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服装 / 外衣;防护服;衣饰配件 / 服装 / 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

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

申请号 CN202211291761.8 申请日 2022-10-21 公开(公告)号 CN115998010A 公开(公告)日 2023-04-25
申请人 亚玛芬体育用品加拿大公司; 发明人 A·E·乔丹;
摘要 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可包括第一层、第二层、保温颗粒层和第三层。第二层可具有折部,该折部形成槽形壁,该槽形壁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其中的每个都固连到第一层。保温颗粒层可包括在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间并夹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第一部分、以及在第二壁和第三壁之间并夹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第二部分。第三层可包括形成连续的槽形壁的折部,该连续的槽形壁包括固连在第一壁内的第四壁和固连在第三壁内的第五壁,其中在第四壁和第五壁之间的第三层的部分横跨第二壁的顶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包括:
第一层;
第二层,其具有折部,所述折部形成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的槽形壁,其中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中的每个具有槽底部和槽顶部,并且其中,所述槽底部邻近于所述第一层被固连;
保温颗粒层,其包括:
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夹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并夹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的第二部分;和第三层,其具有形成连续的槽形壁的折部,所述连续的槽形壁包括固连在所述第一壁内的第四壁和固连在所述第三壁内的第五壁,其中在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的所述第三层的部分横跨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相应地固连到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三壁的槽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以封闭状态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四壁具有槽底部和槽顶部,其中所述第四壁的所述槽顶部以封闭状态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还包括:第二保温颗粒层,其具有在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连续延伸并夹在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保温颗粒层的所述部分跨过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保温颗粒层具有第一厚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保温颗粒层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当所述服装正被穿着时,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构造为平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折部形成具有槽底部和槽顶部的第六壁,所述第六壁定位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其中所述保温颗粒层包括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并夹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六壁的所述槽底部邻近于所述第一层被固连,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层的部分横跨所述第六壁的所述槽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还包括:第二保温颗粒层,其具有在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连续延伸并夹在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保温颗粒层的所述部分跨过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和所述第六壁的所述槽顶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二层的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六壁以至少4 cm且不大于9 cm彼此间隔开。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壁具有至少1 cm且不大于5 cm的高度。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以至少10 cm且不大于30 cm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和所述第三槽壁通过缝合固连到所述第一层的面,并且其中,所述第四槽壁和所述第五槽壁通过缝合固连到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三槽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在三个洗烘循环之后,所述嵌片损失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嵌片20个颗粒。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其中,在三个洗烘循环之后,所述嵌片损失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嵌片5个颗粒。
