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 发明公开 | 法律事件 |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
专利有效性 | 有效专利 | 当前状态 | 授权 |
申请号 | CN201480060850.9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5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申请人 | 林天连布有限公司; | 申请人类型 | 企业 |
发明人 | 小川浩一; | 第一发明人 | 小川浩一 |
权利人 | 林天连布有限公司 | 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当前权利人 | 林天连布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类型 | 企业 |
省份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 | 城市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 |
具体地址 |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日本爱知县 | 邮编 |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 |
主IPC国际分类 | B60J3/00 | 所有IPC国际分类 | B60J3/00 ; B60R5/04 ; E06B9/42 ; E06B9/66 |
专利引用数量 | 5 | 专利被引用数量 | 0 |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 8 | 专利文献类型 | A |
专利代理机构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专利代理人 | 杨娟奕; |
摘要 | 一种卷绕装置(1),包括:薄片(2),所述薄片被形成为使得薄片的牵拉端(20)比其薄片主体(2a)厚;卷绕轴(3),所述卷绕轴卷绕薄片(2);容纳部(4),所述容纳部容纳卷绕轴(3);和牵拉部(5),所述牵拉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狭缝(50),通过该狭缝(50)从容纳部(4)拉出薄片(2)。牵拉部(5)包括:第一狭缝边缘(51),所述第一狭缝边缘形成在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一个表面侧(2a1);第二狭缝边缘(52),所述第二狭缝边缘形成在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另一个表面侧(2a2);和接收表面(54),所述接收表面接收进入第一狭缝边缘(51)和第二狭缝边缘(52)之间的牵拉端(20)且被连接到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并且相对于位于另一表面侧(2a2)的第二狭缝边缘(52)朝薄片主体(2a)侧突出。接收表面(54)的连接至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 角 部(55)被部分地 倒角 。 | ||
权利要求 | 1.一种卷绕装置,包括: |
||
说明书全文 | 卷绕装置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在车门等上,为了防止晃眼和保护隐私,遮阳装置被提供以用于而阻碍阳光。在用于车门的遮阳装置中,在许多情况下,当不使用时,遮阳薄片被卷绕和容纳在门主体内侧。当在使用时,薄片被沿着窗户玻璃被向上拉出,并且例如通过使得设置在薄片的末端部上的钩子与门侧的接合部分接合,薄片被保持在使用位置处以覆盖窗户玻璃。 [0003] 在公开号No.2000-0066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中公开的门遮阳组件中,门装饰的连接到侧门的内面板的乘客舱侧内侧的上侧部分地由遮阳组件的外壳体形成。遮阳薄片的开口部分形成在外壳体的纵向方向上。在开口部分的一个端部上,抵接在门装饰的上端部上的抵接部件向外一体地形成。在开口部分的另一个端部上,连接到内面板的凸缘部分的连接部分被一体地形成。在连接部分上,具有凸起保持件的上部件被形成。保持件具有凹表面以连同抵接部件一起保持定位在遮阳薄片的牵拉端处的合成树脂制造遮阳框架。因此,遮阳薄片的整个开口部分通过上部件变狭窄。 [0004] 现有技术文件 [0005] [专利文件] [0006] 专利文件1:公开号No.2000-0066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0007]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0008] 在上述技术中,遮阳薄片妨碍上部件的形成狭窄的开口部分的角部。因而,滑动阻力是较大的。如果滑动阻力是较大的,则用于升高或降低遮阳薄片的载荷对于乘客而言是较大的并且可操作性较差。另外,当被重复地使用时,可能导致遮阳薄片折断。相反,如果遮阳薄片的整个开口部分变宽,则遮阳框架太多地进入开口部分中。因而,可能导致难以拉出遮阳薄片。 [0009] 应该注意除了遮阳装置,上述问题也发生在卷绕装置中,例如座后置物板装置。 [0010] 本发明具有提供使得能够改善拉出薄片的可操作性的技术的目的。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2]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卷绕装置,包括: [0013] 薄片,所述薄片包括与薄片的薄片主体相比较厚的牵拉端; [0014] 卷绕轴,所述卷绕轴卷绕薄片; [0015] 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容纳卷绕轴;和 [0016] 牵拉部,狭缝形成在所述牵拉部上,以从容纳部拉出薄片,其中 [0017] 牵拉部包括:第一狭缝边缘,所述第一狭缝边缘定位在被拉出薄片主体的一个表面侧;第二狭缝边缘,所述第二狭缝边缘被定位在被拉出薄片主体的另一个表面侧;和接收表面,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位于另一表面侧的第二狭缝边缘朝薄片主体侧突出,通向容纳部的内表面并且接收进入第一狭缝边缘和第二狭缝边缘之间的牵拉端,并且[0018] 接收表面的通向容纳部的内表面的角部被部分地倒角。 [0019] 因为接收表面的通向卷绕轴的容纳部的内表面的角部仅被部分地倒角,因此形成与薄片主体相比较厚的牵拉端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中。另外,因为接收表面的角部被部分地倒角,因此角部和薄片主体之间的滑动阻力被减少,并且薄片主体被防止妨碍角部。因此,在上述方面,拉出薄片的可操作性可以被改进。 [0020] 此处,薄片可以是任何薄片,只要所述薄片至少防止透射光的一部分。薄片不受限于遮阳的目的。 [0021] 狭缝包括例如除了线性狭缝之外的弯曲狭缝。 [0023] [本发明的效果] [0026] 图1是从乘客舱C1侧看到的、示出组装有卷绕装置1的侧门的示例的透视图。 [0027] 图2是示出卷绕装置1的示例的竖直剖视图。 [0028] 图3是示出薄片2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附图。 [0029] 图4(a)是示出卷绕装置1的示例的平面图。图4(b)是示出其上设置卷绕轴3的壳体40的示例的侧视图。 [0030] 图5(a)到5(c)是示出壳体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透视图。 [0031] 图6(a)是在图5(a)中的位置A1处叨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图6(b)是在图5(a)中的位置A2处切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图6(c)是在图5(a)中的位置A3处切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 [0032] 图7(a)是示出第二实例中的壳体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平面图。图7(b)是示出第二实例中的壳体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侧视图。图7(c)是示出第三实例中的壳体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平面图。图7(d)是示出第三实例中的壳体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侧视图。 [0033] 图8是示出薄片2的牵拉端20的变体示例的竖直剖视图。 [0034] 图9(a)和9(b)是示意性地示出倒角部的深度d1的附图。 [0035] 图10(a)到10(d)是示意性地示出多种倒角部56的深度d1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6] 下文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然,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仅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不一定是解决本发明的问题所需要的。 [0037] (1)本技术概况: [0038] 首先,将参照图1到10描述本技术的概况。 [0039] 卷绕装置1包括作为基本部件的以下部件,薄片2,所述薄片包括比薄片2的薄片主体2a厚的牵拉端20;卷绕轴3,所述卷绕轴卷绕薄片2;容纳部4,所述容纳部容纳卷绕轴3;和,牵拉部5,狭缝50形成在所述牵拉部上以从容纳部4拉出薄片2。牵拉部5包括定位在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一个表面2a1侧的第一狭缝边缘51,定位在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另一个表面2a2侧的第二狭缝边缘52,和接收表面54,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位于另一表面2a2侧的第二狭缝边缘52朝薄片主体2a侧突出,通向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并且接收进入第一狭缝边缘 51和第二狭缝边缘52之间的牵拉端20。接收表面54的通向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角部55被部分地倒角。 [0040] 因为接收表面54的通向卷绕轴46c的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角部55仅被部分地倒角,因此形成与薄片主体2a相比较厚的牵拉端20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另外,因为角部55被部分地倒角,因此角部55和薄片主体2a之间的滑动阻力被减少,并且薄片主体2a被防止妨碍角部55。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可以被改进。 [0041] 如图5(b)或其它附图所示,通过对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倒角而形成的倒角部56包括第一倒角部561和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的端部50e侧与第一倒角部561相比更少被倒角的第二倒角部562。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20e侧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另外,因为与第二倒角部562相比更深的第一倒角部561的存在,因此薄片主体2a被防止妨碍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42] 如图5(b)或其它附图所示,通过对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倒角而形成的倒角部56可以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朝端部50e侧被逐渐更少地倒角。