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光学 /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申请号 CN202311340087.2 申请日 2023-10-17 公开(公告)号 CN117930481A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株式会社腾龙; 发明人 林俊秀; 横田耕一郎;
摘要 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广视场 角 明亮且小型同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 变焦镜头 及摄像装置。解决手段在于,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 力 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满足所定的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
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式:
‑100.00<M1/ML<‑2.85……(1)
0.18<|βLt|……(2)
其中,
M1:从广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ML: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2.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
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式:
1.00<fL/|f1|<2.10……(7)
1.90<fL/|fL‑1|<10.00……(8)
0.50<|βLt/βLw|<5.50……(9)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βLw:所述第L透镜组的广角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中间组中,满足以下式中的至少一方:
‑0.95<fs‑1/ft<‑0.25……(3)
‑0.95<fs+1/ft<‑0.25……(4)
其中,
fs‑1:与所述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fs+1:与所述孔径光阑的像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ft:该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0.01<|fL‑1|/fw<2.00……(5)
其中,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fw: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1.850<Ndave……(6)
其中,
Ndave:构成所述第L‑1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材料的d线的平均屈光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2.00<|βL‑1t|<10.00……(10)
其中,
βL‑1t:所述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0.20<fpt/ft<1.50……(11)
其中,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ft:该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1.00<fL/fpt<6.00……(12)
其中,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0.01<fL‑1/f1<2.00……(13)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2.00<fL‑1/fpt<‑0.50……(14)
其中,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2.00<fpt/f1<‑0.01……(15)
其中,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在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从像侧起第2片处配置负透镜。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从像侧起数第2个透镜成分的像侧面为凹面朝向像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所述第L‑1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第L‑1透镜组具有1片以上的正透镜、1片以上的负透镜。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式:
2 2
‑7.00<(1‑(βL‑1t))×βLt<‑1.00··(16)
其中,
βL‑1t:所述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地向像侧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中间组与所述第L‑1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增加。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第L‑1透镜组与所述第L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增加。
2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设置在该变焦镜头的像侧,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

说明书全文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2年10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特愿2022‑170087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参照引入本说明书
[0003]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数字静态摄像机、数字视频摄像机等使用固体摄像元件(CCD、CMOS等)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4] 近年来,数字静态摄像机等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影装置正在普及。与此同时,随着光学系统的高性能化、小型化的发展,小型的摄像装置系统迅速普及。在现有的镜头中,特别是希望全长短且小型的光学系统的监视用镜头、视频摄像机用镜头、数字静态摄像机用镜头、单反相机用镜头、无反射镜单反相机用镜头等难以在保持高光学性能的状态下使光学系统小型化。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小型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0005] 在这样的状况下,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光学系统。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40142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067805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 专利文献1是关于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镜头的发明。该变焦镜头虽然为广视场,但Fno为4较暗,且第4透镜组的移动量大,因此,若要使Fno变亮,则会妨碍镜筒的小型化。
[0012] 专利文献2是关于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镜头的发明。该变焦镜头虽然为广视场角,但由于第4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向倍率小,所以需要通过其他组进行倍率校正,对象组的移动量变大或光焦度变强,难以在变倍间进行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的校正。
[0013] 本发明的课题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视场角明亮且小型同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
[0016] 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
[0017]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式:
[0018] ‑100.00<M1/ML<‑2.85……(1)
[0019] 0.18<|βLt|……(2)
[0020] 其中,
[0021] M1: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0022] ML: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0023]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024]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0025] 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
[0026] 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
[0027]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式:
[0028] 1.00<fL/|f1|<2.10……(7)
[0029] 1.90<fL/|fL‑1|<10.00……(8)
[0030] 0.50<|βLt/βLw|<5.50……(9)
[0031] 其中,
[0032]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033]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034] 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0035] βLw:所述第L透镜组的广角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036]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037]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变焦镜头和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0038] 发明效果
