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小车

申请号 CN202410083973.X 申请日 2024-01-19 公开(公告)号 CN117601940A 公开(公告)日 2024-02-27
申请人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芮志佩; 郭晗; 吴艳婷; 王庆爱;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转移小车,包括承载框、万向轮、连接套筒和 支撑 结构;支撑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四个连接套筒分为第一套筒组和第二套筒组,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一套筒组对应配合,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二套筒组对应配合;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和多个挂梁,支撑杆上下分为支撑部和插接部,两个支撑杆通过其插接部插接于相应的套筒组的两个连接套筒,支撑部上连接有多个连接钉,四个支撑杆上的连接钉在高度上一一对应;在支撑结构上,挂梁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支撑杆上的一个连接钉,挂梁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挂梁上套设有一挂钩。能够转移饲养笼盒,并能够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
权利要求

1.一种转移小车,用于对饲养笼盒的转移和晾干,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万向轮、连接套筒和支撑结构;
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的四位置
所述连接套筒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的四角位置,且位于所述承载框的外侧,所述连接套筒竖直设置;
所述支撑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四个所述连接套筒分为第一套筒组和第二套筒组,第一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左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右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套筒组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套筒组对应配合;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和多个挂梁,所述支撑杆上下分为支撑部和插接部,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其插接部插接于相应的套筒组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支撑部上连接有多个连接钉,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方向上,多个所述连接钉等间距地设置,四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在高度上一一对应;在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挂梁的数量与单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所述挂梁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一个连接钉,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所述挂梁上套设有一挂钩;
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挂钩用于挂接饲养笼盒;
在一个所述支撑杆上,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梁的一端设有转动环,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设有卡爪,
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转动环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卡爪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抓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两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为一号支撑杆和二号支撑杆,多个所述挂梁包括多个第一挂梁和多个第二挂梁,所述第一挂梁的转动环与所述一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挂梁上的卡爪与所述二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所述第二挂梁的转动环与所述二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挂梁的卡爪与所述一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
所述第一挂梁与所述第二挂梁上下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梁的长度与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在未使用状态下,所述挂梁上的卡爪抓接于同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包括第一套环、第二套环和挂体,所述挂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挂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套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套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平行,且沿直线延伸;所述挂接部由金属条弯折而成,沿所述第一套环朝向所述第二套环的方向,所述挂接部包括第一弯折、第二弯折和第三弯折,所述第一弯折、所述第二弯折和所述第三弯折均背向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一侧弯折,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和所述第三弯折与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二弯折与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弯折与所述第三弯折之间的间距为5‑15cm;
