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01 一种考虑破碎程度的钻井井位选择方法 CN201310655079.7 2013-12-06 CN104695935A 2015-06-10 田中兰; 邹来方; 杨恒林; 闫相祯; 杨秀娟; 张立松
一种考虑破碎程度的钻井井位选择方法,属于煤层气钻井工程领域。从待钻区目的煤层钻孔获取大块岩心,确定煤岩的岩石类型系数和地质强度指标;对获得的大块岩心进行实验试样加工,制得多组标准圆柱体煤岩心试件;采用单轴抗压试验机对所制得的多组煤岩心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将多组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待钻区块的煤岩单轴抗压强度;根据霍克-布朗准则定义煤岩破碎系数公式,用以评价煤层破碎程度;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待钻区块目的煤层的地应场,将待钻区块目的煤层每个单元的最大主应力值、最小主应力值,单轴抗压强度,岩体系数代入煤岩破碎系数公式,计算待钻区块目的煤层的破碎系数。
102 一种稠油及超稠油油藏地下改质开采的井身结构和方法 CN201410831838.5 2014-12-26 CN104563981A 2015-04-29 吴永彬; 王红庄; 刘尚奇; 张艳娜
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及超稠油油藏地下改质开采的井身结构和方法。该井身结构包括:油管、催化剂注入管和加热装置;催化剂注入管的平段设置有不均匀分布的注入孔;加热装置包括高能熔盐加热管、电加热管、电阻丝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射频加热装置或微波加热装置;油管包括平行双油管、同心双油管或单根连续打孔的油管。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井身结构的改质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本发明的稠油及超稠油油藏地下改质开采的井身结构和方法,可快速溶油并大幅降低原油粘度,进一步提高采出流体的流动性,可以实现对油藏的长时间持续改质。
103 一种稠油及超稠油油藏的地下加氢催化改质开采方法 CN201410681492.5 2014-11-24 CN104533364A 2015-04-22 吴永彬; 王红庄; 刘尚奇; 张艳娜
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及超稠油油藏的地下加氢催化改质开采方法。该方法包括:部署注采井网;注入井内下入高能熔盐加热管生产井内下入催化剂注入管及高能熔盐加热管;通过高能熔盐加热管对注入井与生产井分别进行连续加热;在注入井注入介质过程中,向催化剂注入管中注入催化剂流体;催化剂流体的注入速度为每产出1吨原油注入1-100kg的催化剂流体;其中,催化剂流体包括1-50wt%的催化剂,0.01-10wt%的供氢剂或供氘剂,0.01-5wt%的结焦抑制剂,0-1wt%相悬浮剂或分散助剂,其余为超临界流体。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于埋深超过1000米的稠油及超稠油油藏的改质开采,该方法能够加强稠油改质降粘,有效提高驱油效率。
104 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 CN201410602207.6 2014-10-31 CN104453834A 2015-03-25 朱黎明; 李中超; 赵磊; 王自立; 毛立华; 袁振武; 韩圆庆; 高江博
发明提供了一种井组注采关系优化调整方法,属油田开发工程领域,通过编制待调整区沉积微相分布图、砂层组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孔隙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建立待调整区块三维相控地质模型,确定待调整区块井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态,对待调整区块井组注采关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沉积微相控制,建立起与真实地层符合率更高的地质模型;在进行井组数值模拟过程中,充分考虑沉积微相的影响,不同沉积微相赋予其相应渗流特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模拟出的不同相带内的剩余油分布状态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得到的井组调整参数更加可靠,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105 钻井台的优化定位的系统和方法 CN201280072802.2 2012-05-31 CN104411911A 2015-03-11 R·D·科尔文; O·R·杰曼; D·普拉特; P·W·伍达得
用于平井开发的钻井台的优化定位的系统和方法,其考虑了每一个水平井的位置和间隔、边界及各种地面/地下危险。
106 显示油气产量参数的图形表示的方法和系统 CN201380025079.7 2013-03-13 CN104334828A 2015-02-04 C·M·洛佩兹加西亚; G·茉莉卡; G·A·卡瓦雅尔; M·A·维拉弥渣