[0039]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广视场角明亮且小型同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
[0040]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41] 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2] 图3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3] 图4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4]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45] 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6] 图7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7] 图8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48]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49] 图10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0] 图11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1] 图12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2] 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53] 图14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4] 图15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5] 图16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6] 图17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57] 图18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8] 图19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59] 图20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0] 图21是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61] 图22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2] 图23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3] 图24是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4] 图25是表示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65] 图26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6] 图27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7] 图28是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68] 图29是表示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69] 图30是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0] 图31是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1] 图32是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2] 图33是表示实施例9的变焦镜头的透镜结构例的剖面图。
[0073] 图34是实施例9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4] 图35是实施例9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中间区域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5] 图36是实施例9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时的望远端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0076] 图3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以下说明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不限于以下方面。
[0078] 1.变焦镜头
[0079] 1‑1.光学结构
[0080]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根据该结构,容易形成广视场角且小型的变焦镜头。
[0081] (1)第1透镜组
[0082] 第1透镜组只要是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其具体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地,第1透镜组在小型化的基础上,由3片以下的透镜构成。另外,优选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构成,特别优选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正弯月透镜或负弯月透镜、双凹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083] “透镜组”具有1片以上的透镜。“透镜组”是指在广角端和望远端之间的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彼此的间隔变化的1片透镜或2片以上的透镜的集合。在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的情况下,多个透镜在广角端和望远端之间的变倍时维持相对的位置关系。透镜组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光轴上移动,也可以固定。
[0084] (2)中间组
[0085] 只要中间组具有一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则其具体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由两个透镜组构成,但优选由一个透镜组构成。
[0086] (3)第L‑1透镜组
[0087] 第L‑1透镜组只要是配置在中间组的像侧、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其具体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为了校正色差,优选地,具有1片以上的正透镜和1片以上的负透镜。优选地,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构成。优选地,在最靠像侧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接合透镜。
[0088] (4)第L透镜组
[0089] 第L透镜组只要是配置在最靠像侧、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其具体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为了校正像差,优选地,在最靠像侧具有负透镜。另外,优选地,在最靠像侧具有负弯月透镜。优选地,从像侧起数第2个具有负透镜。优选地,从像侧起数第2个透镜成分的像侧面为凹面朝向像侧的形状。为了校正像差,优选地,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朝物体侧呈凸形状的透镜。另外,优选地,在最靠物体侧具有双凸透镜。
[0090] 在本说明书中,透镜成分包括透镜和不通过空气间隔而将多个该透镜一体化而成的接合透镜。该透镜包括1片单透镜和不通过空气间隔而将1片单透镜和树脂一体化而成的复合透镜。单透镜由1种材料构成。具体地说,2片单透镜接合而成的1个接合透镜,作为透镜成分被数为1个,作为透镜被数为2片。透镜(单透镜及复合透镜)作为透镜成分被数为1个,另外作为透镜被数为1片。这里,单透镜表示球面透镜和非球面透镜(包括复合非球面透镜)。
[0091] (5)孔径光阑
[0092] 优选地,孔径光阑配置在中间组。根据该结构,容易形成明亮且小型同时高成像性能的变焦镜头。
[0093] 1‑2.动作
[0094] (1)变倍
[0095] 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变倍,通过改变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通过使第1透镜组单调地向像侧移动,另外,通过中间组和第L‑1透镜组的间隔单调增加,能够在实现期望的变焦倍率的同时实现中间组以后的透镜组的小径化,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镜筒的小型化。另外,更优选地,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L‑1透镜组与第L透镜组的间隔单调增加。
[0096] (2)对焦
[0097] 该变焦镜头通过第L‑1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而对焦。根据该结构,通过中间组的聚焦作用,能够减小通过对焦组的光束直径,对产品的小型化有效果。
[0098] 1‑3.式
[0099] 优选地,该变焦镜头采用上述结构,并且满足至少一个以上下面说明的式。
[0100] 1‑3‑1.式(1)
[0101] ‑100.00<M1/ML<‑2.85……(1)
[0102] 其中,
[0103] M1: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
[0104] ML: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
[0105] 式(1)规定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与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之比。通过满足式(1),能够实现镜筒的小型化,主要是在径向上的小型化,同时能够实现期望的变焦倍率。