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20e侧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另外,因为形成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内侧的相对较深的倒角部的存在,因此薄片主体2a被防止妨碍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因此,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43] 除了概念“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从中心侧朝端部20e侧连续更少地倒角”,定义“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朝端部50e侧被逐渐更少地倒角”还包括概念“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从中心侧朝端部20e侧被逐步更少地倒角”。 [0044] 如图4(a)或其它附图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接收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不被倒角。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的周边部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另外,因为形成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内侧的倒角部的存在,因此薄片主体2a被防止妨碍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因而,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45] 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的周边部20a是位置P1-P2,位置P1-P2位于从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20e朝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中心部20c的0.1%到20%的范围内。 [0046] 如图5(c)或其它附图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朝薄片主体2a突出的突出部58至少被形成于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接收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因为突出部58使狭缝50变窄,因此牵拉端20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的周边部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此,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定义“朝薄片主体突出”包括例如概念“朝薄片主体扩展”和概念“朝薄片主体突起”。 [0047] 如图3和其它附图所示,薄片2的牵拉端20可以包括常规部24和操作部23,所述操作部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在牵拉端20的中部,并且与常规部24相比较厚。如图4(a)和其它附图所示,第二狭缝边缘52可以具有朝薄片主体2a的相反侧凹陷的凹部52a,使得操作部23进入凹部52a和第一狭缝边缘51之间。在接收表面54中,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不被倒角。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部23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48] 如图5(c)和其它附图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朝薄片主体2a突出的第二突出部59可以形成在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因为第二突出部59使狭缝50变窄,因此操作部23被防止进一步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此,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49] 如图3和其它附图所示,薄片2的牵拉端20可以包括操作部23,操作部23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设置在牵拉端20的中部;包状部21,所述包状部形成为包的状态,包状部21在设置操作部23的位置处具有开口21c;和芯部材料22,所述芯部材料穿过操作部23使得芯部材料22的纵向方向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被引导并且在具有间隙的状态下插入到包状部21中。如图4(a)和其它附图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不被倒角。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部23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进一步改进拉出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50] (2)实例: [0051] 图1示出了第一示例,将用于车辆的遮蔽装置1用作汽车800的侧门(802)的遮阳装置。