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2311031113.3 | 申请日 | 202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730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申请人 | 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杨俊; 乔永民; 张林威; 鄂卓; 伍言康; 李康; | 第一发明人 | 杨俊 |
权利人 | 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四川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四川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四川省眉山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创新二路中段1号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620861 |
主IPC国际分类 | B66C1/22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B66C1/22 ; B66C23/78 ; B66C23/64 ; B66C23/62 ; B66F11/00 ; B66C23/84 |
专利引用数量 | 14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4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10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阮涛; |
摘要 | 一种粉料转移装置,属于输送 起重机 技术领域,其包括下固定件,下固定件的上端设有 支撑 件,支撑件的一侧设有升降机构,支撑件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上设有吊臂,吊臂上设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上设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上设有转移斗,能对盛放斗的上端进行封闭,从而在进行粉料物料转移时,能避免粉料物料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掉落或者飘洒的现象,从而提高生产时的安全性,以及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实现粉料物料的自动下料,方便维修人员等对粉料转移装置的相关部件进行检修操作。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粉料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件(1),下固定件(1)的上端设有支撑件(2),支撑件(2)的一侧设有升降机构(3),支撑件(2)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4),转动机构(4)上设有吊臂(5),吊臂(5)上设有移动机构(6),移动机构(6)上设有连接机构(7),连接机构(7)上设有转移斗(8);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粉料转移装置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据公开的技术报道得知,石墨负极材料在制备时需要经历如下步骤:先进行天然石墨或化学合成石墨粉末的准备;接着将选用的天然石墨或化学合成石墨粉末与活性材料、导电剂、黏结剂等混合制备成浆料,并在搅拌时可加入适量的溶剂;而后通过压制成形的方式进行成形;随后,通过烧结的方式进行石墨化。其中,无论是天然石墨或化学合成石墨粉末的转移以及石墨化后石墨负极材料的转移,目前大多采用吊运转移装置进行转移,当然为了避免在输送过程中形成扬尘等现象,目前也有采用隧道式传输的方式,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在输送时,经过检测发现其内含有的杂质含量较高,同时这种输送方式成本较高。