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及使用该输送带的输送装置

申请号 CN201280076713.5 申请日 2012-09-28 公开(公告)号 CN104781165A 公开(公告)日 2015-07-15
申请人 三和技术株式会社; 庄司进; 发明人 庄司进; 福井和郎; 仓桥孝臣; 饭田真人;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由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一种无缝输送带,成为芯纱的长丝使用由长 纤维 构成的单丝,由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的纬编或经编构成,通过弯曲应 力 和热量使芯纱的单丝在缠绕 位置 产生塑性 变形 ,是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8)构成的无缝织带(1a),在宽度方向(18)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比无缝织带的输送方向(17)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g)短的针织组织(8)中,使相互连接的线圈(9)和长丝产生变形,维持长丝的缠绕部,防止输送带输送时织带(1a)的侧端部开线,使宽度方向(18)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的间隔变窄,使强度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是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由成为芯纱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的长丝为由长纤维构成的单丝,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织带是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的无缝织带,针织组织是如下的针织组织:输送方向即针距方向上的相邻的线圈形状具有不同大小的线圈形状,成为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s比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g短,在织带中,输送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网眼的线圈具有小线圈和大线圈的网眼,通过长丝的缠绕位置处的长丝的塑性变形,线圈的长丝缠绕的状态被维持,大线圈的松弛即线圈量小,并且,小线圈在带的宽度方向即针迹方向上与针织纱接近或相接,即使通过长丝彼此相互缠绕而产生塑性变形,也能够防止由带输送时和驱动时的磨损而引起的单丝彼此的断线和由侧端部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纱线的开线,并且能够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提高输送方向即驱动方向上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具有由针织物形成的空隙,用于针织物的针织纱为由单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单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的位置,通过弯曲应或热量使单丝的针织纱塑性变形,或者,用于针织物的针织纱为由多个长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多个长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的位置,产生塑性变形的长丝包含在多个长丝中,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塑性变形,维持缠绕的状态,并且织成的带通过热定型而使网眼和线圈的松弛稳定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织带为由多种材质织成的织带,成为芯纱的长丝为由单丝构成的针织纱,针织纱彼此相互缠绕,芯纱的单丝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等而在缠绕位置产生塑性变形,成为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比成为该织带的输送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短,使相互连接的线圈和长丝产生变形,维持长丝的缠绕的状态,防止输送带输送时的带侧端部的开线,并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由此提高输送方向上的强度,作为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织带,是由如下三种针织的任一种织成的针织物所构成的无缝织带:使用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添加到芯纱的添纱织成的添纱针织、将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或将由与芯纱不同的长丝构成的纱线包覆于该芯纱而得到的包芯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该无缝织带由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防止织带的纱线的开线并将织带的摩擦系数通过针织纱实施为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表面和背面具有大致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是芯纱使用由人造纤维的长纤维构成的单丝的纱线且由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的纬编或经编构成的无缝织带,该芯纱的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单丝为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长丝或高电阻的单丝所构成的纱线,织带是包含该芯纱的针织纱使用由至少两种以上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织成的,并且,通过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提高输送方向上的强度,织带是由选自如下针织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使用添加由材质不同于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构成的纱线而得到的添纱而织成的添纱针织、将芯纱和材质不同于该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捻成的捻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将由材质不同于该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包覆于芯纱而得到的包芯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该无缝织带由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构成织带的针织纱使用芯纱和由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构成的长丝,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提高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载置或夹持于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即抓握力或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驱动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驱动辊之间的摩擦力即抓握力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抓握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就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载置或夹持于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即抓握力而言,作为针织纱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和成为芯纱的单丝的至少任一方为具有异型截面的形状,该异型截面的形状是以使与载置或夹持于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上的输送物品或者驱动传动带的驱动辊的至少任一方相对的接触面积增加的方式而形成的异型截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针织纱由作为弹性纤维的长丝和成为芯纱的单丝构成,至少任一方为具有异型截面的形状,与芯纱不同的弹性纤维由单丝构成且包括熔点比芯纱的熔点低的弹性纤维的长丝,通过使用该针织纱编织成织带时的弯曲应力或者热量使针织纱产生变形,进而通过热定型使低熔点的弹性纤维熔接于芯纱上,使针织纱的交叉缠绕的状态稳定化,防止由织带的磨损引起的断线和侧端部的针织纱的长丝的开线,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与输送物品的接触区域增大,使输送力提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织带的针织纱是成为芯纱的单丝包含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长丝和绝缘性或电介体的长丝的针织纱,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在缠绕位置使该单丝塑性变形,在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编织且线圈变形的条件下形成的无缝织带为如下的织带:针织组织是成为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比成为输送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短的针织组织,通过使该针织组织中相邻的线圈彼此变形和使长丝彼此变形,维持长丝的缠绕状态,能够防止输送带输送时织带的纱线的开线且能够使针迹方向上的线圈的间距的间隔变窄,通过使该间距的间隔变窄,能够提高输送方向上的强度,该织带是由添纱或包芯针织纱构成的织带,所述添纱是以与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不直接相接的方式在芯纱上添加有由绝缘体或电介体构成的长丝而形成的,所述包芯针织纱是以与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不直接相接的方式在芯纱上包覆有由绝缘体或电介体构成的长丝而形成的,设有这些织带的芯纱上的添纱或包覆在芯纱上的纱线,在输送物品和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之间形成有与由绝缘体或电介体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的粗细相应的期望的间隙,并且,在使用了该织带的输送装置中,由构成织带的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者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是如下的针织纱:作为输送带的织带的芯纱上的添纱或包覆在芯纱上的纱线为摩擦系数比芯纱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具有比芯纱的熔点低的熔点,通过编织成织带时的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变形,并且,通过织成后的热定型使该弹性纤维的长丝熔接于芯纱上,使由长丝构成的针织纱交叉缠绕的状态稳定化,防止织带的侧端部的针织纱的开线,并提高织带的摩擦形成,以及通过将织带的导电性长丝的芯纱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者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能够通过电气作用实现输送物品的除静电或者输送物品的静电吸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由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其特征在于,由长丝构成的纱线的缠绕状态防止织带的侧端部的上翘,由该纱线的缠绕而形成的凸起部分即凸部配置于织带的至少背面或者配置于表面和背面。
11.一种由织带构成的无缝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中的、将由单丝彼此相互缠绕的针织物的针织纱的缠绕而形成的凸部设于背面并以预定间距的针距数织成的无缝织带如下形成为传动带的织带:由针织纱的纱线直径形成缠绕部处的背面的凸部的高度,通过该背面的凸部的高度,在缠绕部与非缠绕部之间设置台阶差,根据设于该背面的台阶差,在驱动织带的驱动辊上配置与通过无缝织带的背面的凸部的针织纱的相互缠绕而形成的凸部啮合的槽,通过配置于该驱动辊的槽与该无缝织带的缠绕部处的凸部的啮合来传递驱动。
