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过渡结构

申请号 CN202311497139.7 申请日 2023-11-10 公开(公告)号 CN117513136A 公开(公告)日 2024-02-06
申请人 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志良; 殷刘帅; 杨煌伟; 吕松林; 章天成;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公路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公路 桥梁 过渡结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 沥青 混凝土 面层 、搭板、 钢 筋混凝土板、 水 泥稳定碎石底 基层 、 水泥 稳定碎石挤密桩、特别 压实 区和普通压实区,搭板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上, 钢筋 混凝土 板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特别压实区设置于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的周侧,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一体结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设置在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之间,三者同时沉降,减少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通过排水结构将雨水及时排走,减少了雨水对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沉降差异的影响。
权利要求

1.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沥青混凝土面层(1)、搭板(2)、筋混凝土板(3)、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特别压实区(6)和普通压实区(7),所述搭板(2)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100)上,钢筋混凝土板(3)靠近所述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8),所述特别压实区(6)设置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的周侧,所述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和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为一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面层、粘层、下面层和防水粘接层,所述上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所述粘层为改性乳化沥青层,所述下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所述防水粘接层包括改性沥青层和预拌碎石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板(3)的下部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8)包括三维复合排水网(81)、砂砾层(82)、防渗土工布层(83)和透水管(84),所述防渗土工布层(83)铺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所述三维复合排水网(81)位于所述容纳槽的顶部,所述砂砾层(82)位于所述三维复合排水网(81)和所述防渗土工布层(83)之间,所述透水管(84)位于所述容纳槽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84)为软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土工布层(83)延伸至所述搭板(2)和所述钢筋混凝土板(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板(2)由混凝土制备而成,所述搭板(2)内设置有钢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板(2)与所述桥梁结构的桥面铺装层(200)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面铺装层(200)与所述桥梁台背(100)之间设置有桥梁板(300),所述桥梁板(300)与所述桥梁台背(100)之间设置有支座(4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台背(100)的底部设置有承台(500),所述承台(500)的底部设置有桥桩(600)。

