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

申请号 CN202410088505.1 申请日 2024-01-22 公开(公告)号 CN117966580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3
申请人 苏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雷大根; 张亚东; 徐伟; 吴玉标; 陈锐; 侯宝林; 沈海彬;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 桥梁 建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该桥梁衔接结构包括原有桥梁、外接桥梁、第一弹性衔接组件、承托结构和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原有桥梁包括相互固接的桥梁本体和衔接悬臂板。外接桥梁包括相互固接的外接桥本体和外伸 牛 腿,外接桥本体侧接于原有桥梁,外伸牛腿支承于衔接悬臂板在Z方向的下方。第一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外伸牛腿和衔接悬臂板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承托结构支承于原有桥梁下方。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承托结构和原有桥梁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该桥梁衔接结构能够在原有桥梁和外接桥梁之间利用平交口形式进行连接,解决原有桥梁和外接桥梁之间衔接线路迂回问题,降低土地占用率。
权利要求

1.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有桥梁(100),包括桥梁本体(110)和衔接悬臂板(120),所述衔接悬臂板(120)固接于所述桥梁本体(110)端部;
外接桥梁(200),包括外接桥本体(210)和外伸腿(220),所述外伸牛腿(220)固接于所述外接桥本体(210),所述外接桥本体(210)侧接于所述原有桥梁(100),所述外伸牛腿(220)支承于所述衔接悬臂板(120)在Z方向上的下方;
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夹设于所述外伸牛腿(220)和所述衔接悬臂板(120)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
承托结构(400),支承于所述原有桥梁(100)下方;
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夹设于所述承托结构(400)和所述原有桥梁(100)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
Z方向平行于重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包括第一弹性垫板(310)和多个第一弹性板片(320),所述第一弹性垫板(310)位于所述外伸牛腿(220)上,多个所述第一弹性板片(320)间隔布置,均夹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垫板(310)和所述衔接悬臂板(120)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包括第二弹性垫板(510)和多个第二弹性板片(520),所述第二弹性垫板(510)位于所述承托结构(400)上,多个所述第二弹性板片(520)间隔布置,均夹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垫板(510)和所述原有桥梁(1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还包括多个第一间隔弹性件(330),相邻所述第一弹性板片(320)之间夹设有所述第一间隔弹性件(330);
所述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还包括多个第二间隔弹性件,相邻所述第二弹性板片(520)之间夹设有所述第二间隔弹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悬臂板(120)的端部和所述外接桥本体(210)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形成伸缩缝(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本体(110)为多个,多个所述桥梁本体(110)依次对接,衔接于所述外接桥梁(200)的所述桥梁本体(110)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衔接悬臂板(120);
相邻两个所述桥梁本体(110)相互正对的端部分别设置中间悬臂板(130),所述承托结构(400)支承于相衔接的两个所述中间悬臂板(130)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结构(400)包括实心板梁(410)和承托柱(420),所述实心板梁(410)支承于所述原有桥梁(100)下方,所述承托柱(420)沿Z方向布置,并固连于所述实心板梁(410)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板梁(410)沿X方向分节段设置,形成多个节段梁(411),相邻两个所述节段梁(411)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沉降缝(20);
X方向平行于所述原有桥梁(100)的延伸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有桥梁(100)还包括第一桥面层(140)和第一桥梁铺装层(150),所述第一桥面防水层(140)铺设于所述桥梁本体(110)和所述衔接悬臂板(120)上,所述第一桥梁铺装层(150)铺设于所述第一桥面防水层(140)背离所述桥梁本体(110)的一侧;
所述外接桥梁(200)还包括第二桥面防水层(230)和第二桥梁铺装层(240),所述第二桥面防水层(230)铺设于所述外接桥本体(210),所述第二桥梁铺装层(240)铺设于所述第二桥面防水层(230)背离所述外接桥本体(210)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桥梁(200)还包括支承结构(250),所述支承结构(250)沿Z方向布置,支承于所述外接桥本体(210)的下方。
10.接线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

说明书全文

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

背景技术

[0002]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新建桥梁以接入既有主线高架桥梁,形成互通。现有的新建桥梁通常利用道桥的形式接入主线高架桥梁,形成互通式立交桥。上述连接方式存在如下缺点:
[0003] 首先,现有的互通式立交桥体积庞大,对于土地资源的占用率过大,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且会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0004] 其次,现有互通式立交桥,其衔接线路迂回较长,且为了顺利实现顺接既有主线高架桥梁,常需要设置多条旋转迂回的匝道桥,造成人行和公共交通不便利的问题;
[0005] 再次,现有互通式立交桥由于体积庞大、占用面积大、衔接线路长且立体交叉复杂,导致其施工困难,工期长,造价高且运营维护成本高。
[0006] 因此,亟需一种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衔接结构,该桥梁衔接结构能够在原有桥梁和外接桥梁之间利用平交口形式进行连接,解决原有桥梁和外接桥梁之间的衔接线路迂回问题,降低土地占用率,降低施工难度和造价。
[0008]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 桥梁衔接结构,包括:
[0010] 原有桥梁,包括桥梁本体和衔接悬臂板,所述衔接悬臂板固接于所述桥梁本体端部;
[0011] 外接桥梁,包括外接桥本体和外伸腿,所述外伸牛腿固接于所述外接桥本体,所述外接桥本体侧接于所述原有桥梁,所述外伸牛腿支承于所述衔接悬臂板在Z方向上的下方;
[0012] 第一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所述外伸牛腿和所述衔接悬臂板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
[0013] 承托结构,支承于所述原有桥梁下方;
[0014] 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所述承托结构和所述原有桥梁之间,在Z方向和上具有弹性;
[0015] Z方向平行于重方向。
[0016]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衔接组件包括第一弹性垫板和多个第一弹性板片,所述第一弹性垫板位于所述外伸牛腿上,多个所述第一弹性板片间隔布置,均夹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垫板和所述衔接悬臂板之间;
[0017] 所述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包括第二弹性垫板和多个第二弹性板片,所述第二弹性垫板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上,多个所述第二弹性板片间隔布置,均夹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垫板和所述原有桥梁之间。
[0018]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衔接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间隔弹性件,相邻所述第一弹性板片之间夹设有所述第一间隔弹性件;
[0019] 所述第二弹性衔接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间隔弹性件,相邻所述第二弹性板片之间夹设有所述第二间隔弹性件。
[0020]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衔接悬臂板的端部和所述外伸牛腿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形成伸缩缝。
[0021]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桥梁本体为多个,多个所述桥梁本体依次对接,衔接于所述外接桥梁的所述桥梁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衔接悬臂板;
[0022] 相邻两个所述桥梁本体相互正对的端部分别设置中间悬臂板,所述承托结构支承于相衔接的两个所述中间悬臂板的下方。
[0023]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承托结构包括实心板梁和承托柱,所述实心板梁支承于所述原有桥梁下方,所述承托柱沿Z方向布置,并固连于所述实心板梁底部。
[0024]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实心板梁沿X方向分节段设置,形成多个节段梁,相邻两个所述节段梁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沉降缝;
[0025] X方向平行于所述原有桥梁的延伸方向。
[0026]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原有桥梁还包括第一桥面层和第一桥梁铺装层,所述第一桥面防水层铺设于所述桥梁本体和所述衔接悬臂板上,所述第一桥梁铺装层铺设于所述第一桥面防水层背离所述桥梁本体的一侧;
[0027] 所述外接桥梁还包括第二桥面防水层和第二桥梁铺装层,所述第二桥面防水层铺设于所述外接桥本体,所述第二桥梁铺装层铺设于所述第二桥面防水层背离所述外接桥本体的一侧。
[0028]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外接桥梁还包括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沿Z方向布置,支承于所述外接桥本体的下方。
[002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桥,所述接线桥包括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桥梁衔接结构。
[0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1] 本发明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包括原有桥梁、外接桥梁、第一弹性衔接组件、承托结构以及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原有桥梁包括桥梁本体和衔接悬臂板,该衔接悬臂板固接于该桥梁本体端部;外接桥梁包括外接桥本体和外伸牛腿,该外伸牛腿固接于该外接桥本体,该外接桥本体侧接于该原有桥梁,该外伸牛腿支承于该衔接悬臂板在Z方向上的下方。也就是说,通过该衔接悬臂板和外伸牛腿之间的搭接,原有桥梁和外接桥梁能够形成拼接关系。第一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该外伸牛腿和该衔接悬臂板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也就是说,通过该第一弹性衔接组件,能够在外伸牛腿和衔接悬臂板之间形成缓冲,防止原有桥梁在此处的受力体系发生突变,导致衔接悬臂板根部弯矩增大,产生裂纹的问题。承托结构支承于该原有桥梁下方。也就是说,该承托结构能够对原有桥梁的结构安全性进行保证。第二弹性衔接组件夹设于该承托结构和该原有桥梁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也就是说,通过该第二弹性衔接组件,能够在原有桥梁和承托结构之间形成缓冲,防止原有桥梁在对应设置承托结构位置的受力体系发生突变的问题。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是图1中结构标记为A的局部放大图;
