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 桥梁 / 拆桥的方法或设备 / 旧框架桥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及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

框架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及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

申请号 CN202210852262.5 申请日 2022-07-20 公开(公告)号 CN115142363A 公开(公告)日 2022-10-04
申请人 安徽铁建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卫东; 张汉; 陆敬松; 吴小平; 杨继绪; 石舒; 丁洁; 黄博涛; 郑伟; 张梦为; 宋子景; 唐建章; 皮广军; 余方园; 刘金龙; 马玉辉;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道路工程领域,公开了旧 框架 桥 摩擦系数 计算方法,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其中,μ为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N为旧框架桥的自重;A为旧框架桥 底板 面积;c为旧框架桥底板处土体的粘聚 力 与内摩擦 角 φ。本发明提出的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D1、加固既有 铁 路线路架空,于旧框架桥两侧土体放坡开挖;D2、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移除底板四周下方的边缘处土体。本发明提出的施工工艺利用增加地基土 含 水 量 可有效降低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特性,通过钻孔向底板下方土体循环、交替注水多遍,达到减小综合摩擦系数μ的目的,最终使所需顶力非常小,为顶出施工提供前提条件。
权利要求

1.旧框架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μ为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N为旧框架桥的自重;A为旧框架桥底板面积;c、φ分别为旧框架桥底板处土体的粘聚与内摩擦
2.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D1、加固既有路线路架空,于旧框架桥两侧土体放坡开挖;破碎、移除旧框架桥内部及两端的原路面结构,直至露出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顶面;开挖、并且至少移除旧框架桥顶程范围的地基土体,使四周地基顶面低于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底面;
D2、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移除底板四周下方的边缘处土体,用于降低底板与原状土之间的胶结与粘滞力;
D3、在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并插入相应匹配的塑料空心喷管,喷管与钻孔之间用工程胶密封,使喷管与混凝土板之间不会漏、漏气,喷管底部深入地基;
D4、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
D5、对旧框架桥底板处经过注水浸泡的土体取样开展直剪实验,确定土体的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φ,并代入公式 中计算摩擦系数μ;
若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大于0.40时,则重复D4所述的操作;直至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不大于0.40后,各喷管顶部再逐个通过软管与高压注浆机相连,通过高压注浆机向喷管内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循环、交替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2~3遍,每遍间隔1~2h;
D6、在上述各工序的同时,在旧框架桥后方制作简易后背,布置顶力设备,注入减阻泥浆结束后即可实施顶出作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时,移除所述底板四周下方向内部延伸至少10cm范围的土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时,钻得的所述孔径2~4c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底部深入地基土的长度不小于1.0c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软管与空压机相连,通过空压机向喷管内注入高压空气,空气压入旧框架桥底板的原状土中形成不规则分布的系列裂隙通道,为后续注入液体预先开拓通道,循环、交替注入空气2~3遍;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软管与水压相连,通过水压泵向喷管内注入高压水流,循环、交替注入水2~3遍,每遍间隔4~6h,最终使底板下方厚度10~20cm土体的含水量大于液限。

说明书全文

框架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及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旧框架桥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及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修建的城市道路与路交叉位置处的地道桥已逐渐成为交通堵点,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亟待对城市道路进行改造与提升。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既有铁路营业线下方旧框架桥拆除与新框架桥顶进的工程案例。
