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一般车辆 / 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

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

申请号 CN202311414821.5 申请日 2023-10-27 公开(公告)号 CN117944614A 公开(公告)日 2024-04-30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野光由;
摘要 本公开获得一种即使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设为,具备:安全气囊(32),其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膝部相 接触 ;反 力 板(34),其随着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而向安全气囊(32)的座椅前方侧被拉出; 锁 止机构(40),其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安全气囊,其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所述膝部相接触
板,其随着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向所述安全气囊的座椅前方侧被拉出;
止机构,其阻止被拉出后的所述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安全气囊、所述反力板以及所述锁止机构被分别搭载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左右两侧方处的一对侧壁上,并被设为所述乘员的左膝用以及右膝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所述侧壁上,并通过连接带而与所述安全气囊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
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所述侧壁上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反力板上,
所述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所述锁止杆的所述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
钩接件,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所述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比而较晚地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比而较重。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向利用所述连接带而与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相连的所述安全气囊中喷出气体的所述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晚于向利用所述连接带而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连的所述安全气囊中喷出气体的所述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
钩接件,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
所述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和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所述钩接件进行转动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
9.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侧壁以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车辆的行驶时,所述侧壁的后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在乘员的上下车时,所述侧壁的前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座椅后方侧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所述侧壁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倾联动地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当所述侧壁的后端并未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时,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不会被后倾。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安全气囊、所述反力板以及所述锁止机构被搭载在仪表板的下部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处,并通过连接带而与所述安全气囊相连。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
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处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反力板上,
所述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所述锁止杆的所述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

说明书全文

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从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的左右两侧方朝向乘员的膝部进行展开,以对左右的膝部分别进行按压的右膝安全气囊以及左膝安全气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8‑161963号公报)。右膝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具有与乘员的右膝的前侧相接的右膝前接触面,左膝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具有与乘员的左膝的前侧相接的左膝前接触面。
[0003] 然而,在上述结构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仅使左右一对膝安全气囊相互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展开,而并不存在相对于各膝安全气囊的反面。因此,当例如在落座于向后方侧大幅移动了的前座等的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时,将会无法利用该左右一对膝安全气囊来获得充分的约束力。特别是碰撞初期的约束力较小。如此,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公开获得一种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即使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
[0005] 本公开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其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所述膝部相接触;反力板,其随着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向所述安全气囊的座椅前方侧被拉出;止机构,其阻止被拉出后的所述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
[0006] 根据第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膝部相接触。而且,随着该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反力板向安全气囊的座椅前方侧被拉出,并且该被拉出后的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通过锁止机构而被阻止。
[0007] 也就是说,该反力板形成相对于安全气囊的反力面。因此,可以通过由反力板所支撑的安全气囊来有效地承接来自因为惯性力而将要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的载荷。因此,即使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
[0008] 此外,第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安全气囊、所述反力板以及所述锁止机构被分别搭载在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左右两侧方处的一对侧壁上,并被设为所述乘员的左膝用以及右膝用。
[0009] 根据第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充气装置、安全气囊、反力板以及锁止机构被分别搭载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左右两侧方处的一对侧壁上,并被设为乘员的左膝用以及右膝用。因此,与例如仅在左右任意一方处配置有侧壁并通过单一的安全气囊来对乘员的左右的膝部进行约束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对于乘员的左膝部或右膝部的约束不良情况的发生。
[0010] 此外,第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所述侧壁上,并通过连接带而与所述安全气囊相连。
