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

申请号 CN201310424704.7 申请日 2013-09-18 公开(公告)号 CN104442839A 公开(公告)日 2015-03-25
申请人 龚春力; 龚春环; 龚青泽; 发明人 龚春力; 龚春环; 龚青泽;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特别是一种工程造价低廉、低 碳 环保、方便快捷的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以下简称空交系统)。为了解决现有交通系统存在高造价、工期长、配套设施复杂等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由拱形托架、运行长廊、乘降平台、换线平台、 信号 系统、供电系统、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 力 车组成。拱形托架用于 支撑 运行长廊;运行长廊用于运行微型轨道车和行驶电动助力车;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和换乘不同线路;信号系统用于自动控制轨道车运行;供电系统为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提供动力;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为乘客提供交通工具。本发明的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用于城市辅助交通,为人们提供一种低碳环保、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包括拱形托架(1)、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换线平台(4)、供电系统、信号系统、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车,其特征是:所述拱形托架(1)安装在所述道路两侧的预埋件上,所述运行长廊(2)安装在所述拱形托架上端;所述乘降平台(3)的两端出口和换线平台(4)的四个方向出口均与所述运行长廊(2)相连接;所述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和换线平台(4)为双层结构,所述微型轨道车在下层循环运行,所述电动助力车在上层按交通信号行驶。
2.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拱形托架(1)包括拱形支撑柱(5)和连板(6),所述拱形支撑柱(5)采用“工”字结构,下宽上窄,每对所述拱形支撑柱(5)上端由所述连板(6)连接在一起;所述运行长廊(2)安装在所述拱形托架(1)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运行长廊(2)由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运行长廊单元包括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轨道车运行底板(13)、上顺梁(14)、上横梁(15)、拱形彩钢瓦顶(16)、侧加强顺梁(17)、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侧加强斜立柱(20)、上侧板(21)和下侧板(22);所述底横梁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上顺梁(14)、上横梁(15)、侧加强顺梁(17)和侧加强斜立柱(20)用方管制作;所述侧立柱(9)垂直焊接在底横梁(7)的两端,所述侧立柱(9)上端焊接上横梁(15),所述侧立柱(9)间位置焊接所述隔断横梁(11),由所述底横梁(7)、侧立柱(9)、上横梁(15)和隔断横梁(11)组成“日”字形框架,多组“日”字形框架用所述底顺梁(8)、中顺梁(10)、上顺梁(14)和加强顺梁(17)焊接成整体;在所述底顺梁(8)与中顺梁(10)之间和所述上顺梁(14)与中顺梁(10)之间焊接所述加强斜立柱(20);在所述运行长廊单元的两侧安装所述上侧板(21)和下侧板(22);在所述隔断横梁(11)上铺设所述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在所述底横梁(7)上铺设所述设轨道车运行底板(13);在所述底横梁(7)上安装所述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在所述上横梁(15)上方安装所述拱形彩钢瓦顶(16)。
4.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乘降平台包括拱形支撑柱(5)、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升降电梯(23)、乘降平台横梁(24)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底板(26)、阶梯(27)、隔板(28)、光伏电池板(29)和顶棚(30);在所述拱形支撑柱(5)上安装乘降平台横梁(24),所述乘降平台横梁(24)用“工”字钢制作;在所述乘降平台横梁(24)上安装所述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顺梁(25)用“C”型钢制作;
在所述乘降平台顺梁(25)上铺设所述乘降平台底板(26);在所述乘降平台横梁(24)的中间位置安装与运行长廊(2)相衔接的所述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在乘降平台两侧中间位置设置所述升降电梯(23);所述隔板(28)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由方管组成的“井”字形网上铺设木制地板;隔板(28)将乘降平台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上层行驶所述电动助力车,下层运行所述微型轨道车;在上下层靠近所述升降电梯(23)的位置设置阶梯(27);所述顶棚(30)设置在乘降平台的上方,在所属顶棚(30)上部安装所述光伏电池板(29)。
