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港区货场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结构的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111244583.9 申请日 2021-10-26 公开(公告)号 CN113699835B 公开(公告)日 2022-01-28
申请人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卢铖昀; 姜义高; 郭颖伟; 夏利军; 周义; 邵安东;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港区货场 铁 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 水 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依次设置在既有砂层 基础 上方的 混凝土 垫层、混凝土支承层组成的道床岔区下部结构和上下两层 钢 筋混凝土层组成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 钢筋 混凝土 层上铺设有 轨枕 和钢轨,且钢轨的 道岔 转向尖轨在岔心转辙区域通过转辙机连接器与转辙机相连;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上部结构的上层 钢筋混凝土 层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内侧、之间及外侧;在岔心转辙区域,上部结构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之间及外侧。本发明通过对部分整体式道床岔区进行特殊处理,减少了岔区防排水范围,加快了排水速度,避免了淤堵,增大了港区货场汽运通行区间和输运能 力 。
权利要求

1.一种港区货场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既有砂层基础(1)上方的混凝土垫层(2)、混凝土支承层(3)组成的道床岔区下部结构和上下两层筋混凝土层(4)组成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钢筋混凝土层(4)上铺设有轨枕(5)和钢轨,且钢轨的道岔转向尖轨(18)在岔心转辙区域通过转辙机连接器(19)与转辙机(20)相连;
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其靠近基本轨(6)内侧的部分留设有轮缘槽(9);
在岔心转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不浇筑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并形成供道岔转向尖轨(18)和转辙机连接器(19)滑动的调节空间;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基础施工,既有混凝土路面破除后开挖至设计标高,进行基底承载试验,确定现场路基承受荷载值和换填需求及深度,若需换填,则换填后进行压实,若无需换填,则直接对既有砂层基础(1)进行压实;
步骤二,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下部结构施工,依次施工混凝土垫层(2)、混凝土支承层(3)并在岔心转辙区域铺设排水管(15);
步骤三,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上部结构下层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下层钢筋混凝土层(4)的配筋,铺设轨枕(5)和钢轨并用扣件(7)锚固,安装转辙机(20)并通过支撑架对道岔轨面标高进行精调,达到设计标高后浇筑上部结构下层混凝土;
步骤四,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的配筋,对钢轨两侧扣件(7)位置进行预留和防护后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之间及外侧浇筑上部结构上层混凝土;
步骤五,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的配筋,对钢轨外侧扣件(7)位置进行预留和防护后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之间及外侧浇筑上部结构上层混凝土;
步骤六,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毛细式透排水带施工,在岔心转辙区域轨枕(5)之间安装毛细汇水管(21)并与底部预留的排水管(15)连通,在毛细汇水管(21)起始两端安装堵头(26)并在其上方利用渗水土工布(23)包裹的透水米石层(22)做好防护覆盖
步骤七,沥青砂浆保护带(8)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基本轨(6)两侧及构岔心转辙区域基本轨(6)外侧先对扣件(7)采用橡胶外套包裹保护后再灌注沥青砂浆形成沥青砂浆保护带(8),并注意钢轨内侧轮缘槽(9)的设置和保护;
步骤八,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配套设施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右侧电缆沟(16)、左右两侧盖板水沟(17)施工,并将盖板水沟(17)与对应设置的排水管(15)连通,形成岔心转辙区域排水系统;
