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

申请号 CN200780043882.8 申请日 2007-10-12 公开(公告)号 CN101542665A 公开(公告)日 2009-09-23
申请人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发明人 久野晓; 东俊秀; 下村尚登; 八代淳; 神崎幸雄;
摘要 一种电动操作装置(6),其包括用于致动操作车辆用座椅(1)所设有的多个电动功能的操作构件(10)。操作构件(10)被布置在车辆用座椅(1)的外部 位置 并且能够由坐在车辆用座椅(1)上的就座者操作。操作构件(10)被构造成能够绕轴枢转操作并且能够在径向上滑动移动操作。用于切换操作构件(10)的枢转位置的绕轴枢转操作结构被构造为用于从多个电动功能中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的电动功能模式切换结构。用于切换操作构件(10)在径向上的滑动位置的滑动移动操作结构被构造为用于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的致动控制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其包括:
操作构件,其用于致动操作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多个电动 功能;
其中,所述操作构件被布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外部位置并且 能够由坐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就座者操作;
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成能够绕轴枢转操作并且能够在径向 上滑动移动操作,用于切换所述操作构件的枢转位置的绕轴枢 转操作结构被构造为用于从所述多个电动功能中选择作为操作 对象的电动功能的电动功能模式切换结构,并且用于切换所述 操作构件在径向上的滑动位置的滑动移动操作结构被构造为用 于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所述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的致动控制结 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具有指示部,所述指示部的形状被形 成为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能够由所述指示部的触觉来感觉较 长延伸指示方向;
所述电动功能模式切换结构被构造成:通过使所述操作构 件绕轴枢转操作,将所述指示部定向成跟随座椅靠背的姿势方 向而指示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上下方向,从而选择关于所述座椅 靠背的电动功能;将所述指示部定向成跟随所述座垫的姿势方 向而指示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从而选择关于座垫的电 动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其 特征在于,形状被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所述指示部被 设定为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握持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指示部被定向成指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状态 下,所述操作构件绕轴枢转运动的中心轴被设定在沿前后方向 较长地延伸的形状的中心的后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动功能中的一个被设定为位置调整功能, 该位置调整功能能够通过所述操作构件在径向上滑动移动操作 而使所述车辆用座椅的部件的布置位置在滑动移动的方向上移 动。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更具体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分别致动操作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多个电 动功能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存在一种具有能够电动地调整座椅靠背的倾斜 度以及座垫的前后滑动位置的电动功能的车辆用座椅。例如由 配置在座垫的外侧部的开关来致动操作电动功能。