[0011] 根据第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侧壁上,并通过连接带而与安全气囊相连。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随着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将反力板拉出的结构。
[0012] 此外,第四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所述侧壁上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反力板上,所述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所述锁止杆的所述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
[0013] 根据第四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侧壁上所形成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上。而且,该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锁止杆的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的结构。
[0014] 此外,第五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钩接件,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所述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比而较晚地转动。
[0015] 根据第五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锁止机构包括: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反力板上;钩接件,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撞板上。而且,所述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使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与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相比而较晚地转动。因此,可以防止钩接件相对于撞板的卡止不良的发生,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的结构。
[0016] 此外,第六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五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比而较重。
[0017] 根据第六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与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相比而较重。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使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与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相比而较晚地转动的结构。
[0018] 此外,第七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五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向利用所述连接带而与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相连的所述安全气囊中喷出气体的所述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晚于向利用所述连接带而与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相连的所述安全气囊中喷出气体的所述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
[0019] 根据第七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向利用连接带而与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相连的安全气囊喷出气体的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晚于向利用连接带而与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相连的安全气囊喷出气体的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使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与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相比而较晚地转动的结构。
[0020] 此外,第八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钩接件,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所述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所述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设置有所述撞板的所述反力板和设置有所述钩接件的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所述钩接件进行转动并被卡止在所述撞板上。
[0021] 根据第八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锁止机构包括:撞板,其被设置在左右任意一方的反力板上;钩接件,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左右任意另一方的反力板上,并被卡止在撞板上。而且,锁止机构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设置有撞板的反力板和设置有钩接件的反力板被拉出之后,钩接件进行转动并被卡止在撞板上。因此,防止了钩接件相对于撞板的卡止不良的发生,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的结构。
[0022] 此外,第九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侧壁以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车辆的行驶时,所述侧壁的后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在乘员的上下车时,所述侧壁的前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同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座椅后方侧处。
[0023] 根据第九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侧壁以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车辆的行驶时,侧壁的后端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在乘员的上下车时,侧壁的前端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同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座椅后方侧处。因此,在车辆的行驶时,可以切实地使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待命。此外,即使采用设置有侧壁的结构,也能够减轻给乘员的上下车方便性带来的影响。
[0024] 此外,第十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九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其被构成为,所述侧壁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倾联动地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0025] 根据第十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被构成为,侧壁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倾联动地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因此,和并未以使侧壁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倾联动地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方式来构成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乘员采用了舒适的姿态时,也可以切实且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约束。
[0026] 此外,第十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九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其被构成为,当所述侧壁的后端并未被配置在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时,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不会被后倾。
