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光学 / 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

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2210535775.3 申请日 2022-05-18 公开(公告)号 CN114791678B 公开(公告)日 2024-05-14
申请人 成都工业学院; 发明人 吴非; 范钧; 樊为;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以垂直 中轴 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用于光路调制;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狭缝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用于成像;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狭缝I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增大;通过偏振眼镜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通过偏振眼镜I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I;在最佳观看距离处,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 角 均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成正比。
权利要求

1.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依次平行放置;复合偏振片与显示屏贴合;
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平宽度均相同;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垂直宽度均相同;显示屏用于显示复合图像元阵列;复合图像元阵列包括图像元I和图像元II;图像元I位于显示屏的左半部分,图像元II位于显示屏的右半部分;图像元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I的数目;复合偏振片包括偏振片I和偏振片II;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正交;偏振片I的水平宽度等于偏振片II的水平宽度,且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水平宽度的一半;偏振片I的垂直宽度和偏振片II的垂直宽度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垂直宽度;图像元I与偏振片I对应对齐,图像元II与偏振片II对应对齐;偏振片I用于起偏图像元I发出的光线,偏振片II用于起偏图像元II发出的光线;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用于光路调制;狭缝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的数目的两倍;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狭缝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第i列狭缝I的孔径宽度wi由下式计算得
其中,p是狭缝I的节距,a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间的狭缝I的孔径宽度,g是显示屏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m是狭缝I的数目,l是最佳观看距离;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用于成像;狭缝II的数目等于狭缝I的数目;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狭缝I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增大;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i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vi由下式计算得到
图像元I、图像元II、狭缝I和狭缝II的节距均相同;图像元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图像元I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满足下式
其中,v1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1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偏振眼镜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用于分离3D图像I和3D图像II;图像元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重建3D图像I;图像元I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I重建3D图像II;通过偏振眼镜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通过偏振眼镜I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I;在最佳观看距离处,3D图像I的观看视θ1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θ2为
其中, 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成正比。

说明书全文

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3D显示技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采用渐变孔径狭缝光栅可以增大集成成像双视3D显示的光学效率。中国专利CN202021491194.7提出基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显示屏、偏振片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平行放置,且对应对齐;偏振片与显示屏紧密贴合,且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和显示屏之间;偏振片包括子偏振片I和子偏振片II,子偏振片I与子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正交;子偏振片I与子偏振片II的宽度均等于显示屏宽度的一半;子偏振片I与显示屏的左半部分对应对齐,子偏振片II与显示屏的右半部分对应对齐;渐变孔径狭缝光栅中狭缝的节距均相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中第i列狭缝的孔径宽度Hi由下式计算得到
[0003]
[0004] 其中,p是狭缝的节距,w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中心位置的狭缝的孔径宽度,m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中狭缝的数目,l是观看距离,g是显示屏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间距,i是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数;显示屏用于显示图像元阵列;图像元阵列包括图像元I和图像元II,图像元I位于显示屏的左半部分,图像元II位于显示屏的右半部分;图像元I与图像元II的节距均等于狭缝的节距;图像元I通过与其对应的子偏振片I和狭缝重建出3D图像I,且只能通过偏振眼镜I看到;图像元II通过与其对应的子偏振片II和狭缝重建出3D图像II,且只能通过偏振眼镜II看到。
[0005] 根据上述专利附图1可以计算得到,3D图像I的观看视θ1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θ2为
[0006] 。
[0007] 由上式可知,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中心位置的狭缝的孔径宽度成反比。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如附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依次平行放置;复合偏振片与显示屏贴合;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平宽度均相同;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垂直宽度均相同;显示屏用于显示复合图像元阵列;复合图像元阵列包括图像元I和图像元II,如附图2所示;图像元I位于显示屏的左半部分,图像元II位于显示屏的右半部分;图像元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I的数目;复合偏振片包括偏振片I和偏振片II,如附图3所示;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正交;偏振片I的水平宽度等于偏振片II的水平宽度,且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水平宽度的一半;偏振片I的垂直宽度和偏振片II的垂直宽度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垂直宽度;图像元I与偏振片I对应对齐,图像元II与偏振片II对应对齐;
偏振片I用于起偏图像元I发出的光线,偏振片II用于起偏图像元II发出的光线;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如附图4所示;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用于光路调制;狭缝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的数目的两倍;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狭缝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
[0009] 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第i列狭缝I的孔径宽度wi由下式计算得
[0010] (1)
[0011] 其中,p是狭缝I的节距,a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间的狭缝I的孔径宽度,g是显示屏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m是狭缝I的数目,l是最佳观看距离;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如附图5所示;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用于成像;狭缝II的数目等于狭缝I的数目;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狭缝I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增大;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i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vi由下式计算得到
[0012]                        (2)
[0013] 图像元I、图像元II、狭缝I和狭缝II的节距均相同;图像元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图像元I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满足下式
[0014]        (3)
[0015] 其中,v1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1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偏振眼镜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用于分离3D图像I和3D图像II;图像元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重建3D图像I;图像元I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I重建3D图像II;通过偏振眼镜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通过偏振眼镜I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I;在最佳观看距离处,3D图像I的观看视角θ1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θ2为
[0016]                  (4)
[0017] 其中, 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成正比。

