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TL3抑制剂化合物

申请号 CN202311435055.0 申请日 2023-11-01 公开(公告)号 CN117986247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白晓光; 马克H·诺曼; 洪新福; 唐子夜; 张瑞; 张培;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类METTL3 抑制剂 化合物及其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具体涉及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氘代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以及在制备抑制METTL3类药物中的用途,为临床上筛选和/或制备与METTL3活性相关的 疾病 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权利要求

1.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氘代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8
其中,X选自CR或者N;
2 3
所述的R 、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H、‑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
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6 7 8
所述的R 、R、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H、‑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
所述的 选自连接位点为原子的6~10元芳环或者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5~10元
B1
芳杂环;其中,所述的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B1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B2 B2
C0~4亚烷基‑S(O)2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
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B4
的烷基、亚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B2
所述的R 选自氢、‑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B4
所述的R 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B1
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R 通过与其相连的原子进一步形成5~10元环烷、5~10元杂
环烷烃、6元芳环或者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环烷烃、杂环烷烃、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B3
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B3
所述的R 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L选自 5~10元芳杂环;其中L
L
取代基的2端连着芳杂环;m选自0或1或2;所述的芳杂环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独立的R取代;
L
每个R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L2
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OR 、‑C0~4亚烷L2 L2 L2 L2
基‑OC(O)R 、‑C0~4亚烷基‑SR 、‑C0~4亚烷基‑S(O)2R 、‑C0~4亚烷基‑S(O)R 、‑C0~4亚烷基‑SL2 L3 L2 L3 L2
(O)2NR R 、‑C0~4亚烷基‑S(O)NR R 、‑C0~4亚烷基‑S(O)(NH)R 、‑C0~4亚烷基‑S(O)(NH)L2 L3 L2 L2 L2 L3
NR R 、‑C0~4亚烷基‑C(O)R 、‑C0~4亚烷基‑C(O)OR 、‑C0~4亚烷基‑C(O)NR R 、‑C0~4亚烷L2 L3 L2 L3 L2 L3 L2 L3
基‑NR R 、‑C0~4亚烷基‑NR C(O)R 、‑C0~4亚烷基‑NR S(O)2R 、‑C0~4亚烷基‑NR S(O)R 、‑L2 L3 L2 L3 L2 L3
C0~4亚烷基‑P(O)R R 、‑C0~4亚烷基‑P(O)(OR )R 、‑C0~4亚烷基‑P(O)(OR )(O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4~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烷基、亚烷基、烯基、炔基、碳环基、杂环烷基、芳L4
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L2 L3
R 、R 分别独立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4~
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L4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基、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所述的A环选自:
N1
其中所述的X1选自CH或N;X2选自NR 或O或S;X3选自CH或N;
N1
所述的R 选自氢、‑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1
所述的R选自卤素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
11 12 11
的C1~6烷基)、‑C0~2亚烷基‑NR 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2亚烷基‑(5~12元
11 11 12
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C0~2亚烷基‑C(O)R 、‑C0~2亚烷基‑C(O)NR R 、‑
11 11 11 11
C0~2亚烷基‑C(O)OR 、‑C0~2亚烷基‑S(O)R 、‑C0~2亚烷基‑S(O)OR 、‑C0~2亚烷基‑S(O)2R 、‑
11 12 11
C0~2亚烷基‑S(O)2NR R 、‑C0~2亚烷基‑S(O)2OR ;其中,亚烷基、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
1a
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R 、R 分别独立选自氢、‑C2~10烯基、‑C2~10炔基、‑C1~10烷基、卤素取代的‑C1~10烷基、羟基取代的‑C1~10烷基、‑C(O)‑C1~10烷基、‑C0~4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4亚烷基‑(3~
12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5~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5~12元桥环)、‑C0~4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4亚烷基‑(5~12元螺环)、‑C0~4亚烷基‑(5~12元螺杂环);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
1a
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a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氘、卤素、氰基、=O、硝基、羟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烷基)、‑C0~2亚烷基‑(5~
12元桥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2元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NH‑C0~2亚烷基‑(3~10元环烷基);其中,所述的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
1b
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b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O、硝基、羟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环选自:
其中,所
N1
述的X1选自CH或N;X3选自CH或N;所述的R 选自氢或‑C1~3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环选自:
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选自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0~2
11 12
亚烷基‑NR R 、‑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2亚烷基‑(5~12元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
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
1a
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1 12
R 、R 分别独立选自氢、‑C2~7炔基、‑C1~7烷基、卤素取代的‑C1~7烷基、羟基取代的‑C1~7烷基、‑C(O)‑C1~7烷基、‑C0~4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4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5~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5~12元桥环)、‑C0~4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4亚烷基‑(5~12元螺环)、‑C0~4亚烷基‑(5~12元螺杂环);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
1a
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a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氘、卤素、氰基、羟基、‑NH2、‑C2~6炔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烷基)、‑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烷基);其中,所述的烷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
1b
芳杂环、桥环、桥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1b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C1~3烷基。
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 选自:
2 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R分别独立选自氢。
6 7 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 、R 、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甲基、乙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自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
苯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10元芳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5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6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9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10元芳杂环;其中,所B1
述的苯环、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B1
每个R 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O、‑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烷B2 B2
基、‑N(C1~3烷基)(C1~3烷基)、‑S(O)2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6元环烷基)、‑C0~2亚烷基‑(5~6元杂环烷基)、苯环、‑(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烷基、亚烷基、环烷B4
基、杂环烷基、苯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B4
所述的R 选自氢、卤素、氰基、羟基、‑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烷基、‑O(卤素取代的C1~3烷基)、‑NH2、‑NH(C1~3烷基)、‑N(C1~3烷基)(C1~3烷基);
B2
所述的R 选自氢、‑C1~3烷基;
B1
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R 通过与其相连的原子进一步形成5~6元杂环烷烃、6元芳环或
B3
者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杂环烷烃、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B3
所述的R 选自氢、卤素、氰基、=O、‑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烷基、‑O(卤素取代的C1~3烷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自
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自
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自
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自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L选自5~6元芳杂环、
L L
所述的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独立的R 取代;每个R分别独立选自氢、=
O、卤素、‑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L选自:
其中2端与芳杂环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所述的化合物具体为:
16.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
治疗METTL3介导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METTL3介导的疾病是与用于治疗自身免
疫疾病,神经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传染病或与沉默X‑染色体的重新激活有关的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18.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以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

说明书全文

METTL3抑制剂化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类化合物,具有抑制METTL3(N6‑腺苷甲基转移酶70kDa亚基)活性作用。本发明还涉及制备这些化合物的方法,涉及包含它们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它们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以及其他疾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天然细胞RNA中已经鉴定了100多种修饰,包括mRNA,tRNA,rRNA,小核RNA(snRNA)和小核仁RNA(snoRNA)。真核mRNA中最普遍的甲基化核苷是N6‑甲基腺苷(m6A),它占所有RNA基甲基化的80%以上,存在于各种物种中。各种研究表明,这种修饰在基本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RNA的翻译,细胞分化和细胞循环等。m6A RNA修饰是一个动态和可逆的过程,由METTL3和METTL14形成的核心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安装甲基,并被两个独立的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清除。这些酶的调节可能会影响RNA中m6A修饰的动态平衡,从而引起一些基本生物学功能的紊乱,甚至导致疾病。RNA甲基化或去甲基化修饰的过程为,含有METTL3的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用S‑腺苷甲硫酸(SAM,Adomet)作为甲基供体,从而使m6A甲基化。FTO和ALKBH5以和α‑乙基戊二酸依赖性方式使m6A去甲基化。
