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及其铺设方法

申请号 CN202410363347.6 申请日 2024-03-28 公开(公告)号 CN117966982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3
申请人 四川赛尔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宋莹莹;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 建筑材料 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 硅 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及其铺设方法,保温层包括:吸潮保温材料,布设于待保温区域的预设 位置 ;第一硅基凝胶,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与其他待保温区域的衔接区域;第二硅基凝胶,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中除衔接区域以外的区域,吸潮保温材料被 覆盖 于第二硅基凝胶下方,吸潮保温材料的高度大于吸潮保温材料顶部与第二硅基凝胶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硅基凝胶的 热膨胀 系数小于第二硅基凝胶;填缝材料,设置于第一硅基凝胶和第二硅基凝胶之间的缝隙。通过对保温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其铺设方式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最大化保证了保温效果,提高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实际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
吸潮保温材料(10),布设于待保温区域的预设位置,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具有预设吸潮性能;
第一硅基凝胶(20),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与其他待保温区域的衔接区域;
第二硅基凝胶(30),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中除所述衔接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被覆盖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下方,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顶部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顶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的热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且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小于预设阈值
填缝材料(40),设置于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之间的缝隙;
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均为硅基物保温材料,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沥青中间相1‑3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羟甲基纤维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水溶液1份、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12份、水30份;
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无机硅酸盐5份、纳米陶瓷微珠
10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水30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以及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在布设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之前,包括:
根据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信息确定其受潮数据;
基于所述受潮数据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在所述待保温区域的布置密度
基于所述布置密度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在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布设的预设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在填充设置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之前,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信息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的温差信息;
基于所述受潮信息和所述温差信息对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的形变进行分析,生成形变分析信息;
基于所述形变分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建筑的待保温区域;
获取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温度数据和受潮数据;
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
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最大铺设单位面积;
判断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是否存在大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的过大区域;
若是,基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对所述过大区域进行再分割,生成新的待铺设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包括:
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的温差梯度;
基于所述温差梯度绘制对应的温差梯度图;
基于预设温差阈值对所述温度梯度图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包括:
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进行受潮量分析,生成对应的受潮预估值;
基于预设受潮分级规则和所述受潮预估值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受潮等级划分,生成受潮等级图;
根据所述受潮等级图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所述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
根据所述温差梯度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的体积占比;
基于所述体积占比制备在每个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所需铺设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说明书全文

基于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及其铺设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一种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近年来建筑物的大量增加,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对建筑物的保暖技术的要求。
[0003]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保暖、节能等需求,人们在建筑物的表面铺设保暖材料,例如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地面。常见的保暖材料包括有机保暖材料和无机保暖材料,由于有机保暖材料存在易燃(释放有毒气体)、容易老化、影响环境以及高成本等缺陷,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无机保暖材料。
