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011008437.1 申请日 2020-09-23 公开(公告)号 CN112065469B 公开(公告)日 2022-09-16
申请人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程鹏; 罗长明; 于少辉; 李洋; 付增; 张雯雯; 苏明浩;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和至少一个中导洞;所述两个边导洞通过层空间 支撑 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的下方,中导洞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桩顶纵向连系梁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且桩体支护结构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实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实施,可以适用于地 铁 车站、地下 停车场 、地下多车道公路隧道、地下商业街和地下体育场馆等多种场所,施工方法可执行性强,可以实现地下大跨空间工程的快速、安全施工。
权利要求

1.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5)和至少一个中导洞(6);所述两个边导洞(5)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6)的下方,中导洞(6)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顶纵向连系梁(9)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7),且桩体支护结构(7)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
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底板(15)和顶盖(14),两个边导洞(5)上均设有开口(51),两个开口(51)上均设有边导洞顶纵梁(11)和边导洞底纵梁(12),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之间设有顶盖(14),两个边导洞底纵梁(12)之间设有底板(15);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向下穿过顶盖(14)和底板(15);
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扩大桩(8),扩大桩(8)间隔竖向设置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的下部,且扩大桩(8)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
根据外侧拉索(13)的设置度,在中导洞(6)和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之间分别钻设第一导孔,将外侧拉索(13)分别穿入第一导孔中,将外侧拉索(13)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7)和边导洞顶纵梁(1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5)的上部设有站台板(20),站台板(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开口(51)的下部对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4)上对称设有顶盖纵梁(16),顶盖纵梁(16)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之间均设有内侧拉索(17)。
4.一种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下步骤:
S1,分别开挖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
S2,在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之间分别开挖两个边导洞(5),然后在两个边导洞(5)之间开挖中导洞(6);
S3,在两个边导洞(5)和中导洞(6)之间施作超前支护(10);
S4,沿中导洞(6)的轴线方向在中导洞(6)内间隔施作桩体支护结构(7);
S5,在两个边导洞(5)的内侧分别开设开口(51),在桩体支护结构(7)和开口(51)的顶部施作外侧拉索(13);
S6,在超前支护(10)的下方分段开挖两个边导洞(5)之间的土体并施作层空间支撑结构;
S7,重复步骤S6,直至完成整个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扩大桩(8),施作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如下步骤:
S4.1,在中导洞(6)内沿中导洞(6)的轴线方向间隔施作扩大桩(8);
S4.2,在扩大桩(8)的顶部施作桩顶纵向连系梁(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施作外侧拉索(13)包括如下步骤:
S5.1,在两个开口(51)的上部施作边导洞顶纵梁(11),在两个开口(51)的下部施作边导洞底纵梁(12);
S5.2,根据外侧拉索(13)的设置角度,在中导洞(6)和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之间分别钻设第一导孔;