12.一种由织带的无缝织带构成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传动带通过形成于驱动辊的槽与该无缝织带的缠绕部处的凸部的啮合来传递驱动,形成该传动带的织带为由多种材质的针织纱构成的织带,成为芯纱的长丝的针织纱使用由长纤维构成的单丝,是由选自如下针织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芯纱和添加有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的添纱针织、使用芯纱和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织成的针织、或使用在芯纱上包覆有与该芯纱不同的材质的长丝的包芯纱的针织纱而形成的针织,是这些织带的表面和织带的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的无缝织带或是织带的表面和织带的背面具有大致相同的摩擦系数的无缝织带,为了提高该织带与通过驱动辊或驱动带轮及带而传递驱动的辊或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即抓握性,通过将摩擦系数比芯纱高的长丝作为添纱使用于芯纱上,或包含在捻纱中使用,或作为包芯纱使用,使摩擦力即抓握性提高。
13.一种使用了由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输送带应用于具有输送物品的输送单元的装置。

说明书全文

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及使用该输送带的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重量较轻的片状物品、重量较轻的片剂或粒状物品的输送带或者传递驱动的传动带。通常,在通过输送带高速地输送各种每一张片状纸张或者各种药的片剂等各个小物品时,自身重量较轻的纸张、小物品在输送过程中会上浮,可能无法以正确的姿势进行输送。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或者以高速进行传动的传动带,其形成为,在高速输送这种重量较轻的物品、小物品的情况下,使这些小物品不会从输送带上浮而能够以正确的姿势进行输送、或能够夹持输送物进行输送,涉及一种输送带或者传动带,带的材质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具有由形成针织物的线圈产生的透气性,特别是能够防止带行进时带侧端部开线,并能够提高带的强度。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由机织物构成的机织物带或者由针织物构成的针织物带中,在整体形成为网眼结构的带中,带侧端部、带在摩擦中往往会发生纱线的开线。另外,在由机织物或针织物形成环形带的情况下,通常是使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彼此连接,形成环形带。但是,在驱动由该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环形带时,环形带往往会横向偏移而曲折行进。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曲折行进,在带上设有导向部件。但是,通常,在带自身上并未设置发挥对行进方向的引导作用的、由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凹凸形成的台阶差。因此,通过二次加工在该带上设置行进方向的导向件。但是,通过二次加工设置这种导向件会造成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0003] 另外,由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带的整个面由网眼构成的网眼带通常没有足够的强度。因此,为了提高网眼带的强度,使用极粗的机织纱或针织纱作为网眼带的材质而形成网眼带。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在由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材质的表面涂覆橡胶的涂胶带。但是,在使用该涂胶带的情况下,为了生成基底的网眼,需要在涂覆橡胶的部分开设孔的加工,使得成本上升。这样一来,由机织物或针织物(以下,将两者统称为“机织针织物”。)和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涂胶层压带的价格较高。
[0004] 但是,由于通常针织物的伸缩性较大,因此,几乎见不到由针织物单体构成的带。另外,由于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伸缩性大,无法得到带的张,而且,带的摩擦系数低,由摩擦力引起的抓握力不充分,因此,需要如上述那样在带的表面实施橡胶涂布等来获得由摩擦力引起的抓握力。而且,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由机织针织物构成的带的带侧端部的纱线会开线,或者带摩擦而断线,由此产生绽线而无法立刻使用。
[0005] 为了解决这种由机织针织物构成的网眼带的问题点即侧端部的纱线的开线,提出有对网眼带的侧端部实施特殊处理的带。即,提出有在利用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纱线织成的网眼带的两侧端部被覆熔接加强用合成纤维的面料的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6] 而且,在使用针织物的带中,公开有在伸缩性针织布的单面层叠橡胶弹性体的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7]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在将玻璃纤维织成网状作为带芯体的输送带中,在输送方向上一体地排列设置有由多个树脂或者柔性材料形成的密封带,并向内外表面突出而形成,而且,在带侧端部夹持带芯体并由布材等加强件进行加强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0008] 而且,还提出有一种带:在过滤网眼带中,在沿长度方向形成的侧边部分之间,由所形成的网眼部分和横跨该网眼部分配置的多个加强部分形成,该侧边部分和加强部分与网眼部分相比织得较密,且与网眼部分相比具有刚性,而且,通过在侧边部分和加强部分织入热熔纤维并进行加热处理而一体成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0009]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与网眼带的输送方向平行的经纱的直径为1~2mm,将与该经纱垂直的纬纱的直径设为0.1~0.5mm,使经纱比纬纱粗,强度和耐久性提高,且在将网眼的开口率设为15~40%的网眼带上进一步涂布或者含浸橡胶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0010] 还提出有一种带,由实心带构成,在该实心带上形成有通气孔,并具有与带的输送方向平行的凹凸的槽状,凹凸的槽状的高度为0.1mm以上,由周期为1mm以上的凹凸形状重复构成,通过吸附单元,减少输送物即纸张的起伏高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
[0011] 还提出有一种输送带,由网眼带构成的透气性的输送带由、由沿输送方向延伸的纵向捻纱即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和沿与由该纵向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交叉的输送方向横向延伸的交叉纱线形成,由纵向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间的间隙比横向交叉纱线间即纬纱的间隙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
[0012]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保形性良好的面料:作为衣服用的面料,通过由涤纶纱线、纱线、聚酯和棉的混合纱线、及腈纶纱线构成的底纱进行罗纹针织,在该底纱中整面编入具有塑性变形的比较细的聚烯纱线作为腈纶纱线的底纱的添纱,而形成添纱针织,由此,聚烯烃纱线即添纱不显现在表面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8。)。
[0013] 而且,还提出有一种输送带:对网眼结构的带的表面赋予具有橡胶弹性的防滑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9。)。
[0014]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输送带由平纹布所形成的网眼构成,网眼的间距设定为100~170μm,不使用捻线而使用单线,纤维交叉部分即经纱与纬纱的高低差设定为20~
100μm(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
[0015] 另外,还提出有如下一种技术:在针织袜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对由热熔接性的纱线条和热收缩性的纱线条构成的针织坯布施加使热熔接性的纱线条熔接而热收缩性的纱线条不熔融的范围内的热量,使针织坯布收缩,并且通过热熔接性的纱线条进行粘接,使网眼不开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1。)。
[0016] 专利文献
[0017]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200811号公报
[0018]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3-139248号公报
[0019]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3-118917号公报
[0020]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5-19377号公报
[0021]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155404号公报
[0022]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191175号公报
[0023]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2-235251号公报号公报
[0024]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7-308819
[0025]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9-149440号公报
[0026]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9-184793号公报
[0027]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昭59-53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2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29] 在由机织物构成的网眼结构的带中,如现有技术中看到的那样,需要如下对策:防止机织物的缘部即带的侧端部开线、提高强度、防止横向偏移等。但是,由于为了防止该开线,需要二次加工和加强部件,结果造成成本上升。另外,由于将经纱的直径设为1~2mm的较粗的直径,因此,缺乏作为带的柔软性,与现有技术相同,从网眼的强度和耐久性的方面来看,结果较差。而且,在由针织物构成的带中,为了使针织物具有柔软性,要层叠橡胶弹性体进行使用。另外,根据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纱线的粗细、线圈的大小、线圈的密度会得到张力,如纱线的粗细较细,线圈较大,线圈的密度较低,则能够以低张力进行拉伸。但是,在将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用作输送带等的情况下,如伸展力较低,则在辊彼此的张力间会产生带的松弛,而且,如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张力较低,则对驱动织带的辊的摩擦力(抓握性)变低,其结果是,在带和带驱动辊之间会产生滑动。另外,如带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则会产生与输送物品的滑动。因此,作为由针织物构成的带,需要容许带的松弛的平、获得摩擦力(抓握)的张力的水平和带的摩擦系数。但是,在由现有针织物构成的带中,目前难以获得足够的张力。而且,在为了获得由针织物构成的网眼结构的带的张力而将带伸长的情况下,存在带的宽度过窄的问题。
[0030]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由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是由现在没有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具有由针织物的线圈产生的透气性,并且,通过容许带的松弛的张力能够进行伸展,能够获得为了驱动带而需要的张力和与驱动辊的抓握性,而且,即使在伸展时,带的宽度方向的变化也较小,防止输送带行进时的磨损等引起的断线所造成的开线和带的侧端部的开线,另外,防止带侧端部的上翘,并充分提高了带强度,而且,能够一边在带上除去带电输送物的电荷一边进行输送,在此基础上,构成如下输送带:通过在输送带的表面和背面设置由针织纱构成的缠绕部所形成的凸部,能够任意地防止带的侧端部上翘或带的侧端部下翘;而且,通过按照减少线圈的松弛的方式构成的带,能够获得张力;而且,通过增大由缠绕形成的凸部的高度和针织纱的直径,具有能够传递驱动力的台阶差,且通过使由针织纱形成的线圈形成大致直线,形成预定间隔的台阶差,能够获得作为传动带的功能。
