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

申请号 CN202310897161.4 申请日 2023-07-20 公开(公告)号 CN116927106A 公开(公告)日 2023-10-24
申请人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联定; 王保成; 李鑫奎; 陈军; 苏雨萌; 王家骅;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属于建筑施工中模板技术领域。所述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包括台车架体、模板装置、调节装置和外架体;模板装置包括侧模机构、顶模机构、 角 模机构及外模机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台车架体上的第一 水 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外架体上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本发明通过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分别调整侧模机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外模机构的 位置 ,实现了箱涵的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的自动化立模,提升了箱涵立模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施工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台车架体、模板装置、调节装置和外架体;
模板装置包括侧模机构、顶模机构、模机构及外模机构;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台车架体上的第一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外架体上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能够调整侧模机构的位置,所述竖直驱动机构能够调整顶模机构的位置,所述角模驱动机构能够调整角模机构的位置,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协同操作能够使侧模机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形成与箱涵涵道相匹配的内侧模板体系;所述第二水平驱动机构能够调整外模机构的位置,使外模机构形成与箱涵涵道相匹配的外侧模板体系;所述内侧模板体系与外侧模板体系之间围合区域形成箱涵侧壁、顶板的浇筑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侧模机构包括侧壁内模,外模机构包括侧壁外模,侧壁内模和侧壁外模上设置有相匹配的螺栓孔,通过对拉螺栓拉结固定;
所述对拉螺栓包括一个对拉杆和一个紧盘;
所述对拉杆的一端设置有倒锥体齿牙,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锁紧盘为圆环状结构,包括径向设置的两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均设置有一组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舌、弹簧和电磁;所述伸缩舌两侧设置有滑,所述通孔侧壁上设置有与滑块匹配的滑槽,所述伸缩舌通过滑块能够在滑槽内沿通孔径向移动;所述电磁阀与所述伸缩舌间隔设置,且固定在通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电磁阀和伸缩舌上;
其中,伸缩舌在弹簧弹作用下伸出并与倒锥体齿牙卡扣连接,对对拉杆进行单向限位;电磁阀能够通过电磁力控制伸缩舌缩回通孔内,使伸缩舌与倒锥体齿牙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模机构背侧端部设置有铰接板一,所述角模机构背侧端部设置有铰接耳板二,所述顶模机构和所述角模机构通过穿过铰接耳板一、铰接耳板二的销轴销接,该铰接点记为第一铰接点;
所述顶模机构背部设置有转动支座,转动支座的转动轴与所述角模驱动机构伸缩方向垂直,所述角模驱动机构设置在转动支座上,并能沿转动支座轴转动;
角模驱动机构能够带动角模机构绕第一铰接点转动,转动过程中,角模驱动机构能够绕转动支座转动,使角模驱动机构的角度与角模机构的位置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架体包括主架体和悬吊架体,悬吊架体设置于主架体顶部;
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架体上的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采用卷扬机,悬吊架体上设置有悬吊横梁,悬吊横梁上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定滑轮,卷扬机的绳索穿过定滑轮并与外模机构顶部连接;
外模机构背部设置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机构,第二水平驱动件端部设置有导向轮,导向轮与导向机构相匹配,使导向机构能够随外模机构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架体底部中间部分设置有凹陷的冂形结构;台车架体下方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支座;
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能够行走至台车架体的冂形结构中,通过调整支座的高度,能够使台车架体搁置于行走装置上并带动台车架体行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台车架体的两侧的侧模机构下方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定位装置;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水平伸缩件和限位端板,水平伸缩件一端安装在台车架体上,另一端为伸缩端且朝向箱涵侧壁,限位端板安装在水平伸缩件的伸缩端;在水平伸缩件的带动下,限位端板能够抵接到已浇筑的箱涵侧壁上,控制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宽度方向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架体上设置有悬挑机构;