所述第一套环和所述第二套环套设于所述挂梁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梁上还连接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的间距与所述挂钩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限位环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限位环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所述挂钩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定位筋,在所述支撑杆的周向上,所述定位筋与所述连接钉位于同一位置;
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设有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右,在所述第二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左,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套筒插接时,所述定位筋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上的连接钉朝左,第二支撑结构上的连接钉朝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内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竖直位置,所述插孔为通孔,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插孔的内壁,所述定位槽上下贯通所述连接套筒,
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插接部的上侧,所述插接部的下端连接有橡胶软垫。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移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有辅助孔;
还包括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插杆、辅助杆和第二插杆,所述第一插杆和所述第二插杆均与所述辅助杆垂直,且位于所述辅助杆的同一侧,所述辅助杆的长度与所述承载框的长度相等;
所述辅助结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辅助结构的第一插杆插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所述第二插杆插接于另一个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这两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承载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

说明书全文

一种转移小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动物实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移小车。

背景技术

[0002] 在动物实验中,需要在实验动物使用设施内饲养实验动物,以饲养大鼠为例,大鼠饲养在屏障环境的饲养间内,饲养笼盒(含垫料)需要定期进行更换,因而需要将脏笼盒运出洁净区,并将新的饲养笼盒(含垫料)运入洁净区;目前的操作过程为,在非洁净区将饲养笼盒清洗晾干后加装干净垫料,经高压灭菌柜灭菌后,将饲养笼盒转入到洁净物品库中备用。
[0003] 饲养笼盒经高压灭菌柜后,饲养笼盒的内壁上会附着一定的珠,需要将饲养笼盒上的水珠晾干才能进行使用,目前的晾干方式为,将饲养笼盒进行平铺晾干,由于饲养笼盒的数量较多,会占用大量地面空间;另一种方式为将饲养笼盒以十字交叉的方式进行堆叠,这会使得饲养笼盒重心稳定性较低,极易发生倾倒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移小车,能够转移饲养笼盒,并能够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提升饲养笼盒晾干时的稳定性。
[0005]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移小车,用于对饲养笼盒的转移和晾干,包括承载框、万向轮、连接套筒和支撑结构;
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的四位置
所述连接套筒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的四角位置,且位于所述承载框的外侧,所述连接套筒竖直设置;
所述支撑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四个所述连接套筒分为第一套筒组和第二套筒组,第一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左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右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套筒组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套筒组对应配合;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和多个挂梁,所述支撑杆上下分为支撑部和插接部,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其插接部插接于相应的套筒组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所述支撑部上连接有多个连接钉,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方向上,多个所述连接钉等间距地设置,四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在高度上一一对应;在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挂梁的数量与单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所述挂梁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一个连接钉,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所述挂梁上套设有一挂钩;
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挂钩用于挂接饲养笼盒;