[0031]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32]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如下:在第一方式中,在具有输送纸张和片状物品或立体状物品的透气性的输送带中,由成为芯纱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的长丝为由长纤维构成的长丝,是由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的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是如下的针织组织:该织带的输送方向即针距方向上的相邻的线圈具有不同大小的线圈形状,作为轴向即宽度方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s比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g短。而且,在该输送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网眼的线圈是由较小的线圈构成的小线圈和由较大的线圈构成的大线圈。而且,织带中,通过长丝的缠绕位置处的长丝的塑性变形,维持线圈长丝的缠绕状态,大线圈的松弛即线圈量小,并且,是小线圈在带的宽度方向即针迹方向上与针织纱接近或相接的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的无缝织带,即使通过长丝彼此相互缠绕而产生塑性变形,也能够防止由带输送时和驱动时的磨损而引起的单丝彼此的断线和由侧端部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纱线的开线,并且,能够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提高输送方向即驱动方向上的强度。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3] 在第二方式中,由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具有由针织物形成的空隙,用于针织物的针织纱的芯纱是由单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单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的位置,单丝的针织纱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而塑性变形,或者,用于针织物的针织纱是由多个长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多个长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的位置,产生塑性变形的长丝包含在多个长丝中,针织纱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而塑性变形,维持缠绕的状态,并且,织成的带通过热定型而使网眼和线圈的松弛稳定化。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二方式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4] 在第三方式中,织带是由多种材质织成的织带,成为芯纱的长丝是由单丝构成的针织纱,是针织纱彼此相互缠绕的针织物。而且,芯纱的单丝通过弯曲应力、热量等而在缠绕位置产生塑性变形,成为轴向即宽度方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比成为该织带的输送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短,使相互连接的线圈和长丝产生变形,而且,维持长丝的缠绕状态,防止输送带输送时带侧端部的开线,并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由此提高输送方向上的强度。而且,作为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织带,是由以下三种针织的任一种织成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使用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添加到芯纱的添纱织成的添纱针织、将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或将由与芯纱不同的长丝构成的纱线包覆于该芯纱上而得到的包芯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而且,该无缝织带由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者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构成。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二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5] 在第四方式中,防止织带的纱线的开线并将织带的摩擦系数通过针织纱实施为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表面和背面具有大致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使芯纱使用由人造纤维的长纤维构成的单丝的纱线且由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的纬编或经编构成的无缝织带。而且,该芯纱的单丝是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单丝,是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长丝或高电阻即高绝缘性的单丝所构成的纱线,织带是包含该芯纱的针织纱使用由至少两种以上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织成的,并且,通过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提高输送方向上的强度,织带是由选自如下针织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使用添加由材质不同于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构成的纱线而得到的添纱织成的添纱针织、将芯纱和材质不同于该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捻成的捻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将由材质不同于该芯纱且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的长丝包覆在芯纱上而得到的包芯纱用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而且,该无缝织带由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构成。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三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6] 在第五方式中,构成织带的针织纱使用芯纱和由摩擦系数比芯纱的摩擦系数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构成的长丝,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通过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提高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载置或夹持于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或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驱动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驱动辊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摩擦力(抓握力)。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四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7] 在第六方式中,就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载置或夹持于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而言,针织纱即弹性纤维的长丝和成为芯纱的单丝的至少任一方为具有异型截面的形状。而且,该异型截面的形状是以使与载置或夹持于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的输送物品或者驱动传动带的驱动辊的至少任一方相对的接触面积增加的方式而形成的异型截面形状。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五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8] 在第七方式中,针织纱由作为弹性纤维的长丝和成为芯纱的单丝构成,至少任一方为异型截面的形状,与芯纱不同的弹性纤维由单丝构成且包括熔点比芯纱的熔点低的弹性纤维的长丝。而且,通过使用该针织纱编织成织带时的弯曲应力或者热量使针织纱产生变形,进而通过热定型使低熔点的弹性纤维熔接在芯纱上,使针织纱的交叉缠绕的状态稳定化,防止由织带的磨损引起的断线和侧端部的针织纱的长丝的开线,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与输送物品的接触区域增大,使输送力提高。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四~第六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9] 在第八方式中,针织纱是成为芯纱的单丝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长丝和绝缘体或电介体的长丝构成的针织纱。而且,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该单丝在缠绕位置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在由以纬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编织且线圈变形的条件下形成的无缝织带为如下的织带:针织组织是成为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比成为输送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短的针织组织,通过使该针织组织中相邻的线圈彼此变形和使长丝彼此变形,维持长丝的缠绕状态,防止输送带输送时织带的侧端部的开线,且使针迹方向上的线圈的间距的间隔变窄。而且,通过使该间距的间隔变窄,使输送方向上的强度提高,织带是由添纱或包芯针织纱构成的,所述添纱是以与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不直接相接的方式在芯纱上添加有由绝缘体或电介体构成的长丝而形成的,所述包芯针织纱是以与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不直接相接的方式在芯纱上包覆有由绝缘体或电介体构成的长丝而形成的。设有这些织带的芯纱上的添纱或包覆在芯纱上的纱线,在输送物品和由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之间形成有与由绝缘体或电介体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的粗细相应的期望的间隙,并且,在使用了该织带的输送装置中,由构成织带的导电性长丝构成的芯纱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者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七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40] 在第九方式中,作为输送带的织带的芯纱上的添纱或包覆在芯纱上的纱线为摩擦系数比芯纱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具有比芯纱的熔点低的熔点,通过编织成织带时的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变形,并且,通过织成后的热定型使该弹性纤维的长丝熔接在芯纱上,使由长丝构成的针织纱的交叉缠绕的状态稳定化。而且,是如下的针织纱:通过该稳定化,防止织带的侧端部的针织纱的开线,提高织带的摩擦形成,并通过将织带的导电性长丝的芯纱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能够通过电气作用实现输送物品的除静电或者输送物品的静电吸附。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八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41] 在第十方式中,是由第一方式~第九方式的任一种方式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由长丝构成的纱线的缠绕状态防止该输送带的织带的侧端部的上翘,由该纱线的缠绕而形成的凸起部分即凸部配置于织带的至少背面或者配置于表面和背面两面。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42] 在第十一方式中,是由第三方式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中的、将由单丝彼此相互缠绕的针织物的针织纱的缠绕而形成的凸部设于背面并以预定间距的针距数织成的无缝织带。该织带形成为如下的传动带的织带:由针织纱的纱线直径形成缠绕部处的背面的凸部的高度,通过该背面的凸部的高度,在缠绕部与非缠绕部之间设置台阶差,根据设于该背面的台阶差,在驱动织带的驱动辊上配置与通过无缝织带的背面的凸部的针织纱的相互缠绕而形成的凸部啮合的槽。通过配置于该驱动辊上的槽与该无缝织带的缠绕部处的凸部的啮合来传递驱动。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织带构成的无缝传动带。
