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驻停装置及系统

申请号 CN201911115043.3 申请日 2019-11-14 公开(公告)号 CN112796237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0
申请人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崔鹏;
摘要 本 说明书 公开了用于固定于 建筑物 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及系统,本说明书 实施例 中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布置于建筑物墙体内,该装置包括棱柱 框架 结构和托盘,托盘设于棱柱框架结构内。棱柱框架结构中的顶部框架与外框架之间铰接, 基座 与内框架之间铰接,基座与外框架之间铰接。当无人机不需要停驻时,棱柱框架结构呈正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整体均位于建筑物墙体内,所处的 位置 为第一位置;当无人机需要停驻在托盘上时,棱柱框架结构呈斜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上述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嵌入到建筑物墙体内,防止该装置受 风 雨侵蚀,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其特征在于,布置于建筑物墙体内,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包括棱柱框架结构(2)和托盘(3),所述托盘(3)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内设置为可沿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升降,用于承载无人机(500),当托盘(3)位于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时,无人机(500)可停驻在托盘(3)上,所述托盘以铰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
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包括顶部框架(21)、内框架(22)、外框架(23)、基座(24),所述基座(24)用于与建筑物保持固定,并位于所述顶部框架(21)的下方且与所述顶部框架(21)平行布置,所述顶部框架(21)与所述基座(24)的一侧通过内框架(22)连接,所述顶部框架(21)与所述基座(24)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外框架(23)连接,所述内框架(22)与所述外框架(23)之间平行布置;其中所述顶部框架(21)分别与所述内框架(22)、所述外框架(2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基座(24)分别与所述内框架(22)、所述外框架(2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其中所述内框架(22)用于设置为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内侧,所述外框架(23)用于设置为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外侧;
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其中,当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呈正棱柱框架状,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整体均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内,且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的内框架(22)与外框架(23)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或者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以允许所述无人机(500)本体或所述无人机(500)承载的货物通过;
当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呈斜棱柱框架状,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所述顶部框架(21)伸出所述建筑物墙体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动机构(4),所述第一动力机构(4)的输出端与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4)使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5),所述第二动力机构(5)使所述托盘(3)能够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墙体上开设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其中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的基座(24)固定于所述容纳部下方对应的建筑物墙体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4)包括第一电动机(41)和第一联轴器(42),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41)的转子与所述第一联轴器(4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联轴器(42)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架(22)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滑(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其中所述第一滑块(221)、所述第二滑块(222)分别套设于所述内框架(22)两侧的竖杆上,所述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分别套设于所述外框架(23)两侧的竖杆上;
所述托盘(3)的四分别与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托盘(3)能够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内框架(22)、所述外框架(23)平行布置的滑轨组件(25),所述顶部框架(21)与所述基座(24)之间通过滑轨组件(25)连接,且所述滑轨组件(25)设于所述内框架(22)与所述外框架(23)之间;所述滑轨组件(25)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21)之间铰接,所述滑轨组件(25)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24)之间铰接;
