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211470575.0 申请日 2022-11-25 公开(公告)号 CN115748418A 公开(公告)日 2023-03-07
申请人 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汤序霖; 何炳泉; 黄狄昉; 莫莉; 吴本刚; 叶嘉彬; 黄少腾; 文伟灿;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森林栈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首先在施工线路的一侧设置施工便桥,施工便桥包括第一桥体和沿施工路线布置的 支撑 架,支撑架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一支护结构,支撑架的上端均连接第一桥体;然后施工森林栈道;在森林栈道施工完毕后将第一桥体从支撑架上拆除;然后将支撑架从中部切断,不需要从山体中拔出支撑架,采用切断的方式便于支撑架的拆除;而且支撑架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形成永久支护,起到了对森林栈道施工后的永久支护,因此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还降低了支护结构的施工量,缩短了森林栈道的整体施工周期。
权利要求

1.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森林栈道(1)的施工路线沿山坡(2)的一侧布设,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所述施工线路的一侧设置施工便桥(3),所述施工便桥(3)包括第一桥体(31)和沿所述施工路线布置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架(32)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一支护结构,所述支撑架(32)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桥体(31);
步骤S2、施工所述森林栈道(1);
步骤S3、将所述第一桥体(31)从所述支撑架(32)上拆除;
步骤S4、将所述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使得所述支撑架(32)插入所述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2)包括多个平间隔布置的支撑腿(321),各支撑腿(321)均为管,所述步骤S1中,将各所述钢管的下端插入所述山体后,向各所述钢管中注入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后,在所述山体位于所述支撑架(32)上方的位置覆盖绿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利用管桩切割机切断所述支撑架(3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体(31)设置在所述山坡(2)的低地势处,所述施工便桥(3)包括设置在所述山坡(2)的高地势处的第二桥体(34);所述第二桥体(34)的下端抵接在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所述第二桥体(34)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桥体(31)的端部拼接形成所述施工便桥(3)的桥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便桥(3)包括插设在所述山坡(2)的高地势处的钢板桩(33),所述钢板桩(33)设置在所述第二桥体(34)与所述森林栈道(1)之间,所述钢板桩(33)的下部插设在所述山体中形成第二支护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33)的上部凸出于所述山体的上端并形成挡止部,所述挡止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桥体(34)向靠近所述森林栈道(1)的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将所述第二桥体(34)从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去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将所述挡止部切除,使得所述钢板桩(33)插入所述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34)包括多个预制钢箱板,各所述预制钢箱板依次拼合放置在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

说明书全文

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森林栈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森林栈道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森林栈道的建设需要在山脉和森林中建设能够供人行走或车辆通行的高架道路,森林栈道不仅是景观的联系纽带,同时由于自身的蜿蜒曲折与跌宕起伏而带给游人不同的视觉与休憩体验,营造出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象。森林栈道作为游客行进的通道,对游客而言,不仅便于游客行进至各个景点,具有具体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备观赏价值与艺术性,是景观观赏的驱动者和衔接桥梁,游客在森林栈道上行进,从而观察景观的层次变化,能够让游客更加真切地感知景观美。