在一个所述支撑杆上,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0006] 优选地,所述挂梁的一端设有转动环,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设有卡爪,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转动环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卡爪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抓接。
[0007] 优选地,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两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为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多个所述挂梁包括多个第一挂梁和多个第二挂梁,所述第一挂梁的转动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挂梁上的卡爪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所述第二挂梁的转动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挂梁的卡爪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下交错设置。
[0008] 优选地,所述挂梁的长度与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在未使用状态下,所述挂梁上的卡爪抓接于同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
[0009] 优选地,所述挂钩包括第一套环、第二套环和挂体,所述挂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挂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套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套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平行,且沿直线延伸;所述挂接部由金属条弯折而成,沿所述第一套环朝向所述第二套环的方向,所述挂接部包括第一弯折、第二弯折和第三弯折,所述第一弯折、所述第二弯折和所述第三弯折均背向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的一侧弯折,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和所述第三弯折与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二弯折与所述第一套环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弯折与所述第三弯折之间的间距为5‑15cm;所述第一套环和所述第二套环套设于所述挂梁的外侧。
[0010] 优选地,所述挂梁上还连接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的间距与所述挂钩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限位环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限位环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挂钩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
[0011] 优选地,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定位筋,在所述支撑杆的周向上,所述定位筋与所述连接钉位于同一位置;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设有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右,在所述第二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左,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套筒插接时,所述定位筋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上的连接钉朝左,第二支撑结构上的连接钉朝右。
[0012] 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筒内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竖直位置,所述插孔为通孔,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插孔的内壁,所述定位槽上下贯通所述连接套筒,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插接部的上侧,所述插接部的下端连接有橡胶软垫。
[0013]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有辅助孔;还包括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插杆、辅助杆和第二插杆,所述第一插杆和所述第二插杆均与所述辅助杆垂直,且位于所述辅助杆的同一侧,所述辅助杆的长度与所述承载框的长度相等;
所述辅助结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辅助结构的第一插杆插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所述第二插杆插接于另一个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这两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承载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饲养笼盒经高压灭菌后,需对饲养笼盒从高压灭菌柜转移出来,在饲养笼盒进行转移时,将多个饲养笼盒上下叠放,并放置到承载框上,由于承载框的下侧安装有四个万向轮,因而可通过推动承载框的方式来转移饲养笼盒;在转移完毕后,需要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时,将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安装到承载框上,并将各个挂梁分别与对应的连接钉连接,将最上侧的饲养笼盒向上抬,使得最上侧的两个挂钩分别勾住饲养笼盒的左右两侧的握手位置,从而将饲养笼盒设置于较高位置,同理,依次将各个饲养笼盒向上移动分别挂到对应的两个挂钩上,由于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间距达到25‑35cm,大于饲养笼盒的高度,因而上侧的饲养笼盒不会封住下侧的饲养笼盒的开口,从而方便饲养笼盒内的水珠从饲养笼盒的开口处散出,方便对各个饲养笼盒进行晾干,而且饲养笼盒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排布,降低了对地面空间的需求,而且饲养笼盒均挂于挂钩上,提升了各饲养笼盒的稳定性,防止饲养笼盒倾倒。