17.一种用于形成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衬里;
内衬里中形成槽形壁,所述壁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其中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中的每个具有槽底部和槽顶部;
将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的所述槽底部固连到所述衬里;
形成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夹在所述衬里和所述内衬里之间的保温颗粒层的第一部分;
形成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之间并夹在所述第一衬里和内第二衬里之间的所述保温颗粒层的第二部分;
在自身中形成连续的槽形壁,所述连续的槽形壁包括第四壁和第五壁;
将所述第四壁固连在所述第一壁内;和
将所述第五壁固连在所述第三壁内,使得在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的自身的部分横跨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三壁的所述槽底部缝合到所述第一衬里,并且将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缝合到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三壁的所述槽底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缝合成封闭状态,并且将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的槽顶部缝合成封闭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且夹在所述衬里和所述内衬里之间的第二保温颗粒层,使得所述第二保温颗粒层横跨所述第二壁的所述槽顶部。

说明书全文

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带屏障的(baffled)保温(insulating)服装/毯子嵌片(panel)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毯子和服装中的保温嵌片(panel)可包括保温颗粒的层。保温颗粒可包括羽毛、羽绒、天然和合成纤维或其组合。洗烘毯子或服装可导致保温颗粒穿过嵌片的缝合开口或其它开口逸出或突出。附图说明
[0003] 图1是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的部分的平面视图。
[0004] 图2A是包括图1的示例嵌片的示例服装的前透视图。
[0005] 图2B是图2A的示例服装的侧透视图。
[0006] 图2C是图2A的示例服装的后透视图。
[0007] 图3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3‑3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08] 图4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4‑4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09] 图5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5‑5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0] 图6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6‑6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1] 图7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7‑7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2] 图8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8‑8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3] 图9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9‑9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4] 图10是沿着图1和图2C的线10‑10截取的图1的示例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5] 图11、图12、图13、图14和图15是图示了用于形成图10中示出的示例屏障的部分的示例方法的截面视图。
[0016] 图16是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的部分的截面视图。
[0017] 遍及附图,相同的参考标号标示类似的但不一定相同的元件。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一些部分的尺寸可能被夸大以更清楚地图示示出的示例。此外,附图提供与描述一致的示例和/或实现方式;然而,描述不限于附图中提供的示例和/或实现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公开的是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和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的形成方法,其可提供更美观的外观并且可减轻毯子或服装的洗烘之后保温颗粒突出的程度。公开的示例保温嵌片和嵌片的形成方法可被用于减少在嵌片中的缝合的总数量同时保持保温颗粒层的固连。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示例嵌片可包括多个保温颗粒层,该多个保温颗粒层包括在一对连续的壁(有时候被称为“屏障”)之间捕获的第一保温颗粒层和在连续的壁中的至少一个的顶部上方延伸并横跨连续壁中的至少一个的顶部的第二保温颗粒层。第二保温颗粒层有助于隐藏下面的壁和相关联的缝合部(stitching)。
[0019] 图1是图示了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20的部分的平面视图。嵌片20可被采用作为较大的保温毯子或服装的部分。此类服装的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外套、夹克、背心、滑围兜(ski bib)、裤子等。嵌片20是带屏障的,意味着嵌片20包括形成多个内部隔间(compartment)的屏障或壁。隔间包含保温颗粒。保温颗粒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羽绒和/或各种形式的天然和/或合成纤维。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嵌片20具有构造或架构,该结构或架构保持嵌片的审美吸引同时降低在毯子或服装的洗烘之后此类保温颗粒穿过嵌片的外部逸出或突出的可能性。
