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

申请号 CN202311572326.7 申请日 2023-11-22 公开(公告)号 CN117385890A 公开(公告)日 2024-01-12
申请人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志利; 隋耀华; 李红波; 张思远; 胡鑫; 葛福; 彭泽; 王杰; 庄家煌; 颜圣; 兰志; 张旭群; 王城斌; 杨鸿锐;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待挖基坑上方对路基边坡进行填土,形成填充土层,所述填充土层高度达到所述路基边坡中部;S2、在所述路基边坡与所述填充土层表面相交处施工排桩,所述排桩与地面垂直,所述排桩延伸进地面下方;S3、从所述填充土层表面沿地下方向垂直开挖,直至形成基坑。本发明能够避免路基边坡在开挖的过程中产生较大位移,防止基坑开挖过程中路基边坡失稳,解决了陡坡施工支档结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待挖基坑上方对路基边坡(2)进行填土反压,形成填充土层(3),填充土层(3)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填充土层(3)的高度使其工作面与所述路基边坡(2)的交界线位于基坑开挖边线处;
S2、利用工作面作为施工区域,在所述路基边坡(2)与所述填充土层(3)工作面的交界线处施工排桩(4),所述排桩(4)与地面垂直,所述排桩(4)延伸进地面(10)下方;
S3、从所述填充土层(3)的工作面沿施工排桩(4)向地下方向垂直开挖,对所述填充土层(3)进行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后,均在所述排桩(4)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5),直至形成基坑(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桩(4)采用旋挖灌注桩,沿所述交界线方向上施工有多个所述排桩(4),所述排桩(4)之间设置有平施工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旋挖灌注桩的直径为800~1200mm,所述水平施工间距为1000~1800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桩(4)的桩体筋笼侧边预留胡子筋,并弯折藏于所述排桩(4)身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基坑(8)的一侧对所述排桩(4)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5)的同时,在所述基坑(8)的另一侧内壁施工支护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支护结构为钢板桩(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5)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施工时先凿开所述排桩(4)侧表皮,露出预留胡子筋,并将所述预留胡子筋掰直,插入所述挂板(5)内部,使所述挂板(5)挂在所述排桩(4)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厚度为100mm~120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还包括在基坑(8)两侧之间设置对撑(6),对撑(6)的一端抵顶于施工挂板(5),另一端抵顶于基坑的另一侧内壁的支护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1、在所述基坑(8)内施工市政箱涵(9);
S42、待所述市政箱涵(9)施工完毕后,回填所述基坑(8)至地面并且回填过程中逐步拆除支护结构;
S43、恢复所述路基边坡(2),并凿除超出所述路基脚坡(2)的排桩(4)。