在图中,遮蔽装置1通过去除门装饰805的上部而被示出。图1中示出的汽车800是被设计和装备用于在公路上使用的公路行进车辆。另外,车辆驾驶舱C1围绕前部薄板和后部薄板(sheets)形成,从而汽车800可以用作客车。门802和柱状物803布置在车辆驾驶舱C1的侧面部分处。遮蔽装置1与门802一起组装成遮阳装置。遮蔽装置包括称为遮光装置和窗帘(blind)装置的装置。 [0052] 例如,门面板804、门装饰805和门窗806设置在门802上。门面板804是由诸如薄钢板的金属制成的车辆主体面板的种类。门装饰805是附接到门面板804的车辆驾驶舱侧的内部材料。对于门装饰805,例如可以使用模塑物品,通过使用注入成型等来成型诸如热塑性树脂的树脂成型材料而形成该模塑物品,以及树脂材料,在该树脂材料中诸如非纺织织物、纺织织物和编织织物等的表皮材料被层压成内部基材。在图1示出的门装饰805上,提供了具有使得乘客能够搁放他的/她的胳膊用于保持舒适姿态的形状的扶手807。遮蔽装置1在比扶手807高的位置处组装在门装饰805的后侧。 [0053] 在图1中,其中薄片2围绕圆柱形主体31被卷绕(容纳在其中)的卷绕装置1通过实线示出,并且薄片2被向上拉出的状态通过双点划线示出。图2是示出卷绕装置1的示例的竖直剖视图。图2示出穿过操作部23的竖直剖面。图3是示出薄片2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附图。图3还示出了牵拉端20的竖直剖视图,操作部23的透视图,和接合孔21d以及其围绕区域的放大视图。图4(a)是示出卷绕装置1的示例的平面图。图4(b)是示出其上设置卷绕轴3的壳体40的示例的侧视图。图4(b)还示出放大卷绕轴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a)是示出壳体 40的主要部分的示例的透视图。图6(a)是在图5(a)中的位置A1处切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位置A1是穿过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位置。图6(b)是在图5(a)中的位置A2处切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位置A2是穿过操作部23的位置。图6(c)是在图5(a)中的位置A3处切割卷绕装置1的竖直剖视图,位置A3是在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和操作部23之间的位置。 [0054] 应该注意附图标记D21表示薄片2的容纳方向,附图标记D22表示薄片2的牵拉方向,附图标记AX1表示卷绕轴3的轴向中心,附图标记D11表示从装饰805引导至壳体40的壳体方向,附图标记D12表示从壳体40引导至装饰805的装饰方向,附图标记DR1表示薄片2的卷绕方向,并且附图标记D1表示卷绕轴3的轴向方向。容纳方向D21和牵拉方向D22是彼此相反的。例如,容纳方向D21大约是向下的并且牵拉方向D22大约是向上的。壳体方向D11和装饰方向D12是彼此相反的。例如,壳体方向D11是汽车800的宽度方向的大约向外方向,并且装饰方向D12是汽车800的宽度方向的大约向内方向。为使得说明更容易,伸缩率在方向之间可以是不同的,以及在附图之间可以是不相同的。 [0055] 防护薄片2也称为屏障或遮光薄片。防护薄片2防止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薄片2的薄片主体2a由片状材料制成,薄片主体2a具有从预定的卷绕位置P11拉出至预定的牵拉位置P12的挠性。薄片主体2a可以从牵拉位置P12卷绕至卷绕位置P11。薄片主体2a可以是诸如聚酯纤维织物的布料、使用树脂材料的皮革、通过使树脂成型材料等成型而形成的薄片。还可以使用能够防止紫外线的半透明薄片和透明薄片。透射光包括紫外线等。例如通过将具有大约50%至90%的遮光特性并且具有挠性的软材料切成预定形状而形成用于遮阳装置的薄片主体。薄片主体从半壳体40向上拉出,并且从乘客舱内侧覆盖车门窗户。卷绕装置1防止阳光从而保护乘客不被晃眼,并且从车辆外部减少能见度以用于保护隐私并且防止在停放过程中发生犯罪。 [0056] 双面胶带固定至图2示出的薄片主体2a的基部边缘2b。通过将圆柱形主体31卷绕在双面胶带所粘贴到的区域上,薄片主体的基部边缘2b黏附至圆柱形主体31的外表面。 [0057] 如图3所示,形成包状的包状部21设置在薄片主体2a的末端边缘2c上。因此,薄片2的牵拉端20与薄片主体2a相比是较厚的。穿过操作部23的通孔23a的芯部材料22插入包状部21中。 [0058] 包状部21在缝制部21b处被缝制到薄片主体2a的末端边缘2c,缝制部21b平行于卷绕轴3的轴向中心AX1。平行于轴向中心AX1的纵向空间21a形成在包状部21内侧。如果缝制部21b形成在薄片的牵拉方向D22上的一个位置处,则相对较大的间隙存在于插入芯部材料22的包状部21内侧。包状部21可以是通过对叠起来并且缝制薄片材料的边缘而形成的双页式部。在包状部21中,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开口21c形成在牵拉端20的中部处。例如,开口21c在纵向方向DL2上形成在中心部20c处。操作部23形成在开口21c处。在两个端部 20e、20e中的每一个和包状部21中的开口21c之间,作为接合孔21d的开口由包状部21和芯部材料22形成。当薄片2被拉出时,可以通过将门侧面的钩子插入接合孔21d中并且将牵拉端20钩挂在钩子上以保持薄片2的拉出式状态。 [0059] 虽然因为额外的过程是必须的,因而卷绕装置的成本增加,但是如图8所示,芯部材料22所插入于的包状部21内侧的间隙可以通过在芯部材料22插入包状部21中之后执行缝制或焊接而减少。 [0060] 芯部材料22与薄片主体2a和包状部21相比更坚硬。芯部材料22穿过操作部23,使得芯部材料22的纵向方向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被引导,并且在具有间隙的状态下插入包状部21中。芯部材料22支撑操作部23使得操作部23可围绕芯部材料22转动。芯部材料22用作引导构件以用于当薄片2被拉出时引导牵拉端20。对于芯部材料22,例如可以使用杆状构件、圆柱形构件和板状构件。另外,例如还可以使用成型品,诸如合成树脂的注入成型品。