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型便梁组件及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649559.1 申请日 2022-06-09 公开(公告)号 CN114922015A 公开(公告)日 2022-08-19
申请人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大同市陆宏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新忠; 白沛锋; 杨永明; 杨少森; 张东阳; 张陆; 武卫东; 魏刚; 张俊俭; 闫爱民; 秦凯; 姚志伟; 冀振华;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D型便梁组件及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D型便梁组件包括:横向 导轨 ,所述横向导轨横向贯穿放置于所述 铁 路线,且所述横向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路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两个D型便梁,两所述D型便梁间隔设置,且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横向导轨,所述D型便梁的滑动方向为所述横向导轨的延伸方向;加固组件,两所述D型便梁通过所述加固组件相互固定连接。这样,无需吊装即可实现顶进作业前的加固施工,则避免了吊装施工时过于接近电线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解决了现有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吊装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D型便梁组件,用于路线(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向导轨(1),所述横向导轨(1)横向贯穿放置于所述铁路线(100),且所述横向导轨(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路线(10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两个D型便梁(2),两所述D型便梁(2)间隔设置,且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横向导轨(1),所述D型便梁(2)的滑动方向为所述横向导轨(1)的延伸方向;
加固组件,两所述D型便梁(2)通过所述加固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导轨(1)为两个,两所述横向导轨(1)平行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车(3),所述滑车(3)包括设置于底部的滑槽和设置于顶部的支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横向导轨(1)可滑动连接,所述D型便梁(2)放置于所述支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所述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钢枕(4),所述钢枕(4)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钢枕(4)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
安装角板,所述安装角板的底板与所述钢枕(4)螺栓连接,所述安装角板的竖板与所述D型便梁(2)螺栓连接。
7.一种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
利用绞车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
将两个D型便梁(2)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
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1);
清理两个D型便梁(2)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4);
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2)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2)至预设位置;
安装固定钢枕(4),使固定钢枕(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2)上;
将移动板车(5)置于铁路线(100)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
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2),而后移出移动板车(5);
微调两侧D型便梁(2)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具体包括:
在铁路线(100)的一侧设置横向导轨(1),并在横向导轨(1)上间隔安装滑车(3),将两个D型便梁(2)吊装至横向导轨(1)上方,并放置在滑车(3)上;
在两个D型便梁(2)之间设置角钢,将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在两个D型便梁(2)之间设置钢枕(4),将钢枕(4)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以完成D型便梁组件的组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时,两个D型便梁(2)相对于铁路线(10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之前还包括:
对预设路段内的道渣进行充分清理。

说明书全文

一种D型便梁组件及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型便梁组件及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 在进行涵洞整体顶进施工之前,需要对局部铁路线进行加固。在传统施工方案中,需要用吊车将D型便梁吊装到铁道两旁的预设位置,施工过程中容易和铁路电接触网距离过近,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施工时间较长,需要多次申请施工时间窗口,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D型便梁组件及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吊装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发明的一种D型便梁组件,用于铁路线,包括:
[0006] 横向导轨,所述横向导轨横向贯穿放置于所述铁路线,且所述横向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路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0007] 两个D型便梁,两所述D型便梁间隔设置,且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横向导轨,所述D型便梁的滑动方向为所述横向导轨的延伸方向;
[0008] 加固组件,两所述D型便梁通过所述加固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导轨为两个,两所述横向导轨平行间隔设置。
[0010] 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1] 滑车,所述滑车包括设置于底部的滑槽和设置于顶部的支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横向导轨可滑动连接,所述D型便梁放置于所述支撑槽内。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0013] ,所述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0015] 钢枕,所述钢枕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钢枕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
[0017] 安装角板,所述安装角板的底板与所述钢枕螺栓连接,所述安装角板的竖板与所述D型便梁螺栓连接。
[001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0019] 在铁路线的一侧组装如上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
[0020] 利用绞车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
[0021] 将两个D型便梁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
[0022] 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
[0023] 清理两个D型便梁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
[0024] 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至预设位置;
[0025] 安装固定钢枕,使固定钢枕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上;
[0026] 将移动板车置于铁路线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
[0027] 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而后移出移动板车;
[0028] 微调两侧D型便梁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
[0029] 进一步地,在铁路线的一侧组装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D型便梁组件,具体包括:
[0030] 在铁路线的一侧设置横向导轨,并在横向导轨上间隔安装滑车,将两个D型便梁吊装至横向导轨上方,并放置在滑车上;
[0031] 在两个D型便梁之间设置角钢,将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0032] 在两个D型便梁之间设置钢枕,将钢枕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中的另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以完成D型便梁组件的组装。
[0033] 进一步地,将两个D型便梁跨于铁路两侧时,两个D型便梁相对于铁路线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34] 进一步地,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之前还包括:
[0035] 对预设路段内的道渣进行充分清理。
[0036]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D型便梁组件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首先在铁路线的一侧组装D型便梁组件,利用绞车水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将两个D型便梁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清理两个D型便梁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至预设位置;安装固定钢枕,使固定钢枕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上;将移动板车置于铁路线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而后移出移动板车;微调两侧D型便梁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