[0020] 图2A、图2B和图2C图示了包括嵌片20的呈夹克形式的示例服装120。如通过图1和图2C示出的,嵌片20包括双壁屏障30‑1、30‑2和30‑3(统称为双壁屏障30)和单壁屏障32‑1、32‑2、32‑3、32‑4(统称为单壁屏障32)。出于本公开的目的,“屏障”指构造成限制诸如保温颗粒的松散材料的流动或移动的结构。双壁屏障30‑2和30‑3与单壁屏障32‑3形成带屏障的区域24。双壁屏障30‑1、30‑2和单壁屏障32‑1、32‑2形成带屏障的区域26。带屏障的区域24和带屏障的区域26在屏障壁的密度和/或带屏障的隔间的尺寸方面可不同。
[0021] 图3是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带屏障的区域24的截面视图。如通过图3示出的,带屏障的区域24包括第一层40、第二层42、保温层44和第三层46。第一层40(有时候被称为衬里)包括织物或其它柔性材料的单个连续不间断的层。第一层40与第二层42配合以形成带屏障的隔间50‑1和带屏障的隔间50‑2(统称为隔间50)。隔间50中的每个包含一部分保温层44。第一层40形成隔间50的两者的底层(如在图3中看到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层40可用作诸如服装120(在图2A、图2B和图2C中示出的)的服装的最内层或毯子或其它保温结构的外部层。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额外的层可在层40之下固连到层40(如在图3中看到的)。
[0022] 第二层42包括织物或其它柔性材料的单个连续不间断的层。第二层42在隔间50的顶部上(如在图3中看到的)并且在隔间50之间延伸。第二层42(有时候被称为内衬里)包括折部52‑1、52‑2和52‑3(统称为内衬里折部52),折部52‑1、52‑2和52‑3相应地形成槽形壁54‑1、54‑2和54‑3(统称为槽壁54)。槽形壁54中的每个具有顶部56和底部58。顶部56形成槽形壁54的嘴或开口,同时底部58形成由壁54形成的槽的内底。尽管壁54被图示为具有大体上平坦的或矩形的底部58,但应当意识到,折部可备选地被塑造成使得壁54具有圆形或V形的底部58。
[0023] 保温层44夹在或被捕获在层40和层42之间。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44具有至少1 cm且不大于3 cm并且标称为2 cm的厚度。保温层44由多个单独的保温颗粒41组成,该多个单独的保温颗粒41在其间捕获空气以形成抑制热的传导的颗粒和空气的层。保温层44可由诸如羽绒和/或合成和/或天然纤维的各种不同的保温颗粒41形成。羽绒指可形成幼的第一覆盖物或成鸟的廓羽下面的保温层的柔软的、纤细蓬松的羽毛。羽绒还可指植物或动物上的其它短的绒毛。此类羽绒可单独使用或与合成或天然纤维组合起来使用以形成保温层44。由于羽绒和/或纤维的尺寸,嵌片20容易被此类保温颗粒41穿过层42突出或从隔间50逸出。
[0024]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44(它的部分中的每个)在80 g/m²的应用的情况下包括850羽绒蓬松度。在其它实现方式中,保温层44可具有其它品质或蓬松度并且可具有其它2 2
的每平方米克数,诸如在20 g/m至150 g/m的范围内的羽绒填充。
[0025] 保温层44包括部分60‑1和部分60‑2(统称为部分60),部分60‑1和部分60‑2相应地被捕获和固持在隔间50‑1和隔间50‑2内。部分60通过壁54‑1、54‑2和54‑3彼此间隔开或分开,并且与层44的其它部分间隔开或分开。壁54‑2在部分60‑1和部分60‑2之间延伸并且形成单壁屏障32‑3。单壁屏障32‑3抑制保温颗粒的流动,从而在隔间50‑1和隔间50‑2之间形成部分60‑1和部分60‑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服装120正被穿着时,槽形壁54‑2和从那里形成的单壁屏障32‑3在大体上平的平面中延伸以抑制隔间50‑2中的部分60‑2的保温颗粒竖直移动到在隔间50‑2下面的隔间50‑1中。
[0026] 第三层46包括在第二层42上方延伸的织物或其它柔性材料的单个连续不间断的层(如在图3中看到的)。第三层46包括折部62‑1和折部62‑2,折部62‑1和折部62‑2相应地形成连续的槽形壁64‑1和槽形壁64‑2(统称为壁64)。壁64‑1和壁64‑2相应地凸出到壁54‑1和壁54‑3中并固连在其内。壁64‑1和壁54‑1彼此重叠以形成双壁屏障30‑2。壁64‑1和壁54‑3彼此重叠以形成双壁屏障30‑3。由于多壁构造,当与单壁屏障32‑3相比时,双壁屏障30‑2和双壁屏障30‑3可具有增加的厚度、增加的刚度和增加的强度。
[0027] 如进一步通过图3示出的,第二层46还包括桥形区域68,该桥形区域68为具有壁64‑1和壁64‑2的单个一体式整体主体的部分,其中桥形区域68在壁64‑1和壁64‑2之间连续延伸,跨越并横跨由壁54‑2形成的单壁屏障32‑3的顶部(如在图3中看到的)。桥形区域68隐藏槽形壁54‑2的顶部56。结果,即使嵌片20的图示的部分包括三个屏障30‑2、30‑3和32‑3,但第三壁46呈现出在其中折部或槽形壁的仅两个顶部或嘴(有时候被称为外接缝)被暴露的上表面(如在图3中看到的)。嵌片20的重叠架构沿着包含各种保温颗粒的隔间50提供不同厚度和强度的屏障,提供大于1的屏障的数量与外接缝的数量之比,并且提供额外的外覆盖层,该外覆盖层牢固地固持在适当位置而防止移动并且其可抑制保温颗粒从嵌片20逸出。
[0028] 图4是图示了可代替带屏障的区域24使用的带屏障的区域224的片段截面视图。带屏障的区域224图示了额外的保温层可如何设置在嵌片20或服装120的多层重叠架构中的示例。除了带屏障的区域224额外地包括保温层274以外,带屏障的区域224类似于上面描述的带屏障的区域24。对应于带屏障的区域24的部件的带屏障的区域224的其余部件被类似编号。
[0029] 保温层274包括诸如羽绒和/或合成或天然纤维的保温颗粒的层。保温层274夹在并被捕获在第二层42和第三层46之间。保温层274被捕获并固持在屏障隔间280内,该屏障隔间280具有由第二层42的顶部形成的底和由第三层46的下侧形成的顶。
[0030] 保温层274包括部分276‑1、276‑2和276‑3(统称为部分276)。部分276‑2正好(directly)在隔间50‑1和隔间50‑2上方延伸,并且连续地横跨并跨越形成单壁屏障32‑3的槽壁54‑2的顶部56。结果,部分276‑2还在部分60‑1和部分60‑2的交界处以及单壁屏障32‑3上方提供缓冲层。部分276‑1和部分276‑3类似于部分276‑2的地方在于它们连续横跨并跨越它们的相应下面的形成单壁屏障的槽壁的顶部56。