[0106] 如果低于式(1)的下限值,则由于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难以以1级构成凸轮筒,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如果超过式(1)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如果Fno保持明亮,则第L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困难,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107] 为了得到上述效果,式(1)的下限值优选为‑80.00,更优选为‑60.00。另外,式(1)的上限值优选为‑2.90,更优选为‑3.00。另外,在采用这些优选的下限值或上限值的情况下,在式(1)中也可以将带等号的不等号(≤)置换为不等号(<)。对于其他式,原则上也是同样的。
[0108] 1‑3‑2.式(2)
[0109] 0.18<|βLt|……(2)
[0110] 其中,
[0111] βLt: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112] 式(2)规定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向倍率。通过满足式(2),可以使其他透镜组的倍率适当化,能够实现光学性能高的变焦镜头。
[0113] 如果低于式(2)的下限值,则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向倍率变小,需要通过其他透镜组进行倍率校正,从而需要增加移动量或提高组的光焦度,因此导致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等各像差的恶化,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
[0114] 为了得到上述效果,式(2)的下限值优选为0.20,更优选为0.22。
[0115] 1‑3‑3.式(3)
[0116] ‑0.95<fs‑1/ft<‑0.25……(3)
[0117] 其中,
[0118] fs‑1:与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
[0119] ft: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0120] 式(3)规定与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与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之比。
[0121] 1‑3‑4.式(4)
[0122] ‑0.95<fs+1/ft<‑0.25……(4)
[0123] 其中,
[0124] fs+1:与所述孔径光阑的像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
[0125] ft: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0126] 通过满足式(3)或式(4)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减小光阑径,能够实现光圈单元的小径化,进而能够实现镜筒的小型化。
[0127] 如果低于式(3)或式(4)的下限值,则由于与光阑相邻的透镜成分的光焦度变弱,光阑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如果超过式(3)或式(4)的上限值,则由于与光阑相邻的透镜成分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等各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
[0128] 式(3)的下限值优选为‑0.90,更优选为‑0.85。另外,式(3)的上限值优选为‑0.30,更优选为‑0.35。
[0129] 式(4)的下限值优选为‑0.90,更优选为‑0.85。另外,式(4)的上限值优选为‑0.30,更优选为‑0.35。
[0130] 1‑3‑5.式(5)
[0131] 0.01<|fL‑1|/fw<2.00……(5)
[0132] 其中,
[0133] fL‑1: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134] fw: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焦距。
[0135] 式(5)规定第L‑1透镜组的焦距与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5),能够兼顾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36] 如果低于式(5)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5)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另外,变倍时的第L‑1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妨碍全长方向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137] 式(5)的下限值优选为0.10,更优选为0.20。另外,式(5)的上限值优选为1.90,更优选为1.80。
[0138] 1‑3‑6.式(6)
[0139] 1.850<Ndave……(6)
[0140] 其中,
[0141] Ndave:构成第L‑1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材料的d线(587.5nm)的平均屈光率。
[0142] 式(6)规定构成第L‑1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材料的d线的平均屈光率。通过满足式(6),能够兼顾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43] 如果低于式(6)的下限值,则难以在维持小径化的同时进行各像差的校正,从镜筒的小型化、高性能化这两个观点来看都不优选。
[0144] 式(5)的下限值优选为1.860,更优选为1.870。
[0145] 1‑3‑7.式(7)
[0146] 1.00<fL/|f1|<2.10……(7)
[0147] 其中,
[0148]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0149] fL:第L透镜组的焦距。
[0150] 式(7)规定第1透镜组的焦距的绝对值与第L透镜组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7),能够兼顾第L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51] 如果低于式(7)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像面弯曲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7)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Fno明亮的设计变得困难。
[0152] 式(7)的下限值优选为1.05,更优选为1.10。另外,式(7)的上限值优选为2.05,更优选为2.00。
[0153] 1‑3‑8.式(8)
[0154] 1.90<fL/|fL‑1|<10.00……(8)
[0155] 其中,
[0156] fL‑1: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157] fL:第L透镜组的焦距。
[0158] 式(8)规定第L‑1透镜组的焦距的绝对值与第L透镜组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8),能够兼顾第L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59] 如果低于式(8)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像面弯曲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8)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Fno明亮的设计变得困难。
[0160] 式(8)的下限值优选为1.95,更优选为2.00。另外,式(8)的上限值优选为8.00,更优选为6.00。
[0161] 1‑3‑9.式(9)
[0162] 0.50<|βLt/βLw|<5.50……(9)
[0163] 其中,
[0164] βLw:第L透镜组的广角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165] βLt: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166] 式(9)规定第L透镜组的广角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与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之比的绝对值。通过满足式(9),可以使第L透镜组的变倍比适当化,能够实现镜筒的小型化并实现期望的变焦倍率。
[0167] 如果低于式(9)的下限值,则其他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镜筒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因此不优选。如果超过式(9)的上限值,则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镜筒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因此不优选。
[0168] 式(9)的下限值优选为0.60,更优选为0.70。另外,式(9)的上限值优选为5.00,更优选为4.50。
[0169] 1‑3‑10.式(10)
[0170] 2.00<|βL‑1t|<10.00……(10)
[0171] 其中,
[0172] βL‑1t: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173] 式(10)规定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的绝对值。通过满足式(10),可以使其他透镜组的倍率适当化,能够实现光学性能高的变焦镜头。
[0174] 如果低于式(10)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向倍率变小,需要通过其他透镜组进行倍率校正,从而需要增加移动量或提高组的光焦度,因此导致球面像差或彗形像差等各像差的恶化,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0)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向倍率变大,导致在第L‑1透镜组中产生的各像差的恶化,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
