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

申请号 CN202110297753.3 申请日 2021-03-19 公开(公告)号 CN112776517B 公开(公告)日 2024-03-26
申请人 泉州市一扬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航;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包括壳体、滑动件、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咀口和第二出咀口,第一收放带装置对应第一出咀口设置,第二收放带装置对应第二出咀口设置,滑动件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第一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和第二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分别固定于两输出端,输入端传动连接有带动滑动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控制组件。本发明通过将不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或相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组合在一起,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来选择使用不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或相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给实际使用带来方便;与传统的文具相比,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高效省 力 。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滑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所述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咀口和第二出咀口,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对应所述第一出咀口设置,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对应所述第二出咀口设置,所述滑动件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和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传动连接有带动所述滑动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控制组件;
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包括第一转送头以及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一出带轮和第一收带轮,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包括第二转送头以及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二出带轮和第二收带轮,所述第一转送头和所述第二转送头分别一体式或装配式地连接在所述滑动件的两端,所述第一转送头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出咀口处,所述第二转送头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出咀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的一侧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槽轨,所述滑动件对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槽轨相适配并活动于所述槽轨内的滑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推钮和配合件,所述推钮通过连接部一体连接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输入端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推钮滑动的长条状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部的高度与所述滑槽的厚度相适配,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与所述滑槽的宽度相适配,所述连接部相对活动于所述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包括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的底板以及平行且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供所述配合件活动的容置空间,所述配合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配合件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沿是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第一弹性筋条和第二弹性筋条、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一定位筋条和第二定位筋条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底部的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所述第一弹性筋条和所述第二弹性筋条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下方,所述配合槽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筋条和所述第二弹性筋条均包括自由端和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的连接端,两所述自由端的末端均设置有定位,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均包括初始端和中止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扣件配合连接,且二者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扣件配合连接,且二者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筋条的所述初始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筋条的所述中止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直面;
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所述初始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所述中止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直角面。

说明书全文

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卷绕式文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双头使用的多功能卷绕式文具。

