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及清洁机

申请号 CN202211325296.5 申请日 2022-10-27 公开(公告)号 CN117982053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安琦; 何欢承; 倪晓龙; 曹斌; 郑军妹; 张旭东;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 块 及清洁机,该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中, 外壳 的内部具有吸尘腔,刷头能转动地设置在吸尘腔内,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 角 处的状态下,外壳的前端壁与边角处的 侧壁 之间留有间隔形成第一流道,沿着吸尘腔的进 风 方向,进风口位于第一流道的下游,且与第一流道 流体 连通,通过将外壳的进风口朝前布置,使外壳前端壁与边角处的侧壁之间在进风口流体的吸 力 作用下形成第一流道,这样边角处的杂物就会在气流流动作用的带动下被裹挟至吸尘腔内,随后被输送至下游,相比于现有的滚刷结构,能够避免刷体形态的限制,利用气流的走向实现对边角处的吸尘,避免留下清洁死角。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包括:
外壳(1),其内部具有吸尘腔(100),所述外壳(1)在地刷模块行进方向的前侧还具有进口(1a),所述外壳(1)还具有与下游风机模块连通的出风口(1b),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出风口(1b)位于进风口(1a)的下游,且二者均与吸尘腔(100)流体连通;
刷头(2),用来对待清洁物体进行清扫,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吸尘腔(100)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a)开口朝前布置,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处的状态下,所述外壳(1)的前端壁(1c)与边角处的侧壁(1d)之间留有间隔形成第一流道(101),沿着吸尘腔(100)的进风方向,所述进风口(1a)位于第一流道(101)的下游,且所述第一流道(101)通过进风口(1a)与吸尘腔(100)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侧具有用来供吸尘腔(100)进风的第二流道(102),所述第二流道(102)布置在第一流道(101)的下游,且其进口即为所述进风口(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02)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流道(10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前端壁(1c)自上而下向前倾斜布置,以使第一流道(101)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挡风件(3),所述挡风件(3)设于所述外壳(1)的前侧,且其能上下翻转以对应地打开或者关闭进风口(1a),从而使第一流道(101)与第二流道(102)之间接通或者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侧还设置有触发件,该触发件沿着外壳(1)的前后方向延伸且被布置成能相对外壳(1)前后移动,所述挡风件(3)至少局部位于触发件后移的路径上,并且,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角处的状态下,所述触发件能与边角处的侧壁(1d)相抵靠,从而向后移动并作用在所述挡风件(3)上,以使挡风件(3)向下翻转而关闭进风口(1a),并与待清洁表面相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端壁(1c)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导向孔(11),所述触发件为约束在该导向孔(11)内的凸柱(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在位于所述吸尘腔(100)的前侧具有向前延伸的连接座(12),所述连接座(12)的底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留有间隔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12)的底部具有开口朝下的限位槽(13),所述挡风件(3)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限位槽(13)内,以使其下端向下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流道(102)内,并在自身上端的转动作用下向后摆动以打开所述进风口(1a)或者向前摆动以关闭所述进风口(1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11)开设在所述连接座(12)的前端壁(1c)上且与所述限位槽(13)相连通,所述挡风件(3)的上端对应开设有供所述凸柱(4)后端容置其中的凹槽(1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3)包括转动体(31)和刮条(32),其中所述转动体(31)呈柱状且沿着外壳(1)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刮条(32)安装在所述转动体(31)的下端且其延伸方向与转动体(3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开设在转动体(31)的前侧,且在挡风件(3)处于打开进风口(1a)的状态下,该凹槽(14)的上沿与导向孔(11)的后端的上沿相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的底壁呈自上而下朝前弯曲的弧形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11)在邻近前端和后端的孔壁上均具有向内延伸形成的台阶(15),对应所述凸柱(4)的外壁具有向外延伸的挡肩(41),所述凸柱(4)通过滑动约束在两个台阶(15)之间的挡肩(41)而限位在导向孔(1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作用在所述凸柱(4)上,以使凸柱(4)始终具有向前移动的趋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为套设在所述凸柱(4)外壁上的弹簧,该弹簧的前端抵靠在挡肩(41)上,