[0003] 一般地,可采用机械破碎、金刚石绳锯与圆盘锯切割、直接顶出、爆破等方式对铁路运营线下方的旧框架桥进行拆除。目前,较多的工程采用了金刚石绳锯切割方式对旧框架桥进行拆除,而直接顶出的施工方法较少使用。直接顶出的方法是把旧框架桥顶出至铁路安全线之外后再进行机械破除,其具有较多优点:施工速度较快,顶出过程中无需考虑对旧框架桥的保护,顶出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扎头、抬头也无需特意纠正,旧框架桥顶出至铁路安全范围之外后再进行破除,作业空间大,可与新框架桥顶进作业可同步进行,不会增加工程的总工期。
[0004] 但是直接顶出的施工方法拆除旧框架桥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旧框架桥经过多年的使用,底板与地基土体已紧密接触并产生胶结,相互之间的粘滞与摩阻力较大,导致所需顶力较大,顶出作业需要较多的动力设备,且需修建规模较大的临时后背,成本较高。目前尚无关于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或经验取值,对旧框架桥直接顶出的受力机理不明确,制约了直接顶出施工方法的工程应用。
[0005] 可见,若能准确计算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并采取措施切实降低旧框架桥底板与原状土之间的摩阻力,使所需动力设备减少、后背制作更简单,工期更短、造价更低,则可提高顶出施工的性价比,促进其在旧框架桥拆除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06] 为解决弥补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旧框架桥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及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
[0007]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计算方法,[0008] 利用如下公式计算:
[0009]
[0010] 其中,μ为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N为旧框架桥的自重;A为旧框架桥底板面积;c、φ分别为旧框架桥底板处土体的粘聚力与内摩擦
[0011] 本发明还提出了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2] D1、加固既有铁路线路架空,于旧框架桥两侧土体放坡开挖;破碎、移除旧框架桥内部及两端的原路面结构,直至露出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顶面;开挖、并且至少移除旧框架桥顶程范围的地基土体,使四周地基顶面低于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底面;
[0013] D2、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移除底板四周下方的边缘处土体,用于降低底板与原状土之间的胶结与粘滞力;
[0014] D3、在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并插入相应匹配的塑料空心喷管,喷管与钻孔之间用工程胶密封,使喷管与混凝土板之间不会漏、漏气,喷管底部深入地基;
[0015] D4、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
[0016] D5、对旧框架桥底板处经过注水浸泡的土体取样开展直剪实验,确定土体的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 并代入公式 中计算摩擦系数μ;
[0017] 若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大于0.40时,则重复D4所述的操作;直至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不大于0.40后,各喷管顶部再逐个通过软管与高压注浆机相连,通过高压注浆机向喷管内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循环、交替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2~3遍,每遍间隔1~2h;
[0018] D6、在上述各工序的同时,在旧框架桥后方制作简易后背,布置顶力设备,注入减阻泥浆结束后即可实施顶出作业。
[0019]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时,移除所述底板四周下方向内部延伸至少10cm范围的土体。
[0020]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时,钻得的所述孔径2~4cm。
[0021]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管底部深入地基土的长度不小于1.0cm。
[0022]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0023]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软管与空压机相连,通过空压机向喷管内注入高压空气,空气压入旧框架桥底板的原状土中形成不规则分布的系列裂隙通道,为后续注入液体预先开拓通道,循环、交替注入空气2~3遍;
[0024]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软管与水压相连,通过水压泵向喷管内注入高压水流,循环、交替注入水2~3遍,每遍间隔4~6h,最终使底板下方厚度10~20cm土体的含水量大于液限。