这里,日本特开2004-288393号公报公开了上述开关的配 置结构。根据该公开内容,为了能够分别调整座椅靠背和座垫 的姿势位置,分别布置用于切换调整对象的切换开关和用于调 整所选对象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的调整开关。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实现上述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 改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包括 用于致动操作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多个电动功能的操作构件。 该操作构件被布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外部位置并且允许由坐在车 辆用座椅上的就座者操作。操作构件被构造成能够绕轴枢转操 作并且能够在径向上滑动移动操作。此外,用于切换操作构件 的枢转位置的绕轴枢转操作结构被构造为用于从多个电动功能 中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的电动功能模式切换结构。此 外,用于切换操作构件在径向上的滑动位置的滑动移动操作结 构被构造为用于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的致 动控制结构。
这里,作为“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多个电动功能”,包括如 下功能。例如,包括如能够电动调整座椅靠背的背部倾斜角度 或者座垫的前后滑动位置的位置调整功能以及用于改进如腰椎 支撑、按摩用颤震器等的就座时的舒适性的舒适性改进功能等 电动功能。此外,关于电动功能,“致动操作”指的是用于切换 电动功能的ON/OFF、调整输出的强弱、切换操作方向等的操 作。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通过使操作构件绕轴枢转操作来切换 枢转位置,从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多个电动功能中选择作为操 作对象的电动功能。此外,通过使操作构件沿径向滑动移动操 作来切换滑动位置,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操作单个操作构件来进行电动功能的选择 和电动功能的致动二者。此外,在电动功能的数量增加的情况 下,可以通过增加用于通过使操作构件绕轴枢转操作来选择电 动功能的枢转位置的设定数量来应对上述情况。
此外,可以如下构造本发明。也就是说,操作构件具有指 示部,该指示部的形状被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并且可 以由指示部的触觉来感觉较长延伸指示方向。电动功能模式切 换结构被构造成:通过使操作构件绕轴枢转操作,将指示部定 向成跟随座椅靠背的姿势方向而指示车辆用座椅的上下方向, 从而选择关于座椅靠背的电动功能。此外,电动功能模式切换 结构被构造成将指示部定向成跟随座垫的姿势方向而指示车辆 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从而选择关于座垫的电动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该构造,当指示部被定向成跟随座椅靠背或 者座垫的姿势的方向时,选择被设置成关于被定向的座椅靠背 或者座垫的电动功能。当指示部被碰触时,可以以触觉感觉到 由指示部指示的径向上的较长延伸方向。因此,由于容易判断 状态是选择关于座椅靠背的电动功能状态还是选择关于座垫的 电动功能状态,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选择电动功能的操作。
此外,可以如下构造本发明。也就是说,形状被形成为在 径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指示部被设定为操作构件的操作部,该操 作部被握持操作。根据本发明的该构造,操作构件被构造成通 过握持指示部而被操作,该指示部的形状被形成为在径向上较 长地延伸,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绕轴枢转的操作。另外,由 于在绕轴枢转的操作时直接握持指示部,因此,可以同时识别 电动功能的选择状态,从而可以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操作。
此外,可以如下构造本发明。在指示部被定向成指示车辆 的前后方向的状态下,操作构件绕轴枢转运动的中心轴被设定 在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形状的中心的后方位置。根据本发 明的该构造,由于操作构件绕轴枢转运动的中心轴被设定在上 述位置,因此,可以以与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上下倾斜操作类 似的操作感觉来改变由指示部指示的定向。
此外,可以如下构造本发明。多个电动功能中的一个被设 定为位置调整功能,该位置调整功能能够通过使操作构件在径 向上滑动移动操作而使车辆用座椅的部件的布置位置在滑动移 动的方向上移动。作为车辆用座椅的部件,可以包括如座椅靠 背、座垫、头枕以及作为附加功能安装的腰椎支撑等部件。根 据本发明的该构造,可以使车辆用座椅的部件的布置位置在操 作构件滑动移动的方向上移动。由于可以以这种方式使车辆用 座椅的部件在操作构件的操作方向上移动,因此,可以容易地 设想操作方向,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示意 性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电动功能的示意性构成的 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电动 操作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4是电动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转动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滑动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滑动触点(slider)和固定接点彼此对准的状态 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操作构件从图7的状态向纸面中的右方滑动移 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操作构件的电动功能模式切换结构和操作控制 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电动 功能模式切换结构的结构图。
