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面板连接器 CN201380022607.3 2013-02-28 CN104364977B 2016-06-29 迈克·凡斯拉姆布罗克; 乔·莫尼; 维杰·科希
申请涉及一种面板连接器,用于定于一面板的一通孔,以允许从所述面板的一侧到另一侧的电连接。这种连接可视为是一外-内型连接。所述连接器可密封所述通孔,以阻止尘土、碎屑和/或液体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的一沟道可包括一密封垫片,且可收容设置于所述面板上的一环形肋部,以形成即使在加压喷射的情况下的一有效且可靠的密封。一旦锁定于所述面板,所述连接器还可防止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面板解除锁定。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用于与所述面板的开口的一对接凹槽接合的一弹性锁定臂可防止反向旋转解除锁定,且棘爪元件可防止所述连接器处于锁定位置之后继续旋转。
2 用于互联电缆的方法 CN200680045736.4 2006-10-31 CN101322285B 2010-12-22 吉诺·托内洛; 米尔科·托内洛
一种用于将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4)互联的方法,第一线缆由封装于第一绝缘套(3)中的纤维束(2)构成,第二线缆由封装于第二绝缘套(6)中的金属导体(5)构成;该方法规定去除覆盖碳纤维束的第一端(7)的第一套(3)的第一部分,并去除覆盖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的第二套(6)的第二部分,去除的范围大于第一部分。该方法然后规定在所述碳纤维束(2)上螺旋状地缠绕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其中,从第一线缆(1)的第一端(7)开始以第一方向进行所述缠绕,直到该金属导体(5)影响第一套(3),然后改变该第二端(8)所限定的螺旋的前进方向,以提供至少一个圈(9)覆盖第一套(3)。该方法然后规定以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向后朝着束(2)的第一端(7)的第二方向螺旋状地缠绕金属导体(5),并将第一和第二线缆(1,4)相互排成一行,然后添加至少一个覆盖部件层(10)以将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全部覆盖。
3 具有绝缘引线和元件隔板的通孔互连装置 CN98803876.5 1998-01-23 CN1192401C 2005-03-09 J·D·林特; A·J·古蒂尔雷兹; V·H·伦特里尔
一种在一个微型组件(24)内部用电路互连各种电子元件(20)的引线(22)的装置。采用一个具有多个电子元件隔板(14)和引线通孔(15)的不导电的基座部件(10)。通孔大体上位于基座部件的内部区域,用来尽量减少引线和外部组件端子之间有可能出现的电场磁场干扰或是电容的耦合。在装配组件的过程中,将电子元件放在基座部件内部由上述隔板所形成的凹槽(16)中。这些凹槽和隔板使元件对齐,并且有助于在制造期间保持电路的隔离和均匀性。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的引线拧到一起形成互连,并且将其插入一个通孔。使插入通孔的引线突出于基座部件的底面下面,以便用一步工序焊接(50)所有的这些连接点。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制造和人工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元件和整个组件的可靠性。
4 一种导线快速连接装置 CN201510839853.9 2015-11-27 CN105428827A 2016-03-23 王凯; 王绍辉; 张萍; 冯丽敏; 郑玉柯; 扶军; 李利芳; 杨柏林; 刘丽平; 赵晓俊; 侯玉红
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线快速连接装置,包括空心柱状绝缘护套、在绝缘护套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穿线孔,在绝缘护套的内部设有紧线套,紧线套呈空心的柱状结构,且紧线套的中心轴线与绝缘护套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紧线套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转轴与绝缘护套的内壁转接,所述紧线套能够360度转动,在紧线套上设置有两个进线孔,且两个进线孔分别与绝缘护套两端面上的穿线孔相对应;紧线套一端部的转轴伸出绝缘护套并连接有拨盘。在使用时,将需要连接的两根导线分别从绝缘护套两端面上的穿线孔穿入,并伸入到紧线套上的进线孔内,然后拨动拨盘,使进线套转动,进而使两根导线实现快速连接,操作简单、连接牢固,不影响导电性能。