附图说明
[0015]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晾干状态的转移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移状态的转移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1、承载框;2、万向轮;3、连接套筒;4、第一支撑结构;5、第二支撑结构;7、挂钩;8、辅助结构;31、插孔;
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3、一号挂梁;44、二号挂梁;45、三号挂梁;46、四号挂梁;47、五号挂梁;
51、第三支撑杆;52、第四支撑杆;
61、一号钉;62、二号钉;63、三号钉;64、四号钉;65、五号钉;
71、第一套环;72、第二套环;73、挂体;
81、第一插杆;82、辅助杆;83、第二插杆;
411、橡胶软垫;431、转动环;432、卡爪;433、第一限位环;434、第二限位环;
601、连接杆;602、限位
731、第一连接部;732、第二连接部;733、挂接部;
7331、第一弯折;7332、第二弯折;7333、第三弯折。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0018]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19]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2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1] 参见图1‑图4,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移小车,用于对饲养笼盒的转移和晾干,包括承载框1、万向轮2、连接套筒3和支撑结构。
[0022] 所述万向轮2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1的四角位置。
[0023] 所述连接套筒3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承载框1的四角位置,且位于所述承载框1的外侧,所述连接套筒3竖直设置。
[0024] 所述支撑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结构4和第二支撑结构5,四个所述连接套筒3分为第一套筒组和第二套筒组,第一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1左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第二套筒组为所述承载框1右侧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与所述第一套筒组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5与所述第二套筒组对应配合。
[0025]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和多个挂梁,所述支撑杆上下分为支撑部和插接部,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其插接部插接于相应的套筒组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支撑部上连接有多个连接钉,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方向上,多个所述连接钉等间距地设置,四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在高度上一一对应;在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挂梁的数量与单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所述挂梁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一个连接钉,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所述挂梁上套设有一挂钩7。
[0026] 位于同一高度的两个挂钩7用于挂接饲养笼盒。
[0027] 在一个所述支撑杆上,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0028] 本发明的转移小车具有两个状态,分别为转移状态和晾干状态,在转移状态,第一支撑结构4和第二支撑结构5与承载框1分离,此时的转移小车即为承载框1及安装于承载框1的万向轮2;在晾干状态,第一支撑结构4和第二支撑结构5均插接于对应的连接套筒3,为方便描述,四个连接套筒3分别为第一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第三连接套筒和第四连接套筒,其中第一连接套筒和第二连接套筒(第一套筒组)位于承载框1的左侧,第三连接套筒和第四连接套筒(第二套筒组)位于承载框1的右侧,左右方向为承载框1的长度方向,第一支撑结构4的两个支撑杆分别为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第二支撑结构5的两个支撑杆分别为第三支撑杆51和第四支撑杆52,将第一支撑杆41与第一连接套筒插接,第二支撑杆42与第二连接套筒插接,第三支撑杆51与第三连接套筒插接,第四支撑杆52与第四连接套筒插接,以图1所示实施例为例,每个支撑杆上设有5个连接钉,从上到下分别为一号钉
61、二号钉62、三号钉63、四号钉64和五号钉65,在四个支撑杆均与相应的连接套筒3插接后,四个一号钉61位于同一高度、四个二号钉62位于同一高度、四个三号钉63位于同一高度、四个四号钉64位于同一高度、四个五号钉65位于同一高度,以第一支撑结构4为例,第一支撑结构4中的五个挂梁分别为一号挂梁43、二号挂梁44、三号挂梁45、四号挂梁46和五号挂梁47,一号挂梁4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一号钉61连接,由于两个一号钉61处于同一高度,使得一号挂梁43处于水平状态,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同理,二号挂梁44、三号挂梁45、四号挂梁46以及五号挂梁47均处于水平状态,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同理,第二支撑结构5上上下也有五个挂梁(分别为一号挂梁43、二号挂梁44、三号挂梁45、四号挂梁46和五号挂梁47),因而两个一号挂梁43位于同一高度,并左右相对设置,两个二号挂梁44位于同一高度,并左右相对设置,两个三号挂梁45位于同一高度,并左右相对设置,两个四号挂梁46位于同一高度,并左右相对设置,两个五号挂梁47位于同一高度,并左右相对设置。
[0029] 在饲养笼盒经高压灭菌后,此时需要将饲养笼盒从高压灭菌柜中转移出来,此时转移小车处于转移状态,将饲养笼盒从高压灭菌柜中搬到转移小车上,并且可将多个饲养笼盒进行上下叠放,从而能够通过推动转移小车,将这些饲养笼盒进行转移。