图11是示出电动操作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电动 功能模式切换结构的结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4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电动 功能模式切换结构的结构图。
图14是以分解图示出操作构件与遮蔽部(shield)组装的 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实施例。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9说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 操作装置。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被配置成车辆的驾驶员座 椅,该车辆用座椅1包括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2、构成就座部的 座垫3以及构成头部支撑的头枕4。此外,遮蔽部5被安装到车 辆用座椅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用于从外侧覆盖座椅靠背2和 座垫3之间的连接部。此外,电动操作装置6的操作构件10被布 置在配置于车辆车窗侧(纸面中的右侧:外侧)的遮蔽部5上。
操作构件10被形成为具有向遮蔽部5的外侧(车窗侧)突 出的圆筒形状,并且操作构件10被布置在座垫3的前后方向的 中央部附近的位置。因此,坐在车辆用座椅1上的就座者的手 能够容易地够到操作构件10,操作构件10被配置在车辆用座椅 1与车身100的车窗侧的车110的车门装饰件111(侧壁构件) 之间的窄间隙。然而,即使操作构件10被配置在该窄间隙内, 也能够通过将手放到该间隙中而容易地操作操作构件10。
这里,如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设有由操作构件10致动操 作的多个电动功能。具体地,电动功能是能够使座椅靠背2和 座垫3的部件的配置位置移动的位置调整功能。这里,将顺次 说明上述各电动功能。
也就是说,在座椅靠背2内,设置有能够使安装在座椅靠 背2的上表面部的头枕4升降移动的头枕升降装置A。此外,在 座椅靠背2内,设置有能够使就座者的背部倾斜姿势弯折以使 上体向前抬高的座椅靠背中间弯折装置B。通过使支撑就座者 的背部的上体的上体支撑部2A相对于支撑下体的下体支撑部 2B向前弯折移动,座椅靠背中间弯折装置B能够使就座者的上 体向前抬高而呈中间弯折状态。
此外,在座椅靠背2内,设置有侧部支撑装置C,并且该侧 部支撑装置C能够通过以宽度方向的两侧部2C、2C向内定位的 方式使两侧部2C、2C向前移动变形来支撑就座者的两侧部。此 外,在座椅靠背2内,能够调整将支撑板Da放置在腰部上的高 度位置和前后位置的腰椎支撑装置D被设置为用于增加就座者 的腰部的支撑强度的装置。此外,在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的 连接部,设置有能够调整座椅靠背2的背部倾斜角度的倾角调 整装置E。
此外,在座垫3内,设置有座垫前部可动装置F,并且该座 垫前部可动装置F能够通过使沿前后方向划分的前部3A相对于 后部3B前后上下移动来调整座垫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和前部 3A的就座面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座垫3的下侧,设置有能够调整座垫3(整个车辆 用座椅1)相对于车辆地板面的高度位置的升降装置G。升降装 置G被构造成由于致动器Gb的操作导致连接座垫3和安装于车 辆地板的移动台Gc的连杆机构部Ga的枢转升降操作而调整座 垫3的就座高度位置。
此外,座垫3的下部设置有滑动装置H,该滑动装置H能够 使座垫3(整个车辆用座椅1)的就座位置相对于车辆地板面滑 动移动。滑动装置H具有如下构成:被布置成与上述移动台Gc 的下表面部固定成一体的上导轨Ha被装配到固定于车辆地板 面的下导轨Hb,从而滑动装置H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 移动。此外,由致动器Hc的操作使上导轨Ha在前后方向上滑 动移动操作。
根据上述电动功能,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来选 择操作对象。此外,根据电动功能,通过使操作构件10在径向 上滑动移动操作来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
下面将具体说明电动操作装置6的构成。如图4所示,电动 操作装置6被构造成具有操作构件10、转动构件20、滑动构件 30、外周环40、内周环50以及基部60。此外,电动操作装置6 的基本构成是在如日本特开2005-317377号公报等文献中公开 的公知构成,因此,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构成。
