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单元

申请号 CN201180014661.4 申请日 2011-02-07 公开(公告)号 CN102822923B 公开(公告)日 2015-03-11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本竹祥; 本桥康夫; 桥本耕志;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开关 单元。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有:安装有操作部的上壳体; 电路 基板 ,所述电路基板安装有能够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而进行接点的切换的开关;和下壳体,以使侧面被所述上壳体包围的方式嵌合在所述上壳体上,且将所述电路基板收容在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设有滴 水 部,所述滴水部与形成该侧面的 侧壁 一体地形成并向下方突出,且随着从上方向着下方延伸而使宽度逐渐变窄。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单元,具有:安装有操作部的上壳体;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安装有能够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而进行接点的切换的开关;和下壳体,以使侧面被所述上壳体包围的方式嵌合在所述上壳体上,且在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收容所述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设有滴部,所述滴水部与形成该侧面的侧壁一体地形成并向下方突出,且以随着从上方向着下方延伸而使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在沿着所述上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前后具有两个斜边,
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还具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开关电连接的端子,该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能够将与该连接器电连接的插头,以将沿着所述下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作为插拔方向的方式,与所述端子进行电连接,
所述两个斜边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为大致相同的度倾斜,且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近前和插入方向里侧,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近前的所述斜边,比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所述斜边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部形成为具有所述两个斜边的平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水部在所述下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更靠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与所述下壳体卡合的卡合爪形成在该侧面的内侧,
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形成有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支承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嵌入到所述上壳体的内侧,而使所述卡合爪与所述卡合支承部卡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部设在所述上壳体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

说明书全文

开关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难以浸入到内部的开关单元。
[0002] 本申请基于在2010年03月24日向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068131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0003] 在内部收容有印制电路板等的开关单元,由于有必要防止向内部的水的浸入,所以采用了使水难以浸入的结构。
[0004]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开关单元构成为,使在上部具有开关的操作部等的上壳体从上方嵌合到在内部收容有印制电路板等的下壳体上。设在下壳体的侧面上的突起部卡合在设在上壳体的侧面上的卡合孔中,由此使上壳体和下壳体一体化。在此,为了阻止水从该上壳体的卡合孔浸入,而对从上壳体的上方沿着侧面流下的水滴等进行诱导,使其沿着肋的外侧向下方流动。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65851号公报
[0006] 但是,在上述结构的开关单元中,在上壳体上有大量的水流下的情况下,担心水会越过肋而流入到肋的内侧,且从卡合孔浸入。若为了防止该情况而使肋升高,则下壳体与上壳体的嵌合部会体积增大,具有使开关单元大型化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7] 在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使水难以浸入到内部的开关单元。
[0008] 在本发明的开关单元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以下的方法。
[0009] 本发明的开关单元,具有:安装有操作部的上壳体;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安装有能够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而进行接点的切换的开关;和下壳体,以使侧面被所述上壳体包围的方式嵌合在所述上壳体上,且在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收容所述电路基板,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设有滴水部,所述滴水部与形成该侧面的侧壁一体地形成并向下方突出,且随着从上方向着下方延伸而使宽度逐渐变窄。
[0010] 根据本发明,在上壳体的侧面上传来的水被诱导至滴水部,并以与滴水部的形状相符地使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使水向下方滴落,因此,能够控制排水位置。另外,即使在水大量地流下时,也能够使大量的水传递而进行诱导。
[0011] 还可以为,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还具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开关电连接的端子,该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能够将与该连接器电连接的插头,以将沿着所述下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作为插拔方向的方式,与所述端子进行电连接,所述滴水部在所述下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更靠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里侧。
[0012] 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水从连接器的开口部浸入到连接器的内部的可能性。
[0013] 还可以为,所述滴水部具有两个斜边,所述两个斜边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为大致相同的度倾斜,且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近前和插入方向里侧,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近前的所述斜边,比配置在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所述斜边长。
[0014] 在该情况下,与水流路长度较短的里侧的斜边相比,水流路长度较长的近前的斜边的一方能够在长距离的范围对水进行诱导。由此,即使在开关单元成为使长度方向的后方降低的倾斜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水附着到连接器的开口部附近的可能性。
