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566259.8 申请日 2023-11-22 公开(公告)号 CN117496813A 公开(公告)日 2024-02-02
申请人 东莞市诗礼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江小林;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诗词地图模型构建和辅助记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该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纸质实体拼接模型的方式实现对儿童唐宋诗词的教育启蒙。在实体的纸质产品上将古诗词的诗句转化为 可视化 场景模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构建一个诗词立体地图,包含诗句对应的多个画 面层 级、共同语义联系构筑成的场景、诗词创作地点在所属朝代对应的地理空间分布,辅助用户产生对诗词初步的意境理解和 感知 ,进而形成记忆,达到预习诗词意境和巩固记忆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现有的唐宋诗词作为内容素材库;
(S2)、分析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提炼其抽象层面的共性,作为诗词地图模型的形式参考;
(S3)、依据所述唐宋诗词整体立意和意境氛围,将所述唐宋诗词分批归纳到不同的共性分类中,完成所述内容素材库在诗词共性底层逻辑上的划分,即开发出新的分类标准,且所述分类标准适用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建构;
(S4)、根据所述分类标准并利用画面层级建立多个意境模型,使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在多个意境模型的不同层级上得到对应,由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标准包括:表示一来一回的移动方向、上下空间的区别对照、循环出现的意象或动作、前景‑后景的空间逐级推进的变化、前景‑中景‑后景的反差对照、沿着路径移动的机关、隐藏在场景空间中的主体、非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拼合、诸般神态、容器图式、曲面环绕造型或运用色彩的互补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意境模型是以诗词的意境场景位置和元素的画面层级构成所拼接而成的立体拼图;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由多个立体拼图拼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诗词的意境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画面层级的划分,包括如下步骤:
(D1)、依据诗词四要素:人物、景物、哲理、事件,从诗词中拆出模型构建需要呈现的元素进行图像化,制作为微缩场景中的一个个物件模型或人物景物立牌;
(D2)、根据微缩场景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通过底板图像、装饰模型或立牌的形式补全能够展示其所属区域的地理特征;
(D3)、依据上述信息构建意境模型所呈现的维度,调整画面层级的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1)中,所述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物、建筑、动物或植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2)中,所述地理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植被、高低地形、河道或道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3)中,所述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观察视、视觉中心或信息密度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素还包括符合对应的分类标准并能够反映诗词中出现的动态变化的手动联动机关。
8.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R1)、依据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拼接组装所述意境模型;
(R2)、借助于所述意境模型呈现的微缩景观产生的印象,读取并形成对诗词意境氛围的感受;
(R3)、借助于步骤(R2)的印象和感受,在意境模型的画面层级中利用视觉信息识别对应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辅助理解所述唐宋诗词描写的具体内容和关键词,将抽象词语转化成图像记忆,由此对所述唐宋诗词进行逐句拆解和理解;
(R4)、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所述意境模型,配合所述意境模型整体的场景布置进行加深记忆,运用编码思维,将图像记忆转化为抽象的共性逻辑,从绘图记忆发展成以类聚方式概括关联信息的结构化匹配记忆;
(R5)、将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后,基于步骤(R1)‑(R4),获得与诗词地图模型有关的视觉信息,结合人文历史文献资料,推导出诗词创作的地点以及所属区域的部分地理特征,进行加深记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R4)中,场景布置包括环境氛围、光影、色调或景深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全文

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

