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2411602631.0 | 申请日 | 202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9117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4-12-13 |
申请人 | 甘肃省交科建设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聂广胜; 石磊; 张志勇; 朱亚强; 贾新刚; 费巍; 李维利; 王家伟; 秦睿斌; 王雄; | 第一发明人 | 聂广胜 |
权利人 | 甘肃省交科建设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甘肃省交科建设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甘肃省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甘肃省兰州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石羊河街766号4001室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730000 |
主IPC国际分类 | B66C1/22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B66C1/22 ; B66C13/06 ; B66C13/08 ; B66C13/16 |
专利引用数量 | 5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9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兰州塞维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专利代理人 | 刘树涛; |
摘要 | 本 发明 符合 混凝土 管安装技术领域,主要指出了一种用于承插式 钢 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针对现有U形吊具无法根据管道长度自适应调节自身的长度。包括:U形架; 支撑 杆,滑动连接于所述U形架;驱动 电机 ,安装于所述U形架,所述 驱动电机 的 输出轴 固接有 螺纹 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U形架转动连接;插接 块 ,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并与所述螺纹杆 挤压 配合;吊环,设置于所述U形架;拦截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对管道进行阻挡。本发明通过支撑杆的移动,增大U形架的长度,进而增大U形架与管道的 接触 面积,保证管道的内壁完全与U形架接触,以此防止管道在吊装过程中出现倾斜,进而避免管道受 力 不均而导致其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 ||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其特征是,包括: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用于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承插式混凝土管是排水、排污等领域常用的管道类型。这类管道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们独特的连接方法:承插连接。具体来说,这种方法涉及到将一根管道的一端(插口,即管道的小头,且位于下游)插入另一根管道的一端(承口,即管道的大头,且位于上游),并利用橡胶圈等密封材料确保接口处的紧密性和防水性能。 [0003] 在对承插式混凝土管进行安装时,会使用起吊设备进行吊取并将其移动至指定位置;现有的吊装方式是使用吊车通过一根绑带将混凝土管捆绑在吊车上进行吊装,或使用横置的U型吊具对管道进行吊装;但U型吊具的尺寸一般固定,在对尺寸长于U型吊具的混凝土管进行吊装时,U型吊具无法完全与混凝土管接触,如此在混凝土管起吊之后,混凝土管重心的不稳定,使混凝土管纵向倾斜,导致混凝土管的受力不均匀,存在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会造成混凝土管断裂,若混凝土管过长,甚至会造成混凝土管滑落的情况。 发明内容[0004] 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所阐述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 [0005]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包括:U形架; 支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U形架; 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U形架的内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U形架转动连接; 插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插接块与所述螺纹杆挤压配合; 吊环,滑动连接于所述U形架的上侧; 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U形架上,用于控制所述吊环的位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第一套筒,固接于所述U形架上,其内充有液压油; 推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并与所述U形架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杆与所述吊环固接;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U形架上,用于驱动所述推动杆移动; 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U形架上,用于检测所述推动杆移动的距离; 拦截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对管道进行阻挡。 [0006] 进一步说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套筒,安装于所述U形架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侧; 拉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并与所述支撑杆固接,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拉杆之间充有液压油; 连通管,固接于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一套筒之间,且三者相互连通。 [0007] 进一步说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伸缩壳,设置于所述U形架内; 液囊,设置于所述伸缩壳内,且所述液囊内充有液压油,所述液囊固接有检测头,所述液囊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电磁阀,安装于所述连通管内,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管内液压油的流动。 [0008] 进一步说明,所述拦截机构包括:拦截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拦截杆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轮,该转动轮的上侧与所述支撑杆平齐; 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拦截杆和所述支撑杆之间; 卡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拦截杆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拦截杆的移动; 锁止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用于对所述支撑杆进行限位。 [0009] 进一步说明,所述卡位组件包括:滑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 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滑动杆和所述支撑杆之间; 限位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且与所述滑动杆挤压配合,所述限位杆与所述拦截杆限位配合。 [0010] 进一步说明,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滑动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滑动板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拦截杆与所述第一槽挤压配合,所述插接块与所述第二槽挤压配合; 限位齿条,固接于所述U形架,并与所述插接块限位配合。 [0011]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槽由竖直部、倾斜部和水平部组成,且该三者由上至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槽设置有两个水平部和倾斜部,且该倾斜部位于两个水平部之间。 [0012] 进一步说明,所述插接块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设置有弧形面;所述限位齿条上的齿牙亦设置有弧形面。 [0013]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微调机构,设置于所述U形架上,用于手动调节所述U形架的重心位置,所述微调机构包括: 配重块,滑动连接于所述U形架远离所述拦截杆的一侧; 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U形架,所述转动杆与所述配重块通过齿轮齿条传动连接。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支撑杆的移动,增大U形架的长度,进而增大U形架与管道的接触面积,保证管道的内壁完全与U形架接触,以此防止管道在吊装过程中出现倾斜,进而避免管道受力不均而导致其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0015] 本发明通过拦截杆与管道的一端接触,以此对管道进行限位,利用拦截杆与U形架对管道的两端分别进行阻挡,以此对管道进行固定,保证管道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进一步防止管道发生倾斜,同时避免管道在吊装的过程中从U形架上滑落。 [0016] 本发明通过限位齿条对插接块进行限位,进而对支撑杆进行锁止,使支撑杆在吊装的过程中无法移动,进而保证管道吊装过程中的稳定。 [0017] 本发明通过手动调节配重块,改变U形架的重心位置,以此使U形架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管道处于水平状态,提高管道吊装的稳定性。