[0025]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6] 1、本发明基于抗剪强度理论,推导得到了旧框架桥顶出施工过程中的综合摩擦系数μ计算公式,其考虑了原状土体的强度特征,即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 框架桥的参数特征,即自重N与底面面积A,而传统的顶进施工摩擦系数无法考虑这些因素。
[0027] 2、本发明提出的摩擦系数μ计算方法中,粘聚力c诱发的摩擦系数项为cA/N,内摩擦角 诱发的摩擦系数项为 计算表明cA/N普遍大于 项,说明地基土粘聚力参数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贡献大于内摩擦角参数的贡献,因此,若能采取措施降低底板附近地基土体的粘聚力,则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后续减阻措施的应用设定了重点。
[0028] 3、理论分析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根据所提方法计算得到的旧框架桥底板与土体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μ急剧减小。因此,只要增加土体的含水量,就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解决旧框架桥顶出施工过程中初始顶力过大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0029] 4、本发明提出的施工工艺利用增加地基土含水量可有效降低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特性,通过钻孔向底板下方土体循环、交替注水多遍,达到减小综合摩擦系数μ的目的,最终使所需顶力非常小,为顶出施工提供前提条件。
[0030] 5、本发明提出的施工工艺中,在框架桥底板进行钻孔、高压注入空气、高压注入水流、高压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设备简单,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具备可行性。
[0031] 6、本发明提出的施工工艺中多个工序是能够同步进行的,包括前期准备在内的所提旧框架桥顶出施工方法整体工期可在3天内完成,施工工期短。且旧框架桥顶进作业可与新框架桥的预制、顶进作业同步进行,故旧框架桥顶出作业不会增加整个工程的总工期。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土工直剪实验示意图;
[0033] 图2为直剪实验中土体剪切面受力示意图;
[0034] 图3为旧框架桥顶出时与土体摩擦示意图;
[0035] 图4为土体粘聚力c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影响;
[0036] 图5为土体内摩擦角 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影响;
[0037] 图6基于参考文献1实测参数反算的摩擦系数特征;
[0038] 图7基于参考文献2实测参数反算的摩擦系数特征;
[0039] 图8基于参考文献3实测参数反算的摩擦系数特征;
[0040] 图9为旧框架桥底板钻孔并高压注水示意图;
[0041] 图10为既有铁路营业线下方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流程图
[0042] 主要符号说明:
[0043] 1、下盒;2、上盒;3、透水石;4、剪切面;5、旧框架桥;6、D型便梁;7、铁路轨道;8、底板;9、钻孔;10、喷管;11、连接管;12、水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45] 实施例1:
[0046] 本发明提出的旧框架桥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利用如下公式计算:
[0047]
[0048] 其中,μ为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N为旧框架桥的自重;A为旧框架桥底板面积;c、φ分别为旧框架桥底板处土体的粘聚力与内摩擦角。
[0049] 上述公式中的各种参数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0050] 根据设计资料计算旧框架桥5的自重N;根据设计资料计算旧框架桥5底板8面积A;对旧框架桥底板处土体取样开展直剪实验,确定土体的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φ。
[0051] 上述的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利用如下方法推导而出:
[0052] 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的顶力计算可简化为
[0053] P=μ·N                           (1)
[0054] 式中:P——最大顶力(单位:kN);μ——综合摩擦系数;N——桥涵自重(单位:kN)。在框架桥自重固定情况下,顶力大小实际上取决于综合摩擦系数的取值。
[0055] 又根据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土体的抗剪强度按式(2)计算:
[0056] τ=c+σtanφ                         (2)
[0057] 式中:τ为抗剪强度((单位:kPa);σ为总应力(单位:kPa);c为土体的粘聚力(单位:kPa);φ为土体内摩擦角(单位:°)。引入等效内摩擦角的概念:
[0058] τ=σtanφd=c+σtanφ                 (3)
[0059]
[0060] 式中:φd为等效内摩擦((单位:°)。式(3)两侧同乘以框架桥底面面积A(单位:㎡),得到:
[0061] τA=σAtanφd                        (5)
[0062] 对于框架桥顶出施工来说,τA实际上是顶力P(单位:kN);σA是土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荷载,实际上是框架桥自重N(单位:kN),如图3所示。故式(5)转化为:
[0063] P=tanφd·N                        (6)
[0064] 联合式(1)、式(6)可知:
[0065]
[0066] 由于旧框架桥5顶出施工时,经过多年的使用,旧框架桥5的底板8与地基土体之间已紧密接触并产生胶结,相互之间的粘滞力与摩阻力较大,底板处的原状土未遭受扰动与破坏强度较高。旧框架桥5顶出施工,实际上需要破坏底板与地基土体之间的胶结作用,破坏原状土的抗剪强度,故顶出施工的摩阻力显然比通常的新框架桥顶进施工大得多,综合摩擦系数μ往往大于1.0。
[0067] 基于旧框架桥顶出运动实际上是外力使底板处原状土承受的剪应力达到、超过屈服强度而失效、破坏的认识,可通过探讨抗剪强度理论来反推综合摩擦系数μ的取值。土工试验中的直剪实验如图1与图2所示,图1中,下盒1的上方为上盒2,上盒2和下盒1之间用于储存土样3,且上盒2的顶部设置透水石3,下盒1和上盒2的拼接面即为剪切面,旧框架桥5顶出过程底板8处土体的受力状态如图3所示。对比图2与图3可见,框架桥顶出过程中底板与土体之间的相对运动与直剪实验中剪切面上的破坏状态“如同一辙”,均是土体达到抗剪强度、屈服强度后的滑移与破坏。
[0068] 以合肥地区某框架桥为例,探讨综合摩擦系数μ的特征。某既有铁路运营线下方旧框架桥全宽16.1m、净宽14.0m、高度6.20m、长度13.60m、顶板厚度0.65m、底板厚度0.75m,因道路改造需要须进行拆除,后续再顶进尺寸与规格更大的新框架桥。旧框架桥自重N=11090.8kN,旧框架桥底板面积A=218.96㎡。
[0069] 旧框架桥底板位于②层黏土中,灰黄色,硬塑,切面有光泽,无摇振反应,韧性高,干强度高,常见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该层遍布。②层黏土参数为:地基承载力3
σ0=260kPa,容重19.9kN/m ,粘聚力c=65.0kPa,内摩擦角φ=14.8°。根据式(7)计算得到综合摩擦系数μ为:
[0070]
[0071] 根据式(7)计算得到的旧框架桥顶出摩擦系数较大,符合原状土剪切破坏的基本特性。新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的摩擦系数较小,一般为0.5~0.80;旧框架桥顶出摩擦系数是新框架桥顶进摩擦系数的1.5~2.0倍。
[0072] 图4给出了内摩擦角取恒定值情况下,地基土粘聚力取值变化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影响;图5给出了粘聚力取恒定值情况下,地基土内摩擦角取值变化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影响。图6~图8进一步给出了基于多个文献实测数据反演得到的摩擦系数特征曲线。可见:
[0073] (1)地基土粘聚力参数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贡献大于内摩擦角参数的贡献。如粘聚力c=65.0kPa、内摩擦角φ=14.8°时,综合摩擦系数μ中粘聚力诱发的摩擦系数项(cA/N)的数值是内摩擦角诱发的摩擦系数项(tanφ)的数值的4.86倍。
[0074] (2)内摩擦角不变情况下,地基土粘聚力取值每增加10%,综合摩擦系数μ增加6.3%;粘聚力不变情况下,地基土内摩擦角取值每增加10%,综合摩擦系数μ增加2.4%。说明综合摩擦系数μ对地基土粘聚力的依赖性更大。
[0075] (3)旧框架桥顶出过程中,综合摩擦系数μ越小也好。鉴于综合摩擦系数μ对地基土粘聚力的依赖性更大,若能采取措施降低底板附近地基土体的粘聚力,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后续减阻措施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0076] 本方案基于含水量变化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进行分析:
[0077] 一般地,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抗剪强度逐渐减小,但在不同阶段减小幅度不尽相同。为此,现结合相关文献中的实测数据,探讨含水量变化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影响。以合肥市固镇路下穿桃花店站、合福高铁立交桥工程为例,1#框架桥箱体总长度均54.53m,总高8.3m,箱涵结构净高6.4m,箱涵总宽14.5m,净宽12.5m,箱涵边墙宽1m,顶板0.9m,底板1m,框架桥自重57757.5kN,底面面积790.7m2。
[0078] 参考文献[1‑3]给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工程中土样含水量变化对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影响情况,以其为基础数据代入式(7)中,便可得到不同含水量情况下的综合摩擦系数μ数值大小,如图6~图8所示,可见: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增加,旧框架桥底板与土体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μ急剧减小,因此,只要增加土体的含水量,就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解决旧框架桥顶出施工过程中初始顶力过大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0079] 还有更多的文献实测数据支撑上述结论,不再赘述。
[0080] 所提旧框架桥与原状土之间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具有下列优点:
[0081] 本发明基于抗剪强度理论,推导得到了旧框架桥顶出施工过程中的综合摩擦系数μ计算公式,其考虑了原状土体的强度特征(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φ)、框架桥的参数特征(自重N与底面面积A),而传统的顶进施工摩擦系数无法考虑这些因素。
[0082] 本发明所提摩擦系数μ计算方法中,粘聚力c诱发的摩擦系数项为(cA/N),内摩擦角φ诱发的摩擦系数项为(tanφ),计算表明(cA/N)普遍大于(tanφ)项,说明地基土粘聚力参数对综合摩擦系数μ的贡献大于内摩擦角参数的贡献。因此,若能采取措施降低底板附近地基土体的粘聚力,则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后续减阻措施的应用设定了重点。