所述滑轨组件(25)上还套设有滑块组件(26),所述滑块组件(26)与所述托盘(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组件(25)为两组,其中一组滑轨组件(25)位于所述顶部框架(21)与所述基座(24)的左侧,另一组滑轨组件(25)位于所述顶部框架(21)与所述基座(24)的右侧;
每组所述滑轨组件(25)包括平行布置的内滑轨(251)、外滑轨(252);
所述滑块组件(26)为两组,两组所述滑块组件(26)分别对应套设于两组所述滑轨组件(25)上;
每组所述滑块组件(26)包括内滑块(261)、外滑块(262);
其中所述内滑块(261)滑动设于所述内滑轨(251)上,所述外滑块(262)滑动设于所述外滑轨(252)上,所述托盘(3)的左侧分别与内滑块(261)、外滑块(26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托盘(3)的右侧分别与内滑块(261)、外滑块(26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下带轮(51)、上带轮(52)、同步带(53)、同步带滑块(54)、第二联轴器(55)和第二电动机(56),其中所述下带轮(51)与所述基座(24)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带轮(52)与所述顶部框架(21)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下带轮(51)、所述上带轮(52)同侧布置,所述下带轮(51)、所述上带轮(52)通过所述同步带(53)连接,所述同步带(53)上固定设置有所述同步带滑块(54),所述同步带滑块(54)与所述托盘(3)之间铰接;
所述下带轮(51)或者所述上带轮(52)经所述第二联轴器(55)与所述第二电动机(56)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下带轮(51)、上带轮(52)、同步带(53)、同步带滑块(54)、第二联轴器(55)、第二电动机(56)和中央传动轴(57);
所述下带轮(51)为两个,两个所述下带轮(51)分别与所述基座(24)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带轮(52)也为两个,两个所述上带轮(52)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21)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同步带(53)也为两条,位于同侧的所述下带轮(51)、所述上带轮(52)通过一条所述同步带(53)连接;
所述同步带滑块(54)也为两块,每条所述同步带(53)上均固定设置有一块所述同步带滑块(54),两块所述同步带滑块(54)均与所述托盘(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中央传动轴(57)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基座(24)的左右两侧,且能够转动,且所述中央传动轴(57)与所述内框架(22)平行布置,所述中央传动轴(5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带轮(51)固定连接;
其中一个所述下带轮(51)经所述第二联轴器(55)与所述第二电动机(56)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23)上安装有玻璃或者密封板。
12.无人机驻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1),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包括第一电动机(41),所述无人机驻停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41)正转或者反转;
在无人机(500)需要驻停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41)正转,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41)设置为在正转时推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所述顶部框架(21)伸出所述建筑物墙体外;
在无人机(500)需要飞离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41)反转,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41)设置为在反转时带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整体均收回到所述建筑物墙体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人机驻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电性连接或者无线通信。

说明书全文

无人机驻停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说明书涉及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军事领域,还可用于民用物流运输领域,比如,可用于无人配送行业。无人机取货或送货时,需要安装用于无人机停驻的无人机驻停装置,以便于装载或卸载货物。
[0003] 如图1所示,现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一般包括竖直框架100、折叠传送架200、电动推杆300和驱动装置400,其中竖直框架100的顶部与折叠传送架200的一端转动连接,且竖直框架100内安装有驱动装置400;电动推杆300的一端与驱动装置400转动连接,电动推杆300的另一端与折叠传送架200的中部转动连接。其中驱动装置400使电动推杆300的一端在竖直框架100内上下移动,折叠传送架200能够在电动推杆300的作用下展开、折叠。当无人机500需要停驻时,电动推杆300驱动折叠传送架200展开,供无人机500取货或送货;当无人机500飞走后,电动推杆300驱动折叠传送架200折叠收起,节省空间。
[0004] 但是,现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便于无人机停驻,无人机驻停装置一般布置在室外,其中的电动推杆300、驱动装置400等动机构易腐蚀变形,导致动力机构卡死,使得无人机驻停装置的整体安全性较差,使用寿命也较短;另外,还需要为无人机驻停装置的安装布置腾出一定的空间,使得占地面积较大、投入成本较高。发明内容
[0005]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还提供了无人机驻停系统,以部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6]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7]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其布置于建筑物墙体内,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包括棱柱框架结构和托盘,所述托盘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内设置为可沿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升降,用于承载无人机;