说明书全文

公路桥梁过渡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公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桥梁过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桥头跳车是由于桥梁及桥后道路两者产生差异沉降而使路面纵坡出现台阶引起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在高速公路中由于车速较快,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有不均匀沉降,施工完成后,桥梁与道路均会发生沉降,但两者的沉降量有很大差异,道路的沉降量远大于桥梁的沉降量,形成错台,导致行车时发生桥头跳车。
[0003] 综合分析,造成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均匀沉降,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主要在于:与桥头相接处道路承载不足,相接处排不畅,雨水对桥头引道路面及路基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能够减少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0005]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搭板、筋混凝土板、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特别压实区和普通压实区,所述搭板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上,钢筋混凝土板靠近所述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所述特别压实区设置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的周侧,所述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和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一体结构。
[0007]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面层、粘层、下面层和防水粘接层,所述上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所述粘层为改性乳化沥青层,所述下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所述防水粘接层包括改性沥青层和预拌碎石层。
[0008]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板的下部设置有加强筋。
[0009]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排水结构包括三维复合排水网、砂砾层、防渗土工布层和透水管,所述防渗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所述三维复合排水网位于所述容纳槽的顶部,所述砂砾层位于所述三维复合排水网和所述防渗土工布层之间,所述透水管位于所述容纳槽的底部。
[0010]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透水管为软管。
[0011]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防渗土工布层延伸至所述搭板和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之间。
[0012]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搭板由混凝土制备而成,所述搭板内设置有钢筋。
[0013]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搭板与所述桥梁结构的桥面铺装层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
[0014]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桥面铺装层与所述桥梁台背之间设置有桥梁板,所述桥梁板与所述桥梁台背之间设置有支座。
[0015] 作为本发明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可选方案,所述桥梁台背的底部设置有承台,所述承台的底部设置有桥桩。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7] 本发明提供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设置在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之间,三者同时沉降,减少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沥青混凝土面层、搭板、钢筋混凝土板、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特别压实区和普通压实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由于搭板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上,即使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产生沉降,也可以通过搭板使车辆平稳通过,还可以有效减缓车辆和桥梁结构所受的冲击作用,由于钢筋混凝土板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通过排水结构将雨水及时排走,减少了雨水对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沉降差异的影响,由于特别压实区设置于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的周侧,提高了整个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承载能力,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在结构上为一个整体,可以共同承受上部荷载,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施工简便。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搭板、钢筋混凝土板和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
[0023] 1、沥青混凝土面层;2、搭板;3、钢筋混凝土板;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6、特别压实区;7、普通压实区;8、排水结构;9、伸缩装置;
[0024] 81、三维复合排水网;82、砂砾层;83、防渗土工布层;84、透水管;
[0025] 100、桥梁台背;200、桥面铺装层;300、桥梁板;400、支座;500、承台;600、桥桩;700、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2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9]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该公路桥梁过渡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沥青混凝土面层1、搭板2、钢筋混凝土板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特别压实区6和普通压实区7,搭板2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100上,钢筋混凝土板3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8,特别压实区6设置于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的周侧,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为一体结构。
[0030] 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设置在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之间,三者同时沉降,减少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沥青混凝土面层1、搭板2、钢筋混凝土板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特别压实区6和普通压实区7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由于搭板2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100上,即使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产生沉降,也可以通过搭板2使车辆平稳通过,还可以有效减缓车辆和桥梁结构所受的冲击作用,由于钢筋混凝土板3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8,通过排水结构8将雨水及时排走,减少了雨水对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沉降差异的影响,由于特别压实区6设置于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的周侧,提高了整个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承载能力,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在结构上为一个整体,可以共同承受上部荷载,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施工简便。
[0031] 沥青混凝土面层1可以与桥梁结构采用相同的铺装,可选地,沥青混凝土面层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面层、粘层、下面层和防水粘接层,上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粘层为改性乳化沥青层,下面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防水粘接层包括改性沥青层和预拌碎石层。改性沥青是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制成的沥青结合料。改性乳化沥青是在制作乳化沥青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成品。上面层的混合料最大颗粒可以是13mm,下面层的混合料最大颗粒可以是10mm。
[0032] 可选地,钢筋混凝土板3的下部设置有加强筋。设置钢筋混凝土板3的作用是防止未搁置在桥梁台背100部位的搭板2产生沉降,防止搭板2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沉降,从而造成路面破坏,同时也防止桥背处搭板2上翘。钢筋混凝土板3的上部也可以设置加强筋,为可选项。
[0033] 可选地,排水结构8包括三维复合排水网81、砂砾层82、防渗土工布层83和透水管84,防渗土工布层83铺设于容纳槽的内壁,三维复合排水网81位于容纳槽的顶部,砂砾层82位于三维复合排水网81和防渗土工布层83之间,透水管84位于容纳槽的底部。三维复合排水网81能够迅速地排出水流且自身还有一个孔隙维护系统,能在高荷载下阻断毛细水。同时,三维复合排水网81还能起到隔离和地基加固作用。通过砂砾层82的砂砾之间空隙将水流排除,同时,即使水结了,该空隙也有膨胀的空间,不会把混凝土路面涨坏。此处防渗土工布层83应采用两布一膜复合,经编土工膜厚度1.8‑2.2mm,纵向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
5cm,纵向伸长率不大于28%,圆球顶破强度>2.5KN。其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至透水管84,通过透水管84将水流排除道路结构,防止雨水破坏道路结构。
[0034] 为了防止冬季水流结冰膨胀破坏排水管,可选地,透水管84为软管。为提高排水能力,可选地,防渗土工布层83延伸至搭板2和钢筋混凝土板3之间。可选地,搭板2由混凝土制备而成,搭板2内设置有钢筋,从而减少由于长时间桥梁台背100与填土的相对沉降引起的桥梁台背100与道路交界处附近的凹凸不平,由于搭板2的一段固定在桥梁台背100上,哪怕桥头和道路之间产生沉降,也可以通过搭板2使车辆平稳通过。同时搭板2可以有效地减缓车辆和桥梁台背100所受的冲击作用。
[0035] 为避免破坏桥梁结构,可选地,搭板2与桥梁结构的桥面铺装层200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9。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可选地,桥面铺装层200与桥梁台背100之间设置有桥梁板300,桥梁板300与桥梁台背100之间设置有支座400。为进一步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可选地,桥梁台背100的底部设置有承台500,承台500的底部设置有桥桩600。
[0036] 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周围为特别压实区6,此处应分层回填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6%,且在压实土中可适量掺入水泥。水泥稳定碎石拌和材料夯填入孔后,水泥浆充分填充碎石骨料孔隙,形成贫耐桩体,产生强度,桩外围水泥浆向周围土扩散,使部分周围土固结,相对扩大了桩径,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还具有少开挖土方、成孔简单、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廉等特点。此处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应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上部荷载。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和沥青混凝土面层1之间也可以设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00,节约造价,两种成型方式均应采用振动成型。道路中心线为横向道路最高点,主要是为了路面及排水管的排水,边坡采用一级放坡,边坡坡率为1:1.5,防止雨水冲刷坡面,在排水管出口下方应设置U型排水沟。
[0037] 本实施例提供的公路桥梁过渡结构设置在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之间,三者同时沉降,减少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沥青混凝土面层1、搭板2、钢筋混凝土板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特别压实区6和普通压实区7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由于搭板2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搭设在桥梁台背100上,即使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产生沉降,也可以通过搭板2使车辆平稳通过,还可以有效减缓车辆和桥梁结构所受的冲击作用,由于钢筋混凝土板3靠近桥梁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置有排水结构8,通过排水结构8将雨水及时排走,减少了雨水对桥梁结构和公路结构沉降差异的影响,由于特别压实区6设置于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的周侧,提高了整个公路桥梁过渡结构的承载能力,水泥稳定碎石挤密桩5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在结构上为一个整体,可以共同承受上部荷载,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施工简便。
[0038]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