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搬运坦克车

申请号 CN202410311509.1 申请日 2024-03-19 公开(公告)号 CN117962974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3
申请人 中国机械工业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峰; 苏廷科; 谢明瑞; 姚依晗; 黄慧;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搬运坦克车,包括车架和多个移位轮单元;这些移位轮单元顺着车架的行进纵向,以至少两列和至少两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在车架的底部处;且每一个移位轮单元是由轮架和两组滚轮组成,所述轮架的纵向中部处通过轮架轴铰接装配在车架底部,两组滚轮以可旋转结构间距装配于轮架的纵向两端处、处在轮架轴的纵向两侧,所述滚轮的旋转方向顺着车架的行进纵向。本发明具有承载能 力 强的技术特点,且其移位轮单元可随着工况地面的平整变化而在车架底部产生跷转升降动作,减振、越障能力好,对工况地面的平整性技术要求较低,实用性强。
权利要求

1.一种搬运坦克车,包括车架(1)和多个移位轮单元(2);
其特征在于:
这些移位轮单元(2)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纵向,以至少两列和至少两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在所述车架(1)的底部处;
且每一个移位轮单元(2)是由轮架(21)和两组滚轮(22)组成,所述轮架(21)的纵向中部处通过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所述车架(1)底部,两组滚轮(22)以可旋转结构间距装配于所述轮架(21)的纵向两端处、处在所述轮架轴(23)的纵向两侧,所述滚轮(22)的旋转方向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纵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架(21)是由间距排布的两端板(211)及连接在两块端板(211)之间的连接筋(212),在所述轮架(21)的横向上构成工字型结构;
两块端板(211)的轮廓结构分别呈椭圆形状,且两块端板(211)的圆心处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轮架轴(23)的穿轴孔一(213);
在所述轮架(21)的纵向上,每一端处的两块端板(211)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滚轮轴(24)的穿轴孔二(214),且两端的穿轴孔二(214)和圆心处的穿轴孔一(213)处在椭圆形状端板(211)的长轴方向轴线上;
两组滚轮(22)的对应滚轮轴(24),以可旋转结构装配在所述轮架(21)纵向两端处的对应穿轴孔二(214)内,且装配到位的所述滚轮(22)的旋转轨迹,延伸出所述轮架(21)的底侧轮廓最低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椭圆形状端板(211)的底侧轮廓结构,具有如下配合关系:
穿轴孔二(214)圆心处向底侧平面的垂向所对应的轮廓边缘处,至短轴方向底端处的虚拟连接面,与过短轴方向底端处的水平面之间构成9~13°的夹(a)。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架(21)的连接筋(212)为沿着所述端板(211)的短轴方向间距排布的两根,这两根连接筋(212)处在所述穿轴孔一(213)的顶、底两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22)为尼龙轮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底部的多个移位轮单元(2),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横向以相邻排布的两个移位轮单元(2)划分为一组;
同一组的两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同一轮组框架(3)内,所述轮组框架(3)组装在所述车架(1)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组框架(3)是由依次间距排布的边部承板一(31)、中间承板一(32)、中间承板二(33)、边部承板二(34),以及将这些承板在两端处分别串联成整体的两块定位板(35)组成框架型结构,各承板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横向间距排布,两块定位板(35)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纵向间距排布;