[0004] 目前常用的无机保温材料包括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岩等,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将某一种无机保温材料均匀的铺设于建筑物的表面,以达到保温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现有无机保温材料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建筑物的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受潮,由此导致保温材料的受潮,而保温材料受潮将大大降低其保温效果,对用户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建筑物的表面还面临昼夜温差,尤其针对昼夜温差较大的区域,其建筑物表面短期内温差可能达到80‑100℃,保温材料会因热膨胀效应的不均匀而导致裂开,并进一步导致保温效果的失效或减弱。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及其铺设方法,通过对保温材料的组合方式以及其铺设方式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最大化保证了保温效果,提高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实际需求。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吸潮保温材料,布设于待保温区域的预设位置,所述吸潮保温材料具有预设吸潮性能;第一硅基凝胶,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与其他待保温区域的衔接区域;第二硅基凝胶,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中除所述衔接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吸潮保温材料被覆盖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下方,所述吸潮保温材料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潮保温材料顶部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顶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硅基凝胶的热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且所述第一硅基凝胶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小于预设阈值;填缝材料,设置于所述第一硅基凝胶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之间的缝隙。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硅基凝胶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均为硅基物保温材料。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硅基凝胶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沥青中间相1‑3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羟甲基纤维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水溶液1份、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12份、水30份;所述第二硅基凝胶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无机硅酸盐5份、纳米陶瓷微珠
10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水30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以及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12份。
[0009] 优选地,在布设所述吸潮保温材料之前,包括:根据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信息确定其受潮数据;基于所述受潮数据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在所述待保温区域的布置密度;基于所述布置密度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在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布设的预设位置。
[0010] 优选地,在填充设置所述第一硅基凝胶之前,包括:根据所述环境信息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的温差信息;基于所述受潮信息和所述温差信息对所述第一硅基凝胶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的形变进行分析,生成形变分析信息;基于所述形变分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的体积大小。
[0011]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建筑的待保温区域;获取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温度数据和受潮数据;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0012]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判断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是否存在大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的过大区域;若是,基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对所述过大区域进行再分割,生成新的待铺设区域。
[0013]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包括: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的温差梯度;基于所述温差梯度绘制对应的温差梯度图;基于预设温差阈值对所述温度梯度图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0014]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包括: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进行受潮量分析,生成对应的受潮预估值;基于预设受潮分级规则和所述受潮预估值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受潮等级划分,生成受潮等级图;根据所述受潮等级图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
[0015] 优选地,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第一硅基凝胶和第二硅基凝胶,所述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根据所述温差梯度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和第二硅基凝胶的体积占比;基于所述体积占比制备在每个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所需铺设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0016]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对现有的保温材料进行优化,将传统的单一保温材料进行组合配置,从而将多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效的削弱或规避单一保温材料的缺陷,实现最佳的保温性能和最佳的抗温差性能;同时,根据待保温区域的实际情况对保温层的铺设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以最佳的铺设方式实现最佳的保温性能,提高保温层的使用寿命,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0017]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
[0018]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潮保温材料的设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图
[0019] 附图标记说明10 吸潮保温材料         20 第一硅基凝胶
30 第二硅基凝胶         40 填缝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0022] 实施例1:请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吸潮保温材料10,布设于待保温区域的预设位置,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具有预设吸潮性能;第一硅基凝胶20,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与其他待保温区域的衔接区域;第二硅基凝胶30,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中除所述衔接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被覆盖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下方30,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顶部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顶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的热膨胀系数小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且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小于预设阈值;填缝材料40,设置于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之间的缝隙。
[002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待保温区域为长方形区域(或投影至平面时为长方形区域,例如在对某管道布设保温层时,其布设区域投影至平面时为长方形区域),在布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时,首先在该长方形区域的预设位置布设吸潮保温材料10,吸潮保温材料10优选地为长方体状,该预设位置可以按照预先确定好的吸潮保温材料10的布设比例关系确定,也可以根据现场环境的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该吸潮保温材料10在第二硅基凝胶30内按照固定间距(例如每隔0.5m布设一根)布设,具体的,该吸潮保温材料10按照该固定间距依次粘接在建筑物的表面。
[0024] 优选地,吸潮保温材料10包括但不限于岩棉、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玻璃棉矿棉板等,进一步优选地,吸潮保温材料10为岩棉。该吸潮保温材料10具有预设吸潮性能,具体的,其吸潮性能为1%‑10%。