[0027] 根据第十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其被构成为,当侧壁的后端并未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的坐垫的前端相比而靠座椅前方侧处时,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不会被后倾。因此,在乘员采用了舒适的姿态的情况下,可以切实且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以及小腿部进行约束。
[0028] 此外,第十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安全气囊、所述反力板以及所述锁止机构被搭载在仪表板的下部处。
[0029] 根据第十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充气装置、安全气囊、反力板以及锁止机构被搭载在仪表板的下部处。因此,即使在例如仪表板的后端部中的沿着座椅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被减少从而导致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
[0030] 此外,第十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二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处,并通过连接带而与所述安全气囊相连。
[0031] 根据第十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反力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仪表板的下部处,并通过连接带而与安全气囊相连。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伴随着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将反力板拉出的结构。
[0032] 此外,第十四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三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处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反力板上,所述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所述锁止杆的所述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
[0033] 根据第十四方式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杆,所述锁止杆的一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仪表板的下部处的引导槽中,且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上。而且,该引导槽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反力板被拉出之后,对锁止杆的一端部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的向座椅前方侧的移动的结构。
[0034]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公开,即使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座椅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附图说明
[0035] 基于以下附图而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36]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0037]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概要俯视图。
[0038] 图3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右膝用的展开前放大表示的概要俯视图。
[0039] 图4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右膝用的展开后放大表示的概要俯视图。
[0040] 图5为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侧壁的行驶时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图。
[0041] 图6为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侧壁的上下车时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图。
[0042]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概要俯视图。
[0043] 图8A、图8B以及图8C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的锁止机构的动作放大表示的概要俯视图。
[0044] 图9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中的锁止机构的改变例放大表示的概要俯视图。
[0045]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0046] 图11A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前的概要仰视图。
[0047] 图11B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后的概要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个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UP设为车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上方向,将箭头标记FR设为车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向,并将箭头标记RH设为车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述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则设为表示车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上下、前后、左右。此外,左右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同义。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采用车辆(汽车)的前座为例。
[0049] <第一实施方式>
[0050]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作为车辆10(参照图10)的前座被设置的车辆用座椅12具有乘员所落座的(对乘员的臀部以及大腿部进行支承的)坐垫14、以能够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坐垫14的后方侧处以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6、和以可升降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处以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头枕18。另外,座椅靠背16通过公知的电动机构(图示省略)而以可倾倒(后倾以及前倾)的方式被构成。
[0051] 此外,在图5、图6等中,作为乘员(落座者)的模型而示出了碰撞试验用的假人人偶(人体假人)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上的状态。假人人偶例如为正面碰撞试验用假人(Hybrid III)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第50百分位)。假人人偶以由碰撞试验法所确定的标准的落座姿态而落座,车辆用座椅12位于与落座姿态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处。以下,将假人人偶称为“乘员P”。
[0052] 如图5、图6所示,在车辆用座椅12的左右两侧方处,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设置有在侧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左右一对侧壁20。如果进行具体说明,则在车辆10的地板11(参照图1、图10)中的车辆用座椅12的左右两侧方处,设置有与对该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座椅滑轨(图示省略)同样的滑轨(图示省略)。
[0053] 而且,在各滑轨中以可滑动的方式而嵌合有各侧壁20的底部。另外,各滑轨的后端部也可以成为被一体支承在各座椅滑轨的前端部处的结构。此外,由于左右一对侧壁20的结构为以左右对称方式而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有时会仅对单侧的侧壁20进行说明。
[0054] 如图5所示,各侧壁20在车辆10的行驶时,其后端20B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而且,如图6所示,各侧壁20在乘员P的上下车时,其前端20F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同的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后方侧处。
[0055] 如果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在对各侧壁20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进行支承的滑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侧处,设置有电动机(图示省略)、和通过该电动机来进行旋转驱动的小齿轮(图示省略)。而且,在各侧壁20的底部处,设置有与该小齿轮啮合齿条(图示省略)。