[0175] 式(10)的下限值优选为2.50,更优选为3.00。另外,式(10)的上限值优选为9.00,更优选为8.00。
[0176] 1‑3‑11.式(11)
[0177] 0.20<fpt/ft<1.50……(11)
[0178] 其中,
[0179] fpt: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180] ft: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0181] 式(11)规定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与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11),能够实现中间组以后的透镜组的小径化。
[0182] 如果低于式(11)的下限值,则由于中间组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1)的上限值,则由于中间组的光焦度变弱,中间组以后的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183] 式(11)的下限值优选为0.30,更优选为0.40。另外,式(11)的上限值优选为1.25,更优选为1.00。
[0184] 1‑3‑12.式(12)
[0185] 1.00<fL/fpt<6.00……(12)
[0186] 其中,
[0187] fpt: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188] fL:第L透镜组的焦距。
[0189] 式(12)规定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与第L透镜组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12),能够兼顾第L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90] 如果低于式(12)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像面弯曲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2)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Fno明亮的设计变得困难。
[0191] 式(12)的下限值优选为1.25,更优选为1.50。另外,式(12)的上限值优选为5.50,更优选为5.00。
[0192] 1‑3‑13.式(13)
[0193] 0.01<fL‑1/f1<2.00……(13)
[0194] 其中,
[0195]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0196] fL‑1: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197] 式(13)规定第1透镜组的焦距与第L‑1透镜组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13),能够兼顾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198] 如果低于式(13)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3)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另外,变倍时的第L‑1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妨碍全长方向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199] 式(13)的下限值优选为0.15,更优选为0.30。另外,式(13)的上限值优选为1.75,更优选为1.50。
[0200] 1‑3‑14.式(14)
[0201] ‑2.00<fL‑1/fpt<‑0.50……(14)
[0202] 其中,
[0203] fpt: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204] fL‑1: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205] 式(14)规定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与第L‑1透镜组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14),能够兼顾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和高性能。
[0206] 如果低于式(14)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4)的上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第L‑1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另外,变倍时的第L‑1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妨碍全长方向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207] 式(14)的下限值优选为‑1.90,更优选为‑1.80。另外,式(14)的上限值优选为‑0.60,更优选为‑0.70。
[0208] 1‑3‑15.式(15)
[0209] ‑2.00<fpt/f1<‑0.01……(15)
[0210] 其中,
[0211]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0212] fpt: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213] 式(15)规定第1透镜组的焦距与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之比。通过满足式(15),能够实现中间组以后的透镜组的小径化。
[0214] 如果低于式(15)的下限值,则由于中间组的光焦度变强,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这对于实现光学性能高的透镜是不优选的。如果超过式(15)的上限值,则由于中间组的光焦度变弱,中间组以后的透镜组的小径化变得不充分,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
[0215] 式(15)的下限值优选为‑1.75,更优选为‑1.50。另外,式(15)的上限值优选为‑0.15,更优选为‑0.30。
[0216] 1‑3‑16.式(16)
[0217] ‑7.00<(1‑βL‑1t2)×βLt2<‑1.00……(16)
[0218] 其中,
[0219] βL‑1t: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220] βLt: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221] 式(16)规定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与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之比。通过满足式(16),在L‑1组中对焦时,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移动量,能够实现镜筒的小型化。
[0222] 如果低于式(16)的下限值,则由于第L‑1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变小,从无限远物体向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移动量变大,妨碍镜筒的小型化,因此不优选。如果超过条件式(16)的上限值,则对焦灵敏度变大,需要高精度的控制,因此不优选。
[0223] 式(16)的下限值优选为‑6.50,更优选为‑6.00。另外,式(16)的上限值优选为‑1.50,更优选为‑2.00。
[0224] 2.摄像装置
[0225]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和设置在该变焦镜头的像侧的、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这里,对摄像元件等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等,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适用于使用了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例如数字摄像机或视频摄像机等。另外,该摄像装置可以是将透镜固定在框体上的透镜固定式的摄像装置,当然也可以是单反相机或无反射镜单反相机等透镜更换式摄像装置。
[0226] 图3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37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摄像机2以及相对于摄像机2能够装卸的镜头3。摄像装置1是摄像装置的一个方面。摄像机2具有作为摄像元件的CCD传感器21及防护玻璃22。CCD传感器21被配置在摄像机2中、以安装在摄像机2上的镜头3内的变焦镜头的光轴为中心轴的位置。摄像机2也可以代替防护玻璃22而具有IR截止滤光器等。
[0227] 接下来,将参考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下列举的各实施例的变焦镜头是用于数字摄像机、摄像机、盐胶卷数字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摄影变焦镜头。另外,在透镜剖面图(图1、图5、图9、图13、图17、图21、图25、图29、图33)中,朝向附图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另外,第1~第8实施例是与本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第9实施例是参考例。
[0228] [实施例1]
[0229]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230]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231] 在图1中,变焦镜头中所示的“S”为孔径光阑,变焦镜头的像侧所示的“IP”为像面,具体而言,表示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或银盐膜的膜面等。另外,在像面IP的物体侧具备滤光器CG。另外,这些附图所示的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0232]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233]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234]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235]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236]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237]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238] (2)数值实施例