习记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诗词地图模型构建和辅助记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儿童唐宋诗词教育启蒙大多依赖于传统纸质书籍和电子app。传统纸质书籍包括古诗早教读本和玩具书,通过文字和插图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接触和学习唐宋诗词。而电子app则以儿歌动画为形式进行教学引导,通过音乐和视觉效果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唐宋诗词的内容。
[0003] 然而,这两种学习方式虽然经典,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古诗早教读本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多以插画和互动问答的形式辅助家长引导孩子,留给孩子动手操作和激发想象力的空间不足,学习过程依赖于家长引导和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单调乏味,难以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刺激孩子自发学习。虽然玩具书可以提供一定的唐宋诗词及衍生内容和玩法,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缺乏系统原理的支撑,且由于衍生内容涉及到古诗以外的领域,如地理、生物等科学知识,会让古诗学习变得更加复杂化。
[0004] 而电子app以儿歌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虽然和孩子形象思维突出以及肢体感知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吻合,能够一定程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能会对孩子们的视力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眼睛疲劳和近视等健康问题,过于具象的动画表现也对孩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产生限制。此外,电子app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可能过于简单或者缺乏文化内涵,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在使用电子app时也存在其他app的干扰,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纸质实体拼接模型的方式实现对儿童唐宋诗词的教育启蒙。在实体的纸质产品上将古诗词的诗句转化为可视化场景模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构建一个诗词立体地图,包含诗句对应的多个画面层级、共同语义联系构筑成的场景、诗词创作地点在所属朝代对应的地理空间分布,辅助用户产生对诗词初步的意境理解和感知,进而形成记忆,达到预习诗词意境和巩固记忆的效果。
[000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借助该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过程,孩子可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动手进行组装拼接,从而发展空间感知和位置对应能力,同时初步学习和认识古诗词的意境,了解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如主体情感、情景、客观事物、现象规律与哲理。既与学校教育方式做出差异化区分,以玩法为导向,在乐趣体验中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同时也从古诗词意境分类的底层原理上引导孩子利用视觉和空间进行无意识记忆,减少孩子过度依赖于家长引导学习,让孩子自主学习唐宋诗词,并在该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预习体验和复习效果,有利于加深唐宋诗词的记忆。
[0007]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 (S1)、收集现有的唐宋诗词作为内容素材库;
[0009] (S2)、分析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提炼其抽象层面的共性,作为诗词地图模型的形式参考;
[0010] (S3)、依据所述唐宋诗词整体立意和意境氛围,将所述唐宋诗词分批归纳到不同的共性分类中,完成所述内容素材库在诗词共性底层逻辑上的划分,即开发出新的分类标准,且所述分类标准适用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建构;
[0011] (S4)、根据所述分类标准并利用画面层级建立多个意境模型,使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在多个意境模型的不同层级上得到对应,由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
[0012] 优选的,所述分类标准包括:表示一来一回的移动方向、上下空间的区别对照、循环出现的意象或动作、前景‑后景的空间逐级推进的变化、前景‑中景‑后景的反差对照、沿着路径移动的机关、隐藏在场景空间中的主体、非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拼合、诸般神态、容器图式、曲面环绕造型或运用色彩的互补中的至少一种。
[0013] 优选的,所述意境模型是以诗词的意境场景位置和元素的画面层级构成所拼接而成的立体拼图;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由多个立体拼图拼接而成。
[0014] 优选的,所述诗词的意境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
[0015] 优选的,所述画面层级的划分,包括如下步骤:
[0016] (D1)、依据诗词四要素:人物、景物、哲理、事件,从诗词中拆出模型构建需要呈现的元素进行图像化,制作为微缩场景中的一个个物件模型或人物景物立牌;