[0025] 然而,由于保温材料的应用环境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北方地区应用该保温材料和在南方地区应用该保温材料所要面对的环境湿度可能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仅根据固定间距布设吸潮保温材料10,无法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将导致保温效果的降低。
[002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布设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之前,包括:根据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信息确定其受潮数据;基于所述受潮数据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在所述待保温区域的布置密度;基于所述布置密度确定所述吸潮保温材料在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布设的预设位置。
[0027] 具体的,在进行吸潮保温材料10的布设之前,首先根据当前待保温区域的环境信息确定其受潮信息,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需要对某建筑的外墙进行保温材料的铺设,根据其所处地理环境估算其外部受潮的相关数据,然后根据该建筑的建筑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材料、建设高度、房屋用途等)估算其内部受潮的相关数据,然后综合评估当前保温区域的受潮数据,根据该受潮数据确定吸潮保温材料10在待保温区域的布置密度,具体的,当受潮数据大于一定值时,认为该待保温区域受潮情况较为严重,因此以较为密集的方式布设吸潮保温材料10,以增强吸潮能,降低潮气对整个保温层的影响;当受潮数据小于一定值时,认为该待保温区域受潮情况较小,因此以较为稀疏的方式布设吸潮保温材料10,以最大限度保证保温层的一致性,提高其保温效果。根据上述不同的布设方式确定吸潮保温材料10在待保温区域进行布设的预设位置,然后进行吸潮保温材料10的布设。
[002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待保温区域的实际环境对吸潮保温材料10的布设密度进行配置,能够在满足最大吸潮性能,保障最佳保温效果的基础上,最大化保持保温层整体的一致性,实现其保温效果的最大化。
[0029] 此时进一步在当前待保温区域填充第一硅基凝胶20,该第一硅基凝胶20填充设置于当前待保温区域于其他待保温区域的衔接区域,第一硅基凝胶20优选地为长方体状,为了与第二硅基凝胶30和其他待保温区域的保温材料充分拼合,同时为第二硅基凝胶30的热胀冷缩提供一定的补偿作用,第一硅基凝胶20的热膨胀系数小于第二硅基凝胶30。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可以按照固定参数预先确定,也可以根据当前待保温区域的现场环境确定。
[003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填充设置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之前,包括:根据所述环境信息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的温差信息;基于所述受潮信息和所述温差信息对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的形变进行分析,生成形变分析信息;基于所述形变分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
[003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当前待保温区域的环境信息确定其温差信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硅基凝胶的热膨胀系数往往较低,其随着温度热胀冷缩所产生的形变量较小,形变也较为缓慢,因此该温差信息为其宏观温差信息,例如为短期内一天以内的温差信息。对于部分硅基凝胶,其形变还可能收到受潮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基于受潮信息和温差信息对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的形变进行分析,并生成对应的形变分析信息,然后根据该形变分析信息确定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具体的,对于短期内温差较大,导致硅基凝胶形变较大的区域,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相对设置更大,以满足更大的形变补偿效果,保障保温层整体的保温效果;对于短期内温差较小,导致硅基凝胶形变较小的区域,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相对设置更小,以更好的保持保温层整体的一致性,保证保温效果的一致性。
[003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占保温层的总体积的1/20 1/10。~
[0033] 在确定第一硅基凝胶20的体积大小后,制备该第一硅基凝胶2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均为硅基物保温材料。优选地,第一硅基凝胶2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沥青中间相1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份、水30份;第二硅基凝胶3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无机硅酸盐5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水30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以及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7份。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气凝胶,例如请参见专利CN117229678B中公开的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0034] 通过对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进行差异化设计,在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中的细节材料组分上应用不同材料,以改变其热膨胀系数,实现其在不同温度下收缩或延展的补偿和缓冲效果;同时保持其主要成分的相似,以使其更好的贴合,提高其兼容性,减少因不兼容性或不同材料的排斥性而导致的缝隙问题,保障保温效果。
[0035] 在将第一硅基凝胶20设置好后,在当前保温区域的剩余区域填充设置第二硅基凝胶30,其中第二硅基凝胶30将吸潮保温材料10覆盖于其下方,以尽可能保证保温材料的一致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的高度大于所述吸潮保温材料10顶部与所述第二硅基凝胶30顶面之间的距离,即吸潮保温材料10的高度大于保温层总高度的一半,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吸潮性能和缓冲性能。
[0036] 最后,将填缝材料40设置于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之间的缝隙中,以将其有效拼合在一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填缝材料40为聚氨酯填缝剂、硅填缝剂、橡胶填缝材料中的任意一者,优选地,填缝材料40为硅酮填缝剂,通过硅酮填缝剂,一方面能够将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紧密粘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填缝材料40的延展性能够在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缝隙时进行较好的填补,防止中间缝隙的产生,保障保温性能的完好。
[003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基于硅基凝胶与其他具有缓冲、吸潮性能的材料的组合材料构成保温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保温效果的基础上,有效减小因受潮而导致的保温效果降低影响,以及因温差较大而导致的保温层裂开的情况,整体上保障了保温层的最佳保温效果,以及其保温效果的持续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
[0038] 实施例2:请参见图2,提供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待保温区域为圆形区域,在布设保温层时,首先确定吸潮保温材料10的布设位置。具体的,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固定位置进行摆放,也可以根据当前待保温区域的受潮信息确定吸潮保温材料10的最佳布设位置,例如按照以当前保温区域的圆形为中心,每90度布设一根吸潮保温材料10。
[0039] 为了对第二硅基凝胶30提供更好的热膨胀缓冲效果,防止硅基凝胶因热膨胀而将建筑表面的建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保温材料、粘接材料、美观材料等)拱起并进一步导致保温性能的丧失或降低,吸潮保温材料10与第二硅基凝胶30之间还设置缝隙,该缝隙为0.5‑3mm,例如请参见图3。
[0040] 在粘接好吸潮保温材料10后,进一步设置第一硅基凝胶2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硅基凝胶2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沥青中间相3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12份、水30份;第二硅基凝胶30的质量配比为:苯丙乳液70份、无机硅酸盐5份、纳米陶瓷微珠10份、聚磷酸盐型分散剂0.5份、聚醚型消泡剂0.5份、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润湿剂0.5份、丙二醇甲醚成膜助剂8份、水30份、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1份、0  .5mol/L的氨水水溶液1份以及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二氧化硅气凝胶12份。在当前保温区域的外周以圆环的形式设置该第一硅基凝胶20,在设置完成后,在当前保温区域的其余区域进一步设置第二硅基凝胶30,最后通过填缝材料40将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有效粘合在一起。
