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方涵基础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110588789.7 申请日 2021-05-28 公开(公告)号 CN113404091B 公开(公告)日 2022-10-11
申请人 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黄吉; 段军; 刘中升; 书宇; 赵继东; 王冠雄; 王维; 杨巨龙;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预制方涵 基础 与 电缆 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包括,第一 控制器 将 云 端 数据库 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 地震 最高级别发送至环境综合参数计算单元,计算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及预设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控制制备方涵装置生产方涵;第一控制器将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内设置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第二控制器根据预设方涵参数支设模板,第二控制器根据实时环境综合参数、方涵制备参数、方涵间相对 角 度调节模板 支撑 装置的动 力 参数及转动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方涵的 稳定性 符合预设标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预制方涵基础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器数据库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地震最高级别发送至环境综合参数计算单元,计算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设定PT=FT/FO×GT/G0×DT/D0,其中,F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平均负气温,F0为日平均负气温标准值,G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最高气温,G0为日最高气温标准值,D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地震最高级别,D0为地震标准级别;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及预设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并将获取的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所述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控制制备方涵装置生产方涵,其中,预制方涵参数包括方涵宽度和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所述第一控制器将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内设置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所述第二控制器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安装预制方涵,并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支设模板,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预设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选取动装置动力参数、根据方涵间相对度调节支撑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所述方涵的稳定性符合预设标准;
所述模板支设于相连方涵连接处,用于固定方涵,所述模板包括四个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二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三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底部相连接,第四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底部相连接,当模板上设置的检测装置获取方涵连接处的角度,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的差值小于预设值,说明方涵的安装符合预设标准,不需对模板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说明下一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安装出现了误差,所述第二控制器增加第二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同时降低第四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以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与其上一方涵的连接角度符合预设标准,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超出预设值,所述第二控制器对下一模板的各支撑装置进行增加或降低调节,以使模板对方涵的支撑更稳定;所述模板包括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用于连接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方涵,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第一动力装置相连接,用于支撑方涵,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和所述支撑架相连接,用于为所述支撑架提供动力,还包括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中间结构内部,用于转动所述支撑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宽度K,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设定
,其中,K0为预设方涵标准宽度,D0为灌浆槽标准宽度,Pj为灌浆槽宽度
调节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其中,
当P≤P1,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当P1<P≤P2,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当P2<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当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设定第一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1、第二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2、第三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3,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其中,Pj4<Pj3<Pj2<Pj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所述模板的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当d≤D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1为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当D1<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2为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当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3为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其中,所述灌浆槽宽度D,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D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D2,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θ,其中,第一预设转动角度θ1、第二预设转动角度θ2、第三预设转动角度θ
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其中,
当Pt≤P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当P1<Pt≤P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当P2<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当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L,设定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模板连接于第一方涵与第二方涵之间,第二模板连接于第二方涵和第三方涵之间以及第n模板连接于第n方涵和第n+1方涵之间;第i模板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Ci1、第二支撑装置Ci2、第三支撑装置Ci3和第四支撑装置Ci4,所述第i模板第一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三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底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四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底部相连接;模板中间结构设置有检测装置,用于获取相邻方涵的相对角度;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所述检测装置获取第一模板角度R1、第二模板角度R2以及第n模板角度Rn,其中,
