0111] 23 释放柄
[0112] 24 温度补偿双金属件
[0113] 25 连杆支承部
[0114] 34 连动板
[0115] 34a 跳闸操作杆
[0116] 35 可动板
[0117] 36 拉伸螺旋弹簧
[0118] 37 a触点侧板簧
[0119] 39a 第一卡合销
[0120] 39b 第二卡合销
[0121] 43 复位杆
[0122] 43a 槽孔
[0123] 43b~43e 支柱
[0124] 43f 卡定片
[0125] 43g 锁定用凹部
[0126] 43h 复位块
[0127] 43i 凸部
[0128] 43j 锁定用凹部
[0129] 44 动作显示兼手动跳闸操作窗
[0130] 45 操作部
[0131] 50 电磁接触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