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410113096.6 申请日 2024-01-26 公开(公告)号 CN117926654A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中海建筑有限公司; 中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欣; 李庆龙; 彭品贺; 郑仕跃; 崔泽恒; 谈鹏涛; 王强; 王飞; 伏旺; 张裕焕;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施工准备、场地复核、换填耕植土、强夯施工、排 水 施工、完工验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将耕植土换填为硬质 块 石,使置换层成为渗水层,并配合隔水带和盲沟, 加速 填方路基基底的排水速度;并且,通过强夯施工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复合加固处理,排出存储在软土颗粒中及颗粒之间的空隙及水分,提高土层密实度、C值及φ值;同时,通过强夯将硬质块石挤密嵌入第一碎石土层甚至黏土层,不仅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挤密加固,而且使碎石土、黏土和硬块石形成块石和土体的嵌固型密实混合体,避免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换填的作业浪费,有效提高基底承载 力 。
权利要求

1.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采购和准备施工材料及设备,对填方路基所处地基换填段进行测量放线并撒白石灰线;
S2:测量放线后沿横向每间隔一定距离对地基进行断面复测,每处断面均检测左右线路、中线以及路堤坡脚位置,并做好相关记录;
S3:清除放线范围内全部地基置换层(5)的耕植土,并堆放至指定位置;
S4:在置换层(5)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沟(12),同时在置换层(5)填筑硬质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后,对置换层(5)进行强夯试夯,确认强夯方案;对置换层(5)全部幅面完成强夯挤密加固,并经承载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S5:在置换层(5)上游减压排水沟(12)基础上,施作隔水带(7),并在隔水带中部施作排水沟(8);同时,在隔水带(7)上游、置换层(5)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盲沟(9);
S6:完成盲沟施工并检验合格后后,在置换层(5)基础上开始路基填方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S401:在置换层(5)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水沟(12),同时在置换层(5)填筑一层硬质块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为运输车辆和强夯机提供作业场地;
S402:在经碾压整平后的置换层(5)上确定强夯试验段面积,并在试验段面积范围内测量放样出所有强夯点(11)的位置,且呈梅花形布置划分为第一强夯点(111)及第二强夯点(112),并测量整平后置换层(5)高程H;
S403:对强夯机夯锤重量验收,满足要求后允许进场,并对强夯机设备进行验收;
S404:强夯机验收合格后,在试验段进行强夯挤密施工,在第一强夯点(111)依次强夯后依次进行第二强夯点(112)的强夯作业,并且单个强夯点(11)最后两次锤击高程差小于
4cm后,再进行下一个强夯点(11)施工;
S405:试验段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平整,检测试验段区域基底承载力;同时测量强夯点(11)在强夯前后同一断面位置各层地层的地基承载力,依据前期测量数据对比各层地层厚度变化,在2‑4m范围内进行试验检测,确认符合规范要求;
S406:试验段试夯结束后,依据试夯方案,将所有置换层(5)范围内的基底完成强夯施工,同时通过抽水设备排除减压排水沟(12)中的渗出水,对强夯区域经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块石填筑厚度≤1m且最终高度小于置换层5标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块石强度≥30MPa,粒径范围为30cm~100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夯点(11)间距为3~3.5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夯机夯锤设计吨位≥20t,强夯施工单击夯击能≥4000kN·m,加固深度为7~8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包括如下步骤:
S501:在置换层(5)上游减压排水沟(12)基础上,铺设防渗土工布后填筑黏土,采用压路机碾压后,使用强夯机夯实形成密实隔水带(7),并在隔水带(7)中部进行排水沟(8)的开挖和整形;
S502:隔水带(7)施工的同时,在隔水带(7)上游、置换层(5)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测量放线出盲沟(9)的位置和长度;
S503:在隔水带(7)上游和置换层(5)下游施作纵向盲沟(902),并在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多条连接置换层(5)下游纵向盲沟(902)的第一横向盲沟(903),以及与第一横向盲沟(903)连通的第二横向盲沟(904);并将置换层(5)下游纵向盲沟(902)延伸至谷地原沟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沟(9)包括固定设于底部的涵管(901)、固定设于外层的反滤土工布(905)以及主要由碎、砾石之类的粗粒材料构成的盲沟填充层(90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盲沟(903)间隔距离≥
9m,且坡度≥2%;所述第二横向盲沟(904)间隔距离≥9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一道所述第一横向盲沟(903)的一端穿过隔水带(7)与隔水带(7)上游的纵向盲沟(902)连通,且其标高低于所述排水沟(8)。

说明书全文

