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

申请号 CN201410854178.2 申请日 2014-12-31 公开(公告)号 CN105803991B 公开(公告)日 2018-02-23
申请人 中国铁路总公司;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翟中炎; 郭关柱; 张志方; 宋世雄; 史天亮;
摘要 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包括吸沙罩体(4〞),该吸沙罩体(4〞)通过罩体升降 液压缸 (6〞)连接至作业车的车体(1〞),吸沙罩体(4〞)上安装有吸沙 风 管(5〞)和凸肩槽吹沙风管(3〞),吸沙罩体(4〞)前后两侧还连接罩体升降导向装置(7〞),吸沙罩体(4〞)的外侧装有侧面挡风板(13〞)和 正面 挡风板(14〞),吸沙罩体(4〞)固装在小车车体(11〞)上方,小车车体(11〞)通过右 牵引杆 (2〞)、左牵引杆(9〞)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与车体(1〞)连接,小车车体(11〞)下方安装小车 车轮 (12〞),小车车轮(12〞)在 钢 轨(18〞)上运行,钢轨(18〞) 支撑 在轨道凸肩(16〞)和轨道板(17〞)上方,车体(1〞)上还固装吸沙装置固定装置(10〞)。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包括吸沙罩体(4〞),该吸沙罩体(4〞)通过罩体升降液压缸(6〞)连接至作业车的车体(1〞),其特征在于:吸沙罩体(4〞)上安装有吸沙管(5〞)和凸肩槽吹沙风管(3〞),吸沙罩体(4〞)前后两侧还连接罩体升降导向装置(7〞),吸沙罩体(4〞)的外侧装有侧面挡风板(13〞)和正面挡风板(14〞),吸沙罩体(4〞)固装在小车车体(11〞)上方,小车车体(11〞)通过右牵引杆(2〞)、左牵引杆(9〞)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与车体(1〞)连接,小车车体(11〞)下方安装小车车轮(12〞),小车车轮(12〞)在轨(18〞)上运行,钢轨(18〞)支撑在轨道凸肩(16〞)和轨道板(17〞)上方,车体(1〞)上还固装吸沙装置固定装置(10〞),吸沙罩体(4〞)分为前罩体(31〞)、中间罩体(33〞)和后罩体(34〞),前罩体(31〞)与后罩体(34〞)对称排布,且二者内部的结构相同,前罩体(31〞)上安装着中右吸沙嘴(27〞)、中左吸沙嘴(28〞)、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中左吸沙嘴(28〞)和中右吸沙嘴(27〞)之间的横向间距小于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之间的横向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左吸沙嘴(28〞)和中右吸沙嘴(27〞)关于吸沙罩体(4〞)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关于吸沙罩体(4〞)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左吸沙嘴(28〞)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边左吸沙嘴(32〞)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右吸沙嘴(27〞)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边右吸沙嘴(41〞)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罩体(31〞)内装有吹沙风箱(23〞)和中间隔板(25〞),该中间隔板(25〞)位于吹沙风箱(23〞)前方中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吹沙风箱(23〞)上固装右侧吹沙嘴(22〞)和左侧吹沙嘴(29〞)。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罩体(4〞)前方还装有前侧挡风板(24〞),该前侧挡风板(24〞)下方装有前侧毛刷(26〞)。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罩体(4〞)后方装有后侧挡风板(37〞),该后侧挡风板连接后侧毛刷(38〞)。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罩体(4〞)右侧装有右侧挡风板(39〞),该右侧挡风板(39〞)下方连接右侧毛刷(4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罩体(4〞)左侧装有左侧挡风板,该左侧挡风板下方连接左侧毛刷,所述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挡风板将吸沙罩体(4〞)四周围起来。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侧毛刷(26〞)和后侧毛刷(38〞)的形状与轨道表面钢轨、轨道板和轨道凸肩所形成的上部曲线形状对应互补。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侧挡风板(24〞)和后侧挡风板(37〞)下方均包括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该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等于两条钢轨中心轴线间的间距,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的形状与钢轨轮廓的形状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小车车体(11〞)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左牵引杆(9〞)和右牵引杆(2〞)。