S5.3,将外侧拉索(13)分别穿入第一导孔中,将外侧拉索(13)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7)和边导洞顶纵梁(11)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顶盖(14)和底板(15),所述施作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S6.1,开挖两个边导洞(5)之间的土体,直至开挖至顶盖纵梁(16)的设计位置处,使两个边导洞(5)之间分别形成与两个开口(51)对应连通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
S6.2,在步骤S6.1所述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施作对应段的顶盖(14)和底板(15),并在顶盖(14)和底板(15)之间分别施作临时支撑(19);
S6.3,在步骤S6.2中所述的临时支撑(19)与顶盖(14)的连接处分别施作顶盖纵梁(16);
S6.4,根据内侧拉索(17)的设置角度,在中导洞(6)和两个顶盖纵梁(16)之间分别钻设第二导孔;
S6.5,将内侧拉索(17)分别穿入第二导孔中,将内侧拉索(17)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7)和顶盖纵梁(16)相连接;
S6.6,继续开挖扩大桩(8)两侧的剩余土体,施作剩余段的顶盖(14)和底板(15);
S6.7,拆除步骤S6.2中所施作的临时支撑(19);
S6.8,在底板(15)的上部施作站台板(20)。

说明书全文

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正在迅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使用需求的提升,地下空间的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建设规模也逐渐增大,这对地下不小于15m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梁柱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地下大空间的需求,如何在地下建造大跨度地下空间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0003] 现有技术建造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如地车站PBA工法,通过采用小导洞内施工钻孔桩,然后经过一系列受转换实现地铁车站的大跨空间结构,这种工法所需开挖的导洞数量较多,对岩土体扰动较大,施工安全性不易保证,施工步序复杂,工效较低;或如曲线管幕法建造地下大跨度公路隧道,通过打设密排的管在地下形成曲线管幕,采用冻结法进行土体加固并同步施工止帷幕,在其共同支护下进行隧道暗挖工程,该工法曲线管幕群数量多,且冻结施工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0004]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863597B,授权日:20180302)公开了一种浅埋暗挖大型地下空间的横向洞盖法,通过在拟建地下空间侧墙顶部, 沿地下空间纵向布置基坑或导洞,在基坑或导洞内沿横向一次形成一道位于拟建地下空间顶板上方的刚度可控的临时横向受力结构,并与基坑或导洞内的桩连接形成临时横向顶盖‑桩承载体系,该专利桩柱数量较多,施工程序复杂。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施工地下大跨空间时步序复杂、功效低且无安全和质量保证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借鉴了地上大跨桥梁的结构形式,并结合PBA工法及机械化暗挖技术,可以实现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安全高效施工。
[0006]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和至少一个中导洞;所述两个边导洞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的下方,中导洞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桩顶纵向连系梁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且桩体支护结构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方便上部载荷向下传递。
[0008] 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底板和顶盖,两个边导洞上均设有开口,两个开口上分别设有边导洞顶纵梁和边导洞底纵梁,两个边导洞顶纵梁之间设有顶盖,两个边导洞底纵梁之间设有底板;所述桩体支护结构向下穿过顶盖和底板。层空间支撑结构可以作为站台厅,方便人流上下车。
[0009] 为了加强底部的承载力,所述底板的上部设有站台板,站台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开口的下部对应连接,站台板与开口的下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方便人员上下车。
[0010] 为了加强顶盖的结构强度,所述边导洞顶纵梁与桩顶纵向连系梁之间均设有外侧拉索。所述顶盖上对称设有顶盖纵梁,顶盖纵梁与桩顶纵向连系梁之间均设有内侧拉索。
[0011] 所述桩体支护结构包括扩大桩,扩大桩间隔竖向设置在桩顶纵向连系梁的下部,且扩大桩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扩大桩的上部通过桩顶纵向连系梁相互连接,使得上部所受载荷均匀分布并通过扩大桩向下传递。
[0012] 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 S1,分别开挖起点横通道和终点横通道;
[0014] S2,在起点横通道和终点横通道之间分别开挖两个边导洞,然后在两个边导洞之间开挖中导洞;
[0015] S3,在两个边导洞和中导洞之间施作超前支护;
[0016] S4,沿中导洞的轴线方向在中导洞内间隔施作桩体支护结构;
[0017] S5,在两个边导洞的内侧分别开设开口,在桩体支护结构与开口的顶部施作外侧拉索;
[0018] S6,在超前支护的下方分段开挖两个边导洞之间的土体并施作层空间支撑结构;