所述悬挑结构包括伸缩式悬挑梁、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所述伸缩式悬挑梁一端通过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另一端为伸缩端,伸缩端与侧模机构背部铰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支座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固定在台车架体上;
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托板和调节螺栓;
所述第一连接板竖直设置,且固定在台车架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的侧部,且与第一连接板叠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水平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长条孔,长条孔的方向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设置于水平通孔和长条孔中的螺栓连接;
所述托板一端与第一连接板靠近底部端头的侧部连接,另一端水平悬臂设置,所述托板位于第一支座下方,托板上设置有竖向通孔,竖向通孔中设置有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顶部顶紧第一支座底部;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能够调整第一支座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支座上设置第一转动轴承,所述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承,所述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的转轴水平设置;
所述伸缩式悬挑梁底部搁置在第一转动轴承的顶部,所述伸缩式悬挑梁远离侧模机构一端的顶部向上抵紧第二转动轴承的底部,伸缩式悬挑梁与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均线接触
在侧模机构背侧设置有竖向滑槽,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端部限位在竖向滑槽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模机构上设置有倾角仪,所述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以接收倾角仪测量的侧模机构的倾角数据,并据此控制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进行伸缩,自动调整侧模机构的垂直度。

说明书全文

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属于建筑施工模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各类箱涵建造中,项目现场一般都采用搭设脚手架的传统方式来支撑模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传统的建造方式存在效率低下、建造精度低、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建造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箱涵采用工厂预制化加工的方式整体运输安装至项目现场,但其也存在运输超高超宽、构件间的间隙密封处理困难、富地区防水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在项目现场切实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提高建造效率、提升建造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项目现场的工业化建造水平低下造成的建造效率低下、建造精度低、建造过程中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通过台车系统实现侧模、模、顶模的自动开合、自动调整等功能,在项目现场切实提供工业化建造水平,大幅提高建造效率、提升建造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0004]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包括台车架体、模板装置、调节装置和外架体;
[0006] 模板装置包括侧模机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及外模机构;
[0007]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台车架体上的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外架体上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
[0008] 其中,所述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能够调整侧模机构的位置,所述竖直驱动机构能够调整顶模机构的位置,所述角模驱动机构能够调整角模机构的位置,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协同操作能够使侧模机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形成与箱涵涵道相匹配的内侧模板体系;所述第二水平驱动机构能够调整外模机构的位置,使外模机构形成与箱涵涵道相匹配的外侧模板体系;所述内侧模板体系与外侧模板体系之间围合区域形成箱涵侧壁、顶板的浇筑区域。