步骤九,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左右两侧路面恢复施工;
步骤十,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养护到位后正式投入运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铺设在岔心转辙区域的基本轨(6)外侧和铺设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的基本轨(6)内外两侧均通长设置有沥青砂浆保护带(8),所述沥青砂浆保护带(8)将固定基本轨(6)的扣件(7)封闭在内,且扣件(7)外侧包裹有橡胶外套形式的隔离层,设置在基本轨(6)外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8)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设置在基本轨(6)内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8)顶面与轮缘槽(9)设置标高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岔心转辙区域的轨枕(5)之间设置有毛细式透排水带,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包括平行于岔区轨枕(5)设置的毛细汇水管(21),所述毛细汇水管(21)两端封堵,其中部通过三通接头与排水管(15)相连通,其上方通过渗水土工布(23)包裹的透水米石层(22)覆盖防护,且透水米石层(22)顶面与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钢筋混凝土层(4)顶面平齐,所述排水管(15)埋设在毛细汇水管(21)下方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钢筋混凝土层(4)中,其末端延伸至盖板水沟(17)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岔心转辙区域两侧盖板水沟(17)的外侧设置有挡水路缘石(24),所述挡水路缘石(24)沿线路延伸方向于岔心转辙区域通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槽(9)槽底设置有向岔心转辙区域倾斜的排水纵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汇水管(21)包括中心的汇水管(27)和固定贴附在汇水管(27)外壁上的毛细排水带(28),所述毛细排水带(28)上按环形阵列开设有若干道与汇水管(27)轴线平行设置的毛细槽孔(29),所述毛细槽孔(29)远离汇水管(27)轴线的一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毛细沟槽(30),所述毛细沟槽(30)于毛细排水带(28)外壁形成吸水槽口(31),且毛细槽孔(29)、毛细沟槽(30)和吸水槽口(31)在毛细汇水管(21)横截面上形成内大外小、形状如“Ω”的吸排水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汇水管(21)以岔区中心为分隔点向两边铺设,并分别对应设置有向两侧盖板水沟(17)倾斜的排水横坡,其各节段按50‑100cm设置并通过接头(25)组拼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接头(25)为连接套形式,其内径与毛细汇水管(21)外径相匹配,且其内侧中部按环形阵列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将两侧的毛细汇水管(21)连接固定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道对接缝隙,所述对接缝隙连通毛细汇水管(21)的毛细槽孔(29)和汇水管(27)内部空间。

说明书全文

一种港区货场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铁路交通岔区排水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轨道交通线路中,每组道岔均需配备转辙机,转辙机固定于基本轨外侧,转辙机拉杠需下穿基本轨并用联结件与转向尖轨相连。当信号输入扳动指令时,拉杠拉动尖轨并闭,从而实现道岔转辙。因此,基本轨之间无法浇筑混凝土,基本轨之间容易产生积水现象。现有的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多采用设置基坑和排水坑形成综合排水系统,但在港
区铁路特殊工况下,雨量较大而且地面流水杂质较多,常规的排水系统容易产生排水不畅、排水通道淤堵严重的问题,进而造成昂贵的岔区轨受损,严重影响岔区钢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包括依次设置在既有砂层基础上方的C15混凝土垫层、C30混凝土支承层组成的道床岔区下部结
构和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层组成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C40
钢筋混凝土层上铺设有轨枕和钢轨,且钢轨的道岔转向尖轨在岔心转辙区域通过转辙机连
接器与转辙机相连;