[0019] S7,重复步骤S6,直至完成整个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
[0020] 在步骤S4中,所述桩体支护结构包括扩大桩和桩顶纵向连系梁,施作桩体支护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0021] S4.1,在中导洞内沿中导洞的轴线方向间隔施作扩大桩;
[0022] S4.2,在扩大桩的顶部施作桩顶纵向连系梁。
[0023] 在步骤S5中,所述施作外侧拉索包括如下步骤:
[0024] S5.1,在两个开口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施作边导洞顶纵梁和边导洞底纵梁;
[0025] S5.2,根据外侧拉索的设置度,在中导洞和两个边导洞顶纵梁之间分别钻设第一导孔;
[0026] S5.3,将外侧拉索分别穿入第一导孔中,将外侧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和边导洞顶纵梁相连接。
[0027] 在步骤S6中,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顶盖和底板,所述施作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0028] S6.1,开挖两个边导洞之间的土体,直至开挖至顶盖纵梁的设计位置处,使两个边导洞之间分别形成与两个开口对应连通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
[0029] S6.2,在步骤S6.1所述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施作对应段的顶盖和底板,并在顶盖和底板之间分别施作临时支撑;
[0030] S6.3,在步骤S6.2中所述的临时支撑与顶盖的连接处分别施作顶盖纵梁;
[0031] S6.4,根据内侧拉索的设置角度,分别在两个顶盖纵梁和中导洞之间钻设第二导孔;
[0032] S6.5,将内侧拉索分别穿入第二导孔中,将内侧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和顶盖纵梁连接;
[0033] S6.6,继续开挖扩大桩两侧的剩余土体,施作剩余段的顶盖和底板;
[0034] S6.7,拆除步骤S6.2中所施作的临时支撑。
[003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6] 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实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实施,可以适用于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地下多车道公路隧道、地下商业街和地下体育场馆等多种场所,施工方法可执行性强,可以实现地下大跨空间工程的快速、安全施工;中导洞和边导洞均通过暗挖的方式施工,施工影响较小,桩体支护结构沿中导洞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并与层空间支撑结构的顶盖和底板相连接,由桩体支护结构承担主要荷载并传递给桩体支护结构下部的基岩或地层,外侧拉索和内侧拉索一起将顶盖拉起,为顶盖提供多点弹性支撑,使得顶盖弯矩和挠度显著减小,极大改善了地下大跨结构的受力模式和顶盖受力状态;桩体支护结构承受力强,在保证施工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了内部桩柱的数量,既降低了施工工作量,又可提高地下结构内部使用空间;中导洞和边导洞分别施工,减少了地下大跨结构施工所需导洞的数量,降低了对岩土体的施工扰动影响,且导洞可采用盾构、顶管等方法一次成型,施工效率高。附图说明
[003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 图1为起点横通道、终点横通道、中导洞和边导洞的位置示意图。
[0039]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3为实施例3的步骤S2的完工示意图。
[0041] 图4为实施例3的步骤S3的完工示意图。
[0042] 图5为实施例3的步骤S4的完工示意图。
[0043] 图6为实施例3的步骤S5的完工示意图。
[0044] 图7为实施例3的步骤S6.5的完工示意图。
[0045] 图8为实施例3的步骤S6.6的完工示意图。
[0046] 图9为实施例3的步骤S7的完工示意图
[0047] 图中,1为起点横通道,2为终点横通道,3为边导洞接收基坑,4为中导洞接收基坑,5为边导洞,51为开口,6为中导洞,7为桩体支护结构,8为扩大桩,9为桩顶纵向连系梁,10为超前支护,11为边导洞顶纵梁,12为边导洞底纵梁,13为外侧拉索,14为顶盖,15为底板,16为顶盖纵梁,17为内侧拉索,18为底板纵梁,19为临时支撑,20为站台板,21为轨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9] 实施例1: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5和至少一个中导洞6,且中导洞6设置在两个边导洞5之间;具体工程中,可以根据施工工程的横向跨度设定中导洞6的数量,本实施例中,中导洞6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两个边导洞5的中部,边导洞5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类矩形等,两个边导洞5后期可以作为列车的行车隧道;所述两个边导洞5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方便人流往来,且层空间支撑结构位于中导洞6的下方,层空间支撑结构的中部中空,可以用作站台厅;中导洞6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顶纵向连系梁9的下部设有桩体支护结构