[0008] 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包括顶部框架、内框架、外框架、基座,所述基座用于与建筑物保持固定,并位于所述顶部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顶部框架平行布置,所述顶部框架的下方设有与之平行布置的所述基座,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基座的一侧通过内框架连接,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间平行布置;其中所述顶部框架分别与所述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基座分别与所述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其中所述内框架用于设置为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内侧,所述外框架用于设置为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外侧;
[0009] 所述棱柱框架结构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其中,当所述棱柱框架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呈正棱柱框架状,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整体均位于所述建筑物墙体内,且所述棱柱框架结构的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或者所述棱柱框架结构的顶部框架与基座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以允许所述无人机本体或所述无人机承载的货物通过;当所述棱柱框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呈斜棱柱框架状,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的所述顶部框架伸出所述建筑物墙体外。
[0010] 可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棱柱框架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使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0011] 可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使所述托盘能够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内移动。
[0012] 可选的,所述建筑物墙体上开设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其中所述棱柱框架结构的基座固定于所述容纳部下方对应的建筑物墙体上。
[0013] 可选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机和第一联轴器,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转子与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联轴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架连接。
[0014] 可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还包括第一滑、第二滑块、第三滑块、第四滑块,其中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分别套设于所述内框架两侧的竖杆上,所述第三滑块、第四滑块分别套设于所述外框架两侧的竖杆上;所述托盘的四分别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三滑块、第四滑块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托盘能够在所述棱柱框架结构内移动。
[0015] 可选的,无人机驻停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内框架、所述外框架平行布置的滑轨组件,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基座之间通过滑轨组件连接,且所述滑轨组件设于所述内框架与所述外框架之间;所述滑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框架之间铰接,所述滑轨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之间铰接;所述滑轨组件上还套设有滑块组件,所述滑块组件与所述托盘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0016] 可选的,所述滑轨组件为两组,其中一组滑轨组件位于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基座的左侧,另一组滑轨组件位于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基座的右侧;每组所述滑轨组件包括平行布置的内滑轨、外滑轨;所述滑块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滑块组件分别对应套设于两组所述滑轨组件上;每组所述滑块组件包括内滑块、外滑块;其中所述内滑块滑动设于所述内滑轨上,所述外滑块滑动设于所述外滑轨上,所述托盘的左侧分别与内滑块、外滑块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托盘的右侧分别与内滑块、外滑块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0017] 可选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下带轮、上带轮、同步带、同步带滑块、第二联轴器和第二电动机,其中所述下带轮与所述基座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带轮与所述顶部框架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下带轮、所述上带轮同侧布置,所述下带轮、所述上带轮通过所述同步带连接,所述同步带上固定设置有所述同步带滑块,所述同步带滑块与所述托盘之间铰接;所述下带轮或者所述上带轮经所述第二联轴器与所述第二电动机连接。
[0018] 可选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下带轮、上带轮、同步带、同步带滑块、第二联轴器、第二电动机和中央传动轴;所述下带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下带轮分别与所述基座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带轮也为两个,两个所述上带轮分别与所述顶部框架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也为两条,位于同侧的所述下带轮、所述上带轮通过一条所述同步带连接。所述同步带滑块也为两块,每条所述同步带上均固定设置有一块所述同步带滑块,两块所述同步带滑块均与所述托盘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中央传动轴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左右两侧,且能够转动,且所述中央传动轴与所述内框架平行布置,所述中央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带轮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下带轮经所述第二联轴器与所述第二电动机连接。
