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压接端子、带端子电线及线束结构体 CN201380010857.5 2013-12-25 CN104137341B 2017-05-24 川村幸大; 外池翔; 折户博; 木原泰; 山田拓郎; 小泽正和
压接端子(10)具备盒部(20)和电线连接部(30)。盒部(20)与其他端子连接。电线连接部(30)与盒部(20)连接,并连接被覆线(50)。此外,电线连接部(30)包含通过焊接金属板而形成的中空部分,在该中空部分的内部形成有导通用挤压部(33b)和防用压缩部(33a)。导通用挤压部(33b)通过挤压被覆线(50)的导体部(51),来确保与被覆线(50)间的导通。防水用压缩部(33a)通过将被覆线(50)的被覆部(52)向内侧挤压而压缩该被覆部(52),来防止向内部浸水。
2 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模具 CN201480053933.5 2014-11-04 CN105594062A 2016-05-18 木原泰; 川村幸大; 外池翔; 中岛隆人; 小林浩; 多贺大泰
凸部(7)的高度(F)比压接前的压接部(5)的壁厚小。当凸部(7)的高度(F)比压接部的壁厚大时,容易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上形成凹部。即,由于向外侧流动的金属的量增多,因此容易在内表面侧形成与金属流对应的凹部。当形成这样的凹部时,与包覆部(27)之间的密合性有可能劣化。由于这样的间隙成为分的浸入路径,因此成为问题。对此,只要凸部(7)的高度(F)比压接前的压接部(5)的壁厚小,在压接时对压接部(5)进行了压缩时,向凸部(7)侧流动的金属量减少,就能够抑制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上形成凹部。
3 将线固定于连接元件的装置 CN201080011010.5 2010-02-23 CN102341973B 2015-06-03 克劳斯·考夫曼; 拉斯·梅尔; 克里斯蒂安·斯塔巴
发明涉及将线固定于连接元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该上模和下模各自包括压表面。在压表面之外的至少一个凹部被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
4 耐用焊接连接 CN201410158642.4 2014-03-14 CN104051870A 2014-09-17 I·斯托尔; 小J·W·科韦斯; G·亚塞拉; R·K·巴塔查里亚
发明公开了一种焊接的电连接件,包括焊接至电导体的电导体。铜电导体和铝电导体形成对接接头。套环位于对接接头上,并附接至铜电导体和铝电导体。套环不直接附接至铜电导体和铝电导体的被焊接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焊瘤位于对接接头和套环之间。
5 压接构造及压接方法 CN200810185386.2 2008-12-22 CN101465478B 2014-02-26 山上英久
发明提供一种压接构造及压接方法,在端子的压接部能够使电气特性及机械特性都达到最佳。本发明的压接构造是导体筒(20)对导体(Wa)进行压接的压接构造。导体筒(2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压接部(21、22)。阴型端子(1)的导体筒(20)形成为,在展开状态下多个压接部(21、22)的宽度分别不同。并且,多个压接部(21、22)都被沿着前后方向压缩成均匀的高度(α)。
6 压接金属模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201280021345.4 2012-02-08 CN103503249A 2014-01-08 杉本健一; 户板和郎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具有圆筒形状的端子压接部的端子配件中,在抑制龟裂、破损的产生的同时,能够形成保证电气性能的压接固定状态。为了实现该目的,压接金属模具备:第1金属模,在与电线压接部对应的形状的凹型面束缚电线压接部;和第2金属模,具备与凹型面成对的凸型面。在此,凹型面的凹部的宽度以及凸型面的凸部的宽度与电线压接部的外径相同。通过第1金属模的凹型面和第2金属模的凸型面将电线压接部加压成形,从而将电线压接部与插入到其筒内部的电线压接固定。
7 电缆及其制造的方法和装置 CN200980115385.3 2009-03-26 CN102017310B 2013-11-06 M·休伯
发明涉及一种电缆,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导线的内部导线布置,—在截面上环形包围内部导线布置的电缆外护套,和—在电缆的内部导线布置和外护套之间延伸的电屏蔽,其中将电屏蔽的局部区域向外翻转为使得所述局部区域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地与在电缆的内部导线布置和外护套之间分布的电屏蔽的主区域间隔开。根据本发明规定:将电屏蔽(2)的向外翻转的外部局部区域(25)嵌入电缆的护套(3)中。