[0031]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44具有第一厚度,而保温层274具有小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74具有不大于1 cm的厚度。在其它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74具有不大于5 mm的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74具有至少1 mm的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74具有至少2 mm且不大于3 mm的标称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
274由与保温层44的保温颗粒具有相同组成的保温颗粒形成。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
274在30 g/m²的应用的情况下包括850羽绒蓬松度。在其它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74可具有不同组成的保温颗粒。例如,保温层274可由羽绒和/或合成/天然纤维的不同混合物形成。
保温层274的大多数实施例的减少的厚度使屏障隔间280能够比其它较厚的屏障隔间更长。
由于靠近于第三层46的内表面和第二层42的外表面,保温层274的大多数实施例的减少的厚度将保温颗粒固持在适当位置中。保温材料274抑制第二层42和第三层46之间的静电的积聚,并且防止槽形壁54的顶部56在第三层46的外侧可见。
[0032] 图5是图示了嵌片20的示例性带屏障的区域26的截面视图。除了第二层42包括额外的折部以形成额外的槽壁以及保温层44包括保温颗粒的额外的部分以外,带屏障的区域26类似于带屏障的区域24。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带屏障的区域26可被采用以形成诸如服装
120的服装的部分,其中服装可经历更显著的弯曲、挠曲或应力。额外的槽壁和额外的屏障可用于将保温颗粒更好地固持在相应的屏障隔间中。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带屏障的区域24的构造被采用在其中外缝合线或接缝(折部62/槽壁64的顶部)间隔开小于或等于18 cm的服装或毯子的那些部分中,而带屏障的区域26的构造被采用在其中外部缝合线或接缝(折部62/槽壁64的顶部)由大于18 cm的间距(类似于图10中的间距S1)间隔开的服装或毯子的那些部分中。随着在缝合线或接缝之间的间距增加,在连续的双壁屏障30之间由第二层42形成的额外的单壁屏障32的数量可增加。
[0033] 带屏障的区域26包括上面描述的形成双壁屏障30‑2的槽壁54‑1和槽壁64‑2。第二层42包括额外地形成槽壁54‑4、54‑5和54‑6的折部。第三层46包括额外地形成槽壁64‑3的额外的折部。槽壁54‑5和槽壁54‑6形成单壁屏障32‑1和32‑2。槽壁64‑3凸出到槽壁54‑4中并固连在其内。壁64‑3和壁54‑4彼此重叠以形成双壁屏障30‑1。由于两个重叠的槽壁,当与单壁屏障32相比时,双壁屏障30‑1可具有增加的厚度、增加的刚度和增加的强度。
[0034] 第一层40和第二层42相应地形成屏障隔间70‑1、70‑2和70‑3的底部和顶部。槽壁54‑4和槽壁54‑5形成隔间70‑1的侧向侧。槽壁54‑5和槽壁54‑6形成隔间70‑2的侧向侧。槽壁54‑6和槽壁54‑1形成隔间70‑3的侧向侧。在图示的示例中,隔间70‑1、70‑2和70‑3具有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宽度。相应地邻近于双壁屏障30‑3和30‑2的隔间70‑1和隔间70‑3具有较宽的宽度,而通过单壁屏障32‑1和32‑2在两侧界定边界的隔间70‑2具有较小的宽度。鉴于两侧都通过单壁屏障界定边界,隔间70‑2的较小的宽度可更好地固持接收的保温层44的部分。在其它实现方式中,隔间70‑1、70‑2和70‑3可全部形成有相同的宽度或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在其它实现方式中,槽壁54‑5和槽壁54‑6可具有间距,该间距等于槽壁54‑5和槽壁54‑4的间距以及槽壁54‑6和槽壁54‑1之间的间距。尽管带屏障的区域26被图示为在双壁屏障
30‑3和30‑2之间具有一对单壁屏障32‑1和32‑2,但在其它实现方式中,第二层42在双壁屏障30‑3和30‑2之间可包括额外的折部和额外的槽壁54,以在双壁屏障30‑3和30‑2之间提供额外的单壁屏障32。
[0035] 保温层44包括部分80‑1、80‑2和80‑3(统称为部分80)。部分80‑1、80‑2和80‑3相应地填充隔间70‑1、70‑2和70‑3。部分80‑1夹在隔间70‑1之间并被捕获在其内。部分80‑2夹在隔间70‑2之间并被捕获在其内。部分80‑3夹在隔间70‑3之间并被捕获在其内。部分80中的每个由保温颗粒41组成。此类保温颗粒可呈羽绒、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或其组合的形式。在图示的示例中,由于隔间70‑2的较小的体积和宽度,部分80‑2在与部分80‑1和部分80‑3相比时具有较小的体积(较小的宽度)。在另一个实现方式中,部分80‑1、80‑2和80‑3可全部具有相同的体积以匹配具有相同宽度的隔间70‑1、70‑2和70‑3。
[0036] 类似于形成带屏障的区域24的第二层46的部分,形成带屏障的区域26的第二层46还包括在壁64‑3和壁64‑1之间连续延伸的桥形区域90,该桥形区域90跨越并横跨由壁54‑5和54‑6相应地形成的单壁屏障32‑1和32‑2的顶部(如在图5中看到的)。桥形区域90隐藏槽形壁54‑5和槽形壁54‑6的顶部56。结果,即使图示的嵌片20的部分包括四个屏障30‑1、30‑2、32‑1和32‑2,但第三壁46仍呈现出在其中折部或槽形壁的仅两个顶部或嘴(有时候被称为外接缝)被暴露的上表面(如在图5中看到的)。嵌片20的重叠架构沿着包含各种保温颗粒的隔间70提供不同厚度和强度的屏障,提供大于1的屏障的数量与外接缝的数量之比,并且提供额外的外覆盖层,该外覆盖层牢固地固持在适当位置中而防止移动并且其可抑制保温颗粒从隔间70逸出。
[0037] 图6是图示了可代替带屏障的区域26使用的带屏障的区域226的片段截面视图。带屏障的区域226图示了额外的保温层可如何设置在嵌片20的多层重叠架构中的示例。除了带屏障的区域226额外地包括保温层284以外,带屏障的区域226类似于上面描述的带屏障的区域26。对应于带屏障的区域26的部件的带屏障的区域226的其余部件被类似编号。
[0038] 保温层284包括诸如羽绒和/或合成或天然纤维的保温颗粒的层。保温层284夹在第二层42和第三层46中并被捕获在其之间。保温层284被捕获并固持在屏障隔间290内,该屏障隔间290具有由第二层42的顶部形成的底和由第三层46的下侧形成的顶。