而采用吊运转移的方式,其特点是灵活性较高,并且造价相对较低,同时可根据需要进行位置的改变,而目前所采用的吊运设备起吊粉料物料时,通常将需要起吊的粉料物料放置在较大的放置斗内整体转移至投料位置处,而目前所采用的放置斗在进行粉料物料转移时,粉料物料容易从放置斗中掉落,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因此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同时目前在下料时还需要配备专用的操作人员进行放置斗下端料盖的打开操作,因此在入料时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其次,目前粉料转移装置和放置斗之间是通过吊绳和吊钩连接,这种方式存在脱钩的风险,且还存在着当放置斗的方位调节后不能进行锁定的问题。最后,还存在着不方便进行转动部件及维修检修等问题。 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料转移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在进行粉料物料转移时,能避免粉料物料掉落,并且也能实现自动下料,其次提升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也便于进行相关部件的检修操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0004]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一种粉料转移装置,包括下固定件,下固定件的上端设有支撑件,支撑件的一侧设 有升降机构,支撑件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上设有吊臂,吊臂上设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上设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上设有转移斗; 支撑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支撑单元连接而成,且支撑件为竖向设置; 吊臂呈水平设置,且吊臂包括多个吊臂单元,吊臂单元相互连接; 转移斗包括一对吊绳,吊绳的上端设于连接机构的下端,吊绳的下端设有盛放斗, 盛放斗的下端两侧为斜面,盛放斗的斜面上分别安装有支撑框,盛放斗上端呈正方形结构,且盛放斗上端的其中三个角安装有定L件,盛放斗上端的另外一个角处设有内伸底板,内伸底板上设有导轨,导轨上活动设有动L件,动L件与定L件的两端分别铰接有凹件,位于盛放斗上端每条边上的每对凹件之间均设有连接中杆,连接中杆上设有箭头形板,四块箭头形板拼合形成的盖板盖设于盛放斗的上端; 盛放斗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 盛放斗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L形扣板,L形扣板之间穿有一对启闭板,启闭板的外 侧端向下延伸的设有下延板,下延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板,侧板上开设有斜孔,斜孔的上端向内倾斜延伸,斜孔内穿有作用销,位于同侧的作用销的外侧端设有活动板,活动板的外壁安装有下板,下板上安装有上顶框,下板上穿有多个弹簧销,弹簧销的上端设有安装板,安装板安装于盛放斗的侧壁上,安装板与下板之间设有多个弹簧,弹簧套设于弹簧销上。 [0005]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而言,首先,通过四块能够活动的箭头形板能对盛放斗的 上端进行封闭,从而在进行粉料物料转移时,能避免粉料物料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掉落或者飘洒的现象,从而提高生产时的安全性,以及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次,通过设置一对在下压作用下能够打开的启闭板,从而实现了粉料物料的自动下料。再者,方便维修人员等对相关部件进行检修操作。最后提供了一个结构强度高的粉料转移装置。 附图说明 [000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07] 图1示出了粉料转移装置的整体立体结构图。 [0008] 图2示出了粉料转移装置上下固定件和支撑件的组合立体结构图。 [0009] 图3示出了支撑件的剖面视图。 [0010] 图4示出了支撑单元的立体结构。 [0011] 图5示出了支撑单元和升降机构组合后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0012] 图6示出了支撑单元和升降机构组合后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0013] 图7示出了支撑单元和升降机构组合后的第三视角结构图。 [0014] 图8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A处放大图。 [0015] 图9示出了转动机构、吊臂、移动机构、连接机构及转移斗组合立体结构图。 [0016] 图10示出了转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17] 图11示出了转动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立体结构图。 [0018] 图12示出了转动机构的其中一部分内部的立体结构图。 [0019] 图13示出了从动链轮、驱动链轮及第二链条三者之间的传动连接图。 [0020] 图14示出了转动机构的另外一部分的立体结构图。 [0021] 图15示出了转动机构的另外一部分内部的立体结构图。 [0022] 图16示出了吊臂单元与固定凹件之间的安装示意图。 [0023] 图17示出了吊臂单元与衔接件之间的安装示意图。 [0024] 图18示出了移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0025] 图19示出了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26] 图20示出了连接机构的纵向剖面视图。 [0027] 图21示出了转移斗的立体结构图。 [0028] 图22示出了图21中所示的B处放大图。 [0029] 图23示出了图21中所示的C处放大图。 [0030] 附图标记说明:下固定件‑1,支撑件‑2,升降机构‑3,转动机构‑4,吊臂‑5,移动机构‑6,连接机构‑ 7,转移斗‑8,吊绳‑9,混凝土浇筑台‑10,连接钢筋‑11,埋钩‑12,连接螺杆‑13,内穿柱‑14,安装底板‑15,下埋矩形杆‑16,螺母‑17,圆柱杆‑200,安装端板‑201,连接竖板‑202,安装凹件‑203,牵拉丝杆‑204,十字丝套筒‑205,端块‑206,内伸柱‑207,中竖杆‑208,X形板‑209,连接中套‑210,第二螺杆‑211,安装套‑300,凹形安装件‑301,导向背板‑302,连接凸板‑ 303,拉板‑304,安装环‑305,导向轨‑306,齿条‑308,蜗轮‑309,侧导板‑310,蜗杆‑311,转动座‑312,升降电机‑313,传动链轮‑314,链条‑315,支撑斜板‑316,升降底板‑317,滑动件‑ 318,护栏‑319,安装平台‑400,连接安装件‑401,驱动盖‑402,转动电机‑403,圆盘‑404,驱动链轮‑405,第二链条‑406,从动链轮‑407,转轴‑408,夹块‑409,第一转板‑410,第一轴‑ 411,第一连板‑412,转动拉板‑413,第三轴‑414,第二连板‑415,第三连板‑416,第四轴‑ 417,螺接座‑418,丝杆‑419,驱动端座‑420,减速电机‑421,限位弧槽‑422,转动外壳‑423,内板‑424,驱动齿轮‑425,中间轮‑426,齿环‑427,环槽‑428,安装内块‑429,竖向板‑430,转动内嵌块‑431,凹形环‑432,限位环‑433,安装外套‑434,安装块‑435,圆板‑436,内伸端板‑ 437,固定凹件‑500,U形件‑501,水平圆杆‑502,插接杆‑503,插设槽‑504,矩形框‑505,上延支架‑506,第一牵拉钢索‑507,防护壳‑508,配重块‑509,第二牵拉钢索‑510,斜杆‑511,安装环套‑600,第二竖板‑601,导向下板‑602,凹形活动件‑603,限位下轮‑604,侧轮‑605,活动下板‑606,第三链条‑607,第二传动链轮‑608,移动座‑609,移动安装板‑610,卷绕机‑ 611,吊运绳‑612,滑轮座‑613,滑轮‑614,连接套筒‑70,下环体‑71,连接弹簧销‑72,第二弹簧‑73,连接楔板‑74,下连接杆‑75,吊环‑76,中穿杆‑77,圆帽‑78,锥环‑79,盛放斗‑800,支撑框‑801,定L件‑802,凹件‑803,连接中杆‑804,箭头形板‑805,内伸底板‑806,导轨‑807,动L件‑808,圆头板‑809,插销‑810,启闭板‑811,下延板‑812,侧板‑813,斜孔‑814,作用销‑ 815,活动板‑816,下板‑817,上顶框‑818,安装板‑819,弹簧‑820。 实施方式 [0031] 如图1所示,一种粉料转移装置,包括下固定件1,下固定件1的上端设有支撑件2,支撑件2的一侧设有升降机构3,支撑件2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4,转动机构4上设有吊臂5,吊臂5上设有移动机构6,移动机构6上设有连接机构7,连接机构7上设有转移斗8。