首先,将说明操作构件10。操作构件10被形成为圆筒形状, 并且通过被装配到转动构件20而与车辆用座椅1组装。因此, 操作构件10被构造成能够进行绕轴的枢转操作以及沿径向的 滑动移动操作。
具体地,虽然图3中省略了图解,但是操作构件10的圆筒 形状的底面部形成有具有半月形截面的装配槽10A。此外,转 动构件20的前端形成有装配部21(参见图4),该装配部21具有 能够与装配槽10A装配的半月形截面。因此,通过将装配部21 装配到装配槽10A使操作构件10与转动构件20一体地连接。
这里,操作构件10被安装成使得其周缘部11与遮蔽部5的 外侧面5a处于非接触状态。因此,当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 作或者沿径向滑动移动操作时,能够在操作构件10未受到由与 遮蔽部5接触而引起的滑动摩擦的情况下平滑地操作操作构件 10。
接着,将说明转动构件20。如图5所示,转动构件20包括 圆板形状的台座部22以及形成在台座部22上的圆柱形状的装 配部21。此外,装配部21被构造成具有如下构造:装配部21 的前端部被部分挖空成如上所述的半月形状,并且被装配到操 作构件10的装配槽10A(参见图4)。因此,使转动构件20与操 作构件10一体地绕轴枢转操作或者沿径向滑动移动操作。
此外,在台座部22的图示的上表面(座面22A)上,设置 有由导电构件构成的薄弯板状的滑动触点22B。滑动触点22B 的一端被固定地安装到座面22A并且另一端的形状形成为朝向 纸面的上侧翘曲。此外,向上侧翘曲的自由端侧的端部具有以 分叉的方式分开的形状。如图5所示,仅在座面22A的圆周方向 的一个位置设置滑动触点22B。
此外,再次参照图4,台座部22的周缘部形成有从座面22A 向上突出的环形突缘22C。如图3所示,突缘22C被构造成在转 动构件20与滑动构件30组装的状态下与稍后说明的台阶部32 的内底面32A接触。
此外,如图3所示,在台座部22的周缘部上形成向下延伸 的多个腿部22D··。这些腿部22D··被形成为均匀地布置在台座 部22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位置。这些腿部22D··被构造成在电 动操作装置6的组装状态下与内周环50的底板部51的上表面 51A接触。
接着,将再次参照图4说明滑动构件30。滑动构件30被形 成为台阶状的圆筒形状并且包括圆筒形状的主干部(barrel portion)31、台阶部32和颈部33。通过从向主干部31的如图 所示的下侧开口的开口部31C插入上述转动构件20,将转动构 件20组装在滑动构件30的圆筒内。
具体地,如图3所示,转动构件20在装配部21从颈部33的 圆筒内的开口部33C向上突出的状态下与滑动构件30组装。因 此,在突缘22C与台阶部32的内底面32A接触的状态下组装转 动构件20。
这里,滑动构件30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用于使转动构件20 松装配在圆筒内的尺寸。因此,尽管滑动构件30不跟随绕转动 构件20的轴的相对枢转运动,但是关于转动构件20的沿径向的 滑动移动,滑动构件30可与转动构件20一体地沿径向滑动移 动。在这种情况下,转动构件20在使突缘22C在滑动构件30的 台阶部32的内底面32A上滑动的状态下绕轴枢转。
这里,如图6所示,在台阶部32的内底面32A上,呈平面状 并且由导电构件构成的固定接点34A至34E和共用接点35被一 体地设置并且彼此齐平。固定接点34A至34E被布置在内底面 32A上的圆周方向上的五个位置。
另一方面,以沿圆周方向通过固定接点34A至34E的径向 内侧的圆弧的方式形成共用接点35。固定接点34A至34E和共 用接点35被配置成彼此间隔开,由经过滑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 的内周面31A的配线,将固定接点34A至34E和共用接点35电连 接到设置于稍后说明的基部60的端子63。
在组装状态下,如图7所示,如上所述构成的滑动构件30 处于设置在转动构件20的座面22A上的滑动触点22B被台阶部 32的内底面32A按压而挠曲变形的状态。因此,滑动触点22B 被保持在其分叉端部弹性压靠设置于内底面32A的共用接点35 和固定接点34A至34E中的任一个的状态。
此外,当在该状态下进行绕转动构件20的轴的枢转操作 时,滑动触点22B的一个分叉端部沿着共用接点35的构造在圆 周方向上滑动,而另一分叉端部沿圆周方向在固定接点34A至 34E上滑动从而顺次通过固定接点34A至34E。因此,根据滑动 触点22B,随着转动构件20绕轴枢转操作,在总是维持与共用 接点35的压接状态的情况下,顺次切换与固定接点34A至34E 的压接状态。
这里,图7示出了滑动触点22B与固定接点34B位置对准的 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滑动触点22B以及固定接点34B和共用 接点35处于彼此压接从而能够彼此导电的状态。此外,转动构 件20被构造成使得在滑动触点22B与固定接点34A至34E中的 任一个对准的枢转位置,对于其枢转操作给予一定的咔嗒感 (click feel)。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转动构件20与上述枢 转位置对准的枢转操作。
接着,将再次参照图4说明外周环40。外周环40被形成为 具有顶板部41的圆筒形状。根据外周环40,当上述转动构件20 和滑动构件30从下侧的开口部42C插入到圆筒部42中时,转动 构件20和滑动构件30被组装在圆筒内。具体地,如图4所示, 通过使颈部33处于被插入到形成于顶板部41的通孔41C的孔中 的状态并且通过使台阶部32的上表面32B处于与外周环40的顶 板部41的内底面41A的面接触状态,将滑动构件30组装在外周 环40的圆筒内。