对于合成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热塑性塑料树脂,诸如聚碳酸脂(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丙烯(PP)、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和通过向上述材料添加添加剂而形成的材料。 [0061] 操作部23与薄片主体2a和包状部21相比更坚硬。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操作部23形成在牵拉端20的中部处。例如,操作部23在纵向方向DL2上形成在中心部20c处。操作部23具有基部23b和大约平行于芯部材料22的平坦操作部件23c。通孔23a形成在基部23b上以在具有较小间隙的状态下插入芯部材料22。因为基部23b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围绕芯部材料22定位,因此操作部23与常规部24相比是较厚的,常规部24是除了操作部23的部分。因为基部23b和操作部件23c被提供并且操作部23是杠杆状,因此可以通过夹住操作部23从容纳部4容易地拉出薄片2。对于操作部23,例如可以使用树脂成型品,诸如热聚烯烃(TPO)的注入成型品。 [0062] 图4(b)示出的卷绕轴3具有圆柱形主体31、支撑轴部33和轴承部32。偏压机构6被设置在卷绕轴3上并且薄片主体2a可以通过偏压机构6的偏压力被卷绕。因此,通过在壳体40上设置卷绕轴3和偏压机构6而形成的薄片容纳装置是通过在容纳方向D21上偏压薄片2而围绕卷绕轴3卷绕薄片2的装置。圆柱形主体31被容纳在壳体40中,使得圆柱形主体31可围绕定位在容纳位置P10处的卷绕轴3的转动轴线AX1转动。薄片主体2a的基部边缘2b紧固至圆柱形主体31。圆柱形主体31可以具有诸如圆柱形状的管状形状或诸如柱形形状的条形状。对于圆柱形主体31的材料,可以例如使用诸如铝的金属和诸如热塑性塑料树脂的合成树脂。具有圆柱形状的圆柱形主体的尺寸不被特别限制。例如,内直径可以大约是4毫米至 20毫米,并且外直径可以大约是6毫米至30毫米。支撑轴部33设置在卷绕轴3的一个端部30a上。支撑轴部33插入壁部41的孔41a中,壁部41是在壳体40的纵向方向(轴向方向D1)上的壁部中的一个。支撑轴部33被壁部41支撑以可转动。支撑轴部33装配至圆柱形主体31以相对于彼此不转动。轴承部32是设置在卷绕轴3的另一个端部30b上的构件。轴承部32固定至壁部42,壁部42是在壳体40的纵向方向(D1)上的壁部中的另一个。圆柱形主体31可转动地装配至轴承部32的外部。作为卷簧的弹簧61的一个端部固定至轴承部32的固定部分。弹簧的另一个端部固定至钩挂部31c。钩挂部31c是插入圆柱形主体31中并且被固定的构件。弹簧 61形成偏压机构6,偏压机构6在卷绕薄片2的卷绕方向DR1上偏压圆柱形主体31。总的来说,具有偏压机构6的卷绕轴3连接至壳体40,以即使当薄片2被容纳在壳体40中时,在薄片2的卷绕方向DR1上施加偏压力。 [0063] 应该注意,偏压机构可以连接到除了圆柱形主体31的内周围侧的其他部分。例如,偏压机构可以连接至圆柱形主体31的外周围侧或端部在圆柱形主体31的纵向方向上的外侧。偏压机构可以被组合。偏压机构可以是插入圆柱形主体中的内弹簧单元或设置在圆柱形主体的外侧上的外弹簧单元。弹簧61可以例如是盘簧,而未受限于卷簧。当然,诸如弹性体和橡胶的弹性构件可以用于偏压机构,而未受限于弹簧。 [0064] 此外,本发明包括手动地卷绕薄片而未在卷绕轴上设置偏压机构的情况,但是因为薄片自动地被卷绕,因而偏压机构优选地设置在卷绕轴上。 [0065] 图2、4和其它附图示出的半壳体40具有在定位于容纳位置P10处的卷绕轴3的轴向方向D1上形成在两个端部上的一对壁部41、42,和其上形成开口部分47的侧面部分46。半壳体40形成容纳卷绕轴3的容纳部4。由于“侧面”可以表示除了矩形柱和圆柱形柱的下表面外之外的表面,因而壳体40的侧面部分46表示当卷绕轴3定位在容纳位置P10处时围绕卷绕轴3的部分。因此,侧面部分46包括后部分46a和底部部分46b,后部分46a是被布置在如用户所视的纵向方向上的部分,并且底部部分46b布置在如用户所视的竖直方向上。 [0066] 在壳体40的纵向方向(轴向方向D1)上面向彼此的壁部41、42形成为大约与壳体40的纵向方向(轴向方向D1)正交的竖直壁形状。卷绕轴3的一个端部30a插入壁部41的孔41a中,壁部41是壁部中的一个。壁部41支撑卷绕轴3的一个端部30a,使得卷绕轴3可围绕轴向中心AX1转动。作为壁部中的另一个的壁部42用于固定卷绕轴3的另一个端部30b。开口部分47是主要被门装饰805覆盖的部分和薄片主体2a从其拉出的部分。 [0067] 壳体40与装饰805对准。在该状态中,形成卷绕轴3的容纳空间SP1、薄片主体2a等。壳体40是形成卷绕装置1的外壳的部分的半分式主体。壳体40可以通过被预先地组装有诸如薄片2的部件而被组合。卷绕装置1可以在组合状态下被运送。因而,仅通过将门装饰805与壳体40组装在一起,卷绕装置1与门组装到一起。在门装饰的组装过程中,通过惯例地将诸如螺钉的已知紧固装置插入形成在壳体40上的多个穿孔40a中,壳体40紧固到车辆主体。 因而,卷绕装置1与车辆主体成一体。 [0068] 对于壳体40,例如可以使用成型品,诸如合成树脂的注入成型品。作为轻质和廉价的通用树脂的合成树脂可以用于壳体。例如可以使用作为通用树脂的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本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树脂;PMMA)、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和通过向上述材料添加添加剂而形成的材料。 [0069] 在图2、4和其它附图中示出的牵拉部5上,狭缝50形成为从容纳部4拉出薄片2。狭缝50的边缘通过定位在门装饰805侧处的第一狭缝边缘51和定位在壳体40侧的第二狭缝边缘52被形成,第一狭缝边缘51是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一个表面2a1侧,第二狭缝边缘52是被拉出薄片主体2a的另一个表面2a2侧。在壳体40上,形成从第二狭缝边缘52向与第一狭缝边缘51相反的壳体方向D11延伸的向外延伸部分43、从第二狭缝边缘52向薄片主体2a的容纳方向D21(下方)延伸的台阶部分53、和相对于第二狭缝边缘52朝薄片主体2a侧(装饰方向D12)突出并且通向壳体40的内表面46c的接收表面54。