[0003] 许多研究关注RNA修饰的分布、功能以及机制研究,成功揭示了这些RNA修饰与功能的关系,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目前,RNA修饰已被证明与肿瘤、神经系统紊乱、代谢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
[0004] 目前发现的参与RNA甲基化的蛋白包括METTL3、METTL14、WTAP和KIAA1429等4种。何川教授等人METTL3和METTL14在RNA甲基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HeLa和293FT细胞中利用siRNAs方法对METTL3和METTL14进行敲除,验证了METTL3和METTL14的甲基化作用。Richard I.Gregory教授等人发现m6A甲基转移酶METTL3与翻译起始机制相互作用以促进含有m6A的mRNA亚群的翻译,METTL3在癌症中上调,并且是癌细胞的生长,存活和侵袭所必需的。目前,METTL3和METTL14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复合物已经被解析出来,为研发靶向METTL3和METTL14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0005] 随着多种机制的发现及研究,表明METTL3和METTL14在调节相关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意味着METTL3和METTL14的异常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事实上,一系列的研究已证明,METTL3和METTL14与多种癌症(包括白血病、癌和神经胶质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METTL3和METTL14被认为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个潜在靶标,研发具有高选择性直接靶向METTL3和METTL14的小分子抑制剂,是一条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氘代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0007]
[0008] 其中,X选自CR8或者N;
[0009] 所述的R2、R3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H、‑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10] 所述的R6、R7、R8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H、‑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
[0011] 所述的 选自连接位点为原子的6~10元芳环或者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5~B1
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12] 每个RB1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B2 B2基)、‑C0~4亚烷基‑S(O)2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烷基、亚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B4
立的R 取代;
[0013] 所述的RB2选自氢、‑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14] 所述的RB4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15] 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RB1通过与其相连的原子进一步形成5~10元环烷、5~10元杂环烷烃、6元芳环或者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环烷烃、杂环烷烃、芳环、芳杂环任选B3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16] 所述的RB3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羟基、=O、‑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17] L选自 5~10元芳杂环;其中L取代基的2端连着芳杂环;m选自0或1或2;所述的芳杂环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独L
立的R取代;
[0018] 每个RL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O、‑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L2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OR 、‑L2 L2 L2 L2
C0~4亚烷基‑OC(O)R 、‑C0~4亚烷基‑SR 、‑C0~4亚烷基‑S(O)2R 、‑C0~4亚烷基‑S(O)R 、‑C0~4L2 L3 L2 L3 L2
亚烷基‑S(O)2NR R 、‑C0~4亚烷基‑S(O)NR R 、‑C0~4亚烷基‑S(O)(NH)R 、‑C0~4亚烷基‑SL2 L3 L2 L2 L2 L3
(O)(NH)NR R 、‑C0~4亚烷基‑C(O)R 、‑C0~4亚烷基‑C(O)OR 、‑C0~4亚烷基‑C(O)NR R 、‑L2 L3 L2 L3 L2 L3 L2
C0~4亚烷基‑NR R 、‑C0~4亚烷基‑NR C(O)R 、‑C0~4亚烷基‑NR S(O)2R 、‑C0~4亚烷基‑NR SL3 L2 L3 L2 L3 L2
(O)R 、‑C0~4亚烷基‑P(O)R R 、‑C0~4亚烷基‑P(O)(OR )R 、‑C0~4亚烷基‑P(O)(OR )L3
(OR )、‑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4~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烷基、亚烷基、烯基、炔基、碳环基、L4
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19] RL2、RL3分别独立选自氢、‑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C0~4亚烷基‑(3~10元碳环基)、‑C0~4亚烷基‑(4~10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6~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20] 每个RL4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氨基、羟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2~6烯基、卤素取代的‑C2~6炔基;
[0021] 所述的A环选自:其中所
N1
述的X1选自CH或N;X2选自NR 或O或S;X3选自CH或N;
[0022] 所述的RN1选自氢、‑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
[0023] 所述的R1选自卤素取代的‑C1~6烷基、羟基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11 12 11
素取代的C1~6烷基)、‑C0~2亚烷基‑NR 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2亚烷基‑(5
11
~12元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C0~2亚烷基‑C(O)R 、‑C0~2亚烷基‑C(O)
11 12 11 11 11
NR R 、‑C0~2亚烷基‑C(O)OR 、‑C0~2亚烷基‑S(O)R 、‑C0~2亚烷基‑S(O)OR 、‑C0~2亚烷基‑S
11 11 12 11
(O)2R 、‑C0~2亚烷基‑S(O)2NR R 、‑C0~2亚烷基‑S(O)2OR ;其中,亚烷基、烷基、环烷基、杂
1a
环烷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24] R11、R12分别独立选自氢、‑C2~10烯基、‑C2~10炔基、‑C1~10烷基、卤素取代的‑C1~10烷基、羟基取代的‑C1~10烷基、‑C(O)‑C1~10烷基、‑C0~4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4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5~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5~12元桥环)、‑C0~4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4亚烷基‑(5~12元螺环)、‑C0~4亚烷基‑(5~12元螺杂环);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1a
芳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25] 每个R1a分别独立选自氢、氘、卤素、氰基、=O、硝基、羟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2~6烯基、‑C2~6炔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烷基)、‑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2元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NH‑C0~2亚烷基‑(3~10元环烷基);其中,所述的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1b
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26] 每个R1b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O、硝基、羟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O(卤素取代的C1~6烷基)、‑NH2、‑NH(C1~6烷基)、‑N(C1~6烷基)(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
[0027] 作为优选:所述的A环选自:
[0028]其中,所述的X1选自CH或N;X3选自
N1
CH或N;所述的R 选自氢或‑C1~3烷基。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的A环选自:
[0030] 作为优选:所述R1选自羟基取代的‑C1~6烷基、‑C0~2亚烷基‑NR11R12、‑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2亚烷基‑(5~12元螺环)、‑C0~2亚烷基‑(5~12元螺杂环);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环烷1a
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取代;
[0031] R11、R12分别独立选自氢、‑C2~7炔基、‑C1~7烷基、卤素取代的‑C1~7烷基、羟基取代的‑C1~7烷基、‑C(O)‑C1~7烷基、‑C0~4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4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4亚烷基‑(5~10元芳环)、‑C0~4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4亚烷基‑(5~12元桥环)、‑C0~4亚烷基‑(5~12元桥杂环)、‑C0~4亚烷基‑(5~12元螺环)、‑C0~4亚烷基‑(5~12元螺杂环);其中,所述的亚烷基、烷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
1a
环、螺环、螺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32] 每个R1a分别独立选自氢、氘、卤素、氰基、羟基、‑NH2、‑C2~6炔基、‑C1~6烷基、卤素取代的‑C1~6烷基、‑OC1~6烷基、‑C0~2亚烷基‑(3~12元环烷基)、‑C0~2亚烷基‑(3~12元杂环烷基)、‑C0~2亚烷基‑(5~10元芳环)、‑C0~2亚烷基‑(5~10元芳杂环)、‑C0~2亚烷基‑(5~12元桥环烷基)、‑C0~2亚烷基‑(5~12元桥杂环烷基);其中,所述的烷基、炔基、环烷基、杂环烷1b
基、芳环、芳杂环、桥环、桥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33] 每个R1b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C1~3烷基。1
[0034] 进一步地:R选自:
[0035]
[0036]
[0037] 作为优选:所述的R2、R3分别独立选自氢。
[0038] 作为优选:所述的R6、R7、R8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甲基、乙基。
[0039] 作为优选:所述的 选自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苯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10元芳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5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6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9元芳杂环、连接位点为碳原子的10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苯环、芳环、芳杂环可任选被B1
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的R 取代;
[0040] 每个RB1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O、‑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B2 B2烷基、‑N(C1~3烷基)(C1~3烷基)、‑S(O)2R 、‑C0~2亚烷基‑OR 、‑C0~2亚烷基‑(3~6元环烷基)、‑C0~2亚烷基‑(5~6元杂环烷基)、苯环、‑(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烷基、亚烷基、B4
环烷基、杂环烷基、苯环、芳杂环任选被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独立的R 取代;
[0041] 所述的RB4选自氢、卤素、氰基、羟基、‑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烷基、‑O(卤素取代的C1~3烷基)、‑NH2、‑NH(C1~3烷基)、‑N(C1~3烷基)(C1~3烷基);
[0042] 所述的RB2选自氢、‑C1~3烷基;
[0043] 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RB1通过与其相连的原子进一步形成5~6元杂环烷烃、6元芳环或者5~6元芳杂环;其中,所述的杂环烷烃、芳环、芳杂环可任选被一个、两个或三个独立B3的R 取代;
[0044] 所述的RB3选自氢、卤素、氰基、=O、‑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OC1~3烷基、‑O(卤素取代的C1~3烷基)。
[004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的 选自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0046]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的 选自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0047] 进一步地:所述的 选自所述的
的连接位点为碳原子。
[0049] 更具体的地:所述的 选自
[0050]
[0051]
[0052]
[0053] 作为优选:L选自5~6元芳杂环、 所述的芳杂环可任选被L L
一个、两个、三个独立的R取代;每个R分别独立选自氢、=O、卤素、‑C1~3烷基、卤素取代的‑C1~3烷基。
[0054] 进一步地:所述L选自:其中2端与芳杂环相连。
[005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式I所述的化合物具体为:
[0056]
[0057]
[0058]
[0059]
[0060]
[0061]
[0062]
[0063]
[0064]
[0065]
[0066]
[0067]
[0068]
[0069]
[0070]
[0071]
[0072]
[0073]
[0074]
[0075]
[0076]
[0077]
[0078]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METTL3介导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0079] 进一步地,所述METTL3介导的疾病是与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传染病或与沉默X‑染色体的重新激活有关的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0080] 进一步地,涉及METTL3活性的疾病或病症是癌症,例如肺癌,肾癌,实体器官癌,胰腺癌或白血病,2型糖尿病,神经精神行为障碍或抑郁症
[008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它是以前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