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软土地基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谷地软土夹层地基是指在谷地地区,地质剖面中存在一层软土夹在两层较硬或较稳定的土层之间的情况,谷地软土夹层地基的性质对于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谷地地区的软土通常由于湿度较高、量较大,以及颗粒结构较松散等因素,导致软土夹层地基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软土的较大孔隙度和较高含水量使得软土夹层地基在施加荷载后会发生较大的压缩变形,导致地表沉降的险较高;当谷地软土层含有过多的水分并受到剪切作用时,软土的孔隙水压可以迅速上升,软土失去抗剪强度,表现出类似液体的行为,使地基沉降和损坏的风险增加;此外,由于谷地地区的地势低洼,导致软土夹层地基排水困难,而不良的排水条件会导致软土层的孔隙水压增加,进一步影响地基的稳定性。在路基工程软土夹层地基处理施工中,一般可采用的方法为浅层置换法,通过挖除软土夹层,并将其替换为高强度填料,如砾石、碎石等,然后进行适当的压实和加固,以提高整个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0003] 文献号为CN10264426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软基轻夯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天然地基表面铺设20~30cm透水层,通过预先设定的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使得一定深度处的地基土产生固结,在纵横两个方向上每隔10~20m设置一条排水沟,同时在排水沟的交点处还可设置集水井,以便及时排除积水。在天然地基处理达到要求后,再填筑土方至预定设计标高,然后在填土表面铺设20~30cm透水层,通过预先设定的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使得填土层压实,并可以使其下卧的软弱地基土进一步固结。
[0004] 文献号为CN102644264B的中国专利采用在天然软土地基和填土层表面各设置一层透水层,通过双透水层的存在对浅部土层进行加固。但这种浅层置换法仅适用于表层软土且深度小于3.0m的软土夹层地基,并且对于表层为软土,软土下层依次为粉砂或碎石土层之类的硬质层、淤泥质软土层、粉砂或碎石土层之类的硬质层的复合地层,地层厚度不均匀,局部夹层,淤泥质软土层距离地基表层小于3m,换填承载力较好的粉砂、碎石土层也不合适;而且,若软土单层厚度或深度大于3m,单纯的浅层置换难以完全改善整个软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此外,对于山区河流下蚀塑造成型的“V”型谷地,表层软土分布同样呈中间厚、两边薄的“V”型分布特点,现有规范中对于含有软土夹层地基的谷地地基处理没有明确的施工工艺,同时在软土夹层埋藏深度范围内全部采用挖填置换处理,施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通过将耕植土换填为硬质石,使置换层成为渗水层,并配合隔水带和盲沟,加速填方路基基底的排水速度;并且,通过强夯施工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复合加固处理,排出存储在软土颗粒中及颗粒之间的空隙及水分,提高土层密实度、C值及φ值;同时,通过强夯将硬质块石挤密嵌入第一碎石土层甚至黏土层,不仅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挤密加固,而且使碎石土、黏土和硬块石形成块石和土体的嵌固型密实混合体,避免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换填的作业浪费,有效提高基底承载力。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S1:采购和准备施工材料及设备,对填方路基所处地基换填段进行测量放线并撒白石灰线;
[0008] S2:测量放线后沿横向每间隔一定距离对地基进行断面复测,每处断面均检测左右线路、中线以及路堤坡脚位置,并做好相关记录;
[0009] S3:清除放线范围内全部地基置换层的耕植土,并堆放至指定位置;
[0010] S4:在置换层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水沟,同时在置换层填筑硬质块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后,对置换层进行强夯试夯,确认强夯方案;对置换层全部幅面完成强夯挤密加固,并经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0011] S5:在置换层上游减压排水沟基础上,施作隔水带,并在隔水带中部施作排水沟;同时,在隔水带上游、置换层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盲沟;
[0012] S6:完成盲沟施工并检验合格后后,在置换层基础上开始路基填方施工。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0014] S401:在置换层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水沟,同时在置换层填筑一层硬质块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为运输车辆和强夯机提供作业场地;
[0015] S402:在经碾压整平后的置换层上确定强夯试验段面积,并在试验段面积范围内测量放样出所有强夯点的位置,且呈梅花形布置划分为第一强夯点及第二强夯点,并测量整平后置换层高程H;
[0016] S403:对强夯机夯锤重量验收,满足要求后允许进场,并对强夯机设备进行验收;
[0017] S404:强夯机验收合格后,在试验段进行强夯挤密施工,在第一强夯点依次强夯后依次进行第二强夯点的强夯作业,并且单个强夯点最后两次锤击高程差小于4cm后,再进行下一个强夯点施工;
[0018] S405:试验段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平整,检测试验段区域基底承载力;同时测量强夯点在强夯前后同一断面位置各层地层的地基承载力,依据前期测量数据对比各层地层厚度变化,在2‑4m范围内进行试验检测,确认符合规范要求;
