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 |
|||||||
申请号 | CN201610534232.4 | 申请日 | 2016-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92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12-07 |
申请人 | 湖州新嘉怡丝织印花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何时荣; | ||||
摘要 |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 染色 方法,调整了原有的灵菌红素的培养工艺,使培养的灵菌红素应用于蚕丝织物效果更佳,特别是染色较重的情况下,加入的灵菌红素的用量以及染色所需的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染色过程中无需加入媒染剂等化学 试剂 ,成本低,健康环保。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纺织印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影响,人们趋于追求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和对人类健康有利的方法来制取染料。开发天然染料是世界应用染料发展的总趋势,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很多天然染料具有安全可靠,色调自然,接近天然物质等优点,天然、多功能是染料发展的趋势。因此从自然资源中筛选出可以生产天然染料的微生物,进而开发新品种的天然染料,尤其是具有功能性的天然染料,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天然染料为人们开辟了广阔的领域。生物发酵产物稳定性高,专一性强,无污染,生产过程对人无伤害,因此,生物发酵法是一种很好的合成染料的方法。 [0003] 细菌染料灵菌红素是有三个吡咯环组成的甲氧基吡咯骨架结构的天然色素,是一些放线菌、沙雷氏菌及其他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疟疾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细菌染料灵菌红素作为染料染色后其染色织物就会有抗菌的功能,并且具有抗癌的作用。 发明内容[0005]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 [0006]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B、采用上述染色溶液对蚕丝织物进行染色,灵菌红素的用量为蚕丝织物质量分数的0.1-0.5%,染色浴比为1∶10-20,调节染液的pH值为4.0-6.0,染色温度为60-70℃,保温时间为15-25min。 [0009] C、染色结束后,将保温结束后将织物水洗、120℃烘干3-5min,即可。 [0010] 优选的,所述的灵菌红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 步骤一:将购买的菌种(黏质沙雷氏菌,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进行稀释,后将稀释后的细菌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0012] 步骤二:挑取红色素且颜色较深的菌株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并将该菌株在4℃的条件下保存。 [0017] 优选的,所述的蚕丝织物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杀菌处理。 [0018] 优选的,所述的杀菌处理方法为:150℃高温灭菌10min。 [0019] 垂穗披碱草为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高50-70厘米,栽培种80-120厘米。根茎疏丛状,根系发达,呈须状。秆直立,3-4节,基部节稍膝曲。叶片扁平,长6-8厘米,宽3-5毫米,两边微蹙草或下部平滑,上面疏生柔毛,叶鞘除基部者外,其余均短于节间。叶舌极短,长约0.5毫米。穗状花序排列较紧密,小穗多偏于穗轴的一侧,通常弯曲,先端下垂,长5-12厘米,穗轴每节一般有二枚小穗;接近顶端处各节仅具一枚小穗,基部具不育小穗,小穗梗短或无;小穗绿色,成熟带紫色,长12-15毫米,每小穗含3-4小花,其中仅2-3花可育。颖呈长圆形,具3-4脉,长4-5毫米,具1-4毫米长的短芒;外稃长披针形,具5脉;芒长12-20毫米,粗糙,向外反曲或稍展开,内稃与外稃具5脉,等长,先端钝圆或截平。花药成熟后变黑色。颖果,种子披针形,紫褐色,千粒重2.85-3.2克。 [0020] 经研究垂穗披碱草内部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本发明中加入垂穗披碱草,一方面可以提高染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染色后蚕丝面料的抗菌性能。 [0021]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调整了原有的灵菌红素的培养工艺,使培养的灵菌红素应用于蚕丝织物效果更佳,特别是染色较重的情况下,加入的灵菌红素的用量以及染色所需的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染色过程中无需加入媒染剂等化学试剂,成本低,健康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0022] 实施例1 [0023]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 A、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溶解,并加入垂穗披碱草提取物,然后加入到水中,制成染色溶液; [0026] C、染色结束后,将保温结束后将织物水洗、120℃烘干4min,即可。 [0027] 所述的灵菌红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 步骤一:将购买的菌种(黏质沙雷氏菌,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进行稀释,后将稀释后的细菌涂布于平板培养基(酵母粉10g/L,蛋白胨20g/L,葡萄糖2g/L,琼脂粉20g/L)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0029] 步骤二:挑取红色素且颜色较深的菌株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并将该菌株在4℃的条件下保存。 [0030] 步骤三:将筛选出来的菌株在种子培养基(蔗糖15g/L、酵母浸膏0.5g/L、氯化钠0.2g/L、硫酸镁1g/L,调整pH值7.0-7.5)中培养6h,后接入发酵培养基培养15h; [0031] 步骤四:分别对上清液和菌体进行分离;上清液直接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絮凝物先离心后用旋转蒸发器浓缩后在酸性甲醇中萃取。 [0032] 所述的蚕丝织物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所述的杀菌处理方法为:150℃高温灭菌10min。 [0033] 实施例2 [0034]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 A、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溶解,并加入垂穗披碱草提取物,然后加入到水中,制成染色溶液; [0036] B、采用上述染色溶液对蚕丝织物进行染色,灵菌红素的用量为蚕丝织物质量分数的0.5%,染色浴比为1∶20,调节染液的pH值为4.0-5.0,染色温度为65℃,保温时间为25min。 [0037] C、染色结束后,将保温结束后将织物水洗、120℃烘干3min,即可。 [0038] 所述的灵菌红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9] 步骤一:将购买的菌种(黏质沙雷氏菌,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进行稀释,后将稀释后的细菌涂布于平板培养基(酵母粉10g/L,蛋白胨20g/L,葡萄糖2g/L,琼脂粉20g/L)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0040] 步骤二:挑取红色素且颜色较深的菌株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并将该菌株在4℃的条件下保存。 [0041] 步骤三:将筛选出来的菌株在种子培养基(蔗糖15g/L、酵母浸膏0.5g/L、氯化钠0.2g/L、硫酸镁1g/L,调整pH值7.0-7.5)中培养7h,后接入发酵培养基培养15h; [0042] 步骤四:分别对上清液和菌体进行分离;上清液直接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絮凝物先离心后用旋转蒸发器浓缩后在酸性甲醇中萃取。 [0043] 所述的蚕丝织物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所述的杀菌处理方法为:150℃高温灭菌10min。 [0044] 实施例3 [0045]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6] A、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溶解,并加入垂穗披碱草提取物,然后加入到水中,制成染色溶液; [0047] B、采用上述染色溶液对蚕丝织物进行染色,灵菌红素的用量为蚕丝织物质量分数的0.1%,染色浴比为1∶10,调节染液的pH值为4.0-5.5,染色温度为60℃,保温时间为15min。 [0048] C、染色结束后,将保温结束后将织物水洗、120℃烘干5min,即可。 [0049] 所述的灵菌红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0] 步骤一:将购买的菌种(黏质沙雷氏菌,购自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进行稀释,后将稀释后的细菌涂布于平板培养基(酵母粉10g/L,蛋白胨20g/L,葡萄糖2g/L,琼脂粉20g/L)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0051] 步骤二:挑取红色素且颜色较深的菌株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并将该菌株在4℃的条件下保存。 [0052] 步骤三:将筛选出来的菌株在种子培养基(蔗糖15g/L、酵母浸膏0.5g/L、氯化钠0.2g/L、硫酸镁1g/L,调整pH值7.0-7.5)中培养8h,后接入发酵培养基培养15h; [0053] 步骤四:分别对上清液和菌体进行分离;上清液直接用乙酸乙酯将灵菌红素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絮凝物先离心后用旋转蒸发器浓缩后在酸性甲醇中萃取。 [0054] 所述的蚕丝织物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所述的杀菌处理方法为:150℃高温灭菌10min。 [0055] 将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3方法的蚕丝面料进行检测,并将染色中的参数与东华大学公开的CN102493228A灵菌红素对羊毛的染色方法进行对比,得到如下数据: [0056] [0057] 对比实施例1 [0058] 将实施例1中的垂穗披碱草提取物去除,其他条件不变,测试其染色效果和抗菌性能,得到如下数据: [0059] 实施例1 对比实施例1 皂洗色牢度 4级 4级 干摩擦牢度 4级 3级 湿摩擦牢度 4级 3级 抑菌性(白色念球菌) 98 85 抑菌性(大肠杆菌) 95 80 抑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97 90 [0060] 由对比实施例1可以知道,不加入垂穗披碱草提取物,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效果和抗菌性能均有较大影响。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