当|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当R1≤|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第二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当|R(i+1)‑Ri|<△R1,所述第二控制器不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设定第一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1、第二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2;
其中,i=1,2至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
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i+1)‑Ri‑R0|/
2
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
1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四
2
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
2
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i+1)‑Ri‑R0| /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1
2
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 /R0);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其中,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转动角度标准参数θ0,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根据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对获取的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进行调节,其中,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增加至Lq1,设定Lq1=Lq×(1+(θpm‑θ0)/(θpm×θ0)),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降低至Lq2,设定Lq2=Lq×(1‑(θpm‑θ0)/(θpm×θ0));
其中,p=1,2,3,m=1,2,3,4,q=1,2,3,4。

说明书全文

预制方涵基础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预制方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政工程中电缆沟铺设采用现场土方开挖、立模、绑扎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顶推法使各个节段联成整体,施工工艺工程量比较大,且现场施工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不利于交通运输、工期较长、工费较大,整体耐久性和抗震性能都不能很好的满足施工要求,一旦出现问题,维修耗时费。尤其在特定性工程中,特别是冬季施工电缆沟穿越城市道路时混凝土凝固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城市道路通行要求,因此预制方涵与电缆沟包封拼接技术成为解决恶劣环境中铺设电缆的更优的技术方案,预制方涵于预制厂生产,无需现场浇筑,不存在安全隐患,无需采取复杂的安全措施,无需现场作业,不产生震动、冲击、噪音、废弃物等,对周围环境及人都不造成影响,同时预制方涵在预制厂生产,其生产设备可以连续工作,效率高,而且较之人工浇筑无需昂贵的劳动力,及冬季现场浇筑基础养护费用,且预制方涵与电缆沟结合的方法简单科学,仅需少数人员操作,基础冬季养护保养成本低,养护效果好,而且搬运也十分方便。

发明内容

[0003]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可以解决无法根据环境综合参数和灌浆槽宽度实施方涵安装方法的技术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包括:
[0005] 第一控制器数据库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地震最高级别发送至环境综合参数计算单元,计算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设定PT=FT/FO×GT/G0×DT/D0,其中,F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平均负气温,F0为日平均负气温标准值,G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最高气温,G0为日最高气温标准值,D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地震最高级别,D0为地震标准级别;
[0006]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及预设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并将获取的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所述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控制制备方涵装置生产方涵;
[0007] 所述第一控制器将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内设置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所述第二控制器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安装预制方涵,并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支设模板,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实时环境综合参数、所述方涵制备参数、方涵间相对度调节所述模板支撑装置的动力参数及转动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所述方涵的稳定性符合预设标准;
[0008] 所述模板支设于相连方涵连接处,用于固定方涵;所述模板包括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用于连接支撑装置,所述模板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方涵,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第一动力装置相连接,用于支撑方涵,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和所述支撑架相连接,用于为所述支撑架提供动力,还包括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中间结构内部,用于转动所述支撑架。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宽度K,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设定,其中,K0为预设方涵标准宽度,D0为灌浆槽标准宽度,Pj为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其中,
[0011] 当P≤P1,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12] 当P1<P≤P2,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13] 当P2<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14] 当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15]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设定第一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1、第二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2、第三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3,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其中,Pj4<Pj3<Pj2<Pj1。
[00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所述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0017] 当d≤D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1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参数;
[0018] 当D1<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2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
[0019] 当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3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
[0020] 其中,所述灌浆槽宽度D,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D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D2,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θ,其中,第一预设转动角度θ1、第二预设转动角度θ2、第三预设转动角度θ3。
[002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其中,[0022] 当Pt≤P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23] 当P1<Pt≤P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24] 当P2<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25] 当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26]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L,设定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 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