[0039] 保温层284包括部分286‑1、286‑2和286‑3(统称为部分286)。部分286‑2正好在隔间70‑1、70‑2和70‑3上方延伸,并且连续横跨并跨越形成单壁屏障32‑1和32‑2的槽壁54‑5和54‑6的顶部56。结果,部分286‑2还在部分80‑1、80‑2和80‑3的交界处以及单壁屏障32‑1和32‑2上方提供缓冲层。部分286‑1和部分286‑3类似于部分286‑2的地方在于它们连续跨越并横跨它们的相应下面的形成单壁屏障的槽壁的顶部56。
[0040]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44具有第一厚度,而保温层284具有小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84具有不大于1 cm的厚度。在其它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84具有不大于5 mm的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284具有至少1 mm的厚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84由与保温层44的保温颗粒具有相同组成的保温颗粒形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保温层284可具有不同组成的保温颗粒。例如,保温层284可由羽绒和/或合成/天然纤维的不同混合物形成。保温层284的大多数实施例的减少的厚度使屏障隔间290能够比其它较厚的屏障隔间更长。由于靠近于第三层46的内表面和第二层42的外表面,保温层284的大多数实施例的减少的厚度将保温颗粒固持在适当位置中。保温材料284抑制第二层42和第三层46之间的静电的积聚,并且防止槽形壁54的顶部56在第三层46的外侧可见。
[0041] 图7‑10相应地图示了带屏障的区域24、224、26和226,但其中增加了连接器,该连接器将上面描述的槽壁固连到其自身、到其它槽壁和/或到邻近层。如通过图7和图8示出的,带屏障的区域24和带屏障的区域224包括连接器302‑1、302‑2(统称为连接器302)、连接器304、连接器306‑1、306‑2(统称为连接器306)、连接器308‑1、308‑2(统称为连接器308)和连接器310。
[0042] 连接器302邻近于槽壁64‑1和槽壁64‑2的顶部56连接第三层46的部分,从而封闭此类槽壁64‑1和槽壁64‑2的嘴或顶部开口。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2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2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连接器304邻近于槽壁54‑2的顶部56连接第二层42的部分,从而封闭槽壁54‑2的嘴或顶部开口。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4可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4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43] 连接器306将槽壁64‑1和槽壁64‑2的部分相应地固连在槽壁54‑1和槽壁54‑3内。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306将槽壁64‑1和槽壁64‑2的底58相应地直接连接到槽壁54‑1和槽壁54‑2的底。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6可将槽壁64‑1和槽壁64‑2的内部下侧相应地连接到槽壁54‑1和槽壁54‑3的内部下侧。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6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6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44] 连接器308将槽壁54‑1和槽壁54‑3的部分直接地固连到第一层40。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308将槽壁54‑1和槽壁54‑3的底58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层40。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8可将槽壁54‑1和槽壁54‑3的下侧连接到第一层4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8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8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45] 连接器310将槽壁54‑2连接到第一壁40。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310将槽壁54‑2的底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壁40。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10可将槽壁54‑2的一侧或多侧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壁4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10可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10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46] 当连接器302、304、306、308和310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7和图8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度的位置对齐。
[0047] 如通过图9和图10示出的,带屏障的区域26和带屏障的区域226包括连接器402‑1、402‑2(统称为连接器402)、连接器404‑1、404‑2(统称为连接器404)、连接器406‑1、406‑2(统称为连接器406)、连接器408‑1、408‑2(统称为连接器408)以及连接器410‑1和410‑2(统称为连接器410)。