在所述车架(1)的行进横向上,所述轮组框架(3)的内部被各承板依次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移位轮装配腔一(36)、穿装腔(37)和移位轮装配腔二(38);
同一组中的一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所述移位轮装配腔一两侧的边部承板一(31)和中间承板一(32)之间;同一组中的另一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所述移位轮装配腔二两侧的边部承板二(34)和中间承板二(33)之间;且所述移位轮单元(2)的轮架(21)底侧延伸出所述轮组框架(3)的底侧;
所述穿装腔(37)顺着所述车架(1)的行进纵向的两端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穿装轴(4)的穿轴孔三(39),所述轮组框架(3)通过所述穿轴孔三(39)所穿装的、过所述穿装腔(37)的穿装轴(4)组装在所述车架(1)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的底部,以内凹结构成型有用作组装各轮组框架(3)的轮组装配腔(11);
所述轮组框架(3)通过所述穿装轴(4)组装在所述车架(1)底部对应的轮组装配腔(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架(1)的行进纵向上,同一列的各轮组框架(3)通过同一根穿装轴(4)组装在所述车架(1)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7、8和9所述搬运坦克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的底部,顺着行进纵向,以两列、三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有六个轮组框架(3)。

说明书全文

一种搬运坦克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搬运设备,具体是一种搬运坦克车。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对重型设备的搬运,是以滚杠方式得以实现,但其具有操作麻烦、费时费、安全性差等技术问题。为解决此技术问题、实现对重型设备的搬运,业内研发了搬运坦克车,又称搬运小坦克,其车架以锻造板成型,底部排布有若干移位滚轮,整体具有承压能力强的技术特点。以搬运坦克车在对重型设备搬运时,与撬棒或爪式千斤顶配合使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具有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安全性好等技术特点,有效替代了传统的滚杠搬运方式。
[0003] 常见的搬运坦克车,是将若干移位滚轮分别以滚轮轴直接的组装在车架底部,移位滚轮只能在车架底部产生行进方向的旋转运动,不能在车架底面进行伸缩,使得所有移位滚轮在车架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固定不动的移位平面,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一种组合式搬运坦克车”(公开号CN 218703343 U,公开日2023年03月24日)、“一种搬运货物的升降坦克车”(公开号CN216548169 U,公开日2022年05月17日)等技术。此类搬运坦克车,由于所有移位滚轮在车架底部形成了一个固定不动的移位平面,其在工况应用中只适合于平整的地面,若遇到工况地面有坑洼不平现象时,容易出现移位滚轮被卡阻和/或仅部分移位滚轮触地、另部分移位滚轮悬空而超载的现象。可见,当前常规的搬运坦克车,对所适应的工况地面技术要求非常高,无法在坑洼不平的工况地面可靠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0004] 在本申请人的检索中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可适应于小坑洼、小坎坷、崎岖不平等多种地面的、有越过障碍能力的搬运坦克车,详见名称为“一种适应多种地面障碍的搬运小坦克车”(公开号CN 214003952 U,公开日2021年08月20日)的技术。然而,该技术的技术目的实现依据的是结构复杂的十字转向装置,在该十字转向装置的影响之下,整个搬运坦克车存在成型结构复杂、成型技术难度大、成型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搬运坦克车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型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对工况地面平整性技术要求较低的搬运坦克车。