[0034] 图3是图1中结构标记为B的局部放大图;
[0035] 图4是图1中结构标记为C的局部放大图;
[0036]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透视图;
[0037]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衔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8] 图中:
[0039] 10、伸缩缝;20、沉降缝;
[0040] 100、原有桥梁;110、桥梁本体;120、衔接悬臂板;130、中间悬臂板;140、第一桥面防水层;150、第一桥梁铺装层;160、加固材料;170、第一人行弯道;
[0041] 200、外接桥梁;210、外接桥本体;211、端横梁;220、外伸牛腿;230、第二桥面防水层;240、第二桥梁铺装层;250、支承结构;251、支座;252、墩柱;253、承台;254、桩基;270、第二人行弯道;
[0042] 300、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10、第一弹性垫板;320、第一弹性板片;330、第一间隔弹性件;
[0043] 400、承托结构;410、实心板梁;411、节段梁;420、承托柱;
[0044] 500、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10、第二弹性垫板;520、第二弹性板片;
[0045] 600、伸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4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9]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桥梁衔接结构及接线桥。该接线桥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
[0051]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图1中结构标记为A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图1中结构标记为B的局部放大图;
[0052] 图4示出图1中结构标记为C的局部放大图;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桥梁衔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透视图。参照图1‑图5,该桥梁衔接结构包括原有桥梁100、外接桥梁200、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承托结构400以及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其中,X方向平行于该原有桥梁100的延伸方向,Y方向平行于该原有桥梁100的宽度方向,Z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
[0053] 具体地,该原有桥梁100包括桥梁本体110和衔接悬臂板120,该衔接悬臂板120固接于该桥梁本体110端部。外接桥梁200包括外接桥本体210和外伸牛腿220,该外伸牛腿220固接于该外接桥本体210,该外接桥本体210侧接于该原有桥梁100,该外伸牛腿220支承于该衔接悬臂板120在Z方向上的下方。通过上述衔接悬臂板120和外伸牛腿220之间的搭接,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能够形成拼接关系,利用平交口形式进行连接,解决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之间的衔接线路迂回问题。
[0054] 再为具体地,该桥梁本体110为多个,多个桥梁本体110依次对接,衔接于该外接桥梁200的桥梁本体110的一端设置有该衔接悬臂板120。相邻两个该桥梁本体110相互正对的端部分别设置中间悬臂板130,该承托结构400支承于相衔接的两个该中间悬臂板130的下方,如图1所示。
[0055] 更为具体地,该衔接悬臂板120的端部和该外伸牛腿220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形成伸缩缝10,如图3所示。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之间能够正常伸缩变形,保证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两者的沉降互不干扰。
[0056] 继续参照图2‑图4,该原有桥梁100还包括第一桥面防水层140和第一桥梁铺装层150。该第一桥面防水层140铺设于该桥梁本体11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上,该第一桥梁铺装层150铺设于该第一桥面防水层140背离该桥梁本体110的一侧。该外接桥梁200还包括第二桥面防水层230和第二桥梁铺装层240,该第二桥面防水层230铺设于该外接桥本体210,该第二桥梁铺装层240铺设于该第二桥面防水层230背离该外接桥本体210的一侧。
[0057] 具体地,该桥梁衔接结构还包括伸缩装置600。该伸缩装置600设置于该第一桥面防水层140和该第一桥梁铺装层150的端部与该第二桥面防水层230和该第二桥梁铺装层240的端部之间。该伸缩装置600具体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明缝伸缩装置或隐藏式无缝伸缩装置,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0058] 再为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4,在该原有桥梁100中,在桥梁本体110和衔接悬臂板120的衔接部位,以及在桥梁本体110和中间悬臂板130的衔接部位分别利用加固材料160进行加固处理,以此增加衔接悬臂板120和中间悬臂板130的强度。该加固材料160可以为纤维材料或加固胶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0059] 更为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5,该外接桥本体210端部为端横梁211,端横梁211的宽度不小于外接桥本体210的宽度,以此保证端横梁211的承托性和其与外接桥本体210的连接可靠性。该外伸牛腿220刚性连接于端横梁211远离外接桥本体210的端部,以此提高外伸牛腿220的承托能力。