15.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小车车体(11〞)位于吸沙罩体(4〞)外侧的部分通过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与车体(1〞)下方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罩体升降液压缸(6〞)位于吸沙罩体(4〞)的中部上方。
17.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肩槽吹沙风管(3〞)位于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一侧,即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另一侧不含凸肩槽吹沙风管(3〞)。
1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肩槽吹沙风管(3〞)位于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一侧,且凸肩槽吹沙风管(3〞)关于吸沙罩体(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1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风管(5〞)在吸沙罩体(4〞)上表面呈中心对称地布置。
20.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沙风管(5〞)的数量为偶数个。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右吸沙嘴(27〞)、中左吸沙嘴(28〞)、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的结构相同。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吸沙嘴均包括支架(51〞),该支架(51〞)连接固定架(52〞),该固定架(52〞)连接毛刷安装架(53〞),该毛刷安装架(53〞)下方嵌装吹沙嘴毛刷(58〞),固定架(52〞)上方连接吹沙嘴风管(54〞),该吹沙嘴风管(54〞)下方连接吹沙嘴口(55〞),支架(51〞)上安装吹沙嘴罩体(57〞)。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吹沙嘴口(55〞)呈向下扩散的喇叭状。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吹沙嘴毛刷(58〞)通过毛刷安装架(53〞)固装在吹沙嘴口(55〞)上。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吹沙嘴风管(54〞)上方的开口与固定架(52〞)的开口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从而使连接吹沙嘴风管(54〞)上方开口与固定架(52〞)的管道为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度的斜管。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54〞)和固定架(52〞)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或25°或30°或35°或40°或45°。

说明书全文

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吸收轨道表面沉积沙子的装置,属于工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沙地区建有大量路,在春秋季节,大风会将铁路周边沙子卷到铁路道床上,轻则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加重列车车轮轨间的磨损,重则将会把铁路道床和钢轨埋掉,影响列车正常开行。
[0003] 目前对积沙采取人工清扫方法,在沙尘暴过后,组织大量人工将铁路道床上的积沙扫走,以保证列车能够正常运行。人工清扫方法劳动量大,劳动强度高,清扫所耗费时间较长。
[0004] 实现铁路道床尤其是无砟轨道积沙机械化清扫,提高清沙作业速度和效率,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解决积沙吸收效率的问题,还需要能够在铁路机械设备上安装并实现。
[0005] 申请号为201310527142.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除沙工程车,其包括吸沙装置、抛沙机和扬沙装置、活动风道及液压站和清扫装置构成的除沙系统,其通过吸沙和扬沙两个工作过程将沙子抛到指定区域,但是其除沙作业不够理想,抛出的沙子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轨道平行于钢轨延伸的方向为纵向,垂直于钢轨延伸的方向为横向。
[0007]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包括吸沙罩体,该吸沙罩体通过罩体升降液压缸连接至作业车的车体,所述吸沙罩体上安装有吸沙风管和凸肩槽吹沙风管,所述吸沙罩体前后两侧还连接罩体升降导向装置,所述吸沙罩体的外侧装有侧面挡风板和正面挡风板,吸沙罩体固装在小车车体上方,小车车体通过右牵引杆、左牵引杆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与车体连接,小车车体下方安装小车车轮,小车车轮在钢轨上运行,钢轨支撑在轨道凸肩和轨道板上方,轨道板的中间是轨道中心设备,车体上还固装吸沙装置固定装置。
[0008] 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分为前罩体、中间罩体和后罩体,前罩体与后罩体对称排布,且二者内部的结构相同。