[002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连接于第一方涵与第二方涵之间,所述第二模板连接于第二方涵和第三方涵之间以及所述第n模板连接于第n方涵和第n+1方涵之间;所述第i模板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Ci1,、第二支撑装置Ci2、第三支撑装置Ci3和第四支撑装置Ci4,所述第i模板第一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三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底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四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底部相连接;所述模板中间结构设置有检测装置,用于获取相邻方涵的相对角度;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所述检测装置获取第一模板角度R1、第二模板角度R2以及第n模板角度Rn,其中,
[0028] 当|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所述第(i+1)模板的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29] 当R1≤|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所述第(i+1)模板的第二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30] 当|R(i+1)‑Ri|<△R1,所述第二控制器不对所述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31]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设定第一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1、第二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2;
[0032] 其中,i=1,2至n。
[0033]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2
R0|/R0);第i+1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R0);
2
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34]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2
(i+1)‑Ri‑R0|/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
2
R0|/R0);第i+1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R0);
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其中,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3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转动角度标准参数θ0,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根据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对获取的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进行调节,其中,
[0037]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增加至Lq1,设定Lq1=Lq×(1+(θpm‑θ0)/(θpm×θ0)),
[0038]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降低至Lq2,设定Lq2=Lq×(1‑(θpm‑θ0)/(θpm×θ0));
[0039] 其中,p=1,2,3,m=1,2,3,4,q=1,2,3,4。
[004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恶劣环境,特别是土地冻融和地震灾害对电缆沟的铺设有较大的影响,设置根据云端大数据获取待施工区域在大范围的预设时间内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地震最高级别获取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的方法,以环境综合参数的数值作为评价待施工区域的环境状况,同时结合预制方涵的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的灌浆槽宽度进行预制方涵的制备,施工时,通过在方涵间支设模板,根据实时环境综合参数、预制方涵灌浆槽的宽度和方涵间相对角度对模板支撑装置的动力参数和转动角度进行调节,以使方涵安装的稳定性符合预设标准。
[0041] 尤其,本发明设置方涵标准宽度和与之对应的灌浆槽标准宽度,根据预设公式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的宽度,同时本发明设置了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使得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获取更为准确,使之与待施工区域的环境情况相适应。
[0042] 尤其,本发明预设方涵标准宽度、灌浆槽标准宽度和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通过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以使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能够与方涵的实际宽度相匹配,同时本发明预设四个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通过第一控制单元获取的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不同的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以使获取的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与方涵宽度和环境的共同的适配度达到最优,待施工区域综合环境参数越大,说明待施工区域环境的恶劣程度越严重,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越小,避免因灌浆槽产生的裂隙影响电缆的铺设。
[0043] 尤其,本发明预设三个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通过第二控制器获取的方涵灌浆槽宽度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最合适的支撑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模板支撑装置能够以合适的角度支撑方涵;同时本发明预设四个支撑装置动力参数,第二控制装置通过获取待施工区域在小范围的预设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对应的动力参数,以使模板对方涵的支撑动力达到最优,其中,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越大,说明预设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越恶劣,方涵与方涵之间的安装难度越大,尤其是灌浆槽内的混凝土的粘粘力越差,需增加支撑装置动力参数,以使方涵的安装更为稳固。
[0044] 尤其,本发明设置模板固定方涵的具体实施方法,其中,所述模板包括四个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二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三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底部相连接,第四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底部相连接,当模板上设置的检测装置获取方涵连接处的角度,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的差值小于预设值,说明方涵的安装符合预设标准,不需对模板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说明下一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安装出现了误差,所述第二控制器增加第二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同时降低第四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以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与其上一方涵的连接角度符合预设标准,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超出预设值,所述第二控制器对下一模板的各支撑装置进行增加或降低调节,以使模板对方涵的支撑更稳定。
[0045] 尤其,本发明设置支撑装置转动角度标准参数θ0,当第二控制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各支撑装置的角度大于等于标准值时,第二控制器增加获取的动力参数,当第二控制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各支撑装置的角度小于标准值时,第二控制器降低获取的动力参数,以使各支撑装置对方涵的支撑力为最优的选择。附图说明
[0046] 图1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
[0047] 图2为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模板结构示意图;
[0048] 图3为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结构示意图;
[0049] 图4为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51]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3]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4]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基础与电缆沟基础包封拼接的施工方法示意图,其包括,