[0060] 继续参照图1,该外接桥梁200还包括支承结构250,该支承结构250沿Z方向布置,支承于该端横梁211的下方。通过该支承结构250,能够保证外接桥梁200的支承性和稳定性。该支承结构250具体包括在Z方向上依次连接的支座251、墩柱252、承台253以及桩基254,该支座251直接支承于端横梁211的底部,以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承。
[0061] 再为具体地,参照图5,该原有桥梁100还包括第一人行弯道170,该外接桥梁200还包括第二人行弯道270。该第一人行弯道170设置于第一桥梁铺装层150的上方,该第二人行弯道270设置于第二桥梁铺装层240的上方,该第一人行弯道170平顺衔接于该第二人行弯道270。
[0062]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衔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图4以及图6,该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夹设于该外伸牛腿22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能够在外伸牛腿22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之间形成缓冲,将外伸牛腿22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的直接接触转化为被动承托,保证原有桥梁100原有受力体系不被破坏。由于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之间为平交衔接,外伸牛腿220对衔接悬臂板120本身就会产生压力,且外接桥梁200通行车辆和行人时,势必会对衔接悬臂板120产生叠加影响,使衔接悬臂板120的挠度过大,即其根部弯矩增大,致使原有桥梁100产生裂缝。上述被动承托的方案能够解决原有桥梁100和外接桥梁200平交衔接时,变形不协调的问题,使原有桥梁100的抗弯承载能力、抗剪承载能力以及变形均能满足要求。
[0063] 具体地,该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包括第一弹性垫板310和多个第一弹性板片320。该第一弹性垫板310位于该外伸牛腿220上,多个该第一弹性板片320沿X方向间隔布置,均夹设于该第一弹性垫板31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之间。第一弹性垫板310能够在Z方向上留有一定的压缩空间。
[0064] 再为具体地,该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还包括多个第一间隔弹性件330。多个第一间隔弹性件330夹设于第一弹性垫板310和该衔接悬臂板120之间,相邻该第一弹性板片320之间夹设有该第一间隔弹性件33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板片320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该第一弹性垫板310和第一间隔弹性件330采用泡沫材质制成。且第一弹性板片320和第一间隔弹性件330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弹性垫板310。
[006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板片320的形状、厚度和布置间距,以及第一弹性垫板310的形状和厚度均可根据衔接悬臂板120的受力情况以及现场施工条件按需选择,使第一弹性衔接组件300能够有更多组合从而解决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实际问题。
[0066] 继续参照图1,该承托结构400支承于该原有桥梁100下方,位于相邻的两个中间悬臂板130对接处的下方,包括实心板梁410和承托柱420。该实心板梁410平行于X方向设置,支承于该两个中间悬臂板130对接下方,该承托柱420沿Z方向布置,并固连于该实心板梁410底部,以对实心板梁410形成支承。
[0067] 具体地,该实心板梁410沿X方向分节段设置,形成多个节段梁411,相邻两个该节段梁411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沉降缝20,如图5所示。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承托结构400不均匀沉降带给原有桥梁100的不利影响。
[0068] 再为具体地,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夹设于该实心板梁410和相邻的两个中间悬臂板130对接处底部之间,在Z方向上具有弹性。通过上述设置,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能够在形成缓冲,将中间悬臂板130和实心板梁410之间中间悬臂板130和实心板梁410的直接接触转化为被动承托,保证原有桥梁100的原有受力体系不被破坏。上述被动承托的方案能够解决两个中间悬臂板130对接处变形不协调的问题,提升原有桥梁100的抗弯承载能力和抗剪承载能力,并使其变形能够满足要求。
[0069] 更为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4,该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包括第二弹性垫板510和多个第二弹性板片520。该第二弹性垫板510位于该承托结构400上,多个该第二弹性板片520沿X方向间隔布置,均夹设于该第二弹性垫板510和相邻的两个中间悬臂板130的对接处底部之间。第二弹性垫板510能够在Z方向上留有一定的压缩空间。
[0070] 更为具体地,该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还包括多个第二间隔弹性件(图未示),相邻该第二弹性板片520之间夹设有该第二间隔弹性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弹性板片520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该第二弹性垫板510和第二间隔弹性件采用泡沫材质制成。且第二弹性板片520和第二间隔弹性件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二弹性垫板510。
[007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性板片520的形状、厚度和布置间距,以及第二弹性垫板510的形状和厚度均可根据中间悬臂板130的受力情况以及现场施工条件按需选择,使第二弹性衔接组件500能够有更多组合从而解决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实际问题。
[0072]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