[0009] 优选的是,所述前罩体上安装着中右吸沙嘴、中左吸沙嘴、边左吸沙嘴和边右吸沙嘴,所述中左吸沙嘴和中右吸沙嘴之间的横向间距小于所述边左吸沙嘴和边右吸沙嘴之间的横向间距,所述前罩体仅为吹沙罩体,不具有吸沙功能。
[0010] 优选的是,所述中右吸沙嘴和中左吸沙嘴分别用于吸收两根钢轨中间靠右边和左边的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左吸沙嘴用于吸收钢轨外左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右吸沙嘴用于吸收钢轨外右侧轨道板上的积沙。
[0011] 优选的是,所述中左吸沙嘴和中右吸沙嘴关于所述吸沙罩体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12] 优选的是,所述边左吸沙嘴和边右吸沙嘴关于所述吸沙罩体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13] 优选的是,所述中左吸沙嘴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所述边左吸沙嘴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0014] 优选的是,所述中右吸沙嘴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所述边右吸沙嘴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0015] 优选的是,所述前罩体内装有吹沙风箱和中间隔板,该中间隔板位于所述吹沙风箱前方中侧。
[0016] 优选的是,所述吹沙风箱上固装右侧吹沙嘴和左侧吹沙嘴,右侧吹沙嘴按照右侧吹沙方向将两个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吹到两根钢轨内侧,便于中右吸沙嘴吸收;左侧吹沙嘴按照左侧吹沙方向将两个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吹到两根钢轨内侧,便于中左吸沙嘴吸收;中间隔板将右侧吹沙嘴和左侧吹沙嘴吹来的沙子隔开,防止右侧吹沙方向和左侧吹沙方向两个方向来的气流干扰。
[0017] 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前方还装有前侧挡风板,该前侧挡风板下方装有前侧毛刷。
[0018] 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后方装有后侧挡风板,该后侧挡风板连接后侧毛刷。
[0019] 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右侧装有右侧挡风板,该右侧挡风板下方连接右侧毛刷。
[0020] 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左侧装有左侧挡风板,该左侧挡风板下方连接左侧毛刷,所述前、后、左、右挡风板将吸沙罩体四周围起来,防止过多的进风减弱吸沙效果。
[0021] 优选的是,所述前侧毛刷和后侧毛刷的形状与轨道表面钢轨、轨道板和轨道凸肩所形成的上部曲线形状对应互补,保证将轨道板上的积沙扫起来,贴近吸沙嘴,有利于提高吸沙效果。
[0022] 优选的是,所述前侧挡风板和所述后侧挡风板下方均包括左侧过轨孔和右侧过轨孔,该左侧过轨孔和右侧过轨孔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等于两条钢轨中心轴线间的间距,所述左侧过轨孔和右侧过轨孔的形状与钢轨轮廓的形状对应,从而在作业时,左侧过轨孔和右侧过轨孔分别穿过两根钢轨上方,保证吸沙罩体正常移动。
[0023] 优选的是,所述小车车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左牵引杆和右牵引杆。
[0024] 优选的是,所述小车车体位于所述吸沙罩体外侧的部分通过所述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与车体下方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罩体升降液压缸位于所述吸沙罩体的中部上方。
[002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凸肩槽吹沙风管位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外侧的一侧,即吸沙罩体上表面外侧的另一侧不含凸肩槽吹沙风管。
[0026]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凸肩槽吹沙风管位于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外侧的一侧,且所述凸肩槽吹沙风管关于所述吸沙罩体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27]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沙风管在所述吸沙罩体上表面呈中心对称地布置。
[0028]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沙风管的数量为偶数。
[0029]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中右吸沙嘴、中左吸沙嘴、边左吸沙嘴和边右吸沙嘴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也相同,每个吸沙嘴均包括支架,该支架连接固定架,该固定架连接毛刷安装架,该毛刷安装架下方嵌装吹沙嘴毛刷,所述固定架上方连接吹沙嘴风管,该吹沙嘴风管下方连接吹沙嘴口,所述支架上安装吹沙嘴罩体,每个吸沙嘴通过支架和固定架将吹沙嘴风管与吸沙罩体固装在一起,方便作业。
[0030]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吹沙嘴口呈向下扩散的喇叭状。