[0082] 炎症疾病包括以组织病理性炎症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炎性疾病的例子包括寻常性痤疮、哮喘、腹腔疾病、慢性前列腺炎、肾小球性肾炎、炎症性肠病、盆腔炎、再灌注损伤、类湿性关节炎、结节病、血管炎、房尘螨引起的气道炎症和间质性膀胱炎。炎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显著重叠。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涉及炎性疾病哮喘的治疗。免疫系统通常涉及炎症性疾病,在过敏反应和一些肌病中都有表现,许多免疫系统疾病导致异常炎症。MetT13介导的疾病也包括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0083] 适当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结肠炎、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肝硬化或皮炎。
[0084] “癌症”或“恶性肿瘤”是指以不受控制的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多种疾病中的任何一种,受影响的细胞在局部或通过血流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能的身体(即转移)以及许多特征结构和/或分子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癌细胞”是指经历多步骤肿瘤进展的早期,中期或晚期阶段的细胞。癌症包括肉瘤、乳腺癌、肺癌、脑癌、骨癌、肝癌、肾癌、结肠癌、慢性髓性白血病和前列腺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式I的化合物用于治疗选自肺癌、胰腺癌、结肠癌、脑癌、乳腺癌、纤维肉瘤和鳞状细胞癌的癌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癌症选自黑素瘤、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治疗的癌症是转移性癌症。
[0085] Mettl3抑制剂也是有用的治疗剂,用于治疗与沉默的X‑染色体的重新激活相关的疾病(Patil等,自然,2016年9月15日;537(7620):369‑373)。因此,它们是治疗Rett综合征的潜在有效的治疗剂。
[0086] 本发明中提供的化合物和衍生物可以根据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或CAS(化学文摘服务社,Columbus,OH)命名系统命名。
[0087] 关于本发明的使用术语的定义: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基团或者术语提供的初始定义适用于整篇说明书的该基团或者术语;对于本文没有具体定义的术语,应该根据公开内容和上下文,给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给予它们的含义。
[0088] “取代”是指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所替换。或者是分子中原子的孤对电子被其它的原子或基团替换,例如S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被O原子取代形成
[0089] “可任选被取代”是指“取代”可以但不必须发生,该说明包括发生或不发生的情形。
[0090] 碳氢基团中碳原子含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通过前缀表示,例如,前缀Ca~b烷基表明任何含“a”至“b”个碳原子的烷基。因此,例如,“C1~4烷基”是指包含1~4个碳原子的烷基。
[0091] “烷基”是指具有指定数目的成员原子的饱和烃链。例如,C1~6烷基是指具有1至6个成员原子,例如1至4个成员原子的烷基基团。烷基基团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代表性的支链烷基基团具有一个、两个或三个支链。烷基基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如本文所定义的取代基取代。烷基包括甲基、乙基、丙基(正丙基和异丙基)、丁基(正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戊基(正戊基、异戊基和新戊基)和己基。烷基基团也可以是其他基团的一部分,所述其他基团为例如C1~6烷基。
[0092] “亚烷基”是指具有指定数目的成员原子的二价饱和脂族烃基。Ca~b亚烷基是指具有a至b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基团。亚烷基基团包括支链和直链烃基基团。例如,术语“亚丙基”可以通过下列结构例举: 同样地,术语“二甲基亚丁基”可以例如通过下列结构的任一种例举: 还例如‑C0~4亚烷基可以为C0亚烷基、C1亚烷基
(例如‑CH2‑)、C2亚烷基(例如‑CH2CH2‑等)、C3亚烷基或C4亚烷基;C0亚烷基指的是此处的基团不存在,以化学键的形式连接,如A‑C0亚烷基‑B指的是A‑B,即A基团与B基团直接通过化学键连接。
[0093] “烯基”是指具有指定数目个碳原子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2至6个碳原子或2至4个碳原子且具有至少1个乙烯基不饱和位点(>C=C<)的直链或支链烃基基团。例如,Ca‑b烯基是指具有a至b个碳原子的烯基基团并且意在包括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1,3‑丁二烯基等。
[0094] “炔基”是指含有至少一个三键的直链一价烃基或支链一价烃基。术语“炔基”还意在包括具有一个三键和一个双键的那些烃基基团。例如,(C2‑C6)炔基意在包括乙炔基、丙炔基等。
[0095] “卤素”为氟、氯、溴或碘;
[0096] “氧代”指=O,即氧原子通过双键同时取代两个氢原子。
[0097] “卤素取代的烷基”指烷基中的氢原子可被一个或多个卤素原子取代。例如C1~4卤素烷基指氢原子被一个或多个卤素原子取代的包含1~4个碳原子的烷基。
[0098] 本发明中所述的“‑OR”、“‑NRR”等是指R基团与氧原子或氮原子以单键相连。
[0099] 本发明中所述的“‑C(O)R”、“‑S(O)2R”等中的氧原子是与碳原子或硫原子以双键相连,R基团与氧原子或硫原子以单键相连。
[0100] “环烷基”、“环烷烃”是指具有碳原子且没有环杂原子且具有单个环或多个环(包括稠合、并和)的饱和或部分饱和的环状基团。对于具有不含环杂原子的芳族和非芳族环的多环体系,当连接点位于非芳族碳原子时,适用术语“环烷基”(例如5,6,7,8,‑四氢化‑5‑基)。术语“环烷基”包括环烯基基团,诸如环己烯基。环烷基基团的实例包括例如,金刚烷基、环丙基、环丁基、环己基、环戊基、环辛基、环戊烯基和环己烯基。包括多双环烷基环体系的环烷基基团的实例是双环己基、双环戊基、双环辛基等。例如
[0101] “杂环”、“杂环烷基”、“杂环烷烃”指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具有单个环或多个环(包括稠合、并和)的饱和环或非芳香性的不饱和的环状基团;其中杂原子指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
[0102] “螺环基”和“螺环”可互换使用,均指单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称螺原子)的多环环状饱和环或非芳香性的不饱和环烃基。例如“5至12元螺环基”是指具有5至12个环原子的螺环。根据环的数目将螺环分为双螺环或多螺环,优选为双螺环。
[0103] “螺杂环基”和“螺杂环”可互换使用,是指具有两个单环共用一个碳原子的非芳香族饱和环或非芳香性的不饱和环系,其由碳原子及选自氮、氧、硫和磷的杂原子构成。例如“5至12元螺杂环”是指具有5至12个环原子,其中1、2或3个环原子为杂原子的螺杂环。
[0104] “芳基”和“芳环”可互换使用,均指具有共轭的π电子体系的全碳单环或稠合多环(也就是共享毗邻碳原子对的环)基团,例如“C6‑10芳基”指具有6至10个碳原子的单环或双环芳基,芳基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包括苯基、萘基等。
[0105] 发明中所述的“芳杂环”是指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芳香性不饱和环;其中杂原子指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通常包含多个环原子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环原子选自O、N、S的杂原子的芳族单环或双环烃。优选地有一到三个杂原子。杂环芳基例如代表:吡啶基、吲哚基、喹噁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吡喃基、苯并噻吡喃基、呋喃基、吡咯基、噻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唑基、咪唑基、噻吩基、噁二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噁唑基;
[0106] 同时,本发明中所述的“芳杂环”也包含至少一个杂原子的芳香性不饱和单环稠合饱和环,例如代表:
[0107] “桥环或桥环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环状结构彼此共用两个不相邻的原子所形成的饱和或不饱和环状基团,其具体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
[0108] “桥杂环基”和“桥杂环”可互换使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环状结构彼此共用两个不相邻的原子所形成的饱和或不饱和环状基团,其由碳原子及选自氮、氧、硫和磷的杂原子构成。其具体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
[0109] “稠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环共用一个或多个键的结构。
[0110] “立体异构体”包括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或其混合物。
[0111] 本发明的“氘代化合物”是指分子或基团中的1个或多个氢原子被氘原子取代,其中氘原子的占比大于氘在自然界中的丰度。
[0112] 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是指某载体、运载物、稀释剂、辅料,和/或所形成的盐通常在化学上或物理上与构成某药物剂型的其它成分相兼容,并在生理上与受体相兼容。
[0113] 术语“盐”和“可药用的盐”是指上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与无机和/或有机酸和碱形成的酸式和/或碱式盐,也包括两性离子盐(内盐),还包括季铵盐,例如烷基铵盐。这些盐可以是在化合物的最后分离和纯化中直接得到。也可以是通过将上述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与一定数量的酸或碱适当(例如等当量)进行混合而得到。这些盐可能在溶液中形成沉淀而以过滤方法收集,或在溶剂蒸发后回收而得到,或在介质中反应后冷冻干燥制得。本发明中所述盐可以是化合物的盐酸盐、硫酸盐、枸橼酸盐、苯磺酸盐、氢溴酸盐、氢氟酸盐、磷酸盐、乙酸盐、丙酸盐、丁二酸盐、草酸盐、苹果酸盐、琥珀酸盐、富酸盐、马来酸盐、酒石酸盐或三氟乙酸盐。
[011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可以彼此联合使用。也可选择将本发明的化合物与任何其它的活性试剂结合使用,用于制备调控细胞功能或治疗疾病的药物或药物组合物。如果使用的是一组化合物,则可将这些化合物同时、分别或有序地对受试对象进行给药
[0115]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0116]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117] 化合物的结构是通过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来确定的。NMR位移(δ)以10‑6(ppm)的单位给出。NMR的测定是用(Bruker AvanceIII 400和Bruker Avance 300)核磁仪,测定溶剂为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氘代氯仿(CDCl3),氘代甲醇(CD3OD),内标为四甲基烷(TMS)。
[0118] LC‑MS的测定使用岛津液质联用仪(Shimadzu LC‑MS2020(ESI))。HPLC的测定使用岛津高压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0A)。MPLC(中压制备色谱)使用Gilson GX‑281反相制备色谱仪。薄层层析硅胶板用烟台黄海HSGF254或青岛GF254硅胶板,薄层层析分离纯化产品采用的规格是0.4mm~0.5mm。柱层析一般使用烟台黄海硅胶200~300目硅胶为载体。
[0119] 本发明的已知的起始原料可以采用或按照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合成,或可购买于安耐吉化学、成都科龙化工、韶远化学科技、百灵威科技等公司。
[0120] 实施例中无特殊说明,反应在氮气氛围下进行。实施例中无特殊说明,溶液是指水溶液。实施例中无特殊说明,反应的温度为室温。实施例中无特殊说明,M是摩尔每升。
[0121] 术语说明:
[0122] THF:四氢呋喃;DIBAL:二异丁基氢化;DCM:二氯甲烷;
[0123] DMF:N,N‑二甲基甲酰胺;TEA:三乙胺;DMA:二甲基乙酰胺;
[0124] HATU:2‑(7‑偶氮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
[0125] DIPEA:N,N‑二异丙基乙胺;EA:乙酸乙酯;
[0126] HBTU: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
[0127] selectfluor:1‑氯甲基‑4‑氟‑1,4‑重氮化二环2.2.2辛烷双(四氟酸)盐;
[0128] DMP:戴斯‑马丁高碘烷;TIPT:酸四异丙酯;NMM:N‑甲基吗啡啉;
[0129] NMP:N‑甲基吡咯烷;CMBP:氰基亚甲基三正丁基膦;
[0130] Pd(dppf)Cl2:[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NaHCO3:碳酸氢钠
[0131] dioxane:二氧六环;K2CO3:碳酸;MeOH:甲醇;KF:氟化钾;
[0132] Pd(PPh)2Cl2:双三苯基磷二氯化钯;DMFDMA: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
[0133] Pd(PPh3)4:四三苯基磷钯;AcOK:乙酸钾;LiAlH4:四氢铝锂;NaBH4:硼氢化钠;
[0134] DPPA:叠氮磷酸二苯酯;DBU:1,8‑二氮杂环[5,4,0]十一烯‑7;T3P:1‑丙基磷酸酐。
[0135] 中间体A‑1的合成
[0136]
[0137]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3‑溴‑5‑(三甲基硅烷乙炔基)吡啶(500mg,1.97mmol),1‑Boc‑吡唑‑4‑硼酸频哪醇酯(867.89mg,2.95mmol),Pd(dppf)Cl2(143.98mg,196.70μmol),碳酸氢钠(495.68mg,5.90m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15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80℃搅拌反应3小时。加入水(3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3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1‑1(202mg,836.91μ+
mol,42.55%收率),MS(ESI)m/z=242[M+1]和中间体A‑1‑2(90mg,263.56μmol,13.40%收+
率),MS m/z=342[M+1]。
[0138]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1‑1(40mg,165.73μmol)和MeOH(2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28.88mg,497.18μ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1(28.04mg,165.74μmol,100.00%收率),MS m/z=170[M+1] 。
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39] 中间体A‑2的合成
[0140]
[0141]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5‑溴吡啶‑3‑醛基(2g,10.75mmol)和甲醇(80mL),室温下加入无水碳酸钾(4.90g,35.48mmol)并搅拌5分钟,然后加入对甲基苯磺酰甲基异腈(2.52g,12.90mmol),升温至80℃搅拌反应过夜。冷却至室温,硅藻土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2‑1(2.37g,10.53mmol,97.94%收率),MS m/z=225+[M+1]。
[0142]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2‑1(300mg,1.33mmol),碘化亚(25.39mg,133.31μmol),Pd(PPh3)2Cl2(46.72mg,66.65μmol)和三乙胺(10mL),再加入三甲基硅基乙炔(157.12mg,1.60mmo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65℃搅拌反应过夜。反应液冷却,
30℃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2‑2(102mg,420.88μmol,31.57%产+
率),MS m/z=243[M+1]。
[0143]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2‑2(50mg,206.31μmol)和MeOH(2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23.97mg,412.63μ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2(30mg,176.30μmol,85.45%收率),MS m/z=171[M+1],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44] 中间体A‑3的合成