[0019] S406:试验段试夯结束后,依据试夯方案,将所有置换层范围内的基底完成强夯施工,同时通过抽水设备排除减压排水沟中的渗出水,对强夯区域经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0020]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石填筑厚度≤1m且最终高度小于置换层5标高。
[0021]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块石强度≥30MPa,粒径范围为30cm~100cm。
[0022] 进一步地,所述强夯点间距为3~3.5m。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强夯机夯锤设计吨位≥20t,强夯施工单击夯击能≥4000kN·m,加固深度为7~8m。
[002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包括如下步骤:
[0025] S501:在置换层上游减压排水沟基础上,铺设防渗土工布后填筑黏土,采用压路机碾压后,使用强夯机夯实形成密实隔水带,并在隔水带中部进行排水沟的开挖和整形;
[0026] S502:隔水带施工的同时,在隔水带上游、置换层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测量放线出盲沟的位置和长度;
[0027] S503:在隔水带上游和置换层下游施作纵向盲沟,并在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多条连接置换层下游纵向盲沟的第一横向盲沟,以及与第一横向盲沟连通的第二横向盲沟;并将置换层下游纵向盲沟延伸至谷地原沟渠。
[0028] 进一步地,所述盲沟包括固定设于底部的涵管、固定设于外层的反滤土工布以及主要由碎、砾石之类的粗粒材料构成的盲沟填充层。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盲沟间隔距离≥9m,且坡度≥2%;所述第二横向盲沟间隔距离≥9m。
[0030] 进一步地,一道所述第一横向盲沟的一端穿过隔水带与隔水带上游的纵向盲沟连通,且其标高低于所述排水沟。
[0031]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32] 1.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通过将耕植土换填为硬质块石,使置换层成为渗水层,并配合隔水带和盲沟,加速填方路基基底的排水速度,减少填方路基基底范围内积水,减少地下水对地基土层的浸润和侵蚀,有助于维护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0033] 2.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在置换层换填硬质块石基础上,通过强夯施工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复合加固处理,通过强夯应力使碎石土和黏土挤密压实,减少软土颗粒空隙,并排出存储在软土颗粒中及颗粒之间的空隙的水分,提高土层密实度、C值以及φ值,提高基底承载力。
[0034] 3.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通过强夯将硬质块石挤密嵌入第一碎石土层甚至黏土层,不仅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挤密加固,而且使碎石土、黏土和硬块石形成块石和土体的嵌固型密实混合体,避免了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挖除换填的作业浪费,减少成本,并且有效提高基底承载力。
[0035] 4.本发明的施工方法,置换层清除的耕植土在分类后还可用来构筑隔水带,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耕植土的浪费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环境。
[0036] 5.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通过在路基基底设置的纵、横向盲沟排除地下水,增大盲沟汇水面积,改善路基基底的排水性能,同时充分利用谷地原沟渠将地下水排出路基外,减少基底土壤饱和度,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助于防止路基的沉降、下沉和变形,提高路基地基承载力,确保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施工地点的地质柱状图;
[003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软土夹层地基施工步骤示意图;
[003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软土夹层地基施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强夯挤密施工工艺示意图;
[004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挤压排水沟施工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强夯施工强夯点布置示意图;
[0043]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强夯挤密施工步骤示意图;
[0044]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盲沟平面布置图;
[0045]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软土夹层地基施工后A‑A处的剖视图;
[0046]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软土夹层地基施工后B‑B处的剖视图;
[0047]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盲沟断面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隔水带及盲沟施工步骤示意图。
[0049]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0050] 1‑全风化片岩、2‑第一碎石土层、3‑黏土层、4‑第二碎石土层、5‑置换层、6‑填方路基、7‑隔水带、8‑排水沟、9‑盲沟、901‑涵管、902‑纵向盲沟、903‑第一横向盲沟、904‑第二横向盲沟、905‑反滤土工布、906‑盲沟填充层、10‑密实混合层、11‑强夯点、111‑第一强夯点、112‑第二强夯点、12‑减压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52]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基谷地软土夹层地基复合处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3] S1、施工准备:采购和准备施工材料及设备,对填方路基所处地基换填段进行测量放线并撒白石灰线;
