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

专利类型 发明公开 法律事件 公开; 实质审查;
专利有效性 实质审查 当前状态 实质审查
申请号 CN202411925875.2 申请日 2024-12-25
公开(公告)号 CN119568311A 公开(公告)日 2025-03-07
申请人 无锡市伟友汽摩配件有限公司; 申请人类型 企业
发明人 朱一帆; 张超群; 温永华; 赵波; 第一发明人 朱一帆
权利人 无锡市伟友汽摩配件有限公司 权利人类型 企业
当前权利人 无锡市伟友汽摩配件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类型 企业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江苏省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江苏省无锡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开发区秦巷村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214174
主IPC国际分类 B62J1/26 所有IPC国际分类 B62J1/26B62J1/00
专利引用数量 0 专利被引用数量 0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8 专利文献类型 A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维卓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人 余水;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包括 底板 ,底板上设置有 缓冲层 和遮挡布,缓冲层和底板之间设置有调节垫体,调节垫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模 块 ,调节模块包括沿着底板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调节气囊,调节气囊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底板上设置有与多个调节模块一一对应的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向调节模块充气,当缓冲层因长时间使用而局部 变形 时,充气组件对凹陷部位的调节气囊进行充气,调节气囊顶起缓冲层并填补缓冲层变形所产生的凹陷部位,从而使缓冲层能够重新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本申请具有提高骑行者舒适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包括底板(01),所述底板(01)上设置有缓冲层(02),所述底板(01)上设置有罩设所述缓冲层(02)的遮挡布(03),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02)和所述底板(01)之间设置有调节垫体(1),所述调节垫体(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模(2),所述调节模块(2)包括沿着所述底板(01)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调节气囊(21),同一所述调节模块(2)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气囊(21)之间通过连接管(22)连通,所述底板(01)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调节模块(2)一一对应的充气组件(3),所述充气组件(3)用于向对应的所述调节模块(2)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01)内部开设有与多个所述调节模块(2)一一对应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所述腔体分隔形成设备腔(41)和充气腔(42),所述充气组件(3)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腔(41)内的气筒(31),所述气筒(31)内部填充有气体,所述充气腔(42)内部设置有送气管(32),所述送气管(3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送气管(32)的一端与所述气筒(31)的出气端口连通,另一端与对应所述调节模块(2)中的连接管(22)连通,所述充气腔(42)内侧壁开设有滑动槽(422),所述滑动槽(422)内部滑动连接有挤压块(33),所述充气腔(42)内设置有驱动所述挤压块(33)移动的驱动组件(5),当所述驱动组件(5)驱使所述挤压块(33)挤压所述送气管(32)并使所述送气管(32)相对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时,所述送气管(32)气路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充气腔(42)内部的调节丝杆(51),所述挤压块(33)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丝杆(51)上,所述调节丝杆(51)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底板(01)外表面并设置有操作轮(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上设置有抵挡块(6),所述抵挡块(6)与所述调节丝杆(51)转动配合,所述挤压块(33)上开设有插接槽(331),所述充气腔(42)内侧壁上