[0145]
[0146]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5‑溴吡啶‑3‑醛基(2.16g,11.61mmol)和二氯甲烷(100mL),室温下加入rac‑(S)‑叔丁基亚磺酰胺(1.69g,13.94mmol)和TIPT(6.60g,23.23mmol)。加毕,升温至60℃搅拌反应过夜。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水淬灭反应,并加入硅藻土搅拌10分钟,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3‑1(3.3g,11.41mmol,98.27%+
收率),MS m/z=290[M+1],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47]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3‑1(3.39g,11.74mmol)和甲醇(100mL),室温下依次加入无水碳酸钾(4.05g,29.34mmol)和对甲基苯磺酰甲基异腈(2.52g,12.91mmol),室温搅拌反应0.5小时。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加入水,用乙酸乙酯萃取两次。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3‑2+
(2.49g,11.10mmol,94.62%收率),MS m/z=224[M+1]。
[0148] 于100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3‑2(2.19g,9.77mmol)和干燥DMF(15m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水浴降温至0℃,加入NaH(585.87mg,24.41mmol),保温搅拌反应30分钟。于0℃滴加入SEM‑Cl(2.44g,14.65mmol),滴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加入水淬灭反应,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合并有机相,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3‑3(2.40g,6.79mmol,69.51%收率),MS m/z=354[M+1]。
[0149]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3‑3(500mg,1.41mmol),碘化亚铜(26.88mg,141.12μmol),Pd(PPh3)2Cl2(49.46mg,70.56μmol)和三乙胺(10mL),再加入三甲基硅基乙炔(166.32mg,1.69mmo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65℃搅拌反应过夜。反应液冷却,
30℃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3‑4(70mg,188.36μmol,13.35%产+
率),MS m/z=372[M+1],并回收中间体A‑3‑3(300mg)。
[0150]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3‑4(70mg,188.36μmol)和MeOH(2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13.13mg,226.04)。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3(30mg,100.19μmol,88.65%收率),MS m/z=300[M+1],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51] 中间体A‑4的合成
[0152]
[0153]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3‑溴‑5‑(三甲基硅烷乙炔基)吡啶(500mg,1.97mmol),4‑异恶唑硼酸频哪醇酯(460.32mg,2.36mmol),Pd(dppf)Cl2(143.98mg,196.70μmol),碳酸氢钠(495.68mg,5.90m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18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80℃搅拌反应3小时。加入水(5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5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4‑1(148mg,610.69μmol,
+
31.05%收率),MS m/z=243[M+1]。
[0154]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4‑1(29mg,119.66μmol)和MeOH(2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20.86mg,358.99μ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4(20.36mg,119.65μmol,100.00%收率),MS m/z=171[M+1] 。
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55] 中间体A‑5和中间体A‑6的合成
[0156] 参照中间体A‑4的合成方法,在步骤1中用下表中的硼酸频哪醇酯替换4‑异恶唑硼酸频哪醇酯,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157]
[0158] 中间体A‑7的合成
[0159]
[0160]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3‑乙酰基‑5‑溴吡啶(2.51g,12.56mmol)和DMF、DMA(50mL),反应液升温至100℃搅拌反应5小时。反应液冷却,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7‑1(3.20g,12.54mmol,100.00%产率),MS m/z=255[M+1]。
[0161]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7‑1(3.20g,12.54mmol)和MeOH(50mL),然后室温下加入盐酸羟胺(1.05g,15.05mmol,CL)。反应液升温至60℃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中加入乙醇(30ml),室温搅拌30分钟,过滤,滤饼干燥得中间+体A‑7‑2(1.45g,6.44mmol,51.37%收率),MS m/z=225[M+1]。
[0162] 参照中间体A‑2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用中间体A‑7‑2替换中间体A‑2‑1,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A‑7,MS m/z=171(M+1) 。
[0163] 中间体A‑8的合成
[0164]
[0165]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5‑溴烟酸(1g,4.95mmol)和乙酸乙酯(25mL),然后室温依次加入甲酰基肼(297.29mg,4.95mmol),三乙胺(1.50g,14.85mmol,2.07mL)和T3P(3.94g,12.38mmol,3.2mL),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0℃搅拌反应3小时。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8‑1(593mg,2.62mmol,53.00%收率),MS m/z=226[M++
1]。
[0166] 参照中间体A‑2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用中间体A‑8‑1替换中间体A‑2‑1,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A‑8,MS m/z=172[M+1]。
[0167] 中间体A‑9的合成
[0168]
[0169]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5‑溴烟酸(1g,4.95mmol)和DMF(25mL),再依次加入HATU(2.26g,5.94mmol)、NMM(1.50g,14.83mmol,18.3mL)和甲酰基肼(356.75mg,5.94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加入水(5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5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50mL*2)洗涤,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粗+
品经柱层析得中间体A‑9‑1(535mg,2.19mmol,44.28%收率),MS m/z=244[M+1]。
[0170] 于30mL微波管中加入中间体A‑9‑1(535mg,2.19mmol)和二氧六环(12mL),然后室温下加入劳森试剂(1.77g,4.38mmol)。微波管至于微波反应仪中升温至80℃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得中间体A‑9‑2(400mg,1.65mmol,+75.37%收率),MS m/z=242[M+1]。
[0171] 参照中间体A‑2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用中间体A‑9‑2替换中间体A‑2‑1,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A‑9,MS m/z=188[M+1]。
[0172] 中间体A‑10的合成
[0173]
[0174] 于250mL玻璃风管中加入5‑溴烟酸甲酯(15g,69.43mmol)和7M NH3/CH3OH(150mL),密封好后于40℃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10‑1+(14.03g,69.79mmol),MS m/z=201[M+1],不经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75] 于250mL单口瓶中室温下加入中间体A‑10‑1(14.03g,69.79mmol)和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150mL),升温至120℃并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冷却,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AcOH(70mL)溶解,然后室温搅拌下逐滴加入80%水合肼(3.2mL),反应液升温至80℃搅拌反应1小时。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乙酸乙酯打浆,过滤,固体干燥得到中间体A‑10‑2+
(11.83g,52.54mmol,75.29%收率)。MS m/z=225[M+1]。
[0176] 参照中间体A‑3步骤3至步骤5的方法,用中间体A‑10‑2替换中间体A‑3‑2,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A‑10,MS m/z=301[M+1]。
[0177] 中间体A‑11的合成
[0178]
[0179]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3‑溴‑5‑(三甲基硅烷乙炔基)吡啶(1.0g,3.93mmol)和MeOH(20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342.84mg,5.90m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11‑1(800mg,crude),MS m/z=182[M+1] ,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80] 于5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A‑11‑1(560mg,3.08mmol)、4‑甲氧基苄基叠氮(652.64mg,4.00mmol)和DMF(20mL),再加入CuSO4.5H2O(153.83mg,615.33μmol)和维生素C钠(609.51mg,3.08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乙酸乙酯(50mL),水(50mL*2)洗,饱和食盐水(50mL*2)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加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纯化得中间体A‑11‑2(0.9g,2.61mmol,84.74收率),MS m/z=345[M+1]。
[0181] 参照中间体A‑2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用中间体A‑11‑2替换中间体A‑2‑1,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A‑11,MS m/z=291[M+1]。
[0182] 中间体A‑12的合成
[0183]
[0184]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3‑溴‑5‑(三甲基硅烷乙炔基)吡啶(1.0g,3.93mmol),联硼酸频那醇酯(1.50g,5.90mmol),Pd(dppf)Cl2(287.96mg,393.39μmol),醋酸钾(1.16g,11.80mmol)和二氧六环(20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80℃搅拌反应3小时。加入水(5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5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
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12‑1(0.6g,2.74mmol,69.61%收率),MS(ESI)m/z=220[M+1]。
[0185]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12‑1(0.1g,456.37μmol),3‑溴哒嗪(108.83mg,684.56μmol),Pd(PPh3)4(52.71mg,45.64μmol),碳酸氢钠(115.01mg,1.37m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3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80℃搅拌反应2小时。加入水(2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
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12‑2(80mg,315.74μmol,69.18%收率),MS m/z=254[M+1] 。
[0186]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12‑2(35mg,138.14μmol)和MeOH(3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12.04mg,207.20μ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12(24mg,132.61μmol,96.0%收率),MS m/z=182[M+1],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187] 中间体A‑13至中间体A‑21的合成
[0188] 参照中间体A‑12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的溴代物替换3‑溴哒嗪,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189]
[0190]
[0191] 中间体A‑22的合成
[0192]
[0193]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2‑溴噻唑‑5‑基)甲醇(0.9g,4.64mmol)和二氯甲烷(40mL),冰水浴降温至0℃,加入三乙胺(702.66mg,6.96mmol),然后滴加入甲基磺酰氯(796.92mg,6.96mmol)。继续保温0℃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二氯甲烷(20mL)稀释,水洗(2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A‑22‑1(1.3g,粗+
品),MS m/z=272[M+1]。
[0194]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22‑1(0.4g,1.47mmol)和DMF(15mL),冰水浴降温至0℃,加入碳酸铯(958.33mg,2.94mmol)和二甲胺盐酸盐(239.71mg,2.94mmol)。加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反应完成后,加入乙酸乙酯(50mL)稀释,水洗(50mL*1),饱和食盐水洗涤(5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A‑22‑+2(0.22g,1.01mmol,70%收率),MS m/z=221[M+1]。
[0195]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A‑22‑2(0.1g,452.25μmol),5‑甲酰基吡啶‑3‑硼酸酯(126.49mg,542.70μmol),Pd(dppf)Cl2(33.10mg,45.22μmol),碳酸钾(138g,904.50μ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4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80℃搅拌反应2小时。加入水(3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3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A‑22‑3(0.1g,404.34μmol,89.41%收率),MS m/z=+248[M+1]。