5.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换线平台包括拱形支撑柱(5)、升降电梯(23)、阶梯(27)、底支撑面(31)、顺梁(32)、换线平台底板(33)、换线平台隔板(34)、轨道车环线(35)、换线平台顶棚(36)和光伏电池板(29);所述换线平台建在与主干线相邻的十字路口处;所述底支撑面(31)用方管制作,并且相互垂直焊接形成“井”字形网,安装在所述拱形支撑柱(5)的上端;在所述底支撑面(31)上铺设轨道车环线(35);在所述底支撑面(31)上安装顺梁(32),顺梁(32)用“C”形钢制作;在所述顺梁(32)上铺设换线平台底板(33);所述换线平台隔板(34)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地板;所述换线平台隔板(34)将所述换线平台分成上下两层空间,上层行驶所述电动助力车,下层运行所述微型轨道车;所述升降电梯(23)设置在十字路口两个垂直相交所述底支撑面(31)的四个交叉点处;所述阶梯(27)设置在升降电梯(23)出口处;换线平台顶棚(36)用方管制作,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防雨材料;光伏电池板(29)设置在换线平台顶棚(36)上。
6.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上设置进站购票区和候车区,乘客购票后通过闸机口进入候车区。
7.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直流供电和光伏电池板供电;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为微型轨道车提供动力;光伏电池板发出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通过蓄电池为电动助力车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信号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车交通信号、微型轨道车运行信号;所述电动助力车交通信号在所述换线平台(4)的十字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乘客驾驶电动助力车按交通信号行驶;所述微型轨道车运行信号是在微型轨道车运行轨道上安装信号发生器,自动控制微型轨道车启动、匀加速出站、匀速行驶、匀减速进站和到站停车。
9.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微型轨道车定员4-8人;所述微型轨道车采用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微型轨道车的启动、出站加速行驶、匀速运行、进站减速行驶和停车;所述微型轨道车前端设置车距信号接收装置,在车尾设置车距信号源;所述微型轨道车的电力由车辆底部设置的手电靴输入。
10.根据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动助力车为双轮单人单乘车辆;在所述电动助力车前端设置弹性充电插头,在停车位上设置平板式充电插座,车辆停在停车位时,弹性插头与平板式充电插座结合为电动助力车充电。

说明书全文

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特别是一种工程造价低廉、低环保、方便快捷的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城市交通是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公路交通受到城市道路容量限制,而且碳排放量大,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较大;轨道交通具有交通顺畅、客容量大、环境污染影响较小等优点,但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存在工程造价昂贵、配套设施复杂、建设工期长等问题。城市交通多元化,充分合理利用城市有效空间,城市交通向城市上层空间发展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造价低廉、低碳环保、结构简单、方便快捷的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该系统由双层结构运行长廊组成,下层运行微型轨道车,上层行驶电动助车,为人们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 城市空中复合交通系统(以下简称空交系统)由拱形托架、运行长廊、乘降平台、换线平台、供电系统、信号系统、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组成。
[0005] 城市空交系统总体结构布局如图1,由拱形托架1、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和换线平台4组成。该系统建在城市交通主干线相邻的次干线上方,形成与交通主干线相邻的交通网络,用于缓解城市主干线的交通压力,由于高架在次干线上方,对城市市容市貌影响较小,采用电力驱动,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较小。