[0239] 接着,对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1进行说明。
[0240] [透镜数据]显示该变焦镜头的透镜数据。面编号表示从物体侧开始数的透镜面的顺序,r表示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透镜面的光轴上的间隔,n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处的屈光率,v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处的阿贝数。另外,孔径光阑S在面编号上标注STOP来表示。进而,在透镜面为非球面的情况下,面编号表示ASPH,曲率半径r栏表示近轴曲率半径。[规格表]显示该变焦镜头的各焦距(f)中的F数(Fno.)、及半视场角(ω)。
[可变间隔]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可变间隔。
[0241] [非球面系数]显示用下式表示非球面的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及圆锥常数。非球面由下式定义。其中,z表示从光轴方向的基准面起的位移量,c表示曲率(1/r),h表示从光轴起的高度,k表示圆锥系数,A4、A6、A8、A10、A12…表示各次数的非球面系数。
[0242] z=ch2/[1+{1‑(1+k)c2h2}1/2]+A4h4+A6h6+A8h8+A10h10+A12h12……
[0243] 另外,这些数值实施例中的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0244] 另外,图2、图3、图4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纵像差图。各图所示的纵像差图,朝向附图从左侧依次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波长587.56nm)处的球面像差,长虚线表示F线(波长486.13nm)处的球面像差,短虚线表示C线(波长656.27nm)处的球面像差。在像散图中,纵轴为半视场角(ω)、横轴为离焦,实线表示与d线对应的矢状像面(S),虚线表示与d线对应的子午像面(M)。在畸变像差图中,纵轴为半视场角(ω)、横轴为畸变像差。这些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示的各像差图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说明。另外,各实施例的透镜组的焦距和式(1)~式(16)的数值以及各透镜组的焦距如[表1]所示。
[0245] [透镜数据]
[0246]
[0247]
[0248] [规格表]
[024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f 20.5972 31.5154 48.5030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7.9625 34.6745 22.7164
[0250] [可变间隔]
[025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d(0) ∞ ∞ ∞ 151.4994 269.0881 277.0999
d(7) 42.8854 18.524 1.4308 42.8854 18.524 1.4308
d(17) 2.4396 7.0203 15.4465 3.4735 8.422 18.8078
d(22) 4.9147 5.6069 6.1999 3.8806 4.2052 2.8386
d(29) 12.8748 14.3748 14.4369 12.8748 14.3748 14.4369
[0252] [非球面系数]
[025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1.0000 3.59443E‑06 ‑2.29549E‑10 2.40032E‑12 2.00892E‑15 0.00000E+00
14 0.0000 ‑3.92939E‑05 5.35795E‑08 ‑4.69585E‑10 1.06911E‑12 0.00000E+00
15 0.0000 ‑2.08482E‑06 ‑5.04189E‑10 ‑2.24861E‑10 0.00000E+00 0.00000E+00
27 1.0000 ‑9.99870E‑06 1.09391E‑07 ‑1.07303E‑09 5.75479E‑12 ‑1.09696E‑14[0254] [实施例2]
[025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256]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25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25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25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26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26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26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263] (2)数值实施例
[0264]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6、图7、图8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265] [透镜数据]
[0266]
[0267]
[0268] [规格表]
[026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f 20.5957 31.5201 48.5062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7.9019 34.6525 22.7313
[0270] [可变间隔]
[027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d(0) ∞ ∞ ∞ 152.1506 269.8715 277.7508
d(7) 42.5668 18.3612 1.445 42.5668 18.3612 1.445
d(17) 2.3166 7.1104 15.8971 3.3323 8.5057 19.3014
d(22) 4.7942 5.3935 6.2199 3.7783 3.9981 2.8157
d(29) 12.9817 14.0735 13.497 12.9817 14.0735 13.497
[0272] [非球面系数]
[027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1.0000 3.84798E‑06 ‑5.28637E‑10 2.27038E‑12 2.69063E‑15 0.00000E+00
14 0.0000 ‑4.23492E‑05 4.69520E‑08 ‑3.85566E‑10 9.12372E‑13 0.00000E+00
15 0.0000 ‑2.02233E‑06 ‑1.04895E‑08 ‑1.78429E‑10 0.00000E+00 0.00000E+00
27 1.0000 ‑4.39704E‑06 7.89047E‑08 ‑2.84121E‑10 1.29772E‑12 1.75538E‑15[0274] [实施例3]
[027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276] 图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合成组,第L‑1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第L透镜组为第5透镜组G5。
[027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27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27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28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28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28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283] 第5透镜组G5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负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284] (2)数值实施例
[0285]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10、图11、图12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286] [透镜数据]
[0287] 面编号 r d nd vd物体面 ∞ d(0)    
1 196.0188 2.0000 1.72916 54.67
2 26.5655 8.3395    
3ASPH 450.0000 0.1500 1.53610 41.21
4 189.7567 1.5000 1.61800 63.39
5 34.3659 0.2000    
6 30.7629 4.4623 1.92119 23.96
7 51.9847 d(7)    
8 24.4785 2.3000 2.00100 29.13
9 14.8875 8.9125 1.80610 40.73
10 127.5789 d(10)    
11STOP ∞ 3.3499    
12 ‑41.4259 1.0000 1.75520 27.53
13 38.6783 0.6538    
14ASPH 24.9171 6.3385 1.49710 81.56
15ASPH ‑32.9164 0.1500    
16 47.4069 3.8645 1.81600 46.62
17 ‑98.2812 d(17)    
18 ‑132.7773 0.7500 1.91082 35.25
19 26.9107 1.4023    
20 500.7998 0.7500 2.00100 29.13
21 26.4338 3.4000 1.86966 20.02
22 ‑76.2816 d(22)    
23 41.7619 8.3920 1.59282 68.62
24 ‑29.2167 0.4499    
25 58.1624 2.5000 1.64769 33.84
26 40.0000 7.4487    
27ASPH ‑24.8519 0.2000 1.53610 41.21