[0196]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A‑22‑3(0.1g,404.34μmol)和甲醇(3mL),冰水浴降温至0℃,加入碳酸钾(111.60mg,808.68μmol)和(1‑重氮基‑2‑氧代丙基)膦酸二甲酯(239.71mg,2.94mmol)。加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4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乙酸乙酯(20mL)稀释,水洗(2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A‑+22(66.83mg,274.95μmol,68%收率),MS m/z=244[M+1]。
[0197] 中间体A‑23和中间体A‑24的合成
[0198] 参照中间体A‑22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的胺替换二甲胺盐酸盐,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199]
[0200] 中间体B‑1的合成
[0201]
[0202] 向6‑氨基烟酸甲酯(20g,131.45mmol)的MeCN(200mL)溶液中加入1,3‑二氯丙酮(16.69g,131.45mmol),升温至80℃并搅拌过夜,反应完成后,浓缩反应液得粗品,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PE/EA,0~30%)得到中间体B‑1‑1(8g,35.61mmol,27.09%收率),MS m/z=+
225[M+1]。
[0203] 冰浴且氮气保护下,向中间体B‑1‑1(3g,13.35mmol)的无水THF(150mL)溶液中滴加DIBAL(1M的己烷溶液,40mL,40.06mmol),滴毕,反应液零度搅拌反应2h。反应完成后,加MeOH淬灭反应,加DCM稀释,加10%NaHCO3水溶液继续搅拌几分钟,过滤反应液,滤液分层,分离的水相经DCM萃取,合并有机相经无水Na2SO4干燥后,浓缩得黄色固体,经MPLC(ACN/H2O,0~60%)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1‑2(2.44g,12.41mmol,92.92%收率),MS m/z=197[M++1]。
[0204] 向中间体B‑1‑2(2.4g,12.21mmol)的DMF(30mL)溶液中加入NaI(182.95mg,1.22mmol)和NaN3(1.59g,24.4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2h。反应完成后,加10%NaHCO3 aq.和DCM,搅拌几分钟,分离的水相用DCM萃取3次,合并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得到中间体B‑1(2.1g,10.33mmol,84.67%收率),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MS m/z=204[M++
1]。
[0205] 中间体B‑2的合成
[0206]
[0207] 于5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10g,49.21mmol)和DCM(500mL),然后冰水条件下分批加入DMP(31.33g,73.82mmol),加毕,于室温下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于冰水浴条件下用10%NaHCO3溶液淬灭反应并搅拌30分钟,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到中间体B‑2(8.6g,42.79mmol,86.8%收率),MS m/z=202[M+1]。
[0208] 中间体B‑3的合成
[0209]
[0210] 向中间体B‑2(1.3g,6.46mmol)的MeOH(40mL)溶液中加入中间体C‑1(979.66mg,6.46mmol,CL),三乙胺(1.31g,12.92mmol,1.80mL)和两滴HOAc,升温至60℃并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液经冰水浴冷却至零度,然后加入NaBH4(488.89mg,12.92mmol),继续搅拌反应
20min。反应完成后,加水淬灭反应,加EA萃取,合并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得粗品,经硅胶柱层+
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3(1.56g,5.18mmol,80.18%收率),MS m/z=301[M+1]。
[0211] 中间体B‑4至中间体B‑8的合成
[0212] 参照中间体B‑3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的胺替换中间体C‑1,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213]
[0214] 中间体B‑9的合成
[0215]
[0216]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B‑6(1.5g,4.90mmol)、中间体A‑11‑1(891.33mg,4.90mmol)和DMF(30mL),再加入CuSO4.5H2O(122.23mg,489.69μmol)和维生素C钠(970.58mg,4.90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加入乙酸乙酯(100mL),饱和食盐水洗涤(10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B‑9(1.55g,3.17mmol,64.82%收率),MS m/z=488[M+1]。
[0217] 中间体B‑10至中间体B‑14的合成
[0218] 参照中间体B‑9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的叠氮中间体替换中间体B‑6,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219]
[0220]
[0221]
[0222] 中间体B‑15的合成
[0223]
[0224]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B‑4(0.5g,1.85mmol)、四氢呋喃(5mL)和水(5mL),再加冰水浴条件下入碳酸氢钠(310.73mg,3.70mmol)和(Boc)2O(604.81mg,2.77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加入乙酸乙酯(30mL),饱和食盐水洗涤(3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B‑15‑+
1(582mg,1.57mmol,84.94%收率),MS m/z=371[M+1]。
[0225]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B‑15‑1(582mg,1.57mmol)和甲醇(15mL),再加入钯碳(116mg,w/w 20%)。加毕,抽真空氢气置换三次,于氢气球状态下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硅藻土过滤,减压浓缩至干得中间体B‑15(417mg,1.21mmol,77.06%收+
率),MS m/z=345[M+1]。
[0226] 中间体B‑16和中间体B‑17的合成
[0227] 参照中间体B‑15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的叠氮中间体替换中间体B‑4,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以下列表中相应中间体。
[0228]
[0229]
[0230] 中间体B‑18的合成
[0231]
[0232] 于100mL三口瓶中加入6‑氰基‑1H‑吲哚‑2‑羧酸甲酯(1.9g,9.49mmol)和干燥的四氢呋喃(50m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反应液冰盐浴降温至‑10℃。分批加入四氢铝锂(418.51mg,12.34mmol),加毕,继续保温搅拌反应1小时。向反应液中依次加入水(0.42mL),
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0.42mL)和水(1.26mL)。继续‑10℃搅拌30分钟,硅藻土过滤,乙酸乙酯洗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18‑1(1.2g,6.97mmol,‑
73.43%收率),MS m/z=171[M‑1]。
[0233]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8‑1(1.2g,6.97mmol)和DCM(35mL),然后冰水条件下分批加入DMP(3.55g,8.36mmol),加毕,于室温下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于冰水浴条件下用10%NaHCO3溶液淬灭反应并搅拌30分钟,加入水(50mL)稀释,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到中‑间体B‑18‑2(0.8g,4.70mmol,67.46%收率),MS m/z=169[M‑1]。
[0234]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环丁基甲胺盐酸盐(3.15g,25.90mmol,CL)和甲醇(80mL),再加入三乙胺(2.62g,25.90mmol,3.61mL),中间体B‑18‑2(2.94g,17.27mmol)和两滴冰醋酸。加毕,反应液升温至50℃并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液经冰水浴冷却至零度,然后加入NaBH4(1.31g,34.54mmol),继续搅拌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加水淬灭反应,加EA萃取,合并的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得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18‑3+
(3.78g,15.80mmol,91.47%收率),MS m/z=240[M+1]。
[0235] 于250mL单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8‑3(3.02g,12.64mmol),THF(40mL)和水(40mL),然后依次加入碳酸氢钠(2.12g,25.27mmol)和(Boc)2O(2.76g,12.64mmol),反应混合液室温搅拌2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水(50mL),乙酸乙酯(5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中间体B‑18‑4
+
(3.47g,10.22mmol,80.90%收率),MS m/z=340[M+1]。
[0236]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8‑4(3.47g,10.22mmol)和甲醇(50mL),再加入雷尼镍(3.47g,10.22mmol)和NH3 in Methanol(10.22mmol,30mL)。加毕,抽真空氢气置换三次,于氢气环境下室温继续搅拌反应4小时。硅藻土过滤,乙醇洗涤,滤液减压浓缩+得中间体B‑18(3.28g,9.55mmol,93.41%收率),MS m/z=344[M+1]。
[0237] 中间体B‑19的合成
[0238]
[0239] 参照中间体B‑18的合成方法,用中间体C‑1替换环丁基甲胺盐酸盐,其余操作和试+剂相同,可得中间体B‑19,MS m/z=374[M+1]。
[0240] 中间体B‑20的合成
[0241]
[0242] 于500mL单口瓶中依次加入6‑溴‑1H‑吲哚‑2‑羧酸甲酯(10g,39.36mmol)和二氯甲烷(150mL),然后冰水浴条件下依次加入DMAP(961.67mg,7.87mmol)和(Boc)2O(12.03g,55.10mmol),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水(200mL),二氯甲烷(100mL*2)萃取。
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中间+
体B‑20‑1(13.1g,36.99mmol,93.97%收率),MS m/z=298[M+1‑Boc]。
[0243]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20‑1(13g,36.70mmol)和甲苯(130mL),再室温依次加入(三丁基)甲醇(12.96g,40.37mmol)和四三苯基磷钯(2.12g,1.84mmo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80℃搅拌反应16小时。反应液冷却,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20‑2(9.6g,31.44mmol,85.67%产率),MS m/z=250[M+1‑Boc]。
[0244]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20‑2(6.2g,20.31mmol)和甲苯(62mL),冰水浴降温至0℃,依次加入DBU(4.64g,30.46mmol)和DPPA(8.38g,30.46mmo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20‑3(5.6g,16.95mmol,83.48%产率),MS m/z=275[M+1‑Boc]。
[0245] 于250mL三口瓶中加入中间体B‑20‑3(2.2g,6.66mmol)和干燥的二氯甲烷(66m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干冰乙醇浴降温至‑70℃,滴加DIBAL(1M的己烷溶液,19.98mmol,3.54mL),滴毕,反应液零度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加甲醇淬灭反应,二氯甲烷稀释,加10%NaHCO3水溶液继续搅拌几分钟,滤液分层,水相经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B‑20‑4(1.5g,4.96mmol,—
74.50%收率),MS m/z=301[M‑1] 。
[0246]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20‑4(3.16g,10.45mmol)和DCM(50mL),然后冰水条件下分批加入DMP(5.32g,12.54mmol),加毕,于室温下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于冰水浴条件下用10%NaHCO3溶液淬灭反应并搅拌30分钟,过滤,滤液分层,水相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到中间体B‑20(2.62g,8.73mmol,83.53%收率),MS m/z=301[M+1]。
[0247] 中间体C‑1的合成
[0248]
[0249] 于2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双环[1.1.1]戊烷‑1,3‑二羧酸(32g,204.95mmol),纯水(800mL),selectfluor(181.38g,512.37mmol)和AgNO3(3.48g,20.49mmol),加毕,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反应液升温至60℃搅拌过夜。过滤去除不溶物,滤液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过滤,减压浓缩得中间体C‑1‑1(21.8g,167.54mmol,‑81.75%收率),MS m/z=129[M‑1],粗品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250] 于5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C‑1‑1(21.8g,167.54mmol)和无水DMF(100mL),然后依次加入HBTU(51.04g,201.05mmol)和DIPEA(86.61g,670.17mmol,116.73mL),室温搅拌10min,然后加入苄胺(19.75g,184.30m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混合液加水淬灭,加乙酸乙酯萃取。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饱和食盐水,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C‑1‑2(23.61g,107.68mmol,64.27%),MS +
m/z=220[M+1]。
[0251] 于2L三口瓶中室温加入C‑1‑2(27.61g,125.93mmol)和干燥四氢呋喃(800m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于室温氮保状态下加入硼烷四氢呋喃溶液(250mL,251.86mmol,252mL)。加毕,反应液升温至60℃搅拌反应6小时。反应完成后,反应液冰水浴冷却至0℃,加甲醇淬灭,然后依次加入水(400mL),碳酸氢钠(12.69g,151.02mmol)和CbzOsu(18.80g,
75.51mmol)。反应液继续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分离有机相,水相再次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依次饱和食盐水,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
离纯化得C‑1‑3(25.55g,75.38mmol,59.86%),MS m/z=340[M+1]。
[0252] 于2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C‑1‑3(15.5g,45.67mmol)和色谱甲醇(250mL),然后加入钯碳(3.10g,w/w 20%),抽真空氢气置换三次,室温搅拌反应过夜,硅藻土过滤,滤液冰水浴冷却至0℃,加入盐酸乙酸乙酯溶液(4M HCl/EtOAc,17mL),继续0℃搅拌反应10分钟。+