5 绝缘电线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CN201180033352.1 2011-07-05 CN102971911B 2015-06-10 伊藤直树
发明涉及绝缘电线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了绝缘电线的一种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其中,当将待彼此连接的绝缘电线的导体互缠成束时,尽可能地抑制对导体的损坏,并且当待彼此连接的电线的数目多或电线的横截面大时,也能够最小化对导体的损坏。连接结构包括护套连接部(11),其中作为在露出的导体部(22、32)的两侧处的部分的多根电线(20、30)的护套部(21、31),以相互叠置的状态捆绑在一起;以及导体连接部(12),其中多根电线(20、30)的导体部(22、32)在被折叠的状态下互缠,并且导体部(22、32)的除了被折叠的导体部部分的之外的部分被声波焊接成一体。
6 阴性端子 CN201380025852.X 2013-05-17 CN104303372A 2015-01-21 宇野雅文; 堀内宽二; 辻井芳朋; 逢泽胜彦; 高田宪作
一种阴性端子(10),设置有:筒部(14),阳性端子(11)被插入该筒部(14)中;多个第一弹性件(23),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23)从所述筒部(14)的底壁(15)向所述筒部(14)内突出,并且第一弹性件(23)在与所述阳性端子(11)插入所述筒部(14)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以及多个第二接触构件(28),所述多个第二接触构件(28)在所述筒部(14)中被布置在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23)对应的位置中,使得所述阳性端子(11)被夹在多个第一弹性件(23)和所述第二接触构件之间。相应地,由于第一弹性件(23)将理想的接触压施加到阳性端子(11),所以阳性端子(23)被第二接触构件(28)以理想的接触压力挤压
7 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 CN97102438.3 1997-02-13 CN1109394C 2003-05-21 西村清志; 山本登子雄; 服部武
一种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该线圈部件具有线圈绕线3、缠住该线圈绕线3终端部3a、3b的端子销4、固定该端子销4一端部的端子部7、与端子销4联接并向线圈绕线3通电的通电部件10。本发明使该端子销4的开放端侧的直径比引出通电部件10的根部侧的直径大,成为当通电部件被拉向端子销4的伸出方向时、与之抵靠的抵靠部。导线等的通电部件可与线圈绕线终端部不发生干扰地被端子销挡住,从而防止通电部件的切断。
8 阴性端子 CN201380025852.X 2013-05-17 CN104303372B 2017-09-26 宇野雅文; 堀内宽二; 辻井芳朋; 逢泽胜彦; 高田宪作
一种阴性端子(10),设置有:筒部(14),阳性端子(11)被插入该筒部(14)中;多个第一弹性件(23),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23)从所述筒部(14)的底壁(15)向所述筒部(14)内突出,并且第一弹性件(23)在与所述阳性端子(11)插入所述筒部(14)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以及多个第二接触构件(28),所述多个第二接触构件(28)在所述筒部(14)中被布置在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23)对应的位置中,使得所述阳性端子(11)被夹在多个第一弹性件(23)和所述第二接触构件之间。相应地,由于第一弹性件(23)将理想的接触压施加到阳性端子(11),所以阳性端子(23)被第二接触构件(28)以理想的接触压力挤压
9 面板连接器 CN201380022607.3 2013-02-28 CN104364977A 2015-02-18 迈克·凡斯拉姆布罗克; 乔·莫尼; 维杰·科希
申请涉及一种面板连接器,用于定于一面板的一通孔,以允许从所述面板的一侧到另一侧的电连接。这种连接可视为是一外-内型连接。所述连接器可密封所述通孔,以阻止尘土、碎屑和/或液体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接器的一沟道可包括一密封垫片,且可收容设置于所述面板上的一环形肋部,以形成即使在加压喷射的情况下的一有效且可靠的密封。一旦锁定于所述面板,所述连接器还可防止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面板解除锁定。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用于与所述面板的开口的一对接凹槽接合的一弹性锁定臂可防止反向旋转解除锁定,且棘爪元件可防止所述连接器处于锁定位置之后继续旋转。