28 ‑22.8164 1.5000 1.85451 25.15
29 ‑66.5025 d(29)    
30 ∞ 2.5000 1.51680 64.20
31 ∞ 1.0000    
像面 ∞      
[0288] [规格表]
[0289]
[0290] [可变间隔]
[029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d(0) ∞ ∞ ∞ 151.4994 268.7840 277.0999
d(7) 42.6246 18.5689 1.4672 42.6246 18.5689 1.4672
d(10) 2.5536 2.2481 2.1159 2.5536 2.2481 2.1159
d(17) 2.4157 6.8228 15.3822 3.4413 8.1954 18.6982
d(22) 4.7045 5.4435 6.0102 3.6788 4.0710 2.6943
d(29) 12.6880 14.6188 14.4106 12.6880 14.6188 14.4106
[0292] [非球面系数]
[029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1.0000 3.69719E‑06 ‑8.10080E‑10 3.98004E‑12 1.11162E‑16 0.00000E+00
14 0.0000 ‑4.04202E‑05 5.64227E‑08 ‑4.86052E‑10 1.11699E‑12 0.00000E+00
15 0.0000 ‑1.93509E‑06 ‑2.08917E‑09 ‑2.25041E‑10 0.00000E+00 0.00000E+00
27 1.0000 ‑8.35998E‑06 7.54260E‑08 ‑7.45593E‑10 4.24879E‑12 ‑8.40884E‑15[0294] [实施例4]
[029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296]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29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29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29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双凹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30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30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30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构成。
[0303] (2)数值实施例
[0304]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14、图15、图16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305] [透镜数据]
[0306]
[0307]
[0308] [规格表]
[030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0.5984 28.2688 38.7967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7.9553 37.6392 28.1785
[0310] [可变间隔]
[031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d(0) ∞ ∞ ∞ 166.2392 199.8734 246.0044
d(6) 33.1478 16.6131 3.6834 33.1478 16.6131 3.6834
d(16) 3.8314 6.2468 10.1311 4.7313 7.5596 12.0372
d(21) 3.0524 3.6783 3.9550 2.1524 2.3656 2.0489
d(25) 13.3290 16.1880 18.8257 13.3290 16.1880 18.8257
[0312] [非球面系数]
[031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1.30212E‑06 ‑8.77931E‑10 7.42419E‑12 ‑6.22600E‑15 3.64778E‑18
13 0.0000 ‑2.85709E‑05 4.67333E‑08 ‑5.03353E‑10 1.47935E‑12 0.00000E+00
14 0.0000 ‑3.50289E‑06 4.04368E‑09 ‑2.81001E‑10 0.00000E+00 0.00000E+00
24 0.0000 ‑2.17570E‑05 5.93674E‑08 ‑9.35228E‑10 5.32498E‑12 ‑1.21704E‑14[0314] [实施例5]
[031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316] 图1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31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31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31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双凹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32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32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32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构成。
[0323] (2)数值实施例
[0324]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18、图19、图20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325] [透镜数据]
[0326]
[0327]
[0328] [规格表]
[032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0.5976 28.2679 38.7960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7.9746 37.6620 28.1848
[0330] [可变间隔]
[033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d(0) ∞ ∞ ∞ 165.9963 199.6520 246.0000
d(6) 32.9637 16.4892 3.5440 32.9637 16.4892 3.5440
d(16) 3.8647 6.2354 10.1131 4.7382 7.5116 11.9722
d(21) 3.1312 3.6736 3.8228 2.2576 2.3974 1.9637
d(25) 13.5803 16.4859 19.0562 13.5803 16.4859 19.0562
[0332] [非球面系数]
[033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1.31057E‑06 ‑9.23909E‑10 7.74459E‑12 ‑5.95151E‑15 2.76653E‑18
13 0.0000 ‑2.86716E‑05 4.69847E‑08 ‑4.92228E‑10 1.44954E‑12 0.00000E+00
14 0.0000 ‑3.56484E‑06 3.82594E‑09 ‑2.65263E‑10 0.00000E+00 0.00000E+00
24 0.0000 ‑2.26912E‑05 5.59506E‑08 ‑9.36964E‑10 5.33124E‑12 ‑1.25164E‑14[0334] [实施例6]
[033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336] 图2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33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33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33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双凹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34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34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34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构成。
[0343] (2)数值实施例
[0344]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22、图23、图24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345] [透镜数据]
[0346]
[0347]
[0348] [规格表]
[034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5.7547 35.3104 48.4964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1.5116 32.1696 24.2739
[0350] [可变间隔]
[0351]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d(0) ∞ ∞ ∞ 202.9914 250.9440 314.9999
d(6) 44.3106 20.9995 4.0434 44.3106 20.9995 4.0434
d(18) 1.9968 4.2776 7.2721 2.7813 5.4929 9.0932
d(23) 4.6347 4.5959 4.9287 3.8501 3.3806 3.1075
d(32) 12.8644 13.9808 15.5536 12.8644 13.9808 15.5536
[0352] [非球面系数]
[0353]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7.66841E‑07 1.07823E‑09 ‑1.60087E‑12 1.09072E‑15 0.00000E+00
15 0.0000 ‑1.98365E‑05 ‑2.83753E‑09 ‑1.30804E‑09 6.41585E‑12 0.00000E+00
16 0.0000 8.78124E‑06 2.12626E‑08 ‑1.37495E‑09 6.93565E‑12 0.00000E+00