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得C‑1(5.92g,39.09mmol,85.80%%),MS m/z=116[M+1]。
[0253] 中间体C‑2的合成
[0254]
[0255] 参照中间体C‑1的合成方法,步骤2中用[二环[1.1.1]戊烷‑1‑羧酸]替代中间体C‑1‑1,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中间体C‑2,No MS signal。
[0256] 中间体C‑3的合成
[0257]
[0258] 参照中间体C‑1的合成方法,步骤2中用螺[3.3]庚烷‑2‑羧酸替代中间体C‑1‑1,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中间体C‑3,No MS signal。
[0259] 中间体C‑4的合成
[0260]
[0261] 参照中间体C‑1的合成方法,步骤2中2‑奎宁环羧酸盐酸盐替代中间体C‑1‑1,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中间体C‑4,MS m/z=141[M+1]。
[0262] 中间体D‑1的合成
[0263]
[0264]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500mg,2.58mmol),溴乙基甲基醚(537.23mg,3.87mmol),碳酸钾(1.7g,5.15mmol)和DMF(10mL),氮气保护下置于微波中升温至100℃搅拌反应2小时。加入水(3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3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D‑1(300mg,1.19mmol,+46.18%收率),MS m/z=253[M+1]。
[0265] 中间体D‑2至中间体D‑6的合成
[0266] 参照中间体D‑1的合成方法,用相应的吡唑硼酸频哪醇酯替代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或相同,同时用相应的卤代物或磺酸酯替代溴乙基甲基醚或相同,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相应的中间体。
[0267]
[0268]
[0269] 中间体D‑7的合成
[0270]
[0271]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0.3g,1.55mmol)和NMP(10mL),然后依次加入2‑氯‑N,N‑二甲基乙胺盐酸盐(334.05mg,2.32mmol),NaI(46.35mg,309.22μmol)和碳酸铯(1.76g,5.41mmol),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反应完成后,混合液加水淬灭,加乙酸乙酯萃取。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饱和食盐水,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D‑7(187.14mg,0.71mmol,45.56%收率),MS m/z=266+[M+1]。
[0272] 中间体D‑8和中间体D‑9的合成
[0273] 参照中间体D‑7的合成方法,用相应的卤代物替代2‑氯‑N,N‑二甲基乙胺盐酸盐,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相应的中间体。
[0274]
[0275] 中间体D‑10的合成
[0276]
[0277]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0.3g,1.55mmol)和干燥四氢呋喃(10mL),然后加入CMBP(372.61mg,1.55mmol,0.4mL),抽真空氮气保护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反应完成后,混合液加水淬灭,加乙酸乙酯萃取。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饱和食盐水,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D‑10(200mg,
+
655.26μmol,42.38%收率),MS m/z=306[M+1]。
[0278] 中间体D‑11至中间体D‑13的合成
[0279] 参照中间体D‑10的合成方法,用相应的吡唑硼酸频哪醇酯替代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或相同,同时用相应的醇中间体替代N‑羟乙基哌啶,其余试剂和操作相同,可得相应的中间体。
[0280]
[0281] 中间体D‑14的合成
[0282]
[0283]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0.3g,1.55mmol)和干燥二氯甲烷(10mL),然后加入三乙胺(469.65mg,4.65mmol,0.65mL),冰水浴条件下滴加入甲基磺酰氯(0.27g,2.33mmol)。滴毕,继续保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混合液加水淬灭,加二氯甲烷萃取。合并的有机相,依次饱和食盐水,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D‑14(350mg,1.29mmol,83.14%收率),MS m/z=273[M+1]。
[0284] 中间体D‑15的合成
[0285]
[0286]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4‑吡唑硼酸频哪醇酯(200mg,2.58mmol),甲基环氧丙烷(464.4mg,6.45mmol),碳酸铯(503.75mg,1.55mmol)和DMF(5mL),置于微波中升温至110℃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D‑15(180mg,+676.33μmol,65.62%收率),MS m/z=267[M+1]。
[0287] 实施例1(化合物V‑1)的制备
[0288]
[0289]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A‑1(28mg,165.50μmol)、中间体B‑3(49.71mg,165.50μmol)和DMF(2mL),再加入CuSO4.5H2O(8.26mg,33.10μmol)和维生素C钠(32.79mg,165.50μ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1(化合物V‑1)(8.69mg,18.51μmol,
+ 1
11.18%收率),MS m/z=470[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8.84(d,J=2.0Hz,1H),
8.76(d,J=2.1Hz,1H),8.56(s,1H),8.46(t,J=2.1Hz,1H),8.37(dd,J=1.8,1.0Hz,1H),
7.94(d,J=0.8Hz,1H),7.52‑7.48(m,1H),7.39(dd,J=9.3,1.7Hz,1H),5.82(s,2H),4.58(s,2H),3.79(s,2H),2.86(s,2H),1.97(d,J=2.6Hz,6H).
[0290] 实施例2(化合物V‑2)至实施例8(化合物V‑8)的制备
[0291] 参照实施例1(化合物V‑1)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炔中间体替代中间体A‑1,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292]
[0293]
[0294]
[0295] 实施例9(化合物V‑9)的制备
[0296]
[0297]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A‑2(632mg,3.71mmol)、中间体B‑2(747.20mg,3.71mmol)和DMF(37mL),再加入CuSO4.5H2O(185.47mg,742.80μmol)和维生素C钠(735.78mg,3.71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纯化得中间体V‑9‑1(730mg,1.97mmol,52.93%收率),MS m/z=+
372[M+1],
[0298]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9‑1(39.90mg,107.45μmol)、3‑氟环丁基甲胺盐酸盐(30mg,214.90μmol,CL)和甲醇(5mL),再加入三乙胺(21.75mg,214.90μmol,29.97μL)和一滴冰醋酸。加毕,反应液于50℃搅拌反应过夜。反应液冰水浴冷却至0℃,加入硼氢化钠(8.13mg,214.90μmol),于0℃搅拌反应10分钟。反应液加入20mL水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9(化合物V‑9)(20.2mg,44.06μmol,
+ 1
41.00%收率),MS m/z=459[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8.99(d,J=2.0Hz,1H),
8.88(d,J=2.1Hz,1H),8.62‑8.52(m,2H),8.37(d,J=2.0Hz,2H),7.94(d,J=0.8Hz,1H),
7.76(d,J=1.5Hz,1H),7.49(d,J=9.3Hz,1H),7.39(dd,J=9.4,1.6Hz,1H),5.82(s,2H),
5.23‑4.90(m,1H),3.79‑3.73(m,2H),2.64(dd,J=13.5,7.2Hz,2H),2.54‑2.43(m,1H),
2.37‑2.21(m,2H),2.19‑2.06(m,2H).
[0299] 实施例10(化合物V‑10)至实施例12(化合物V‑12)的制备
[0300] 参照实施例9(化合物V‑9)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胺中间体替代3‑氟环丁基甲胺盐酸盐,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01]
[0302]
[0303] 实施例13(化合物V‑13)的制备
[0304]
[0305]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依次加入3‑氰基‑5溴吡啶(1g,5.46mmol),碘化亚铜(104.07mg,546.43μmol),Pd(PPh3)4(306.82mg,273.22μmol),三乙胺(2.76g,27.32mmol,
3.81mL)和DMF(20mL),再加入三甲基硅基乙炔(1.07g,10.93mmol),抽真空氮气置换三次,
60℃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液冷却,加入水淬灭反应,再加入乙酸乙酯,硅藻土过滤。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30℃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V‑13‑1
+
(500mg,2.50mmol,45.68%产率),MS m/z=201[M+1]。
[0306] 于5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V‑13‑1(200mg,998.45μmol)和MeOH(10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58.01mg,998.45μ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V‑13‑2(127mg,991.18μmol,99.27%收率),MS m/z=129[M+1] 。
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307] 于5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3‑2(50mg,390.23μmol)、中间体B‑3(117.20mg,390.23μmol)和DMF(4mL),再加入CuSO4.5H2O(9.74mg,39.02μmol)和维生素C钠(77.31mg,390.23μ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MPLC纯化+得中间体V‑13‑3(100mg,233.39μmol,59.81%收率),MS m/z=429[M+1]。
[0308]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3‑3(55mg,128.37μmol)和DMF(2mL),再加入叠氮化钠(16.69mg,256.73μmol)和氯化铵(16.43mg,256.73μmol)。加毕,反应液于100℃搅拌反应过夜。加入0.1ml次氯酸钠淬灭反应,过滤,滤液经Pre‑HPLC(CH3CN/H2O,
0.05%TFA)纯化得实施例13(化合物V‑13)(35mg,59.78μmol,46.57%收率,TF),MS m/z=+
472[M+1]。
[0309] 实施例14(化合物V‑14)的制备
[0310]
[0311]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A‑3(29.91mg,99.89μmol)、中间体B‑3(30mg,99.89μmol)和DMF(2mL),再加入CuSO4.5H2O(4.97mg,19.98μmol)和维生素C钠(19.78mg,99.89μ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MPLC纯化+
得中间体V‑14‑1(35mg,58.36μmol,58.42%收率),MS m/z=600[M+1]。
[0312]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4‑1(35mg,58.36μmol)和二氯甲烷(2mL),再于冰水浴条件下加入三氟乙酸(2mL)。加毕,反应液于50℃搅拌反应1小时。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条件下用三乙胺调pH值至7,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再经冻干得实施例14(化合物V‑14)(13.08mg,+ 1
27.86μmol,47.74%收率),MS m/z=470[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8.92‑8.84(m,2H),8.55(d,J=10.8Hz,2H),8.37(dd,J=1.8,0.9Hz,1H),7.93(s,1H),7.86‑7.78(m,
1H),7.70(s,1H),7.50(d,J=9.3Hz,1H),7.39(dd,J=9.3,1.7Hz,1H),5.82(s,2H),3.79
(s,2H),2.85(s,2H),1.97(d,J=2.6Hz,6H).
[0313] 实施例15(化合物V‑15)的制备
[0314]
[0315] 参照实施例14(化合物V‑14)的合成方法,用中间体A‑10替代中间体A‑3,其余试剂+ 1操作相同,可得实施例15(化合物V‑15),MS m/z=471[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9.15(d,J=2.0Hz,1H),9.05(d,J=2.1Hz,1H),8.86(d,J=2.1Hz,1H),8.58(s,1H),8.52(s,1H),8.38‑8.33(m,1H),7.93(s,1H),7.49(d,J=9.3Hz,1H),7.38(dd,J=9.3,1.7Hz,
1H),5.82(s,2H),3.78(s,2H),2.85(s,2H),1.97(d,J=2.6Hz,6H).
[0316] 实施例16(化合物V‑16)的制备
[0317]
[0318] 参照实施例14(化合物V‑14)步骤1的合成方法,用中间体A‑11替代中间体A‑3,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中间体V‑16‑1,MS m/z=591[M+1]。
[0319]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6‑1(80.00mg,135.44μmol)和苯甲醚(0.75mL),再于加入三氟乙酸(3mL)。加毕,反应液于60℃搅拌反应7小时。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条件下用三乙胺调pH值至7,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再经冻干得实施例16(化合物V‑16)(24mg,51.01μmol,+ 137.66%收率),MS m/z=471[M+1] ,H NMR(400MHz,Methanol‑d4)δ9.00(dd,J=6.2,
2.1Hz,2H),8.71(s,1H),8.59(s,1H),8.42‑8.32(m,2H),7.97‑7.92(m,1H),7.56‑7.46(m,
1H),7.40(dd,J=9.3,1.7Hz,1H),5.83(s,2H),3.81(s,2H),2.88(s,2H),1.98(d,J=
2.6Hz,6H).
[0320] 实施例17(化合物V‑17)的制备
[0321]
[0322]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0(40mg,82.93μmol),4‑氰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24.70mg,107.81μmol),Pd(PPh3)4(9.58mg,8.29μmol),碳酸钠(17.58mg,165.85μ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3mL),氮气保护下置于微波中升温至100℃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水(1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1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再经冻干得实施例17(化合物V‑17)+ 1(5.67mg,11.24μmol,13.55%收率),MS m/z=505[M+1] ,H NMR(600MHz,Methanol‑d4)δ
9.06(d,J=2.0Hz,1H),8.84(d,J=2.2Hz,1H),8.61(s,1H),8.57(t,J=2.1Hz,1H),8.39
(s,1H),7.94(d,J=8.6Hz,3H),7.91‑7.86(m,2H),7.50(d,J=9.2Hz,1H),7.40(dd,J=
9.4,1.7Hz,1H),5.83(s,2H),3.82(s,2H),2.89(s,2H),1.98(d,J=2.6Hz,6H).