[0017] (D2)、根据微缩场景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通过底板图像、装饰模型或立牌的形式补全能够展示其所属区域的地理特征;
[0018] (D3)、依据上述信息构建意境模型所呈现的维度,调整画面层级的排布。
[0019] 优选的,所述步骤(D1)中,所述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物、建筑、动物或植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2)中,所述地理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植被、高低地形、河道或道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3)中,所述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观察视、视觉中心或信息密度中的至少一种。
[0020] 优选的,所述元素还包括符合对应的分类标准并能够反映诗词中出现的动态变化的手动联动机关。
[0021]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 (R1)、依据如上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拼接组装所述意境模型;
[0023] (R2)、借助于所述意境模型呈现的微缩景观产生的印象,读取并形成对诗词意境氛围的感受;
[0024] (R3)、借助于步骤(R2)的印象和感受,在意境模型的画面层级中利用视觉信息识别对应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辅助理解所述唐宋诗词描写的具体内容和关键词,将抽象词语转化成图像记忆,由此对所述唐宋诗词进行逐句拆解和理解;
[0025] (R4)、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所述意境模型,配合所述意境模型整体的场景布置进行加深记忆,运用编码思维,将图像记忆转化为抽象的共性逻辑,从绘图记忆发展成以类聚方式概括关联信息的结构化匹配记忆;
[0026] (R5)、将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后,基于步骤(R1)‑(R4),获得与诗词地图模型有关的视觉信息,结合人文历史文献资料,推导出诗词创作的地点以及所属区域的部分地理特征,进行加深记忆。
[0027] 优选的,所述步骤(R4)中,场景布置包括环境氛围、光影、色调或景深中的至少一种。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纸质实体拼接模型的方式实现对儿童唐宋诗词的教育启蒙。在实体的纸质产品上将古诗词的诗句转化为可视化场景模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构建一个诗词立体地图,包含诗句对应的多个画面层级、共同语义联系构筑成的场景、诗词创作地点在所属朝代对应的地理空间分布,辅助用户产生对诗词初步的意境理解和感知,进而形成记忆,达到预习诗词意境和巩固记忆的效果。
[0029]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借助该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过程,孩子可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动手进行组装拼接,从而发展空间感知和位置对应能力,同时初步学习和认识古诗词的意境,了解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如主体情感、情景、客观事物、现象规律与哲理。既与学校教育方式做出差异化区分,以玩法为导向,在乐趣体验中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同时也从古诗词意境分类的底层原理上引导孩子利用视觉和空间进行无意识记忆,减少孩子过度依赖于家长引导学习,让孩子自主学习唐宋诗词,并在该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预习体验和复习效果,有利于加深唐宋诗词的记忆。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本发明画面层级的示例示意图;
[0031] 图2是本发明步骤(D1)中元素的示例示意图;
[0032] 图3是本发明步骤(D2)中河道规划的示例示意图;
[0033] 图4是本发明表4中唐代诗词组合成的诗词地图模型的示例示意图;
[0034] 图5是本发明表5中机关设计的示例示意图;
[0035] 图6是本发明表5中机关设计的另一示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0037] 一种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8] (S1)、收集现有的唐宋诗词作为内容素材库;
[0039] (S2)、分析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提炼其抽象层面的共性,作为诗词地图模型的形式参考;
[0040] (S3)、依据所述唐宋诗词整体立意和意境氛围,将所述唐宋诗词分批归纳到不同的共性分类中,完成所述内容素材库在诗词共性底层逻辑上的划分,即开发出新的分类标准,且所述分类标准适用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建构;
[0041] (S4)、根据所述分类标准并利用画面层级建立多个意境模型,使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在多个意境模型的不同层级上得到对应,由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
[0042] 进一步的,所述分类标准包括:表示一来一回的移动方向、上下空间的区别对照、循环出现的意象或动作、前景‑后景的空间逐级推进的变化、前景‑中景‑后景的反差对照、沿着路径移动的机关、隐藏在场景空间中的主体、非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拼合、诸般神态、容器图式、曲面环绕造型或运用色彩的互补中的至少一种。