[0009] 进一步,侧模机构包括侧壁内模,外模机构包括侧壁外模,侧壁内模和侧壁外模上设置有相匹配的螺栓孔,通过对拉螺栓拉结固定;
[0010] 所述对拉螺栓包括一个对拉杆和一个紧盘;
[0011] 所述对拉杆的一端设置有倒锥体齿牙,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
[0012] 所述锁紧盘为圆环状结构,包括径向设置的两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均设置有一组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舌、弹簧和电磁;所述伸缩舌两侧设置有滑,所述通孔侧壁上设置有与滑块匹配的滑槽,所述伸缩舌通过滑块能够在滑槽内沿通孔径向移动;所述电磁阀与所述伸缩舌间隔设置,且固定在通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电磁阀和伸缩舌上;
[0013] 其中,伸缩舌在弹簧弹作用下伸出并与倒锥体齿牙卡扣连接,对对拉杆进行单向限位;电磁阀能够通过电磁力控制伸缩舌缩回通孔内,使伸缩舌与倒锥体齿牙分离。
[0014] 进一步,所述顶模机构背侧端部设置有铰接板一,所述角模机构背侧端部设置有铰接耳板二,所述顶模机构和所述角模机构通过穿过铰接耳板一、铰接耳板二的销轴销接,该铰接点记为第一铰接点;
[0015] 所述顶模机构背部设置有转动支座,转动支座的转动轴与所述角模驱动机构伸缩方向垂直,所述角模驱动机构设置在转动支座上,并能沿转动支座轴转动;
[0016] 角模驱动机构能够带动角模机构绕第一铰接点转动,转动过程中,角模驱动机构能够绕转动支座转动,使角模驱动机构的角度与角模机构的位置相匹配。
[0017] 进一步,所述外架体包括主架体和悬吊架体,悬吊架体设置于主架体顶部;
[0018] 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架体上的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采用卷扬机,悬吊架体上设置有悬吊横梁,悬吊横梁上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定滑轮,卷扬机的绳索穿过定滑轮并与外模机构顶部连接;
[0019] 外模机构背部设置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机构,第二水平驱动件端部设置有导向轮,导向轮与导向机构相匹配,使导向机构能够随外模机构上下移动。
[0020] 进一步,所述台车架体底部中间部分设置有凹陷的冂形结构;台车架体下方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支座;
[0021] 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能够行走至台车架体的冂形结构中,通过调整支座的高度,能够使台车架体搁置于行走装置上并带动台车架体行走。
[0022] 进一步,在台车架体的两侧的侧模机构下方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定位装置;
[0023]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水平伸缩件和限位端板,水平伸缩件一端安装在台车架体上,另一端为伸缩端且朝向箱涵侧壁,限位端板安装在水平伸缩件的伸缩端;在水平伸缩件的带动下,限位端板能够抵接到已浇筑的箱涵侧壁上,控制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宽度方向的位置。
[0024] 进一步,所述台车架体上设置有悬挑机构;
[0025] 所述悬挑结构包括伸缩式悬挑梁、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所述伸缩式悬挑梁一端通过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另一端为伸缩端,伸缩端与侧模机构背部铰接。
[0026] 进一步,第一支座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固定在台车架体上;
[0027] 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托板和调节螺栓;
[0028] 所述第一连接板竖直设置,且固定在台车架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的侧部,且与第一连接板叠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水平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长条孔,长条孔的方向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设置于水平通孔和长条孔中的螺栓连接;
[0029] 所述托板一端与第一连接板靠近底部端头的侧部连接,另一端水平悬臂设置,所述托板位于第一支座下方,托板上设置有竖向通孔,竖向通孔中设置有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顶部顶紧第一支座底部;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能够调整第一支座的高度。
[0030] 进一步,第一支座上设置第一转动轴承,所述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承,所述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的转轴水平设置;
[0031] 所述伸缩式悬挑梁底部搁置在第一转动轴承的顶部,所述伸缩式悬挑梁远离侧模机构一端的顶部向上抵紧第二转动轴承的底部,伸缩式悬挑梁与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均线接触
[0032] 在侧模机构背侧设置有竖向滑槽,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端部限位在竖向滑槽中。
[0033] 进一步,所述侧模机构上设置有倾角仪,所述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以接收倾角仪测量的侧模机构的倾角数据,并据此控制第一水平驱动机构进行伸缩,自动调整侧模机构的垂直度。