30 0.1256 2.64615E‑05 6.38335E‑08 ‑1.39001E‑10 7.14896E‑13 0.00000E+00[0354] [实施例7]
[0355]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356] 图2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7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357]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358]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359]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360]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361]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和将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362]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正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363] (2)数值实施例
[0364]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26、图27、图28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365] [透镜数据]
[0366]
[0367]
[0368] [规格表]
[0369]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5.7545 35.3112 48.4971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1.1458 32.0076 24.1524
[0370] [可变间隔]
[0371]
[0372]
[0373] [非球面系数]
[0374]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8.87533E‑08 9.88321E‑10 ‑1.29946E‑12 6.17501E‑16 0.00000E+00
15 0.0000 ‑2.86036E‑05 1.65178E‑08 ‑1.38528E‑09 6.21215E‑12 0.00000E+00
16 0.0000 1.05243E‑05 4.74826E‑08 ‑1.43932E‑09 6.90455E‑12 0.00000E+00
30 0.2847 3.52548E‑05 8.80676E‑08 ‑1.53186E‑10 1.34800E‑12 0.00000E+0[0375] [实施例8]
[0376]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377] 图2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378]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379]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380]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381]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382]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383]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正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384] (2)数值实施例
[0385]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30、图31、图32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386] [透镜数据]
[0387]
[0388]
[0389] [规格表]
[0390]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5.7567 35.3092 48.4896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1.4241 31.9237 23.9497
[0391] [可变间隔]
[0392]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d(0) ∞ ∞ ∞ 203.3034 250.8089 315.0000
d(6) 42.0723 18.9596 1.8835 42.0723 18.9596 1.8835
d(18) 1.9950 4.3467 7.5913 2.8183 5.6199 9.5114
d(23) 6.7549 6.8108 7.1154 5.9315 5.5376 5.1954
d(32) 12.9412 14.1408 15.4766 12.9412 14.1408 15.4766
[0393] [非球面系数]
[0394]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6.88011E‑07 9.79734E‑10 ‑1.18012E‑12 7.24893E‑16 0.00000E+00
15 0.0000 ‑1.40550E‑05 1.87594E‑08 ‑1.43708E‑09 6.14972E‑12 0.00000E+00
16 0.0000 1.04210E‑05 3.68277E‑08 ‑1.46209E‑09 6.34065E‑12 0.00000E+00
30 0.7870 1.86991E‑05 5.63455E‑08 ‑1.37452E‑10 6.52518E‑13 0.00000E+00[0395] [实施例9]
[0396] (1)变焦镜头的结构
[0397] 图3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8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透镜剖面图。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此,中间组为第2透镜组G2,第L‑1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第L透镜组为第4透镜组G4。
[0398]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第2透镜组G2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
[0399]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接近物体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
[0400]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弯月透镜、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构成。
[0401]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将负弯月透镜和正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凹透镜、正弯月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
[0402]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凹透镜、和将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403] 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双凸透镜、将正弯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和负弯月透镜构成。
[0404] (2)数值实施例
[0405] 下面,表示应用了该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的数值实施例。另外,图34、图35、图36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及中间区域及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纵像差图。
[0406] [透镜数据]
[0407]
[0408]
[0409] [规格表]
[0410]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f 25.7464 35.3314 48.4968
Fno. 2.8840 2.8840 2.8840
ω 41.0023 31.6763 23.1815
[0411] [可变间隔]
[0412]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 广角端 中间 望远端d(0) ∞ ∞ ∞ 196.7296 246.1056 314.9999
d(6) 47.6180 24.3496 5.9939 47.6180 24.3496 5.9939
d(18) 2.0037 5.6419 12.3177 2.7870 6.9256 14.5861
d(23) 4.6345 4.4066 4.2664 3.8512 3.1230 1.9980
d(32) 19.3922 17.8742 12.8000 19.3922 17.8742 12.8000
[0413] [非球面系数]
[0414]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A123 0.0000 1.46228E‑06 2.99178E‑09 ‑6.93311E‑12 7.66797E‑15 0.00000E+00
15 0.0000 ‑2.38634E‑05 ‑3.04517E‑08 ‑1.39034E‑09 7.96535E‑12 0.00000E+00
16 0.0000 1.03978E‑05 ‑7.95414E‑09 ‑1.20995E‑09 7.53481E‑12 0.00000E+00
30 1.0000 8.05910E‑06 3.37884E‑08 ‑7.28504E‑11 3.50252E‑13 0.00000E+00[0415] [表1]
[0416]
[0417]
[0418]
[0419]
[0420]
[0421]
[0422] [总结]
[0423]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
[0424] 从物体侧向像侧起依次由具有负屈光力第1透镜组、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且具有合成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的中间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L‑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L透镜组构成,