其中,支撑件2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支撑单元连接而成,且支撑件2为竖向设置。吊臂5呈水平设置,且吊臂5包括多个吊臂单元,吊臂单元相互连接。下固定件通过下述的混凝土浇筑台10埋设在地面以下,且其长度一般为1200mm至1500mm。支撑件2为地面伸出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其结构强度较大。转动机构4能带动吊臂5进行转动,并通过吊臂5的转动方便进行粉料物料的转移操作,而升降机构3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对支撑件2、转动机构4及其他部件进行维修检修等操作。移动机构6能带动转移斗8进行移动,从而将转移斗8转移至指定的位置处。连接机构7能够将移动机构6连接在转移斗8上,并且连接后能够确保连接的安全性。转移斗8作为盛放矿藏等的容器,在转移时能对其上端进行封闭,从而提高安全性,同时也方便进行矿藏等的排出操作。 [0032] 如图2和图3所示,下固定件1包括混凝土浇筑台10,混凝土浇筑台10内埋设有四根下埋矩形杆16,下埋矩形杆16的外壁设有多个连接钢筋11,连接钢筋11的外侧端设有埋钩12,下埋矩形杆16的内部为空心结构,且下埋矩形杆16的内部下端设有多根连接螺杆13,下埋矩形杆16内穿有内穿柱14,连接螺杆13穿设于内穿柱14的下端,且内穿柱14通过螺母17固定于连接螺杆13上,内穿柱14的上端焊接有安装底板15。下埋矩形杆16为外部防护件,其外壁涂覆有防腐涂料,可避免混凝土中水对下埋矩形杆16的腐蚀,并且对设置在下埋矩形杆16内的内穿柱14起着防护的作用,从而避免腐蚀等原因造成地下部分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并且通过设置下埋矩形杆16外部的连接钢筋11和埋钩12提高了下埋矩形杆16在混凝土浇筑台10内的稳定性。 [0033] 如图4和图6所示,支撑单元包括四根圆柱杆200,圆柱杆20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安装端板201,圆柱杆200的外周设有连接竖板202,位于底层的支撑单元下端的安装端板201通过多个螺栓安装于安装底板15上,连接竖板20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凹件203,安装凹件203的内侧端转动设有牵拉丝杆204,位于同一高度处的牵拉丝杆204内侧端设有十字丝套筒205,十字丝套筒205的外侧端设有端块206,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的每对端块206之间均设有中竖杆208,位于同侧的四个端块206之间设有X形板209,端块206上设有内伸柱 207,位于上端的内伸柱207向上延伸,位于下端的内伸柱207向下延伸,内伸柱207上穿有连接中套210,连接中套210位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之间,连接中套210的上下两端通过多根第二螺杆211安装于端块206上。通过设置在圆柱杆200上的多根牵拉丝杆204能够进行四根圆柱杆200的位置固定,其次加强了圆柱杆200之间的连接固定强度。X形板209的设置能够加强十字丝套筒205之间的结构连接强度,并且分散了对十字丝套筒205的拉力,而连接中套 210能够提升整个粉料转移装置的结构强度。 [0034] 如图4至图8所示,升降机构3包括安装于每个支撑单元上的导向单元。导向单元包括凹形安装件301,凹形安装件301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套300,安装套300安装于圆柱杆200上,凹形安装件301上安装有一对导向背板302,导向背板302的背侧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凸板303,连接凸板303上分别设有拉板304,每对拉板304的内侧端分别通过安装环305安装于中竖杆208上,导向背板302的外壁安装有导向轨306,导向轨306的外侧安装有齿条308,齿条308上啮合有蜗轮309,蜗轮309的两侧分别设有侧导板310,侧导板310的内侧端活动设于导向轨306上,侧导板310的外侧端安装有转动座312,蜗轮309上啮合有蜗杆311,蜗杆311的一端连接有传动链轮314,传动链轮314之间通过链条315传动,其中一个蜗杆311的外侧端连接有升降电机313,转动座312的上端安装有升降底板317,转动座312与升降底板317之间设有支撑斜板316,升降电机313安装于升降底板317上,升降底板317的内侧端安装有滑动件318,滑动件318滑动设于导向轨306上,升降底板317上设有护栏319,护栏319上转动设有启闭门。