[0054] S2、场地复核:测量放线后沿横向每间隔一定距离对地基进行断面复测,每处断面均检测左右线路、中线以及路堤坡脚位置,并做好相关记录;
[0055] S3、换填耕植土:清除放线范围内全部地基置换层5的耕植土,并堆放至指定位置;
[0056] S4、强夯施工:在置换层5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水沟12,同时在置换层5填筑硬质块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后,对置换层5进行强夯试夯,确认强夯方案;对置换层5全部幅面完成强夯挤密加固,并经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0057] S5、排水施工:在置换层5上游减压排水沟12基础上,施作隔水带7,并在隔水带中部施作排水沟8;同时,在隔水带7上游、置换层5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盲沟9;
[0058] S6、完工验收:完成盲沟施工并检验合格后后,在置换层5基础上开始路基填方施工。
[0059] 如图1所示,本施工地段现有地层依次从上到下为表层耕植土,碎石土、黏土、碎石土、全风化强风化和弱风化片岩;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通过将耕植土换填为硬质块石,使置换层成为渗水层,并配合隔水带和盲沟,加速填方路基基底的排水速度,减少填方路基基底范围内积水,减少地下水对地基土层的浸润和侵蚀,有助于维护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并且,在置换层换填硬质块石基础上,通过强夯施工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复合加固处理,通过强夯应力使碎石土和黏土挤密压实,减少软土颗粒空隙,并排出存储在软土颗粒中及颗粒之间的空隙的水分,提高土层密实度、C值以及φ值;同时,通过强夯将硬质块石挤密嵌入第一碎石土层甚至黏土层,不仅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挤密加固,而且使碎石土、黏土和硬块石形成块石和土体的嵌固型密实混合体,避免了将第一碎石土层和黏土层进行挖除换填的作业浪费,减少成本,并且有效提高基底承载力。
[0060]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步骤S1为施工准备阶段,为后续安全高效施工提供必要方案及施工器材,其包括:(1)对施工山区谷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通过钻探、取样和实验室测试之类的方法了解软土夹层地基的地质情况、土层性质、夹层位置和厚度信息;(2)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进行软土夹层地基处理的工程设计,其包括合适的处理措施、施工方法、材料选择,并考虑到工程要求、地质条件、环境影响和经济性之类的因素;(3)根据工程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方案包括施工步骤、施工顺序、设备和材料需求、施工时间计划之类的内容,以确保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4)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材料,并进行充分的采购和准备,包括填料材料、加固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注浆材料;(5)根据施工方案和工程要求,准备所需的施工设备和工具,包括挖掘机、钻机、压实机械以及必要的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6)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进行适当的培训,同时,组织好施工团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协作关系,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7)制定安全计划,包括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等,同时,设置合适的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土体位移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
[0061]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步骤S2包括:获取相关的设计文件、规范和要求,依据前期勘测规划,确定地基断面检测的范围和目标;观察和测量前,清理地基表面的杂物、泥土和积水;使用测量尺、水平仪、经纬仪之类的测量仪器,和望远镜、激光测距仪之类的观察仪器对地基断面进行观察和测量,以确定地基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水平垂直度之类的参数;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取多个断面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每处断面均检测左右线路、中线以及路堤坡脚位置;在做完地基承载力检测后,在动力触探位置通过挖探坑方式,核实地层地质是否与前期勘测一致,并取样至试验室进行相关检测,包括每层土层的均匀性、密实度、含水量、液限、塑限以及密实度之类的数据,以便确认需要换填的地层及深度;记录地基断面检测的结果,包括观察和测量数据、质量检查结果、结构评估,并记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0062] 如图1至图12所示,通过所述步骤S1的前期勘测结果和所述步骤S2的地基复核结果,确定谷地软土夹层软基处理方案,即采用换填耕植土+强夯挤密的复合加固技术对该段路基的地基进行处理。