[0425] 通过沿光轴改变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
[0426] 该变焦镜头可满足以下式:
[0427] ‑100.00<M1/ML<‑2.85……(1)
[0428] 0.18<|βLt|……(2)
[0429] 其中,
[0430] M1: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0431] ML: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的所述第L透镜组的移动量(向像侧移动为正)[0432]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433]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中,
[0434] 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中间组中,满足以下式中的至少一方:
[0435] ‑0.95<fs‑1/ft<‑0.25……(3)
[0436] ‑0.95<fs+1/ft<‑0.25……(4)
[0437] 其中,
[0438] fs‑1:与所述孔径光阑的物体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
[0439] fs+1:与所述孔径光阑的像侧邻接的透镜成分的焦距
[0440] ft:该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0441]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42] 0.01<|fL‑1|/fw<2.00……(5)
[0443] 其中,
[0444]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445] fw:该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处焦距。
[0446] 本发明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47] 1.850<Ndave……(6)
[0448] 其中,
[0449] Ndave:构成所述第L‑1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材料的d线的平均屈光率。
[0450] 本发明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51] 1.00<fL/|f1|<2.10……(7)
[0452] 其中,
[0453]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454] 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0455] 本发明第六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56] 1.90<fL/|fL‑1|<10.00……(8)
[0457] 其中,
[0458]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459] 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0460] 本发明第七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61] 0.50<|βLt/βLw|<5.50……(9)
[0462] 其中,
[0463] βLw:所述第L透镜组的广角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464]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465] 本发明第八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66] 2.00<|βL‑1t|<10.00……(10)
[0467] 其中,
[0468] βL‑1t:所述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469] 本发明第九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70] 0.20<fpt/ft<1.50……(11)
[0471] 其中,
[0472]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473] ft:该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处焦距。
[0474] 本发明第十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75] 1.00<fL/fpt<6.00……(12)
[0476] 其中,
[0477]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478] fL:所述第L透镜组的焦距。
[0479]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以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80] 0.01<fL‑1/f1<2.00……(13)
[0481] 其中,
[0482]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483]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484]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85] ‑2.00<fL‑1/fpt<‑0.50……(14)
[0486] 其中,
[0487]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488] fL‑1:所述第L‑1透镜组的焦距。
[0489]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490] ‑2.00<fpt/f1<‑0.01……(15)
[0491] 其中,
[0492]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493] fpt:所述中间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合成焦距。
[0494]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在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
[0495]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从像侧起第2片处配置负透镜。
[0496]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从像侧起数第2个透镜成分的像侧面为凹面朝向像侧。
[0497]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所述第L‑1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0498]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七方面中,所述第L‑1透镜组具有1片以上的正透镜、1片以上的负透镜。
[0499] 本发明第十九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八方面中满足以下式:
[0500] ‑7.00<(1‑(βL‑1t)2)×βLt2<‑1.00……(16)
[0501] 其中,
[0502] βL‑1t:所述第L‑1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503] βLt:所述第L透镜组的望远端处无限远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0504] 本发明第二十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所述第1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地向像侧移动。
[0505] 本发明第二十一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方面中,所述中间组与所述第L‑1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增加。
[0506] 本发明第二十二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一方面中,所述第L‑1透镜组与所述第L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单调增加。
[0507] 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可在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中间组内。
[0508] 本发明第二十四方面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可具备:第一方面至第二十三方面所涉及的变焦镜头;设置在该变焦镜头的像侧的、将由该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0509] 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一个方面,对应于上述第一方面~第二十三方面所涉及的光学系统及第二十四方面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根据上述各方面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可以在上述各方面的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0511]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例如,可以适用于监视用摄像机、胶片摄像机、数字静态摄像机、数字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镜头。
[0512] 附图标记说明
[0513] S…孔径光阑
[0514] CG…滤光器
[0515] IP…像面
[0516] G…第1透镜组
[0517] G2…第2透镜组
[0518] G3…第3透镜组
[0519] G4…第4透镜组
[0520] G5…第5透镜组
[0521] 1…摄像机
[0522] 2…主体
[0523] 3…镜筒
[0524] 21…CCD传感器
[0525] 22…滤光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