此外,外周环40被组装成处于形成在顶板部41中的通孔 41C与形成在遮蔽部5中的通孔5C轴向对准的状态。外周环40 的上表面41B被配置成离开遮蔽部5的内侧面5b从而不与该内 侧面5b接触。
此外,通过将两个接合爪42D、42D装配到贯通稍后说明 的基部60形成的接合孔61、61中并且使两个接合爪42D、42D 分别与接合孔61、61接合,将外周环40安装到基部60,其中, 两个接合爪42D、42D被形成为在圆筒部42的下边缘侧的部分 突出。如图3所示,在上述转动构件20和滑动构件30以及稍后 说明的内周环50被组装在圆筒内的状态下,外周环40被安装到 基部60。
这里,外周环40的圆筒部42被形成为具有大的内径尺寸, 从而允许滑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在圆筒内沿径向滑动。此外, 形成在顶板部41中的通孔41C也被形成为具有大的直径尺寸, 从而当使上述滑动构件30滑动移动时允许颈部33移动。此外, 当使滑动构件30滑动移动时,滑动构件30沿径向滑动移动,而 台阶部32的上表面32B在外周环40的顶板部41的内底面41A上 滑动。
接着,将再次参照图4说明内周环50。内周环50被形成为 具有底板部51的圆筒形状。当内周环50从下侧的开口部42C被 插入到外周环40的圆筒部42中时,内周环50被组装在圆筒内。 因此,如图3所示,在上述滑动构件30和转动构件20被置于底 板部51和外周环40的顶板部41之间的状态下组装内周环50。
在内周环50的组装状态下,转动构件20的腿部22D··和滑 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的下表面与顶板部41和底板部51面接触。 因此,使转动构件20处于如下状态:环状突缘22C与滑动构件 30的台阶部32的内底面32A接触,使得滑动触点22B被保持成 与内底面32A压接。
此外,滑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的上下侧的表面部与顶板部 41和底板部51面接触。因此,滑动构件30能够在不发出噪音的 情况下在内周环50和外周环40之间沿径向滑动移动。
这里,在内周环50的圆筒部52和滑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 之间设置四个压缩弹簧R··。压缩弹簧R··被均匀地配置在圆周方 向上的四个位置,从而能够对主干部31施加朝向圆筒部52的径 向中心位置的力。因此,当滑动构件30抵抗压缩弹簧R··施加的 力而沿任一径向滑动时,停止滑动移动操作使滑动构件30由于 压缩弹簧R··施加的力而返回到圆筒部52的中心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圆筒部52和主干部31之间沿圆周方 向均匀地配置四个滑动检测开关T··。该滑动检测开关T··被布置 成埋设在圆筒部52中并且处于滑动检测开关T··的前端部从内 周面52A径向向内突出的状态。这里,四个滑动检测开关T··被 配置在沿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1)的前后方向定向的两个位置 和沿上下方向定向的两个位置。
因此,通过使操作构件10在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1)的前 后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滑动移动,如图8所示,推动滑动 构件30的主干部31的外周面31B使其与滑动检测开关T··中的 任一个接触,从而检测滑动构件30的滑动移动操作。
这里,如图7所示,由导电构件构成的定置接点53A至53E 被设置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A上。定置接点53A至53E被布置 在布置上述固定接点34A至34E的圆周方向上的五个位置。定 置接点53A至53E总是与上述各固定接点34A至34E的下端部 电接触,上述各固定接点34A至34E被延伸至在底板部51的上 表面51A上滑动的滑动构件30的主干部31的下缘侧部分。
定置接点53A至53E被形成为沿上表面51A的面内方向扩 展,从而即使当滑动构件30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51A上沿前后 上下方向滑动移动时,定置接点53A至53E也能够总是与各固 定接点34A至34E接触。此外,尽管省略了图解,但是,与定 置接点53A至53E类似的定置接点也被设置在与共用接点35的 下端部接触的位置,该共用接点35被延伸至滑动构件30的主干 部31的下缘侧部分。
此外,将再次参照图4说明基部60。基部60被形成为板状, 并且通过将上述外周环40的接合爪42D、42D装配到沿厚度方 向贯通板形成的两个接合孔61、61而使基部60与外周环40一体 地组装。
这里,如图3所示,基部60设置有端子63,该端子63被电 连接到埋设在内周环50的圆筒部52中的滑动检测开关T··、埋设 在台阶部32中的固定接点34A至34E(参见图7)以及共用接点 35。
如图8所示,端子63被构造成将如下信息传递到未示出的 控制部:通过使操作构件10沿径向滑动移动操作而按下任一滑 动检测开关T··时的滑动位置信息;以及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 枢转操作而使滑动触点22B与共用接点35和固定接点34A至 34E中的任一接点导电地面接触时的转动位置信息。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电动操作装置6,通过使操作构件10 绕轴枢转或者使操作构件10在径向上滑动移动的操作,如下切 换电动功能的选择状态或者致动操作电动功能。这里,如图9 所示,设定用于操作构件10的枢转操作的五个位置P1至P5。位 置P1至P5是当操作构件10被设定到枢转位置时,图7中的滑动 触点22B和固定接点34A至34E彼此电接触的枢转位置。