[0323] 实施例18(化合物V‑18)至实施例170(化合物V‑170)的制备
[0324] 方法一:参照实施例17(化合物V‑17)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硼酯或硼酸替代4‑氰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25] 方法二:参照实施例17(化合物V‑17)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硼酯或硼酸替代4‑氰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同时用下表中相应的吡啶溴代物替代中间体B‑10,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26]
[0327]
[0328]
[0329]
[0330]
[0331]
[0332]
[0333]
[0334]
[0335]
[0336]
[0337]
[0338]
[0339]
[0340]
[0341]
[0342]
[0343]
[0344]
[0345]
[0346]
[0347]
[0348]
[0349]
[0350]
[0351]
[0352]
[0353]
[0354]
[0355]
[0356]
[0357]
[0358]
[0359]
[0360]
[0361]
[0362]
[0363]
[0364]
[0365]
[0366] 实施例171(化合物V‑171)的制备
[0367]
[0368] 参照实施例9(化合物V‑9)的合成方法,用环丁基甲胺盐酸盐替代3‑氟环丁基甲胺+ 1盐酸盐,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实施例171(化合物V‑171),MS m/z=441[M+1],H NMR(600MHz,Methanol‑d4)δ8.88(d,J=2.0Hz,1H),8.77(d,J=2.0Hz,1H),8.51‑8.44(m,2H),
8.26(s,2H),7.84(s,1H),7.65(s,1H),7.39(d,J=9.3Hz,1H),7.28(dd,J=9.3,1.6Hz,
1H),5.72(s,2H),3.65(s,2H),2.51(d,J=7.3Hz,2H),2.41(p,J=7.7Hz,1H),1.98(dtd,J
=11.8,8.1,3.6Hz,2H),1.84‑1.70(m,2H),1.62‑1.55(m,2H).
[0369] 实施例172(化合物V‑172)至实施例194(化合物V‑194)的制备
[0370] 方法一:参照实施例1(化合物V‑1)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炔中间体替代中间体A‑1,同时用相应的叠氮中间体替换中间体B‑3,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71] 方法二:参照实施例1(化合物V‑1)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炔中间体替代中间体A‑1,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72]
[0373]
[0374]
[0375]
[0376]
[0377]
[0378]
[0379]
[0380] 实施例195(化合物V‑195)的制备
[0381]
[0382]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B‑11(40mg,88.43μmol),2‑(三正丁基甲锡烷基)噻唑(132.35mg,353.71μmol),Pd(PPh3)4(10.22mg,8.84μmol),LiCl(7.50mg,176.85μmol)和DMF(2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100℃搅拌反应3小时。加入水(2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再经反相MPLC纯化冻干得实施例195(化合物V‑195)(6.3mg,13.80μmol,15.60%收率),+ 1MS m/z=457[M+1]。H NMR(600MHz,Methanol‑d4)δ9.08(dd,J=8.3,2.1Hz,2H),8.78(t,J=2.2Hz,1H),8.63(s,1H),8.37(s,1H),8.00‑7.93(m,2H),7.74(d,J=3.2Hz,1H),7.50(d,J=9.3Hz,1H),7.39(dd,J=9.3,1.6Hz,1H),5.83(s,2H),3.76(s,2H),2.63(d,J=7.3Hz,
2H),2.52(p,J=7.7Hz,1H),2.13‑2.04(m,2H),1.97‑1.79(m,2H),1.74‑1.64(m,2H).
[0383] 实施例196(化合物V‑196)和实施例197(化合物V‑197)的制备
[0384] 参照实施例195(化合物V‑195)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吡啶溴代物中间体替代中间体B‑11,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385]
[0386]
[0387] 实施例198(化合物V‑198)的制备
[0388]
[0389]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6‑氨基‑5‑溴烟醛(971mg,4.85mmol)和甲醇(43mL),冰水浴降温至0℃,加入碳酸钾(1.34g,9.71mmol)和(1‑重氮基‑2‑氧代丙基)膦酸二甲酯(1.12g,5.83mmol)。加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4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乙酸乙酯(80mL)稀释,水洗(8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V‑+198‑1(886mg,4.52mmol,93.10%收率),MS m/z=197[M+1]。
[0390]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四氟硼酸亚硝(1.01g,8.66mmol)和二氯甲烷(21mL),冰水浴降温至0℃,加入中间体V‑198‑1(853mg,4.33mmol)。加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16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二氯甲烷(30mL)稀释,水洗(6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V‑198‑2(273mg,1.36mmol,31.53%收率),MS m/z=+
200[M+1]。
[0391]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98‑2(90mg,449.98μmol)、中间体B‑3(135.14mg,449.98μmol)和DMF(4mL),再加入CuSO4.5H2O(22.47mg,90.00μmol)和维生素C钠(89.15mg,449.98μ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反相M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得中间体V‑198‑3(150mg,299.80μmol,66.62%收率),MS +m/z=500[M+1]。
[0392]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V‑198‑3(40mg,79.95μmol),噻吩‑2‑硼酸酯(16.80mg,79.95μmol),Pd(dppf)Cl2(5.78mg,7.99μmol),碳酸钾(21.75mg,159.89μ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2.5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100℃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水(2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再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 1
V‑198(化合物V‑198)(6.6mg,13.11μmol,16.39%收率),MS m/z=504[M+1] ,H NMR
(600MHz,Methanol‑d4)δ8.52(dd,J=9.3,2.3Hz,1H),8.46‑8.41(m,2H),8.28(s,1H),
7.86‑7.79(m,2H),7.52‑7.45(m,2H),7.40(d,J=9.2Hz,1H),7.30(dd,J=9.3,1.7Hz,1H),
5.71(s,2H),3.72(s,2H),2.79(s,2H),1.88(d,J=2.5Hz,6H).
[0393] 实施例199(化合物V‑199)的制备
[0394]
[0395]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3‑溴‑5‑(三甲基硅烷乙炔基)吡啶(1.8g,7.08mmol),噻吩‑2‑硼酸频哪醇酯(1.89g,7.08mmol),Pd(dppf)Cl2(287.00mg,354.06μmol),碳酸钠(1.50g,14.16m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24mL),氮气保护下置于微波中升温至100℃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水(5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5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V‑199‑1(0.80g,3.11mmol,43.89%+收率),MS m/z=258[M+1]。
[0396]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V‑199‑1(0.80g,3.11mmolμmol)和MeOH(15mL),然后室温下加入KF(360.76mg,6.22mmol)。反应液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直接30℃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V‑199‑2(575.41mg,3.11mmol,99.92%收率),MS m/z=186+[M+1],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397] 于5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V‑199‑2(440mg,2.38mmol)、中间体B‑1(482.65mg,2.38mmol)和DMF(10mL),再加入CuSO4.5H2O(59.29mg,237.52μmol)和维生素C钠(470.77mg,2.38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反相M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得中间体V‑199‑3(840mg,2.16mmol,91.04%收率),MS m/+z=389[M+1]。
[0398]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V‑199‑3(1g,2.57mmol)和二氯甲烷(20mL),然后室温下加入三乙胺(521.00mg,5.15mmol,718.13μL)。冰水浴降温至0℃,滴加入甲基磺酰氯(589.79mg,5.15mmol),滴毕,继续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二氯甲烷稀释,10%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30℃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柱层析纯化得中间+体V‑199‑4(300mg,737.30μmol,28.64%收率),MS m/z=407[M+1]。
[0399]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V‑199‑4(50mg,122.88μmol)和DMF(2mL),然后室温下加入碳酸铯(40.04mg,122.88μmol),碘化钠(1.84mg,12.29μmol)和2‑氮杂螺[3.3]庚烷半草酸盐(27.58mg,147.46μmol)。加毕,继续室温搅拌反应过夜。反应完成后,过滤,滤液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V‑199(化合物V‑199)(5.9mg,+ 112.62μmol,10.27%收率),MS m/z=468[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8.89(d,J=
2.0Hz,1H),8.77(d,J=2.2Hz,1H),8.59(s,1H),8.48(t,J=2.1Hz,1H),8.35‑8.30(m,1H),
7.94(s,1H),7.59(dd,J=3.7,1.1Hz,1H),7.53(dd,J=5.1,1.1Hz,1H),7.47(d,J=9.3Hz,
1H),7.30(dd,J=9.3,1.7Hz,1H),7.17(dd,J=5.1,3.6Hz,1H),5.82(s,2H),3.59‑3.55(m,
2H),3.27(s,4H),2.12(t,J=7.6Hz,4H),1.87‑1.75(m,2H).
[0400] 实施例200(化合物V‑200)至实施例204(化合物V‑204)的制备
[0401] 参照实施例199(化合物V‑199)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仲胺中间体替代2‑氮杂螺[3.3]庚烷半草酸盐,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402]
[0403]
[0404]
[0405] 实施例205(化合物V‑205)的制备
[0406]
[0407]1H),7.75(d,J=1.5Hz,1H),7.44‑7.35(m,2H),7.20(dd,J=9.3,1.6Hz,1H),5.72(s,2H),
4.56(d,J=0.8Hz,2H),3.48(s,2H),3.30(s,3H),3.18(s,4H),2.03(t,J=7.6Hz,4H),1.71(p,J=7.6,7.2Hz,2H).