向外延伸部分43从夹住狭缝50的装饰805延续而成。台阶部分53是连接向外延伸部分43和成台阶形状的接收表面54的平坦部分。接收表面54是形成与向外延伸部分43平行的平坦部分。在薄片主体的另一个表面2a2侧,接收表面54接收进入在第一狭缝边缘51和第二狭缝边缘52之间的薄片的牵拉端20。接收表面54还可以被限定为从容纳部的内表面46c朝壳体方向D11凹陷的部分,壳体方向D11与薄片主体2a相反。接收表面54的通向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角部55被定位在第一狭缝边缘51的正下方。因为在薄片主体的另一个表面2a2侧,通向容纳部的内表面46c的接收表面54定位在狭缝50正下方,因此在接触角部55的部分处,从容纳空间SP1拉出的薄片主体2a朝第二狭缝边缘52侧弯曲,并且然后从狭缝50行至外部。 [0070] 另外,当薄片主体2a围绕卷绕轴3卷绕时,在朝第二狭缝边缘52侧倾斜的状态下,薄片的牵拉端20被放置在接收表面54上。 [0071] 如图5(a)到(c)所示,本技术的特征在于:接收表面54的通向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角部55被部分地倒角。角部55定位在接收表面54和容纳部的内表面46c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在角部55处,进行倒角的部分被限定为倒角部56,未进行倒角的部分被限定为非倒角部57。角部不仅包括非倒角部还包括倒角部。在本技术中,即使当非常轻微的圆度(弯曲程度)被施加到尖锐的角部时,如果在未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圆度未被人眼看到,那个该圆度这不被包括在倒角中。非常轻微的圆度是具有1.0毫米或更少的曲率半径的圆形表面,曲率半径优选地为0.5毫米或更少的曲率半径。 [0072] 因此,非倒角部57包括以下部分,其中角部55形成在具有1.0毫米或更少(优选地0.5毫米或更少)的曲率半径的圆形表面中。倒角部56包括其中角部55以诸如C槽的大约平坦表面形成的部分,和其中角部55以诸如R形状的具有超过0.5毫米(优选地1.0毫米)的曲率半径的圆形表面形成的部分。 [0073] 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在接收表面54中,在薄片2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接收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以用作非倒角部57。如图3所示,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在位置P1和P2之间的范围中。范围是从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端部20e到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中心部20c。此处,端部20e侧的位置P1是从端部20e朝中心部20c的0.1%的位置。这表示从端部20e到位置P1的距离相对于从端部20e到中心部20c的距离的比率是1/1000。另外,中心部20c侧的位置P2是从端部20e朝中心部20c的20%的位置。这表示从端部20e到位置P2的距离相对于从端部20e到中心部20c的距离的比率是1/5。接收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整个角部55可以形成为非倒角部57。可选地,角部55的部分可以形成为非倒角部57,并且另一个部分可以形成为倒角部56。如果接收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非倒角部57,则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的可操作性。 [0074] 图4和图5所示的第二狭缝边缘52具有朝薄片主体2a的相反侧(壳体方向D11)凹陷的凹部52a,使得操作部23进入凹部52a和第一狭缝边缘51之间。图5(a)和其它附图示出的凹部52a形成在从第二狭缝边缘52到接收表面54的台阶部分53上。在接收表面54中,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以用作非倒角部57。换句话说,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可以全部形成为非倒角部57或部分地形成为非倒角部57,而其他部分形成为倒角部56。如果接收端部操作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非倒角部57,则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的可操作性。 [0075] 然后,将描述卷绕装置1的组装方法的示例。当然,组装方法不受限于下述方法。 [0076] 首先,支撑轴部33插入并且连接到圆柱形主体31的一个端部,弹簧61插入圆柱形主体31的钩挂部31c所插入和固定于的另一个端部,并且然后轴承部32插入和连接到另一个端部。另外,薄片主体2a的基部边缘2b黏附和固定到圆柱形主体31的外圆周,并且薄片主体2a围绕圆柱形主体31卷绕。轴承部32固定到圆柱形主体31,使得即使当薄片2被容纳在壳体40中时,卷绕方向DR1上的偏压力被施加到薄片2。支撑轴部33通过壳体的作为多个壁部中的一个的壁部41被支撑,使得支撑轴部33是可转动的。轴承部32固定至壳体的壁部,所述壁部是多个壁部中的另一个。在组合薄片容纳装置如上所述被形成之后,薄片容纳装置通过螺钉被连接到装饰805,使得狭缝50形成在薄片的牵拉端20被从狭缝50拉出的状态中。当轴承部32到圆柱形主体31的固定被释放时,薄片2被偏压在卷绕方向DR1上。 [0077] 因而,卷绕装置1形成。 [0078] (3)第一实例的操作和效果 [0079] 图4(a)、4(b)、图5(a)和图6(a)到6(c)示出第一实例。如同深度d1的示例被图10(a)示出,除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两个端部外,图5(a)示出的倒角部56被形成具有大约相同深度的大约平坦形状。