蜗轮309和齿条308的啮合方便进行升降底板317的升降操作,并且蜗轮309转动是通过蜗杆311驱动的,因此当升降底板317运动时能够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并且为了确保传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采用链条315和传动链轮314传动的方式,从而能够确保两个蜗杆311进行同步转动。 [0035] 本实施例在进行维修检修时,操作人员可进入护栏319内,而后通过控制升降电机313的启停以控制蜗杆311的转动,而通过蜗杆311的转动带动两个蜗轮309进行转动,并通过蜗轮309的转动和齿条308的相互作用使得升降底板317升降至指定位置处,并对其进行检修维修。 [0036] 如图9至图15所示,转动机构4包括安装于位于顶端支撑单元上端的安装平台400,安装平台400通过多个连接安装件401安装有驱动盖402,驱动盖402上安装有转动电机403,转动电机403的输出轴连接有驱动链轮405,安装平台400上还转动设有从动链轮407,从动链轮407与驱动链轮405之间通过第二链条406传动,安装平台400上安装有转动外壳423,转动外壳423内安装有一对内板424,从动链轮407上设有转轴408,转轴408穿设于内板424,内板424之间设有驱动齿轮425,驱动齿轮425的两侧对称的啮合有一对中间轮426,中间轮426啮合有齿环427,转动外壳423上开设有一对传动窗口,中间轮426穿设于传动窗口,转动外壳423的下端开设有缺口,第二链条406穿设于缺口内,齿环427的外周安装有多个转动件,转动件上安装有安装外套434,安装外套434的上端设有安装块435,安装块435的上端安装有圆板436。齿环427的外周开设有环槽428,转动件包括安装于环槽428内的安装内块429,安装内块429的外侧端设有竖向板430,竖向板430的内壁设有一对转动内嵌块431,转动外壳423的外壁安装有一对凹形环432,转动内嵌块431的内侧端穿设于凹形环432内,竖向板43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内伸端板437,内伸端板437的内壁设有限位槽,凹形环432的外侧端设有限位环433,限位环433穿设于限位槽内,限位槽和限位环433的设置能够确保转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驱动链轮405的上端同步设有圆盘404,圆盘404的外周设有一对夹块409,通过夹块409的设置,可通过调节夹块409之间间距,从而使得夹块409的内壁作用于圆盘 404的外壁上,从而方便对圆盘404的转动进行锁定,并通过这种锁定避免在进行粉料物料转移时,出现吊臂5的转动,从而确保吊运转移的精度和安全性。夹块409的内侧端为弧面,其中一个夹块409的外侧端设有第一转板410,第一转板410的一端设有第一轴411,第一轴 411的上端设于驱动盖402,第一转板410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板412,第一连板412的另一端铰接有转动拉板413,转动拉板413上设有第三轴414,第三轴414设于驱动盖402上,转动拉板413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板415,第二连板415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连板416,第三连板416的另一端设有第四轴417,第四轴417设于驱动盖402上,另外一个夹块409设于第三连板416上,转动拉板413的一端通过第五轴铰接有螺接座418,驱动盖402上开设有限位弧槽 422,第五轴穿设于限位弧槽422内,螺接座418上螺接有丝杆419,丝杆419的另一端转动设有驱动端座420,驱动端座420上安装有减速电机421,减速电机421的输出轴连接于丝杆419上。 [0037] 本实施例在进行吊臂5的转动操作时,转动电机403呈启动的状态,而减速电机421呈关闭的状态或者转动前在减速电机421的带动下对夹块409之间的间距进行了调节,使得夹块409不会对圆盘404的转动造成阻碍。而当在进行吊臂5停止转动时,转动电机403呈关闭的状态,而减速电机421呈打开的状态或者至少在转动后通过夹块409对圆盘404起着夹持的作用。 [0038] 本实施例中,当在进行吊臂5的转动操作时,启动转动电机403,在转动电机403的带动下驱动链轮405进行转动,驱动链轮405在转动时通过第二链条406带动从动链轮407进行转动,并当在从动链轮407发生转动时能够使得驱动齿轮425进行转动,驱动齿轮425的转动将带动中间轮426进行转动,中间轮426转动时将带动齿环427进行转动,并通过齿环427的转动使得圆板436以及安装在其上的吊臂5进行转动,通过转动将粉料物料转移至适宜的位置处。 [0039] 本实施例中,当在进行圆盘404的转动制动时,启动减速电机421,并在减速电机421的带动下使得丝杆419进行转动,丝杆419的转动将带动螺接座418沿着限位弧槽422向外运动,并在螺接座418的运动下使得转动拉板413绕着第三轴414进行转动,而转动拉板 413向外进行转动时,则拉动第一连板412向外运动,而当第一连板412向外运动时则使得其中一个夹块409作用于圆盘404的外壁上,同时当转动拉板413进行转动时则通过第二连板 415带动另外一个夹块409作用于圆盘404的外壁上,并最终通过两个夹块409对圆盘404进行制动。 [0040] 如图9和图16所示,吊臂5还包括安装于圆板436上端的固定凹件500。 [0041] 吊臂单元包括四根水平圆杆502,每根水平圆杆502的一端设有插设槽504,水平圆杆502的另一端设有插接杆503,水平圆杆502的两端分别设有矩形框505,矩形框505之间设有四根呈倾斜设置的斜杆511。斜杆511的设置能够提高矩形框505之间的连接强度。两个相互连接的吊臂单元,其中一个吊臂单元上的插接杆503穿设于另外一个吊臂单元上的插设槽504内,通过这种插接方式提高两个吊臂单元之间的连接效果。其中一个吊臂单元上的矩形框505通过螺钉安装于另外一个吊臂单元上的矩形框505上。其中一个吊臂单元上的每根水平圆杆502通过多个U形件501安装于固定凹件500上。U形件501的设置方便进行水平圆杆502的固定操作。 [0042] 固定凹件500上安装有上延支架506。吊臂单元连接形成的水平横件,水平横件一端距离上延支架506之间的间距小于水平横件另一端距离上延支架506的间距,且水平横件的短段上安装有防护壳508,防护壳508内设有多个配重块509,上延支架506的上端与水平横件短段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一牵拉钢索507,上延支架506的上端与水平横件长段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二牵拉钢索510。通过第一牵拉钢索507和第二牵拉钢索510能对吊臂5的两端进行牵拉,进而提高结构连接强度。而通过配重块509的设置,使得在进行吊运转移时能够确保平稳性。 [0043] 如图17和图18所示,移动机构6包括安装于吊臂单元上的多对衔接件。衔接件包括安装于位于下端的水平圆杆502上的安装环套600,安装环套600上设有第二竖板601,第二竖板601的下端设有导向下板602,导向下板602上套设有一对凹形活动件603,凹形活动件603的下端设有限位下轮604,限位下轮604的设置能够确保凹形活动件603运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凹形活动件603的上端转动设有侧轮605,限位下轮604的外周与导向下板602的下壁相切,侧轮605的外周与导向下板602的上壁相切,凹形活动件603的下端安装有活动下板 606,活动下板606上安装有第三链条607,水平横件上安装有一对移动安装板610,移动安装板610上分别安装有一对移动座609,每对移动座609之间设有第二传动链轮608,第二传动链轮608之间通过第三链条607传动,其中一个第二传动链轮608上连接有移动电机,活动下板606上安装有卷绕机611,卷绕机611上缠绕有吊运绳612,活动下板606的下壁还安装有滑轮座613,滑轮座613上设有滑轮614,吊运绳612绕于滑轮614上。 [0044] 本实施例在进行粉料物料的前后转移时,启动移动电机,在移动电机的带动下将带动第二传动链轮608进行转动,第二传动链轮608的转动将通过第三链条607带动活动下板606沿着吊臂5的长段进行运动,并将活动下板606移动至粉料物料注入或者下料位置处,进行进料或者下料操作。 [0045] 本实施例在进行转移斗8的吊起操作时,通过卷绕机611使得吊运绳612缩短或者伸长,并通过吊运绳612的伸长和缩短使得转移斗8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 [0046] 如图19和图20所示,连接机构7包括设于吊运绳612下端的连接套筒70,连接套筒70的下端设有下环体71,下环体71上活动设有多根连接弹簧销72,连接弹簧销72的内侧端设有连接楔板74,连接楔板74的下壁为斜壁,连接楔板74的外侧端设有第二弹簧73,第二弹簧73套设于连接弹簧销72上,下环体71内穿有中穿杆77,中穿杆77的上端设有圆帽78,圆帽 78的下端为平面,圆帽78的上端为半球形面,连接楔板74的上壁作用于圆帽78的平面上,通过半球形面结构的设置,当在进行连接操作时,当圆帽78向上运动时能够使连接楔板74张开,从而使圆帽78运动至连接楔板74的上端,从而对圆帽78的位置进行限位。