[0043] 在第十二方式中,是形成如下传动带的织带:通过形成于驱动辊的槽与该无缝织带的缠绕部处的凸部的啮合来传递驱动。该织带由多种材质的针织纱构成,成为芯纱的长丝使用由长纤维构成的单丝,是由选自如下针织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芯纱和添加有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的添纱针织、使用芯纱和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织成的针织、或使用在芯纱上包覆有与该芯纱不同的材质的长丝的包芯纱的针织纱而形成的针织。而且,是这些织带的表面和织带的背面的摩擦系数不同的无缝织带或是织带的表面和织带的背面的摩擦系数大致相同的无缝织带,特别是,为了提高织带与通过驱动辊或驱动带轮及带而传递驱动的辊或带轮之间的摩擦力(抓握性),通过将摩擦系数比芯纱高的长丝作为添纱使用于芯纱上,或者包含在捻纱中使用,或者作为包芯纱使用,形成使抓握性提高的织带。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织带的无缝织带构成的传动带。
[0044] 在第十三方式中,由第一方式~第十方式的任一种方式构成的输送带应用于具有输送物品的输送单元的装置。该方式是使用了由以这些为特征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的输送装置。
[0045] 发明效果
[0046] 在第一方式中,输送带的无缝织带为如下的输送带:在针距方向(输送方向)上相邻的线圈形成不同大小的大线圈和小线圈两种线圈形状,是减小了一方的大线圈的松弛(线圈量)的针织物,构成为,按照针织纱的松弛(线圈量)较小,并使由针织纱的松弛形成的带的拉伸度减小,由于织带的低拉伸率,在低张力下主要产生难以变形的另一方的小线圈的变形的方式构成,获得所需的张力,并且,在施加张力的情况下,通过小线圈,相对于带宽方向,小线圈的变形也较小,宽度变动小。而且,防止由织带的断线引起的或者由织带的侧端部的纱线的塑性变形引起的由长丝构成的纱线的开线,而且,通过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使输送方向即驱动方向上的强度提高。在第二方式中,通过编织时的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产生塑性变形,并且,通过在织成后施加热定型来减小大线圈的松弛,使带的形状稳定化。而且,在第三方式中,针织纱由多个长丝构成,使用芯纱的长丝和具有与芯纱不同的摩擦系数的长丝,是带表面的摩擦系数和带背面的摩擦系数不同的带或表面和背面的摩擦系数相同的织带。在第四方式中,形成针织纱的芯纱的单丝是由人造纤维构成的绝缘性长丝或导电性的长丝,并且,由于针织纱中含有摩擦系数高的长丝而形成针织物,因此,由该织带构成的输送带能够使输送物品的抓握力高,并稳定地对输送物品进行输送,防止织带的断线、侧端部的开线和织带侧端部的上翘。
[0047] 而且,在第五方式中,由于输送带的无缝织带使用摩擦系数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因此,织带的摩擦系数高,使与输送物品的摩擦力(抓握力)、与驱动辊的摩擦力(抓握力)提高。在第六方式中,由于由异型截面形状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异型截面形状的芯纱的单丝形成,因此,使与输送物品、驱动辊相接的区域即接触面积增大。另外,在第七方式中,在形成织带后,通过热定型使低熔点的长丝熔接在芯纱上,使形状稳定化并使摩擦系数提高。而且,在第八方式中,在使用了导电性的长丝的芯纱和带电的输送物品之间存在电介体的添纱或包芯纱,能够通过空隙放电,在织带上除去带电的输送物品的电荷。另外,在第九方式中,通过具有高摩擦系数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使织带的编织变得容易,并且,在编织后,通过热定型使弹性纤维稳定化,使纤维的交叉和缠绕状态稳定化,并防止织带的断线和侧端部的开线,而且,通过采用导电性的芯纱来除去输送物的电荷或者通过静电吸附使输送物稳定化。在第十方式中,无缝织带通过在背面配置由纱线的缠绕形成的凸部,使织带的侧端部的上翘不会在织带的表面侧产生。
[0048] 而且,在第十一方式中,传动带的无缝织带为如下的具有作为传动带的功能的输送带:在织带上积极地设置由缠绕部的凸部形成的台阶差,通过该台阶差,使与形成有槽的驱动辊的啮合所产生的驱动力提高。在第十二方式中,通过使用与芯纱不同的长丝的添纱、由芯纱和与芯纱不同的长丝捻成的捻纱、在芯纱上包覆与芯纱不同的长丝的包芯纱,使织带的表面侧和背面侧的摩擦系数不同或者相同,而且,通过提高织带的摩擦系数,能够获得适合各种功能的传动带。
[0049] 而且,在第十三方式中,是使用第一方式~第十方式的带并用于具有输送单元的装置的输送装置,是能够可靠地输送片状物品或者立体状物品的装置。附图说明
[0050] 图1是表示由纬编的平针织构成的网眼的俯视图。
[0051] 图2是由纬编的平针织构成的网眼的输送带中的针织纱的缠绕的凸部形成于表面的基本图,(a)是不使线圈产生变形的条件的针织物的俯视图,(b)是在针迹方向上使线圈产生变形的条件的针织物的俯视图,(c)是(b)的侧视图中由缠绕形成的凸部形成于上方的图。
[0052] 图3是由纬编的平针织构成的网眼的输送带中的由针织纱的缠绕形成的凸部形成于背面的基本图,(a)是不使线圈产生变形的条件的针织物的俯视图,(b)是使线圈产生变形的条件的针织物的俯视图,(c)是从(b)的下方观察截面的图中由缠绕形成的凸部形成于下方的剖视图。
[0053] 图4是由本发明的经编构成的网眼的输送带的基本图,(a)是使长丝产生塑性变形并伸展前的针织物的俯视图,(b)是通过伸展使大线圈的松弛最小的条件下的针织物的俯视图。
[0054] 图5是表示纬编的各长丝直径 中的针迹数量和拉伸强度的关系的坐标图。
[0055]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织带中由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处于表面时侧端部为上翘方向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a)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
[0056]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织带中由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处于背面时侧端部为下翘方向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a)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
[0057] 图8是本发明的织带中由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处于织带的表面和背面时的织带,(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a)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
[0058] 图9是本发明的经编的织带,(a)是俯视图,(b)是(a)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
[0059] 图10是用于本发明的织带用针织物的针织纱,(a)是单纱,(a’)是其剖视图,(b)是包芯纱的针织纱,是在芯纱上包覆有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的包芯纱的针织纱,(b')是其剖视图,(c)是捻纱的针织纱,是由芯纱和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d)是添纱针织的针织纱,是具有在芯纱上添加有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的添纱的添纱针织的针织纱,(d')是其剖视图。
[0060] 图11是用于本发明的织带用针织物的针织纱,用于针织纱的长丝的纱线的截面为异型截面形状,(e)是包芯纱的针织纱中芯纱为异型截面并包覆有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的针织纱,(e’)是其剖视图,(f)是包芯纱的针织纱,是在芯纱上包覆有异型截面且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的针织纱,(f')是其剖视图,(g)是捻纱的针织纱中由芯纱和异型截面且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g')是其剖视图,(h)是添纱针织的针织纱,是用于添加有芯纱和异型截面且与芯纱的材质不同的长丝的纱线的添纱针织的针织纱,(g')是其剖视图。
[0061]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纬编中使用异型截面的添纱形成添纱针织的织带的网眼的图,是在背面形成由缠绕形成的凸部的带,(a)是表面图,(b)是背面图,(c)是将(a)水平切断并从c-c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0062] 图13是表示使用由本发明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的输送装置的例子的侧视图。
[0063] 图14是将由本发明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作为传动带使用的输送装置的例子,(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表示传动带和驱动辊的立面的剖视图。
[0064] 图1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织带作为传动带使用时的示意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0065] 图16是夹持输送物(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的参考图,(a)是局部剖视图,(b)是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0066] 图17是表示由宽度20mm的织带的线圈的缠绕的凸部形成的台阶差和驱动力的关系的坐标图。
[0067] 图18是本发明的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形状不同的纬编的针织物的图,(a)图是塑性变形前的大线圈形状和小线圈形状的示意图,(b)图是通过塑性变形后的大线圈形状和小线圈形状减少松弛后的网眼的示意图,(c)图是使(b)的针织物伸展而松弛最小时的示意图,(d)图是将(b)进一步伸展时通过小线圈获得张力的示意图,是向宽度方向的变化量减少的示意图。
[0068] 图19是表示现有的纬编针织物中彼此相邻的线圈形状相同的针织物的比较例的图,(a)是伸展前的图中线圈的松弛较大的示意图,(b)是相邻的线圈形状相同而使针织纱产生塑性变形后的示意图,(c)是使(b)的针织物伸展而松弛最小时的示意图,(d)是使(b)进一步伸展时的示意图,是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变化量变大且宽度方向变窄的针织物的示意图。
[0069] 图20是在没有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下的拉伸度的变化(线圈形状不同时)的纬编的针织物的比较例的图。
[0070] 图21是在没有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下的拉伸度的变化(线圈形状相同时)的纬编的针织物的比较例的图。
[0071] 图22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纬编织带的拉伸率和张力的关系(每单位宽度)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以下,参照表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3] 对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在织带1a的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上相邻的线圈9的形状不同的针织状态的针织物7,图18(a)是由没有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的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构成的网眼的针织物7,图18(b)是本发明的织带1a的网眼的例子,是由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构成的针织物7的织带1a,提高带的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密度,在缠绕部1e使针织纱10产生塑性变形,并使大线圈9a的变形大于小线圈9b的变形,减小大线圈9a的线圈量(松弛)。针织纱10的塑性变形是在编织时通过对纱线施加弯曲应力或热量而形成的塑性变形,而且,在织成后,在使针织物7伸展的条件下进行热定型,使针织纱10的塑性变形的状态和减小大线圈9a的松弛的状态稳定化,并使针织物7即织带1a的形状稳定化。
[0074] 而且,在作为织带1a的宽度方向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上,按照使小线圈9b与各针织纱10接近或相接的方式,提高小线圈9b在针迹方向上的密度,通过构成为相对于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拉伸度而使小线圈9b彼此接近或相接的状态,在小线圈9b彼此收缩的方向上相互阻碍,减少宽度方向18上的宽度变化。由此,减小由针织纱10的大线圈9a松弛产生的拉伸度,根据织带1a的拉伸度小的状态,主要是小线圈9b产生变形,能够获得以往的针织纱中没有的张力。而且,在宽度方向18上,使小线圈9b与针织纱10接近或相接,以使线圈9的变形减小,使宽度方向18的收缩减少。