[0043] 具体地,诗词地图模型对应诗词创作的朝代版图,用来展现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大致身处的地点和时间,在地图内部的每一首诗又由3‑4个画面层级组成。使用产品者可以借助地图及其承载的场景和玩法进行古诗词记忆。其中,上述分类标准具体解析如下:
[0044] 1.表示一来一回的移动方向
[0045] 这组诗都描写了一些表示离开、归来、穿过的位移动作,互动性玩法或画面层级会强调空间距离或位置移动。
[0046] 2.上下空间的区别对照
[0047] 这组诗都能令读者感知到物理意义上的上部和下部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或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或是有相似的形状或颜色产生对照。
[0048] 3.循环出现的意象或动作
[0049] 这组诗中有意象或动作周期性规律地出现或产生,互动性玩法会做出循环的机关。
[0050] 4.前景‑后景的空间逐级推进/拉远的变化
[0051] 这组诗都能令读者感知到场景的推进(脑中能形成类似于影视镜头语言中推或拉的镜头运动),画面层级和模型空间据此做些虚实处理,画面中心的模型配件或图像更加精细化,远离中心的简化处理。
[0052] 5.前景‑中景‑后景的反差对照
[0053] 这组诗都呈现了多幅景象或图画的拼合,从而形成反差对照和空间中的要素渐变,包括氛围由喧闹到冷清、色调由暖到冷、光影由被光覆盖到处于阴影中、人物数量由多到少等。
[0054] 6.沿着路径移动的机关
[0055] 这组诗都描写了具体主体的移动路径,画面层级更加强调路径规划保持移动的连贯性,以及在移动过程中受影响的事物产生的变化。
[0056] 7.隐藏在场景空间中的(古诗描绘的)主体
[0057] 这组诗都描绘了一些不容易被发现和关注到的主体,画面层级和互动性玩法的设计有意对主体进行隐藏或遮盖,并配套提供发现主体的线索或道具。
[0058] 8.非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拼合
[0059] 这组诗都描绘了一个诗人所处的现实空间和诗人通过想象、回忆过去经历、假设的虚构场景,从而构成非现实空间,画面层级在对两个空间同时进行表现时需要保持协调度,涉及到玩法有能够更替配件的要素。
[0060] 9.诸般神态
[0061] 这组诗侧重描写神态,结构中的图像部分对神态的把控更加细致入微,还包括对主体所处的位置、穿着的服饰、数量和动作幅度等的考量。
[0062] 10.容器图式
[0063] 这组诗都着重于诗人接触和感知的周围环境,空间结构融入了诗人的感性经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或抽象思维与认知能力,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场景里‑外、空间载体及空间容器中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的场景中存在对比强烈的体积较小的主体。如通过画面层级的疏密分布和信息视觉重心形成有效构图与布局,引导用户将孤帆视作置身于长江和天空中这个庞大的空间容器当中的物体。
[0064] 11.曲面环绕造型
[0065] 这组诗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现气体/流体或无实体的视线等事物,结构设计中的零件造型借此进行拟态和立体化,用曲面突出物体原本流动的特点,形成造型多元化。
[0066] 12.运用色彩的互补
[0067] 这组诗存在明显的颜色对比以展示场景天气变化或是突出景色的别致。色彩让层次在视觉上更清楚,引导视觉焦点,给用户时间空间产生改变的感觉体验,展示空间关系和氛围。
[0068] 进一步的,所述意境模型是以诗词的意境场景位置和元素的画面层级构成所拼接而成的立体拼图;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由多个立体拼图拼接而成。
[0069] 进一步的,所述诗词的意境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诗词意境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情理与被表现、描绘的客观事物形神的交融形成的艺术画面,包含诗人对现实认识独特的感悟。物境、情境和意境统称为三境。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他将诗歌境界分为三境。到了宋代,诗人们将三境归一,统称为意境。
[0070] 具体地,所述诗词的意境具体解析如下:
[0071] 一、物境
[0072] 物境是描绘客观事物,景重,情浓,意淡。
[0073] 在本产品中,诗词描述的内容以元素为单位,被拆分为一个个模型或立牌零件,模拟诗人创作时从意境中感应到视觉对象,将它转化为用户拼装单个诗词时观察的视觉对象。
[0074] 从诗词中拆出的元素:
[0075] 1.自然(山、、林、天、月)
[0076] 2.建筑(亭、台、楼、阁、阙)
[0077] 3.动物(鹅、燕、、鸭、)
[0078] 4.植物(花、树、草等)
[0079] 二、情境
[0080] 情境,以情为主,景散,意明,景为情设,不构成完整的艺术画面,因此需要择取从诗词句子中推断出创作地点包含的典型建筑物,依靠整体建筑立牌零件或模型的画面层级布局,呈现出诗人为情境所描绘的景。
[0081] 在本产品中,区域地图以格化的方式对场景进行可视的模型塑造,模拟诗人创作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从意境中感悟到视觉对象,合理推断该地理位置出现的典型情景,来突出该区域的地理和历史特征。
[0082] 情境中不完整但典型的“景”:
[0083] 1.城市(长安、江州、秦州、扬州)
[0084] 2.地域(故乡、都城、边关、岭南)
[0085] 3.名景(钱塘江、黄鹤楼、西湖)
[0086] 这些景单独作为微缩场景,但仍属于某一区域的空间,虽然不能代替地图展示该区域全部的地理特征,但在单独的微缩场景内部也需要表现出相应历史上的地理特征,大致展示基本的植被、地形高度、河道与道路的规划:
[0087] 举例:
[0088] 江南道——大致范围: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0089] 所辖州府: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0090] 环太湖周边地区,水网密布,种植大面积水稻、果树、茶叶、桑蚕等粮草或经济作物;