中穿杆77上套设有锥环79,锥环79的上下两端均为锥形结构,锥环79的设置能够使连接楔板74向外运动,从而方便取消连接楔板74对圆帽78的锁定操作。中穿杆77的下端设有下连接杆75,下连接杆75的下端设有吊环76,吊绳9穿设于吊环76上,且吊绳9上设有一对限位锁,吊环76位于限位锁之间,通过限位锁的设置,可避免吊绳9在吊环76进行运动,进而导致转移斗8发生倾斜,从而提高了转移时的安全性。 [0047] 当在将转移斗8连接在吊运绳612上时,将圆帽78穿设于下环体71中,并当圆帽78向上运动时将通过圆帽78的上端作用于连接楔板74,进而使得连接楔板74向外运动,同时第二弹簧73被压缩,而当圆帽78运动至连接楔板74的上端时,连接楔板74在第二弹簧73的作用下使得连接楔板74的上壁作用于圆帽78的平面上,进而最终完成对中穿杆77的限位,而后进行转移斗8的转移操作。 [0048] 当在取消连接时,需要向上推动中穿杆77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锥环79的上端作用于连接楔板74的内侧端,进而使得连接楔板74向外运动,并且持续向上推动中穿杆77,使得锥环79运动至连接楔板74的上端,而后向下拉动中穿杆77,进而通过锥环79的下端作用于连接楔板74,进而使得连接楔板74打开,并最终取消中穿杆77和下环体71的连接。 [0049] 如图21和图23所示,转移斗8包括一对吊绳9,吊绳9的上端设于连接机构7的下端,吊绳9的下端设有盛放斗800,盛放斗800的下端两侧为斜面,盛放斗800的斜面上分别安装有支撑框801,盛放斗800上端呈正方形结构,且盛放斗800上端的其中三个角安装有定L件802,盛放斗800上端的另外一个角处设有内伸底板806,内伸底板806上设有导轨807,导轨 807上活动设有动L件808,动L件808与定L件80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凹件803,位于盛放斗800上端每条边上的每对凹件803之间均设有连接中杆804,连接中杆804上设有箭头形板805,四块箭头形板805拼合形成的盖板盖设于盛放斗800的上端。动L件808的拐角处向外延伸地设有圆头板809,圆头板809的外侧端设有插销810,导轨807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插眼,当插销 810插设于位于外侧端的插眼时,四块箭头形板805呈水平姿态,并平铺盖设于盛放斗800的上端,当插销810插设于位于内侧端的插眼时,四块箭头形板805呈竖直姿态。 [0050] 当在进行盛放斗800上端的封闭时,拉动动L件808向外运动,并通过动L件808的运动使得箭头形板805由竖直状态变化为平铺的状态,并对盛放斗800的上端完成封闭,接着将插销810插设于位于外侧端的插眼。 [0051] 当在进行盛放斗800上端的打开时,推动动L件808向内运动,并使得箭头形板805由平铺状态变化为竖直的状态,完成后将插销810插设于位于内侧端的插眼中,而后进行粉料物料的进料操作。 [0052] 盛放斗800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盛放斗800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L形扣板,L形扣板之间穿有一对启闭板811,启闭板811的外侧端向下延伸的设有下延板812,下延板812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板813,侧板813上开设有斜孔814,斜孔814的上端向内倾斜延伸,斜孔814内穿有作用销815,位于同侧的作用销815的外侧端设有活动板816,活动板816的外壁安装有下板817,下板817上安装有上顶框818,下板817上穿有多个弹簧销,弹簧销的上端设有安装板819,安装板819安装于盛放斗800的侧壁上,安装板819与下板817之间设有多个弹簧820,弹簧820套设于弹簧销上。 [0053] 当在进行装料时,盛放斗800两侧的支撑框801放置在地面上,并且此时支撑框801对盛放斗800起着托举支撑的作用。 [0054] 当在进行下料时,当盛放斗800向下运动时,需要使得上顶框818的下端放置在支撑物上,而支撑框801的运动不会受到阻碍;而随着盛放斗800的向下运动,将使得支撑框801带动活动板816向上运动,并通过活动板816的运动将使得作用销815作用于斜孔814,进而使得启闭板811向外运动,从而使得出料口打开,并使得其中的粉料物料进行下料而当卸料完成后,当盛放斗800向上运动时,将使得活动板816在弹簧820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并且使得启闭板811呈闭合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