[0003] 森林栈道多建设在山区地带,建设森林栈道过程中,为便于在山林中运输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需要在森林栈道的一侧设置沿森林栈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施工便桥。如图1所示,现有的施工便桥包括支撑架和结构桥面200,支撑架由多个沿森林栈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钢管桩100和用于连接各个钢管桩100的连接杆组成,各钢管桩100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从而保证支撑结构的稳定,森林栈道施工完毕后,将钢结构桥面200从钢管桩100上拆除后,再将支撑架上的连接杆拆除,然后将各个钢管桩从山体中拔出并移走。另外,在森林栈道处在山坡的一侧时,为保证森林栈道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并降低附近山体滑坡对森林栈道的影响,在森林栈道修筑前或森林栈道修筑完成后还需要在森林栈道外侧的土体中插设支护桩或支护板,形成边坡支护结构。
[0004] 钢管桩的拔出过程和和边坡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均需要较大的施工量,导致森林栈道的施工周期较长。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森林栈道的边坡防护结构的施工和钢管桩的拔除均需要较大的施工量,导致森林栈道的整体施工周期较长。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森林栈道施工方法,森林栈道的施工路线沿山坡的一侧布设,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S1、在所述施工线路的一侧设置施工便桥,所述施工便桥包括第一桥体和沿所述施工路线布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一支护结构,所述支撑架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桥体;
[0008] 步骤S2、施工所述森林栈道;
[0009] 步骤S3、将所述第一桥体从所述支撑架上拆除;
[0010] 步骤S4、将所述支撑架从中部切断,使得所述支撑架插入所述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
[001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平间隔布置的支撑腿,各支撑腿均为钢管,所述步骤S1中,将各所述钢管的下端插入所述山体后,向各所述钢管中注入混凝土
[001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支撑架从中部切断后,在所述山体位于所述支撑架上方的位置覆盖绿植。
[0013]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4中,利用管桩切割机切断所述支撑架。
[0014]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桥体设置在所述山坡的低地势处,所述施工便桥包括设置在所述山坡的高地势处的第二桥体;所述第二桥体的下端抵接在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所述第二桥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桥体(31)的端部拼接形成所述施工便桥的桥面。
[001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施工便桥包括插设在所述山坡的高地势处的钢板桩,所述钢板桩设置在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森林栈道之间,所述钢板桩的下部插设在所述山体中形成第二支护结构。
[0016]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钢板桩的上部凸出于所述山体的上端并形成挡止部,所述挡止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桥体向靠近所述森林栈道的方向滑动。
[0017]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3包括,将所述第二桥体从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去除。
[0018]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4包括,将所述挡止部切除,使得所述钢板桩插入所述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
[0019]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桥体包括多个预制钢箱板,各所述预制钢箱板依次拼合放置在所述高地势处的上端。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 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首先在施工线路的一侧设置施工便桥,施工便桥包括第一桥体和沿施工路线布置的支撑架,支撑架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一支护结构,支撑架的上端均连接第一桥体;然后施工森林栈道;在森林栈道施工完毕后将第一桥体从支撑架上拆除;然后将支撑架从中部切断,不需要从山体中拔出支撑架,采用切断的方式便于支撑架的拆除;而且支撑架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所述山体中,形成永久支护,起到了对森林栈道施工后的永久支护,因此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还降低了支护结构的施工量,缩短了森林栈道的整体施工周期。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现有施工便桥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的森林栈道的低地势处的施工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发明的施工便桥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发明的森林栈道高地势处的施工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的森林栈道在施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第一桥体的横向截面视图;
[0028] 图7为第一桥体的纵向截面视图;