后端抵靠在导向孔(11)后端的台阶(15)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1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导向孔(11),且各所述导向孔(11)在连接座(1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每个导向孔(11)内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凸柱(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还设置有辅助行走轮(6),所述辅助行走轮(6)的动输出端与所述挡风件(3)驱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行走轮(6)的外端具有第一传动轮(61),对应所述挡风件(3)的外端具有第二传动轮(62),所述挡风件(3)通过依次饶设在第一传动轮(61)和第二传动轮(62)上的传动带(63)与所述辅助行走轮(6)联动。
20.一种清洁机,具有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地刷模块,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风机模块(03)和用来分离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0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分离模块(02)位于所述地刷模块(01)和风机模块(03)之间,并且,所述地刷模块(01)、分离模块(02)和风机模块(03)流体连通。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及清洁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家庭清洁工具领域,具体属于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及清洁机。

背景技术

[0002] 清洁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家庭用便携式清洁设备,最早以吸尘器形式出现,且仅能在干环境下使用,为了满足更多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应对湿环境,例如洗地机等产品被研发了出来。现有的洗地机大多采用前置的滚刷结构,通过在机壳前侧设置能相对机
壳转动的滚刷,就能实现对滚刷转动所覆盖到的面积进行扫刷清洁,十分方便,且滚刷自身在滚动的同时,还能因为与地面的摩擦而起到助的作用。但是滚刷的清洁形式同样具有
一定的弊端,同类型的机型实现吸尘的主要作用力是上游的负压源(即机),受限于滚刷
自身横置的转动形式,机壳与待清洁落之间的壁面会存在清洁死角,一些被滚刷转动甩
开的大颗粒杂物也会在角落中积存。
[0003] 为此,专利号为CN202110852755.4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增加边角清洁能力的干湿两用吸尘器》,在该吸尘器中,通过将滚刷安装在主壳体的前端,使得滚刷的前方没有固定的阻隔物体,滚刷能够最大程度地滚动至墙角等边角处,大大增加滚刷对边角处
的清洁能力。但是由于滚刷受自身形态的限制,其圆角导致依然不能完全的紧贴墙边,且负压的吸口与墙角之间受到滚刷的阻隔,会使吸力受损,死角清洁不彻底。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直接吸取墙角灰尘杂物的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地刷模块的清洁机。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包括:
[0007] 外壳,其内部具有吸尘腔,所述外壳在地刷模块行进方向的前侧还具有进风口,所述外壳还具有与下游风机模块连通的出风口,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下游,且二者均与吸尘腔流体连通;
[0008] 刷头,用来对待清洁物体进行清扫,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吸尘腔内;
[0009] 所述进风口开口朝前布置,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角处的状态下,所述外壳的前端壁与边角处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隔形成第一流道,沿着吸尘腔的进风方向,所述进风口
位于第一流道的下游,且所述第一流道通过进风口与吸尘腔流体连通。
[0010] 为了确保第一流道通过进风口与吸尘腔导通,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前侧具有用来供吸尘腔进风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布置在第一流道的下游,且其进口即为所述进风
口。
[0011] 为了确保两个流道能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将角落中的杂物裹挟带走,优选地,所述第二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叉。
[0012] 为了确保第一流道在流经边角处时具有一定的流速,确保对杂物的裹挟力度,优选地,所述外壳前端壁自上而下向前倾斜布置,以使第一流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0013] 为了避免地刷模块在正常清洁时漏风,优选地,该地刷模块还包括有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设于所述外壳的前侧,且其能上下翻转以对应地打开或者关闭进风口,从而使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接通或者断开。
[0014] 为了实现第二流道的关闭,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前侧还设置有触发件,该触发件沿着外壳的前后方向延伸且被布置成能相对外壳前后移动,所述挡风件至少局部位于触发件后移的路径上,并且,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角处的状态下,所述触发件能与边角处的侧壁相抵靠,从而向后移动并作用在所述挡风件上,以使挡风件向下翻转而关闭进风口,并与待清洁表面相抵靠。这样触发件的设计,使挡风件能够在触发件的驱动作用下能够实现对
进风口的主动关闭,从而切断第二流道,这样一来,随着地刷模块外壳向待清洁角落的不断移动,积存在角落中的灰尘杂物能够不断的被进风口吸走,直至地刷模块移动至触发件与