开设有容纳槽(7),所述容纳槽(7)内滑动连接有插接柱(8),所述底板(01)上设置有控制组件(9),所述控制组件(9)控制所述插接柱(8)插入或者脱离所述插接槽(331),当所述挤压块(33)挤压所述送气管(32)时,所述挤压块(33)的端部移动至与所述抵挡块(6)抵接,所述限位槽与所述插接槽(33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01)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槽(7)连通的抵紧槽(10),所述控制组件(9)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槽(7)内部的弹簧(91),所述弹簧(9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容纳槽(7)内侧壁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插接柱(8)内部,所述弹簧(91)自然状态下,所述插接柱(8)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抵紧槽(10)内部,另一端嵌设在所述容纳槽(7)内部,所述抵紧槽(10)内滑动连接有抵紧块(92),所述抵紧块(92)上设置有抵紧斜面(921),所述抵紧斜面(921)朝向所述容纳槽(7)设置,所述底板(01)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抵紧块(92)的卡扣(93),当所述抵紧块(92)通过所述卡扣(93)固定在所述抵紧槽(10)内部时,所述抵紧块(92)的底面抵接在所述插接柱(8)表面,所述插接柱(8)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插接槽(331)内部,所述弹簧(91)处于压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设备腔(41)远离所述充气腔(42)的端部均设置有更换(11),所述更换门(11)铰接在所述底板(01)上,每个所述隔板(4)上均设置有连接接头(12),所述连接接头(12)与所述气筒(31)的出气端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接头(12)靠近所述气筒(31)的端部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戳破所述气筒(31)密封件的戳针(12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垫体(1)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板(01)上,所述送气管(32)与对应所述调节模块(2)中的所述连接管(22)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布(03)采用弹性材质制成。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

背景技术

[0002] 摩托车坐垫是摩托车的重要部件之一,是一种提高人们使用摩托车时的舒适度的部件,现有的摩托车坐垫通常由外部包裹层、中间缓冲层和内部底板三个部件依次拼接构成。
[0003] 现有坐垫中的缓冲层大部分采用海绵制成,但是,海绵属于多孔性材料,长时间的使用,其内部的空气会在持续受压的情况下逐步被挤压排出,致使孔隙结构难以恢复至初始状态,进而造成缓冲层出现局部压扁与变形的现象,从而使得缓冲层无法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导致乘坐者臀部局部承受的压显著增大,这种局部压力在骑行者骑行时容易引发臀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产生麻木、酸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的舒适度,存在明显不足。发明内容
[0004] 为了提高骑行者的舒适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
[0005]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缓冲层,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罩设所述缓冲层的遮挡布,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调节垫体,所述调节垫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模,所述调节模块包括沿着所述底板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调节气囊,同一所述调节模块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气囊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调节模块一一对应的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向对应的所述调节模块充气。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缓冲层因长时间使用而局部变形时,骑行者根据缓冲层的变形部位或者自身臀型曲线启动对应的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对对应的调节模块中的多个调节气囊同步充气,随着调节气囊充气膨胀,调节气囊顶起缓冲层并填补缓冲层变形所产生的凹陷部位,从而恢复坐垫表面的平整度,使缓冲层能够重新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有效缓解因缓冲层变形导致的局部压力增大问题,从而提高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的舒适度。