[0019] 可选的,所述外框架上安装有玻璃或者密封板。
[0020]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无人机驻停系统包括前述的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机,所述无人机驻停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正转或者反转;
[0021] 在无人机需要驻停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正转,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为在正转时推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的所述顶部框架伸出所述建筑物墙体外;
[0022] 在无人机需要飞离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反转,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为在反转时带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整体均收回到所述建筑物墙体内。
[0023]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电性连接或者无线通信。
[0024]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25]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布置于建筑物墙体内,无人机驻停装置包括棱柱框架结构和托盘,托盘设于棱柱框架结构内,用于承载无人机。棱柱框架结构包括顶部框架、内框架、外框架、基座,顶部框架与内框架之间铰接,顶部框架与外框架之间铰接,基座与内框架之间铰接,基座与外框架之间铰接,其中基座用于与建筑物保持固定。棱柱框架结构中的各组成部件通过铰接的连接结构,使得棱柱框架结构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无人机不需要停驻时,棱柱框架结构呈正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整体均位于建筑物墙体内,所处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当无人机需要停驻在托盘上时,棱柱框架结构呈斜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的顶部框架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上述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嵌入到建筑物墙体内,防止该装置受雨侵蚀,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且不影响建筑物外观、不破坏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不占用室内室外空间;当无人机停驻时,棱柱框架结构展开到第二位置,内部的托盘用于承载无人机;当无人机离开后,棱柱框架结构收回到第一位置,操作简单。附图说明
[0026]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说明书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本说明书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说明书,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 图1为现有技术中无人机停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在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在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打开时与无人机配合的立体图;
[0031]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图5的侧面视图;
[0033]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停驻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图8中齿轮齿条啮合的放大示意图;
[0036] 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棱柱框架结构中外框架安装有玻璃或者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 附图标记的含义:100‑竖直支架,200‑折叠传送架,300‑电动推杆,400‑驱动装置,500‑无人机,1‑无人机驻停装置,2‑棱柱框架结构,21‑顶部框架,22‑内框架,221‑第一滑块,222‑第二滑块,23‑外框架,231‑第三滑块,232‑第四滑块,24‑基座,25‑滑轨组件,251‑内滑轨,252‑外滑轨,26‑滑块组件,261‑内滑块,262‑外滑块,3‑托盘,4‑第一动力机构,41‑第一电动机,42‑第一联轴器,5‑第二动力机构,51‑下带轮,52‑上带轮,53‑同步带,54‑同步带滑块,55‑第二联轴器,56‑第二电动机,57‑中央传动轴,58‑齿轮,59‑齿条,60‑第三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此处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39]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40]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中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及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2] 如图2‑图6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其布置于建筑物墙体内,无人机驻停装置1包括棱柱框架结构2和托盘3。托盘3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设置为可沿棱柱框架结构升降,用于承载无人机500。棱柱框架结构2可包括顶部框架21、内框架22、外框架23、基座24,基座24用于与建筑物保持固定,并位于顶部框架21的下方且与所述顶部框架21平行布置,顶部框架21的下方设有与之平行布置的基座24,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的一侧通过内框架22连接,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的另一侧通过外框架23连接,内框架22与外框架23之间平行布置;其中顶部框架21分别与内框架22、外框架2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基座24分别与内框架22、外框架2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其中内框架22用于设置为位于建筑物墙体内侧,外框架23用于设置为位于建筑物墙体外侧;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棱柱框架结构2的变形。