边角处的侧壁相接触,此时进风口对边角处的吸力达到最大,由于这过程中杂物基本被吸
走,因此此时将清洁机用力向墙边推动,就能迫使触发件发力而驱动挡风件下翻,从而主动的关闭第二流道,使吸尘腔所在的区域与待清洁表面形成相对密闭的吸尘空间,确保吸力
能够达到最大,从而将第二流道内的杂物灰尘吸走。
[0015] 为了确保触发件移动顺畅,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前端壁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导向孔,所述触发件为约束在该导向孔内的凸柱。
[0016] 第二流道可以是直接开设在外壳上,但是为了避免进风口移动过后在地面上留下清洁死角,优选地,所述外壳在位于所述吸尘腔的前侧具有向前延伸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底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留有间隔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0017] 为了确保对挡风件的约束,优选地,所述连接座的底部具有开口朝下的限位槽,所述挡风件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限位槽内,以使其下端向下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流道内,并在自身上端的转动作用下向后摆动以打开所述进风口或者向前摆动以关闭所述进风口。
[0018] 为了确保凸柱对挡风件的稳定触发,优选地,所述导向孔开设在所述连接座的前端壁上且与所述限位槽相连通,所述挡风件的上端对应开设有供所述凸柱后端容置其中的
凹槽。
[0019] 挡风件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形成,优选地,所述挡风件包括转动体和刮条,其中所述转动体呈柱状且沿着外壳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刮条安装在所述转动体的下端且其延伸方向与转动体的延伸方向相一致。这样转动体与刮条的搭配,不仅使挡风件的转动更加顺畅,还能在转动后利用刮条的柔性与地面充分接触,既能确保吸尘腔所在的吸尘空间与外界的相
对密闭,还能在有的湿环境下实现刮水,避免反向拖动清洁机后留下水渍。
[0020] 为了确保凸柱能够准确的后移至凹槽内,优选地,所述凹槽开设在转动体的前侧,且开口朝向所述导向孔布置,且在挡风件处于打开进风口的状态下,该凹槽的上沿与导向孔的后端的上沿相接合。
[0021] 为了确保挡风件转动过程中不会卡死,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底壁呈自上而下朝前弯曲的弧形结构。
[0022] 为了避免凸柱脱离导向孔,优选地,所述导向孔在邻近前端和后端的孔壁上均具有向内延伸形成的台阶,对应所述凸柱的外壁具有向外延伸的挡肩,所述凸柱通过滑动约
束在两个台阶之间的挡肩而限位在导向孔内。
[0023] 为了确保积压凸柱之后,其能自动复位,为下一次触发做好准备,该地刷模块还包括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在所述凸柱上,以使凸柱始终具有向前移动的趋势。
[0024] 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凸柱外壁上的弹簧,该弹簧的前端抵靠在挡肩上,后端抵靠在导向孔后端的台阶上。
[0025] 为了确保地刷模块外壳在前侧的各个位置受力均匀,优选地,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导向孔,且各所述导向孔在连接座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每个导向孔内均
对应设置有所述凸柱。
[0026] 挡风件在常态下优选为开启进风口,为了确保维持其开启状态,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底部还设置有辅助行走轮,所述辅助行走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挡风件驱动连接。
[0027] 实现挡风件开启的方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辅助行走轮的外端具有第一传动轮,对应所述挡风件的外端具有第二传动轮,所述挡风件通过依次饶设在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上的传动带与所述辅助行走轮联动。
[0028]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清洁机,具有上述的地刷模块,还包括有风机模块和用来分离水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分离模块位于所述地刷模块和风机模块之间,并且,所述地刷模块、分离模块和风机模块流体连通。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中,通过将进风口朝前布置,使外壳前端壁与边角处的侧壁之间在进风口流体的吸力作用下形成第一流道,这样边角处的杂物就会在气流流动作用的带动下被裹挟至吸尘腔内,随后被输送至下游,
相比于现有的滚刷结构,能够避免刷体形态的限制,利用气流的走向实现对边角处的吸尘,避免留下清洁死角。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刷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刷模块的整体结构剖视图(挡风件打开进风口);
[003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刷模块的整体结构剖视图(挡风件关闭进风口);
[0033] 图4为地刷模块的风路示意图;
[0034]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刷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0035]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清洁机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7]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地刷模块包括外壳1、刷头2、挡风件3和触发件。其中,外壳1内部具有吸尘腔100,外壳1在地刷模块行进方向的前侧还具有进风口1a,外壳1还具有与下游风机模块连通的出风口1b,沿着气流流动路径,出风口1b位于进风口1a的下游,且二者均与吸尘腔100流体连通,上述的刷头2用来对待清洁物体进行清扫,能转动地设置在吸尘腔100内,当然刷头2可以采用常规的滚刷结构,但本实施例中采用特殊的盘刷形式,即刷头2的转动轴线是竖向延伸的。这里提到的地刷模块适用于清洁机中,该清洁机具有除了具有上述的地刷模块之外,还包括有风机模块03和用