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U形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U形架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驱动电机和检测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驱动电机、螺纹杆和插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拦截杆、滑动杆和滑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滑动杆和第二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滑动板和限位齿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配重块和第二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套筒和伸缩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伸缩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液囊和检测头的立体结构仰视图。 [0020]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U形架,2:支撑杆,3:驱动电机,4:螺纹杆,5:插接块,6:吊环,21:拦截杆,22:第一弹性件,31:滑动杆,32:第二弹性件,33:限位杆,41:滑动板, 4101:第一槽,4102:第二槽,42:限位齿条,51:配重块,52:转动杆,61:第一套筒,62:推动杆,71:第二套筒,72:拉杆,73:连通管,81:伸缩壳,82:液囊,83:检测头,84: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0021] 现在将参照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而是为了透彻性和完整性而提供这些实施方式,并且这些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技术人员。 [0022] 经研究发现,在对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会使用到一种横置的U形吊具,通过将U形吊具横向插入混凝土管内,并通过起吊设备将U形吊具吊起,以此实现混凝土管的吊取;但U形吊具在使用过程中,当混凝土管的长度大于U形吊具的长度时,在起吊混凝土管的过程中,混凝土管会由于未完全与U形吊具接触,而出现倾斜的情况,倾斜使得混凝土管的一端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会导致该区域的材料承受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的压力,造成应力集中,受力不均和应力集中可能导致混凝土管在某些薄弱点出现微小裂缝,影响后期混凝土管的使用,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下述方案,具体如下;一种用于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的安装设备,对照图1‑图5所示,包括:U形架1;支撑杆2,滑动连接于U形架1;驱动电机3,安装于U形架1,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固接有螺纹杆4,螺纹杆4与U形架1转动连接;插接块5,滑动连接于支撑杆2,并与螺纹杆4挤压配合;吊环6,设置于U形架1;拦截机构,设置于支撑杆2上,用于对管道进行阻挡。 [0023] 在本实施方案中,吊环6与U形架1的连接方式为固接,并不对吊环6的位置进行调节。 [0024] 值得一提的是:U形架1为现有的U形吊具,U形架1的内侧(与管道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橡胶软垫,以此对管道施加的拉力进行缓冲,避免管道受到的力过于集中;支撑杆2的上侧亦设置有橡胶软垫,支撑杆2的上侧与U形架1的内侧平齐,保证同时与管道接触,避免支撑杆2和U形架1与管道接触的位置不平,进而导致管道受力不均,使管道的内壁受损;插接块5的内侧设置有凸球,插接块5通过自身的凸球与螺纹杆4挤压配合,即当螺纹杆4转动时,螺纹杆4上的螺纹挤压插接块5的凸球,以使插接块5移动。 [0025]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使用本装置吊装管道时,先将吊环6与吊车的吊钩连接,随后控制吊车将U形架1下放至管道附近,使用者推动U形架1,并将其插入管道内,此时若管道的长度小于U形架1的长度,此时便可直接通过吊车将管道吊起,并将管道移动至指定位置。 [0026] 若管道的长度大于U形架1的长度时,使用者开启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杆4转动,螺纹杆4通过其上的螺纹挤压插接块5移动,插接块5带动支撑杆2同步移动,支撑杆2逐渐伸出,直至支撑杆2的端部伸出至探出管道即可,使用者关闭驱动电机3,如此通过支撑杆2的移动,增大U形架1的长度,进而增大U形架1与管道的接触面积,保证管道的内壁完全与U形架1接触,以此防止管道在吊装过程中出现倾斜,进而避免管道受力不均而导致其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0027] 在支撑杆2向外伸出的过程中,支撑杆2带动拦截机构同步移动,直至支撑杆2停止移动时,拦截机构开始工作并对管道进行限位,防止其滑落出U形架1。 [0028] 特别是,对照图4、图6和图7所示,拦截机构包括:拦截杆21,滑动连接于支撑杆2;第一弹性件22,设置于拦截杆21和支撑杆2之间;卡位组件,设置于支撑杆2靠近拦截杆21的一侧,用于控制拦截杆21的移动;锁止组件,设置于支撑杆2上,用于对支撑杆2进行限位。 [0029]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提出了一种对管道进行限位的方式;拦截杆21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轮,以此减少对管道的磨损,拦截杆21上转动轮的上侧与支撑杆2平齐;第一弹性件22为弹簧,用于带动拦截杆21移动,第一弹性件22初始为压缩状态。 [0030]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将U形架1插入管道的过程中,管道对卡位组件进行挤压,使卡位组件解除对拦截杆21的限位,由于拦截杆21的上侧始终与支撑杆2的内侧平齐,因此拦截杆21并不会向上移动。 [0031] 在支撑杆2向外探出的过程中,支撑杆2带动拦截杆21移动,拦截杆21的转动轮与管道的内壁接触,同时第一弹性件22并不会伸长。 [0032] 在拦截杆21移动的过程中,当拦截杆21移动出管道时,支撑杆2的一端亦探出管道,驱动电机3关闭,此后,拦截杆21在第一弹性件22的弹性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其上侧高于管道并与管道的侧壁贴合,以此对管道的一端进行阻挡,利用拦截杆21和U形架1的共同配合,对管道的两侧进行固定,防止管道在吊装的过程中滑落,而造成管道损坏。 [0033] 在拦截杆2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拦截杆21通过锁止组件带动插接块5移动,并使其与螺纹杆4分离,同时将支撑杆2锁止,防止支撑杆2在吊装的过程中滑动,影响管道的稳定。 [0034] 特别是:对照图6和图7所示,卡位组件包括:滑动杆31,滑动连接于支撑杆2;第二弹性件32,设置于滑动杆31和支撑杆2之间;限位杆33,滑动连接于支撑杆2,且与滑动杆31挤压配合,限位杆33与拦截杆21限位配合。 [0035]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提出了一种对拦截杆21进行限位的方式;滑动杆31的上侧高于拦截杆21的上侧,滑动杆31的上侧设置有橡胶垫,以减少对管道的损伤,滑动杆31的下侧设置有倾斜滑槽;第二弹性件32为弹簧,以带动滑动杆31向上移动复位;滑动杆31通过其上的倾斜滑槽与限位杆33挤压配合,在该倾斜滑槽上下移动时,限位杆33受压而进行前后移动。 [0036]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将U形架1插入管道的过程中,管道对滑动杆31进行挤压,滑动杆31向下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32,滑动杆31通过其上的倾斜滑槽挤压限位杆33,限位杆33受压而向后移动并解除对拦截杆21进行限位,此时拦截杆21与管道内壁接触,并不会向上移动。 [0037] 当管道与滑动杆31失去接触后(即拦截杆21向上探出),滑动杆31在第二弹性件32的弹性作用下向上移动,以此使限位杆33复位。 [0038] 特别是:对照图3和图6‑图9所示,锁止组件包括:滑动板41,滑动连接于支撑杆2,滑动板41设置有第一槽4101和第二槽4102,拦截杆21与第一槽4101挤压配合,插接块5与第二槽4102挤压配合;限位齿条42,固接于U形架1,并与插接块5限位配合;第一槽4101由竖直部、倾斜部和水平部组成,且该三者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第二槽4102设置有两个水平部和倾斜部,且该倾斜部位于两个水平部之间;插接块5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设置有弧形面;限位齿条42上的齿牙亦设置有弧形面。 [0039]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对支撑杆2进行锁止的方式;拦截杆21的下侧设置有凸柱,拦截杆21通过该凸柱与第一槽4101挤压配合,初始拦截杆21的凸柱位于第一槽4101的水平部;插接块5的下侧设置有凸柱,插接块5通过该凸柱与第二槽4102挤压配合,初始插接块5的凸柱位于第二槽4102下侧的水平部,通过第二槽4102的水平部和第一槽4101的水平部,为滑动板41的左右移动提供了空间,避免由于装置的振动,使滑动板41左右移动的过程中直接带动插接块5向上移动,进而将支撑杆2锁止;插接块5限位部的弧形面位于其上侧,限位齿条42上齿牙的弧形面位于其下侧,两者的弧形面便于插接块5向上移动插入限位齿条42内。 [0040]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插接块5带动支撑杆2移动的过程中,插接块5的凸柱推动滑动板41同步移动,拦截杆21亦同步移动,此过程中,若滑动板41受装置的影响而轻微左右移动,滑动板41在第二槽4102的水平部和第一槽4101的水平部的作用下,并不会挤压插接块5和拦截杆21,以此不会使插接块5移动。 [0041] 当拦截杆21移出管道时,驱动电机3停止移动,随后拦截杆21在第一弹性件22作用下向上移动,拦截杆21通过其上凸柱挤压第一槽4101,滑动板41移动,并使第二槽4102挤压插接块5,插接块5受压而向上移动,插接块5沿着支撑杆2滑动,并与螺纹杆4脱离接触。 [0042] 在插接块5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插接块5通过其上的限位部插入限位齿条42内,通过限位齿条42对插接块5进行限位,以此使支撑杆2无法左右移动,提高支撑杆2的稳定性,避免支撑杆2随意滑动而导致管道无法固定,进而导致管道滑动,以此使管道受损。 [0043] 在将管道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向下按压滑动杆31和拦截杆21,直至滑动杆31和拦截杆21与支撑杆2内侧平齐,使用者将U形架1移出管道,并重复上述过程,对下一个管道进行吊装。 [0044] 特别是:对照图3和图10所示,还包括:微调机构,设置于U形架1上,用于手动调节U形架1的重心位置,微调机构包括:配重块51,滑动连接于U形架1远离拦截杆21的一侧;转动杆52,转动连接于U形架1,转动杆52与配重块51通过齿轮齿条传动连接。 [0045]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中提出了一种调节U形架1重心位置的方式;配重块51为铅块,通过改变配重块51的位置,调节U形架1的重心,以使U形架1处于水平状态,保证吊装过程中,管道的稳定性;转动杆52的一侧设置有手轮,便于使用者转动。 [0046]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将管道吊起后,当管道脱离地面时,使用者可根据U形架1的偏转方向调节配重块51位置,例如,若吊装的管道的长度大于U形架1的长度,在对管道吊装时,吊环6处于U形架1的重心位置,但吊环6未处于管道的重心位置,且由于管道过长,管道的重心偏向左侧,因此会导致U形架1向左偏斜,此时使用者可旋转转动杆52,转动杆52通过齿轮齿条带动配重块51向右移动,以此平衡U形架1的受力情况,保证管道的稳定,以此提高本装置的适用性。 [0047] 上述所有方案中,吊环6与U形架1的连接方式为固接,与现有的U形夹具的结构一致,即U形架1的吊点无法改变;下述的所有方案中,吊环6与U形架1为滑动连接,即U形架1的吊点可发生改变。 [0048] 特别是:对照图3、图4、图11和图12所示,还包括:调节机构,设置于U形架1上,用于控制吊环6的位置,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套筒61,固接于U形架1上;推动杆62,滑动连接于第一套筒61,并与U形架1滑动连接,推动杆62与吊环6固接,吊环6与U形架1滑动连接;驱动组件,设置于U形架1上,用于驱动推动杆62移动;检测组件,设置于U形架1上,用于检测推动杆62移动的距离。 [0049]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改变U形架1吊点的方式,以此可通过改变吊点的位置,进而确定U形架1和管道的重心,进一步保证管道的稳定性;第一套筒61内充有液压油;推动杆62的中部设置有圆盘,且该圆盘的周侧设置有密封垫,以此保证其与第一套筒61之间的密封,第一套筒61内的液压油位于第一套筒61的左侧与推动杆62之间,当向第一套筒61内泵送液压油时,推动杆62向右移动(方位以图12为例)。 [0050] 特别是:对照图3、图10和图12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套筒71,安装于U形架1;拉杆72,滑动连接于第二套筒71,并与支撑杆2固接;连通管73,固接于第二套筒71和第一套筒61之间,且三者相互连通。 [0051]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提出了一种带动推动杆62移动的方式;第二套筒71与拉杆72之间充有液压油,同时拉杆72与第二套筒71的滑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避免液压油泄露;连通管73为三通管;当拉杆72向右移动时,第二套筒71内的液压油向外泵送并流经连通管73。 [0052] 特别是:对照图3和图11‑图13所示,检测组件包括:伸缩壳81,设置于U形架1内,伸缩壳81的前后两侧均为伸缩板,以体现其伸缩功能;液囊82,设置于伸缩壳81内,液囊82的内部充有液压油,在向其内泵送液压油时,液囊82会发生膨胀,同时伸缩壳81与液囊82贴合并随液囊82的形变而进行同步伸缩,液囊82只可在竖直方向上膨胀或收缩,液囊82固接有检测头83,检测头83用于与管道接触,在与管道接触后,其无法移动,液囊82与连通管73连通;电磁阀84,安装于连通管73内,电磁阀84用于控制连通管73内液压油的流动,且电磁阀84位于第一套筒61、第二套筒71和液囊82三者的连通处,电磁阀84为现有的三通式电磁阀,通过电磁阀84控制第二套筒71单独与第一套筒61或液囊82连通,同时在关闭电磁阀84时,三者内的液压油无法相互流动,保证三者的稳定。 [0053] 上述方案的流程:在对管道进行吊装的过程中,若管道的长度未超过U形架1的长度,此时吊环6不会移动,使用者可调节配重块51的位置,以保证管道的水平。 [0054] 若管道的长度大于U形架1的长度时,管道和U形架1共同的重心偏左,而吊点位置不变,则导致U形架1向左偏斜,此时开启电磁阀84,使第二套筒71与液囊82连通,支撑杆2向左移动,在支撑杆2移动的过程中,支撑杆2带动拉杆72移动,拉杆72推动第二套筒71内的液压油,使其内的液压油沿着连通管73流动至液囊82内,液囊82开始膨胀并挤压伸缩壳81,使伸缩壳81张开,同时液囊82带动其上的检测头83向下移动,直至检测头83与管道接触后,检测头83无法移动,液囊82停止膨胀,此时检测头83的下侧与支撑杆2之间的距离为管道的厚度。 [0055] 在检测头83停止移动后,电磁阀84将第二套筒71与液囊82连通处封堵,使液压油无法进入液囊82,同时电磁阀84使第二套筒71与第一套筒61连通,随着拉杆72的移动,第二套筒71的液压油逐渐进入第一套筒61内,第一套筒61内的液压油带动推动杆62向左移动,推动杆62推动吊环6向左移动,进而调节U形架1的吊点位置。 [0056] 在支撑杆2停止移动时,拉杆72停止移动,推动杆62停止移动,吊环6的位置调节完成,此时吊环6的位置与管道和U形架1的重心位置处于同一竖直面,以此使管道处于水平状态。 [0057] 上述检测头83用于检测管道的壁厚,支撑杆2用于检测管道的长度;例如:在针对两个同一长度但壁厚不一致的管道进行吊装的过程中,两个管道的壁厚越大的管道其自身重量越大,重量越大的管道,其与U形架1共同的重心位置越靠左,管道的壁厚越大,检测头83移动的距离越小,进而使液囊82内的液压油越少,则第一套筒61内的液压油越多,进而使吊环6移动的距离越大,如此通过检测头83和支撑杆2的移动,判断管道的厚度和长度,以此得知管道的重量,进而调节吊环6的位置,使U形架1的吊点始终处于重心位置,保证管道和U形架1的处于水平状态,如此确保吊装过程中管道的稳定,避免管道由U形架1滑落,造成管道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