[0006] 在城市交通主干线相邻的次干线道路两侧按照一定间距打桩,浇筑钢筋混凝土下预埋件,在预埋件上安装拱形托架1;在拱形托架1的上端安装运行长廊2,用于运行轨道车和行驶电动助力车;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在合理位置建立乘降平台3,乘降平台3与运行长廊2相连接,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在运行长廊2两端延伸至与另外两条交通主干线垂直相接附近建立换线平台4,换线平台4的四个方向出口与运行长廊2相连接,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和换乘不同方向线路;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和换线平台4均为双层结构,微型轨道车在两个换线平台之间的运行长廊2的下层循环运行,电动助力车在运行长廊2的上层按交通信号行驶。
[0007] 图2为拱形托架1的结构示意图,由一对拱形支撑柱5和连板6组成,拱形支撑5采用“工”字钢结构,下宽上窄,增加拱形托架1的稳定性,拱形支撑柱5的下部用螺栓固定在预埋件上,每对拱形支撑柱5的上部用连板6连接在一起,使拱形托架1上端形成安装运行长廊的平面,运行长廊单元安装在两个拱形托架1之间,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运行长廊2。
[0008] 运行长廊2由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图3、图4分别为运行长廊单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由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轨道车运行底板13、上顺梁14、上横梁15、拱形彩钢瓦顶16、侧加强顺梁17、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侧加强斜立柱20、上侧板21和下侧板22组成。
[0009] 运行长廊单元在工厂加工制作,每套运行长廊单元长度为30-50m,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上顺梁14、上横梁15、侧加强顺梁17和侧加强斜立柱20均用方管制作。将两根侧立柱9垂直焊接在底横梁7的两端上,两根侧立柱9的上端焊接上横梁15,在两根侧立柱9的中间位置焊接隔断横梁11,由底横梁7、侧立柱9、上横梁15和隔断横梁11组成一个“日”字形框架,多组“日”字形框架用底顺梁8、中顺梁10、上顺梁14和侧加强顺梁17焊接成整体,在底顺梁8与中顺梁10之间和中顺梁10与上顺梁14之间焊接加强斜立柱20,增加运行长廊单元的刚性;在运行长廊单元的两侧安装上侧板
21和下侧板22,上侧板21采用透明材料制作,保证运行空间的亮度,下侧板22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材料制作,使乘员乘坐空交不会产生眩晕感。在隔断横梁11上铺设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电动助力车在此底板上行驶;在底横梁7上铺设轨道车运行底板13;在底横梁7上安装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用于运行轨道车;在上横梁15上安装拱形彩钢瓦顶16。至此运行长廊单元制作完成。
[0010] 制作完成的运行长廊单元运送到施工现场,用吊车或专用车辆将运行长廊单元安装到拱形托架1上,由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运行长廊2。
[0011] 建立乘降平台。在空交线路的适当位置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建立乘降平台,用于乘客乘坐空交系统。乘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图5、图6分别为乘降平台的主视图和左视图,由拱形支撑柱5,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升降电梯23、乘降平台横梁24、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底板26、阶梯27、隔板28、光伏电池板29和顶棚30组成。在空交线路设置乘降平台的位置按照4-6m间距安装拱形支撑柱5,在拱形支撑柱5上安装乘降平台横梁24,乘降平台横梁24用“工”字钢制作;在乘降平台横梁24上安装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顺梁25用“C”形钢制作,在乘降平台顺梁25上铺设乘降平台底板26;在乘降平台横梁24的中间位置设置与运行长廊2相衔接的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用于运行轨道车;在乘降平台两侧中间位置设置升降电梯23,用于乘客进入乘降平台;隔板28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木制防滑地板,隔板28将乘降平台分为两层,下层用于运行轨道车,上层用于行驶电动助力车;在上下层靠近升降电梯23位置设置沟通上下层的阶梯27,供乘客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顶棚30设置在乘降平台的上方,在顶棚30上按一定斜度和方向安装光伏电池板29,用于为电动助力车提供电能
[0012] 建立换线平台。在运行长廊2两端延伸至与之相交的主干线附近设置换线平台,用于乘客换乘不同方向的线路和乘降空交系统。换线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图8,图7、图8分别为换线平台的主视图和俯视图,由拱形支撑柱5、升降电梯23、阶梯27、底支撑面31、顺梁32、换线平台底板33、换线平台隔板34、轨道车环线35、换线平台顶棚36和光伏电池板29组成。在空交线路设置换线平台的位置,横顺两个方向加密安装拱形支撑柱5(间距设置4-6m);底支撑面31用方管制作,并且相互垂直焊接形成“井”字形网,安装在拱形支撑柱5的上端;在底支撑面31上铺设轨道车环线35,乘客在轨道车环线35的停车区上下车;在底支撑面31上安装顺梁32,顺梁32用“C”形钢制作;在顺梁32上铺设换线平台底板33,换线平台底板33用木制多层板制作,减轻换线平台重量;换线平台隔板34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防滑地板,换线平台隔板34将换线平台分成上下层,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下层运行轨道车;升降电梯23设置在十字路口两个垂直相交底支撑面31的四个交点处;上下层之间在升降电梯23出口处设置阶梯