[0063] 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步骤S3包括:使用挖掘机、推土机以及铲车,清除放线范围内置换层5的耕植土;同时,对清除的耕植土根据土壤的性质、含水量、杂质含量等进行分类,以便后续处理和利用;将清除的耕植土运输至指定的堆放位置;在堆放过程中,确保土壤的整平和均匀分布,并使用压路机之类的压实设备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实,以提高堆放土的密实度和稳定性,减少安全风险;完成耕植土清除和堆放后,对清楚区域内范围内的杂物、废弃物和遗留的施工设备,以便后续施工的进行。
[0064] 具体的,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步骤S4采用强夯施工将第一碎石土层2和黏土层3进行复合加固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0065] S401:在置换层5上下游施作减压排水沟12,同时在置换层5填筑一层硬质块石,采用推土机和装载机进行初平整,并采用压路机进行二次碾压整平,为运输车辆和强夯机提供作业场地;
[0066] S402:在经碾压整平后的置换层5上确定强夯试验段面积,并在试验段面积范围内测量放样出所有强夯点11的位置,且呈梅花形布置划分为第一强夯点111及第二强夯点112,并测量整平后置换层5高程H;
[0067] S403:对强夯机夯锤重量验收,满足要求后允许进场,并对强夯机设备进行验收;
[0068] S404:强夯机验收合格后,在试验段进行强夯挤密施工,在第一强夯点111依次强夯后依次进行第二强夯点112的强夯作业,并且单个强夯点11最后两次锤击高程差小于4cm后,再进行下一个强夯点11施工;
[0069] S405:试验段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平整,检测试验段区域基底承载力;同时测量强夯点11在强夯前后同一断面位置各层地层的地基承载力,依据前期测量数据对比各层地层厚度变化,在2‑4m范围内进行试验检测,确认符合规范要求;
[0070] S406:试验段试夯结束后,依据试夯方案,将所有置换层5范围内的基底完成强夯施工,同时通过抽水设备排除减压排水沟12中的渗出水,对强夯区域经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0071] 优选地,所述硬质块石填筑厚度≤1m且最终高度小于置换层5标高。
[0072] 优选地,所述硬质块石强度≥30MPa,粒径范围为30cm~100cm。
[0073] 优选地,强夯施工单击夯击能≥4000kN·m,加固深度为7~8m,满足路基基底2~4m深度范围的处理要求。
[0074] 优选地,所述强夯点11间距为3~3.5m。
[0075] 优选地,所述强夯机夯锤设计吨位≥20t。
[0076] 优选地,试验段及置换层5整体主要通过平板静载试验方式检测基底承载力,且需≥220KPa。
[0077] 优选地,所述地基承载力测量方法包括重型触探法。
[0078] 具体地,如图3、图8至图12所示,所述步骤S5通过施作隔水带7用以阻断地下水和浅层地面水流入路基基底内,以及盲沟9,用以进一步降低填方路基6下方地基含水量,确保路基安全,其包括如下步骤:
[0079] S501:在置换层5上游减压排水沟12基础上,铺设防渗土工布后填筑黏土,采用压路机碾压后,使用强夯机夯实形成密实隔水带7,并在隔水带7中部进行排水沟8的开挖和整形;
[0080] S502:隔水带7施工的同时,在隔水带7上游、置换层5下游及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测量放线出盲沟9的位置和长度;
[0081] S503:在隔水带7上游和置换层5下游施作纵向盲沟902,并在所述步骤S4硬质石块层表面施作多条连接置换层5下游纵向盲沟902的第一横向盲沟903,以及与第一横向盲沟903连通的第二横向盲沟904;并将置换层5下游纵向盲沟902延伸至谷地原沟渠。
[0082] 优选地,所述排水沟8与后续施工的填方路基6边坡排水系统连通。
[0083] 优选地,所述盲沟9包括涵管901、反滤土工布905以及主要由碎、砾石之类的粗粒材料构成的盲沟填充层906,其还包括纵向盲沟902、第一横向盲沟903以及第二横向盲沟904,通过纵、横向盲沟搭配排除地下水,增大盲沟汇水面积,改善路基基底的排水性能,同时充分利用谷地原沟渠将地下水排出路基外,减少基底土壤的饱和度,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助于防止路基的沉降、下沉和变形,提高路基地基承载力,确保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0084] 优选地,所述涵管901主要为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成的塑料排水涵管,其表面开孔率高、集水性好、排水性好、抗压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盲沟9排除填方路基6地基地下水的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
[0085]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盲沟903间隔距离≥9m,且坡度≥2%;所述第二横向盲沟904间隔距离≥9m。
[0086] 优选地,一道所述第一横向盲沟903的一端穿过隔水带7与隔水带7上游的纵向盲沟902连通,且其标高低于所述排水沟8。
[0087] 优选地,所述步骤S501中使用的黏土包括置换层5中换填分类后的耕植土,从而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耕植土的浪费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环境。
[0088]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步骤S6包括:对已完工地基进行验收后,检验路基填方施工方案;在填方路基6填筑时,在以下部分全部采用硬质岩石或渗水土填筑,置换层5高程H以上部分填料满足要求即可;填筑时首先填筑粒径大于50cm厚块硬石土,完成碾压后按照填石路基要求进行质量检测,且不得按照原地面碾压度90%作为验收标准,而按照路基填下路堤填筑压实度93%进行填筑质量要求检测,确保其地基承载不低于碎石土的承载力。
[0089]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90]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91] 在本专利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它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9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