[0015] 还可以为,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与所述下壳体卡合的卡合爪形成在该侧面的内侧,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形成有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支承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嵌入到所述上壳体的内侧,而使所述卡合爪与所述卡合支承部卡定。
[0016] 在该情况下,在上壳体上不需要设置用于使下壳体卡定的孔部等,因此,能够更加降低水浸入到上壳体以及下壳体内的可能性。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在上壳体的侧面上传来的水被诱导至滴水部,并以与滴水部的形状相符地使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使水向下方滴落,因此,能够控制排水位置。另外,即使在水大量地流下时,也能够使大量的水传递而进行诱导。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开关单元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21]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上安装有插头的外观立体图。
[0022] 图4是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5是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24] 图6是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的滴水部的放大图。
[0025] 图7是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取得水平姿势时的排水状态的图。
[0026] 图8是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取得使后方下降的倾斜姿势时的排水状态的图。
[0027] 图9是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单元取得使前方下降的倾斜姿势时的排水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参照图1至图9的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开关单元的实施例。
[0029] 该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为,作为对左汽车的车窗玻璃进行自动开闭的电动车窗开关的形式。该开关单元设置在汽车的驾驶席侧车扶手上。此外,在各图中箭头X表示车辆前方。
[0030] 如图1至图4所示,开关单元1主要构成包括:安装有六个按钮(操作部)2、3、4、5、6、7的上壳体10;从下侧嵌合到该上壳体10的内侧而卡定的下壳体30;收容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之间的电路基板50;和安装在下壳体30上的连接器70。
[0031] 按钮2是将车窗玻璃定的推锁开关(push lock switch,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上下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1上。按钮2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推锁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推锁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2] 按钮3是将车门锁定的交互转换开关(seesaw switch,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式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2上。按钮3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交互转换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交互转换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3] 按钮4是对驾驶席的车窗玻璃进行开闭的驾驶席用交互转换开关(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式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3上。按钮4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驾驶席用交互转换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交互转换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4] 按钮5是对副驾驶席的车窗玻璃进行开闭的副驾驶席用交互转换开关(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式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4上。按钮5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副驾驶席用交互转换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交互转换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5] 按钮6是对后排驾驶席侧的车窗玻璃进行开闭的后排驾驶席侧用交互转换开关(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式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5上。按钮6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后排驾驶席侧用交互转换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交互转换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6] 按钮7是对后排副驾驶席侧的车窗玻璃进行开闭的后排副驾驶席侧用交互转换开关(图示略)的操作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式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上壳体10的上部的筒部16上。按钮7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的上表面上的上述后排副驾驶席侧用交互转换开关连接,并能够对该交互转换开关的接点进行切换。
[0037] 上壳体10为下方开口的大致正方体的箱形。上述的筒部11~16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7向着上方突设。
[0038] 下壳体30在后部具有深度较浅的浅底部31。在下壳体30的与前后方向中央相比前方附近,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与浅底部31相连的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在与该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相比更前方,形成有以台阶状逐渐上升直到与浅底部31为相同程度的箱状层差部33。
[0039] 在下壳体3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换言之,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的后方),且与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相比左右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有防水罩部34。防水罩部34的前端部以与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的后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0040] 防水罩部34形成为平板状。防水罩部34的下缘位于比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的下缘稍微高的位置上。防水罩部34的后端面35形成为向着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0041] 这些浅底部31、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箱状层差部33和防水罩部34在下壳体30的上部一体地连结。在下壳体30的上部形成有将该上部环绕一周的上部侧壁部36。
[0042] 在上部侧壁部36上,在与浅底部31对应的部分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卡合支承部37,在前端中央设置有定位肋40。如图3所示,当从下观察下壳体30时,卡合支承部37形成在下壳体30的底面39上。
[0043] 在浅底部31的后端上表面以及在箱状层差部33的前端上表面,朝上突设有供固定用的螺丝穿插的凸起部38。