[0075] 另外,如图6、图7、图8所示,由针织物7构成的无缝织带4即输送带2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织带1a形成,用于织带1a的针织纱10将由长纤维构成的单丝15a用作成为芯纱11的长丝15,织带1a是长丝15彼此相互缠绕的纬编7a的针织物7。该针织物7至少使芯纱11的单丝15a通过弯曲应力和热量在缠绕部1e的缠绕位置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在织成后,在使针织物7伸展的条件下进行热定型,使针织纱10的塑性变形的状态和使大线圈9a的松弛减小的状态稳定化,形成由纬编7a的针织组织8构成的无缝织带4。是如下的由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在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比作为该无缝织带4的输送方向17即驱动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g短的针织组织8中,通过使这些相互连接的线圈9和长丝15产生变形,维持这些长丝15缠绕的缠绕部1e的状态,在输送带2输送时和驱动时,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的开线,而且,按照使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的间隔变窄、且线圈9与针织纱10接近或相接的方式构成,使输送方向17即驱动方向上的强度提高。
[0076] 对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由纬编7a的针织物7构成的输送带2是如下的由第一方式的针织物7构成的无缝织带4的输送带2:具有由针织物7的线圈9形成的空隙,用于针织物7的针织纱10为由单丝15a构成的针织纱10,在该针织纱10的单丝15a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9的位置,单丝15a的针织纱10通过弯曲应力和热量而产生塑性变形,或者用于针织物7的针织纱10为由多个长丝15构成的针织纱10,在该针织纱10的多个长丝15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9的位置,使在多个长丝中包含因预定的热量产生塑性变形的长丝15的针织纱10通过弯曲应力和预定的热量而产生塑性变形,维持缠绕状态的缠绕部1e,并且,织成的织带1a通过热定型而使线圈9的松弛即线圈量稳定化。
[0077] 对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织带1a为由多种材质织成的织带1a,是针织纱10中所用的长纤维的单丝15a彼此如图3所示相互缠绕形成的针织物7,该针织纱10由作为如图10(a)所示的芯纱11的长丝15构成,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使芯纱11的单丝15a在缠绕部1e的位置产生塑性变形,由宽度方向18即成为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s比成为该织带1a的输送方向17的针距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g短的针织组织
8构成。该图3所示的、针织组织8中相互连接的线圈9和长丝15产生变形,维持长丝15缠绕的缠绕部1e,防止输送带2输送时织带1a的侧端部5的开线、使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在作为宽度方向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上的间隔变窄,由此使输送带2在输送方向17上的强度提高。而且,作为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织带1a,是由针织物7构成的无缝织带4,该针织物7是由如下三种针织的任一种织成:如图10所示,芯纱11和由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15构成的纱线添加到芯纱11的添纱针织;使用芯纱11和由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15构成的长丝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10c编织而成的针织;或使用以由与芯纱
11不同的长丝15构成的纱线包覆芯纱11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b编织而成的针织。是由该无缝织带4的表面1b和背面1c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该无缝织带4的表面1b和背面1c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1a构成的第二方式的织带1a所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
[0078] 对第四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了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的长丝15的开线的第三方式的织带1a为如下无缝织带4:芯纱11使用由人造纤维的长纤维构成的单丝15a的针织纱10,由具有长丝15彼此相互缠绕的缠绕部1e的针织组织8的纬编7a构成。
形成该芯纱11的单丝15a为人造纤维,芯纱11是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长丝15f或高电阻(高绝缘性)的单丝15a所构成的针织纱10。是含有该芯纱11的针织纱10使用由至少两种以上不同材质的长丝15构成的针织纱10织成的织带1a。而且,通过使作为宽度方向
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的间隔变窄,使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上的强度提高。而且,是选自如下针织的无缝织带4:添加了由与芯纱11不同的材质的长丝15即摩擦系数比芯纱11高的长丝15c构成的纱线的添纱针织;使用芯纱11和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15即摩擦系数比芯纱11高的长丝15c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10c编织而成的针织;使用芯纱11和包覆有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15即摩擦系数比芯纱11高的长丝15c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b编织而成的针织。而且,是由该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1a构成的第三方式的织带1a所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
[0079] 对第五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构成织带1a的针织纱10使用由芯纱11和比芯纱11的摩擦系数高且具有拉伸度的弹性纤维15g构成的长丝15,使织带1a的摩擦系数提高。是使由该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和载置或夹持于由该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上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或由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和驱动由该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的驱动辊24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中至少任一方的摩擦力(抓握力)提高的、由第四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
[0080] 对第六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是如下的由第五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就由织带1a构成的该输送带2和载置或夹持于由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上的输送物品之间的摩擦力(抓握力)而言,如图11的例(e’)、(f’)、(g’)、(h’)所示,针织纱10即弹性纤维15g的长丝15和成为芯纱11的单丝15a的至少任一方为具有异型截面16的形状,该异型截面16的形状是以使与载置或夹持在由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上的输送物品或者驱动输送带2的驱动辊24的至少任一方相对的接触面积增加的方式形成的异型截面16的形状。
[0081] 对第七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如下的由第四~第六的任一种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如图11的(e)、(f)、(g)、(h)所示,针织纱10如芯纱为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e、包芯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f、在捻纱中含有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10g、添纱针织的添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h那样,具有作为异型截面的长丝的纱线,弹性纤维15g的长丝和成为芯纱11的单丝15a的至少任一方为具有异型截面的形状,针织纱10含有与芯纱11不同的弹性纤维,是比芯纱11的熔点低的低熔点弹性纤维的长丝15e,通过使用该针织纱10编织成织带1a时的弯曲应力或者热量使针织纱10产生变形,而且,在织成后,在伸展的条件下,通过热定型使网眼稳定化并将与芯纱11不同的低熔点的弹性纤维的长丝15e熔接于芯纱11,使针织纱10的交叉缠绕状态的缠绕部1e稳定化,分别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的针织纱10的长丝15的开线并使织带1a的摩擦系数提高,与输送物品的接触区域增大,并使输送力提高。
[0082] 对第八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是如下的由针织纱10构成的织带1a:是由针织纱10即弹性纤维15g的长丝和成为芯纱11的人造纤维构成的导电性单丝15f,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在缠绕部1e的位置,使该单丝15f产生塑性变形,通过经编7b或纬编的针织组织8织成的无缝织带4为作为宽度方向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s比成为输送方向17的针距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g短的针织组织8,提高在该针织组织8中使相邻的线圈9彼此和针织纱的长丝产生变形,维持长丝缠绕的缠绕部1e,防止输送带2输送时织带1a的侧端部5的开线,并且,使输送方向17即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s的间隔变窄,通过使该间距Ps的间隔变窄,能够使输送方向17上的强度提高,按照与由导电性长丝15f构成的芯纱11不直接相接的方式,在芯纱11上设置:由绝缘体或电介体构成的、如图10(d)或图11(h)所示的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如图10(b)或图11(e)、(f)所示的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是如下的由第七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
通过这些输送带2即织带1a的芯纱11上的添纱或芯纱11的包芯纱,在输送物品与由导电性长丝15f构成的芯纱11之间形成与由添纱的厚度(即添纱的直径)或包芯纱的厚度(即包芯纱的直径)相应的期望的间隙,并且,在使用了该织带1a的输送装置25中,由构成织带1a的导电性长丝15f构成的芯纱11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者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
[0083] 对第九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输送带2的织带1a的芯纱11上的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芯纱11的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为具有比芯纱11高的摩擦系数且低熔点的弹性纤维15e的长丝,具有比芯纱11的熔点低的熔点,通过编织成织带1a时的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10产生变形,并且,通过热定型使该低熔点的弹性纤维15e的长丝熔接于芯纱11,使针织纱10交叉缠绕的状态的、图3所示的缠绕部1e稳定化,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的针织纱10的开线、提高织带1a的摩擦形成,并且通过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通过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纱线14a,不使芯纱11的导电性长丝15f和输送物品直接相接。而且,是通过将织带1a的导电性长丝15f的芯纱