这里,位置P1被设定成操作构件10所设定的指示部12位于 上侧并且稍微指向后方而表示通常使用的座椅靠背2的姿势方 向的枢转位置。此外,位置P2被设定成位置P1和稍后说明的位 置P3之间的大致中间的枢转位置。此外,位置P3被设定成指示 部12指向前方而表示座垫3的姿势方向的枢转位置。
此外,位置P4被设定成指示部12相对于位置P1指向后侧的 枢转位置,即表示座椅靠背2向后倾斜的方向的枢转位置。此 外,位置P5被设定成指示部12相对于位置P3指向下方的枢转位 置,即表示座垫3的姿势方向向下倾斜的方向的枢转位置。
首先,在操作构件10的指示部12被设定到表示座椅靠背2 的姿势方向的位置P1的状态下,基于转动位置信息,得到选择 倾角调整装置E和头枕升降装置A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
此外,在该状态下,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 见图2)的前方、即图9中的纸面的右方(径向)滑动移动时, 倾角调整装置E被电动地操作,并且座椅靠背2的背部倾斜角度 沿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的向前倾斜方向变化。从而, 当进行上述滑动移动操作时,布置在其移动侧的滑动检测开关 T(参见图8)被按下,并且基于该滑动位置信息,电动地操作 倾角调整装置E。
此外,当停止操作构件10的滑动移动操作时,使操作构件 10返回到操作之前的中心位置,并且停止倾角调整装置E的操 作。此外,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后方、 即图9的纸面中的左方(径向)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 息,座椅靠背2的背部倾斜角度沿与操作构件的操作方向相同 的向后倾斜方向变化。
此外,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上方、 即图9中的纸面的上方(径向)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 息,电动地操作头枕升降装置A,并且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 向相同地向上抬高头枕4的高度位置。
此外,当停止操作构件10的滑动移动操作时,使操作构件 10返回到操作之前的中心位置,并且停止头枕升降装置A的操 作。此外,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下方、 即图9的纸面中的下方(径向)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 息,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地向下降低头枕4的高度位 置。
接着,当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而将指示部12设 定到位置P2时,基于转动位置信息,得到选择腰椎支撑装置D 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当使操作构件10在 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前后上下方向上滑动移动时,基于 滑动位置信息,电动地操作腰椎支撑装置D。
因此,使支撑就座者的腰部的支撑板Da的位置在与操作构 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的前后上下方向上移动操作。此外,与上 述操作结构类似,通过停止操作构件10的滑动移动操作,来停 止腰椎支撑装置D的操作。
接着,当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而将指示部12设 定到表示座垫3的姿势方向的位置P3时,基于转动位置信息, 得到选择滑动装置H和升降装置G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
此外,在该状态下,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 见图2)的前方或者后方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息,电 动地操作滑动装置H。因此,通过在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 相同的向前或者向后方向上的滑动移动,来改变与车辆地板面 相对的座垫3(整个车辆用座椅1)的位置。
此外,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上方 或者下方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息,电动地操作升降装 置G。因此,使与车辆地板面相对的座垫3(整个车辆用座椅1) 的高度位置沿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的向上或者向下 方向移动操作。此外,与上述操作结构类似,通过停止操作构 件10的滑动移动操作,来停止滑动装置H或者升降装置G的操 作。
