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

申请号 CN202022761477.5 申请日 2020-11-25 公开(公告)号 CN214194193U 公开(公告)日 2021-09-14
申请人 四川农业大学; 发明人 李雷; 刘富文; 王羽岱; 刘甜; 郑诗弋; 王海军; 毛瑞; 罗婧蕾; 李当先; 王荣琛;
摘要 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包括 钢 管、 橡胶 圈、竹体、轮 胎圈 以及扣件;至少三组竹体进行通过扣件进行箍紧式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形成圆环状的“柱”结构;轮胎圈包裹在竹体外表面,并形成第一抗压层;竹体通过套筒形式包裹在钢管外侧,并作为第二抗压层;橡胶圈与钢管嵌套,并作为第三抗压层;其技术要点为,该结构具有便于替换、内部钢管和橡胶圈、环形的扣件和轮胎圈可以 回收利用 ,价格低廉,用材环保,有利于结构的制作;该结构具有可替换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该结构未使用到 混凝土 ,将竹体、钢管以及橡胶圈组成呈圆柱形的柱体结构,绿色环保的同时整体稳固性较高,便于拆装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管(1)、橡胶圈(2)、竹体(3)、轮胎圈(4)以及扣件(5);
至少三组所述竹体(3)进行通过扣件(5)进行箍紧式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形成圆环状的“柱”结构;
所述轮胎圈(4)包裹在竹体(3)外表面,并形成第一抗压层;
所述竹体(3)通过套筒形式包裹在钢管(1)外侧,并作为第二抗压层;
所述橡胶圈(2)与钢管(1)嵌套,并作为第三抗压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平面上,所述钢管(1)、橡胶圈(2)、竹体(3)以及轮胎圈(4)由内而外依次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5)由两组半圆环状的连接件组成,在两组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设置螺栓连接,并在螺栓的表面套装橡胶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1)、橡胶圈(2)、竹体(3)以及轮胎圈(4)形成一个整体后,可对该整体外部的竖向上通过若干扣件(5)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1)采用的型号为Q345,内直径50mm,厚度为1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2)的内层直径为80mm,外层直径为140mm,厚度为3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竹体(3)的内直径至少为140mm,且竹体(3)的长度为4000‑5000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地质灾害常有发生,在坡面地质灾害中,各种成因和规模的滚石是常见的一种;通过各方面的资料得知,我国现阶段对于滚石防治“柱”结构装置的研究是十分少的,对于“柱”结构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0003] 大部分“柱”是用混凝土进行浇筑,整根“桩”是一体式的,如果滚石爆发,桩的某一部分被冲坏,就必须整根替换,且不经济的同时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对“柱”结构的研究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包括钢管、橡胶圈、竹体、轮胎圈以及扣件;
[0007] 至少三组所述竹体进行通过扣件进行箍紧式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形成圆环状的“柱”结构;
[0008] 所述轮胎圈包裹在竹体外表面,并形成第一抗压层;
[0009] 所述竹体通过套筒形式包裹在钢管外侧,并作为第二抗压层;
[0010] 所述橡胶圈与钢管嵌套,并作为第三抗压层。
[0011] 优选的,在同一平面上,所述钢管、橡胶圈、竹体以及轮胎圈由内而外依次分布。
[0012] 优选的,所述扣件由两组半圆环状的连接件组成,在两组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设置螺栓连接,并在螺栓的表面套装橡胶圈。
[0013] 优选的,所述钢管、橡胶圈、竹体以及轮胎圈形成一个整体后,可对该整体外部的竖向上通过若干扣件连接。
[0014] 优选的,所述钢管采用的型号为Q345,内直径50mm,厚度为15mm。
[0015] 优选的,所述橡胶圈的内层直径为80mm,外层直径为140mm,厚度为30mm。
[0016] 优选的,所述竹体的内直径至少为140mm,且竹体的长度为4000‑5000mm。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该结构具有便于替换、内部钢管和橡胶圈、环形的扣件和轮胎圈可以回收利用,价格低廉,用材环保,有利于结构的制作;
[0019] 该结构具有可替换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0020] 该结构未使用到混凝土,将竹体、钢管以及橡胶圈组成呈圆柱形的柱体结构,绿色环保的同时整体稳固性较高,便于拆装作业。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管、橡胶圈以及竹体结合使用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竹体规格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剖面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基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扣件示意图;