11设定为浮置状态、对地面接地的状态或者施加电压的状态的任一种状态能够通过电气作用实现带电的输送物品的除静电或者实现输送物品的静电吸附的织带1a,该织带1a为由第八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
[0084] 对第十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由第一方式~第九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2中,通过使由长丝构成的针织纱10的缠绕部1e所形成的凸部1d如图7(c)或者图8(c)所示至少形成于织带的背面1c来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产生上翘部22。
由该纱线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按照图3(c)所示的方式形成。是如下的由第九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将由该针织纱10的缠绕部1e构成的成为凸部1d的部分配置在如图8(c)所示的织带1a的表面1b或背面1c、或者配置在如图7(c)所示的织带1a的至少背面1c。
[0085] 对第十一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为图14所示的、形成传递驱动的传动带3的织带1a。如图3所示,是将缠绕部1e的凸部1d以织带1a的背面1c具有的预定间距Pg的针距数织成的、图14所示的无缝织带4。由针织纱10的纱线直径形成图3所示的缠绕部1e处的织带1a的背面1c的凸部1d的高度,通过该织带1a的背面1c的凸部1d的高度,缠绕部1e与非缠绕部1f之间形成有台阶差1g。使用在该织带1a的背面1c具有的台阶差1g来驱动织带1a。如图15(b)所示,是如下的传动带3:在驱动辊26或驱动带轮26上,将与无缝织带4即传动带3的背面1c的、图3(c)所示的、通过针织纱10的相互缠绕而形成的凸部1d啮合的槽26a形成在驱动辊26或驱动带轮26和从动辊27或从动带轮27上,通过形成于该驱动辊26或驱动带轮26上的槽26a与该无缝织带4即传动带3的背面1c的缠绕部1e上的凸部1d的啮合,向从动辊27或从动带轮27传递驱动,是由第十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传动带3。
[0086] 对第十二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十一方式中,如图15所示的、形成通过形成在驱动辊26或驱动带轮26上的槽26a和无缝织带4的缠绕部1e处的凸部1d的啮合来传递驱动的传动带3的织带1a为由多种材质的针织纱10构成的织带1a,成为芯纱11的长丝使用由长纤维构成的单丝15a,是由选自如下针织的针织物7构成的无缝织带4:使用了芯纱11和添加有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的添纱针织的针织纱10d或添纱针织的添纱为异型截面的添纱10h的添纱针织;使用了芯纱11和由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10c或捻纱中含有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10g的针织;使用了在芯纱11上包覆有与该芯纱11不同材质的长丝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b、芯纱为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e、或包芯纱的纱线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f的针织,是织带1a的表面
1b和织带1a的背面1c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的无缝织带4或织带1a的表面1b和织带1a的背面1c具有大致相同的摩擦系数的无缝织带4,特别是为由如下织带1a构成的、由织带
1a的无缝织带4构成的传动带3:为了提高与织带1a的输送物品的摩擦力,将具有比芯纱
11高的摩擦系数且低熔点的弹性纤维的长丝15e作为对芯纱11添加的添纱针织的针织纱
10d、添纱针织的添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h、捻纱的针织纱10c、在捻纱中含有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10g、包芯纱的针织纱10b、芯纱为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e、包芯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f使用,使摩擦力(抓握力)提高。
[0087] 对第十三方式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的任一种方式的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应用于具有用于输送物品的单元的装置。其是使用由织带1a构成的无缝输送带2的输送装置25,用于根据由织带的网眼中线圈9的松弛产生的拉伸度相对于进一步所需的拉伸度而将织带1a架设时的拉伸度用于具有输送单元的装置中。
[0088] 另外,上述第一方式或者第四方式的纬编7a的针织组织8可以从天竺针织(平针织)、罗纹针织(也称为棱纹针织。)、反双面针织(也称为链针织。)中选择。另外,通过采用上述针织组织8的变化组织,可以控制伸缩调控方向、纤维密度,或者,也可以使用经编7b的例如特利科脱经编、米兰尼斯经编、拉舍尔经编等。作为由使用这样的变化组织的纬编
7a构成的针织坯布的针织物7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由如畦编(罗纹针织)、圆筒形针织、集圈网眼组织(鹿の子)、罗纹针织、网眼那样的纬编7a构成的针织坯布的针织物7。而且,由通过适当组合编织、褶皱、斜纹贴边、移圈、镶嵌(插入)等各操作来形成该针织坯布的针织物7的纬编7a构成的针织坯布的针织物7可以用于实现各种变化组织。而且,为了制作无缝带,也可以使用能够形成筒状针织坯布的圆型针织机进行制作。
[0089] 而且,本发明的带1即该输送带2由纬编7a或经编7b的针织物7形成,形成纬编7a的针织物7即针织组织8的针织纱10由作为人造纤维的长纤维的长丝构成。为由该针织纱10的长丝与相邻的长丝相互缠绕的针织物7构成的输送带2。在该输送带2中,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9的形状具有不同大小的线圈形状(参照图2(b)),由作为宽度方向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s比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g短的针织组织8构成。而且,相互连接的网眼的线圈9具有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网眼的线圈9,并使长丝15的缠绕部1e的位置处的长丝产生塑性变形,在输送方向17上相互连接的网眼的线圈9具有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网眼的线圈9,使长丝15的缠绕部
1e的位置处的长丝产生塑性变形,使大线圈9a的纱线的松弛的线圈量比未产生塑性变形的针织物小,并减小由松弛产生的拉伸度,形成长丝彼此相互缠绕而形成的缠绕部1e(参照图3(a))的状态。而且,输送带2中,由该状态通过大线圈9a的松弛减小拉伸度,由于是带的拉伸率低的状态,因此使在低张力下难以变形的小线圈9b产生变形,由低拉伸率获得输送带2所需的伸展力。输送带2中,按照在作为宽度方向即轴向18的针迹方向上使线圈
9与针织纱10接近或相接的方式构成,使由张力产生的带宽度的变化减小。同时,在宽度方向18上提高小线圈9b的密度,提高输送带2在输送方向17上的强度,防止在输送带2行进时形成输送带2的织带1a的断线和侧端部5的针织纱10即长丝15的开线,充分提高由针织物7构成的输送带2的强度和张力,而且,也减少了伸展时的输送带2的宽度的变化。
[0090] 如图1所示,发明人等发现:纬编中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网眼的线圈9的间距Pg、与输送方向17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9的间距Ps和长丝直径 的关系能够以下述式(1)表示。
[0091]
[0092] 即,
[0093] 此外,在该式中,
[0094] Ps: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间距
[0095] Pg: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间距
[0096] :长丝直径
[0097] θ: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g每行进1/2间距时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线圈9的间距Ps行进一间距的度。
[0098] 进而,在上述Ps中,分别表示:
[0099] Ps0:线圈9彼此连接,没有线圈9的变形
[0100] Ps1:线圈9彼此连接,存在线圈9的变形(条件:Ps0>Ps1)。
[0101] 图18表示纬编的例子中本发明的织带中网眼的变形状态。图18(a)表示未进行塑性变形的网眼的图,图18(b)是表示本发明的织带中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织带的网眼的图。将图18(b)所示的、在线圈9产生塑性变形的条件下编织而成的织带1a和图18(a)所示的、在线圈9未产生塑性变形的条件下编织而成的织带1a进行比较,通常具有如图18(a)、图20(a)所示的由线圈9产生的针织纱10的松弛,该织带1a即使在低张力下也具有过于充分的拉伸度。因此,为拉伸率增大至针织纱10的线圈9的松弛最小的低张力区域,在该低张力区域中使用织带1a的情况下,由于伸展力低,与驱动辊24(参照图14(c))的摩擦力即抓握力过小,因此,成为该织带1a和驱动辊24产生滑动的原因。
[0102] 因此,对本发明的织带1a进行说明,图18(b)所示的本发明的织带1a形成输送方向17相邻的线圈形状不同的线圈9,并且,在编织时,通过对针织纱10施加的弯曲应力或热量,使针织纱10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在织成后,从内表面对由针织机制作的筒状的针织物施加应力(张力),形成使大线圈9a的松弛拉伸的状态,通过热定型,使大线圈9a的松弛的线圈量减小,并使其稳定化,形成由针织物的网眼稳定化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1a。对该点进行说明,如图18(b)所示,在单位长度中,通过缩短作为宽度方向18即轴向的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使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9的密度提高,提高输送方向17上的强度。而且,通过缩短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Ps,大线圈9a产生变形,缠绕部1e的缠绕位置的长度变短,容易引起长丝15的塑性变形,如图18(b)和图2(c)所示,防止了凸起部分20的开线,减小了由多余的松弛产生的拉伸度,其后的张力提升变快。即,如图18(b)所示,伴随大线圈9a的变形,线圈9的曲率(1/半径)变小,网眼的大线圈9a的松弛变小,由此使由多余的松弛产生的拉伸度变小,由大线圈9a的松弛产生的拉伸度其后成为在低张力下难以变形的小线圈9b的变形等引起的拉伸度,能够获得伴随小线圈9b的变形的拉伸度的高张力,进而能够获得带1所需的张力。另外,通过如此构成,形成如下的织带1a:能够根据用于针织纱10的长丝直径Φ、长丝材质、针迹方向的小线圈9b的密度、针距方向的线圈9的密度适当调整与带1的拉伸率相对的张力的斜度。
[0103] 图2表示在织带1a的表面1b的输送面设有由线圈9的缠绕位置形成的凸起部分20时的例子。而且,图2(a)为未产生塑性变形的网眼,图2(b)表示使针织纱10产生塑性变形时的网眼。在图2中,通过使由线圈9的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处于表面,织带1a的侧端部5容易上翘,特别是在作为芯纱11的长丝直径较细时,容易发生针织物特有的卷边,带
1的侧端部7容易上翘。因此,在表面设有由长丝10的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20的织带1a在芯纱11为由人造纤维构成的单丝15a的情况下,作为长丝直径,优选具有0.1mm以上的粗细的长丝直径,进一步优选的是,更优选为0.15mm左右以上。图3与图2相反,是由线圈
9的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20处于织带1a的背面1c时的例子,织带1a的侧端部5容易下翘。对于如该图2、图3所示的网眼的织带1a,按照由线圈9的缠绕形成的凸起部分20处于表面或背面的方式,根据使用方法适当选择即可。
[0104] 图4是以由单特利科脱针织形成的经编7b制作的针织物7所构成的织带1a的例子。图4(a)构成为,在织成后,对带内表面施加应力(张力),并通过热定型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由此大线圈9a的松弛的线圈量减小。图4(b)处于伸展至纱线的松弛最少的状态,特别表示大线圈9a被绷紧的状态。
[0105] 图5是表示使长纤维即聚酰胺纤维(所谓尼龙(商标))的长丝15的各长丝直径产生变化时的、针迹数和拉伸强度的理论计算值的关系的坐标图。由该图5的坐标图可知:在从拉伸强度方面考虑时,能够作为长纤维的长丝直径使用的直径为50μm以上,更优选为100μm以上。
[0106] 图6是本发明的无缝织带4,表示由网眼的缠绕部1e产生的凸部1d如图6(c)所示形成在织带1a的表面侧的输送带2。该图6(a)是输送带2的俯视图,图6(b)是从图6(a)的右侧观察到的立面图,表示织带1a的侧端部上翘的状态,图6(c)是输送带2的侧视图。该图6所示的输送带2中,由网眼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也同样存在于织带1a的表面