[0056] 并且,该电动机与车辆10上所搭载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电连接。因此,当通过控制装置(包括传感器等)而检测到车辆10的行驶时,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而使电动机进行驱动,从而使各侧壁20向前方侧移动,并使其后端20B被配置在与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
[0057] 而且,当通过控制装置(包括传感器等)而检测到侧车(图示省略)的锁止解除时,会被判断为存在乘员P的上下车,从而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而使电动机进行驱动,以使各侧壁20向后方侧移动,并使其前端20F被配置在与坐垫14的前端14F相同的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后方侧处。另外,侧壁20也可以以仅使侧车门侧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0058] 此外,各侧壁20也可以被构成为,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预定度以上的后倾联动地向前方侧移动。如果进行具体说明,则在车辆10上设置对座椅靠背16的角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图示省略),并且将该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0059]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通过该传感器而检测到座椅靠背16的预定角度以上的后倾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而使电动机进行驱动,从而使侧壁20向前方侧移动,并使其后端20B被配置在与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
[0060] 此外,各侧壁20也可以被构成为,当其后端20B并未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时,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不会被后倾。如果进行具体说明,则在车辆10上设置对各侧壁20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图示省略),并且将该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0061]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通过该传感器而并未检测到左右的侧壁20的后端20B被配置在与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而截断向电动机构的通电,以将座椅靠背16设为不可后倾。另外,也可以被构成为,当座椅靠背16后倾或未佩戴座椅安全带(图示省略)时,左右的侧壁20会保持被配置在后方侧处的状态,且如果车辆10的行驶速度超过了预定的速度,则产生警告音。
[0062]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侧壁20的相互对置的(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表面上,分别有形成被设为预定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收纳凹部24。而且,在各收纳凹部24内,分别搭载(收纳)有充气装置(图示省略)和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
[0063] 即,在右侧的侧壁20上,搭载有乘员P的右膝用的充气装置以及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且在左侧的侧壁20上,搭载有乘员P的左膝用的充气装置以及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参照图5、图6)。另外,各侧壁20通过表皮22(参照图3至图6)而被覆盖,在通常情况下,被收纳至收纳凹部24内的充气装置以及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从外部无法观察到。
[0064] 充气装置例如为燃烧式的气筒型充气装置,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因此,该充气装置在发生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通过利用控制装置来进行工作,从而产生高温的气体。另外,这里所说的发生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包括检测到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和预测(以下称为“预知”)到车辆10的正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的双方。此外,在由控制装置来使充气装置进行工作的车辆10的正面碰撞的方式中,除了完全重叠正面碰撞之外,还包括斜向碰撞以及微小重叠碰撞等偏心正面碰撞。
[0065] 被搭载于各侧壁20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具备安全气囊32,所述安全气囊32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而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以使表皮22开裂的方式)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膝部K从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相接触。
[0066] 左右的安全气囊32由例如聚酰胺类或聚酯类的基布(布材)而被形成为至少能够对乘员P的左右各自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从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进行覆盖的程度的大小。而且,左右的安全气囊32按照预定的折叠方式而以被折叠起来的状态被收纳于各收纳凹部24中。
[0067] 此外,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具备:反力板34,其随着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而向该安全气囊32的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被拉出;锁止机构40,其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的向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的移动(将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固定在该位置)。
[0068] 反力板34例如被设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的树脂制,且其被形成为具有预定的厚度的大致矩形平板状。而且,该反力板34在收纳凹部24中被收纳在与安全气囊32相比而靠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处,且其后端部34B以能够通过将大致上下方向(详细而言为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了预定的角度的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轴35来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侧壁20上。
[0069] 另外,在下文中,将被收纳在收纳凹部24中的状态下的反力板34的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一面称为“内表面”,并将其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一面称为“外表面”。反力板34的其内表面中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连接带36而与安全气囊32中的预定的部位(在膨胀展开时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相连。
[0070] 锁止机构40以包括上下一对锁止杆42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侧壁20的收纳凹部24处的引导槽26中,且其另一端部42B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34的外表面上。各锁止杆42具有被形成为圆柱状的主体部42C,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被分别鼓出形成为球体状。也就是说,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及另一端部42B的直径与各锁止杆42的主体部42C的直径相比而较大。
[0071] 上下一对引导槽26从收纳有反力板34的部位起向前方侧(详细而言为斜上方前侧)延伸,各引导槽26的宽度与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的直径相同,或与之相比而被形成得略大。而且,在各引导槽26的开放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周缘部处,一体地形成有使沟槽宽度缩窄至与各锁止杆42的主体部42C的直径相同的宽度为止的伸出部(图示省略)。
[0072] 因此,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成为以通过该伸出部而不会从各引导槽26中脱出的方式来被可滑动地保持的结构。而且,在各引导槽26中的预定的部位处一体地形成有凹部28,所述凹部28在反力板34被拉出之后,对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分别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使该一端部42A没入其中)。由此,成为使反力板34被上下一对锁止杆42支撑且以无法向前方侧移动的方式而被锁止的结构。