[0044] 在电路基板50上设置有使凸起部38穿插的孔51。电路基板50使与该孔51分别对应的凸起部38穿插到其中,从而载置于下壳体30的上部侧壁部36之上。
[0045] 如图3所示,安装有电路基板50的下壳体30从上壳体10的下侧的开口18插入到上壳体10的内部。此时,下壳体30的定位肋40插入到形成于上壳体10的前壁部21的内面上的定位凹部22中,由此,使下壳体30的相对于上壳体1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位置被决定。
[0046] 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上壳体10中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侧壁19的内面上形成的卡合爪20,卡定在下壳体30的卡合支承部37上。由此,下壳体30临时固定在上壳体10上。卡合爪20形成为,随着向上方延伸而使从侧壁19的内面的突出尺寸增大的锥状。由此,通过将下壳体30相对于上壳体10向上方相对移动,而能够使卡合爪20容易地卡合到卡合支承部37上。
[0047] 在基于卡合爪20和卡合支承部37的临时固定后,穿插在凸起部38中的螺丝(图示略)被紧固到设置在上壳体10的内部的螺丝孔(图示略)中。由此,下壳体30牢固地固定到上壳体10上,与此同时,电路基板50收纳且固定在下壳体30和上壳体10之间。这样,在将下壳体30固定到上壳体10的状态下,下壳体30的上部侧壁部36的整个侧面被上壳体10所包围。
[0048] 连接器70构成包括:外壳部71;和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从外壳部71的前端侧向前方延伸的多个端子72。连接器70从下壳体30的下侧插入到下壳体30上而固定到下壳体30上。在连接器70被固定的状态下,端子72收纳在连接器端子收容部32内,并且,连接在电路基板50上。经由电路基板50使各端子72与固定在电路基板50上的上述各开关的端子连接。也就是说,下壳体30在底部具有连接器70。
[0049] 外壳部71配置在左右的防水罩部34之间,以仅使外壳部71的下缘部露出的方式被防水罩部34所覆盖。另外,外壳部71的后端与防水罩部34的后端面35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同一位置上。
[0050] 外壳部71使后方开口,如图3所示,能够从该开口部73使插头100插入到外壳部71内。插头100将沿着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换言之,车身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插头100相对于连接器70向前方插入,由此使插头100电连接到连接器70的端子72上。
[0051] 在上壳体10的左右的侧面上,在上壳体1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滴水部23。滴水部23与侧壁19一体地形成为平板状。在该实施例中,滴水部23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而使沿着上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换言之,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的梯形。该滴水部23如图3所示地位于下壳体30的防水罩部34的外侧,如图1所示地比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更位于前方。换言之,滴水部23配置在比与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重叠的位置更靠插头100的插入方向的里侧。
[0052] 在滴水部23中,形成在前方的斜边24优选为,以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α为45°~70°的方式形成,更优选为55°~65°。另一方面,形成在后方的斜边25优选为,以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β为45°~70°的方式形成,更优选为55°~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斜边24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α、与斜边25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β形成相同,但并不限于此。另外,与配置在车身前方附近的斜边24的长度相比,使配置在车身后方附近的斜边25的长度的一方较长。换言之,配置在插头100的插入方向近前的斜边25的长度,比配置在插头100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斜边24的长度长。而且,优选为,形成在车身后方附近的斜边25的下端,比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位于车身前方附近。
[0053]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说明该开关单元1的作用。此外,在这些图中,点划线表示水的流动线。
[0054] 例如设想当在下雨时打开驾驶席车门时,雨水落到开关单元1上的情况。
[0055] 图7是表示车辆在水平的场所停车或者行使的情况,图8表示车辆在上坡路上停车或者行使的情况,图9表示车辆在下坡路上停车或者行使的情况。
[0056] 在任意一种情况下,落到开关单元1上的雨水均会传到上壳体10的侧壁19上并向下方流下。而且,从滴水部23的正上流下来的水滴当到达滴水部23的两斜边24、25时,会沿着这些斜边24、25流下,最终积聚在滴水部23的下边26,并从此处脱离而流下。
[0057] 在上壳体10的侧壁19中虽未在滴水部23的正上方,但从其周边区域流下的水滴,也会被引入到向滴水部23的两斜边24、25流动的水流中,并向滴水部23诱导,并沿着斜边24、25流下,最终积聚在滴水部23的下边26,并从此处脱离而流下。
[0058] 这样,能够将在滴水部23的周边流动的水诱导至滴水部23,并将水流积聚在滴水部23的下边26,因此,能够将排水位置特定在滴水部23的下边26。滴水部23的下边26的位置,从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的位置向车身前方附近偏移,因此,从下边26流下的水不会接触到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上。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滴水部23,而能够将在滴水部23不存在的情况下有可能从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的附近的上壳体10的侧壁19流下的水,积极地诱导至滴水部23,由此,能够防止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接触到水。该结果为,能够降低水从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浸入到连接器70的内部的可能性。
[0059] 另外,即使在有大量的水流下时,也能够使大量的水传至滴水部23的斜边24、25而进行诱导。
[0060] 与水流路长度较短的斜边24相比,水流路长度较长的斜边25的一方能够长距离范围地对水进行诱导。由此,与水流路长度较短的斜边24相比,水流路长度较长的斜边25的一方对水进行诱导的变得较强。由此,如图8所示,即使在开关单元1成为使长度方向的后方侧降低的倾斜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水附着到连接器70的开口部73附近的可能性。
[0061] 而且,在上壳体10的侧壁19上,未设有用于使下壳体30卡定的孔部等,因此,能够使水浸入到上壳体10以及下壳体30的内部中的可能性变得极低。
[0062] 〔其他实施例〕
[0063]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0064]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滴水部23的斜边24、25形成为直线状,但也可以将其形成为凹曲状。另外,滴水部23的形状并不限于梯形,例如也可以为倒三角形,该情况下的斜边也能够采用直线状或者凹曲状的任意一种。
[0065] 另外,开关单元并不限于电动车窗开关,能够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开关单元。
[0066]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067] 根据本发明,在上壳体的侧面上传来的水被诱导至滴水部,并以与滴水部的形状相符地使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使水向下方滴落,因此,能够控制排水位置。另外,即使在水大量地流下时,也能够使大量的水传递而进行诱导。
[0068] 附图标记说明
[0069] 1 开关单元
[0070] 2~7 按钮(操作部)
[0071] 10 上壳体
[0072] 19 侧壁
[0073] 20 卡合爪
[0074] 23 滴水部
[0075] 24、25 斜边
[0076] 30 下壳体
[0077] 37 卡合支承部
[0078] 39 底面
[0079] 50 电路基板
[0080] 70 连接器
[0081] 72 端子
[0082] 73 开口部
[0083] 100 插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