[0034]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通过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角模驱动机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分别调整侧模机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外模机构的位置,实现了箱涵的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的自动化立模,提升了箱涵立模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设置具有自锁功能的对拉螺栓,提高了对拉螺栓安装的效率;通过将顶模机构与角模机构端部铰接,并在角模机构背侧端部设置转动支座,能够使角模机构、角模驱动机构安装在顶模机构上,方便了顶模机构与角模机构的拼接;通过在台车架体上设置悬挑机构,并设置高度调节装置,能够承担侧模机构的竖向荷载,并单独调整每个侧模机构的高度,提高了侧模机构的拼接精度;通过设置行走装置、架体水平调节行走轮、运输导向装置、定位装置,使行走装置能够满足多个台车架体的运输需求,且能够保证台车架体运输的安全性、便利性,并能够精准控制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宽度方向的位置。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台车架体、模板装置、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0037]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模板装置的示意图;
[0038]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对拉螺栓的示意图;
[0039] 图5为图4中沿A‑A剖视图;
[0040]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外模机构和外架体的示意图;
[0041]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顶模机构、角模机构和角模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0042]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台车架体的示意图;
[0043] 图9为图8中G区域放大图;
[0044]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支座的示意图;
[0045]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悬挑机构、第一水平驱动机构与侧模机构的示意图。
[0046] 图中标号如下:
[0047] 1‑箱涵底板;2‑箱涵侧壁;
[0048] 10‑台车架体;11‑立柱;12‑横梁;13‑斜拉杆;14‑工作平台;15‑支座;16‑架体水平调节行走轮;17‑运输导向装置;171‑弹簧杆;172‑限位滚轮;18‑定位装置;181‑水平伸缩件;182‑限位端板;
[0049] 20‑模板装置;21‑侧模机构;211‑侧壁内模;212‑纵向龙骨;213‑水平龙骨;22‑顶模机构;221‑顶模板;222‑顶模龙骨;223‑封端板;224‑转动支座;23‑角模机构;231‑角模板;232‑角模龙骨;233‑连接板;24‑外模机构;241‑侧壁外模;25‑对拉螺栓;251‑对拉杆;2511‑倒锥体齿牙;2512‑外螺纹;252‑锁紧盘;2521‑通孔;2522‑伸缩舌;2523‑弹簧;2524‑电磁阀;2525‑滑块;2526‑滑槽;253‑对拉盘;26‑推拉框;
[0050] 30‑调节装置;31‑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2‑竖直驱动机构;33‑角模驱动机构;34‑悬吊机构;35‑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6‑悬挑机构;361‑伸缩式悬挑梁;362‑第一支座;3621‑第一转动轴承;363‑第二支座;3631‑第二转动轴承;364‑高度调节装置;3641‑第一连接板;3642‑第二连接板;3643‑托板;3644‑加劲板;3645‑调节螺栓;
[0051] 40‑外架体;41‑主架体;42‑悬吊架体;
[0052] 50‑行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005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包括台车架体10、模板装置20、调节装置30和外架体40。
[0055] 结合图1和图8所示,台车架体10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立柱11和水平设置的横梁12,横梁12与立柱11固定连接形成框架式结构。台车架体10的具体尺寸根据箱涵的形状和尺寸进行设计。为了提高台车架体1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台车架体10还包括多个斜拉杆13,斜拉杆13与立柱11和横梁12交叉固定。立柱11、横梁12、斜拉杆13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进行固定。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台车架体10上设置其它结构,比如,为了放置工具、零部件等,而设置工作平台14。台车架体10的数量可根据箱涵涵道数量进行设置,比如图1中设置了两个台车架体10。
[0056]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模板装置20包括侧模机构21、顶模机构22、角模机构23及外模机构24。侧模机构21用于箱涵侧壁内侧支模,顶模机构22用于箱涵顶板进行支模,角模机构23配合侧模机构21、顶模机构22,实现箱涵顶板与侧壁之间的边角处支模。外模机构24用于箱涵侧壁外侧支模。侧模机构21、顶模机构22、角模机构23拼接形成箱涵内侧模板结构,与外模机构24一起围合形成箱涵侧壁、箱涵顶板的浇筑区域。