[0006] 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内侧、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钢轨顶面平齐,且其靠近钢轨内侧的部分留设有轮缘槽;
[0007] 在岔心转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钢轨顶面平齐,且各股钢轨的基本轨内侧不浇筑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并形成供道岔转向尖轨和转辙机连接器滑动的调节空间;
[0008]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 步骤一,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基础施工,既有混凝土路面破除后开挖至设计标高,进行基底承载试验,确定现场路基承受荷载值和换填需求及深度,若需换填,则换填后进行压实,若无需换填,则直接对既有砂层基础进行压实;
[0010] 步骤二,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下部结构施工,依次施工C15混凝土垫层、C30混凝土支承层并在岔心转辙区域铺设排水管
[0011] 步骤三,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上部结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的配筋,铺设轨枕和钢轨并用扣件锚固,安装转辙机并通过支撑架对道岔轨面标高进行精调,达到设计标高后浇筑上部结构下层C40混凝土;
[0012] 步骤四,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的配筋,对钢轨两侧扣件位置进行预留和防护后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内侧、之间及外侧浇筑上部结构上层C30混凝土;
[0013] 步骤五,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施工,绑扎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的配筋,对钢轨外侧扣件位置进行预留和防护后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之间及外侧浇筑上部结构上层C30混凝土;
[0014] 步骤六,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毛细式透排水带施工,在岔心转辙区域轨枕之间安装毛细汇水管并与底部预留的排水管连通,在毛细汇水管起始两端安装
堵头并在其上方利用渗水土工布包裹的透水米石层做好防护覆盖
[0015] 步骤七,沥青砂浆保护带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基本轨两侧及构岔心转辙区域基本轨外侧先对扣件采用橡胶外套包裹保护后再灌注沥青砂浆
形成沥青砂浆保护带,并注意钢轨内侧轮缘槽的设置和保护;
[0016] 步骤八,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配套设施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右侧电缆沟、左右两侧盖板水沟施工,并将盖板水沟与对应设置的排水管连通,形成岔心转辙区域排水系统;
[0017] 步骤九,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左右两侧路面恢复施工;
[0018] 步骤十,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养护到位后正式投入运营。
[0019] 优选地,铺设在岔心转辙区域的基本轨外侧和铺设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的基本轨内外两侧均通长设置有沥青砂浆保护带,所述沥青砂浆保护带将固定基本轨的扣件封闭在
内,且扣件外侧包裹有橡胶外套形式的隔离层,设置在基本轨外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顶面
与钢轨顶面平齐,且设置在基本轨内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顶面与轮缘槽设置标高一致,沥
青砂浆保护带可有效保护岔区钢轨免受损坏,而且在后期维修保养时只需简单加热即可拆
除,同时橡胶外套形式的隔离层有效防止了扣件弹条被固结在沥青砂浆中,解决了岔区钢
轨前期防护与后期维修保养难以兼顾的问题。
[0020] 优选地,岔心转辙区域的轨枕之间设置有毛细式透排水带,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包括平行于岔区轨枕设置的毛细汇水管,所述毛细汇水管两端封堵,其中部通过三通接头
与排水管相连通,其上方通过渗水土工布包裹的透水米石层覆盖防护,且透水米石层顶面
与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顶面平齐,所述排水管埋设在毛细汇水管下
方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中,其末端贯穿道床旁侧的电缆沟并延伸
至盖板水沟中或直接延伸至盖板水沟中。
[0021] 优选地,岔心转辙区域两侧盖板水沟的外侧设置有挡水路缘石,所述挡水路缘石沿线路延伸方向于岔心转辙区域通长设置,减少外部雨水流入整体式道床道岔排水结构上
部结构未硬化区域(转辙机控制范围),同时降低了外部车辆对转辙机碰撞破坏的险。