1b,从图6(b)可知,由于输送装置25内的过度的温度上升和过度的张力,容易产生向织带
1a的侧端部5的表面侧上翘的上翘部22,向织带1a的侧端部5的表面侧上翘的凸部1d即凸起部分20的上翘部22的上翘量在图6(c)中以由虚线形成的宽度表示。如此在表面形成有凸起部分20的带中,优选在过度的温度变化少的装置、或低、中张力下使用。另外,在需要张力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使成为针织纱的芯纱11的单丝直径增粗的织带1a。
[0107] 另一方面,图7和图8表示本发明的无缝织带4。首先,图7(c)所示的无缝织带4按照由线圈9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处于织带1a的背面1c的方式配置。而且,由图7(b)和(c)可知,织带1a的侧端部5形成为向织带1a的背面1c侧下翘的结构的下翘部
23。而且,由图7(b)可知,织带1a的侧端部5的向背面1c侧下翘的下翘部23的下翘量由图7(c)中虚线所示宽度表示。这样一来,与图6的无缝织带4不同,该图7的无缝织带4形成将由网眼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配置在织带1a的背面1c的结构,且通过使织带
1a的侧端部5向背面1c侧下翘,织带1a的表面1b的输送面变得平坦。因此,由于不受图
6那样的侧端部5的上翘的影响,因此,图7的本发明的无缝织带4能够使比输送带2的带宽更宽的、重量较轻的片状输送物品的输送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由于能够如此稳定地输送,因此,不必通过吸引作用将片状输送物品从织带1a的背面1c侧固定到织带1a侧而与织带1a的输送带2一起输送。
[0108] 而且,图8所示的无缝织带4中,由线圈9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按照每一网眼交替且均等设置地配置于织带1a的表面1b侧和背面1c侧。因此,图6中向织带1a的侧端部5的表面侧上翘的上翘部22和图7中向织带1a的侧端部5的背面侧下翘的下翘部23在该图8中不会产生相互抵消,而且,由于由线圈9的缠绕部1e形成的凸部1d对应每个网眼交替且均等地突出,因此,将相互突出造成的影响相互抵消,凸部1d没有在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突出,形成为整体大致平坦的面。此外,作为该种织带1a的针织方法,存在罗纹针织。
[0109] 如上述图7和图8所示,通过将线圈9的缠绕部1e的凸部1d配置在织带1a的背面1c侧,能够调整或防止织带1a的侧端部5上翘的比例,即使是片状的重量轻的输送物品,也可以稳定地输送。另外,将凸部1d配置在织带1a的背面1c侧的比率对应于输送的输送物品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而适当设定。另外,在通过输送装置25内存在温度上升的装置进行定型的纸张等输送物品的输送的情况下,与上翘相比,下翘更容易稳定。因此,优选的是,在这样的定型的纸张等的输送装置25中,在输送带2的织带1a的背面1c的凸部1d的全部对数中处于背面1c的凸部1d的比率为50%以上。
[0110] 图9所示的无缝织带4由图4所示的经编7b的针织物7形成。图9(a)是悬挂在驱动辊24上的无缝织带4的俯视图,图9(b)是从无缝织带4的侧面观察到的立面图,该无缝织带4是从驱动辊24的轴向进行观察的。在该情况下,从织带1a的背面1c突出的凸部1d平行于驱动辊24的轴向而形成。
[0111]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织带1a中使用的针织纱10的例子。图10(a)表示由作为人造纤维的长丝15即单丝15a的单纱构成的芯纱11,图10(a')表示其截面。图10(b)表示由弹性纤维15g的包芯纱14包覆图10(a)的单丝15a的芯纱11的例子即包芯纱的针织纱10b,图10(b')表示其截面。图10(c)表示在图10(a)的单丝15a的芯纱11上通过弹性纤维15g的长丝13由芯纱11和长丝13捻成的例子即捻纱的针织纱10c,图10(c')表示其截面。图10(d)表示在图10(a)的单丝15a的芯纱11上添加有弹性纤维15g的添纱12的例子即添纱针织的针织纱10d,图10(d')表示其截面。
[0112] 图11表示在本发明的织带1a中使用的针织纱10的例子,该针织纱10由异型截面形状形成。图11(e)表示芯纱11为异型截面形状且由包芯纱14卷绕包覆在其异型截面16的芯纱11的周围的例子即包芯纱的针织纱10e,图11(e')表示其截面。图11(f)表示由异型截面形状的包芯纱14a卷绕包覆在芯纱11的周围的例子即包芯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f,图11(f')表示其截面。图11(g)表示在由单丝15a的人造纤维构成的芯纱11上捻合异型截面的弹性纤维15g的长丝15的例子即在捻纱中含有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10g,图11(g')表示其截面。图11(h)在单丝15a的芯纱11上添加有由截面相邻的3山构成的形状的弹性纤维15g即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例子、即添纱针织的针织纱10h,图10(h')表示其截面。通过如此使用异型截面形状的针织纱,在形成输送带2时,与由输送带2输送的输送物品相接的针织纱的面增加,能够更加稳定地输送输送物品,另外,与驱动辊3相接的针织纱的面增加。
[0113] 而且,通过将包覆芯纱11的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或者用于对芯纱11实施捻合的、在捻纱中包含的通常截面的纱线13或捻纱中包含的异型截面的纱线13a、以及添加到芯纱11的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分别使用具有与芯纱11不同的摩擦系数的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或者用于实施捻合的、捻纱中包含的通常截面的纱线13或捻纱中包含的异型截面的纱线13a、添纱12及异型截面的添纱12a,能够对仅由单丝15a形成的织带1a改变织带1a的表面1b、背面1c的摩擦系数,而且,能够制作织带
1a的表面1b和背面1c的摩擦系数不同的输送带2。此外,在使用包芯纱的针织纱10b、芯纱为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e、包芯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f、捻纱的针织纱10c、捻纱中包含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10g的针织纱的情况下,能够设置与仅芯纱11的织带
1a的摩擦系数不同的摩擦系数,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的摩擦系数能够大致相同地形成。另一方面,在使用添纱12、具有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添纱针织的针织纱10d、添纱针织的添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10h的添纱针织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为织带1a的表面1b的摩擦系数和背面1c的摩擦系数不同的针织纱。而且,作为防止包芯纱的针织纱10b中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相对于芯纱11的偏移并防止添纱针织中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相对于芯纱11的偏移,通过使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或者添纱
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在热定型时热熔接于芯纱11,能够防止这些偏移。因此,通过使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或者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形成比芯纱11的熔点低的纱线,能够容易地进行热熔接,防止这些纱线的偏移。另外,作为低熔点的弹性纤维15e的材质,通过使用包覆了摩擦系数高的聚酯纤维的包芯纱的针织纱10b、由芯纱11和摩擦系数高的聚氨酯纤维捻成的捻纱的针织纱10c及在添纱针织的针织纱10d上添加有摩擦系数高的聚氨酯纤维的针织纱10,能够进一步提高摩擦系数。此外,作为芯纱11的单丝15a的材质,为选自尼龙(商标名)、聚酯、丙烯酸、聚乙烯等人造纤维的材质,在芯纱11为导电性长丝15f的情况下,为在纤维、金属纤维、人造纤维中混入了导电性微粒的导电性纤维等,弹性纤维15g为聚氨酯纤维、聚醚或者酯系纤维等弹性纤维,作为摩擦系数比芯纱11高的长丝15c,为弹性体系的纤维、使长丝表面粗面化的纤维等,作为熔点比芯纱11低的弹性纤维的长丝,存在聚氨酯纤维等。
[0114] 图12表示由针织纱的缠绕形成的凸部配置在织带1a的背面、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的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针织的影像图。如图12所示,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针织通过按照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不同的方式配置针织纱10h,能够使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的摩擦系数不同。此外,图12(a)是表示添纱12的针织的织带1a的表面1b的表面图,图12(b)是表示添纱12的针织的织带1a的背面1c的背面图,图12(c)是图12(a)的剖视图,在背面1c侧示出有凸部1d。
[0115] 而且,从图10、图11、图12的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可知,对于芯纱11,存在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能够使芯纱11不与输送物品直接相接。而且,通过在芯纱11上使用由导电性长丝15f构成的纱线,通过存在的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或者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在与导电性长丝15f之间形成间隙,能够通过空隙放电,一边进行输送一边从过剩带电的输送物品除去电荷。此外,在使导电性长丝15f与地面接地的状态或施加电压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除去电荷。另外,通过电介体即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的数和粗细,能够任意地调整导电性长丝15f的露出,另外,在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中,通过使粗细变化能够调整导电性长丝15f的露出。对于这种除去电荷中的放电现象,符合非接触放电的帕邢定律,包芯纱14或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的纱线直径及添纱12或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纱线直径尤为重要,作为这些纱线直径,优选使用200μm以下的直径。
[0116] 图13是表示将织带1a用于输送带2的输送装置25的输送部的图。另外,对图13的构成中重量较轻的纸张等输送物品的输送性进行了确认。而且,图14表示将织带1a用于输送带2时的输送装置25的例子。另外,图15表示将织带1a作为传动带3使用时的参考图。如该图15所示,通过针织纱10彼此的缠绕,在织带1a的背面1c形成有与非缠绕部1e不同的凸部1d的区域。使用该凸部1d的区域,在驱动辊26的辊面上形成槽26a,在传递侧的从动辊27上也形成与驱动辊26的槽26a相同的槽形的槽27a,从而能够传递驱动。
另外,通过如此构成,在现有的橡胶输送带和橡胶传动带中,经长期使用,由灰尘、磨损形成的磨损粉末等通过驱动辊24或者图5所示的传动带3的驱动辊26变得牢固,并固着在输送带2或传动带3的内表面,而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织带1a,由灰尘、磨损形成的磨损粉末等会进入到作为织带1a的网眼的线圈9的间隙,能够减少对带的内表面的固着,通过该织带
1a,能够传递稳定的输送或驱动。
[0117] 实施例
[0118] 表1关于由本发明的纬编7a的针织物7构成的织带1a的实施例1~6和由作为比较的平织的机织物构成的网眼带的比较例1而对长丝材质和有无热定型等其它各特性进行了记载。在该表1中,实施例1~4为了提高摩擦系数,如图11(h)所示,将由异型截面构成的聚氨酯的长丝弹性纤维作为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用于尼龙(商标名)的长丝的芯纱11上而得到添纱针织,而使用,由该添纱针织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4例如示于图8。实施例5表示仅由单丝15a构成的无缝织带4。而且,实施例6同样如图11(f)所示,表示在芯纱11上使用作为单丝15a的尼龙(商标名)的长丝并在其上作为包芯纱14a而形成有具有异型截面的聚氨酯的长丝即弹性纤维的无缝织带4。比较例1为将由通常的长丝15构成的经纱和纬纱分别以每英寸60根编织而成的机织物即平织的网眼带。
[0119] 表1
[0120]
[0121] 如表1所示,关于透气性即气流阻力值,当比较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时,实施例1的气流阻力值为0.0047kPa·s/m,由比较例1的通常的长丝15的机织物构成的网眼带的气流阻力值为0.0045kPa·s/m,它们为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值,实施例2~6的气流阻力值在0.0027~0.0114kPa·s/m的范围内。因此,可知在本发明中,由纬编7a的针织物7构成的织带1a的透气性能够在实施例的范围内调整为任意的值。