[0057]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调节装置30包括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竖直驱动机构32、角模驱动机构33和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包括多个水平设置于台车架体10上的第一水平驱动件,第一水平驱动件一端固定在台车架体10上,另一端与侧模机构21连接。侧模机构21背侧至少与上下两排第一水平驱动件连接,每一排至少设置两个第一水平驱动件。四个第一水平驱动件同步操作,能够使侧模机构21整体移动;当分别调节上下两排第一水平驱动件时,可以实现侧模机构21竖直方向的俯仰转动;当分别调节左右两列第一水平驱动件时,可以实现侧模机构21水平方向的左右转动。因此,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不仅能够调节侧模机构21整体位移,还能使侧模机构21俯仰转动、左右转动。
[0058]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竖直驱动机构32包括多个水平设置于台车架体10上的竖向驱动件,竖向驱动件一端固定在台车架体10上,另一端与顶模机构22连接。顶模机构22背侧至少与4个竖向驱动件连接,4个竖向驱动件呈两排两列排布。与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工作原理相似,竖直驱动机构32不仅能够调节顶模机构22上下整体位移,还能调节顶模机构22沿箱涵涵道长度方向转动、宽度方向转动。
[0059] 结合图1、图2和图7所示,角模驱动机构33一端设置于所述顶模机构22的背部,另一端与角模结构背部连接,用于控制角模机构23移动,能够使角模机构23、顶模机构22、侧模机构21相互配合,实现箱涵管道侧壁、顶板以及侧部与顶板的连接处的整体支模。
[0060] 结合图1和图6所示,外架体40用于为外模机构24、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提供支撑。作为举例,外架体40包括主架体41,主架体41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立柱和水平设置的横梁,横梁与立柱固定连接形成框架式结构,主架体41通常设置成长方体状,第二水平驱动机构
35的一端固定在主架体41上,另一端与外模机构背部连接,用以调节外模机构的位置。进一步,所述调节装置30还包括悬吊机构34,所述悬吊机构34用于悬吊外模机构24,外模机构24的竖向荷载由悬吊机构34承担。所述外架体40还包括悬吊架体42,悬吊架体42设置于主架体41顶部。作为举例,悬吊机构34可以为卷扬机,悬吊架体42上设置有悬吊横梁43,悬吊横梁上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定滑轮,卷扬机的绳索穿过定滑轮并与外模机构24顶部连接。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包括至少两排设置于外架体40上的第二水平驱动件,每一排至少两个第二水平驱动件,第二水平驱动件一端固定在外架体40上,另一端与外模机构24连接,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与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工作原理相似,能够调节外模机构24整体位移,还能使侧模机构21俯仰转动、左右转动。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用于调节外模机构24的水平位移,悬吊机构34用于承担外模机构的重量,还用于调整外模机构24的高度,优选为,外模机构24背部设置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机构,第二水平驱动件端部设置有导向轮,导向轮与导向机构相匹配,导向轮不限制导向机构随外模机构24上下移动,从而避免悬吊机构34调整外模机构
24的高度与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调整外模机构的水平位移之间冲突。
[0061] 本实施例提供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箱涵底板1与一定高度的箱涵侧壁2已经浇筑完毕,并完成拆模工作,然后将台车架体10放置于箱涵涵道的适当位置,通过竖直驱动机构32调整顶模机构22的位置、通过角模驱动机构33调整角模机构23的位置,使角模机构与顶模机构22配合,然后通过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调整侧模机构21的位置,使侧模机构与角模机构配合,顶模机构22、角模机构23、侧模机构21相配合,实现箱涵涵道内部的整体支模;在筋绑扎后,将外架体40设置于合适位置,通过悬吊机构34和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调整外模机构24的高度、水平位置和角度,使外模机构24与侧模机构21的位置相匹配,使用对拉螺栓25将外模机构24与侧模机构21连接;在外模机构24与侧模机构21之间、顶模机构22与角模机构23的顶部浇筑混凝土,形成箱涵侧壁和顶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解除外模机构24与侧模机构21之间的对拉螺栓25,通过第二水平驱动机构完成外模机构退模,通过第一水平驱动机构完成侧模机构退模,通过角模驱动机构完成角模机构退模,通过竖直驱动机构完成顶模机构退模。
[006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竖直驱动机构32、角模驱动机构33、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均可选用丝杆升降机,丝杆升降机选用伺服电机驱动,能够根据程序或者远程操控实现自动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水平驱动件也可以选用电动伸缩杆等能够实现单一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件。