[0408] 实施例206(化合物V‑206)的制备
[0409]
[0410] 参照实施例9(化合物V‑9)的合成方法,用中间体V‑199‑2替代中间体A‑2,同时用中间体C‑4替代3‑氟环丁基甲胺盐酸盐,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实施例V‑206(化合物V‑+ 1206),MS m/z=511[M+1],H NMR(600MHz,Deuterium Oxide)δ8.98(d,J=19.1Hz,2H),
8.92‑8.83(m,2H),8.76(s,1H),8.32(s,1H),8.02‑7.95(m,1H),7.92(d,J=9.5Hz,1H),
7.75‑7.64(m,2H),7.26(dd,J=5.1,3.6Hz,1H),6.09(s,2H),4.51(d,J=2.0Hz,2H),3.93(q,J=7.8Hz,1H),3.68(dd,J=13.6,6.8Hz,1H),3.59(dd,J=13.6,6.7Hz,1H),3.55‑3.41(m,3H),3.41‑3.30(m,1H),2.26(d,J=7.5Hz,2H),2.04‑1.89(m,4H),1.75‑1.65(m,1H).[0411] 实施例207(化合物Ⅵ‑1)的制备
[0412]
[0413] 于3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5‑溴烟酸甲酯(1g,4.63mmol),噻吩‑2‑硼酸频哪醇酯(1.17g,5.55mmol),Pd(dppf)Cl2(334.67mg,462.89μmol),碳酸钾(1.26g,9.26m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15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100℃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水(4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4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Ⅵ‑1‑1(0.603g,2.75mmol,59.41%收率),MS m/z=220[M+1]。
[0414] 于100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Ⅵ‑1‑1(603mg,2.75mmol)和四氢呋喃(10mL),然后冰水浴条件下加入氢氧化钠(220.00mg,5.50mmol)的水溶液(10mL)。加毕,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水(10mL)稀释反应液,30℃减压浓缩至除去四氢呋喃,水溶液用6N盐酸调PH值至3,大量白色固体生成,减压抽滤,固体干燥得中间体Ⅵ‑1‑2(513mg,+2.50mmol,90.89%收率),MS m/z=206[M+1]。
[0415]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Ⅵ‑1‑2(23.83mg,116.13μmol)和DMF(2mL),然后依次加入HBTU(35.38mg,139.35μmol),DIPEA(60.03mg,464.51μmol,80.91μL)和中间体B‑15(40mg,116.13μmol)。加毕,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加入水(2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
分离纯化得中间体Ⅵ‑1‑3(50mg,94.04μmol,80.98%收率),MS m/z=532[M+1]。
[0416]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Ⅵ‑1‑3(50mg,94.04μmol)和二氯甲烷(2mL),然后冰水浴条件下加入三氟乙酸(2mL)。加毕,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条件下用三乙胺调PH值至碱性,再次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207(化合物Ⅵ‑1)+ 1
(15.9mg,36.84μmol,39.18%收率),MS m/z=432[M+1] ,H NMR(400MHz,Methanol‑d4)δ
8.84(dd,J=17.8,2.2Hz,2H),8.42(t,J=2.1Hz,1H),8.25‑8.19(m,1H),7.69(s,1H),
7.55‑7.41(m,2H),7.38(d,J=9.3Hz,1H),7.24(dd,J=9.3,1.7Hz,1H),7.08(dd,J=5.1,
3.7Hz,1H),4.67‑4.62(m,2H),3.64(s,2H),2.51(d,J=7.2Hz,2H),2.48‑2.33(m,1H),
2.05‑1.91(m,2H),1.90‑1.66(m,2H),1.66‑1.51(m,2H).
[0417] 实施例208(化合物Ⅵ‑2)和实施例211(化合物Ⅵ‑5)的制备
[0418] 参照实施例207(化合物Ⅵ‑1)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伯胺中间体替代中间体B‑15,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419]
[0420]
[0421]
[0422] 实施例212(化合物Ⅶ‑1)的制备
[0423]
[0424] 于5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B‑20(200mg,665.97μmol)、中间体V‑199‑2(123.37mg,665.97μmol)和DMF(2mL),再加入CuSO4.5H2O(16.62mg,66.60μmol)和维生素C钠(132.00mg,665.97μ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反应液直接过滤,经MPLC+
纯化得中间体Ⅶ‑1‑1(176mg,362.47μmol,54.43%收率),MS m/z=486[M+1]。
[0425] 于25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Ⅶ‑1‑1(40mg,82.38μmol)、3,3‑二氟环丁基甲胺盐酸盐(25.96mg,164.76μmol)和甲醇(5mL),再加入三乙胺(16.67mg,164.76μmol,22.98μL)和一滴冰醋酸。加毕,反应液于60℃搅拌反应过夜。反应液冰水浴冷却至0℃,加入硼氢化钠(6.23mg,164.76μmol),于0℃搅拌反应10分钟。反应液加入20mL水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得粗品中间体Ⅶ‑1‑+
2(48.66mg,82.38μmol,100.00%收率),MS m/z=591[M+1]。
[0426]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Ⅶ‑1‑2(48.66mg,82.38μmol)和二氯甲烷(1mL),然后冰水浴条件下加入三氟乙酸(2mL)。加毕,于室温搅拌反应6小时,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条件下用三乙胺调PH值至碱性,再次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212(化合物Ⅶ‑1)
+ 1
(21.96mg,44.82μmol,54.41%收率),MS m/z=491[M+1],H NMR(600MHz,Methanol‑d4)δ
8.93(d,J=44.7Hz,2H),8.62(d,J=9.2Hz,2H),7.65(dd,J=3.6,1.1Hz,1H),7.61(dd,J=
8.2,1.3Hz,1H),7.58(dd,J=5.1,1.1Hz,1H),7.50(s,1H),7.20(dd,J=5.1,3.6Hz,1H),
7.16(dd,J=8.3,1.5Hz,1H),6.68(s,1H),5.77(s,2H),4.40(s,2H),3.24(d,J=7.4Hz,
2H),2.88‑2.71(m,2H),2.58‑2.33(m,3H).
[0427] 实施例213(化合物Ⅶ‑2)至实施例215(化合物Ⅶ‑4)的制备
[0428] 参照实施例212(化合物Ⅶ‑1)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伯胺中间体替代3,3‑二氟环丁基甲胺盐酸盐,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429]
[0430]
[0431] 实施例216(化合物Ⅶ‑5)的制备
[0432]
[0433] 于50ml单口瓶中加入中间体B‑20(0.2g,665.97μmol)和甲醇(7mL),再依次加入中间体C‑1(131.26mg,865.77μmol,CL),三乙胺(87.61mg,865.77μmol,120.75μL)和两滴HOAc,升温至60℃并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液经冰水浴冷却至零度,然后加入NaBH4(25.19mg,665.97μmol),继续搅拌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加水淬灭反应,加EA萃取,合并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得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中间体Ⅶ‑5‑1(242.59mg,608.28μ+
mol,91.20%收率),MS m/z=400[M+1]。
[0434] 于100ml单口瓶中室温下依次加入中间体Ⅶ‑5‑1(400mg,1.00mmol)、中间体A‑11‑1(218.72mg,1.20mmol)和DMF(15mL),再加入CuSO4.5H2O(50.07mg,200.27μmol)和维生素C钠(89.09mg,1.00mmol)。加毕,反应液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向反应液中加入乙酸乙酯(50mL),饱和食盐水洗涤(50mL*2),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经硅胶柱+
层析纯化得中间体Ⅶ‑5‑2(420mg,722.30μmol,72.13%收率),MS m/z=581[M+1]。
[0435] 于10mL微波管中依次加入中间体Ⅶ‑5‑2(80mg,137.58μmol),1‑二氟甲基吡唑‑3‑硼酸频哪醇酯(40.29mg,165.10μmol),Pd(dppf)Cl2(10.06mg,13.76μmol),碳酸钾(56.96mg,412.74μmol)和二氧六环/水(v/v 5:1,1.5mL),氮气保护下微波升温至100℃搅拌反应1小时。加入水(2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20mL*2)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得中间体Ⅶ‑5‑3(50mg,80.82μmol,58.74%+
收率),MS m/z=619[M+1]。
[0436] 于25mL单口茄型瓶中加入中间体Ⅶ‑5‑3(50mg,80.82μmol)和二氯甲烷(1mL),然后冰水浴条件下加入三氟乙酸(2mL)。加毕,于室温搅拌反应6小时,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冰水浴条件下用三乙胺调PH值至碱性,再次减压浓缩至干。粗品经经Pre‑HPLC(CH3CN/H2O,0.05%NH4HCO3)纯化,冻干得实施例216(化合物Ⅶ‑5)(25mg,+ 148.21μmol,66.28%收率),MS m/z=519[M+1],H NMR(400MHz,Methanol‑d4)δ8.88(dd,J=8.3,2.0Hz,2H),8.59(t,J=2.1Hz,1H),8.39(s,1H),8.05(d,J=2.7Hz,1H),7.47(s,
1H),7.40(d,J=8.1Hz,1H),7.31(d,J=7.6Hz,1H),7.01‑6.92(m,2H),6.25(s,1H),5.62
(s,2H),3.82(s,2H),2.76(s,2H),1.86(d,J=2.6Hz,6H).
[0437] 实施例217(化合物Ⅶ‑6)至实施例220(化合物Ⅶ‑9)的制备
[0438] 参照实施例216(化合物Ⅶ‑5)的合成方法,用下表中相应的吡唑硼酯中间体替代1‑二氟甲基吡唑‑3‑硼酸频哪醇酯,其余试剂操作相同,可得表中相应结构化合物。
[0439]
[0440]
[0441] 以下通过试验例说明本发明化合物的技术效果。
[0442] 试验例1、METTL3/14酶学测试
[0443] 酶学实验通过MTase‑Glo试剂盒(Promega,Cat#V7601)定量检测小分子抑制剂对METTL3/14蛋白复合物的R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抑制情况。实验在384孔板(Corining,Cat#3574)中进行,使用的反应缓冲液成分为:20mM Hepes,pH 7.5,0.01%Triton X‑100,1mM DTT,0.2U/μL RNasin(Promega,Cat#N2615),50mM KCl,2.5mM MgCl2。10μL反应体系包括
15nM METTL3/14,1μM ssRNA底物(5’‑UACACUCGAUCUGGACUAAAGCUGCUC‑3’),2μM S‑腺苷甲硫氨酸(SAM)和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反应体系在37度摇床上孵育60分钟,然后吸取2.5μTM
L反应液至384孔板中,加入2.5μL MTase‑Glo reagent,于25度摇床上孵育30分钟。加入5μL TM
MTase‑Glo Detection Solution于25度摇床上孵育30分钟后,采用TECAN Spark 20M检测Luminescence。实验数据通过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IC50值。
[0444] 按照上述方法对实施例制备的化合物进行METTL3/14蛋白复合物的RNA甲基转移酶抑制活性检测,试验结果见表1,其中测定各化合物的IC50按照说明分类,表1中:
[0445]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100μM大于或等于1μM;
[0446]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1μM大于或等于100nM;
[0447]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100nM大于或等于50nM;
[0448]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50nM
[0449] 表1、METTL3/14酶学测试
[0450]
[0451]
[0452]
[0453]
[0454]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良好的METTL3抑制活性,可能成为新的METTL3抑制剂类药物。
[0455] 试验例2、CCK‑8细胞增殖测试
[0456] 细胞增殖实验通过CCK‑8试剂(BEYOTIME,C0040)定量检测小分子抑制剂对于MOLM‑13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实验在96孔板(Corning,Cat#3599)中进行,每孔接种5万个MOLM‑13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的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72小时后,加入10μL CCK‑8检测试剂,于37度孵育1小时后,用多功能读孔板(TECAN,Spark 2000)记录450nm通道的吸光值。实验数据通过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IC50值。
[0457] 按照上述方法对实施例制备的化合物进行METTL3/14CCK‑8细胞增殖测试,试验结果见表2,其中测定各化合物的IC50按照说明分类,表2中:
[0458]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5μM大于或等于1μM;
[0459] “+++”表示IC50测定值小于1μM大于或等于100nM;
[0460] 表2、METTL3/14CCK8细胞活性测试
[0461]
[0462]
[0463]
[0464]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药物。
[0465]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METTL3抑制活性和抑制肿瘤增殖活性,为临床上筛选和/或制备与METTL3活性相关的疾病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