[0031]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吹沙嘴毛刷通过毛刷安装架固装在吹沙嘴口上,各吹沙嘴向右或左移动时,吹沙嘴毛刷将轨道板上积沙扫起来,按照吸沙方向所示方向吸入吹沙嘴风管内。
[0032]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吹沙嘴风管上方的开口与所述固定架的开口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从而使连接所述吹沙嘴风管上方开口与所述固定架的管道为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度的斜管,方便沙粒向上运动、收集,与竖直设置的管道相比,该斜管有利于防止吸沙嘴堵塞。
[0033]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仅包括前罩体。
[0034]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仅包括后罩体。
[003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沙罩体仅包括前罩体和后罩体的组合。
[0036] 本发明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的工作方式是:将作业车连挂运行至待作业路段,开启罩体升降液压缸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在左牵引杆和右牵引杆的辅助作用下将吸沙罩体连同小车车体一同下放至钢轨上,并使小车车轮与钢轨啮合,方便吸沙罩体作业时的稳定性,此时,吸沙罩体前后挡风板的左侧过轨孔和右侧过轨孔也于钢轨啮合,使罩体四周的空间相对封闭,便于气流携带沙粒运动;此后,开启动源,并使作业车以作业速度沿钢轨走行,作业时,右侧吹沙嘴和左侧吹沙嘴分别沿右侧吹沙方向和左侧吹沙方向同时吹风,中间隔板将两股风流隔开,在左右风流作用下,两条钢轨凸肩之间的积沙被吹到钢轨内侧,从而使靠近钢轨内侧的中右吸沙嘴和中左吸沙嘴很方便地将积沙吸入并收集;同时,边左吸沙嘴吸收钢轨外左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右吸沙嘴吸收钢轨外右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这样,钢轨内侧、外侧及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都能尽可能地被吸走,此外,前侧毛刷和后侧毛刷起到挡风的作用,减小前后两侧气流进入罩体的面积,提高吸沙风速和吸沙效率,并可将轨道两侧和轨道之间厚度不均匀的积沙刷开呈均匀状,以方便气流携带进入吸沙嘴,吹沙嘴毛刷将各吹沙嘴处的积沙刷起,方便吸收。
[0037] 作业过程中,前罩体、中间罩体和后罩体同时进行吹沙和吸沙作业,向前走行时,前罩体作业后剩下的沙子由中间罩体和后罩体吸收,向后走行时,后罩体作业后剩下的沙子由中间罩体和前罩体吸收,从而大大提高吸沙作业效率和效果。
[0038] 更多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不再赘述。
[0039]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技术方案包括上述各部分的任意组合,上述各部分组件的简单变化或组合仍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0]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可以将轨道板上的积沙快速吸收,本发明具有吸沙效果好,吸沙效率高的特点。附图说明
[0041]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吸收轨道积沙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吸沙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吸沙嘴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0044]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A-A向剖视图;
[0045] 图1-4中的标记分别表示:
[0046] 1〞车体 2〞右牵引杆 3〞凸肩槽吹沙风管 4〞吸沙罩体
[0047] 5〞吸沙风管 6〞罩体升降液压缸 7〞罩体升降导向装置
[0048] 8〞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 9〞左牵引杆 10〞吸沙装置固定装置
[0049] 11〞小车车体 12〞小车车轮 13〞侧面挡风板 14〞正面挡风板
[0050] 15〞轨道中心设备 16〞轨道凸肩 17〞轨道板 18〞钢轨
[0051] 21〞右侧吹沙方向 22〞右侧吹沙嘴 23〞吹沙风箱
[0052] 24〞前侧挡风板 25〞中间隔板 26〞前侧毛刷 27〞中右吸沙嘴
[0053] 28〞中左吸沙嘴 29〞左侧吹沙嘴 30〞左侧吹沙方向 31〞前罩体
[0054] 32〞边左吸沙嘴 33〞中间罩体 34〞后罩体 35〞左侧过轨孔
[0055] 36〞右侧过轨孔 37〞后侧挡风板 38〞后侧毛刷 39〞右侧挡风板
[0056] 40〞右侧毛刷 41〞边右吸沙嘴 51〞支架 52〞固定架
[0057] 53〞毛刷安装架 54〞吹沙嘴风管 55〞吹沙嘴口 56〞吸沙方向
[0058] 57〞吹沙嘴罩体 58〞吹沙嘴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实施例1.1,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其包括吸沙罩体4〞,该吸沙罩体4〞通过罩体升降液压缸6〞连接至作业车的车体1〞,吸沙罩体4〞上安装有吸沙风管5〞和凸肩槽吹沙风管3〞,吸沙罩体4〞前后两侧还连接罩体升降导向装置7〞,吸沙罩体4〞的外侧装有侧面挡风板13〞和正面挡风板14〞,吸沙罩体4〞固装在小车车体11〞上方,小车车体11〞通过右牵引杆2〞、左牵引杆9〞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与车体1〞连接,小车车体11〞下方安装小车车轮