其中的棱柱框架结构2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当棱柱框架结构2位于第一位置时,棱柱框架结构2呈正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1整体均位于建筑物墙体内,且棱柱框架结构2的内框架22与外框架23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或者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之间的间距大于指定阈值,以允许无人机500本体或无人机500承载的货物通过。其中的指定阈值大于无人机500本体或者无人机500承载货物的尺寸。当棱柱框架结构2位于第二位置时,棱柱框架结构2呈斜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顶部框架21伸出建筑物墙体外,具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1中的顶部框架21至少部分、内框架22至少部分、外框架23至少部分伸出建筑物墙体外。即,当棱柱框架结构2完全收缩至建筑物墙体内时,呈正棱柱框架状;当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框架21逐渐展开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时,为一种斜棱柱框架。
[0043] 当无人机500不需要停驻时,棱柱框架结构2呈正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1整体均位于建筑物墙体内,所处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当无人机500需要停驻在托盘3上时,棱柱框架结构2呈斜棱柱框架状,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顶部框架21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上述的无人机驻停装置1嵌入到建筑物墙体内,防止该装置受风雨侵蚀,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且不影响建筑物外观、不破坏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不占用室内室外空间。
[0044] 具体的,棱柱框架结构2可以为长方体框架结构、三棱柱框架结构、六棱柱框架结构等等。相对应的,棱柱框架结构2中的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呈长方形状、三角形状、六边形状。当棱柱框架结构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时,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框架21逐渐展开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时,从棱柱框架结构2的侧面看为平行四边形状。
[0045] 可选的,如图5‑7所示,无人机驻停装置1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4,第一动力机构4的输出端与棱柱框架结构2连接,第一动力机构4使棱柱框架结构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此时的棱柱框架结构2可构成一种平行四连杆机构(当棱柱框架结构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时),当第一动力机构4给该棱柱框架结构2施加一个作用力时,可使得棱柱框架结构2从建筑物墙体内侧移动到建筑物墙体外;当第一动力机构4给该棱柱框架结构2施加一个反作用力时,可使得棱柱框架结构2从建筑物墙体外移动到建筑物墙体内侧。
[0046] 可选的,第一动力机构4包括第一电动机41和第一联轴器42,其中第一电动机41的转子与第一联轴器4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联轴器42的另一端与内框架22连接。其中第一联轴器42将第一电动机41施加的外力传递给内框架22,使内框架22带动棱柱框架结构2整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联轴器42还可与外框架23连接,使外框架23带动棱柱框架结构2整体往复移动。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棱柱框架结构2的变形及移动,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0047] 可选的,如图4所示,建筑物墙体上开设有容纳部,容纳部用于容纳无人机驻停装置1,其中棱柱框架结构2的基座24固定于容纳部下方对应的建筑物墙体上。
[0048] 可选的,如图5‑7所示,无人机驻停装置1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5,第二动力机构5使托盘3能够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在第二动力机构5的作用下,托盘3能够停留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的任意位置。当托盘3位于棱柱框架结构2的顶部时,无人机500可停驻在托盘3上,并将货物卸载在托盘3上。当无人机500飞离无人机驻停装置1后,用户可取走托盘3上的货物。具体的,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托盘3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的高度后,再取走货物。
[0049] 可选的,如图7所示,无人机驻停装置1还包括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其中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分别套设于内框架22两侧的竖杆上,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分别套设于外框架23两侧的竖杆上,其中的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均能沿着各自所套设的竖杆移动。托盘3的四角分别与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棱柱框架结构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上述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棱柱框架结构2无论如何变形,置于其内部的托盘3均能与基座24所在的平面保持平行,提高无人机停驻及货物移动时的稳定性。