[0007] 可选的,所述底板内部开设有与多个所述调节模块一一对应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腔体分隔形成设备腔和充气腔,所述充气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腔内的气筒,所述气筒内部填充有气体,所述充气腔内部设置有送气管,所述送气管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送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筒的出气端口连通,另一端与对应所述调节模块中的连接管连通,所述充气腔内侧壁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挤压块,所述充气腔内设置有驱动所述挤压块移动的驱动组件,当所述驱动组件驱使所述挤压块挤压所述送气管并使所述送气管相对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时,所述送气管气路断开。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模块无需调节时,挤压块挤压送气管,送气管的气路断开,调节气囊无法充气膨胀保持瘪缩状态;当调节模块需要调节时,骑行者通过驱动组件驱使挤压块逐渐远离送气管,送气管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送气管气路打开,此时气筒内部的气体沿着送气管不断进入连通的调节气囊中,同一调节模块的多个调节气囊在连接管的连接下同步充气膨胀,调节气囊顶起凹陷部位的缓冲层,当缓冲层移动至重新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时,骑行者通过驱动组件使按压块移动至挤压送气管的状态,送气管气路关闭,多个充气组件的设置实现对多个调节模块的独立调整,方便骑行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了骑行者操作的便捷性。
[0009]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充气腔内部的调节丝杆,所述挤压块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丝杆上,所述调节丝杆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底板外表面并设置有操作轮。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时,骑行者正向转动操作轮,操作轮转动带动调节丝杆转动,在滑动槽的限制下,挤压块无法在充气腔内转动,调节丝杆转动带动挤压块远离送气管,此时送气管的受压程度逐渐减小,送气管的气路逐渐开启,实现对调节气囊的充气;调节完毕后,反向转动操作轮,调节丝杆带动挤压块重新挤压送气管,气路断开,充气工作关闭;驱动组件的设置实现对挤压块挤压状态的调整,提高了骑行者对调节气囊充气过程的操控性和便利性,使得骑行者在骑行时中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地调整坐垫状态,进一步优化了骑行体验。
[0011] 可选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抵挡块,所述抵挡块与所述调节丝杆转动配合,所述挤压块上开设有插接槽,所述充气腔内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滑动连接有插接柱,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插接柱插入或者脱离所述插接槽,当所述挤压块挤压所述送气管时,所述挤压块的端部移动至与所述抵挡块抵接,所述限位槽与所述插接槽连通。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时,控制组件控制插接柱脱离插接槽,挤压块能够在调节丝杆的驱动下自由移动;当调节完毕后,挤压块重新挤压送气管同时与抵挡块抵接,抵挡块限制挤压块的正向移动,此时骑行者感受到挤压块无法继续移动的阻力,随后通过控制组件使插接柱插接在插接槽内,在插接柱的限位下,挤压块无法产生沿着滑动槽的位移量,从而有效避免骑行过程中,路面颠簸或骑行者误触操作轮而导致送气管气路开启情况的出现,保证了调节气囊充气后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0013] 可选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槽连通的抵紧槽,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部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侧壁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插接柱内部,所述弹簧自然状态下,所述插接柱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抵紧槽内部,另一端嵌设在所述容纳槽内部,所述抵紧槽内滑动连接有抵紧块,所述抵紧块上设置有抵紧斜面,所述抵紧斜面朝向所述容纳槽设置,所述底板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抵紧块的卡扣,当所述抵紧块通过所述卡扣固定在所述抵紧槽内部时,所述抵紧块的底面抵接在所述插接柱表面,所述插接柱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插接槽内部,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调节时,卡扣处于卡合状态,抵紧块将插接柱插入插接槽内部实现对挤压块挤压状态的定,保证调节气囊状态的稳定;当需要调节时,骑行车取消卡扣的扣合状态,随后向外拉动抵紧块,抵紧块脱离插销柱,插销柱受到的下压力消失,弹簧复位产生的弹力推动插销柱向上移动,插接柱脱离插接槽,从而实现对挤压块移动状态的解锁,此时骑行者可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挤压块移动,控制组件的设置便于骑行车灵活切换挤压块解锁和锁定的状态,提高了骑行车操作的便捷性。