[0083] 理论分析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根据所提方法计算得到的旧框架桥底板与土体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μ急剧减小。因此,只要增加土体的含水量,就可大大降低综合摩擦系数μ,为解决旧框架桥顶出施工过程中初始顶力过大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0084] 上述的参考文献1‑3分别为:
[0085] 1.陈海明,班凤其,刘小伟.: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c、Ф值与含水量ω的关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736‑739。
[0086] 2.曹晓毅:含水量和应力状态对晋西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
[0087] 3.赵蕊,,左双英,,王嵩等:不同含水量贵阳重塑红黏土三轴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42(5):90‑95。
[0088] 实施例2:
[0089] 本发明还提出了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90] D1、加固既有铁路线路架空,于旧框架桥两侧土体放坡开挖;破碎、移除旧框架桥内部及两端的原路面结构,直至露出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顶面;开挖、并且至少移除旧框架桥顶程范围的地基土体,使四周地基顶面低于旧框架桥混凝土底板底面;通常采用D型便梁6加固铁路轨道7,D型便梁6两端作用在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上,条形基础由人工挖孔桩支撑。即旧框架桥顶出施工前,框架桥两端、两侧、上部的土体均已挖除,旧框架桥不再承担铁路荷载上。
[0091] D2、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移除底板四周下方的边缘处土体,用于降低底板与原状土之间的胶结与粘滞力;
[0092] D3、在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并插入相应匹配的塑料空心喷管,喷管与钻孔之间用工程胶密封,使喷管与混凝土板之间不会漏水、漏气,喷管底部深入地基;如图9所示。
[0093] D4、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如图9所示;
[0094] D5、对旧框架桥底板处经过注水浸泡的土体取样开展直剪实验,确定土体的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φ,并代入公式 中计算摩擦系数μ;
[0095] 若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大于0.40时,则重复D4所述的操作;直至计算得到的计算摩擦系数μ不大于0.40后,各喷管顶部再逐个通过软管与高压注浆机相连,通过高压注浆机向喷管内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循环、交替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2~3遍,每遍间隔1~2h;
[0096] D6、在上述各工序的同时,在旧框架桥后方制作简易后背,布置顶力设备,注入减阻泥浆结束后即可实施顶出作业。整个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10所示。
[0097] 作为本发明可选地实施方式,在沿旧框架桥底板四周向内部凿除土体时,移除所述底板四周下方向内部延伸至少10cm范围的土体。
[0098] 作为本发明可选地实施方式,在旧框架桥底板上均匀钻孔时,钻得的所述孔径2~4cm。
[0099] 作为本发明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喷管底部深入地基土的长度不小于1.0cm。
[0100] 作为本发明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依次向喷管中注入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0101]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软管与空压机相连,通过空压机向喷管内注入高压空气,空气压入旧框架桥底板的原状土中形成不规则分布的系列裂隙通道,为后续注入液体预先开拓通道,循环、交替注入空气2~3遍;
[0102] 各喷管顶部逐个通过连接管11(采用软管)与水压泵12相连,通过水压泵12向喷管内注入高压水流,循环、交替注入水2~3遍,每遍间隔4~6h,最终使底板下方厚度10~20cm土体的含水量大于液限。
[0103] 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0所示,所提施工工艺具有下列优点:
[0104] 所提施工工艺利用增加地基土含水量可有效降低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特性,通过钻孔向底板下方土体循环、交替注水多遍,达到减小综合摩擦系数μ的目的,最终使所需顶力非常小,为顶出施工提供前提条件。
[0105] 所提施工工艺中,在框架桥底板进行钻孔、高压注入空气、高压注入水流、高压注入膨润土减阻泥浆,设备简单,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具备可行性。
[0106] 所提多个工序是同步进行的,包括前期准备在内的所提旧框架桥顶出施工方法整体工期可在3天内完成,施工工期短。且旧框架桥顶进作业可与新框架桥的预制、顶进作业同步进行,故旧框架桥顶出作业不会增加整个工程的总工期。
[0107] 本发明的创新思路,是根据实际旧框架桥拆除工程的重难点、局限性进行创新、反思得到的,使旧框架桥的拆除施工工期短,造价低,施工安全性高
[0108]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