[0022] 优选地,所述轮缘槽槽底设置有向岔心转辙区域倾斜的排水纵坡,保证轮缘槽积水顺利排至未硬化区域,防止淤积。
[0023] 优选地,所述毛细汇水管包括中心的汇水管和固定贴附在汇水管外壁上的毛细排水带,所述毛细排水带上按环形阵列开设有若干道与汇水管轴线平行设置的毛细槽孔,所
述毛细槽孔远离汇水管轴线的一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毛细沟槽,所述毛细沟槽于毛细排
水带外壁形成吸水槽口,且毛细槽孔、毛细沟槽和吸水槽口在毛细汇水管横截面上形成内
大外小、形状如“Ω”的吸排水通道,在毛细水压力的作用下,积水依次经过吸水槽口和毛细沟槽进入毛细槽孔中。
[0024] 优选地,所述毛细汇水管以岔区中心为分隔点向两边铺设,并分别对应设置有向两侧盖板水沟倾斜的排水横坡,其各节段按50‑100cm设置并通过接头组拼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接头为连接套形式,其内径与毛细汇水管外径相匹配,且其内侧中部按环形阵列设置
有卡槽,所述卡槽将两侧的毛细汇水管连接固定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道对接缝隙,所述对
接缝隙连通毛细汇水管的毛细槽孔和汇水管内部空间,保证了毛细槽孔中的水流入汇水管
中,同时缩短了排水路径,加速排水。毛细排水带附近的水在毛细水压力和毛细槽孔内负压虹吸的作用下被源源断地排出,大幅增加了排水效率。
[00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6] 1、本发明在转辙机控制范围之外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通过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实现封闭,通过对部分整体式道床岔区进行硬化处理,减少了岔区防排水范围,增大了港区货场汽运通行区间和输运能力;
[0027] 2、本发明通过在岔区转辙机控制范围内的岔心转辙区域设置能够形成“毛细透排水带”的毛细汇水管并采用渗水土工布包裹的透水米石层进行覆盖防护,形成了特殊排水
系统并与排水边沟进行连通,保证了岔区未硬化范围(岔心转辙区域)的排水顺畅,避免了淤堵;
[0028] 3、本发明通过采用橡胶外套包裹扣件弹条后用沥青砂浆对道岔钢轨两侧进行硬化,保护硬化区域钢轨与扣件不被雨水浸泡影响,并且便于后期的维修保养;
[0029] 4、本发明通过在岔心转辙区域两侧盖板水沟之外设置挡水路缘石,减少了外部雨水流入道岔上部结构未硬化区域(转辙机控制范围),同时降低了外部车辆对转辙机碰撞破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30]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0031]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在岔心转辙区域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毛细式透排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6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毛细汇水管和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毛细汇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8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毛细汇水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9] 图9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毛细汇水管的横截面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0] 附图标记:1‑既有砂层基础、2‑混凝土垫层、3‑混凝土支承层、4‑钢筋混凝土层、 5‑轨枕、6‑基本轨、7‑扣件、8‑沥青砂浆保护带、9‑轮缘槽、10‑封口钢、11‑沉降缝、12‑混凝土路面层、13‑级配碎石稳定层、14‑回填砂基础层、15‑排水管、16‑电缆沟、17‑盖板水沟、
18‑道岔转向尖轨、19‑转辙机连接器、20‑转辙机、21‑毛细汇水管、22‑透水米石层、23‑渗水土工布、24‑挡水路缘石、25‑接头、26‑堵头、27‑汇水管、28‑毛细排水带、29‑毛细槽孔、30‑毛细沟槽、31‑吸水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
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
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
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4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纵”、“横”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3]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发明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004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9,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5]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既有砂层基础1上方的C15混凝土垫层2、C30混凝土支承层3组成的道床岔区下部结构和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层4组成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
