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

申请号 CN202410140587.X 申请日 2024-02-01 公开(公告)号 CN118042767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4
申请人 上海熹源电气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振; 卢芹;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涉及储能变流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一个 机体 ,所述机体的一侧装设有两个 定位 柱;位于所述机体一侧的两个安装柱,两个所述安装柱之间转动配合有两侧 螺纹 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U型柱,所述安装柱的一侧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杆。本发明通过设置的第二转动板,以使U型柱在第一螺纹杆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转动板的一端移动,以实现第二转动板的一端带动定位销定位在墙体一侧轨道的内部,减少了机体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潮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机体因受潮导致其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机体被偷盗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一侧装设有两个定位柱(101);
位于所述机体(1)一侧的两个安装柱(2),两个所述安装柱(2)之间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杆(204),所述第一螺纹杆(204)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U型柱(207),所述安装柱(2)的一侧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杆(215),所述第二螺纹杆(215)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一滑动(216),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位于所述定位柱(101)的底部,所述第一滑动块(216)与所述U型柱(207)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一转动板(210);
滑动配合在所述安装柱(2)一侧的四个定位销(221),所述定位销(221)与所述U型柱(207)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二转动板(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柱(2)之间装设有两个连接柱(202),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柱(20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道(203),所述第一螺纹杆(204)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一滑道(203)的内部,所述第一滑道(203)的内部装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螺纹杆(204)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二滑动块(2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柱(207)装设在所述第二滑动块(205)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205)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06),所述第一螺纹孔(206)与所述第一螺纹杆(204)螺纹配合,所述U型柱(207)的一侧装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杆(208)、两个第二固定杆(2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212),所述第一固定杆(208)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2)的内部,所述第二转动板(211)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13),所述第二固定杆(209)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13)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道(214),所述第二螺纹杆(215)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滑道(214)的内部,所述第二滑道(214)的内部装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螺纹杆(215)的一端装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滑动块(216)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滑道(214)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217),所述第二螺纹孔(217)与所述第二螺纹杆(215)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装设有第三固定杆(2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三通孔(220),所述第三固定杆(218)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20)的内部,所述安装柱(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三滑道,所述定位销(221)的一端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三滑道的内部,所述定位销(221)的截面呈T形,所述第三滑道的截面呈T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2)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四滑道(223),两个所述第四滑道(223)之间滑动配合有U形板(225),所述U形板(225)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滑道(223)侧壁之间装设有弹簧(2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板(225)的一侧装设有导向杆(226),所述定位柱(101)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102),所述导向杆(226)的一端位于所述定位孔(102)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一侧开口处装设有箱,所述机体(1)的底部装设有多个支撑杆。

说明书全文

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储能变流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