10 用于智能窗户的连接器 CN201280069715.1 2012-12-11 CN104114804A 2014-10-22 史蒂芬·C·布朗; 马克·A·柯林斯; 崔维斯·D·威布尔; 亚历山大·路默; 丹尼斯·穆林斯
发明提供用于智能窗户的连接器。智能窗户可并有可光学切换窗格。在一个方面中,窗户单元包含绝缘玻璃单元,所述绝缘玻璃单元包含可光学切换窗格。导线组合件可附接到所述绝缘玻璃单元的边缘且可包含与所述可光学切换窗格的电极电连通的导线。浮动连接器可附接到所述导线组合件的远端。所述浮动连接器可包含凸缘及鼻部,其中所述凸缘中的两个孔用于将所述浮动连接器紧固到第一框架。所述鼻部可包含呈现相反极性的两个暴露接点的端面。预接线间隔件改进绝缘玻璃单元的制造效率及密封完整性。电连接系统包含嵌入所述绝缘玻璃单元的辅助密封中的电连接系统。
11 绝缘电线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CN201180033352.1 2011-07-05 CN102971911A 2013-03-13 伊藤直树
发明涉及绝缘电线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了绝缘电线的一种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其中,当将待彼此连接的绝缘电线的导体互缠成束时,尽可能地抑制对导体的损坏,并且当待彼此连接的电线的数目多或电线的横截面大时,也能够最小化对导体的损坏。连接结构包括护套连接部(11),其中作为在露出的导体部(22、32)的两侧处的部分的多根电线(20、30)的护套部(21、31),以相互叠置的状态捆绑在一起;以及导体连接部(12),其中多根电线(20、30)的导体部(22、32)在被折叠的状态下互缠,并且导体部(22、32)的除了被折叠的导体部部分的之外的部分被声波焊接成一体。
12 形成到有源器件线的电接头的方法和系统 CN200510124673.9 2005-11-14 CN100448022C 2008-12-31 埃里克·V·克利尼
申请涉及形成到有源器件线的电接头的方法和系统。具体地,公开了将有源器件线电连接到输出的有源器件线系统和方法。在一种实施例中,有源器件线包括基本上为锥形的端部,该锥形端部将线的组成单元暴露出来,以耦接到输出设备的配合部分。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有源器件线包括将组成丝的组成单元暴露出来以耦接到输出设备的配合部分的斜切坡。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有源器件线系统,其包括电接头和在输出设备上的配合部分,该电接头包括下述之一:暴露出所述有源器件线的至少两个组成单元的基本上锥形的端部;暴露出所述有源器件线的至少两个组成单元的斜切坡。
13 用于互联电缆的方法 CN200680045736.4 2006-10-31 CN101322285A 2008-12-10 吉诺·托内洛; 米尔科·托内洛
一种用于将第一电缆(1)与第二线缆(4)互联的方法,第一电缆由封装于第一绝缘套(3)中的纤维束(2)构成,第二线缆由封装于第二绝缘套(6)中的金属导体(5)构成;该方法规定去除覆盖碳纤维束的第一端(7)的第一套(3)的第一部分,并去除覆盖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的第二套(6)的第二部分,去除的范围大于第一部分。该方法然后规定螺旋状地缠绕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从第一线缆(1)的第一端(7)开始,直到该金属导体(5)影响第一套(3),然后改变该第二端(8)所限定的螺旋的前进方向,以提供至少一个圈(9)覆盖第一套(3)。方法然后规定在束(2)的第一端(7)的方向螺旋状地缠绕金属导体(5),第一和第二线缆(2,4)相互排成一行,然后添加至少一层(10)或其它导体或覆盖部件以将金属导体(5)的第二端(8)全部覆盖。
14 形成到有源器件线的电接头的方法和系统 CN200510124673.9 2005-11-14 CN1787227A 2006-06-14 埃里克·V·克利尼
申请涉及形成到有源器件线的电接头的方法和系统。具体地,公开了将有源器件线电连接到输出的有源器件线系统和方法。在一种实施例中,有源器件线包括基本上为锥形的端部,该锥形端部将线的组成单元暴露出来,以耦接到输出设备的配合部分。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有源器件线包括将组成丝的组成单元暴露出来以耦接到输出设备的配合部分的斜切坡。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有源器件线系统,其包括电接头和在输出设备上的配合部分,该电接头包括下述之一:暴露出所述有源器件线的至少两个组成单元的基本上锥形的端部;暴露出所述有源器件线的至少两个组成单元的斜切坡。