接着,当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而将指示部12设 定到表示指向座椅靠背2的后方的位置的位置P4时,基于转动 位置信息,得到选择座椅靠背中间弯折装置B和侧部支撑装置C 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
此外,在该状态下,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 见图2)的前方或者后方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息,电 动地操作座椅靠背中间弯折装置B。因此,使座椅靠背2的支撑 就座者的背部的上体的上体支撑部2A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 向相同的沿向前方向相对于下体支撑部2B弯折地移动或者沿 向后方向返回。
此外,当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上方 或者下方滑动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息,电动地操作侧部支 撑装置C。因此,座椅靠背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2C、2C被变 形成以朝向彼此向内侧移动的方式向前移动或者向后返回。此 外,与上述操作结构类似,通过停止操作构件10的滑动移动操 作,来停止座椅靠背中间弯折装置B或者侧部支撑装置C的操 作。
接着,当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而将指示部12设 定到位置P5的枢转位置时,基于转动位置信息,得到选择座垫 前部可动装置F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当 使操作构件10向车辆用座椅1(参见图2)的前方或后方或者车 辆用座椅1的上方或下方移动时,基于滑动位置信息,电动地 操作座垫前部可动装置F。
因此,使座垫3的前部3A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的 沿向前或向后方向或者向上或向下方向相对于后部3B移动操 作。此外,与上述操作结构类似,通过停止操作构件10的滑动 移动操作,来停止座垫前部可动装置F的操作。
随后,将说明该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从而,如图1所示, 为了致动操作车辆用座椅1所设有的任何一个电动功能,通过 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来选择将被致动的电动功能。例 如,通过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将指示部12设定到枢转位 置P1可以导致选择倾角调整装置E和头枕升降装置A作为操作 对象的状态。
接着,使操作构件10在车辆用座椅(参见图1)的前后方 向或上下方向上滑动移动,用于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 的电动功能。因此,基于操作构件10被滑动移动操作到的滑动 位置信息,致动操作每一个所选电动功能。
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在选择倾角调整装置E和头枕升降 装置A作为操作对象的状态下使操作构件10滑动移动操作,可 以使头枕4的高度位置或者座椅靠背2的背部倾斜角度位置沿 与操作构件10的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操作。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通过 使操作构件10绕轴枢转操作,能够从多个电动功能中选择操作 对象。而且,紧接着通过使操作构件10在径向上滑动移动操作, 来致动操作被选择作为操作对象的电动功能。因此,在增加电 动功能的数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用于通过使操作构件10 绕轴枢转操作来选择电动功能的枢转位置的设定数量来应对上 述情况。
此外,由于可以在没有将握持操作构件10的手换到另一只 手的情况下持续地进行电动功能的选择及电动功能的致动,因 此,可以在不需要摸索其它操作开关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操作。 此外,由于可以使如座椅靠背2和头枕4等车辆用座椅1的部件 沿与操作构件10的滑动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 容易地设想移动的操作方向,并且可以容易地进行操作。
此外,操作构件10被构造成当操作构件10被设定到位置P1 至P5中的每一个位置时,对用于使操作构件枢转的操作力给予 一定的咔嗒感(click feel)。因此,例如,通过使操作构件10 沿一方枢转方向尽可能远地枢转以及通过逐渐返回绕轴枢转的 操作,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构件10定位在目标枢转位置。
实施例2
随后,将参照图10至图11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电 动操作装置。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具有与实施例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构成和操 作基本上相同的构成和操作的部分,将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并且将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电动操作装置6的操作构件10被 形成为使得被握持操作的整个操作部的形状在径向上较长地延 伸。因此,由较长延伸方向指示操作构件10的枢转位置。操作 构件10的指示枢转位置的一侧的端部被形成为使得其形状从 另一端侧逐渐变厚。