[0030] 饲养笼盒为现有技术的饲养笼盒,饲养笼盒的开口朝上,饲养笼盒的开口和底均呈矩形,且饲养笼盒的开口相比其底更大,使得多个饲养笼盒能够上下叠放,多个饲养笼盒上下叠放时,上侧的饲养笼盒的下部能够插入到下侧的饲养笼盒的开口内,因而上下叠放的多个饲养笼盒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如此饲养笼盒在上下叠放时,可整体通过转移小车(转移状态)进行转移。
[0031] 此外,饲养笼盒的开口的左边沿向左、向下弯折形成左握手位置,饲养笼盒的开口的右边沿向右、向下弯折形成右握手位置,人们在搬动饲养笼盒时,左手抓住左握手位置,右手抓住右握手位置,便可搬动该饲养笼盒。
[0032] 在需要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时,以转移小车(转移状态)上装着六个饲养笼盒为例,从上到下分别为一号饲养笼盒、二号饲养笼盒、三号饲养笼盒、四号饲养笼盒、五号饲养笼盒和六号饲养笼盒,将第一支撑结构4和第二支撑结构5分别插接于对应的连接套筒3,使得转移小车转变为晾干状态,手动将一号饲养笼盒向上抬,使得一号饲养笼盒的左握手位置与一号挂梁43(特指第一支撑结构4上的一号挂梁43)上的挂钩7挂接,一号饲养笼盒的右握手位置与一号挂梁43(特指第二支撑结构5上的一号挂梁43)上的挂钩7挂接,如此,一号饲养笼盒的左右两侧均被挂钩7挂接,使得一号饲养笼盒相当于挂在两个一号挂梁43上,同理将二号饲养笼盒挂在两个二号挂梁44上,三号饲养笼盒挂在两个三号挂梁45上,四号饲养笼盒挂在两个四号挂梁46上,五号饲养笼盒挂在两个五号挂梁47上,六号饲养笼盒位置保持不变,依然放置在承载框1上,如此就将六个饲养笼盒上下散开;此外,饲养笼盒的规格是统一的,饲养笼盒的高度大概为20cm,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间距达到25‑35cm,使得上一个饲养笼盒的底与下一个饲养笼盒的开口之间留有5‑15cm的间隔,例如一号饲养笼盒的底与二号饲养笼盒的开口之间留有5‑15cm的间距,使得一号饲养笼盒不会封闭二号饲养笼盒的开口,如此二号饲养笼盒内的水珠就较容易晾干,实现晾干饲养笼盒的目的。
[0033] 在本发明中,在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时,利用饲养笼盒自有的握手位置挂在转移小车的挂钩7上,且在该过程中,只需将饲养笼盒向上抬动,便可挂住饲养笼盒,操作方式方便快捷,且通过挂钩7勾住饲养笼盒的方式,使得饲养笼盒在晾干时更为稳固,防止饲养笼盒意外倾倒;另外,支撑结构与连接套筒3直接为可拆卸连接,在存放转移小车时,支撑结构可完全与连接套筒3分离,因而可将多个转移小车(转移状态)上下叠放,支撑结构叠放在一处,从而方便转移小车的保存。
[0034] 所述挂梁的一端设有转动环431,所述挂梁的另一端设有卡爪432。
[0035] 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转动环431与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卡爪432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同高度的连接钉抓接。
[0036] 以第一支撑结构4的一号挂梁43为例,一号挂梁43的前端设有转动环431,一号挂梁43的后端设有卡爪432(此处的前后是指第一支撑结构4安装到相应的连接套筒3时,一号挂梁43并与相应的两个一号钉61连接时的状态下),转动环431与第一支撑杆41上的一号钉61上,转动环431与一号钉61(第一支撑杆41上的一号钉61)之间为转动连接,也即无论转动环431如何转动,转动环431不会脱离一号钉61,从而使得一号挂梁43始终挂在第一支撑杆
41上,一号挂梁43的后端的卡爪432与第二支撑杆42上的一号钉61抓接,也就是说卡爪432与一号钉61直接为可拆卸连接,在转移小车切换到晾干状态时,卡爪432与第二支撑杆42上的一号钉61抓接,同理,每个挂梁的卡爪432均与对应连接钉爪接,从而使得各个挂梁均处于水平状态,使得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之间的位置保持恒定,提升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方便对饲养笼盒进行晾干;而当转移小车切换到转移状态时,将卡爪432与第二支撑杆42上的一号钉61分离,此时一号挂梁43便可与第一支撑杆41上的一号钉61自由转动,使得一号挂梁43能够转动到竖直状态(平行于第一支撑杆
41),同理,将第一支撑结构4上的各个卡爪432均与相应的连接钉分离,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41与第二支撑杆42不再连接,然后将第一支撑杆41与第二支撑杆42分别从第一连接套筒和第二连接套筒上拔下,便可将第一支撑结构4与承载框1分离,同理,将第二支撑结构5与承载框1分离,由于第一支撑杆41与第二支撑杆42之间不再通过挂梁连接,使得第一支撑杆
41与第二支撑杆42更容易进行收纳,同理第三支撑杆51与第四支撑杆52之间也不再通过挂梁连接,也方便这两者的收纳。
[0037] 卡爪432整体为C形,在自然状态下,卡爪432的内部尺寸略小于连接钉的尺寸,卡爪432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卡爪432能够张开,实现抓接连接钉的目的。
[0038] 连接钉包括连接杆601和限位块602,连接杆601的根部与支撑杆连接,限位块602连接于连接杆601的自由端,在连接杆601的径向上,限位块602的尺寸大于连接杆601的尺寸,转动环431为管状结构,转动环431套设在连接杆601的外侧,并于连接杆601转动配合,限位块602能够阻挡转动环431从连接杆601的自由端脱离,从而使得转动环431始终与连接钉连接;卡爪432与连接钉抓接时,卡爪432抓住连接杆601的外周面,限位块602能够限制卡爪432在左右方向上滑动,防止卡爪432意外滑出连接钉,使得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杆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提升饲养笼盒在晾干时的稳定性。
[0039] 在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上,两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为一号支撑杆和二号支撑杆,多个所述挂梁包括多个第一挂梁和多个第二挂梁,所述第一挂梁的转动环431与所述一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挂梁上的卡爪432与所述二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所述第二挂梁的转动环431与所述二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挂梁的卡爪432与所述一号支撑杆上的连接钉抓接。
[0040] 所述第一挂梁与所述第二挂梁上下交错设置。