C40钢筋混凝土层4上铺设有轨枕5和钢轨,且钢轨的道岔转向尖轨18在岔心转辙区域通过
转辙机连接器19与转辙机20相连;
[0046] 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其靠近基本轨6内侧的部分留设有轮缘槽9,所述轮缘槽9槽底设置有向岔心转辙区域倾斜的排水纵坡;
[0047] 在岔心转辙区域,所述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浇筑于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之间及外侧,其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不浇筑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并形成供道岔转向尖轨18和转辙机连接器19滑动的调节空间;
[0048] 铺设在岔心转辙区域的基本轨6外侧和铺设在岔心外侧连辙区域的基本轨6内外两侧均通长设置有沥青砂浆保护带8,所述沥青砂浆保护带8将固定基本轨6的扣件7封闭在
内,且扣件7外侧包裹有橡胶外套形式的隔离层,设置在基本轨6外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8顶面与基本轨6顶面平齐,且设置在基本轨6内侧的沥青砂浆保护带8顶面与轮缘槽9设置标高
一致;
[0049] 岔心转辙区域两侧盖板水沟17的外侧设置有挡水路缘石24,所述挡水路缘石24沿线路延伸方向于岔心转辙区域通长设置,且岔心转辙区域的轨枕5之间设置有毛细式透排
水带,如图5‑9所示,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包括平行于岔区轨枕5设置的毛细汇水管21,所述毛细汇水管21两端封堵,其中部通过三通接头与排水管15相连通,其上方通过渗水土工布
23包裹的透水米石层22覆盖防护,且透水米石层22顶面与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层C40钢
筋混凝土层4顶面平齐,所述排水管15埋设在毛细汇水管21下方的道床岔区上部结构的下
层C40钢筋混凝土层4中,其末端延伸至盖板水沟17中,所述毛细汇水管21包括中心的汇水
管27和固定贴附在汇水管27外壁上的毛细排水带28,所述毛细排水带28上按环形阵列开设
有若干道与汇水管27轴线平行设置的毛细槽孔29,所述毛细槽孔29远离汇水管27轴线的一
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毛细沟槽30,所述毛细沟槽30于毛细排水带28外壁形成吸水槽口
31,且毛细槽孔29、毛细沟槽30和吸水槽口31在毛细汇水管21横截面上形成内大外小、形状如“Ω”的吸排水通道,毛细汇水管21以岔区中心为分隔点向两边铺设,并分别对应设置有向两侧盖板水沟17倾斜的排水横坡,其各节段按50‑100cm设置并通过接头25组拼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接头25为连接套形式,其内径与毛细汇水管21外径相匹配,且其内侧中部按环形阵列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将两侧的毛细汇水管21连接固定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道对接缝
隙,所述对接缝隙连通毛细汇水管21的毛细槽孔29和汇水管27内部空间。
[0050] 上述港区货场铁路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1] 步骤一,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基础施工,根据设计资料确定新建港区货场铁路岔区整体式床道的位置,在对应放线位置将既有混凝土路面(宽度为整体式道床范围
2.8m‑5.6m,左侧扩挖1.5m、右侧扩挖2.5m)进行切割、拆除、清理后开挖至设计标高,并并对既有砂层基础1进行基底承载力试验以确定是否需要换填及换填深度,若需换填,则换填后进行压实,若无需换填,则直接对既有砂层基础1进行压实;
[0052] 步骤二,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下部结构施工,现场设立模板,然后浇筑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宽2.8m‑5.6m)下部结构混凝土,先浇筑厚5cm的第一层C15混凝土垫层2,然后浇筑厚20cm的第二层C30混凝土支撑层3并在岔心转辙区域铺设底部排水管15(直径10cm、长度与岔枕一致、设置方向与岔枕平行),连接装置连通竖向排水管15(直径10cm)以及上部排水管15(直径20cm、长度与岔枕一致、设置方向与岔枕平行);
[0053] 步骤三,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的上部结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首先,绑扎上部结构下层C40钢筋混凝土层4的配筋(直径20mm的纵向钢筋在混凝土轨枕5下设立17根‑33根、间距200mm,直径20mm的横向钢筋在混凝土下部设置1层、间距200mm),铺设新预制混凝土轨枕5、道岔钢轨轨排并用扣件7锚固,安装转辙机20并通过支撑架进行道岔轨排