[0063]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侧模机构21包括侧壁内模211,外模机构24包括侧壁外模241,侧壁内模211和侧壁外模241上设置有相匹配的螺栓孔,通过对拉螺栓25拉结固定。侧壁内模211调整到位后,由于箱涵涵道内设置有台车架体10、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竖直驱动机构32、角模驱动机构33、侧模机构21、顶模机构22、角模机构23等,不利于对拉螺栓25的安装,优选为,对拉螺栓25采用具有自锁功能的对拉螺栓,结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对拉螺栓25包括一个对拉杆251和一个锁紧盘252。所述对拉杆251的一端设置有倒锥体齿牙2511,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2512。所述锁紧盘252为圆环结构,包括径向设置的两个通孔2521,每个通孔2521内均设置有一组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舌2522、弹簧2523和电磁阀2524,所述伸缩舌2522两侧设置有滑块2525,所述通孔侧壁上设置有与滑块匹配的滑槽2526,所述伸缩舌2522通过滑块2525能够在滑槽2526内沿通孔2521移动。所述电磁阀2524与所述伸缩舌2522间隔设置,且固定在通孔2521内。所述弹簧2523的两端分别抵在电磁阀2524和伸缩舌2522上。下面对所述对拉螺栓25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介绍。当对拉杆251的一端插入锁紧盘252时,倒锥体齿牙2511逐渐抵紧伸缩舌2522,弹簧2523压缩变形,伸缩舌2522逐渐缩回通孔2521内,当伸缩舌2522越过一个倒锥体齿牙2511后,弹簧弹力推动伸缩舌2522伸出并插入齿槽内,继续推动对拉杆251使锁紧盘252与对拉杆251的位置满足要求。倒锥体齿牙2511具有一个半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面和一个半径突变的端面,锥形面能够使伸缩舌2522缩回,端面与相邻的倒锥体齿牙2511的锥形面之间形成齿槽,伸缩舌2522位于齿槽内时,对拉杆251只能朝向插入锁紧盘252的方向移动,无法朝相反方向移动,使锁紧盘252具有单向锁止功能。电磁阀2524锁紧盘252的外边缘设置有电磁阀2524,当需要退出对拉杆251时开启,使伸缩舌2522在电磁力作用下缩回到锁紧盘252的通孔内,此时,对拉杆251可以退出锁紧盘252。所述对拉杆251螺纹段与对拉盘253连接,对拉盘253可采用现有结构。
[0064]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侧模机构21包括侧壁内模211,外模机构24包括侧壁外模241,顶模机构22包括顶模板221,角模机构23包括角模板231,外模机构24包括侧壁外模241。侧壁内模211、侧壁外模241、顶模板221的背部均设置有推拉框26。作为举例,结合图1至图3所示,对于侧壁内模而言,推拉框26可以为设置在模板背部的纵向龙骨212和水平龙骨213,纵向龙骨212和水平龙骨213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推拉框26也可以另外单独设置的框架式结构。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竖直驱动机构32、第二水平驱动机构35分别与推拉框26连接。侧壁内模211、顶模板221、角模板231拼接形成整体模板结构,设置在箱涵涵道内部,侧壁外模241与侧壁内模211相对设置,且侧壁外模241的高度高于侧壁内模211的高度,便于浇筑箱涵顶板。
[0065]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和图7所示,角模机构23的角模板231背部设置角模龙骨232和连接板233,所述顶模机构22的顶模板背部设置有顶模龙骨222和推拉框26,推拉框位于顶模龙骨背部,并与顶模龙骨连接,顶模龙骨端部设置有封端板223,连接板的一端与封端板223铰接,将该铰接点称之为第一铰接点,推拉框端部设置有转动支座224,所述角模驱动机构33设置在转动支座224上,并能沿转动支座224轴心转动,所述角模驱动机构33的伸缩端与连接板的另一端铰接或与角模龙骨232铰接,将该铰接点称为第二铰接点。当角模驱动机构33伸长时,角模驱动机构33推动第二铰接点移动,使角模机构23绕第一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使角模板与顶模板拼接固定;当角模驱动机构33收缩时,角模驱动机构
33拉动第二铰接点移动,使角模机构23绕第一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使角模板与顶模板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推拉框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支座224,角模机构23转动的过程中,角模驱动机构33绕转动支座224转动,使角模驱动机构33的位置与角模机构23的位置相适应。作为举例,转动支座224包括一个转动轴承和一个转动板,转动轴承的内圈与顶模机构的背部固定连接,转动轴承的外圈与转动板固定连接,转动板能够绕转动轴承转动,第一水平驱动机构与转动板铰接。
[0066]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台车架体10底部中间部分设置有凹陷的冂形结构,箱涵自动开合模板台车系统还包括行走装置50,行走装置50可选用电动平板小车,所述行走装置50能够行走至台车架体10的冂形结构中。为了能够使台车架体10支撑于行走装置50上,台车架体10下方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支座15,支座15高度调节可采用涡轮螺杆升降机配合伺服电机进行升降。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的过程中,台车架体101始终在支座15的支撑下在箱涵涵道内保持静止状态。当养护结束并拆模后,需要将台车架体10移动至下一阶段的施工位置,将行走装置50移动至台车架体10下方,通过调节支座15高度,使台车架体10整体下降并支撑在行走装置50上,支座15与底部的箱涵底板1分离,行走装置50带动台车架体10行走至下一个需要位置。待行走装置50移动至预设位置后,调节支座高度,使支座支撑在箱涵底板1上,且与行走装置50分离,随后行走装置50从台车架体10底部滑离即可。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行走装置50能够应用于多个台车架体10的移动。