7,桩体支护结构7的下部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后与边导洞5下方的地层相连接,以对层空间支撑结构更好地进行支撑。桩体支护结构7均匀分布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的下部,以使桩体支护结构所受载荷均匀分布。
[0050] 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底板15和顶盖14,两个边导洞5上均设有开口51,两个开口51对称设置在桩体支护结构7的两侧,后期可以用作人流来往的出入口;两个开口51的上部均设有边导洞顶纵梁11,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之间设有顶盖14;两个开口51的下部均设有边导洞底纵梁12,两个边导洞底纵梁12之间设有底板15,边导洞顶纵梁11和边导洞底纵梁12分别用作顶盖14和底板15的连接,使边导洞和顶盖、边导洞和底板的连接更紧固,同时方便后期外侧拉索13的锚固;桩体支护结构7穿设在顶盖14和底板15内,对顶盖14和底板15进行支撑的同时,便于上部承载力传递到底部。
[0051] 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之间均设有外侧拉索13,外侧拉索13的一端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连接,外侧拉索13的另一端与边导洞5的边导洞顶纵梁11相连接;所述顶盖14上对称设有顶盖纵梁16,两个顶盖纵梁16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之间均设有内侧拉索17,内侧拉索17设置在外侧拉索13的下方,且内侧拉索17的一端与边导洞5的边导洞顶纵梁11连接,内侧拉索17的另一端与顶盖纵梁16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个顶盖纵梁16对称设置在桩体支护结构7的两侧,桩体支护结构7将顶盖14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两个顶盖纵梁16分别对应设置在左顶盖和右顶盖的中分点上。外侧拉索13和内侧拉索17可以将顶盖14吊起,同步将顶盖14所承受的力传递到桩体支护结构7的上部,并通过桩体支护结构7将承载力传递到地下,增强层空间支撑结构的承载力。
[0052] 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扩大桩8,扩大桩8竖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的下部,桩顶纵向连系梁9将所有的扩大桩8纵向连接起来;扩大桩8的下部穿过顶盖14和底板15后与底板15下部的地层相连接。所述扩大桩8通过底板纵梁18与底板15相连接,起到加强底板15的作用。如图9所示,所述底板15的上方设有站台板20,站台板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开口51的下部对应连接;站台板和底板之间还可以设置支撑柱,以对站台板进行支撑,站台板与边导洞底纵梁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方便人员行走。
[0053] 本实施例中,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或者钢管桩;顶盖和底板均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外侧拉索和内侧拉索均可采用高强度钢丝或者钢绞线,且高强度钢丝或者钢绞线的外部均设有套筒,且套筒和高强度钢丝之间或者套筒和钢绞线之间均设有填充料,起到保护的作用。
[0054] 实施例2: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中导洞6的数量不同,本实施例中,中导洞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中导洞6对称设置在两个边导洞5之间,两个中导洞6的两侧均对称设有内侧拉索17和外侧拉索13,且两个中导洞之间的内侧拉索17和外侧拉索13的下部均通过顶盖纵梁16与顶盖14相连接,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55] 实施例3: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6] S1,横通道施工:如图3所示,在待施工的工程场地的两侧分别开挖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
[0057] 起点横通道1位于工程场地的纵向起点处,后续可以作为边导洞5和中导洞6的始发施工的共用基坑,起点横通道1的施作可以采用明挖或者盖挖的工法施工;终点横通道2位于工程场地的纵向终点处,终点横通道2可以采用整体形式施工,即在横向跨度范围内开挖整体共用基坑;也可采用分离形式,即将边导洞、中导洞所需的接收基坑分别独立施作,不作整体贯通。本实施例中,终点横通道2优先采用明挖法施工,终点横通道2包括边导洞接收基坑3和中导洞接收基坑4,边导洞接收基坑3对称设置在中导洞接收基坑4的下部的两侧,且三者互不连通,两个边导洞接收基坑3分别作为两个边导洞5的接收基坑,中导洞接收基坑4作为中导洞6的接收基坑;基坑的围护均采用常规围护结构。
[0058] S2,导洞开挖:如图3和4所示,在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之间根据工程设计标高分别开挖两个边导洞5,边导洞5至边导洞接收基坑3完成,然后在两个边导洞之间开挖中导洞6,中导洞6至中导洞接收基坑4完成;
[0059] 中导洞6设置在两个边导洞5的中部,且中导洞6位于两个边导洞5的上方。边导洞施工时,从起点横通道1内施工始发,可采用盾构或人工暗挖等方法施工;中导洞施工时,可以采用顶管法、浅埋暗挖法进行作业。
[0060] S3,超前支护10施工:如图4所示,在起点横通道1内,在两个边导洞5和中导洞6之间施作超前支护10;
[0061] 超前支护10与层空间支撑结构的顶盖14的结构设计外轮廓线相一致,超前支护10施工时从一个边导洞的上部开始施工,直至另外一个边导洞的上部终止,施工方法可以选用直线管幕或者超前小导管
[0062] S4,桩体支护结构7施工:如图5所示,沿中导洞6的轴线方向在中导洞6内间隔施作桩体支护结构7;