显示油气产量参数的图形呈现。各个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些是包括下述的方法:读取油气井的产量参数的历史值;相对于关于产量参数的多个计划值分别计算多个偏差值;在计算机系统的显示设备上显示油气田中的油气井的位置的俯视图;以及在显示设备上靠近该位置处显示图形图像,该图形图像描述多个偏差值中的每一个。
107 多层叠置层气系统开采井设计方法 CN201410399042.7 2014-08-14 CN104295292A 2015-01-21 吴财芳; 李腾; 刘小磊; 张晓阳; 霍战波; 周琦忠
发明涉及一种多层叠置层气系统开采井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将具有相同视储层压的储层划分为同一含气系统层,第二方面选择产能较高的煤层作为煤层气开采的主要目的层,第三方面根据多煤层区含气系统层的数量确定钻井平台需要钻进的垂直钻井数量,并据此确定各垂直钻井的射孔及非射孔层位。使用该层叠置煤层气系统开采井设计方法,不仅结合直井及丛式井的优点,而且提出一种新的丛式井井型设计,即在同一钻井平台上,分别向各个含气系统层各钻进一口煤层气垂直井,各煤层气井间互不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开采出区域内的煤层气,达到提高煤层气井产能的效果。
108 蒸汽防锥进/脊进技术(SACT)补救方法 CN201380024267.8 2013-05-08 CN104271878A 2015-01-07 R·K·克尔; P·杨
发明涉及从初级油开采井中恢复采油的循环补救方法,所述初级油开采井已由于底入侵(锥或脊)而堵水,其中:(a)所述初级油开采井具有大于95%(v/v)的采出含水率;(b)所述油是重质油,其原位粘度>1000cp;其中所述方法包括:(c)注入体积为累积初级油开采量的0.5至5.0倍的蒸汽段塞,蒸汽体积以水体积量度;(d)在所述蒸汽注入完成后,将所述井关闭以进行一段浸泡时间;和(e)开采所述井至所述含水率大于95%。
109 使用动态产量标准来规划井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201410409372.X 2009-12-07 CN104196515A 2014-12-10 阿尔文·斯坦利·卡里克; 丹·科尔文
用于在油气藏模拟器内对多个井位置进行自动地和最佳地规划的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和方法采用动态产量标准,以在油气藏模拟器中动态地和直接地生成和优化新井的目标完井段和相关联的井几何参数。
110 使用动态产量标准来规划井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200980153946.9 2009-12-07 CN102272725B 2014-08-27 阿尔文·斯坦利·卡里克; 丹·科尔文
用于在油气藏模拟器内对多个井位置进行自动地和最佳地规划的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和方法采用动态产量标准,以在油气藏模拟器中动态地和直接地生成和优化新井的目标完井段和相关联的井几何参数。
111 用于原位石油改质与回收的井衬管分段以及原位改质与回收的方法 CN200980150556.6 2009-10-14 CN102257241B 2014-04-09 康芮·爱亚沙
一种在回收工序中使用的井衬管分段。本发明提供一种细长的、通常为圆筒形的外衬管部件和一种以同心方式定位于所述外衬管部件内的内细长衬管部件。在所述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空间中提供烃改质催化剂。可以将所述外衬管部件可旋扭地联结在一起。在所述外衬管与所述内衬管之间提供可滑动密封件,以适应所述两个衬管之间有差异的热生长。本发明也提供一种使用具有预安装于其中的烃改质催化剂的井衬管分段的工序,作为制造井衬管分段的方法。
112 井和泄流位置的自动化油田开发方案 CN200880005311.X 2008-05-29 CN101617101B 2013-12-04 彼得·杰拉尔德·提尔克; 威廉·J·巴利; 彼诺矣德·库伊特; 迈克·弗雷吉; 马丁·克里克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计算油气田中的井和泄流位置的混合改进算法。该技术包括使用设计满足钻进和结构约束的实际井的自动井设计工具在静态储层模型上设计一组井。然后使用最大化采收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成本函数根据动态流动模拟选择这些位置的子集。具体地,使用成本和价值的快速计算分析工具初始产生候选目标、泄流孔和轨迹的较大群,并且随着工作流程的进行,群大小在每一个相继的操作中减小,从而有助于使用用于对储层进行经济评价的更复杂的计算分析工具,同时减少获得结果的整个时间。在最终的操作中,仅需要对最希望的FDP进行少量全油藏模拟。
113 用于原位转化富含有机物岩层的井下燃烧器 CN200880016359.0 2008-04-18 CN101680285B 2013-05-15 R·D·卡敏斯克; C·C·拉斯穆森