[0055] 第一控制器将云端数据库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地震最高级别发送至环境综合参数计算单元,计算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设定PT=FT/FO×GT/G0×DT/D0,其中,F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平均负气温,F0为日平均负气温标准值,G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日最高气温,G0为日最高气温标准值,DT为待施工区域在预设T时间内地震最高级别,D0为地震标准级别;
[0056]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及预设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并将获取的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所述制备方涵控制单元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控制制备方涵装置生产方涵;
[0057] 所述第一控制器将预制方涵参数发送至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内设置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所述第二控制器按待施工区域施工方案安装预制方涵,并根据预制方涵参数支设模板,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实时环境综合参数、所述方涵制备参数、方涵间相对角度调节所述模板支撑装置的动力参数及转动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所述方涵的稳定性符合预设标准;
[0058] 所述模板支设于相连方涵连接处,用于固定方涵;所述模板包括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用于连接支撑装置,所述模板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方涵,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第一动力装置相连接,用于支撑方涵,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中间结构和所述支撑架相连接,用于为所述支撑架提供动力,还包括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中间结构内部,用于转动所述支撑架。
[0059]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预设时间T,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预设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的环境状况,时间参数T为一个大范围的时间周期,例如一年、三年或五年,意为获取大范围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的环境综合状况,避免因时间设置太短,造成环境综合状况与待施工区域实际环境综合状况不相符合,同时设置一个较大范围的时间参数也有助于预测待施工区域施工后应用时的环境变化,使方涵的安装更好的应对恶劣环境。
[0060]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模板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预制方涵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预制方涵由混凝土和钢筋组成,钢筋12穿过预制方涵,用以保证方涵的坚固,同时方涵还包括平台13,设置于预制方涵灌浆槽内,所述预制方涵顶部钢筋下方,用于浇筑时将混凝土停留于于平台之上,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在钢筋处缠绕防带,增加方涵防水性能。更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配筋率与待施工区域的环境情况有关,环境越恶劣,在预设范围内降低预设配筋率,降低方涵安装难度的同时保证方涵的坚固度。
[0061]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支撑架8可以是伸缩杆,或液压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支撑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支撑方涵即可。
[0062]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动力装置9可以是油缸,或其他能够提供动力的装置。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转动装置可以包括齿轮10,其一端与第一动力装置9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动力装置11相连接,其中,第二动力装置用于为齿轮的运动提供动力,所述齿轮还与中间结构相连接。
[0063] 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模板转动角度和动力参数,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根据转动角度向齿轮提供动力,带动齿轮转动一定角度,齿轮带动第一动力装置运动,第一动力装置上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在第一动力装置带动下运动至预设角度,与方涵相连接,与此同时,第一动力装置根据第二控制器获取的动力参数向支撑架提供动力,用以支撑方涵。
[0064]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恶劣环境,特别是土地冻融和地震灾害对电缆沟的铺设有较大的影响,设置根据云端大数据获取待施工区域在预设时间内日平均负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地震最高级别获取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的方法,以环境综合参数的数值作为评价待施工区域的环境状况,同时结合预制方涵的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的灌浆槽宽度进行预制方涵的制备,施工时,通过在方涵间支设模板,根据实时环境综合参数、预制方涵灌浆槽的宽度和方涵间相对角度对模板支撑装置的动力参数和转动角度进行调节,以使方涵安装的稳定性符合预设标准。
[0065] 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宽度K,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设定,其中,K0为预设方涵标准宽度,D0为灌浆槽标准宽度,Pj为灌浆槽宽度
调节系数。
[0066]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方涵标准宽度和与之对应的灌浆槽标准宽度,根据预设公式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的宽度,同时本发明设置了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使得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获取更为准确,使之与待施工区域的环境情况相适应。
[0067] 所述第一控制器获取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第一控制器根据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其中,
[0068] 当P≤P1,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69] 当P1<P≤P2,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70] 当P2<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71] 当P>P3,所述第一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为所述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
[0072]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设定第一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1、第二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2、第三预设环境综合参数P3,所述第一控制器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2、第三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3、第四预设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Pj4,其中,Pj4<Pj3<Pj2<Pj1。
[0073] 具体而言,本发明预设方涵标准宽度、灌浆槽标准宽度和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通过方涵宽度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以使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能够与方涵的实际宽度相匹配,同时本发明预设四个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通过第一控制单元获取的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不同的灌浆槽宽度调节系数,以使获取的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与方涵宽度和环境的共同的适配度达到最优,待施工区域综合环境参数越大,说明待施工区域环境的恶劣程度越严重,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越小,避免因灌浆槽产生的裂隙影响电缆的铺设。
[0074] 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制方涵灌浆槽宽度d、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所述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