15 具有绝缘引线和元件隔板的通孔互连装置 CN98803876.5 1998-01-23 CN1251684A 2000-04-26 J·D·林特; A·J·古蒂尔雷兹; V·H·伦特里尔
一种在一个微型组件(24)内部用电路互连各种电子元件(20)的引线(22)的装置。采用一个具有多个电子元件隔板(4)和引线通孔(5)的不导电的基座部件(10)。通孔大体上位于基座部件的内部区域,用来尽量减少引线和外部组件端子之间有可能出现的电场磁场干扰或是电容的耦合。在装配组件的过程中,将电子元件放在基座部件内部由上述隔板所形成的凹槽(16)中。这些凹槽和隔板使元件对齐,并且有助于在制造期间保持电路的隔离和均匀性。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的引线拧到一起形成互连,并且将其插入一个通孔。使插入通孔的引线突出于基座部件的底面下面,以便用一步工序焊接(50)所有的这些连接点。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制造和人工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元件和整个组件的可靠性。
16 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 CN97102438.3 1997-02-13 CN1165424A 1997-11-19 西村清志; 山本登子雄; 服部武
一种线圈部件及使用该线圈部件的电动机。该线圈部件具有线圈绕线3、缠住该线圈绕线3终端部3a、3b的端子销4、固定该端子销4一端部的端子部7、与端子销4联接并向线圈绕线3通电的通电部件10。本发明使该端子销4的开放端侧的直径比引出通电部件10的根部侧的直径大,成为当通电部件被拉向端子销4的伸出方向时、与之抵靠的抵靠部。导线等的通电部件可与线圈绕线终端部不发生干扰地被端子销挡住,从而防止通电部件的切断。
17 絶縁電線の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2010153087 2010-07-05 JP5723112B2 2015-05-27 伊藤 直樹
18 Connection method of wire JP2009034472 2009-02-17 JP5191923B2 2013-05-08 陽介 高屋敷; 肇 高田; 嘉彦 渡邊; 浩一郎 松下
19 Wire interconnect method JP2008543759 2006-10-31 JP4757312B2 2011-08-24 ジーノ・トネッロ; ミルコ・トネッロ
20 Connection method of electric wire JP2009034472 2009-02-17 JP2010192222A 2010-09-02 TAKAYASHIKI YOSUKE; TAKADA HAJIME; WATANABE YOSHIHIKO; MATSUSHITA KOICHIRO
<P>PROBLEM TO BE SOLVED: To provide a connection method of an electric wire in which bonding strength can be improved and variations in the bonding strength can be suppressed. <P>SOLUTION: The connection method of the electric wire 51 includes a preparation process in which covering of a plurality of the electric wires 51 are removed to expose conductors 52 and a weld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conductors 52 exposed by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re ultrasonically welded to each other. This method also includes a twist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conductors 52 are twisted around each other after the preparation work and before the welding process while keeping a distance L between chucks constant. <P>COPYRIGHT: (C)2010,JPO&INPIT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