提供的是原位加热目标富含有机物岩层如页岩地层选定部分的方法。方法包括在井筒中提供套管——所述套管延伸至富含有机物岩层选定部分之内或下方的深度——以及还在套管内提供管道的步骤。在管道和周围的套管之间形成了环状区域。空气或其它化剂和可燃燃料注入井筒中。空气或可燃燃料是化学计量燃烧过量的。方法还包括在井筒中提供硬件以便使空气和可燃燃料基本上在富含有机物岩层的深度处混合并燃烧。硬件可包括一个以上的燃烧器。可以沿着第一燃烧器附近的管道安置绝缘,从而降低管道内的传热系数并且在环状空间内提供更均匀的温度
114 用于原位页岩油开发的优化的井布置 CN200780045638.5 2007-10-10 CN101595273B 2013-01-02 W·A·西明戈顿; R·D·卡敏斯克
发明发明名称是用于原位页岩油开发的优化的井布置。提供了布置用于原位转化过程的加热井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确定热能沿着其将最有效传播穿过地下地层的方向和在所述地下地层中对多个加热井进行完井,其中加热井在所确定的方向比在横向于所确定的方向的方向上间隔更远。在一方面,所述确定热能沿着其将最有效传播的方向的步骤是基于关于地下地层的地质学数据的观察进行的。所述地质学数据可以包括地下地层中的最小平主应方向。可选地,所述地质学数据可以包括地下地层中的层面方向、相对于地面地形的地下地层的倾斜度、干酪根的有机含量、初始地层渗透性。
115 利用井眼在地层的至少两个区域中的现场转化处理系统 CN200680013312.X 2006-04-21 CN101163859B 2012-10-10 H·J·维讷格; C-F·苏
发明描述了一种用于加热地下地层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位于地层中的多个开口内的细长加热器(244)。对于加热器长度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两个加热器大体上彼此平行。至少两个加热器在地层的第一区域具有第一端部分(234),在地层的第二区域具有第二端部分(238)。随时间变化的电流源(254)配置成向至少两个加热器施加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加热器的第一端部分配置成被施加大体上相同的电压。加热器的第二部分配置成被施加大体上相同的电压。
116 利用非磁导体的温度限制加热器 CN200680013090.1 2006-04-21 CN101163854B 2012-06-20 C·K·哈里斯; H·J·维讷格
发明描述了一种加热器。加热器包括磁导体(242)和电耦合于所述铁磁导体的电导体(244)。铁磁导体相对于电导体设置,使得由铁磁导体中随时间变化的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在低于或接近选定温度的温度下将大部分电流流动约束在电导体。
117 用于从页岩原位提取油的方法和系统 CN201080021196.2 2010-05-13 CN102428252A 2012-04-25 A.K.伯纳姆; R.L.戴; P.H.瓦尔曼; J.R.麦康纳吉; H.G.哈里斯; P.勒维克; R.G.沃特
一种用于从位于覆盖层下面的页岩沉积物内的地下油页岩本体提取的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加热油页岩本体的能量递送子系统和用于收集从油页岩本体干馏的烃的烃收集子系统。能量递送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从地球表面钻过覆盖层到达油页岩本体的底部附近的深度的能量递送井,所述能量递送井大体上从待干馏的油页岩本体的近端之上的表面位置向下延伸并且继续延伸到油页岩本体的底部附近。能量递送井可以倾斜地延伸到油页岩本体中。
118 用于现场方法的低温屏障 CN200680013122.8 2006-04-21 CN101163852B 2012-04-04 D·基姆; H·J·维纳加尔
发明提供用于围绕地下处理区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冷冻屏障的系统,其包括:多个冷冻井(114),其中定位在地面中的至少一个冷冻井包括井罐(116);传热流体;和被配置成将传热流体供应给冷冻井的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被配置成将传热流体冷却到一个温度,该温度允许提供给第一冷冻井的传热流体在-35℃到-55℃的范围内。本发明也提供形成和保持低温区的方法。
119 用于原位石油改质与回收的井衬管分段以及原位改质与回收的方法 CN200980150556.6 2009-10-14 CN102257241A 2011-11-23 康芮·爱亚沙
一种在回收工序中使用的井衬管分段。本发明提供一种细长的、通常为圆筒形的外衬管部件和一种以同心方式定位于所述外衬管部件内的内细长衬管部件。在所述两个部件之间的间隙空间中提供烃改质催化剂。可以将所述外衬管部件可旋扭地联结在一起。在所述外衬管与所述内衬管之间提供可滑动密封件,以适应所述两个衬管之间有差异的热生长。本发明也提供一种使用具有预安装于其中的烃改质催化剂的井衬管分段的工序,作为制造井衬管分段的方法。
120 利用油藏模拟器动态开发井眼规划的系统和方法 CN200980145960.4 2009-09-11 CN102216562A 2011-10-12 沙西·阿巴索夫; 阿尔文·斯坦利·卡利克; 罗恩·莫斯布尔格
利用油藏模拟器动态开发井眼规划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和方法基于实际和潜在的油藏性能,利用油藏模拟器开发用于多井眼的规划。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