[0037] 该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通过组装的D型便梁组件,并通过平移的方式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位置;这样,无需吊装即可实现顶进作业前的加固施工,则避免了吊装施工时过于接近电线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解决了现有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吊装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附图说明
[0038]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39] 图1‑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D型便梁组件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0041]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D型便梁组件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0042] 附图标记如下:
[0043] 100‑铁路线
[0044] 1‑横向导轨,2‑D型便梁,3‑滑车,4‑钢枕,5‑移动板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46]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顶进前的加固施工作业需要采用吊装的方式,而导致的施工危险性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型便梁组件以及基于该D型便梁组件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从而避免吊装作业造成的施工危险,提高作业安全性。
[0047]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D型便梁组件用于铁路线100,该D型便梁组件包括横向导轨1、两个D型便梁2和加固组件。其中,所述横向导轨1横向贯穿放置于所述铁路线100,且所述横向导轨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路线10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两所述D型便梁2间隔设置,且分别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横向导轨1,所述D型便梁2的滑动方向为所述横向导轨1的延伸方向,两所述D型便梁2通过所述加固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0048] 在施工过程中,将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横向移动,直到其中一个D型便梁2跨过铁路线100,而后将D型便梁组件中的横向导轨1和加固组件拆除,将两个D型便梁2与铁路线100的距离调整合适,再将两个D型便梁2重新通过加固组件连接,而后将组件支撑在移动小车上,移动至施工地点即可完成线路局部加固,无需使用吊装设备,降低了施工安全性。
[0049] 为了提高D型便梁2的安装稳定性,所述横向导轨1可以为两个,两所述横向导轨1平行间隔设置,两横向导轨1的相隔距离可根据施工需要设置,例如,当D型便梁2较短时,可将两横向导轨1的距离设置的较近,而当D型便梁2较长时,则可将两横向导轨1的距离设置的较远。在实际使用施工中,若D型便梁2过程,也可以设置三个横向导轨1或者更多的横向导轨1,以避免D型便梁2移动时发生翻转。并且,为了进一步避免D型便梁2移动时发生翻转,还可以设置防翻转支撑架。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D型便梁组件还包括滑车3,所述滑车3包括设置于底部的滑槽和设置于顶部的支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横向导轨1可滑动连接,所述D型便梁2放置于所述支撑槽内。这样,在施工过程中,D型便梁2可较为稳定地放置在滑车3的支撑槽内,提高了D型便梁2的稳定性;并且,滑槽和横向导轨1可滑动连接,工作人员推动D型便梁2时,D型便梁2可随滑车3沿横向导轨1滑动。
[0051] 其中,所述加固组件包括角钢,所述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D型便梁2上设置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加强板,加强板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D型便梁2的梁体上,角钢为L型结构的板件,L型结构的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加强板上,L型结构的横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梁体上。
[0052]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钢枕4,所述钢枕4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所述钢枕4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0053] 为了提高安装可靠性,所述加固组件还包括安装角板,所述安装角板的底板与所述钢枕4螺栓连接,所述安装角板的竖板与所述D型便梁2螺栓连接。
[0054]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D型便梁组件,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D型便梁组件,利用绞车水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将两个D型便梁2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1;清理两个D型便梁2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4;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2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2至预设位置;安装固定钢枕4,使固定钢枕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2上;将移动板车5置于铁路线100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2,而后移出移动板车5;微调两侧D型便梁2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这样,无需吊装即可实现顶进作业前的加固施工,则避免了吊装施工时过于接近电线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解决了现有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吊装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0055] 除了上述D型便梁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如图5所示,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6] S1: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D型便梁组件;
[0057] S2:利用绞车水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
[0058] S3:将两个D型便梁2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
[0059] S4: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1;
[0060] S5:清理两个D型便梁2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4;
[0061] S6: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2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2至预设位置;
[0062] S7:安装固定钢枕4,使固定钢枕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2上;
[0063] S8:将移动板车5置于铁路线100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
[0064] S9: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2,而后移出移动板车5;
[0065] S10:微调两侧D型便梁2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D型便梁组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67] S101:在铁路线100的一侧设置横向导轨1,并在横向导轨1上间隔安装滑车3,将两个D型便梁2吊装至横向导轨1上方,并放置在滑车3上;
[0068] S102:在两个D型便梁2之间设置角钢,将角钢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0069] S103:在两个D型便梁2之间设置钢枕4,将钢枕4的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将所述角钢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D型便梁2中的另一者通过安装角板固定连接,以完成D型便梁组件的组装。
[0070] 其中,将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时,两个D型便梁2相对于铁路线10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71] 进一步地,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之前还包括:
[0072] 对预设路段内的道渣进行充分清理。
[0073]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D型便梁组件的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首先在铁路线100的一侧组装D型便梁组件,利用绞车水平牵引组装完成的D型便梁组件,将D型便梁组件横向平移直至两个D型便梁2跨于铁路两侧的预定位置;将两个D型便梁2横移至预定位置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将所述D型便梁组件支起;拆除安装角板,并取出横向导轨1;清理两个D型便梁2底部的枕木,而后拆除钢枕4;同步降低两个千斤顶,使两个D型便梁2下落至预设位置,并调整D型便梁2至预设位置;安装固定钢枕4,使固定钢枕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D型便梁2上;将移动板车5置于铁路线100上,并支撑于横梁下,牵引移动小车,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地点;到达施工地点后,利用同步举升千斤顶同步支起两个D型便梁2,而后移出移动板车5;微调两侧D型便梁2的位置,并紧固安装,以完成顶进作业前的加固。
[0074] 该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通过组装的D型便梁组件,并通过平移的方式将D型便梁组件移动至施工位置;这样,无需吊装即可实现顶进作业前的加固施工,则避免了吊装施工时过于接近电线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解决了现有线路局部加固施工方法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吊装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0075]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0076]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0077]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007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