[0048] 连接器402邻近于槽壁64‑1和槽壁64‑3的顶部56连接第三层46的部分,从而封闭此类槽壁64‑1和槽壁64‑3的嘴或顶部开口。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2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302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连接器404邻近于槽壁54‑5和槽壁54‑6的顶部56连接第二层42的部分,从而封闭此类槽壁54‑5和槽壁54‑6的嘴或顶部开口。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4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4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49] 连接器406将槽壁64‑1和槽壁64‑3的部分相应地固连在槽壁54‑1和槽壁54‑4内。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406将槽壁64‑1和槽壁64‑3的底58相应地直接连接到槽壁54‑1和槽壁54‑4的底。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6可将槽壁64‑1和槽壁64‑3的内部下侧相应地连接到槽壁54‑1和槽壁54‑4的内部下侧。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6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6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50] 连接器408将槽壁54‑1和槽壁54‑4的部分直接地固连到第一层40。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408将槽壁54‑1和槽壁54‑4的底58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层40。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8可将槽壁54‑1和槽壁54‑4的下侧连接到第一层4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8可各自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8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51] 连接器410将槽壁54‑5和槽壁54‑6连接到第一壁40。在图示的示例中,连接器410将槽壁54‑5和槽壁54‑6的底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壁40。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10可将槽壁54‑5和槽壁54‑6中的每个的一侧或多侧直接地连接到第一壁4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10可包括缝合部。在其它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10可包括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
[0052] 当连接器402、404、406、408和410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9和图10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角度的位置对齐。
[0053] 在图10中图示的示例中,第二层46的槽壁具有至少1 cm且不大于3 cm的高度H。槽壁64‑3和槽壁64‑1由至少10 cm且不大于30 cm 的间距S1间隔开。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槽壁64‑3和槽壁64‑1由至少12 cm且不大于24 cm的间距S1间隔开。槽壁54‑4和槽壁54‑5由至少
4 cm且不大于9 cm的间距S2间隔开。槽壁54‑1和槽壁54‑2由至少6 cm且不大于9 cm的间距S3间隔开。此类间距和高度可有利于保温层44的各个部分的充分的保温以及保持。在其它实现方式中,各个间距和高度可改变。
[0054] 图11至图15图示了用于形成示出图10的示例性带屏障的区域226的一个示例方法。如通过图11示出的,第三壁46被折叠以形成折部62‑1和折部62‑3,折部62‑1和62‑3形成连续的槽形壁64‑1和槽形壁64‑3。槽形壁64中的每个具有形成开口或嘴的顶部56和底部58。在图示的示例中,通过应用或形成连接器402‑1和402‑2来保持折部62中的每个的形状。
如上面讨论的,一些实现方式,连接器402可包括缝合部。在图11中,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连接器402‑1和402‑2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11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对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缝合部可在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角度的位置对齐。
[0055] 如通过图12示出的,第二层42被折叠或定形以形成折部52‑1、52‑4、52‑5和52‑6,折部52‑1、52‑4、52‑5和52‑6相应地形成槽壁54‑1、54‑4、54‑5和54‑6。与槽壁64一样,槽壁54各自包括具有敞开的嘴的顶部56和底部58。在图示的示例中,槽壁54‑5和槽壁54‑6的顶部56由连接器404‑1和连接器404‑2封闭。如上面讨论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4可由横跨槽壁54的相对侧壁的缝合部形成。使槽壁54‑1和54‑4的顶部56保持敞开以用于随后相应地接收槽壁64‑1和槽壁64‑3。在图12中,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连接器404‑1和404‑2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12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对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缝合部可在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角度的位置对齐。
[0056] 如通过图13示出的,保温层284定位在第二壁42的顶部上。特别地,部分286‑2定位在槽壁54‑1和54‑4之间,正好在连接器404和槽壁54‑5和槽壁54‑6的顶部上并在该顶部上方延伸。保温层284的部分正好在槽壁54‑1和槽壁54‑4上面彼此分开以用于槽壁64‑1和槽壁64‑2随后相应地插入到槽壁54‑1和槽壁54‑4中。