[0015] 可选的,每个所述设备腔远离所述充气腔的端部均设置有更换,所述更换门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每个所述隔板上均设置有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气筒的出气端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接头靠近所述气筒的端部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戳破所述气筒密封件的戳针。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更换不同气体规格的气筒时,骑行者打开更换门,将旧的气筒旋出连接接头,随手将新气筒进气端对准连接接头并旋紧,在气筒安装过程中,随着气筒逐渐旋入并与连接接头紧密配合,戳针会自动戳破气筒的密封件,从而使气筒内部与调节气囊所在的充气腔连通,实现气体的顺利输送,如此设置实现了对气筒的便捷更换,方便骑行者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气体容积规格的气筒,同时便于对损坏的气筒进行更换,提高了调节气囊的调节范围,使摩托车坐垫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和骑行者的个性化需求。
[0017] 可选的,所述调节垫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送气管与对应所述调节模块中的所述连接管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气囊出现损坏时,骑行者取下遮挡布,随后对调节垫进行整体更换,最后通过快速接头将调节气囊与送气管连接,如此设置实现了对调节垫体的快捷更换,提高了摩托车坐垫的实用性。
[0019] 可选的,所述遮挡布采用弹性材质制成。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材质的遮挡布能够更好地适应调节气囊在充气或放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当调节气囊充气膨胀时,弹性的遮挡布可以随之拉伸,紧密贴合在缓冲层表面,不会因调节气囊的鼓起而出现褶皱、堆积或者被撑破等情况,保证缓冲层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骑行者骑行的舒适度。
[0021]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调节模块和与多个调节模块一一对应的充气组件,
当缓冲层因长时间使用而局部变形时,骑行者根据缓冲层的变形部位启动对应的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对对应的调节模块中的多个调节气囊同步充气,随着调节气囊充气膨胀,调节气囊顶起缓冲层并填补缓冲层变形所产生的凹陷部位,从而恢复坐垫表面的平整度,使缓冲层能够重新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有效缓解因缓冲层变形导致的局部压力增大问题,从而提高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的舒适度;
2.本申请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和插接柱,在调节完毕后,控制组件控制插接柱插入
插接槽内部,在插接柱的限位下,挤压块无法产生沿着滑动槽的位移量,从而有效避免骑行过程中,路面颠簸或骑行者误触操作轮而导致送气管气路开启情况的出现,保证了调节气囊充气后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调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腔和充气腔的剖面图。
[0025]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挤压块和送气管的剖面图。
[0026]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27] 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8] 附图标记说明:01、底板;02、缓冲层;03、遮挡布;1、调节垫体;2、调节模块;21、调节气囊;22、连接管;3、充气组件;31、气筒;32、送气管;321、限位环;33、挤压块;331、插接槽;4、隔板;41、设备腔;42、充气腔;421、限制槽;422、滑动槽;5、驱动组件;51、调节丝杆;52、操作轮;6、抵挡块;7、容纳槽;8、插接柱;9、控制组件;91、弹簧;92、抵紧块;921、抵紧斜面;93、卡扣;10、抵紧槽;11、更换门;12、连接接头;121、戳针;122、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
[0031]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包括底板01,底板01上设置有调节垫体1,调节垫体1沿底板01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模块2,每个调节模块2包括沿着底板01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调节气囊21,每个调节模块2中相邻的两个调节气囊21通过连接管22连通,底板01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调节模块2一一对应的充气组件3,充气组件3用于向对应的调节模块2充气。