[0006]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搬运坦克车,包括车架和多个移位轮单元;这些移位轮单元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纵向,以至少两列和至少两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在所述车架的底部处;
且每一个移位轮单元是由轮架和两组滚轮组成,所述轮架的纵向中部处通过轮架轴铰接装配在所述车架底部,两组滚轮以可旋转结构间距装配于所述轮架的纵向两端处、处在所述轮架轴的纵向两侧,所述滚轮的旋转方向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纵向。
[0007] 上述技术措施将多个移位轮单元以矩形阵列方式均匀地排布于车架底部,其在工况应用中能够趋于受力均衡,具有承载能力强的技术特点。
[0008] 同时在上述技术措施中,每一个移位轮单元是由独立于车架的轮架和两组滚轮组成,轮架以中部铰接方式组装于车架底部,从而能够使轮架的纵向两端滚轮可随着工况地面的平整变化而在车架底部产生跷转升降动作,以适应于一定程度的坑洼不平工况地面,增强其减振、越障能力,可见其对工况地面的平整性技术要求较低,整体成型结构简单、易于成型。
[0009]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轮架是由间距排布的两端板及连接在两块端板之间的连接筋,在所述轮架的横向上构成工字型结构;两块端板的轮廓结构分别呈椭圆形状,且两块端板的圆心处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轮架轴的穿轴孔一;
在所述轮架的纵向上,每一端处的两块端板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滚轮轴的穿轴孔二,且两端的穿轴孔二和圆心处的穿轴孔一处在椭圆形状端板的长轴方向轴线上;
两组滚轮的对应滚轮轴,以可旋转结构装配在所述轮架纵向两端处的对应穿轴孔二内,且装配到位的所述滚轮的旋转轨迹,延伸出所述轮架的底侧轮廓最低位。
[0010] 上述技术措施的移位轮单元,以独立于车架的成型结构单独形成可旋转位移的整体化结构,以便于在车架底部进行可跷转动作的可靠组装。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椭圆形状端板的底侧轮廓结构,具有如下配合关系:穿轴孔二圆心处向底侧平面的垂向所对应的轮廓边缘处,至短轴方向底端处的虚拟连接面,与过短轴方向底端处的水平面之间构成9~13°的夹
[0012] 以上述技术措施的端板所形成的移位轮单元,其在车架底部行走时,既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振、越障,减少卡阻,保障搬运作业顺畅进行,又能减少行走中的颠簸,以确保搬运的平稳性。也就是说,上述轮廓结构上的夹角选择,若过小则存在行走卡阻的技术问题,若过大则存在行走颠簸明显的技术问题,而上述择优选择,则在卡阻和颠簸之间取得了有效平衡,既减少了卡阻现象,又降低了颠簸现象。
[0013] 进一步的,所述轮架的连接筋为沿着所述端板的短轴方向间距排布的两根,这两根连接筋处在所述穿轴孔一的顶、底两侧处。该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增强轮架的受力结构强度。
[0014]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滚轮为尼龙轮结构。该技术措施一方面能够满足于高强度受载,二方面具有长效耐磨的技术特点,三方面相较于钢质轮具有重量轻的特点,有利于降低整车的成型重量。
[0015]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车架底部的多个移位轮单元,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横向以相邻排布的两个移位轮单元划分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移位轮单元通过对应的轮架轴铰接装配在同一轮组框架内,所述轮组框架组装在所述车架的底部。