其中的第一滑块221、第二滑块222、第三滑块231、第四滑块232使得托盘3能够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另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减少上述滑块的数量,比如只保留任意三个滑块或者仅保留两个呈对角布置的两个滑块,也可使得托盘3能够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0050]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使托盘3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无人机驻停装置1还包括与内框架22、外框架23平行布置的滑轨组件25,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之间通过滑轨组件25连接,且滑轨组件25设于内框架22与外框架23之间;滑轨组件25的一端与顶部框架21之间铰接,滑轨组件25的另一端与基座24之间铰接,滑轨组件25上还套设有滑块组件26,使得滑块组件26能够沿着所套设的滑轨组件25移动。滑块组件26与托盘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该种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棱柱框架结构2无论如何变形,置于其内部的托盘3均能与基座24所在的平面保持平行,提高无人机停驻及货物移动时的稳定性。滑块组件26使得托盘3能够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0051] 进一步的,滑轨组件25为两组,其中一组滑轨组件25位于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的左侧,另一组滑轨组件25位于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的右侧。每组滑轨组件25包括平行布置的内滑轨251、外滑轨252。滑块组件26为两组,两组滑块组件26分别对应套设于两组滑轨组件25上;即,其中一组滑块组件26滑动设于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左侧的一组滑轨组件25上,另一组滑块组件26滑动设于顶部框架21与基座24右侧的一组滑轨组件25上。每组滑块组件26包括内滑块261、外滑块262;其中内滑块261滑动设于内滑轨251上,外滑块262滑动设于外滑轨252上,托盘3的左侧分别与内滑块261、外滑块26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托盘3的右侧分别与内滑块261、外滑块26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当然,还可采用其他结构,使得托盘3既能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还能保证移动的平稳性,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0052] 可选的,如图5所示,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下带轮51、上带轮52、同步带53、同步带滑块54、第二联轴器55和第二电动机56,其中下带轮51与基座24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上带轮52与顶部框架21左侧的外侧面或者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下带轮51、上带轮52同侧布置,下带轮51、上带轮52通过同步带53连接,同步带53上固定设置有同步带滑块54,同步带滑块54与托盘3之间铰接。该种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托盘3均能与基座24所在的平面保持平行。下带轮51或者上带轮52经第二联轴器55与第二电动机56连接。其中第二联轴器55将第二电动机56施加的外力传递给下带轮51,通过下带轮51的转动,在同步带53的作用下,与之对应的上带轮52也随之转动,此时固定在同步带53上的同步带滑块54也会移动,进而带动与之铰接的托盘3在棱柱框架2移动。或者,第二联轴器55将第二电动机56施加的外力传递给上带轮52,通过上带轮52的转动,在同步带53的作用下,与之对应的下带轮51也随之转动,此时固定在同步带53上的同步带滑块54也会移动,进而带动与之铰接的托盘3在棱柱框架2移动。
[0053]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动力机构5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下带轮51、上带轮52、同步带53、同步带滑块54、第二联轴器55、第二电动机56和中央传动轴57。下带轮51为两个,两个下带轮51分别与基座24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即,其中一个下带轮51与基座24左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如焊接),另一个下带轮51与基座24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上带轮52也为两个,两个上带轮52分别与顶部框架21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即,其中一个上带轮52与顶部框架21左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另一个上带轮52与顶部框架21右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同步带53也为两条,位于同侧的下带轮51、上带轮52通过一条同步带53连接。同步带滑块54也为两块,每条同步带53上均固定设置有一块同步带滑块54,两块同步带滑块54均与托盘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该种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托盘3均能与基座24所在的平面保持平行。
[0054] 其中,中央传动轴57的端部设置在基座24的左右两侧,并且能够转动,且中央传动轴57与内框架22平行布置,中央传动轴5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带轮51固定连接,即,中央传动轴57的一端与一个下带轮51固定连接,中央传动轴57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下带轮51固定连接。其中一个下带轮51经第二联轴器55与第二电动机56连接。第二联轴器55将第二电动机56施加的外力传递给其中一个下带轮51,通过该下带轮51的转动,在与之对应的同步带53的作用下,与之对应的上带轮52也随之转动;同时,该下带轮51还通过中央传动轴57带动另一个下带轮51转动,在另一个下带轮51转动下,与之对应的同步带53带动相应的上带轮52也随之转动。无需设置两个电动机,便可实现两套上述带轮、同步带的转动。此时,固定在同步带53上的同步带滑块54也会移动,进而带动与之铰接的托盘3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0055] 具体的,同步带53可位于同侧布置的内滑轨251与外滑轨252之间。