[0032] 参照图1、图2和图3,多个调节气囊21背离底板01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02,缓冲层02采用海绵材质制成,底板0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罩设缓冲层02和调节垫体1的遮挡布03,遮挡布03采用弹性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遮挡布03采用弹性聚酯纤维材质,弹性材质的遮挡布03能够更好地适应调节气囊21在充气或放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保证缓冲层02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
[0033] 当缓冲层02因长时间使用而局部变形时,骑行者根据缓冲层02的变形部位或者自身臀型曲线启动对应的充气组件3,充气组件3对对应的调节模块2中的多个调节气囊21同步充气,随着调节气囊21充气膨胀,调节气囊21顶起缓冲层02并填补缓冲层02变形所产生的凹陷部位,从而恢复坐垫表面的平整度,使缓冲层02能够重新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有效缓解因缓冲层02变形导致的局部压力增大问题,从而提高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的舒适度。
[0034] 参照图2、图3和图4,底板01内部开设有与多个调节模块2一一对应的腔体(图中未示出),腔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01的宽度方向,每个腔体内部均固定安装有隔板4,隔板4将腔体分隔形成设备腔41和充气腔42,充气组件3包括可拆卸连接在设备腔41内部的气筒
31,气筒31内部填充有气体,充气腔42内部安装有送气管32,送气管32的外表面套设有限位环321,隔板4靠近充气腔42的端面开设有与限位环321滑动配合的限制槽421,在限制槽421和限位块的限制下,送气管32竖直滑动在充气腔42内部。
[0035] 参照图2、图3和图4,送气管32整体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送气管32靠近气筒31的端部与气筒31的出气端口连通,另一端贯穿调节垫体1并与对应调节模块2中的其中一个连接管22连通,充气腔42内侧壁开设有滑动槽422,滑动槽4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01的宽度方向,滑动槽422内部滑动连接有挤压块33,挤压块33包括一体成型的挤压球面和方形连接块,挤压球面用于紧密挤压送气管32,充气腔42内部设置有驱动挤压块33移动的驱动组件5,当驱动组件5驱使挤压块33挤压送气管32并使送气管32相对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时,送气管32气路断开。
[0036] 参照图2、图3和图4,驱动组件5包括转动连接在充气腔42内部的调节丝杆51,调节丝杆5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01的宽度方向,挤压块33螺纹连接在调节丝杆51上,调节丝杆51的端部延伸至底板01外表面并同轴固定连接有操作轮52,在本实施例中,操作轮52采用嵌入式设计,减少骑行时骑行者对操作轮52的干扰。
[0037] 当调节模块2无需调节时,挤压块33保持挤压送气管32的状态,送气管32的气路断开,调节气囊21无法充气膨胀保持瘪缩状态;当调节模块2需要调节时,骑行者正向转动底板01外表面的操作轮52,操作轮52转动带动调节丝杆51转动,在滑动槽422的限制下,挤压块33无法在充气腔42内转动,调节丝杆51转动带动挤压块33远离送气管32,此时送气管32的受压程度逐渐减小,送气管32的气路逐渐开启,气筒31内部的气体沿着送气管32不断进入连通的调节气囊21中,同一调节模块2的多个调节气囊21在连接管22的连接下同步充气膨胀,调节气囊21顶起凹陷部位的缓冲层02,直至缓冲层02移动至重新贴合人体臀部曲线,调节完毕;
调节结束后,骑行者反向转动操作轮52,调节丝杆51带动挤压块33重新挤压送气
管32,气路断开,充气工作关闭,多个充气组件3的设置实现对多个调节模块2的独立调整,方便骑行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了骑行者操作的便捷性。
[0038] 参照图2、图4和图5,充气腔42内侧壁固定安装有抵挡块6,抵挡块6与调节丝杆51转动配合,挤压块33上开设有插接槽331,充气腔42内侧壁上开设有容纳槽7,容纳槽7、插接槽3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滑动槽422的长度方向,容纳槽7内部滑动连接有插接柱8,底板01上设置有与多个调节模块2一一对应的控制组件9,控制组件9控制插接柱8插入或者脱离插接槽331,当挤压块33挤压送气管32并使送气管32相对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时,挤压块33的端部移动至与抵挡块6的端面抵接,限位槽与插接槽331的轴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且相互连通。
[0039] 参照图2、图4和图5,底板01上开设有与容纳槽7连通的抵紧槽10,抵紧槽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容纳槽7的长度方向,控制组件9包括设置在容纳槽7内部的弹簧91,弹簧9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容纳槽7靠近挤压块33的端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插接柱8外表面,弹簧91自然状态,插接柱8的一端延伸至抵紧槽10内部,另一端嵌设在容纳槽7内部并脱离充气腔42。