12〞,小车车轮12〞在钢轨18〞上运行,钢轨18〞支撑在轨道凸肩16〞和轨道板17〞上方,轨道板
17〞的中间是轨道中心设备15〞,车体1〞上还固装吸沙装置固定装置10〞。
[0060]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分为前罩体31〞、中间罩体33〞和后罩体34〞,前罩体31〞与后罩体34〞对称排布,且二者内部的结构相同。
[0061] 本实施例中,前罩体31〞上安装着中右吸沙嘴27〞、中左吸沙嘴28〞、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中左吸沙嘴28〞和中右吸沙嘴27〞之间的横向间距小于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之间的横向间距,所述前罩体仅为吹沙罩体,不具有吸沙功能。
[0062] 本实施例中,中右吸沙嘴27〞和中左吸沙嘴28〞分别用于吸收两根钢轨中间靠右边和左边的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左吸沙嘴32〞用于吸收钢轨外左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右吸沙嘴41〞用于吸收钢轨外右侧轨道板上的积沙。
[0063] 本实施例中,中左吸沙嘴28〞和中右吸沙嘴27〞关于吸沙罩体4〞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64] 本实施例中,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关于吸沙罩体4〞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65] 本实施例中,中左吸沙嘴28〞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边左吸沙嘴32〞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0066] 本实施例中,中右吸沙嘴27〞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小于边右吸沙嘴41〞与吸沙罩体4〞上表面前侧边的距离。
[0067] 本实施例中,前罩体31〞内装有吹沙风箱23〞和中间隔板25〞,该中间隔板25〞位于吹沙风箱23〞前方中侧。
[0068] 本实施例中,吹沙风箱23〞上固装右侧吹沙嘴22〞和左侧吹沙嘴29〞,右侧吹沙嘴22〞按照右侧吹沙方向21〞将两个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吹到两根钢轨内侧,便于中右吸沙嘴
27〞吸收;左侧吹沙嘴29〞按照左侧吹沙方向30〞将两个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吹到两根钢轨内侧,便于中左吸沙嘴28〞吸收;中间隔板25〞将右侧吹沙嘴22〞和左侧吹沙嘴29〞吹来的沙子隔开,防止右侧吹沙方向和左侧吹沙方向两个方向来的气流干扰。
[0069]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前方还装有前侧挡风板24〞,该前侧挡风板24〞下方装有前侧毛刷26〞。
[0070]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后方装有后侧挡风板37〞,该后侧挡风板连接后侧毛刷38〞。
[0071]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右侧装有右侧挡风板39〞,该右侧挡风板39〞下方连接右侧毛刷40〞。
[0072]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左侧装有左侧挡风板,该左侧挡风板下方连接左侧毛刷,所述前、后、左、右挡风板将吸沙罩体4〞四周围起来,防止过多的进风减弱吸沙效果。
[0073] 本实施例中,前侧毛刷26〞和后侧毛刷38〞的形状与轨道表面钢轨、轨道板和轨道凸肩所形成的上部曲线形状对应互补,保证将轨道板上的积沙扫起来,贴近吸沙嘴,有利于提高吸沙效果。
[0074] 本实施例中,前侧挡风板24〞和后侧挡风板37〞下方均包括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该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等于两条钢轨中心轴线间的间距,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的形状与钢轨轮廓的形状对应,从而在作业时,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分别穿过两根钢轨上方,保证吸沙罩体4〞正常移动。
[0075] 本实施例中,小车车体11〞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左牵引杆9〞和右牵引杆2〞。
[0076] 本实施例中,小车车体11〞位于吸沙罩体4〞外侧的部分通过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与车体1〞下方连接。
[0077] 本实施例中,罩体升降液压缸6〞位于吸沙罩体4〞的中部上方。
[0078]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凸肩槽吹沙风管3〞位于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一侧,即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另一侧不含凸肩槽吹沙风管3〞。