[0067]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8所示,为了使行走装置带动台车架体顺利移动,在台车架体上位于侧模机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运输导向装置17,所述运输导向装置17包括弹簧杆171和限位滚轮172,弹簧杆171能够伸缩且有弹性,弹簧杆17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台车架体上,另一端朝向箱涵侧壁的方向设置,限位滚轮172转动安装在弹簧杆远离台车架体的一端,且限位滚轮172的转轴位于竖直方向上。限位滚轮在弹簧杆的作用下能够持续抵接在箱涵侧壁上,从而在行走装置移动工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0068]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为了调整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内的左右位置,在台车架体的两侧的侧模机构下方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定位装置18。具体地,定位装置18包括水平伸缩件181和限位端板182,水平伸缩件181安装在台车架体上,且水平伸缩件181的伸缩端朝向箱涵侧壁,限位端板182则安装在水平伸缩件181的伸缩端。在水平伸缩件181的带动下,限位端板182可以抵接到已浇筑的箱涵侧壁上。作为举例,水平伸缩件181选用丝杆升降机。
[0069]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在调整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内的左右位置时,为了便于台车架体在行走装置上左右移动,在台车架体的冂形结构内设置有架体水平调节行走轮16,架体水平调节行走轮16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台车架体上,且水平调节行走轮能够支撑在行走装置上表面,在调整台车架体在箱涵涵道内的左右位置的过程中,便于台车架体左右移动。
[007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台车架体10上设置有悬挑机构36,所述悬挑机构36用于承担侧模机构21的竖向荷载。所述悬挑机构36包括伸缩式悬挑梁361、第一支座362、第二支座363,所述伸缩式悬挑梁361一端通过第一支座362和第二支座363固定,另一端为伸缩端,伸缩端与侧模机构21背部铰接。第一水平驱动机构仅用于推动或拉回侧模机构21,在推动、拉回的过程中,伸缩式悬挑梁相应伸缩,与之相匹配。作为举例,伸缩式悬挑梁为套管结构,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外套筒与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固定,内套管一端位于外套管内并可沿外套管长度方向移动,为了便于伸缩式悬挑梁伸缩,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通过滚柱或滚轮滚动连接。
[0071] 当台车架体10高度和水平度都已调整完毕后,有可能侧模机构21的高度还有偏差,需要对侧模机构21的高度进行调整,优选为,第一支座362通过高度调节装置364固定在台车架体10上,高度调节装置364包括第一连接板3641、第二连接板3642、托板3643、加劲板3644和调节螺栓3645,所述第一连接板3641竖直设置,且固定在台车架体10上,所述第二连接板364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362的侧部,且与第一连接板3641叠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水平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长条孔,长条孔的方向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通过设置于水平通孔和长条孔中的螺栓连接,长条孔能够使第一连接板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板上下移动。所述托板3643水平设置,且一端与第一连接板靠近底部端头的侧部连接,在托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置加劲板3644。托板上设置有竖向通孔,竖向通孔中设置有调节螺栓3645,调节螺栓的顶部顶紧第一支座底部。托板与第一连接板的位置不变,通过调整调节螺栓的伸出托板的高度,能够调整第一支座的高度。
[0072] 在第一支座高度调整时,由于第二支座高度不变,伸缩式悬挑梁361需要转动,优选为,第一支座362上设置第一转动轴承3621,所述第二支撑座363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承3631,所述第一转动轴承3621、第二转动轴承3631的转轴水平设置,所述伸缩式悬挑梁361底部搁置在第一转动轴承3621的顶部,所述伸缩式悬挑梁远离侧模机构21一端的顶部向上抵紧第二转动轴承3631的底部,伸缩式悬挑梁与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均线接触,不限制伸缩式悬挑梁转动。为避免第一水平驱动机构对侧模机构21高度调整造成限制,在侧模机构21背侧设置有竖向滑槽,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端部限位在竖向滑槽中,当侧模机构21高度调整时,第一水平驱动机构的位置不变且不限制侧模机构高度变化。
[0073]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机构21上设置有倾角仪,所述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以接收倾角仪测量的侧模机构21的倾角数据,并据此控制第一水平驱动机构31进行伸缩,自动调整侧模机构21的垂直度。
[0074]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