来分离水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0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分离模块02位于地刷模块01和
风机模块03之间,并且,地刷模块、分离模块02和风机模块03流体连通。
[0038] 为了实现对边角处的清洁,本实施例中的地刷模块在外壳1处进行了改专的改进,即本实施例中,上述的进风口1a开口朝前布置,这样一来,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角处的状态下,外壳1的前端壁1c与边角处的侧壁1d之间留有间隔形成第一流道101,沿着吸
尘腔100的进风方向,进风口1a位于第一流道101的下游,且上述的第一流道101通过进风口
1a与吸尘腔100流体连通。这样第一流道101的设计,边角处的杂物就会在气流流动作用的
带动下被裹挟至吸尘腔100内,随后被输送至清洁机的下游,相比于现有的滚刷结构,能够避免刷体形态的限制,利用气流的走向实现对边角处的吸尘,避免留下清洁死角。
[0039] 当然,实现前述第一流道101与吸尘腔100连通的具体结构有多种,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前侧具有用来供吸尘腔100进风的第二流道102,第二流道102布置在第一流道101的下游,且其进口即为外壳1的进风口1a。具体而言,上述外壳1在位于吸尘腔100的前侧具有向前延伸的连接座12,连接座12的底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留有间隔形成第二流道102。此
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流道102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流道101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
叉。这样流体自第一流道101流动至第二流道102时,会经过待清洁的边角处,从而顺带将边角处的灰尘杂物带走。并且,上述的外壳1前端壁1c自上而下向前倾斜布置,以使第一流道
101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在相同的吸力作用下,流通面积的减小会导致流速增加,因此这样的前端壁1c,能够促使气流携带更多的灰尘杂物,清洁力更强。
[0040] 本实施例中的挡风件3设于外壳1的前侧,且其能上下翻转以对应地打开或者关闭进风口1a,从而使第一流道101与第二流道102之间接通或者断开。上述挡风件3可以采用不同的动力来源,例如可以是单独的电机驱动,也可以是采用与地面的摩擦力进行驱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底部还设置有辅助行走轮6,辅助行走轮6的动力输出端与挡风件3驱动连
接。具体而言,辅助行走轮6的外端具有第一传动轮61,对应挡风件3的外端具有第二传动轮
62,挡风件3通过依次饶设在第一传动轮61和第二传动轮62上的传动带63与辅助行走轮6联
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挡风件3的受辅助行走轮6的控制,当地刷模块前进时,辅助行走轮6受到地面给予的摩擦力,并且带动挡风件3向后移动并向上翻转,以使进风口1a开启,而当地刷模块后退时,辅助行走轮6同样受到地面给予的摩擦力,带动挡风件3向前移动并向下
翻转,从而开启进风口1a。
[0041] 当地刷模块外壳1的前端壁1c与边角处的侧壁1d之间逐渐接近直至二者相接触之后,进风口1a与边角处的距离达到最近,此时吸力最大,能被负压吸走的杂物灰尘颗粒已经经由进风口1a进入到第二流道102内,此时为了确保灰尘杂物顺利进入吸尘腔100,需要在
吸尘腔100处形成于外界相对密闭的负压空间,因此在外壳1的前侧还设置有触发件,该触
发件沿着外壳1的前后方向延伸且被布置成能相对外壳1前后移动,挡风件3至少局部位于
触发件后移的路径上,并且,在地刷模块移动至靠近边角处的状态下,触发件能与边角处的侧壁1d相抵靠,从而向后移动并作用在挡风件3上,以使挡风件3向下翻转而关闭进风口1a,并与待清洁表面相抵靠。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的前端壁1c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导向孔11,触发件为约束在该导向孔11内的凸柱4。连接座1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导向孔11,且各导向孔11在连接座1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每个导向孔11内均对应设置有凸柱4。且上述的连接座12的底部具有开口朝下的限位槽13,挡风件3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限位槽13
内,以使其下端向下延伸并位于第二流道102内,并在自身上端的转动作用下向后摆动以打开进风口1a或者向前摆动以关闭进风口1a。
[0042] 本实施例中的导向孔11开设在连接座12的前端壁1c上且与限位槽13相连通,挡风件3的上端对应开设有供凸柱4后端容置其中的凹槽14。而上述的挡风件3包括转动体31和
刮条32,其中转动体31呈柱状且沿着外壳1宽度方向延伸,刮条32安装在转动体31的下端且其延伸方向与转动体3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上述的凹槽14开设在转动体31的前侧,且在挡
风件3处于打开进风口1a的状态下,该凹槽14的上沿与导向孔11的后端的上沿相接合。为了确保滑动顺畅,上述的凹槽14的底壁呈自上而下朝前弯曲的弧形结构。且为了避免凸柱4滑脱,本实施例中的导向孔11在邻近前端和后端的孔壁上均具有向内延伸形成的台阶15,对
应凸柱4的外壁具有向外延伸的挡肩41,凸柱4通过滑动约束在两个台阶15之间的挡肩41而
限位在导向孔11内。
[0043] 当然,为了确保触发后的凸柱4能够复位,本实施例中的地刷模块还包括有弹性件5,弹性件5作用在凸柱4上,以使凸柱4始终具有向前移动的趋势。具体地,弹性件5为套设在凸柱4外壁上的弹簧,该弹簧的前端抵靠在挡肩41上,后端抵靠在导向孔11后端的台阶15
上。
[0044] 本发明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0045] 此外,在本发明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
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
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