背景技术

[0002] 直挂式储能系统区别于传统的低压储能系统,采用模化级联型拓扑结构,无需变压器直连6kV及以上电网,故转换效率可提升0.8‑1%,且更易于工程应用。为响应国家“达峰、碳中和”目标,电网侧储能电站建设需求大幅提升,也逐渐向着更高接入电压等级、更大单站功率方向发展,而直挂式储能系统对比低压储能系统且更加契合这一发展方向,避免了大量的储能电流器并联的电气谐振、响应速率以及响应一致性等问题,同时直挂式储能系统可将储能电池分解至每个功率模块中,可避免大量电池并联所造成的电池短板问题,容量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直挂式储能装置一般是安装在户外的地面上,与地面直接接触,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就会容易使变压器受潮,进而容易使变压器损坏,且变压器安装在地面容易容易被偷盗。
[0003] 为此,提出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以解决上述弊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0006] 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包括一个机体,所述机体的一侧装设有两个定位柱;
[0007] 位于所述机体一侧的两个安装柱,两个所述安装柱之间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U型柱,所述安装柱的一侧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一滑动块,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一侧位于所述定位柱的底部,所述第一滑动块与所述U型柱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一转动板;
[0008] 滑动配合在所述安装柱一侧的四个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所述U型柱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二转动板。
[0009] 可选的,两个所述安装柱之间装设有两个连接柱,方便了把所述连接柱装设在两个安装柱之间,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螺纹杆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一滑道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一螺纹杆通过所述第一滑道在所述连接柱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一滑道的内部装设有第一电机,方便了把所述第一电机装设在所述第一滑道的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二滑动块,所述U型柱装设在所述第二滑动块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螺纹杆螺纹配合,方便了所述第二滑动块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螺纹配合,所述U型柱的一侧装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杆、两个第二固定杆,方便了把所述第一固定杆装设在所述U型柱的一侧,方便了把所述第二固定杆装设在所述U型柱的一侧。
[0010]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板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一转动板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转动,提高了所述第一转动板在转动时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转动板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二转动板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转动,提高了所述第二转动板在转动时的稳定性,所述安装柱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螺纹杆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滑道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二螺纹杆通过所述第二滑道在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转动,提高了所述第二螺纹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所述第二滑道的内部装设有第二电机,方便了把所述第二电机装设在所述第二滑道的内部,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装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方便了把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装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滑道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一滑动块通过所述第二滑道在所述安装柱的内部滑动,提高了所述第一滑动块在滑动时的稳定性。
[0011]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杆螺纹配合,方便了所述第一滑动块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一侧装设有第三固定杆,方便了把所述第三固定杆装设在所述第一滑动块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板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一转动板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三固定杆上转动,提高了所述第一转动板在转动时的稳定性,所述安装柱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三滑道,所述定位销的一端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三滑道的内部,所述定位销的截面呈T形,所述第三滑道的截面呈T形,方便了所述定位销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滑道在所述安装柱的一侧滑动,提高了所述定位销在滑动时的稳定性,减少了所述定位销从所述第三滑道的内部滑出的问题,所述第二转动板的第二端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第四通孔的内部,方便了所述第二转动板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定位销上转动,提高了所述第二转动板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0012] 可选的,所述安装柱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四滑道,两个所述第四滑道之间滑动配合有U形板,方便了所述U形板通过所述第四滑道在所述安装柱的内部滑动,提高了所述U形板在滑动时的稳定性,所述U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滑道侧壁之间装设有弹簧,方便了所述U形板在所述弹簧弹性的作用下复位,所述U形板的一侧装设有导向杆,方便了把所述导向杆装设在所述U形板的一侧,所述定位柱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定位孔的内部,方便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定位孔在所述定位柱的内部滑动,提高了所述导向杆在滑动时的稳定性,所述机体一侧开口处装设有箱,所述机体的底部装设有多个支撑杆,方便了把所述支撑杆装设在所述机体的底部,并通过所述支撑杆对所述机体的底部进行支撑。
[00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下所述的所有优点:
[0014] 设置的第二转动板,以使U型柱在第一螺纹杆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转动板的一端移动,以实现第二转动板的一端带动定位销定位在墙体一侧轨道的内部,减少了机体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潮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机体因受潮导致其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机体被偷盗的问题。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
[0017] 图中:
[0018]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图1中B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图1中C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图5中D处结构示意图。