[0075] 当d≤D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1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参数;
[0076] 当D1<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2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
[0077] 当d>D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模板转动角度θ3为所述模板转动角度;
[0078] 其中,所述灌浆槽宽度D,设定第一预设灌浆槽宽度D1、第二预设灌浆槽宽度D2,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θ,其中,第一预设转动角度θ1、第二预设转动角度θ2、第三预设转动角度θ3。
[0079]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以垂直于地平线为参考线,所述转动角度指所述支撑装置远离参考线的角度。
[0080] 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预设t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Pt,其中,
[0081] 当Pt≤P1,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82] 当P1<Pt≤P2,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83] 当P2<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84] 当Pt>P3,所述第二控制器选取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为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
[0085]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所述动力装置动力参数L,设定第一预设动力参数L1、第二预设动力参数L2、第三预设动力参数L3、第四预设动力参数L4。
[0086]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时间t,是一个相对范围小的时间参数,可以是7天、15月或30天,更进一步地说,设置一个相对范围小的时间参数,使得第二控制器获取施工前待施工区域的环境参数,能够使第二控制器获取更优的方涵安装方案,例如,当预设时间t内,日平均负气温较低,施工环境较冷,方涵的安装,尤其是浇筑时混凝土较难粘结,所述第二控制器对方涵安装具体参数进行调节,尤其是动力装置和转动角度,以使方涵的安装更稳固也更符合实时环境状况。
[0087] 具体而言,本发明预设三个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通过第二控制器获取的方涵灌浆槽宽度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最合适的支撑装置转动角度,以使模板支撑装置能够以合适的角度支撑方涵;同时本发明预设四个支撑装置动力参数,第二控制装置通过获取待施工区域在预设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综合参数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对应的动力参数,以使模板对方涵的支撑动力达到最优,其中,待施工区域环境综合参数越大,说明预设时间内,待施工区域环境越恶劣,方涵与方涵之间的安装难度越大,尤其是灌浆槽内的混凝土的粘粘力越差,需增加支撑装置动力参数,以使方涵的安装更为稳固。
[0088] 所述第一模板连接于第一方涵与第二方涵之间,所述第二模板连接于第二方涵和第三方涵之间以及所述第n模板连接于第n方涵和第n+1方涵之间;所述第i模板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4、第二支撑装置5、第三支撑装置7和第四支撑装置6,所述第i模板第一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1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2顶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三支撑装置与第i方涵底部相连接、所述第i模板第四支撑装置与第i+1方涵底部相连接;所述模板中间结构设置有检测装置,用于获取相邻方涵的相对角度;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所述检测装置获取第一模板角度R1、第二模板角度R2以及第n模板角度Rn,其中,
[0089] 当|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所述第(i+1)模板的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90] 当R1≤|R(i+1)‑Ri|<△R2,所述第二控制器对所述第(i+1)模板的第二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91] 当|R(i+1)‑Ri|<△R1,所述第二控制器不对所述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参数进行调节;
[0092]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设定第一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1、第二预设角度误差参数△R2;
[0093] 其中,i=1,2至n。
[0094]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模板固定方涵的具体实施方法,其中,所述模板包括四个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二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顶部相连接,第三支撑装置与当前方涵底部相连接,第四支撑装置与下一方涵底部相连接,当模板上设置的检测装置获取方涵连接处的角度,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的差值小于预设值,说明方涵的安装符合预设标准,不需对模板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说明下一模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安装出现了误差,所述第二控制器增加第二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同时降低第四支撑装置的转动角度,以使第二支撑装置与第四支撑装置支撑的方涵与其上一方涵的连接角度符合预设标准,当第二控制器获取下一模板与当前模板角度差值超出预设值,所述第二控制器对下一模板的各支撑装置进行增加或降低调节,以使模板对方涵的支撑更稳定。
[0095] 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i+1)‑Ri‑R02
|/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
2
四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96] 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大于预设值,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控制器预设角度误差参考值R0,当R(i+1)‑Ri<R0时,第i+1模板第一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1,θp1=θp×(1‑|R(i+1)‑Ri‑R02
|/R0);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
2
+1模板第三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3,θp3=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97] 所述第二控制器获取第i+1模板与第i模板的角度差值在预设值范围内,第二控制器对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和第四支撑装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其中,第i+1模板第二支撑装置角度θp增加至θp2,θp2=θp×(1+|R(i+1)‑Ri‑R0|/R0),第i+1模板第四支撑装置角度θp降低至θp4,θp4=θp×(1+|R(i+1)‑Ri‑R0|/R0)。
[0098] 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转动角度标准参数θ0,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根据各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角度对获取的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进行调节,其中,
[0099]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增加至Lq1,设定Lq1=Lq×(1+(θpm‑θ0)/(θpm×θ0)),
[0100] 当θpm<θ0,所述第二控制器将所述支撑装置动力参数Lq降低至Lq2,设定Lq2=Lq×(1‑(θpm‑θ0)/(θpm×θ0));
[0101] 其中,p=1,2,3,m=1,2,3,4,q=1,2,3,4。
[0102]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支撑装置转动角度标准参数θ0,当第二控制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各支撑装置的角度大于等于标准值时,第二控制器增加获取的动力参数,当第二控制单元获取调节后的各支撑装置的角度小于标准值时,第二控制器降低获取的动力参数,以使各支撑装置对方涵的支撑力为最优的选择。
[0103]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出预制方涵与电缆沟基础施工流程具体为,步骤001,方涵预制;步骤002,选定电缆沟穿路走径;步骤003,道路切割;步骤004,机械开挖;步骤005,人工清理;步骤006,监理单位验槽;步骤007,垫层浇筑;步骤008,预制方涵安装;步骤
009,C25混凝土浇筑包封;步骤010,细砂回填垒实;步骤011,恢复平整路面。
[0104]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支设模具后,需隔夜后浇筑,支设模具隔夜时应用彩条布或篷布覆盖坑口,同时在坑内采取供暖措施,浇筑时,需检查水、骨料、外加剂溶液和混凝土出罐及浇筑时温度。检查混凝土从入模到拆除保温层或保温板期间的温度。
[0105]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