8 用于连接电导体与电接触部件的方法和装置 CN201180040999.7 2011-08-25 CN103190036A 2013-07-03 H·鲍尔; G·塞茨; H-P·芬克; M·舍费尔; W·哈格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电导体(18)与电接触部件(16)连接的方法,其中接触部件(16)具有可变形的腿部(26),利用弯曲阳模(12)使腿部(26)变形成使导体(18)与接触部件(16)合地挤压,其中在接触部件(16)上这样施加作用,至少使腿部(26)材料结合地相互连接。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弯曲阳模(12)的装置,用于使电导体(18)与电接触部件(16)连接,其中接触部件(16)具有可变形的腿部(26),弯曲阳模(12)设计成,使腿部(26)变形成使导体(18)与接触部件(16)力锁合地挤压,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激光焊接仪(20),其中激光焊接仪(20)设计成,这样作用于接触部件(16)上,至少使腿部(26)材料结合地相互连接。
9 压接端子和端子的压接方法 CN201080049215.2 2010-10-25 CN102598416A 2012-07-18 新味義史
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其中增加电线和端子之间的接触来提升电连接性能。端子(1)的导体压接部分(11)由基板(11A)和从基板(11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的一对导体压夹片(11B)以向上敞开的大致U形截面形成。具有曲率半径是(R)的弯曲壁(11H)形成在从基板(11A)到所述导体压夹片(11B)的根部的范围内。如果电线的导体的半径是r,则弯曲壁曲率半径(R)被设置成满足R<r。因而,当所述导体压夹片(11B)向内绕成圆形以连同基板(11A)包裹电线的导体(Wa)时,电线的导体(Wa)与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大,并且能够可靠地保持接触电阻
10 连接器压挤工具 CN200610004264.X 2006-02-13 CN100592581C 2010-02-24 谢玛悦; 肖恩·M.·舒格; 诺亚·P.·蒙泰纳
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压挤工具,其中,该连接器压挤工具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可以从第二位置枢转移至第一位置;本体,所述本体被构造成当使所述手柄移至第一位置时向一起压挤;以及夹头,具有固定的几何形状,所述夹头与所述本体可操作性地连接,其中所述夹头包括多个毗连的开口,所述毗连的开口具有不同宽度,以容纳具有不同直径和不同长度的不同结构的连接器,所述多个毗连的开口的每个开口延伸通过所述夹头的厚度。
11 带有闭合筒的挤压电触头、挤压该触头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挤压工具 CN200580003229.X 2005-01-25 CN1914770A 2007-02-14 马克·德凯泽; 伊莎贝尔·凯斯; 弗拉维奥·凡蒂尼
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闭合截面挤压筒(3)的电触头,所述挤压筒通过使其所述截面从最初的基本凸形形状变形为最终的挤压形状而被挤压,所述挤压筒在最终挤压形状下压紧颈缩到电缆线束(15)上。根据本发明,所述挤压筒(3)的至少一个截面的厚度包括至少两个相邻凹痕(19),所述凹痕沿着所述截面的外周延伸并且向内指向。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挤压该触头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挤压工具。
12 压接金属模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201280021345.4 2012-02-08 CN103503249B 2016-09-07 杉本健一; 户板和郎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具有圆筒形状的端子压接部的端子配件中,在抑制龟裂、破损的产生的同时,能够形成保证电气性能的压接固定状态。为了实现该目的,压接金属模具备:第1金属模,在与电线压接部对应的形状的凹型面束缚电线压接部;和第2金属模,具备与凹型面成对的凸型面。在此,凹型面的凹部的宽度以及凸型面的凸部的宽度与电线压接部的外径相同。通过第1金属模的凹型面和第2金属模的凸型面将电线压接部加压成形,从而将电线压接部与插入到其筒内部的电线压接固定。
13 屏蔽电缆 CN201210145326.4 2012-05-11 CN102780097B 2016-04-20 O.迈耶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输HF信号电缆,其包括屏蔽物(4)、至少一个芯线(2)和导电的套管(7),其中该套管(7)具有几何形状上的第一与第二套管半部(7a、7b)以及第一区段(Ⅰ)与第二区段(Ⅱ)。套管(7)与屏蔽物(4)通过压接物而连接,使得该套管(7)在第一套管半部(7a)中在第一区段(Ⅰ)内具有至少一个压接飞刺(7.1、7.2),而在第二套管半部(7b)中无压接飞刺,以及在第一套管半部(7a)中在第二区段(Ⅱ)内无压接飞刺,而在第二套管半部(7b)中具有至少一个压接飞刺(7.3、7.4)。