附图说明

[0018] 附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0019] 附图2为本发明的复合图像元阵列的示意图
[0020] 附图3为本发明的复合偏振片的示意图
[0021] 附图4为本发明的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的示意图
[0022] 附图5为本发明的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示意图
[0023] 上述附图中的图示标号为:
[0024] 1. 显示屏,2. 复合偏振片,3. 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4. 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5. 偏振眼镜I,6. 偏振眼镜II,7. 图像元I,8. 图像元II,9. 偏振片I,10. 偏振片II。
[0025] 应该理解上述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没有按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7]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的双视3D显示装置,如附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依次平行放置;复合偏振片与显示屏贴合;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水平宽度均相同;显示屏、复合偏振片、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和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垂直宽度均相同;显示屏用于显示复合图像元阵列;复合图像元阵列包括图像元I和图像元II,如附图2所示;图像元I位于显示屏的左半部分,图像元II位于显示屏的右半部分;图像元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I的数目;复合偏振片包括偏振片I和偏振片II,如附图3所示;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正交;偏振片I的水平宽度等于偏振片II的水平宽度,且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水平宽度的一半;偏振片I的垂直宽度和偏振片II的垂直宽度均等于复合偏振片的垂直宽度;图像元I与偏振片I对应对齐,图像元II与偏振片II对应对齐;
偏振片I用于起偏图像元I发出的光线,偏振片II用于起偏图像元II发出的光线;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如附图4所示;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用于光路调制;狭缝I的数目等于图像元I的数目的两倍;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狭缝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
[0028] 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第i列狭缝I的孔径宽度wi由下式计算得
[0029] (1)
[0030] 其中,p是狭缝I的节距,a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间的狭缝I的孔径宽度,g是显示屏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m是狭缝I的数目,l是最佳观看距离;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如附图5所示;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用于成像;狭缝II的数目等于狭缝I的数目;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狭缝II的孔径宽度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增大;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i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vi由下式计算得到
[0031]                        (2)
[0032] 图像元I、图像元II、狭缝I和狭缝II的节距均相同;图像元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图像元II的中心与对应狭缝I和狭缝II的中心对应对齐;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d满足下式
[0033]        (3)
[0034] 其中,v1是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1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偏振眼镜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I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II的偏振方向相同;偏振眼镜I和偏振眼镜II用于分离3D图像I和3D图像II;图像元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重建3D图像I;图像元II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偏振片II以及对应的狭缝I和狭缝II投射到成像区域II重建3D图像II;通过偏振眼镜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通过偏振眼镜II只能观看到3D图像II;在最佳观看距离处,3D图像I的观看视角θ1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θ2为
[0035]                  (4)
[0036] 其中, 是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间的狭缝II的孔径宽度成正比。
[0037] 狭缝I的节距是10mm,位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间的狭缝I的孔径宽度是5.44mm,显示屏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是10mm,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与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的间距是6mm,最佳观看距离是990mm,狭缝I的数目是8,则由式(1)计算得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中第1 8列狭缝I的孔径宽度分别为5.2mm、5.28mm、5.36mm、5.44mm、5.44mm、5.36mm、~5.28mm、5.2mm;由式(2)计算得到渐变孔径狭缝光栅II中第1 8列狭缝II的孔径宽度分别为~
2mm、1.8mm、1.6mm、1.4mm、1.4mm、1.6mm、1.8mm、2mm;由式(4)计算得到,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为61°。在基于上述参数的现有技术方案中,3D图像I和3D图像II的观看视角均为43°。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