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基本电子电路 / 一般编码、译码或代码转换 / 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

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

申请号 CN202410141483.0 申请日 2024-02-01 公开(公告)号 CN117997347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灿芯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段江昆; 林志伦; 岳庆华; 庄志青;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 电压 范围的动态比较器 电路 ,包括:预 放大器 和 锁 存器,以及电源端VDD;所述电源端VDD的两端分别连接PM1和PM2,所述PM1连接输入对管NM1,所述输入对管NM1连接VINN,所述PM2连接输入对管NM2,所述输入对管NM2连接VINP,所述PM1与输入对管NM1之间的 连接线 接入比较器LATCH,所述比较器LATCH连接VOUTN‑、VOUTP+。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SARADC中新型动态比较器电路,展宽了比较器输入共模电压,减弱了ADC的实际应用中由于输入共模偏移导致的性能下降,并且还因此减弱了MOS器件在PVT条件下的 沟道 长度调制效应,使动态比较器性能在PVT条件下更加稳定,具有工程意义。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大器存器,
以及电源端VDD;
所述电源端VDD的两端分别连接PM1和PM2,所述PM1连接输入对管NM1,所述输入对管NM1连接VINN,所述PM2连接输入对管NM2,所述输入对管NM2连接VINP,所述PM1与输入对管NM1之间的连接线接入比较器LATCH,所述比较器LATCH连接VOUTN‑、VOUT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M1与PM2连接线的中部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PM1和PM2的栅漏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中间的VFB点连接到PM3的源极,所述PM3连接电阻R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M1和PM2的栅极连接到PM3的漏极,所述PM3的漏极和栅极通过R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级NM1、NM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锁存器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M1、PM2的栅极和漏极交叉连接PM3、PM4,所述PM3、PM4为二极管形式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M3的栅极与漏极连接PM5,所述PM5的栅极与漏极连接电阻R1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M4的栅极与漏极连接PM6,所述PM6的栅极与漏极连接电阻R2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级NM1、NM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锁存器的输入端。

说明书全文

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比较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高速动态比较器电路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的SARADC中,动态比较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ADC最终的量化精度与线性度。在ADC的实际工作情况下,传统的高速动态比较器极易受到由于ADC输入共模电压的偏移导致MOS器件工作在非饱和区,从而造成比较器性能下降。
[0003] 综上所述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包括:
[0007] 预放大器存器,
[0008] 以及电源端VDD;
[0009] 所述电源端VDD的两端分别连接PM1和PM2,所述PM1连接输入对管NM1,所述输入对管NM1连接VINN,所述PM2连接输入对管NM2,所述输入对管NM2连接VINP,所述PM1与输入对管NM1之间的连接线接入比较器LATCH,所述比较器LATCH连接VOUTN‑、VOUTP+。
[0010] 优选的,所述PM1与PM2连接线的中部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PM1和PM2的栅漏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中间的VFB点连接到PM3的源极,所述PM3连接电阻R3。
[0012] 优选的,所述PM1和PM2的栅极连接到PM3的漏极,所述PM3的漏极和栅极通过R3连接。
[0013] 优选的,所述电容C1,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级NM1、NM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锁存器的输入端。
[0014] 优选的,所述PM1、PM2的栅极和漏极交叉连接PM3、PM4,所述PM3、PM4为二极管形式的连接。
[0015] 优选的,所述PM3的栅极与漏极连接PM5,所述PM5的栅极与漏极连接电阻R1的两端。
[0016] 优选的,所述PM4的栅极与漏极连接PM6,所述PM6的栅极与漏极连接电阻R2的两端。
[0017] 优选的,所述电容C1、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级NM1、NM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锁存器的输入端。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 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SARADC中新型动态比较器电路,展宽了比较器输入共模电压,减弱了ADC的实际应用中由于输入共模偏移导致的性能下降,并且还因此减弱了MOS器件在PVT条件下的沟道长度调制效应,使动态比较器性能在PVT条件下更加稳定,具有工程意义。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 本发明在传统“预放大器+锁存器”的动态比较器结构的基础上,展宽了第一级预放大器的输入共模电压范围,并且使用电容耦合的Auto‑zero技术避免了输入共模电压对第二级锁存器的影响。
[0027] 以NMOS作为输入对管的预放大器为例,传统的预放大器中带有类二极管连接形式(栅漏自偏置连接)的负载,当二极管连接方式的MOS器件处于饱和区工作时,其源漏电压(VDS)至少要大于一个阈值电压(VTH),因此对于输入对管来说,为了保持其工作在饱和区,其栅极电压必须低于电源电压(VDD)减去一个阈值电压,这就是输入共模电平的上限。
[0028] 本发明在此基础上,将二极管连接的MOS器件的栅极和漏极引到另一电流支路上,将其接入另一个MOS器件的源极和漏极,并且该MOS器件的栅极通过连接漏极的一个可调电阻自偏置,通过设计该支路的电流,该MOS器件的宽长以及该电阻值的大小来调节原二极管连接形式的MOS器件的漏极电压,这样,原二极管连接形式的MOS器件的VDS只需要损失一个VDSsat(=VGS‑VTH)电压即可正常工作,输入对管的共模电平的上限也因此被扩展为VDD‑VDsat而非需要损失一个VTH。在深亚微米CMOS工艺下,使用这种结构不仅展宽了共模输入,并且还因此减弱了MOS器件在PVT下的沟道长度调制效应,使第一级预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等性能更加稳定。
[0029] 第一级的输出通过电容耦合到第二级的锁存器输入端,并且在锁存器输入端使用开关控制的Auto‑zero技术,使得第一级的输入共模电平的偏移不会影响到第二级的输入共模,并且有效的减小了第一级预放大器的失调。
[0030] 实施例1:
[0031]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SARADC中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的动态比较器电路,由于PM1/PM2的栅漏通过电阻R1/R2连接,NM1和NM2的输入共模电压需小于VDD‑VTH。
[0032] 实施例2:
[0033] 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R1与R2中间的VFB点连接到PM3的源极,PM1/PM2的栅极连接到PM3的漏极,PM3的漏极和栅极通过R3连接起来,通过调节该支路的电流,PM3的尺寸和R3的阻值大小,在保证原电路共模反馈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有效地将输入对管NM1/NM2的最大共模电平增加至VDD‑VDSsat。同时,在第二级锁存器前增加黄色框中的电路,电容C1,C2的一端连接第一级NM1,NM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锁存器的输入端,增加开关控制的Auto‑zero电路,使得锁存器的输入共模电平被VCM_AZ独立控制而不受第一级输入共模电压的影响,有效地扩展了整个动态比较器的输入共模电压范围。
[0034] 图5展示了传统结构和该专利结构的动态比较器在一些放大器性能上的对比,明显看出使用该专利的各项性能随着输入共模电平的变化更为平坦。
[0035] 实施案例3:
[0036] 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由于PM1,PM2的栅极和漏极交叉连接,并且PM3,PM4为二极管形式的连接,NM1和NM2的输入共模电压需小于VDD‑VTH。
[0037] 实施案例4:
[0038] 如图4所示,在具体实施例3的基础上,通过与图1相同的连接方法,增加PM5与R1来改变PM1,PM3的栅极与漏极的连接方式,增加PM6与R2来改变PM2,PM4的栅极与漏极的连接方式,在保证原电路迟滞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有效地将输入对管NM1/NM2的最大共模电平增加至VDD‑VDSsat。
[003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