的轨面标高精调,达到设计标高后浇筑厚度29.8cm的上部结构下层C40混凝土;
[0054] 步骤四,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首先,绑扎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的配筋(直径12mm的纵向钢筋在钢轨内侧设立8根‑16根、间距150mm,在钢轨外侧各设立3根、间距150mm,直径12mm的横向钢筋
1层,间距150mm),然后在道岔钢轨两侧设立模板(距离钢轨13cm),将道岔钢轨和扣件7与上部结构上层钢筋混凝土层4区域进行分隔,再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内侧、之间及外侧浇筑
厚度22.3cm的上部结构上层C30混凝土至其顶面与钢轨顶面平齐,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标轨钢轨内侧130mm位置处设置50mm高L型封口角钢10并采用点焊固定,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注
意混凝土面层的收面要光亮、横坡要平顺,并及时做好混凝土覆盖及洒水养护;
[0055] 步骤五,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施工,首先,绑扎上部结构上层C30钢筋混凝土层4配筋(直径20mm的纵向钢筋在混凝土轨枕
5下设立17根‑33根、间距200mm,直径20mm的横向钢筋在混凝土下部设置1层、间距200mm);
然后,铺设新预制混凝土轨枕5、道岔钢轨轨排,通过支撑架进行道岔轨排的轨面标高精调,达到设计标高后在各股钢轨的基本轨6之间及外侧浇筑厚度43.9cm的上部结构上层C30混
凝土;
[0056] 步骤六,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转辙区域毛细式透排水带施工,首先在岔心转辙区域,待上部结构下层C40混凝土初凝稳固后,将上部铺设的上部排水管15(直径
20cm)移除,然后铺设能够形成“毛细式透排水带”的毛细汇水管21(外径67mm,内管壁厚
2.5mm,以岔区中心为分隔点向两边铺设,毛细汇水管21的横向坡度为3%‑5%,按节段50cm‑
100cm进行组装,中间采用接头25实现毛细排水带28形成的水流流入汇水管27中),并采用三通接头将水平方向毛细汇水管21与竖向普通排水管15进行连接,使二者连通形成一个整
体排水系统,然后,在毛细汇水管21起始两端安装堵头26防止泥土或碎石进入汇水管27内,并对上部毛细汇水管21采用渗水土工布23包裹的厚度5cm的透水米石层22进行防护覆盖,
其中,米石为米粒大小(5‑8mm)碎石的俗称,对于米石要求一个是粒径的控制,另外是粉尘含量控制,一般0.075mm以下粒径的石粉含量不超过1.0%,在毛细汇水管21的保护施工过程中,为了排水效果,可先对米石进行清洗过筛,然后再进行渗水土工布23的包裹;
[0057] 步骤七,沥青砂浆保护带8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岔心外侧连辙区域基本轨6两侧及构岔心转辙区域基本轨6外侧采用柔性良好的橡胶片(可购买5mm厚的橡胶薄膜
或者采用旧轮胎进行切割层厚度5mm,直径30cm‑35cm的橡胶片)对钢轨两侧的扣件7进行包裹覆盖并绑扎牢固,然后在上部结构上层C30混凝土和基本轨6之间进行沥青砂浆灌缝施
工,沥青砂浆的配合比(60号石油沥青:石英粉:石英砂=1:2.5:5.1),浇筑过程中注意钢轨外侧沥青砂浆顶面与钢轨顶面平齐,钢轨内侧沥青砂浆与轮缘槽9设置的标高一致,并注意沥青砂浆表面的压实压光,并沿线路方向设置1%的纵坡,保证轮缘槽9积水顺利排至未硬化区域,并不形成淤积;
[0058] 步骤八,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配套设施施工,在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两侧设置沉降缝11并在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右侧依次进行电缆沟16(宽度为1.0m,深度
0.9m)修建施工和盖板水沟17(宽度为1.0m,深度1.0m)修建施工,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左侧进行盖板水沟17(宽度为1.0m,深度1.0m)修建施工,在岔区范围内的电缆沟16和盖板水沟17之间设置排水管15,并将盖板水沟17与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内部对应设置的排
水管15连通,形成岔心转辙区域排水系统;
[0059] 步骤九,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左右两侧路面恢复施工,两侧恢复路面宽度0.5m,深度1.0m,包括分两层填筑压实的0.6m厚回填砂基础层14、20cm厚级配碎石稳定层
13、20cm厚的C30混凝土路面层12,其中在浇筑C30混凝土路面层12之前,埋设预制的挡水路缘石24(地面以下挡水路缘石24基础宽29cm、基础高20cm,地面以上挡水路缘石24高40cm、顶部宽10cm);
[0060] 步骤十,整体式道床岔区排水结构养护到位后正式投入运营。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