[0073] 关于采用了以上这种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0074] 当检测或预知到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充气装置进行工作并喷出气体。而且,通过从充气装置被喷出的气体,从而安全气囊32朝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膨胀展开,并至少与膝部K相接触。在此,安全气囊32通过连接带36而与反力板34相连。
[0075] 因此,随着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反力板34以被设置在其后端部34B处的转动轴35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并向安全气囊32的前方侧被拉出。而且,该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的向前方侧的移动通过锁止机构40而被阻止(反力板34被固定)。也就是说,该反力板34形成相对于安全气囊32的反力面。
[0076] 因此,能够通过由反力板34所支撑的安全气囊32来有效地承接来自因为惯性力而将要向前方侧移动的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的载荷。因此,即使在使车辆用座椅12朝向后方大幅移动了时等、使得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K的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与仪表板等的反力面离得很远)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P的膝部K进行约束(特别是能够充分地确保碰撞初期的约束力)。
[0077] 此外,即使在由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并未佩戴座椅安全带、或佩戴了座椅安全带但使座椅靠背16大幅后倾了的舒适的姿态而导致并未利用座椅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来充分地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P的膝部K进行约束。
[0078] 另外,由于成为在反力板34与乘员P的膝部K之间存在安全气囊32的结构,因此在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时,乘员P的膝部K不会与反力板34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反力板34所带来的向乘员P的膝部K的冲击或将该冲击抑制于最小限度。
[0079] 此外,充气装置、安全气囊32、反力板34以及锁止机构40被分别搭载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12的左右两侧方处的一对侧壁20上,并被设为乘员P的右膝用以及左膝用。因此,与例如仅在左右任意一方处配置有侧壁20并通过单一的安全气囊(图示省略)来对乘员P的左右的膝部K进行约束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对于乘员P的左膝部或右膝部的约束不良的发生。
[0080] 此外,如上文所述,反力板34以能够通过转动轴35来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侧壁20上,并通过连接带36而与安全气囊32相连。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随着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而将反力板34拉出的结构。
[0081] 并且,锁止机构40包括上下一对锁止杆42,所述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侧壁20上的引导槽26中,且其另一端部42B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34上。而且,各引导槽26具有凹部28,所述凹部28在反力板34被拉出之后,对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的向前方侧的移动(对反力板34进行固定)的结构。
[0082] 此外,侧壁2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车辆10的行驶时,其后端20B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因此,在车辆10的行驶时,能够切实地使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待命。
[0083] 此外,在乘员P的上下车时,该侧壁20的前端20F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同的位置、或与此相比而靠后方侧处。因此,即使采用设置有侧壁20的结构,也能够减轻给乘员P相对于车辆10的上下车方便性带来的影响。
[0084] 另外,如上文所述,也可以构成为,侧壁20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后倾联动地向前方侧移动。由此,和并未以使侧壁20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后倾联动地向前方侧移动的方式来构成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在乘员P采用了舒适的姿态时切实地使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待命,因此能够切实且有效地对该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
[0085] 此外,如上文所述,也可以构成为,如果侧壁20的后端20B并未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2的坐垫14的前端14F相比而靠前方侧处,则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不会被后倾。由此,由于当乘员P采用舒适的姿态时可以切实地使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待命,因此能够切实且有效地对该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
[0086] <第二实施方式>
[0087]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通的作用)。
[0088] 如图7、图8A、图8B、图8C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仅锁止机构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即,该锁止机构40以包括撞板44和钩接件46来替代上下一对锁止杆42以及凹部28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撞板44被设置在一方(例如右侧)的反力板34R的外表面中的前端部34F处,所述钩接件46被设置在另一方(例如左侧)的反力板34L的外表面中的前端部34F处。
[0089] 撞板44在侧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C”字状,其在右侧的反力板34R上被一体安装在经由安全气囊32而与乘员P的右侧的膝部K对置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处。钩接件46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Σ”字状,其在左侧的反力板34L中被一体安装在经由安全气囊32而与乘员P的左侧的膝部K对置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处。
[0090] 而且,如在图8A中以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该钩接件46以能够从前方侧相对于撞板44而进行卡止的方式被构成。即,作为钩接件46的顶端部的爪部46A以不会从在撞板44的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部44A中脱出的方式,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钩状。该爪部46A如图8B所示的那样,从前方右侧进入撞板44的圆柱部44A的内侧(反力板34R侧),并如图
8C所示的那样被卡止在该圆柱部44A上。
[0091] 因此,设为了使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比而较晚(具有时间差)地转动的结构。具体而言,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比而较重(使惯性力矩具有差)。因此,能够防止钩接件46相对于撞板44的卡止不良的发生。
[0092] 而且,通过使钩接件46被卡止在撞板44上,从而能够对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进行固定,进而能够通过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来形成相对于各安全气囊32的反力面。也就是说,能够通过由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来支撑的各安全气囊32,从而切实地对乘员P的左右的膝部K进行约束。
[0093] 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使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比而较晚(具有时间差)地转动的结构、以及阻止被拉出后的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的向前方侧的移动(对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进行固定)的结构。