[0079]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凸肩槽吹沙风管3〞位于吸沙罩体4〞上表面外侧的一侧,且凸肩槽吹沙风管3〞关于吸沙罩体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0080]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吸沙风管5〞在吸沙罩体4〞上表面呈中心对称地布置。
[0081] 本实施例中,吸沙风管5〞的数量为八个。
[0082] 本实施例中,中右吸沙嘴27〞、中左吸沙嘴28〞、边左吸沙嘴32〞和边右吸沙嘴41〞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也相同,每个吸沙嘴均包括支架51〞,该支架51〞连接固定架52〞,该固定架52〞连接毛刷安装架53〞,该毛刷安装架53〞下方嵌装吹沙嘴毛刷58〞,固定架52〞上方连接吹沙嘴风管54〞,该吹沙嘴风管54〞下方连接吹沙嘴口55〞,支架51〞上安装吹沙嘴罩体57〞,每个吸沙嘴通过支架51〞和固定架52〞将吹沙嘴风管54〞与吸沙罩体4〞固装在一起,方便作业。
[0083] 本实施例中,吹沙嘴口55〞呈向下扩散的喇叭状。
[0084] 本实施例中,吹沙嘴毛刷58〞通过毛刷安装架53〞固装在吹沙嘴口55〞上,各吹沙嘴向右或左移动时,吹沙嘴毛刷58〞将轨道板上积沙扫起来,按照吸沙方向56〞所示方向吸入吹沙嘴风管54〞内。
[0085] 本实施例中,吹沙嘴风管54〞上方的开口与固定架52〞的开口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从而使连接吹沙嘴风管54〞上方开口与固定架52〞的管道为与竖直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斜管,方便沙粒向上运动、收集,与竖直设置的管道相比,该斜管有利于防止吸沙嘴堵塞。
[0086] 本实施例中,连接吹沙嘴风管54〞和固定架52〞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
[0087] 本实施例中,吸沙罩体4〞仅包括前罩体和后罩体的组合。
[0088] 实施例1.2,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和固定架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
[0089] 实施例1.3,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54和固定架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5°。
[0090] 实施例1.4,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和固定架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
[0091] 实施例1.5,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和固定架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5°。
[0092] 实施例1.6,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吹沙嘴风管和固定架的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0°。
[0093] 实施例1.7,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沙罩体仅包括前罩体。
[0094] 实施例1.8,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沙罩体仅包括后罩体。
[0095]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的工作方式是:将作业车连挂运行至待作业路段,开启罩体升降液压缸6〞和吸沙装置升降液压缸8〞,在左牵引杆9〞和右牵引杆2〞的辅助作用下将吸沙罩体4〞连同小车车体11〞一同下放至钢轨上,并使小车车轮12〞与钢轨18〞啮合,方便吸沙罩体作业时的稳定性,此时,吸沙罩体前后挡风板的左侧过轨孔35〞和右侧过轨孔36〞也于钢轨啮合,使罩体四周的空间相对封闭,便于气流携带沙粒运动;此后,开启动力源,并使作业车以作业速度沿钢轨走行,作业时,右侧吹沙嘴22〞和左侧吹沙嘴29〞分别沿右侧吹沙方向21〞和左侧吹沙方向30〞同时吹风,中间隔板25〞将两股风流隔开,在左右风流作用下,两条钢轨凸肩之间的积沙被吹到钢轨内侧,从而使靠近钢轨内侧的中右吸沙嘴27〞和中左吸沙嘴28〞很方便地将积沙吸入并收集;同时,边左吸沙嘴32〞吸收钢轨外左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边右吸沙嘴41〞吸收钢轨外右侧轨道板上的积沙,这样,钢轨内侧、外侧及轨道凸肩之间的积沙都能尽可能地被吸走,此外,前侧毛刷26〞和后侧毛刷38〞起到挡风的作用,减小前后两侧气流进入罩体的面积,提高吸沙风速和吸沙效率,并可将轨道两侧和轨道之间厚度不均匀的积沙刷开呈均匀状,以方便气流携带进入吸沙嘴,吹沙嘴毛刷58〞将各吹沙嘴处的积沙刷起,方便吸收。
[0096] 作业过程中,前罩体、中间罩体和后罩体同时进行吹沙和吸沙作业,向前走行时,前罩体作业后剩下的沙子由中间罩体和后罩体吸收,向后走行时,后罩体作业后剩下的沙子由中间罩体和前罩体吸收,从而大大提高吸沙作业效率和效果。
[0097] 更多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不再赘述。
[0098]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技术方案包括上述各部分的任意组合,上述各部分组件的简单变化或组合仍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99]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吸收轨道积沙的装置,可以将轨道板上的积沙快速吸收,本发明具有吸沙效果好,吸沙效率高的特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