[0024]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5] 机体1,定位柱101,定位孔102;
[0026] 安装柱2,放置槽201,连接柱202,第一滑道203,第一螺纹杆204,第二滑动块205,第一螺纹孔206,U型柱207,第一固定杆208,第二固定杆209,第一转动板210,第二转动板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13,第二滑道214,第二螺纹杆215,第一滑动块216,第二螺纹孔217,第三固定杆218,第三通孔220,定位销221,第四通孔222,第四滑道223,弹簧224,U形板225,导向杆226。
[0027]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 请参阅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直挂式储能变流器,包括一个机体1,机体1的一侧装设有两个定位柱101;
[0030] 位于机体1一侧的两个安装柱2,两个安装柱2之间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杆204,第一螺纹杆204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U型柱207,安装柱2的一侧转动配合有两侧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纹杆215,第二螺纹杆215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一滑动块216,其中一个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位于定位柱101的底部,第一滑动块216与U型柱207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一转动板210;
[0031] 滑动配合在安装柱2一侧的四个定位销221,定位销221与U型柱207之间转动配合有第二转动板211。
[0032] 首先把安装柱2通过定位销221固定在墙体的轨道的内部,然后滑动U形板225,U形板225在第四滑道223的内部滑动并拉伸弹簧224,U形板225带动导向杆226向上滑动,然后把机体1通过定位柱101放置在放置槽201的内部,定位柱101放置在位于最低端第一滑动块216的上侧,然后松开U形板225,U形板225在弹簧224弹性的作用下复位,U形板225带动导向杆226滑动至定位孔102的内部,然后转动第一螺纹杆204、第二螺纹杆215,第一螺纹杆204带动两个第二滑动块205滑动,因第一螺纹杆204两侧螺纹方向相反,故两个第二滑动块205相互滑动,第二滑动块205通过U型柱207带动第一转动板210、第二转动板211移动,第二转动板211带动定位销221定位在墙体的轨道的内部,第一转动板210通过第一滑动块216带动定位柱101向上滑动,定位柱101带动机体1向上滑动,并把机体1定位在安装柱2的一侧,进而完成机体1的安装。
[0033] 设置的第二转动板211,以使U型柱207在第一螺纹杆20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转动板211的一端移动,以实现第二转动板211的一端带动定位销221定位在墙体一侧轨道的内部,减少了机体1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潮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机体1因受潮导致其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机体1被偷盗的问题。
[0034] 本实施例的两个安装柱2之间装设有两个连接柱202,方便了把连接柱202装设在两个安装柱2之间,其中一个连接柱20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道203,第一螺纹杆204转动配合在第一滑道203的内部,方便了第一螺纹杆204通过第一滑道203在连接柱202的内部转动,第一滑道203的内部装设有第一电机,方便了把第一电机装设在第一滑道203的内部,第一螺纹杆204的两侧均螺纹配合有第二滑动块205,U型柱207装设在第二滑动块205的一侧,第二滑动块205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06,第一螺纹孔206与第一螺纹杆204螺纹配合,方便了第二滑动块205通过第一螺纹孔206在第一螺纹杆204上螺纹配合,U型柱207的一侧装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杆208、两个第二固定杆209,方便了把第一固定杆208装设在U型柱207的一侧,方便了把第二固定杆209装设在U型柱207的一侧,安装柱2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201,定位柱101位于放置槽201的内部,放置槽201与第二滑道214相连通。
[0035] 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212,第一固定杆208位于第一通孔212的内部,方便了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通孔212在第一固定杆208上转动,提高了第一转动板21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第二转动板211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13,第二固定杆209位于第二通孔213的内部,方便了第二转动板21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通孔213在第二固定杆209上转动,提高了第二转动板211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安装柱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道214,第二螺纹杆215转动配合在第二滑道214的内部,方便了第二螺纹杆
215通过第二滑道214在安装柱2的内部转动,提高了第二螺纹杆215在转动时的稳定性,第二滑道214的内部装设有第二电机,方便了把第二电机装设在第二滑道214的内部,第二螺纹杆215的一端装设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方便了把第二螺纹杆215的一端装设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第一滑动块216滑动配合在第二滑道214的内部,方便了第一滑动块216通过第二滑道214在安装柱2的内部滑动,提高了第一滑动块216在滑动时的稳定性。
[0036] 本实施例的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217,第二螺纹孔217与第二螺纹杆215螺纹配合,方便了第一滑动块216通过第二螺纹孔217在第二螺纹杆215上螺纹配合,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装设有第三固定杆218,方便了把第三固定杆218装设在第一滑动块216的一侧,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三通孔220,第三固定杆218位于第三通孔220的内部,方便了第一转动板210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通孔220在第三固定杆218上转动,提高了第一转动板21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安装柱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三滑道,定位销221的一端滑动配合在第三滑道的内部,定位销221的截面呈T形,第三滑道的截面呈T形,方便了定位销221的一端通过第三滑道在安装柱2的一侧滑动,提高了定位销221在滑动时的稳定性,减少了定位销221从第三滑道的内部滑出的问题,第二转动板211的第二端开设有第四通孔,定位销221位于第四通孔的内部,方便了第二转动板211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通孔在定位销221上转动,提高了第二转动板211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0037] 本实施例的安装柱2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四滑道223,两个第四滑道223之间滑动配合有U形板225,方便了U形板225通过第四滑道223在安装柱2的内部滑动,提高了U形板225在滑动时的稳定性,U形板225的一端与第四滑道223侧壁之间装设有弹簧224,方便了U形板225在弹簧224弹性的作用下复位,U形板225的一侧装设有导向杆226,方便了把导向杆226装设在U形板225的一侧,定位柱101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102,导向杆226的一端位于定位孔
102的内部,方便了导向杆226的一端通过定位孔102在定位柱101的内部滑动,提高了导向杆226在滑动时的稳定性,机体1一侧开口处装设有箱门,机体1的底部装设有多个支撑杆,方便了把支撑杆装设在机体1的底部,并通过支撑杆对机体1的底部进行支撑。
[0038]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