[0063] 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扩大桩8和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体支护结构7的施作步骤如下:
[0064] S4.1,沿中导洞6的轴线方向在中导洞6中部的正下方间隔钻孔,并在孔内施作扩大桩8;
[0065] S4.2,在扩大桩8的顶部施作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顶纵向连系梁9设置在中导洞6内,并将所有的扩大桩8连接起来,便于相互之间承载力的传递和分担。
[0066] S5,外侧拉索13施工:如图6所示,分别破除两个边导洞5内侧的部分边导洞形成开口51,在桩体支护结构7与开口51的顶部施作外侧拉索13;
[0067] 所述施作外侧拉索13包括如下步骤:
[0068] S5.1,在两个开口5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施作边导洞顶纵梁11和边导洞底纵梁12;
[0069] S5.2,根据外侧拉索13的设置角度,分别在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和中导洞6之间钻设第一导孔;
[0070] S5.3,将两个外侧拉索13分别穿入两个第一导孔中,使两个外侧拉索13的一端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连接,两个外侧拉索13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连接;
[0071] 另外,在将外侧拉索13穿入第一导孔之前,还可以先在两个第一导孔中分别放置一个第一套筒,将两个外侧拉索13分别穿入两个第一套筒中;然后将两个外侧拉索13的一端均连接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上,再在两个外侧拉索13的另一端进行预应力张拉,并将它们分别与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连接;最后在第二套筒和外侧拉索13之间注入填充料。所述填充料可以为水泥砂浆或者其它方便注入的填充料,填充料和第一套筒对外侧拉索13起到保护的作用。
[0072] S6,层空间支撑结构施工:如图7所示,在超前支护的下方分段开挖两个边导洞5之间的土体并施作层空间支撑结构,使层空间支撑结构的上下部分别与开口51的上下部对应连接;
[0073] 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顶盖14和底板15,层空间支撑结构的施作步骤如下:
[0074] S6.1,开挖两个边导洞5之间的土体,直至开挖至顶盖纵梁16的设计位置处,使两个边导洞5之间分别形成与两个开口51对应连通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
[0075] 两个第一支护空间对称设置在扩大桩8的两侧,且左侧的第一支护空间与左侧的边导洞5连通,右侧的第一支护空间与右侧的边导洞5连通。
[0076] S6.2,在步骤S6.1所述的两个第一支护空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施作对应段的顶盖14和底板15,连接顶盖14和边导洞顶纵梁11,连接底板15和边导洞底纵梁12,并在顶盖14和底板15之间施作临时支撑19;
[0077] 边导洞顶纵梁11和边导洞底纵梁12可以现浇或者预制拼装的方式作业;顶盖14和底板15的施工方式可以采用现浇或者分预制拼装;临时支撑19优先采用钢支撑。
[0078] S6.3,在步骤S6.2中所述的临时支撑19与顶盖14的连接处施作顶盖纵梁16。
[0079] S6.4,根据内侧拉索17的设置角度,分别在两个顶盖纵梁16和中导洞6之间钻设第二导孔。
[0080] S6.5,将内侧拉索17分别穿入第二导孔中,再将每个内侧拉索17的两端分别与桩体支护结构7的上部和顶盖纵梁16连接;
[0081] 另外,同外侧拉索13的打设方式一样,在将内侧拉索17穿入第二导孔之前,可以先在两个第二导孔中分别放置一个第二套筒,将内侧拉索17分别穿入两个第二套筒中;然后将两个内侧拉索17的一端均连接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上,再在两个内侧拉索17的另一端进行预应力张拉,并将它们分别与两个顶盖纵梁16连接;最后在第二套筒和内侧拉索17之间注入填充料。
[0082] S6.6,如图8所示,继续开挖扩大桩8两侧的剩余土体,并施作剩余段的顶盖14和底板15,并在底板15与扩大桩8的交接处施作底板纵梁18;
[0083] 根据工程横向跨度的大小可以采用横向分段的方式施工顶盖和底板,以内侧拉索为基准进行分段,分段时采用临时支撑连接分段后的顶盖和底板的端部,以保证施工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再拆除即可。
[0084] S6.7,拆除步骤S6.2中所述的临时支撑19;
[0085] S6.8,在底板15的上方施作站台板20,分别连接站台板20的两端与两侧的边导洞底纵梁12;
[0086] 站台板20和边导洞底纵梁12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均与地铁的出入口处于同一平面上,以方便乘客上下车;为了确保站台板20的稳定性,可以在站台板20与底板15之间间隔施作支撑柱。
[0087] S7,其它设备结构施工:如图9所示,在两个边导洞5内分别施作供地铁行进的轨道结构21;
[0088] 具体施工中,如果待施工的工程场地的纵向长度较长,可以将所述工程场地进行纵向分段,在分段后的工程场地之间建立中间横通道,再对分段后的工程场地按照步骤S1‑步骤S6分别进行施工,最后将所有分段工程连接起来再按照步骤S7进行施工即可。
[0089]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层支撑结构为单层,根据需要可以在顶盖和底板之间设置中隔墙,将顶盖和底板之间的空间隔断;还可以将层支撑结构设置为多层结构,即在顶盖和底板之间设置中隔板,中隔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立柱与两个边导洞对应连接。
[009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