如图9(a)和9(b)所示,在包括未被包括在倒角中的非常轻微的圆形表面的圆形表面不位于角部55上的状态下,倒角部56的深度d1被限定为从非倒角部57的角部55到倒角部56的最短距离。图9(a)说明以诸如C槽的大约平坦表面形成的倒角部56的深度。图9(b)说明以诸如R形状的圆形表面形成的倒角部56的深度。 [0080] 如表示穿过薄片的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竖直剖面的图6(a)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接收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因此,牵拉端20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例如,掉入狭缝50中。特别地,因为牵拉端的两个端部的周边部20a、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优选的是,接收牵拉端20的两个端部20e、20e中的每一个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 [0081] 如表示穿过操作部23的竖直剖面的图6(b)所示,在接收表面54中,具有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操作部23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例如,掉入狭缝50中。特别地,因为牵拉端20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中部和牵拉端的两个端部的周边部20a、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优选的是,接收牵拉端20的两个端部20e、20e中的每一个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此外,因为与常规部24相比较厚的操作部23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位于牵拉端20的中部,因此即使当操作部23与接收表面54接触时,常规部24也可以从接收表面54浮动起来。虽然相对较厚的操作部23难以掉入狭缝50中,但是定位在牵拉端处的端部的周边部20a在牵拉端20倾斜时最容易掉入狭缝50中。因此,在接收表面54中,优选的是,接收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倒角。出于这些原因,在接收表面54中,优选的是,非倒角部57设置在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541中的每一个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和端部的周边部20a上。 [0082] 此处,如果接收表面54的角部55不被倒角,则当薄片主体2a被从容纳空间SP1拉出时,通过薄片主体2a和角部55之间的干涉而生成的滑动阻力是较大的。相反,如果整个狭缝50被加宽,则薄片的牵拉端20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例如掉入狭缝50中。这可能使得难以拉出薄片2。因而,如示出在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和操作部23之间穿过的竖直剖面的图6(c)所示,接收表面54的通向容纳部4的内表面46c的角部55被部分地倒角。因此,就从容纳空间SP1拉出的薄片主体2a而言,朝第二狭缝边缘52的弯曲在与倒角部56接触的部分处变得缓和。因而,角部55的滑动阻力被减少。因此,角部对薄片主体2a的干涉在牵拉端20的整个纵向方向DL2上被减少。即使当薄片主体2a围绕卷绕轴3被卷绕时,角部55到薄片主体 2a的滑动阻力在牵拉端的整个纵向方向DL2上被减少。因而,角部55对薄片主体2a的干涉被减少。如上所述,本技术可以改善拉出和容纳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83] 应该注意如果相对较大的间隙位于如图3所示芯部材料22所插入于的包状部21内侧,则包状部21容易妨碍角部55。相反,如果缝制过程或焊接过程被添加以减少如图8所示的包状部21中的间隙,则卷绕装置的成本增加。在本技术中,因为部分形成的倒角部56,因而即使当包状部21中的间隙相对较大时,包状部21和角部55之间的妨碍被减少。因此,可以使用具有相对较大的内部间隙和廉价结构的包状部21。 [0084] (4)第二实例: [0085] 图5(b)和图7(a)、7(b)示出第二实例。图5(b)示出的第二狭缝边缘52也具有凹部52a。以图10(b)所示的深度d1为例,图5(b)示出的倒角部56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具有定位在中心部侧的第一倒角部561,和在狭缝的纵向方向DL1上位于端部50e侧的与第一倒角部561相比更少被倒角的第二倒角部562。此处,在每个倒角部56中第一倒角部561和第二倒角部562之间的边界可以例如是,倒角部56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的中心部563。应该注意,如图10(c)所示,倒角部56可以通过具有大约恒定深度的第一倒角部561和具有大约恒定深度的台阶形状的第二倒角部562而形成。 [0086] 因为在薄片的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位于牵拉端20的中部的操作部23与常规部24相比是较厚的,因此当薄片主体2a围绕卷绕轴3卷绕时,在装饰805朝壳体方向D11推动操作部23的状态下,操作部23进入狭缝50中。然而,装饰方向D12上的力通过从偏压机构6施加到薄片2的偏压力被施加到牵拉端20的端部20e。 [0087] 出于这些原因,随着牵拉端20接近操作部23,牵拉端20几乎不掉入狭缝50中并且几乎不妨碍角部55。相反,随着牵拉端20接近端部20e,牵拉端20容易掉入狭缝50中并且容易妨碍角部55。因此,如果端部50e侧的第二倒角部562形成为与中心部侧的第一倒角部561相比更浅,则在牵拉端20中,容易掉入狭缝50中的端部20e侧被防止掉入狭缝50中。