[0094] 另外,使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比而较晚(具有时间差)地转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0095]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向利用连接带36而与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相连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2中喷出气体的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晚于向利用连接带36而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连的右侧的安全气囊32中喷出气体的充气装置的点火正时。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精度良好地实现使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与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相比而较晚(具有时间差)地转动的结构。
[0096] 此外,例如也可以像图9所示的那样,将钩接件46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左侧的反力板34L而进行转动。即,使钩接件46的基部46B中的反力板34L侧的角部46C以能够通过将大致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轴48来进行转动的方式而支承在该反力板34L的外表面中的前端部34F处。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设置有撞板44的右侧的反力板34R和设置有钩接件46的左侧的反力板34L被拉出之后,钩接件46通过由该被拉出的动作所产生的惯性力,而以转动轴
48为中心来进行转动并被卡止在撞板44上。
[0097] 由此,在能够防止钩接件46相对于撞板44的卡止不良的发生(使钩接件46容易地卡止到撞板44上)的同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的向前方侧的移动(对右侧的反力板34R以及左侧的反力板34L进行固定)的结构。
[0098] <第三实施方式>
[0099] 最后,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通的作用)。
[0100] 如图10所示,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在如下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即,其被构成为,充气装置38、安全气囊32、反力板34以及锁止机构40并未被搭载在左右一对侧壁20上,而是被搭载在仪表面板(以下,称为“仪表板”)50的下部52处,从而通过单一的安全气囊32来对乘员P的左右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
[0101] 因此,安全气囊32的大小以能够对乘员P的左右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的方式,而被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32相比而在左右方向上较大。此外,该仪表板50被设为在侧视观察时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与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被减少了的所谓的薄型的仪表板,从而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K的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
[0102] 在仪表板50的下部52处形成有与收纳凹部24同样的收纳凹部54,该收纳凹部54通过未图示的罩而被覆盖。由此,在通常情况下,被收纳至收纳凹部54内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等从外部无法观察到。另外,该罩以在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时会通过其膨胀压力而开裂从而不会阻碍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的方式而构成。
[0103] 反力板34的后端部34B以能够通过将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转动轴35来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仪表板50的下部52中的后方侧处,且其下表面中的大致中央部通过连接带36而与膨胀展开时的安全气囊32的下端部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相连。
[0104] 而且,如图11A、图11B所示,该反力板34在仰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凹”字状,被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32以在仰视观察时与该反力板34的后端部34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处所形成的矩形形状的切口部34C重叠的方式来进行配置。由此,成为了反力板34不会阻碍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的结构。也就是说,安全气囊32能够通过切口部34C而向反力板34的后方侧进行膨胀展开。
[0105] 锁止机构40以包括左右一对锁止杆42的方式而构成,所述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仪表板50的下部52处的引导槽56中,且另一端部42B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34的上表面上。而且,在左右的引导槽56中的预定的部位处一体地形成有凹部58,所述凹部58在反力板34被拉出之后,对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分别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使该一端部42A没入其中)。另外,使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不会从各引导槽56中脱出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06]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即使在仪表板50的后端部中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被减少而导致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膝部K的前方侧处存在开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该乘员P的膝部K进行约束。并且,由于反力板34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仪表板50的下部52处,并通过连接带36而与安全气囊32相连,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随着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而将反力板34拉出的结构。
[0107] 此外,如上文所述,锁止机构40包括左右一对锁止杆42,所述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保持在形成于仪表板50的下部52处的引导槽56中,且另一端部42B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反力板34上。而且,左右的引导槽56具有凹部58,所述凹部58在反力板34被拉出之后,对各锁止杆42的一端部42A以使之无法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收纳。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阻止被拉出后的反力板34的向前方侧的移动(对反力板34进行固定)的结构。
[0108] 虽然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充气装置以及下肢约束安全气囊装置30也可以并非设置在左右一对侧壁20上,而是设置在侧车门的车门内部装饰件(图示省略)和扶手箱(图示省略)上。
[0109] 由此,能够在车辆用座椅12的至少代表性的位置(由法规所决定的位置)处,对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另外,如果乘员P相对于车辆10的上下车方便性没有问题,则也可以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件等来将侧壁20一体地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2的左右两侧处。由此,由于侧壁20与车辆用座椅12一体地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与车辆用座椅12的位置无关地对乘员P的膝部K以及小腿部S进行约束。
[0110]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锁止机构40中,也可以设置矩形平板状的锁止板(图示省略),来替代上下一对或左右一对的锁止杆42。在这种情况下,锁止板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只需被鼓出形成为设有与锁止板的板厚相比而较大的直径的圆柱状即可,引导槽26、56以及凹部28、58也只需分别以能够使该锁止板的一端部滑动以及对该一端部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即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