[0041] 以第一支撑结构4为例,第一支撑杆41为一号支撑杆,第二支撑杆42为二号支撑杆,一号挂梁43、三号挂梁45和五号挂梁47为第一挂梁,二号挂梁44和四号挂梁46为第二挂梁,第一挂梁和第二挂梁上下交错设置,使得一号支撑杆与卡爪432连接,二号支撑杆也与卡爪432连接,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004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有的挂梁均为第一挂梁或者均为第二挂梁。
[0043] 所述挂梁的长度与上下相邻的两个连接钉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在未使用状态下,所述挂梁上的卡爪432抓接于同一个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钉。这里的未使用状态是指支撑结构未与连接套筒3插接,或者在保存支撑结构时,以第一支撑杆41为例,一号挂梁43连接于一号钉61,由于挂梁的长度与两个连接钉之间的距离相等,因而一号挂梁43的卡爪432可与二号钉62抓接,同理三号挂梁45的卡爪432可与四号钉64抓接,从而防止在保存时挂梁相对支撑杆晃动,方便支撑结构的收纳。
[0044] 所述挂钩7包括第一套环71、第二套环72和挂体73,所述挂体7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31、挂接部733和第二连接部732,所述第一连接部731与所述第一套环7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732与所述第二套环7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7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32相互平行,且沿直线延伸;所述挂接部733由金属条弯折而成,沿所述第一套环71朝向所述第二套环72的方向,所述挂接部733包括第一弯折7331、第二弯折7332和第三弯折7333,所述第一弯折7331、所述第二弯折7332和所述第三弯折7333均背向所述第一套环71和第二套环72的一侧弯折,在所述第一连接部731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7331和所述第三弯折7333与所述第一套环71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二弯折7332与所述第一套环71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弯折7331与所述第三弯折7333之间的间距为5‑15cm。
[0045] 所述第一套环71和所述第二套环72套设于所述挂梁的外侧。
[0046] 挂钩7通过第一套环71和第二套环72套设与挂梁,使得挂钩7能够相对挂梁转动,因而在饲养笼盒向上抬时,可适时转动挂钩7,使得握手位置位于挂钩7的上侧,然后再转动挂钩7,使得挂体73位于握手位置的下侧,从而实现挂接饲养笼盒的目的。
[0047] 挂体73在挂住饲养笼盒时,第一弯折7331和第三弯折7333顶住握手位置,由于第一弯折7331与第三弯折7333之间的间距达到5‑15cm,因而两个挂钩7在挂接饲养笼盒时,两个挂钩7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挂接面(挂接面有两个第一弯折7331和两个第三弯折7333之间围成)使得饲养笼盒的重心落于该挂接面上,提升饲养笼盒的稳定性。
[0048] 所述挂梁上还连接有第一限位环433和第二限位环434,所述第一限位环433与所述第二限位环434之间的间距与所述挂钩7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限位环433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限位环434与所述挂梁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0049] 所述挂钩7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环433和所述第二限位环434之间。
[0050] 第一限位环433和第二限位环434的设置,使得挂钩7在挂梁的轴向上的位置固定,并确保挂钩7位于挂梁的中部,在挂接饲养笼盒时,提升饲养笼盒的稳定性。
[0051] 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定位筋,在所述支撑杆的周向上,所述定位筋与所述连接钉位于同一位置;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设有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右,在所述第二套筒组中,所述定位槽的开口朝左,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套筒3插接时,所述定位筋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上的连接钉朝左,第二支撑结构
5上的连接钉朝右。定位筋和定位槽的设置,使得第一支撑结构4上的连接钉朝左,第二支撑结构5上的连接钉朝右,方便挂梁的卡爪432与相应的连接钉抓接。
[0052] 所述连接套筒3内设有插孔31,所述插孔31竖直位置,所述插孔31为通孔,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插孔31的内壁,所述定位槽上下贯通所述连接套筒3。
[0053] 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插接部的上侧,所述插接部的下端连接有橡胶软垫411。
[0054] 插接部整体穿过插孔31,且插接部的下端能够与地面接触,使得插接部的重直接作用在地面上,因而通过支撑结构支撑的饲养笼盒时,饲养笼盒的重力也通过支撑杆作用在地面上,插接部的下端连接有橡胶软垫411,可增加防滑性。
[0055] 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有辅助孔;还包括辅助结构8,所述辅助结构8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插杆81、辅助杆82和第二插杆83,所述第一插杆81和所述第二插杆83均与所述辅助杆82垂直,且位于所述辅助杆82的同一侧,所述辅助杆82的长度与所述承载框1的长度相等;
所述辅助结构8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辅助结构8的第一插杆81插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所述第二插杆83插接于另一个支撑杆顶端的辅助孔,这两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承载框1的长度方向上对应。
[0056] 两个辅助结构8分别为第一辅助结构和第二辅助结构,对于第一辅助结构而言,第一插杆81插入第一支撑杆41的辅助孔,第二插杆83插入第四支撑杆52的辅助孔,使得第一支撑杆41与第四支撑杆52之间还通过第一辅助结构连接;同理,第二支撑杆42与第三支撑杆51之间还通过第二辅助结构连接,使得第一支撑结构4与第二支撑结构5之间通过两个辅助结构8连接在一起,防止第一支撑结构4和第二支撑结构5产生晃动(在左右方向上),提升稳定性。
[0057]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