说明书全文

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边坡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随着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临近道路的市政工程已经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工程虽然不靠近道路,但是其基坑或者围护往往需要挖除一部分路基,但是高等级的道路往往对沉降非常敏感,在临近道路的施工过程中,挖除路基所带来的施工扰动往往会导致路面沉降、裂缝等。
[0003] 目前挖除高边坡道路路基并无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拟施工(开挖)位置本身就在一个斜面上,大型机械难以抵达及施工,所以一般只能用板桩进行施工或围护。
[0004] 钢板桩的优势在于施工快,而且对场地要求非常低,但是存在以下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1.钢板桩等施工技术对于路基边坡位移的控制非常地差,如果施工周期较长,或者偶尔的暴雨会导致路基边坡加速位移,出现高边坡开裂。
[0006] 2.钢板桩防性能很差,在道路另一侧有较高边坡时候,开挖会导致大量渗水,一方面无法控制地下水位,导致道路本身沉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所挖基坑大量抽水,不利于施工组织。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以有效控制位移,解决坡脚渗水问题。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 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 S1、在待挖基坑上方对路基边坡进行填土反压,形成填充土层,所述填充土层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填充土层的高度使其工作面与所述路基边坡的交界线位于基坑开挖边线处;
[0011] S2、利用工作面作为施工区域,在所述路基边坡与所述填充土层工作面的交界线处施工排桩,所述排桩与地面垂直,所述排桩延伸进地面下方;
[0012] S3、从所述填充土层的工作面沿施工排桩向地下方向垂直开挖,对所述填充土层进行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后,均在所述排桩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直至形成基坑。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排桩采用旋挖灌注桩,沿所述工作面与所述路基边坡的交界线方向上施工有多个所述排桩,所述排桩之间设置有水平施工间距。
[0014] 进一步地,旋挖灌注桩的直径为800~1200mm,所述水平施工间距为1000~1800mm之间。
[0015] 进一步地,所述排桩的桩体钢筋笼侧边预留胡子筋,并弯折藏于所述排桩身内。
[0016]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7] 在所述基坑的一侧对所述排桩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的同时,在所述基坑的另一侧内壁施工支护结构。
[0018] 进一步地,支护结构为钢板桩。
[0019] 进一步地,所述挂板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施工时先凿开所述排桩侧表皮,露出预留胡子筋,并将所述预留胡子筋掰直,插入所述挂板内部,使所述挂板挂在所述排桩侧边。
[0020]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厚度为100mm~120mm。
[002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2还包括在基坑两侧之间设置对撑,对撑的一端抵顶于施工挂板,另一端抵顶于基坑的另一侧内壁的支护结构。
[002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0023] S41、在所述基坑内施工市政箱涵;
[0024] S42、待所述市政箱涵施工完毕后,回填所述基坑至地面并且回填过程中逐步拆除支护结构;
[0025] S43、恢复所述路基脚坡,并凿除超出所述路基脚坡的排桩。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7] 1、本发明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通过在待挖基坑上方对路基边坡进行填土,利用填充土层进行反压路基边坡保证边坡稳定。同时填充土层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提供了大型机械施工平台,在开挖线处施工排桩支护时,能避免路基边坡在开挖的过程中产生较大位移,可以严格控制施工位移,保证施工位移在一个相当小的范围内;
[0028] 2、本发明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通过是施工挂板,形成桩板结构,防止排桩中间的路基边坡土体塌落,避免基坑渗水导致路基沉降;
[0029] 3、本发明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成本较低,施工较为方便。附图说明
[0030]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 图1为本发明高边坡道路原始状态示意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填土后效果示意图;
[0033] 图3为本发明施工排桩后效果示意图;
[0034] 图4为本发明分层开挖后效果示意图;
[0035] 图5为本发明施工挂板后的效果示意图;
[0036] 图6为本发明基坑的效果示意图;
[0037] 图7为本发明施工完毕后的效果示意图。
[0038] 附图标记:1、高边坡;2、路基边坡;3、填充土层;4、排桩;5、挂板;6、对撑;7、钢板桩;8、基坑;9、市政箱涵;1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40]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42] 如图1所示,为高边坡道路原始状态示意图,高边坡1下端与公路一侧连接,公路另一侧与路基边坡2较高的一侧连接,路基边坡2较低的一侧与地面10连接,本实施例需要在路基边坡2上开挖基坑。
[0043] 一种高边坡道路低位移开挖工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4] S1、如图2所示,在待挖基坑上方对路基边坡2进行填土,形成填充土层3,填充土层(3)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填充土层(3)的高度使其工作面与所述路基边坡(2)的交界线位于基坑开挖边线处。
[0045] 填充土层3高度达到路基边坡2中部,即基坑开挖边线处,填充土层3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
[0046] 当路基边坡2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就极易发生大规模位移,从而造成山体或土体滑坡,尤其是在路基边坡开挖中,施工中的路基边坡2容易受到开挖过程中机械产生的震动而出现滑坡,而当施工中的路基边坡出现滑坡、剥落、崩塌等情况时,既容易发生生产事故,又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0047] 本实施例中填土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得大型施工机械位于路基边坡2施工,由于采用回填土即利用填充土层3进行反压路基边坡2保证边坡稳定。同时填充土层3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提供了大型机械施工平台,在基坑开挖边线处施工排桩支护时,能避免路基边坡2在开挖的过程中产生较大位移。
[0048] S2、如图3所示,填充土层3所形成的平台作为工作面,在该平台施工所述排桩4。在路基边坡2与填充土层3表面相交处施工排桩4,排桩4与地面垂直,排桩4延伸进地面10下方;
[0049] 进一步地,施工排桩4采用800~1200mm直径的旋挖灌注桩进行施工,排桩4的水平施工间距为在1000~1800mm之间。排桩4最底端低于基坑8底部。
[0050] 排桩的作用在于后期可以有效的保护坡脚,防止基坑开挖过程中路基边坡2失稳。进一步地,排桩4体钢筋笼侧边预留胡子筋,并弯折藏于排桩4身内。
[0051] S3、如图4‑图6所示,从填充土层3表面沿地下方向垂直开挖,直至形成基坑8。
[0052] 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0053] S31、对填充土层3进行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后,在排桩4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5;
[0054] S32、待填充土层3开挖完后,继续对位于填充土层3下方的土壤进行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后,逐渐形成基坑8,在基坑8的一侧对排桩4裸露的一侧施工挂板5,同时,在基坑8的另一侧施工支护结构,支护结构为钢板桩7。
[0055] 分层开挖过程中,以1m~2m为一层。
[0056] 进一步地,步骤S32还包括在基坑8两侧之间设置对撑6,对撑6的一端抵顶于施工挂板5,另一端抵顶于基坑的另一侧内壁的支护结构。
[0057] 进一步地,挂板5采用100mm~120mm厚混凝土浇筑而成,施工时先凿开排桩4侧表皮,露出预留胡子筋,并将预留胡子筋掰直,插入挂板5内部,使挂板5挂在排桩4侧边。
[0058] 挂板5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桩板结构,防止排桩中间的路基边坡土体塌落,避免基坑渗水导致路基沉降。
[0059] 进一步地,步骤S3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0060] S41、在基坑8内施工市政箱涵9;
[0061] S42、待市政箱涵9施工完毕后,回填基坑8至地面并且回填过程中逐步拆除钢板桩7;
[0062] S43、恢复路基脚坡2,并凿除超出路基脚坡2的排桩4。
[0063] 最终施工完毕的情况如图7所示。
[0064]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