[0057] 如通过图14示出的,在图11中制备的第二层46覆盖在图13的中间组件之上,其中槽层64‑1和64‑3相应地插入到槽层54‑4和54‑1中。此后,槽壁624‑3和64‑1通过连接器406‑1和连接器406‑2相应地连接或固连在槽层54‑4和54‑1内。如上面讨论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6‑1和406‑2通过穿过槽壁54‑4的材料到槽壁64‑3中的缝合部以及穿过壁54‑1并到槽壁64‑1中的缝合部形成。在图14中,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连接器406‑1和连接器
406‑2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14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对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缝合部可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角度的位置对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可提供大量的粘合剂以形成连接器406。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沿着槽壁54‑4和
54‑1中的每个的内部侧和/或底涂敷粘合剂。
[0058] 如通过图15示出的,保温层44的各个部分定位在部分形成的隔间70‑1、70‑2和70‑3内。此后,图15的中间组件固连到第一壁4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固连到服装的衬里。特别地,形成连接器408‑1、408‑2、410‑1和410‑2以将槽壁54‑4、54‑5、54‑6和54‑1连接和固连到第一壁40。如上面讨论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8和410可通过缝合部形成。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器406‑1和连接器408‑1以及连接器406‑2和连接器408‑2可通过单个缝合操作提供,其中缝合部延伸穿过第一壁40、穿过槽壁54‑4和54‑1并进入到或穿过槽壁64‑1和64‑2。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连接器408‑1和408‑2以及连接器410‑1和410‑2是缝合部时,该缝合部可相对于图15中嵌片20的定向在大体上竖直的方向上对齐。在其它实现方式中,缝合部可在大体上水平的方向上或以其它成角度的位置对齐。
[0059]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图11至图15中示出的各个过程的顺序可改变。例如,在图11至图15中示出的制造步骤可以任何顺序执行。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定位保温层284和连结第三层46之前,第二层42可利用保温层44的被插入的部分连接到第一层40。
[0060] 图16是可作为毯子或诸如服装120的服装的部分被利用的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嵌片520的截面视图。保温嵌片520包括多个连续的单独的区域,该多个连续的单独的区域中的每个类似于上面描述的区域226。保温嵌片520包括额外的槽壁、额外的保温层和额外的层,以用于加强保温,以及用于甚至更低密度的每表面面积毯子或服装的外部或暴露的缝合/连接器/折部。图16图示了三个连续的带屏障的区域226‑1、226‑2和226‑3(统称为带屏障的区域226),该三个连续的带屏障的区域226‑1、226‑2、和226‑3包括第三层46,该第三层46具有折部以便形成槽壁64‑1、64‑3(上面关于图10中示出的带屏障的区域226描述的)、以及相应地形成带屏障的区域226‑2和带屏障的区域226‑3的槽壁64‑4和槽壁64‑5。
[0061] 如通过图16示出的,除了上面关于带屏障的区域226中的每个描述的(并且在图16中被类似编号的)结构之外,嵌片520还包括第四层548、保温层584、第五层588和第六层590。第四层548包括诸如织物、穿孔透气材料或不穿孔材料的柔性材料的连续层。第四层
548包括形成槽形槽壁594‑1、594‑2(统称为壁594)的折部592‑1和折部592‑2。槽壁594‑1和槽壁594‑2由连接器694‑1和连接器694‑2相应地封闭。连接器694‑1和连接器694‑2可包括缝合部、粘合剂、焊缝等。
[0062] 类似于槽壁64‑1和64‑3,槽壁594‑1和594‑2凸出到下面的槽壁中并固连在其内,并在下面的层上方。在图示的示例中,槽壁594‑1和594‑2凸出到对应的槽壁64‑1和64‑4中。槽壁594‑1和594‑2与下面的槽壁配合以形成三壁屏障595‑1、595‑2,当与双壁屏障530‑1、
530‑2和单壁屏障532‑1、532‑2、532‑3、532‑4、532‑5和532‑6相比时,该三壁屏障595‑1、
595‑2可具有更大的硬度。
[0063] 槽壁594‑1和594‑2通过连接器596‑1和596‑2(统称为连接器596)固连和连接到槽壁64‑3和64‑5。连接器596可由缝合部、粘合剂、焊缝或其它连接结构形成。
[0064] 槽壁594‑1和594‑2与第三层46配合以形成屏障隔间600。屏障隔间600横跨并跨越三壁屏障595‑1和595‑2之间的双壁屏障530‑1、530‑2。屏障隔间600接收保温层584的部分676。部分676由保温颗粒641组成,该保温颗粒641可包括羽绒、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其组合。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部分676可由类似于保温层284和/或保温层44的保温颗粒的保温颗粒组成。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584可具有小于保温层284的厚度的厚度。
[0065] 如通过图16示出的,保温层584的部分676被捕获在隔间600内并跨越双壁屏障530‑1和530‑2或在其上方延伸。结果,部分676还在部分286的交界处以及单壁屏障和双壁屏障上方提供缓冲层。除此之外,第四层548还为嵌片520提供沿着第四层548的表面的较低密度的折部/接缝。在图示的示例中,对于固连到第一层40的最低的10个屏障中的每个,层
548的外部具有两个暴露的折叠(folder)接缝592‑1和592‑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保温层
584可省略。
[0066] 如通过图16进一步示出的,嵌片520可包括额外的内衬里或层和最外衬里或层。在图示的示例中,嵌片520包括通过连接器612固连到层40的额外的最内衬里或层610。连接器612可呈缝合部、粘合剂、焊缝等的形式。嵌片520额外地包括通过连接器622连接到层548的自身最外部或最外层620。连接器622可呈缝合部、粘合剂、焊缝等的形式。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层610和层620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为不穿孔的以阻挡湿气或。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层