[0016] 上述技术措施有利于降低移位轮单元在车架底部的组装技术难度,即先将两个移位轮单元以可操作性强的简单结构可靠地组装在同一轮组框架中,形成一个整体化模块,再将该轮组框架组装在车架底部,从而大幅降低了移位轮单元在车架底部的组装技术难度。
[0017] 进一步的,所述轮组框架是由依次间距排布的边部承板一、中间承板一、中间承板二、边部承板二,以及将这些承板在两端处分别串联成整体的两块定位板组成框架型结构,各承板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横向间距排布,两块定位板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纵向间距排布;在所述车架的行进横向上,所述轮组框架的内部被各承板依次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移位轮装配腔一、穿装腔和移位轮装配腔二;
同一组中的一个移位轮单元,通过对应的轮架轴铰接装配在所述移位轮装配腔一两侧的边部承板一和中间承板一之间;同一组中的另一个移位轮单元,通过对应的轮架轴铰接装配在所述移位轮装配腔二两侧的边部承板二和中间承板二之间;且所述移位轮单元的轮架底侧延伸出所述轮组框架的底侧;
所述穿装腔顺着所述车架的行进纵向的两端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穿装轴的穿轴孔三,所述轮组框架通过所述穿轴孔三所穿装的、过所述穿装腔的穿装轴组装在所述车架的底部。
[0018] 上述技术措施的轮组框架,一方面有利于移位轮单元以简单结构可靠地组装成型,二方面有利于轮组框架以简单结构可靠地组装于车架底部,三方面使得轮组框架在车架底部的组装结构免于对移位轮单元的旋转、跷转动作产生干扰,整体可靠性高。
[0019]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的底部,以内凹结构成型有用作组装各轮组框架的轮组装配腔;所述轮组框架通过所述穿装轴组装在所述车架底部对应的轮组装配腔内。
[0020] 上述技术措施一方面有利于轮组框架通过穿装轴以简单、可靠地结构进行组装成型,二方面车架以组装结构对轮组框架形成防偏转限位,即在行进纵向上由穿装轴直接限位而不会使轮组框架发生偏转动作,在行进横向上则由轮组装配腔直接限位而不会使轮组框架发生绕穿装轴的偏转动作。
[0021] 进一步的,在所述车架的行进纵向上,同一列的各轮组框架通过同一根穿装轴组装在所述车架的底部。该技术措施针对于各轮组框架在车架底部的矩形阵列排列结构,以及各轮组框架对移位轮单元的组装结构,从而能够大幅地简化各轮组框架在车架底部的组装结构,降低组装技术难度,易于成型。
[0022]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的底部,顺着行进纵向,以两列、三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有六个轮组框架。该技术措施基于常规搬运坦克车的尺寸规格,以简单结构形成高承载能力的搬运坦克车。
[0023]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将多个移位轮单元以矩形阵列方式均匀地排布于车架底部,其在工况应用中能够趋于受力均衡,具有承载能力强的技术特点,优于公开号CN 218703343 U及CN 216548169 U技术。
[0024] 在上述技术措施中,每一个移位轮单元是由独立于车架的轮架和两组滚轮组成,轮架以中部铰接方式组装于车架底部,从而能够使轮架的纵向两端滚轮可随着工况地面的平整变化而在车架底部产生跷转升降动作,以适应于一定程度的坑洼不平工况地面,增强其减振、越障能力,可见其对工况地面的平整性技术要求较低,亦优于公开号CN 218703343 U及CN 216548169 U技术。
[0025] 在上述技术措施中,将车架行进横向排布的移位轮单元以两两一组装配在同一轮组框架内,再由轮组框架经车架行进纵向排布的穿装轴组装在车架底部,一不干扰滚轮旋转,二不干扰移位轮单元跷转升降,三能够简化组装难度,从而使移位轮单元在车架底部以简单结构可靠成型,易于组装成型及拆卸更换,优于公开号CN 214003952 U技术。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图1中的车架主体部分的仰视方向立体图。