14 压接端子和防水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CN201180049835.0 2011-10-14 CN103155284B 2015-12-16 大沼健太郎; 小林浩; 中嶋隆人; 村松沙织
使用了一种防压接端子(1)。该防水压接端子(1)具有基板部(4)和一对芯线压接片(2、3),该一对芯线压接片(2、3)与基板部(4)一体地形成,以在电线的压接处理期间形成环状芯线压接部(5),其中,一个芯线压接片(2)的末端侧向外弯折,以形成具有向外排斥的弯折部(16),另一个芯线压接片(3)的末端侧布置在弯折部外侧来作为覆盖部(17),并且通过排斥力允许弯折部的外表面与覆盖部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
15 压接端子、带端子电线及线束结构体 CN201380010857.5 2013-12-25 CN104137341A 2014-11-05 川村幸大; 外池翔; 折户博; 木原泰; 山田拓郎; 小泽正和
压接端子(10)具备盒部(20)和电线连接部(30)。盒部(20)与其他端子连接。电线连接部(30)与盒部(20)连接,并连接被覆线(50)。此外,电线连接部(30)包含通过焊接金属板而形成的中空部分,在该中空部分的内部形成有导通用挤压部(33b)和防用压缩部(33a)。导通用挤压部(33b)通过挤压被覆线(50)的导体部(51),来确保与被覆线(50)间的导通。防水用压缩部(33a)通过将被覆线(50)的被覆部(52)向内侧挤压而压缩该被覆部(52),来防止向内部浸水。
16 接触头以及包括该压接触头的电缆组件 CN201410085484.4 2014-01-13 CN103928776A 2014-07-16 P·德桑蒂斯; J·R·鲁斯
电缆组件(100)包括电线(106)和接合至电线的端子末端(108)的压接触头(105)。压接触头具有中心线(160)和自中心线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及第二侧壁(124、126)。中心线平行于压接触头的纵轴线(190)延伸。每个侧壁具有基座部分(132、142)和腿部部分(134、144)。腿部部分自中心线向腿部部分的纵向边缘延伸一侧向距离。基座部分自中心线向基座部分的纵向边缘延伸一侧向距离。对于第一和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腿部部分的侧向距离大于基座部分的侧向距离。第一和第二侧壁的腿部部分分别被定位成与第二和第一侧壁的基座部分相对。
17 压接端子和防水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CN201180049835.0 2011-10-14 CN103155284A 2013-06-12 大沼健太郎; 小林浩; 中嶋隆人; 村松沙织
使用了一种防压接端子(1)。该防水压接端子(1)具有基板部(4)和一对芯线压接片(2、3),该一对芯线压接片(2、3)与基板部(4)一体地形成,以在电线的压接处理期间形成环状芯线压接部(5),其中,一个芯线压接片(2)的末端侧向外弯折,以形成具有向外排斥的弯折部(16),另一个芯线压接片(3)的末端侧布置在弯折部外侧来作为覆盖部(17),并且通过排斥力允许弯折部的外表面与覆盖部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
18 端子压接装置、制造端子压接电线的方法和端子压接电线 CN200880101598.6 2008-02-08 CN101828313B 2013-06-12 伊东朗
发明的目的是在端子被压接到电线的端部上的情况下,在多个部位处以彼此不同的压缩率来执行压接而不增加需要在制造中对其进行控制的部位。将端子的压接部压接到在电线的端部处的导体上的端子压接装置包括:以载置方式支撑压接部的底部的砧座(40);和布置成接近或离开砧座(40)地移动的压接器(50),其中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在砧座(40)中形成多个砧座侧压接表面(42a,42b),各个砧座侧压接表面(42a,42b)被形成为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在沿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中彼此无段差地连续并且在其两个侧部中具有彼此不同的曲面形状。
19 压接压模 CN200880019677.2 2008-05-06 CN101821912A 2010-09-01 克里斯托弗·查德伯恩
发明揭示一种液压压接工具压接压模,其包含适于可拆卸地连接到液压压接工具的压模安装区域的第一区段及形成适于将连接器压接到导体上的压接表面的第二区段。所述压接压模包括适于防止与所述压接压模形成电弧的非导电材料。
20 压接构造及压接方法 CN200810185386.2 2008-12-22 CN101465478A 2009-06-24 山上英久
发明提供一种压接构造及压接方法,在端子的压接部能够使电气特性及机械特性都达到最佳。本发明的压接构造是导体筒(20)对导体(Wa)进行压接的压接构造。导体筒(2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压接部(21、22)。阴型端子(1)的导体筒(20)形成为,在展开状态下多个压接部(21、22)的宽度分别不同。并且,多个压接部(21、22)都被沿着前后方向压缩成均匀的高度(α)。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