[0091] 隋唐运河江南河段以杭州为终点,钱塘江为入海口,而《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在京杭运河岸边,而《枫桥夜泊》中“江枫”的“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俗称苏州河。可以推断出渔船停在吴淞江面上,相应模型微缩场景中的水体即可以太湖和吴淞江为设计参照进行规划。
[0092] 三、意境
[0093] 意境,以意传情,富有理趣,同时具有独到的立意,依靠读者从诗人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气概去感受。“意象”作为一种“物”,可以贴合儿童形象感受力突出的思维特征,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帮助用户理解的过程中形神兼得,通过产品互动性操作的设计来呼应事实规律,强化场景的生活气息。
[0094] 在本产品中,意境的表现由模型、插画共同作用产生,模型为用户提供拼装、位移等动手操作的空间,帮助理解诗人从意境中获得到感触后进行的联想、抒情,模拟寓情于物的创作手法所强调的视觉对象。
[0095] 从完整的“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创作闭环进行分析古诗词的描写手法,开发意象模型需要包含三个角度的考量:
[0096] 1、创作主体的精神、立意,据此确定整体环境氛围、光影、色调、景深上的事物布置[0097] 表1
[0098]
[0099] 2、作品中被融合了情感的要素
[0100] 诗有四要素之说,包括情、景、事、理。情为诗人的体悟、情感、喜好,诗情又总是由境界、事物、景象触发的。理是诗词内容包含的逻辑和常识,如自然界的物理,生活中的事理和哲理,还表现在整首诗的逻辑性上,诗词可以表达是诗人的志向与抱负,并以理教人服人,在创作理性的制约控制下,情感与物理、事理、哲理相融合。在“理”的运作下,特定的、具体的“事”就会发生,这在作品中出现时往往是诗人对发生在自身或他人身上事件的描述。
[0101] 表2
[0102]
[0103] 3、用户(接受主体)接受信息
[0104] 表3
[0105]
[0106] 进一步的,所述画面层级的划分,包括如下步骤:
[0107] (D1)、依据诗词四要素:人物、景物、哲理、事件,从诗词中拆出模型构建需要呈现的元素进行图像化,制作为微缩场景中的一个个物件模型或人物景物立牌;
[0108] (D2)、根据微缩场景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通过底板图像、装饰模型或立牌的形式补全能够展示其所属区域的地理特征;
[0109] (D3)、依据上述信息构建意境模型所呈现的维度,调整画面层级的排布。
[011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1)中,如图2所示,所述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物、建筑、动物或植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2)中,如图3所示,所述地理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植被、高低地形、河道或道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步骤(D3)中,所述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观察视角、视觉中心或信息密度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通过诗词素材库的共性提炼和意境分析,得到使诗词内容转化为实体纸质模型的构建方法,摆脱传统按照诗人、按照朝代、按照地域、按照主题、按照诗体等分类标准的限制,使得使用产品者能够通过模型拼接理解诗词共性,从而达到理解诗词意境帮助记忆的学习预期。
[0111] 进一步的,所述元素还包括符合对应的分类标准并能够反映诗词中出现的动态变化的手动联动机关。
[0112] 一种基于诗词地图模型的学习记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13] (R1)、依据如上所述诗词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拼接组装所述意境模型;
[0114] (R2)、借助于所述意境模型呈现的微缩景观产生的印象,读取并形成对诗词意境氛围的感受;
[0115] (R3)、借助于步骤(R2)的印象和感受,在意境模型的画面层级中利用视觉信息识别对应所述唐宋诗词的语句内容,辅助理解所述唐宋诗词描写的具体内容和关键词,将抽象词语转化成图像记忆,由此对所述唐宋诗词进行逐句拆解和理解;
[0116] (R4)、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所述意境模型,配合所述意境模型整体的场景布置进行加深记忆,运用编码思维,将图像记忆转化为抽象的共性逻辑,从绘图记忆发展成以类聚方式概括关联信息的结构化匹配记忆;
[0117] (R5)、将多个意境模型组合构建成与各诗词意境氛围贴近的诗词地图模型后,基于步骤(R1)‑(R4),获得与诗词地图模型有关的视觉信息,结合人文历史文献资料,推导出诗词创作的地点以及所属区域的部分地理特征,进行加深记忆。
[0118]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R4)中,场景布置包括环境氛围、光影、色调或景深中的至少一种。
[0119] 而且搭建诗词地图模型过程中,家长可通过与小朋友进行互动,通过触觉:动手拼装诗词地图模型,视觉:古诗立体场景,听觉:听家长读诗句和古诗益智问答,来加深对诗词的印象记忆,抛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记忆诗词,运用理解性记忆与图像记忆方法结合,让孩子更轻松理解背诵诗词。
[0120] 本发明列举收集到的唐宋诗词,按本发明新的分类标准划分如下表4所示:
[0121] 表4
[0122]
[0123]
[0124]
[0125]
[0126]
[0127] 上表4中唐代诗词组合形成的诗词地图模型,如图4所示。
[0128] 以循环出现的意象或动作为例,借助表格分析和附图5‑6进行解析,如下表5所示:
[0129] 表5
[0130]
[0131]
[0132]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