[0027]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搭配扣件使用的螺栓示意图;
[0028]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橡胶圈的示意图;
[0029]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管的示意图;
[003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管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轮胎圈规格示意图;
[0032]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加了轮胎圈的效果示意图;
[0033]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形态的扣件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1、钢管;2、橡胶圈;3、竹体;4、轮胎圈;5、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结合附图1,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36] 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1‑12所示,一种环保可拆卸的泥石流拦挡“柱”结构装置,其包括钢管1、橡胶圈2、竹体3、轮胎圈4以及扣件5;
[0037] 至少三组竹体3进行通过扣件5进行箍紧式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形成圆环状的“柱”结构;
[0038] 位于外层的竹体3与竹体3之间采用环形的扣件5进行固定。
[0039] 具体的,在图2中,为橡胶圈2和钢管1组合细部图;橡胶圈2套在钢管1上,且每隔250mm布置一个;
[0040] 图3中,为竹体3细部图;竹体3的顶端的内层直径为140mm或以上,长度为4000‑5000mm;
[0041] 图6中,为环形的扣件5的细部图;环形的扣件5高度为50mm,厚度为10mm,孔洞直径为10mm;
[0042] 图7中,为螺栓的细部图;螺栓长度为40mm,远端的直径为10mm;
[0043] 图8中,为圆环形的橡胶圈2细部图,其主要材料是天然橡胶制品,内层直径为80mm,外层直径为140mm,厚度为30mm;橡胶材料环保,具有较为优良的弹性,可以较好的吸放能量
[0044] 图9中,为钢管1的细部图,钢管1的内层直径为50mm,外层直径为80mm,长度为4000‑5000mm;
[0045] 图10中,为轮胎圈4的细部图,轮胎圈4的直径为360mm;
[0046] 图11中,为三根竹体3加上环形的扣件5组成,形成一个基本结构;
[0047] 图12中,为三根竹体3加环形的扣件5和轮胎圈4组成的一个基本结构。
[0048] 轮胎圈4包裹在竹体3外表面,并形成第一抗压层;
[0049] 竹体3通过套筒形式包裹在钢管1外侧,并作为第二抗压层;
[0050] 橡胶圈2与钢管1嵌套,并作为第三抗压层。
[0051] 具体的,钢管1作为最里层结构,起一个骨架的作用;
[0052] 橡胶圈2则附着在钢管1的外侧,依据其具有收缩性的特性,将其固定在钢管1外侧,介于竹体3内壁和钢管1外壁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0053] 在橡胶圈2的外面则是竹体3,由一个环形的扣件5连接三个竹体3组成一个基本单元,而环形的扣件5起到一个固定和增加抗弯性能的作用;由三个竹体3组成的基本单元外面用轮胎圈4进行保护;
[0054] 因轮胎圈4在整个结构的最外部,且具有一定抗冲击性能,可以起到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除了在大、中、小的滚石的冲击下均能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外,其还具有可拆卸,可更换,绿色环保,可批量生产以及易取材的优点。故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推广应用。
[0055] 在同一平面上,钢管1、橡胶圈2、竹体3以及轮胎圈4由内而外依次分布。
[0056] 一个基本单元需要三根上述的钢管1、三根上述竹体3、16‑20个上述橡胶圈2、5‑6个环形的扣件5固定以及三个轮胎圈5形成一个整体。
[0057] 如图6‑8所示,扣件5由两组半圆环状的连接件组成,在两组连接件之间通过设置螺栓连接,并在螺栓的表面套装橡胶圈;
[0058] 如图5所示,地下埋藏深度为1500mm。
[0059] 钢管1、橡胶圈2、竹体3以及轮胎圈4形成一个整体后,可对该整体外部的竖向上通过若干扣件5连接。
[0060] 钢管1采用的型号为Q345,内直径50mm,厚度为15mm。
[0061] 橡胶圈2的内层直径为80mm,外层直径为140mm,厚度为30mm;
[0062] 具体布置使用时,相邻两个橡胶圈2的间距250mm布置一个。
[0063] 轮胎圈4距离地面500mm布置第一个,而后每隔1400mm布置一个;最终一根组合柱安装完成就是如图1所示;
[0064] 一个基本单元柱安装完成就是如图11所示。
[0065] 在环形的扣件5地面以下部分,从“柱”结构底部起每隔500mm布置一个,地面以上部分,从地面起每隔1000mm布置一个。
[0066] 竹体3的内直径至少为140mm,且竹体3的长度为4000‑5000mm。
[0067]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