27,用于沟通上下层,为乘客选择不同交通方式提供通道;换线平台顶部设置换线平台顶棚
36,换线平台顶棚36用方管制作,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井”字形网上铺设防雨材料;
在换线平台顶棚36上设置光伏电池板29,为电动助力车提供电能。
[0013] 在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上设置进站售票区和候车区,乘客购票后通过闸机口进入候车区,在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区域,有空闲电动助力车时即可驾车行驶,无空闲车辆时等待在此站下车乘客交付站点的电动助力车;下层乘坐轨道车的乘客等待进站的轨道车即可;在换线平台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的十字路处设置交通信号灯,乘客驾驶电动助力车按照交通信号行驶。
[0014] 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直流供电,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为微型轨道车提供动力;另一部分为光伏电池板供电,充分利用乘降平台、换线平台及运行长廊顶层空间,铺设光伏电池板,建立太阳能电站,为电动助力车提供清洁能源
[0015] 信号系统。在换线平台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区域设置交通信号灯,电动助力车按交通信号行驶。微型轨道车运行信号由减速信号和停车信号控制,微型轨道车的进站减速由铺设在运行轨道附近的减速信号控制,在进入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前10-15m处安装减速信号装置,微型轨道车行驶到减速信号位置,受减速信号控制,微型轨道车进入减速程序自动减速行驶;在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上设置停车信号,微型轨道车行驶到停车信号位置,微型轨道车自动停车。
[0016] 微型轨道车。微型轨道车载客定员4-8人,采用双人座椅,座椅间距50-60cm,保证乘客方便下车;微型轨道车采用自动控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微型轨道车的启动、出站加速行驶、匀速行驶、进站减速行驶和停车;自动控制系统中设置安全控制装置,在车辆前端设置车距信号接收装置,在车辆尾部设置车距信号源,用于接收前车信号和给后车发出信号,防止撞车事故;自动控制系统中设置开关的程序,使车辆停车时门自动打开,行驶前自动关门;微型轨道车电力输入由车辆底部设置的受电靴输入。
[0017] 电动助力车。电动助力车为两轮单人单乘车辆,电力来源于光伏太阳能电站,光伏电池板发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由蓄电池为电动助力车充电;在助力车前段设置弹性充电插头,在停车位上设置平板式充电插座,车辆停在停车位时,弹性插头与平板式充电插座结合即可为助力车充电。
[0018] 有益效果
[0019] 1、充分合理利用城市上层空间。采用高架的方式将运行长廊设置在城市次干线上方,既合理利用了城市有效空间,又不影响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达到缓解城市主干线交通压力的目的。
[0020] 2、低碳环保。采用电力驱动,实现城市CO2零排放;微型轨道车消耗电能较少,充分合理利用能源;电动助力车消耗能量更少,采用太阳能供电,合理利用了清洁能源。
[0021] 3、方便快捷。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配备合理的情况下乘客可以随到随行;换乘方便,不需要像地那样行走较长距离才可换乘其他线路车辆,空交系统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0022] 4、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建设工期短。运行长廊单元可在工厂制作,自动焊接生产线可实现流作业,批量生产,生产效率高;现场施工作业地点在道路两侧,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现场安装拱形支撑柱和运行长廊单元,可多点同时作业,施工工期较短。
[0023] 5、工程造价低廉,运行长廊2每千米用钢材大约120吨,按市场钢材平均价格4000元/吨计算,每千米材料成本仅48万元。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空交系统总体布置图,在图1中,1为拱形托架,用于安装运行长廊2;2为运行长廊,用于运行微型轨道车和行驶电动助力车;3为乘降平台,用于乘客乘坐空交系统;4为换线平台,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和换乘不同方向线路。
[0025] 图2为拱形托架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5为拱形支撑柱,用于安装运行长廊2;6为连板,用于连接每对拱形支撑柱5。
[0026] 图3、图4分别为运行长廊单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在图3、图4中,7为底横梁,为侧立柱9、轨道车运行底板13提供支撑,并安装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8为底顺梁,用于延长运行长廊单元;9为侧立柱,为运行长廊单元提供高度空间,10为隔断顺梁,用于将运行长廊单元分成上下双层空间;11为隔断横梁,用于将运行长廊单元分成上下双层空间;12为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用于行驶电动助力车;13为轨道车运行底板,防止乘客乘坐空交系统产生眩晕感;14为上顺梁,用于延长运行长廊单元;15为上横梁,用于连接上顺梁14;16为拱形彩钢瓦顶,用于防雨;17为侧加强顺梁,用于提高运行长廊单元的强度;18为轨道车电源线,为微型轨道车提供动力;20为运行轨道,为微型轨道车提供运行线路;