610和层620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为穿孔或透气的。层610和层620可保护层40和层548或可提供不同的外表面光洁度以用于采用嵌片520的服装或毯子。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层610和/或层620可省略。
[0067] 颗粒损失测试上面的示例性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可减少在洗烘期间从嵌片突出或逸出
的保温颗粒的数量。羽绒嵌片或由羽绒嵌片制成的服装的防钻绒性的评估或评级可使用以下颗粒损失测试实现。在一个示例测试中,呈背心或夹克的形式的在其前嵌片和后嵌片两者上具有上面描述的带屏障的部段226并且具有1.37 m²的表面面积的样本服装经历以下颗粒损失测试。保温层44由以80 g/m²施加的850羽绒填充组成。层40由#313002 Toray形成,而层42和层46由#22467 Toray形成。保温层284由以30 g/m²施加的850羽绒填充组成。
层44具有2 cm的厚度同时层284具有在2 mm和3 mm之间的厚度。连接器呈缝合部的形式。在洗烘之前,对背心的检查揭示三个单独片为在它外部上的羽绒的颗粒,其中此类片在洗烘之前被移除。
[0068] 在洗烘期间,样本背心放置在具有多孔性的聚酯网袋中以便防止任何羽绒片作为颗粒逸出。在洗烘期间,背心在聚酯袋内干燥,具有背心的袋被放置在具有至少60+/‑1 cm 乘 60+‑1 cm 乘60+‑1 cm的内部的大箱体中,在向前方向上以42转每分钟的旋转速度以旋转1440转(大箱体测试)。选择大箱体测试是基于具有大于40 cm的长度的服装。对于小于40 cm的服装,可使用小箱体测试,其中小箱体具有带16个橡胶胶塞子的45+/‑0.8乘45+/‑0.8乘45+/‑0.8 cm的内部。当使用大箱体测试时,在测试期间,在袋内使用24个橡胶或硅胶塞子。
[0069] 洗衣机符合ISO标准:ISO 6330‑2012(附录A)的描述。机器在向前速度方面以45转每分钟的速度旋转以旋转1440转。按照背心上提供的建议清洗背心。在特别的示例中,背心° ° °以30C的冷的温度清洗并且以40C和50C之间的低温干燥。每个清洗循环持续45分钟,同时干燥循环持续直到背心完全干燥。水循环是根据ISO 6330‑2012(附录A)的“标准”水循环,同时干燥循环是根据ISO标准:ISO 6330‑2012(附录G)的滚筒干燥循环。在此类测试期间,
24个单独的塞子与背心一起被放在聚酯袋中。如应当被意识到的,单独的橡胶塞子的数量和它们的单独的尺寸可改变,这是由于它们只是用于吸引释放的颗粒。橡胶塞子吸引任何释放的颗粒。为了有利于背心在干燥期间的翻转,在干燥期间三个标准网球在聚酯袋的外侧被放置在烘干机中。在任何检查之前要执行三个完整的洗烘循环。
[0070] 在三次清洗/干燥之后,检查服装和橡胶塞子。在样本背心上没有发现保温颗粒。在橡胶塞子上发现两个保温颗粒。在箱体的表面上没有发现保温颗粒。总共发现两个保温颗粒,指示每平方米服装1.46个颗粒的损失。在服装的另一个测试中,其中服装为具有1.90 
2
m的服装表面面积的夹克,以上面描述的方式,夹克被放置到大箱体中并且根据ISO 6330‑
2012(附录A)测试(清洗),同时干燥循环为根据ISO标准:ISO 6330‑2012(附录G)的滚筒干燥循环。在三次清洗/干燥之后,检查夹克和橡胶塞子。在样本夹克上发现两个保温颗粒。在橡胶塞子上没有发现保温颗粒。在箱体的表面上没有发现保温颗粒。总共发现两个保温颗粒,指示每平方米服装1个颗粒的损失。
[0071] 可按照每平方米服装的从服装突出或逸出的损失的片或颗粒大体上评估羽绒服装的防钻绒性。“损失的”颗粒是从服装突出或完全与服装分开的颗粒。当样本服装经受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40个颗粒的损失时,达到“高等”质量评级。当服装经受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70个保温颗粒或羽绒颗粒的颗粒损失时,达到服装的“一等”质量评级。当服装经受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120个颗粒的颗粒损失时,达到“合格”评级。上面描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在三个洗烘循环之后,损失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嵌片20个颗粒。上面描述的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在三个洗烘循环之后,损失小于或等于每平方米嵌片5个颗粒。上面的测试证明,利用带屏障的保温服装/毯子嵌片构造形成的服装可达到“高等”的羽绒服装防钻绒性评级。因此,在上面描述的两个示例防钻绒性测试中,背心和夹克(两者都2
根据本发明的实现方式生产)导致小于2的防钻绒性值(片/m),很好地归入小于或等于40
2
片/m的高等质量防钻绒性评级内。
[0072] 当在如上面描述的防钻绒性测试中测试时,根据上面描述的实现方式生产的服装2
可具有小于或等于40片/m的高等质量防钻绒性评级。根据上面描述的实现方式生产的服
2
装可具有小于或等于20片/m 的高等质量防钻绒性评级。根据上面描述的实现方式生产的
2
服装可具有小于或等于5片/m的高等质量防钻绒性评级。
[0073]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现方式描述了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所要求的主题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形式和细节方面做出改变。例如,尽管不同的示例实现方式可能已被描述为包括提供一个或多个益处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但设想的是,所描述的特征可与彼此互换,或备选地以描述的示例实现方式或以其它备选实现方式与彼此组合。因为本公开的技术相对复杂,因此不是在技术方面的所有改变都是可预测的。参考示例实现方式描述的并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阐述的本公开显然旨在尽可能地广泛。例如,除非另外具体指出,否则列举单个特定元件的权利要求还涵盖多个此类特定元件。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仅区分不同的元件,并且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应具体与本公开中的元件的特定顺序或特定编号相关联。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