[0122] 关于摩擦系数,通过使弹性纤维即聚氨酯的长丝形成异型截面的添纱12a的针织,能够对所需的面即织带1a的表面1b赋予1.0左右的摩擦系数,织带1a的背面1c能够构成为与仅由芯纱11的尼龙(商标名)的长丝构成的针织物相同水平的摩擦系数的织带1a。由此,能够构成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形成不同的摩擦系数的输送带2。而且,可知,通过在异型截面的包芯纱14a上使用聚氨酯的长丝,能够获得比仅由单丝15a构成的纱线高的摩擦系数,能够制造织带1a的表面1b和背面1c的摩擦系数大致相同的输送带2。
另外,在比较例的现有的平织的网眼带的侧端部5的开线和本发明中织带1a的侧端部5的开线的比较中,用No.120号的砂纸摩擦这些带的侧端部5的面,其结果是,平织的网眼带在
1~2次摩擦后确认到开线,在表1中标记为×。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织带1a即使在10次以上摩擦后仍未发现开线的现象,结果良好,在表1中标记为○。
[0123] 表2
[0124] 纸张输送性
[0125]
[0126] 而且,表2示出了使用由本发明的纬编7a的针织物7构成的织带1a的输送带2在输送各50枚比织带1a展开时的长度短的名片大小(91mm×55mm)的纸张和洋型2号信封(162mm×114mm、表2中标记为“洋2信封”。)的输送物品时的、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6的织带1a的结构和比较例2的配置有孔径6mm的多个孔的橡胶带的结构及其输送性。如表2所示,实施例3和实施例6的织带1a中,缠绕部1e的凸部1d即缠绕部的凸部配置在织带1a的背面1c即带背面。关于带表面的摩擦系数,实施例3的织带1a为0.9,实施例6的织带1a为0.839,比较例2的橡胶带为0.7。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6与比较例2的名片大小的纸张重量0.8g的输送物品的输送性和洋2信封的输送性的堵塞率(其值越低则表示输送性越良好。),在实施例3的织带1a中,无论有无来自网眼的空气吸引,均为0%。与此相对,在比较例2的橡胶带中,在为名片大小的纸张时,堵塞率在有空气吸引时为26%,在没有空气吸引时为88%,在为洋2信封时,堵塞率在有空气吸引时为16%,在没有空气吸引时为92%。因此,由本发明的织带1a构成的输送带2提高了输送物品的摩擦力(抓握性),根据图14(a)可确认到,在无缝织带4的输送装置25中,即使不从无缝织带
4的下部进行由机产生的空气吸引,也不会产生堵塞,即使是重量较轻的纸张等输送物品也能够进行输送。现有的开孔带即比较例2的橡胶带根据有无空气吸引而产生差别,与本发明的输送带2相比,则可知输送性较差,与现有的橡胶带相比,本发明的输送带2即使没有空气吸引也能够输送重量较轻的输送物品。另外,即使进行空气吸引,与现有的输送带相比,也能够使吸引用风机小型化等,还能够有助于节能。此外,将用于以上的输送性的测试的输送装置25示于图13。
[0127] 如上所述,图14是将由本发明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1a作为输送带2使用的输送装置25的例子,在输送装置25的由卷绕的无缝织带4构成的输送带2中,设有根据需要使用的由风机构成的吸引装置,但在本发明中,能够在不驱动吸引装置的情况下稳定地输送重量极轻的输送物25。图14(a)是俯视图,图14(b)是侧视图,图14(c)是表示多个传动带3和多个驱动辊24的立面的剖视图。
[0128] 而且,在将本发明的织带1a的针织纱10作为由人造纤维构成的纱线而由合成纤维的热可塑性的长丝15b形成的针织纱中,也能够经热定型使网眼的线圈9延展。即使如此使线圈9延展,由于在织带1a上存在由凸部1d构成的台阶差,因此如图15所示,能够在驱动辊26的外周具有的槽26a内卡合凸部1d,在传递的从动辊27上也形成有与外周具有的槽26a相同的槽27,通过与凸部1d卡合,能够可靠地传递驱动。因此,其结果为,织带1a不仅限于输送带2,还可以作为传动带3、正时带等使用。
[0129] 图16表示由树脂性的导向件30和织带1a夹持纸张等片状物品28,并通过驱动辊24使织带1a旋转,使织带1a转动,将片状物品28通过织带1a夹入到相向的树脂导向件
30,并通过织带1a表面的摩擦力来输送片状物品28的装置的参考图。这样一来,能够在通过织带1a夹入片状物品28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另外,虽未图示,但通过织带1a彼此的夹持,使织带1a彼此转动,也能够对输送物品进行输送。而且,即使用于能够如此进行夹持并输送的物品的厚度较薄且小,也能够稳定地输送,由于织带1a由针织物构成,因此作为织带1a较为柔软,即使是现有输送带难以适用的小直径的驱动辊也能够进行驱动。
[0130] 图17表示对传递驱动所需的台阶差进行试验的坐标图,是表示由形成宽度20mm、摩擦系数μ为0.23、张力150g的织带1a的针织物7中具有的凸部1d构成的台阶差的高度和驱动力的关系的坐标图。可知,在该坐标图所示的织带1a的条件下,伴随着由形成织带1a的针织物7的凸部1d构成的台阶差从0.006mm增大到0.24mm,每单位的驱动力也从210g按照一次式成比例地增大到440g。可知,通过如此具有台阶差,能够作为低驱动传递的带而充分使用。
[0131] 图18表示本发明的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9为不同的形状的针织物7即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形状不同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图18(a)为针织物7没有产生塑性变形时的网眼的图,通过产生塑性变形,使线圈量变小,形成为图18(b)所示的网眼。如对图18(b)的针织物7施加张力,伸展至纱线的松弛量最少,则成为图18(c)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而且,如对图18(c)的针织物7进一步施加张力,则小线圈9b产生变形,伸展至松弛量最少,成为图18(d)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即,形成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网眼,通过塑性变形,使大线圈9a的松弛量减少,减小由大线圈9a的松弛部形成的拉伸度的低张力区域,使用由于是带的拉伸率低的状态而使难以变形的小线圈9b产生变形而形成的张力,由此,能够获得在现有的针织物中无法获得的张力。另外,通过如此形成小线圈9b和大线圈9a,使小线圈9b在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较密,能够在沿输送方向17伸长时减少宽度方向上的变化,能够形成作为输送带2没有问题的水平的针织带1。
[0132] 图19表示与本发明相比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9为相同的形状的针织物7即现有的网眼且由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大小几乎完全相同的线圈9的形状构成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图19(a)的针织物7为没有产生塑性变形时的网眼,如在宽度方向18即针迹方向上提高线圈9的密度使线圈9产生塑性变形,则全部线圈量均变小,形成如图19(b)所示的状态。如对图19(b)的针织物7施加输送方向17上的张力,则会因微小的拉伸度而使纱线的松弛量变得最少,成为图19(c)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但是,如进一步施加张力,则图19(c)的针织物7会通过在输送方向17上相邻的相同的两个线圈9的变形,比本发明的织带1a更容易拉伸,与拉伸度对应的张力降低,成为难以获得与伸展时的拉伸度对应的张力的状态。另外,即使对于宽度方向18,伴随相邻的两个线圈9的变形,也形成与本发明的织带1a相比相对于宽度方向18的针迹方向更加收缩的状态,成为难以使用的织带1a。这样一来,经过输送方向17和宽度方向18上的状态,成为图19(d)所示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的状态。
[0133] 图20表示与本发明相比未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的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9的形状不同的针织物7即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形状不同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图20(a)表示针织物7中在由未产生塑性变形的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构成的网眼上未施加张力的状态的图。图20(b)表示沿输送方向17拉伸而使大线圈9a的松弛最小时的图。图20(c)表示将图20(b)进一步拉伸而使小线圈9b产生变形的状态的图。这样一来,在形成有未产生塑性变形的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织带1a中,由大线圈9a产生的松弛大,在该松弛变为最小之前,输送方向17上的拉伸度大而在低张力下被拉伸。即,表示在小线圈9b获得张力而变形之前,拉伸度大,为低张力,从而成为难以作为输送带2使用的带。
[0134] 图21表示与本发明相比由未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的输送方向17即针距方向的相邻的线圈9的形状相同的针织物7即大线圈9a和小线圈9b的大小几乎完全相同的线圈9的形状构成的针织物7的针织组织8。图21(a)表示针织物7在输送方向17上没有拉伸的非张力时的状态,图21(b)表示沿输送方向17拉伸而使线圈9的松弛最小时的状态,图21(c)表示进一步沿输送方向17拉伸的状态的图。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在相同的线圈9中,未产生塑性变形的网眼的带从非张力时到线圈9的松弛最小的拉伸度较大,以低张力拉伸。即,表示在线圈9获得张力而松弛至最小之前,拉伸度大,为低张力,成为难以作为输送带2使用的带。
[0135] 图22是以坐标图表示本发明的织带1a的拉伸度和张力的关系的图。如图22所示,制作六种张力(直线的斜度)不同的带样品(A)~(F),对织带1a的拉伸度和张力进行确认,其结果为,织带1a中由线圈的松弛产生的拉伸率在2%以下,其后,成为能够线性地获得张力的织带1a。另外,对于拉伸率2%左右的转折点,如上所述,为由线圈9的松弛产生的低载荷区域,其后,为小线圈9b等主要产生变形的区域的中张力区域、高张力区域。而且,作为本织带1a的使用,优选使用超过该低载荷区域的区域,优选使用具有1%的拉伸度且0.1N/cm以上的斜度的织带1a。
[0136] 如上所述,与现有的带即机织物带和开孔橡胶相比,由本发明的纬编7a或经编7b的针织物7构成的针织物带1a在伸缩性和宽度方向18上的强度等方面,能够应对目前为止难以应用的领域,通过本发明,发现了作为由针织物7构成的带1的可使用性,并且,防止了针织物带1a的侧端部5的翘曲,实现了摩擦系数的稳定化,即使是重量较轻的小面积的输送物品,也无需依靠来自构成输送带2的织带1a的网眼的吸引,能够稳定地输送,而且还发现也能够用作传递驱动的传动带3。因此,由本发明的纬编7a或经编7b的针织物7构成的针织物带1a不仅可以用作输送装置25的输送带2,还可以充分用作驱动装置的传动带3。
[0137] 附图标记说明
[0138] 1 带
[0139] 1a 织带
[0140] 1b (织带的)表面(输送面)
[0141] 1c (织带的)背面(驱动面)
[0142] 1d 凸部
[0143] 1e 缠绕部
[0144] 1f 非缠绕部
[0145] 1g 台阶差
[0146] 2 输送带
[0147] 3 传动带
[0148] 4 无缝织带
[0149] 5 (织带的)侧端部
[0150] 7 针织物
[0151] 7a 纬编
[0152] 7b 经编
[0153] 8 针织组织
[0154] 9 (网眼的)线圈
[0155] 9a 大线圈
[0156] 9b 小线圈
[0157] 10 针织纱
[0158] 10a 仅单丝的针织纱
[0159] 10b 包芯纱的针织纱
[0160] 10c 捻纱(股线)的针织纱
[0161] 10d 添纱针织的针织纱
[0162] 10e 芯纱为异型截面的包芯纱的针织纱
[0163] 10f 包芯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
[0164] 10g 捻纱中包含异型截面的纱线的针织纱
[0165] 10h 添纱针织的添纱为异型截面的针织纱
[0166] 11 芯纱
[0167] 12 添纱
[0168] 12a 异型截面的添纱
[0169] 13 捻纱中包含的通常截面的纱线
[0170] 13a 捻纱中包含的异型截面的纱线
[0171] 14 包芯纱
[0172] 14a 异型截面的包芯纱
[0173] 15 长丝
[0174] 15a 单丝(芯纱)
[0175] 15b 热可塑性的长丝
[0176] 15c 摩擦系数高的长丝
[0177] 15e 低熔点的弹性纤维的长丝
[0178] 15f 导电性长丝
[0179] 15g 弹性纤维
[0180] 16 异型截面
[0181] 17 输送方向(针距方向)
[0182] 18 宽度方向(轴向、针迹方向)
[0183] 20 凸起部分
[0184] 22 上翘部
[0185] 23 下翘部
[0186] 24 驱动辊
[0187] 25 输送装置
[0188] 26 驱动辊(驱动带轮)
[0189] 26a 槽
[0190] 27 从动辊(从动带轮)
[0191] 27a 槽
[0192] 28 片状物品
[0193] 29 旋转轴
[0194] 30 树脂导向件
[0195] 31 驱动齿轮
[0196] Pg 针距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
[0197] Ps 针迹方向的网眼的线圈的间距
[0198] Φ 长丝直径
[0199] Ps0 线圈未产生变形时的长丝的相互缠绕的距离
[0200] Ps1 线圈产生变形时的长丝的相互缠绕的距离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