[0040] 参照图2、图4和图5,抵紧槽10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抵紧块92,抵紧块92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防脱块(图中未示出),抵紧槽10内侧壁上开设有与防脱块滑动配合的防脱槽(图中未示出),防脱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抵紧槽10的长度方向,在防脱块和防脱槽的滑动配合下,抵紧块92无法脱离抵紧槽10,抵紧块92朝向隔板4的端部设置有抵紧斜面921,抵紧斜面921的倾斜方向沿着设备腔41至充气腔42的方向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底板01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用于固定抵紧块92的卡扣93,抵紧块92上固定安装有与卡扣93扣合配合的配件,在本实施例中,卡扣93采用嵌入式设计,当抵紧块92通过卡扣93固定在抵紧槽10内部时,抵紧块92的底面抵接在插接柱8表面,插接柱8的端部延伸出容纳槽7至插接槽331内部,此时弹簧91处于压缩状态。
[0041] 当调节模块2无需调节时,卡扣93处于卡合状态,抵紧块92将插接柱8插入插接槽331内部实现对挤压块33挤压状态的锁定,保证无需调节的调节气囊21状态的稳定;
当需要调节调节模块2时,骑行车取消卡扣93的扣合状态,随后向外拉动抵紧块
92,抵紧块92逐渐脱离插销柱,插销柱受到的下压力消失,弹簧91复位产生的弹力推动插销柱向上移动,插接柱8脱离插接槽331,从而实现对挤压块33移动状态的解锁,此时骑行者可通过驱动组件5驱动挤压块33远离送气管32,从而实现送气管32气路的开启,气筒31中的气体进入调节模块2的调节气囊21内部;
当调节完毕后,骑行车通过驱动组件5驱动挤压块33朝向送气管32移动,在挤压块
33挤压送气管32的同时与抵挡块6抵接,抵挡块6限制挤压块33的正向移动,此时骑行者的手部感受到挤压块33无法继续移动的阻力,随后骑行者向内部推动抵紧块92,当抵紧块92移动至与插销柱端面抵接时,抵紧斜面921对插销柱产生向下的分力,抵紧斜面921推动插销柱朝向容纳槽7内部移动,当抵紧块92移动至与插接柱8的表面紧密贴合时,插销柱被抵紧块92下压至插接槽331内部实现插接配合,此时挤压块33无法产生沿着滑动槽422的位移量,从而有效避免骑行过程中,路面颠簸或骑行者误触操作轮52而导致送气管32气路开启情况的出现,保证了调节气囊21充气后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0042] 参照图4和图6,每个设备腔41远离充气腔42的端部均安装有更换门11,更换门11铰接在底板01上,隔板4上安装有用于连通气筒31出气端与送气管32的连接接头12(图中未示出),连接接头12与气筒31出气端螺纹连接,连接接头12靠近气筒31的端部周向固定连接有多个戳针121,戳针121用于戳破气筒31的密封件,连接接头12上固定安装有用于推离密封件的锥形块,本实施例中,密封件可为密封气筒31出气口的塑料薄膜
[0043] 当需要更换不同气体规格的气筒31时,骑行者打开更换门11,将旧的气筒31旋出连接接头12,随手将新气筒31进气端对准连接接头12并旋紧,在气筒31安装过程中,随着气筒31逐渐旋入并与连接接头12紧密配合,戳针121会自动戳破气筒31的密封件,同时推块将密封件推离气筒31,从而使气筒31内部与调节气囊21所在的充气腔42连通,实现气体的顺利输送,如此设置实现了对气筒31的便捷更换,方便骑行者根据自身需求更换不同气体容积规格的气筒31,同时便于对损坏的气筒31进行更换,提高了调节气囊21的调节范围,使摩托车坐垫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和骑行者的个性化需求。
[0044] 参照图2和图6,调节垫体1可拆卸连接在底板01上在本实施例中,底板01与调节垫体1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送气管32与对应调节模块2中的其中一个连接管22之间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连接,利用快速接头进行两个管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当调节气囊21出现损坏时,骑行者取下遮挡布03,随后对调节垫进行整体更换,最后通过快速接头将调节气囊21与送气管32连接,如此设置实现了对调节垫体1的快捷更换,提高了摩托车坐垫的实用性。
[0045]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调节式摩托车坐垫的实施原理为:当缓冲层02因长时间使用而局部变形时,骑行者根据缓冲层02的变形部位或者自身臀型曲线启动对应的充气组件3;调节时,骑行者正向转动与需要调节的调节模块2对应的操作轮52,操作轮52转动带动调节丝杆51转动,在滑动槽422的限制下,挤压块33无法在充气腔42内转动,调节丝杆
51转动带动挤压块33远离送气管32,此时送气管32的受压程度逐渐减小,送气管32的气路逐渐开启,气筒31内部的气体沿着送气管32不断进入连通的调节气囊21中,调节模块2的多个调节气囊21在连接管22的连接下同步充气膨胀,调节气囊21顶起缓冲层02并填补缓冲层
02变形所产生的凹陷部位,从而恢复坐垫表面的平整度,使缓冲层02能够重新紧密贴合人体臀部曲线,有效缓解因缓冲层02变形导致的局部压力增大问题,从而提高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的舒适度。
[0046]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