[0028] 图3为图2中的轮组框架及所装配移位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图3中的移位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图4中的轮架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0032] 图中代号含义:1—车架;11—轮组装配腔;12—面板;13—横向筋板;14—纵向筋板;2—移位轮单元;21—轮架;211—端板;212—连接筋;213—穿轴孔一;214—穿轴孔二;22—滚轮;23—轮架轴;24—滚轮轴;3—轮组框架;31—边部承板一;32—中间承板一;33—中间承板二;34—边部承板二;35—定位板;36—移位轮装配腔一;37—穿装腔;38—移位轮装配腔二;39—穿轴孔三;4—穿装轴;5—牵引杆;a—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发明涉及搬运设备,具体是一种搬运坦克车,下面结合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主体技术方案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0034]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发明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另外,下文中关于数量或配合关系的“约”、“基本”等表述,表达的意思是允许业内合理地装配误差、加工误差等存在,非字面表述绝对数量或配合关系。
[0035]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搬运坦克车包括一个板状车架1、六个框架型轮组框架3和十二个移位轮单元2。
[0036] 具体的,车架1为钢质结构,主要由一块面板12、三道纵向筋板14和四道横向筋板13组成。面板12为长方形结构,其长度方向作为行进的纵向,其宽度方向作为行进的横向,在工况中应用时,以行进纵向作为前进、后退的方向;面板12的顶侧表面平整。三道纵向筋板14沿着面板12的宽度方向以均匀间距并排,每一道纵向筋板14顺着面板12的长度方向凸起于面板12的底侧表面。四道横向筋板13沿着面板12的长度方向以均匀间距并排,每一道横向筋板13顺着面板12的宽度方向凸起于面板12的底侧表面。如此,三道纵向筋板14和四道横向筋板13在面板12的底侧划分出了矩形阵列排布的六个轮组装配腔11,这六个轮组装配腔11在面板12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两个、在面板1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有三个,用作装配下述六个轮组框架3。为了简化对下述六个轮组框架3的组装结构,以面板12的长度方向(亦即车架1的行进纵向)为参照,在纵向两列轮组装配腔11的宽度中心处分别开设有穿轴孔四,每一道穿轴孔四纵向贯穿各道横向筋板13,每一道穿轴孔四用作穿装同一根穿装轴4。
[0037] 为了便于施力牵引,在上述车架1的前端处成型有牵引支座,在牵引支座上连接有牵引杆5。
[0038] 轮组框架3为钢质结构,是由依次间距排布的边部承板一31、中间承板一32、中间承板二33、边部承板二34,以及将这些承板在两端处分别串联成整体的两块定位板35组成框架型结构,轮组框架3的外轮廓结构匹配于上述车架1底部的轮组装配腔11。在与上述车架1的配合中,各承板顺着车架1的行进横向间距排布,两块定位板35顺着车架1的行进纵向间距排布。如此,在车架1的行进横向上,轮组框架3的内部被各承板依次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移位轮装配腔一36、穿装腔37和移位轮装配腔二38,移位轮装配腔一36和移位轮装配腔二38分别用作装配下述移位轮单元2,穿装腔37用作穿装穿装轴4而使轮组框架3装配在车架1底部。为了使穿装轴4能够穿装轮组框架3,穿装腔37顺着车架1的行进纵向的两端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穿装轴4的穿轴孔三39。为了降低轮组框架3在上述车架1底部的对应轮组装配腔11内的装配难度、便于装配,轮组框架3的外轮廓尺寸略小于车架1底部的轮组装配腔11尺寸,以便形成装配间隙。
[0039] 当上述结构的轮组框架3插装进上述车架1底部的对应轮组装配腔11内时,轮组框架3的穿装腔37两端的穿轴孔三39,应与车架1底部该列轮组装配腔11的穿轴孔四相对应。当三个轮组框架3对应插装进车架1底部同一列的三个轮组装配腔11内时,该列的穿轴孔三
39和穿轴孔四可形成轴向对应,从而由同一根穿装轴4顺着车架1的行进纵向串联各轮组框架3,使纵向排布的穿装轴4对同一列的各轮组框架3在车架1底部形成组装,即轮组框架3通过穿装轴4组装在车架1底部对应的轮组装配腔11内,此时轮组框架3通过穿轴孔三39所穿装的穿装轴4经中间位的穿装腔37而过,与两侧位的移位轮装配腔一36和移位轮装配腔二
38互不干扰。
[0040] 移位轮单元2是由一个轮架21和两组滚轮22组成。