[0041]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0)获取当前建筑的待保温区域;
S20)获取针对所述待保温区域的环境温度数据和受潮数据;
S30)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S40)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
S50)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004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需要对某建筑的指定区域铺设保温层,为了实现最佳的保温性能,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最佳铺设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当前建筑的待保温区域,即确定该指定区域的形状、大小、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等,以确定待保温区域。然后获取待保温区域的环境温度数据和受潮数据。根据环境温度数据对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以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004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包括: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的温差梯度;基于所述温差梯度绘制对应的温差梯度图;基于预设温差阈值对所述温度梯度图进行温差分割,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
[0044] 具体的,首先根据该环境温度数据确定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的温度梯度,该温度梯度可以为根据当前建筑的规划信息结合其环境温度的估算值,然后根据该温度梯度绘制对应的温度梯度图,具体的,将每个单元空间的温度梯度投影至该待保温区域中,以形成待保温区域的温度梯度图。此时基于预设温差阈值(例如为±1℃)对温度梯度图进行温差分割,以生成第一分割后区域,即当某一区域的温度梯度与其他区域的温度梯度相差大于1℃时,将其分割为不同的两个区域。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预设温差阈值,以满足实际的应用情况,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0045] 此时进一步基于受潮数据对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以生成待铺设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包括:基于所述受潮数据对所述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进行受潮量分析,生成对应的受潮预估值;基于预设受潮分级规则和所述受潮预估值对所述待保温区域进行受潮等级划分,生成受潮等级图;根据所述受潮等级图对所述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生成待铺设区域。
[0046]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首先基于受潮数据对待保温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进受潮量分析,该受潮量分析是基于待保温区域的应用环境以及当前建筑的规划信息(例如规划的使用类型,根据规划使用类型可以估算其在使用过程中大概的受潮量)估算确定的。在确定每个单元空间中的受潮预估值后,根据预设受潮分级规则和受潮预估值对待保温区域进行受潮等级划分,以生成受潮等级图。例如该预设受潮分级规则为:按照分级区域的干燥度对其进行受潮等级分级,例如按照干燥度每增长10%将其划分为一个受潮等级,比如1级干燥(干燥度<10%),2级干燥(干燥度≥10%且<20%),…以此类推。此时进一步根据受潮等级图对第一分割后区域中的每个区域进行受潮分割,以生成待铺设区域。
[0047] 此时根据该待铺设区域铺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在相同环境下,可能存在较大区域的受潮量较为一致,且温差较小,由此将导致待铺设区域中存在较大的区域,此时若直接进行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可能会降低其保温效果。
[004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判断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是否存在大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的过大区域;若是,基于所述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对所述过大区域进行再分割,生成新的待铺设区域。
[0049]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预先确定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最大铺设单位面积,在生成待铺设区域后,进一步判断待铺设区域中是否存在大于该最大铺设单位面积的过大区域,若是,则对其进行再分割操作,以获得满足最佳铺设保温效果的分割区域,生成新的待铺设区域。
[0050]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分割得到的待铺设区域中的各个区域,可能为不规则的区域,由此对工作人员进行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造成了困扰,因此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中的不规则区域调整为与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规则形状对应的规则区域,以更利于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铺设工作,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005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建筑物的待保温区域进行受潮量和温差分析,以确定其最佳的铺设方式,同时结合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最佳铺设单位面积对铺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保证了整体保温效果的最大化,满足了用户的实际保温需求。
[005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所述在所述待铺设区域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包括:根据所述温差梯度确定所述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的体积占比;基于所述体积占比制备在每个所述待铺设区域中所需铺设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铺设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
[0053] 在具体的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在最佳保温性能以及最佳抗温差性能之间的平衡,第一硅基凝胶20和第二硅基凝胶30的体积占比根据待保温区域的温度梯度确定,具体的,其体积占比为1:20 1:10。~
[005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一方面对保温材料进行改进,采用基于硅基物的保温层,其各种材料的组合方式基于其自身的保温、防潮性能结合环境的受潮、温差因素综合确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环境的受潮、温差因素对保温层的铺设方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所铺设的保温层具有最佳的保温效果以及抗裂效果,保障了建筑物的保温性能,提高了建筑物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0055]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筑物的保温系统,所述保温系统包括找平层、粘接层和抗裂防护层,所述保温系统还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所述找平层铺设于建筑物表面,所述粘接层铺设于所述找平层的表面,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粘接于所述粘接层的表面,所述抗裂防护层敷设于所述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的表面。
[0056] 在铺设建筑物的保温系统时,例如可以首先对建筑物的表面进行初步处理(例如找平、打磨等处理),然后依次设置找平层,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平整的表面,在找平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粘接层,然后在粘接层的表面铺设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在将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粘接牢固后,进一步在其表面敷设抗裂防护层,以进一步保护基于硅基物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免于裂开,最后在抗裂保护层的表面设置美观材料,以构成建筑物的保温系统。
[0057]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0058]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9]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单片机、芯片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060]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