[0056] 可选的,如图8和图9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动力机构5的又一种实现方式。其中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齿轮58、与齿轮58的侧面啮合的齿条59、第三电动机60,其中的齿轮58的一端与托盘3右侧或者左侧的外侧面固定连接,齿轮58的另一端还与第三电动机60传动连接。齿条59的一端与顶部框架21左侧或者右侧的外侧面铰接,齿条59的另一端与基座24左侧或者右侧的外侧面铰接,且齿轮58、齿条59同侧布置,另外,齿条59还与内框架22所在的平面平行布置。第三电动机60驱动齿轮58转动,齿轮58的侧面与齿条59啮合,此时齿轮58沿着齿条59移动,进而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托盘3在棱柱框架结构2内移动。
[0057] 可选的,如图10所示,外框架23上安装有玻璃或者密封板,在不需要无人机驻停装置1工作时,能够进一步防止该装置受风雨侵蚀,且不影响建筑物外观、不破坏建筑物的整体设计。
[0058] 基于上述的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结构,下面对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一种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0059] S100,当需要将棱柱框架结构2展开到建筑物墙体外时,可对其中的内框架22施加一个外力,使其带动棱柱框架结构2移动到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棱柱框架结构2呈斜棱柱框架状;
[0060] S102,可对托盘3施加一个外力,使托盘3移动到棱柱框架结构2顶部;
[0061]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S100、S102执行步骤的先后不受限制,亦可同步进行;
[0062] S104,无人机500停驻在托盘3上并卸载货物,然后无人机500飞离无人机驻停装置1;
[0063] S106,可对内框架22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其带动棱柱框架结构2移动到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此时的棱柱框架结构2呈正棱柱框架状;
[0064] S108,可对托盘3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托盘3移动到棱柱框架结构2底部;
[0065] S110,将货物从托盘3卸下;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S106、S108执行步骤的先后不受限制,亦可同步进行。另外,还可根据需求不执行步骤S108。
[0067] 本说明书提供的上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具体可应用于使用无人机500进行配送的领域,如,使用无人机500进行快递、外卖等配送的场景。
[0068]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机驻停系统包括前述的用于固定于建筑物墙体的无人机驻停装置1,无人机驻停装置1包括第一电动机41,所述无人机驻停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机41正转或者反转;
[0069] 在无人机500需要驻停在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上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机41正转,其中第一电动机41设置为在正转时推动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顶部框架21伸出建筑物墙体外;
[0070] 在无人机500需要飞离无人机驻停装置1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机41反转,其中第一电动机41设置为在反转时带动无人机驻停装置1整体均收回到建筑物墙体内。
[0071] 可选的,控制器与无人机驻停装置1电性连接或者无线通信。
[0072] 下面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驻停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0073] 控制器可预先获取用户下单的货物信息。具体的,用户通过其他终端下单后,其他终端可将该用户下单的货物信息同步给控制器,或者,当控制器和用户下单的终端为同一设备时,控制器可直接获取用户下单的货物信息。
[0074] 控制器可实时监测无人机500与无人机驻停装置1之间的距离,当无人机500与无人机驻停装置1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时,获取无人机500携带货物对应的配送信息,并将预先获取的货物信息与所述无人机500携带货物对应的配送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发送第一指令给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发送第二指令给所述无人机500,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用于使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伸出建筑物墙体外,所述第二指令用于使所述无人机500驻停到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上卸货。无人机500卸货完成后,即可飞离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若匹配不成功,控制器发送第三指令给所述无人机500,其中,所述第三指令用于使所述无人机500飞离。
[0075]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与所述无人机驻停装置1电性连接或者无线通信,控制器与所述无人机500无线通信。
[0076] 下面以用户通过终端设备点外卖的场景为例,对无人机驻停系统的一种工作过程详细描述:
[0077] 终端设备上安装有控制器,用户通过控制器下外卖订单,商家接单后会给控制器反馈一个携带货物信息的二维码;
[0078] 无人机500携带货物进行配送,当无人机500进入到该用户的无线网(Wireless‑Fidelity,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时,控制器获取到无人机500上的配送信息,并从用户下单生成的二维码中提取货物信息,将配送信息和货物信息进行比对。
[0079] 若是无人机500上的配送信息与控制器中的货物信息匹配,则控制器给无人机驻停装置1发送信号,控制无人机驻停装置1伸出建筑物墙体外;然后控制器给无人机500发送信号,控制无人机500停驻在无人机驻停装置1上卸货后飞离;
[0080] 若是无人机500上的配送信息与控制器中的二维码信息不匹配,则控制器给无人机500发送信号,使其飞离。
[0081] 以上所述仅是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说明书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说明书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说明书,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说明书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