另外,在牵拉端20中,容易妨碍角部55的中心部侧被防止妨碍角部55。因而,进一步地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88] 图5(b)示出的倒角部56是渐变锥形部分,该渐变锥形部分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上朝端部50e侧逐渐被更少地倒角。因此,在牵拉端20中,容易进入狭缝50中的端部20e侧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另外,在牵拉端20中,容易妨碍角部55的中心部侧被防止妨碍角部55。因而,进一步地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2的可操作性。应该注意,如图10(d)所示,随着渐变锥形部分在狭缝50的纵向方向DL1侧上接近端部50e,渐变锥形部分的深度可以阶段性变浅。 [0089] (5)第三实例: [0090] 图5(c)和图7(c)、7(d)示出第三实例。图5(c)示出的倒角部56也具有第一倒角部561和第二倒角部562。在接收表面54中,朝薄片主体2a(装饰方向D12)突出的突出部58形成在接收薄片的牵拉端20的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突出部58可以形成在接收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非倒角部57上。因为定位在接收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处的突出部58使狭缝50变窄,因此牵拉端20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例如,掉入狭缝50中。特别地,因为牵拉端的两个端部的周边部20a、20a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优选的是,突出部58形成在接收牵拉端20的两个端部20e、20e中的每一个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 [0091] 因而,进一步地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2的可操作性。此外,因为与常规部24相比较厚的操作部23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位于牵拉端20的中部,因此当牵拉端20被倾斜时,常规部24也可以从接收表面54浮动起来并且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20a最容易进入狭缝50中。结果,优选的是,突出部58形成在接收端部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 [0092] 另外,在接收表面54中,朝薄片主体2a(装饰方向D12)突出的第二突出部59被形成在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第二突出部59可以形成在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的非倒角部57上。因为定位在接收操作部23的部分542处的突出部59使狭缝50变窄,因此操作部23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例如,掉入狭缝50中。特别地,因为牵拉端20在牵拉端20的纵向方向DL2上的中部和牵拉端的两个端部20e、20e被防止太多地进入狭缝50中,因而优选的是,突出部58形成在接收牵拉端的两个端部20e、20e中的每一个的周边部20a的部分541的角部55的至少一部分上。因而,进一步地改进拉出和容纳薄片2的可操作性。 [0093] 应该注意突出部58和第二突出部59可以是突出形状。 [0094] 另外,仅突出部58可以形成在第二狭缝边缘52上而未形成第二突出部59。相反,仅第二突出部59可以形成,而未形成突出部58。 [0095] (6)其它的变化例: [0096] 多个变化例可以被考虑用于本发明。 [0097] 作为遮阳装置的卷绕装置可以例如被安装在后窗户、顶部窗户或前窗户上,而未受限于侧窗户。卷绕装置可以例如是座后置物板装置。薄片的牵拉方向可以例如是向下的和水平的,而未受限于向上方向。 [0098] 安装卷绕轴的位置可以是围绕卷绕轴的大约整个周边的壳体或诸如门装饰的装饰,而未受限于半壳体。 [0099] 包状部、芯部材料和在纵向方向上位于牵拉端20的中部处的操作部不一定形成在薄片的牵拉端上。夹住薄片主体的末端边缘的装饰构件可以被替代地使用。薄片的牵拉端不一定被分成常规部和操作部。 [0100] 倒角部和非倒角部的位置不受限于上述位置。非倒角部形成在接收表面的通向容纳部的内表面的角部的至少一部分上是足够的。因此,即使非倒角部未形成在于接收表面中接收操作部的部分的角部上,或未形成在于接收表面中接收薄片的牵拉端的端部的周边部的部分的角部上,本发明的基本效果也可以被获得。 [0101] 另外,即使凹部52a未形成在第二狭缝边缘52上,倒角部56不是渐变锥形部分,或倒角部56未分成第一倒角部561和第二倒角部562,本发明的基本效果也可以被获得。 [0102] (7)结论: [010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提供改进拉出薄片的可操作性的技术。当然,甚至可以通过在独立权利要求(包括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方面)中描述并且不具有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的特征的部件的情况下,获得上述基本操作和效果。 [0104] 还可以通过彼此更换在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特征和变化例或改变其组合以实现本发明,并且还可以通过彼此更换常规的特征和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特征和变化例或改变其组合以实现本发明。本发明包括这些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