20为侧加强斜立柱,提高运行长廊单元的刚性;21为上侧板,用于封闭运行长廊单元;22为下侧板22,用于封闭运行长廊单元。
[0027] 图5、图6分别为乘降平台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在图5、图6中,5为拱形支撑柱,用于支撑乘降平台底横梁24;18为轨道车电源线,为微型轨道车提供动力;19为运行轨道,用于运行轨道车;23为升降电梯,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24为乘降平台底横梁,用于支撑乘降平台顺梁25,并安装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25为乘降平台底顺梁,为乘降平台底板26提供支撑;26为乘降平台底板,为乘客行走提供支撑;27为阶梯,用于沟通上下层;28为隔板,将运行长廊分割为上下层空间;29为光伏电池板,为电动助力车提供能源;30为顶棚,用于防雨雪。
[0028] 图7、图8分别为换线平台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在图7、图8中,5为拱形支撑柱,用于支撑底梁31;23为升降电梯23,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27为阶梯27,用于沟通上下层;31为底支撑面,用于安装轨道车环线35和支撑顺梁32;32为顺梁32,用安装换线平台底板
33;33为换线平台底板,为乘客行走提供支撑;34为换线平台隔板,用于将换线平台分割成上下层;35为轨道车环线,用于使微型轨道车循环运行;36为换线平台顶棚,用于防雨雪;
29为光伏电池板,为电动助力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城市空交系统由拱形托架、运行长廊、乘降平台、换线平台、供电系统、信号系统、微型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组成。
[0030] 城市空交系统总体结构布局如图1,由拱形托架1、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和换线平台4组成。该系统建在城市交通主干线相邻的次干线上方,形成与交通主干线相邻的交通网络,用于缓解城市主干线的交通压力,由于高架在次干线上方,对城市市容市貌影响较小,采用电力驱动,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较小。
[0031] 在城市交通主干线相邻的次干线道路两侧按照一定50m间距打桩,浇筑钢筋混凝土下预埋件,在预埋件上安装拱形托架1;在拱形托架1上安装运行长廊2,用于运行轨道车和电动助力车;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在合理位置建立乘降平台3,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在运行长廊2两端延伸至与另外两条交通主干线垂直相接附近建立换线平台4,用于乘客乘降空交系统和换乘不同方向线路;运行长廊2、乘降平台3和换线平台4均为双层结构,轨道车在两个换线平台之间的运行长廊2的下层循环运行,电动助力车在运行长廊2的上层按交通信号行驶。
[0032] 图2为拱形托架1的结构示意图,由一对拱形支撑柱5和连板6组成,拱形支撑5采用“工”字钢结构,下宽上窄,增加拱形托架1的稳定性,拱形支撑柱5的下部用螺栓固定在预埋件上,每对拱形支撑柱5的上部用连板6连接在一起,使拱形托架1上部形成安装运行长廊的平面,运行长廊单元安装在两个拱形托架1之间,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运行长廊。
[0033] 运行长廊2由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图3、图4分别为运行长廊单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由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轨道车运行底板13、上顺梁14、上横梁15、拱形彩钢瓦顶16、侧加强顺梁17、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侧加强斜立柱20、上侧板21和下侧板22组成。
[0034] 运行长廊单元在工厂加工制作,每套运行长廊单元长度设计为50(长)x5(宽)x5(高)m,底横梁7、底顺梁8、侧立柱9、隔断顺梁10、隔断横梁11、上顺梁14、上横梁15、侧加强顺梁17和侧加强斜立柱20均用方管制作,底横梁7和底顺梁8选用80x80mm方管,其余梁柱采用60x60mm方管。将两根侧立柱9垂直焊接在底横梁7的两端上,两根侧立柱9的上端焊接上横梁15,在两根侧立柱9的中间位置焊接隔断横梁11,由底横梁7、侧立柱9、上横梁15和隔断横梁11组成一个“日”字形框架,多组“日”字形框架用底顺梁8、中顺梁10、上顺梁14和侧加强顺梁17焊接成整体,在底顺梁8与中顺梁10之间和中顺梁10与上顺梁14之间焊接加强斜立柱20,增加运行长廊单元的刚性;在运行长廊单元的两侧安装上侧板21和下侧板22,上侧板21采用透明材料制作,保证运行空间的亮度,下侧板22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材料制作,使乘员乘坐空交不会产生眩晕感。在隔断横梁11上铺设电动助力车行驶底板12,电动助力车在此底板上行驶;在底横梁7上铺设轨道车运行底板13;在底横梁7上安装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用于运行轨道车;在上横梁15上安装拱形彩钢瓦顶16。至此运行长廊单元制作完成。