[0041] 更为具体的,轮架21为钢质结构,具有间距排布的两块端板211及连接在两块端板211之间的两根连接筋212,在轮架21的横向(亦即车架1的行进横向)上构成工字型结构。两块端板211的轮廓结构分别基本上呈椭圆形状,高度尺寸小于长度尺寸,形成纵向的长轴方向和高度方向的短轴方向,且轮廓结构在长度中心处至端部处以渐变的曲面结构平滑过渡。前述两块端板211的圆心处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轮架轴23的穿轴孔一213。在轮架21的纵向(亦即车架1的行进纵向)上,每一端处(仅是靠近端部位置)的两块端板211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作穿装同一根滚轮轴24的穿轴孔二214,且两端的穿轴孔二214和圆心处的穿轴孔一213基本处在椭圆形状端板211的长轴方向轴线上。两根连接筋212沿着端板211的短轴方向间距排布,处在穿轴孔一213的顶、底两侧处,不影响连接轴23的自由穿装。
[0042] 在上述轮架21结构中,为了提高行走的顺畅性和平稳性,上述椭圆形状端板211的底侧轮廓结构,应满足如下配合关系:设定轮架21在非跷转的水平放置状态之下,穿轴孔二214圆心处向底侧水平面的垂向所对应的轮廓边缘处,至短轴方向底端处的虚拟连接面,与过短轴方向底端处的水平面之间构成约9~13°的夹角a(如形成10°、11°或12°的夹角等)。
[0043] 两组滚轮22分别为尼龙轮结构。两组滚轮22的轴心处分别具有自己的滚轮轴24,该滚轮轴24可以是滚轮22端部连接的端轴,亦可以是轴向穿过滚轮22的长轴(若此结构,最好是在滚轮轴与滚轮的穿装处装配轴承组件,以增强旋转行走灵活性)。两组滚轮22的对应滚轮轴24,通过轴承组件以可旋转结构装配在上述轮架21纵向两端处的对应穿轴孔二214内。当滚轮22在上述轮架21上装配到位时,滚轮22的旋转轨迹应不与轮架21的连接筋212产生位置干涉,且应延伸出轮架21的底侧轮廓最低位。滚轮22的旋转轨迹延伸出轮架21底侧轮廓最低位的高度差不宜过大,那样在行走中颠簸感比较明显,最好以滚轮22直径的1/10~3/10为宜。
[0044] 以上述结构所形成的移位轮单元2共计十二个,这十二个以两个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上述结构的同一轮组框架3内,再由轮组框架3按上述组装结构组装在上述车架1底部的对应轮组装配腔11内。
[0045] 更为具体的,同一组中的一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上述轮组框架3移位轮装配腔一36两侧的边部承板一31和中间承板一32之间,为了保障铰接装配的灵活性,可在连接轴23与边部承板一31和中间承板一32的穿装处装配轴承组件。同一组中的另一个移位轮单元2,通过对应的轮架轴23铰接装配在上述轮组框架3移位轮装配腔二38两侧的边部承板二34和中间承板二33之间,为了保障铰接装配的灵活性,可在连接轴23与边部承板二34和中间承板二33的穿装处装配轴承组件。铰接装配到位的移位轮单元2,在非跷转的初始状态之下,轮架21的底侧应延伸出轮组框架3的底侧,以便接触地面时不受轮组框架3的干扰。当然,为了确保移位轮单元3能够在轮组框架3内适应地面的坑洼不平而跷转,铰接装配到位的移位轮单元2,在非跷转的初始状态之下,与轮组框架3顶侧的相对结构‑如车架1的面板12底面,应存在跷转的活动空间。由于上述轮组框架3与车架1之间的配合结构,使得移位轮单元2的滚轮22旋转方向顺着车架1的行进纵向。
[0046] 按照上述轮组框架3过渡之下的移位轮单元2在车架1底部的组装结构,使得十二个移位轮单元2在车架1底部顺着车架1的行进纵向,形成了四列和三行的矩形阵列方式装配。
[0047] 参见图6所示,本发明的搬运坦克车在对重型设备搬运时,可在重型设备的底部形成一主(即搬运坦克车A)二辅(即搬运坦克车B和搬运坦克车C)的品字形排布,以搬运坦克车A作为牵引施力的头,以搬运坦克车B和搬运坦克车C作为配合移位的辅牛,辅牛无需牵引故无牵引杆结构。
[0048]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每一个轮组框架通过独立的销轴或螺栓固定在车架底部,即同一列的各轮组框架不再共享同一根穿装轴。
[0049]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会增大组装及拆卸的技术难度。
[0050]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将车架底部的轮组装配腔按照移位轮单元的整体轮廓小型化;
取消轮组框架,各移位轮单元通过各自的轮架轴直接铰接装配在车架底部的对应装配腔内。
[0051]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会增大组装及拆卸的技术难度。
[0052]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限制。
[0053] 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