[0029] 图中,100、钢管桩;200、钢结构桥面;1、森林栈道;2、山坡;3、施工便桥;31、第一桥体;32、支撑架;321、支撑腿;322、水平支撑杆;323、倾斜支撑杆;33、钢板桩;34、第二桥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32]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的优选实施例,森林栈道1的施工路线沿山坡2的一侧布设,包括以下步骤:
[0033] 步骤S1、在施工线路的一侧设置施工便桥3,施工便桥3包括第一桥体31和沿施工路线布置的支撑架32,支撑架32的下端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一支护结构,支撑架32的上端连接第一桥体31;
[0034] 步骤S2、施工森林栈道1;
[0035] 步骤S3、将第一桥体31从支撑架32上拆除;
[0036] 步骤S4、将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使得支撑架32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山体中。
[0037] 具体的,在森林栈道1施工完毕后将第一桥体31从各支撑架32上拆除;然后将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不需要从山体2中拔出支撑架32,采用切断的方式便于支撑架32的拆除;而且支撑架32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山体2中,形成永久支护,起到了对森林栈道1施工后的永久支护,因此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还降低了支护结构的施工量,缩短了森林栈道的整体施工周期。而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支撑架32的竖向与水平承载能,在满足施工便桥竖向承载需求的同时兼顾了大坡度边坡支护的作用,避免了在空间狭小的山林地区进行大规模施工。
[0038] 具体的,第一桥体3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撑梁、工字钢和耐磨层,支撑梁设置在各支撑架32的上端。为保证各个支撑架2所形成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如图6、图7所示,支撑架包括多个水平间隔布置的支撑腿321、多个水平支撑杆321和多个倾斜支撑杆322,水平支撑杆321和倾斜支撑杆322焊接在相邻的两个支撑腿321之间。各支撑腿321均为钢管,步骤S1中,将各钢管的下端插入山体后,向各钢管中注入混凝土。向钢管中注入混凝土能够提高钢管的整体强度,保证钢管对第一桥体31的支撑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钢管的桩径。步骤S4中,利用管桩切割机切断支撑架32。管桩切割机的结构小巧,便于在山区运输的使用,避免了在空间狭小的山林地区进行大规模施工。支撑架上部切割掉的部分能够再次焊接钢管,实现重复利用。
[0039] 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山体的地质情况设置支撑腿321的间隔距离,支撑腿321的间隔较大时,步骤S1中还包括,在山体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腿321之间的位置处插设挡护件,各挡护件的上端均低于山体的上端面。具体的,各挡护件均为沿第一桥体31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挡板。挡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保证森林栈道的安全牢固。
[0040] 本实施例中,第一桥体31设置在山坡2的低地势处,施工便桥3包括钢板桩33和第二桥体34,钢板桩33和第二桥体34均设置在山坡2的高地势处;第二桥体34的下端抵接在高地势处的上端,第二桥体34的端部与第一桥体31的端部拼接形成施工便桥3的桥面;钢板桩33设置在第二桥体34与森林栈道1之间,钢板桩33的下部插设在山体中形成第二支护结构,钢板桩33的上部凸出于山体的上端并形成挡止部,挡止部用于挡止第二桥体34向靠近森林栈道1的方向滑动。钢板桩具有较好的挡护效果,而且钢板桩的上端对第二桥体具有挡止作用。具体的,将第二桥体34放置在高地势处上之前,还包括对高地势处的地面进行平整。在地势较高处直接将第二桥体34布置在山坡2的高地势处,降低了施工成本,施工时,能够根据山坡的实际地势灵活选择两种铺设方式,极大减小了施工的人力物力,提高了施工效率。
[0041] 本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将第二桥体34从高地势处的上端去除。步骤S4包括,将挡止部切除,使得钢板桩33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山体中。钢板桩33插入山体的部分同样形成永久支护。进一步地,将挡止部切除后,在山体位于第二支护结构上方的位置处覆盖绿植,保持森林的景观的完整性,避免施工过程对森林景观的影响。
[0042] 其中,第二桥体34包括多个预制钢箱板,各预制钢箱板依次拼合放置在高地势处的上端。将第二桥体34设置为可组装拼合的多个预制钢箱板,便于运输,保证了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的施工便利程度。
[0043] 本实施例,步骤S4中,将各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后,在山体位于各支撑架32上方的位置处覆盖绿植。在山体位于各支撑架32上方的位置处覆盖绿植,保持森林的景观的完整性,避免施工过程对森林景观的影响。
[0044] 综上,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在森林栈道1施工完毕后将第一桥体31从各支撑架32上拆除;然后将支撑架32从中部切断,不需要从山体2中拔出支撑架32,采用切断的方式便于支撑架32的拆除;而且支撑架32插入山体的部分留存在山体2中,形成永久支护,起到了对森林栈道1施工后的永久支护,因此本发明的森林栈道施工方法还降低了支护结构的施工量,缩短了森林栈道的整体施工周期。而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支撑架32的竖向与水平承载能力,在满足施工便桥竖向承载需求的同时兼顾了大坡度边坡支护的作用,避免了在空间狭小的山林地区进行大规模施工。
[004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