[0035] 制作完成的运行长廊单元运送到施工现场,用吊车或专用车辆将运行长廊单元安装到拱形托架1上,由若干个运行长廊单元组成运行长廊2。
[0036] 建立乘降平台。在空交线路的适当位置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建立乘降平台,用于乘客乘坐空交系统。乘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图5、图6分别为乘降平台的主视图和左视图,由拱形支撑柱5,轨道车电源线18、运行轨道19、升降电梯23、乘降平台横梁24、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底板26、阶梯27、隔板28、光伏电池板29和顶棚30组成。在空交线路设置乘降平台的位置按照4-6m间距安装拱形支撑柱5,在拱形支撑柱5上安装乘降平台横梁24,乘降平台横梁24用“工”字钢制作;在乘降平台横梁24上安装乘降平台顺梁25,乘降平台顺梁25用“C”形钢制作,在乘降平台顺梁25上铺设乘降平台底板26;在乘降平台横梁24的中间位置设置与运行长廊2相衔接的轨道车电源线18和运行轨道19,用于运行轨道车;在乘降平台两侧中间位置设置升降电梯23,用于乘客进入乘降平台;隔板28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木制防滑地板,隔板28将乘降平台分为两层,下层用于运行轨道车,上层用于行驶电动助力车;在上下层靠近升降电梯23位置设置沟通上下层的阶梯27,供乘客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顶棚30设置在乘降平台的上方,在顶棚30上按一定斜度和方向安装光伏电池板29,用于为电动助力车提供电能。
[0037] 建立换线平台。在运行长廊2两端延伸至与之相交的主干线附近设置换线平台,用于乘客换乘不同方向的线路和乘降空交系统。换线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图8,图7、图8分别为换线平台的主视图和俯视图,由拱形支撑柱5、升降电梯23、阶梯27、底支撑面31、顺梁32、换线平台底板33、换线平台隔板34、轨道车环线35、换线平台顶棚36和光伏电池板29组成。在空交线路设置换线平台的位置,横顺两个方向加密安装拱形支撑柱5(间距设置4-6m);底支撑面31用方管制作,并且相互垂直焊接形成“井”字形网,安装在拱形支撑柱5的上端;在底支撑面31上铺设轨道车环线35,乘客在轨道车环线35的停车区上下车;在底支撑面31上安装顺梁32,顺梁32用“C”形钢制作;在顺梁32上铺设换线平台底板33,换线平台底板33用木制多层板制作,减轻换线平台重量;换线平台隔板34由方管和地板构成,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在“井”字形网上铺设防滑地板,换线平台隔板34将换线平台分成上下层,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下层运行轨道车;升降电梯23设置在十字路口两个垂直相交底支撑面31的四个交点处;上下层之间在升降电梯23出口处设置阶梯
27,用于沟通上下层,为乘客选择不同交通方式提供通道;换线平台顶部设置换线平台顶棚
36,换线平台顶棚36用方管制作,用方管焊接成“井”字形网,“井”字形网上铺设防雨材料;
在换线平台顶棚36上设置光伏电池板29,为电动助力车提供电能。
[0038] 在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上设置进站售票区和候车区,乘客购票后通过闸机口进入候车区,在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区域,有空闲电动助力车时即可驾车行驶,无空闲车辆时等待在此站下车乘客交付站点的电动助力车;下层乘坐轨道车的乘客等待进站的轨道车即可;在换线平台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的十字路处设置交通信号灯,乘客驾驶电动助力车按照交通信号行驶。
[0039] 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直流供电,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为微型轨道车提供动力;另一部分为光伏电池板供电,充分利用乘降平台、换线平台及运行长廊顶层空间,铺设光伏电池板,建立太阳能电站,为电动助力车提供清洁能源。
[0040] 信号系统。在换线平台上层行驶电动助力车区域设置交通信号灯,电动助力车按交通信号行驶。微型轨道车运行信号由减速信号和停车信号控制,微型轨道车的进站减速由铺设在运行轨道附近的减速信号控制,在进入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前10-15m处安装减速信号装置,微型轨道车行驶到减速信号位置,受减速信号控制,微型轨道车进入减速程序自动减速行驶;在乘降平台和换线平台上设置停车信号,微型轨道车行驶到停车信号位置,微型轨道车自动停车。
[0041] 微型轨道车。微型轨道车载客定员4-8人,采用双人座椅,座椅间距50-60cm,保证乘客方便下车;微型轨道车采用自动控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微型轨道车的启动、出站加速行驶、匀速行驶、进站减速行驶和停车;自动控制系统中设置安全控制装置,在车辆前端设置车距信号接收装置,在车辆尾部设置车距信号源,用于接收前车信号和给后车发出信号,防止撞车事故;自动控制系统中设置开关门的程序,使车辆停车时门自动打开,行驶前自动关门;微型轨道车电力输入由车辆底部设置的受电靴输入。
[0042] 电动助力车。电动助力车为两轮单人单乘车辆,电力来源于光伏太阳能电站,光伏电池板发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由蓄电池为电动助力车充电;在助力车前段设置弹性充电插头,在停车位上设置平板式充电插座,车辆停在停车位时,弹性插头与平板式充电插座结合即可为助力车充电。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