因此,通过触觉容易地感觉径向延伸方向的哪一侧是操作 构件10的指示方向。这里,在图10中,以实线状态示出操作构 件10被设定到位置P 1的状态,以虚线状态示出操作构件10被设 定到位置P3的状态。如图11所示,根据该操作构件10,具有在 径向上延伸的形状的中央部被连接到转动构件的装配部21,并 且操作构件10被构造成绕该连接部枢转。
这样,通过使操作构件的形状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而使操 作构件10具有方向性,可以由触觉容易地感觉操作构件10的枢 转位置。由于容易判断状态是选择关于座椅靠背2的电动功能 的状态还是选择关于座垫3的电动功能的状态,因此,能够进 一步容易地进行用于选择电动功能的操作。此外,由于操作构 件10的形状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因此,可以容易地施 加用于绕轴枢转操作的力。因此,可以以优异的操作性进行电 动功能的切换操作。
实施例3
随后,将参照图12说明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 装置。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具有与实施例1和实施 例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构成和操作基本上相 同的构成和操作的部分,并且将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用不同 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不同的部分。
也就是说,该实施例的操作构件10也被形成为具有在径向 上较长地延伸的形状。根据该操作构件10,用于绕轴枢转操作 的中心轴被设定在与用于指示枢转位置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位 置。因此,可以以与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3的上下倾斜相同的 操作感觉来改变指示方向。
由于容易判断状态是选择关于座椅靠背2的电动功能的状 态还是选择关于座垫3的电动功能的状态,因此,可以进一步 容易地进行用于选择电动功能的操作。在图12中,以实线状态 示出操作构件10被设定到位置P1的状态,以虚线状态示出操作 构件10被设定到位置P3的状态。
实施例4
随后,将参照图13至图14说明实施例4的车辆用座椅的电 动操作装置。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具有与实施例1 至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操作装置的构成和操作基本上相 同的构成和操作的部分,并且将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用不同 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不同的部分。
该实施例的被握持操作的操作构件10的操作部13也被形 成为具有在径向上较长地延伸的形状。该操作部13被一体地形 成在盘状滑动板14上。滑动板14被设定成使得从内侧紧贴贯通 遮蔽部5延伸地形成在遮蔽部5中的菱形通孔5c。
这使得操作构件10能够在维持由滑动板14从外侧覆盖通 孔5c的状态的同时绕操作部13的轴枢转。在图13中,以实线状 态示出操作构件10被设定到位置P1的状态,以虚线状态示出操 作构件10被设定到位置P3的状态。
虽然已经根据上述四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 是,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也可以以各种构造来实施本发明。 例如,关于用于改进如腰椎支撑装置或者侧部支撑装置等的舒 适性而附加使用的功能,可以将使用状态切换到ON/OFF,而 不通过使操作构件在径向上滑动移动操作来调整位置。
此外,关于用于调整座椅靠背的背部倾斜角度和座垫在前 后方向上的滑动位置的位置调整功能,虽然已经公开了在与使 操作构件滑动移动操作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操作的构造,但是, 操作方向不必相同。然而,必需注意,如果操作方向和移动方 向彼此不同,则难以设想移动操作的方向。
此外,在设置如按摩用颤震器和加热器等输出具有强弱的 电动功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如下设定:通过使操作构件在径 向上滑动移动操作而逐步调整输出的强弱。此外,虽然已经示 出了通过使操作构件绕轴枢转操作以五个步骤来设定电动功能 的切换,但是,可以取决于车辆用座椅所设有的电动功能的数 量来适当地设定步骤数量。
此外,对于用于指示实施例2所示的操作构件的枢转位置 的形状,仅需要通过握持感觉来感觉操作构件的枢转位置,并 且可以使操作构件的形状的一部分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用于 部分地指示枢转位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