背景技术

[0002] 修正带和双面胶带均为常用文具,它们系由功能膜片附着在基带上,且以卷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使用时均需由实现带体释放、膜片剥离以及基带回收的装置来完成,日常生活中,人们将这些带体连同它们的装置习惯上仍叫为修正带或者双面胶带。
[0003] 在这些卷绕式文具中,通常配置有放带齿轮、收带齿轮和转送头,带体由放带齿轮送出,经过转送头后由收带齿轮回收,当转送头通过按压带体并带动带体移动时,放带齿轮将转动并释出带体,同时放带齿轮带动收带齿轮转动,带体在转送头按压作用下,其功能膜片被剥离并覆盖在纸张等上,基带则在收带齿轮转动作用下卷起回收。
[0004] 实际使用中,人们经常性地需要同时使用以上两种文具,这就要求人们经常变换使用不同装置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便和麻烦。
[0005]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同时方便使用的多功能卷绕式文具。
[000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滑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所述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咀口和第二出咀口,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对应所述第一出咀口设置,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对应所述第二出咀口设置,所述滑动件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和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的操作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传动连接有带动所述滑动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控制组件。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包括第一转送头以及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一出带轮和第一收带轮,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包括第二转送头以及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二出带轮和第二收带轮,所述第一转送头和所述第二转送头分别一体式或装配式地连接在所述滑动件的两端,所述第一转送头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出咀口处,所述第二转送头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出咀口处。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的一侧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槽轨,所述滑动件对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槽轨相适配并活动于所述槽轨内的滑条。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推钮和配合件,所述推钮通过连接部一体连接于所述配合件上,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输入端配合连接。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推钮滑动的长条状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部的高度与所述滑槽的厚度相适配,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与所述滑槽的宽度相适配,所述连接部相对活动于所述滑槽内。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输入端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包括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的底板以及平行且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供所述配合件活动的容置空间,所述配合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配合件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沿是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底部。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第一弹性筋条和第二弹性筋条、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一定位筋条和第二定位筋条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底部的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和所述第二扣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上方,所述第一弹性筋条和所述第二弹性筋条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下方,所述配合槽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下方。
[001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弹性筋条和所述第二弹性筋条均包括自由端和与所述滑动件相连接的连接端,两所述自由端的末端均设置有定位,所述第一定位筋条和所述第二定位筋条均包括初始端和中止端。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扣件配合连接,且二者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扣件配合连接,且二者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筋条的所述初始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筋条的所述中止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所述第一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直面;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所述初始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筋条的所述中止端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所述第二弹性筋条的所述定位块滑动的直角面。
[0017] 通过采用前述设计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不同功能的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或者相同功能的两组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组合在一起,做到了一盒两用,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来选择是用修正带还是用双面胶带,给实际使用带来方便;由于设计上将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紧凑地设置在同一壳体的内腔内,节约了盒体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给人们的携带带来方便;本发明与传统需要借助按压的推咀卷绕式文具相比,本发明的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高效省力。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分解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向右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向右推后的剖视图;
[0024] 图中:壳体1、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槽轨13、第一出咀口14、第二出咀口15、滑槽16、台阶17、第一定位筋条18、初始端181、中止端182、第二定位筋条19、滑动件2、滑条21、配合槽22、第一侧板221、第二侧板222、第一弹性筋条23、定位块231、第二弹性筋条24、修正带装置31、修正带转送头311、双面胶带装置32、胶带转送头321、推钮41、配合件42、连接部43、连接板44、第一扣件441、第二扣件44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 参照图1至图6,一种多功能卷绕式文具,包括壳体1、滑动件2、第一收放带装置和第二收放带装置,滑动件2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和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均设置在滑动件2上。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和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可以都两组相同结构的收放带装置的组合方式,也可以采用两组不同结构的收放带装置的组合方式。下面,本实施例以采用所述第一收放带装置为修正带装置31,所述第二收放带装置为双面胶带装置32的方式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027] 为了方便叙述,以图1‑6所示的方位为参考方位,定义设置修正带装置31的方位为左,设置双面胶带装置32的方位为右;定义设置推钮41(下面会详细介绍)的方位为上,反之为下;定位壳体1的内腔为内,反之为外。
[0028] 壳体1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相对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槽轨13,滑动件2对应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的两侧均设有与槽轨13相适配并活动于槽轨13内的滑条21,壳体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咀口14和第二出咀口15。
[0029] 修正带装置31包括修正带转送头311、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修正带出带轮和修正带收带轮,在修正带转送头311、所述修正带出带轮和所述修正带收带轮上缠绕有修正带带体,修正带转送头311对应安装于第一出咀口14处,并且修正带转送头311的咀尖操作端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出咀口14处,当修正带转送头311的咀尖操作端伸出第一出咀口14外时,便于修正带划带操作;双面胶带装置32包括胶带转送头321、相互啮合传动连接的胶带出带轮和胶带收带轮,在胶带转送头321、所述胶带出带轮和所述胶带收带轮上缠绕有双面胶带带体,胶带转送头321对应安装于第二出咀口15处,并且胶带转送头321的咀尖操作端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出咀口15处,当胶带转送头321的咀尖操作端伸出第二出咀口15外时,便于双面胶带划带操作。
[0030] 滑动件2为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设置在滑动件2的内腔上,修正带转送头311和胶带转送头321分别设置在滑动件2的左右两端,且修正带转送头311和胶带转送头321分别一体式或者装配式地连接在滑动件2上,修正带转送头311和胶带转送头321与滑动件2的连接关系均为常规的连接关系,在此不予详述。
[0031] 滑动件2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修正带转送头311和胶带转送头321分别固定于滑动件2的两个所述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传动连接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推钮41和配合件42,推钮41通过连接部43一体连接于配合件42上,配合件42与所述输入端配合连接,通过推动推钮41向左(或向右)移动,带动滑动件2的滑条21沿壳体1上的槽轨13向左(或向右)移动。
[0032] 进一步,所述输入端为设置在滑动件2中部的配合槽22,配合槽22呈U型结构,配合槽22包括与滑动件2相连接的底板以及两相对平行且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所述底板、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围成供配合件42放置的容置空间,配合件42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当向右推动推钮41,配合件42向右移动至接触到第二侧板222,使得配合件42对第二侧板222施加向右的推力,滑动件2沿槽轨13向右移动,直至连接部43抵靠在滑槽16(下面会详细介绍)的右侧壁时,此时双面胶带装置32的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便于胶带转送头321的划带操作,而此时双面胶带装置32完全位于壳体1内;当向左推动推钮41,配合件42向左移动至接触到第一侧板221,使得配合件42对第一侧板221施加向左的推力,滑动件2向沿槽轨13向左移动,直至连接部43抵靠在滑槽16的左侧壁时,此时修正带装置31的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便于修正带转送头311的划带操作,而此时双面胶带装置32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33] 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推钮41滑动的长条状的滑槽16,滑槽16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部43的高度与滑槽16的厚度相适配,连接部43的宽度与滑槽16的宽度相适配,连接部43可相对活动于滑槽16内。优选地,壳体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供推钮41放置的台阶17,台阶17设置在沿滑槽16的周沿设置,推钮41设置在台阶17上,推钮41的上表面与壳体1的外侧壁相齐平,推钮41可相对活动于台阶17上。推钮41上侧面的两端呈便于推动的弧面状,并设有可增加摩擦力的凸条(图中未示出)。
[0034] 连接部43与配合件42之间通过连接板44相连接,连接板44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配合件42设置在连接板44底部的中间,连接板44设置在台阶17的下方。
[0035] 本发明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滑动件2上的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对称设置在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的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二定位筋条19以及对称设置在连接板44底部的第一扣件441和第二扣件442,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下方,配合槽22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下方。
[0036] 第一扣件441和第二扣件442沿配合件42镜像设置在连接板44上;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沿配合槽22镜像设置在滑动件2上,且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均包括自由端和与滑动件2相连接的连接端,两所述自由端的末端均设置有定位块231;
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二定位筋条19沿滑槽16的中间镜像设置在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且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二定位筋条19均包括初始端181和中止端18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均采用具有弹性的塑性材料制成,便于第一弹性筋条23和第二弹性筋条24产生形变。
[0037] 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的第一定位筋条18和第一扣件441沿修正带装置31的所述修正带出带轮(或所述修正带收带轮)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一扣件441设置在第一定位筋条18的内侧;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上的第二定位筋条19和第二扣件442沿双面胶带装置32的所述胶带出带轮(或所述胶带收带轮)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二扣件442设置在第二定位筋条19的内侧。
[0038] 当配合件42位于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的中间,此时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分别与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和第一扣件441相接触,且第一弹性筋条23处于放松状态;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分别与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和第二扣件442相接触,且第二弹性筋条24处于放松状态,此时本发明的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
32均位于壳体1内,即此时为初始状态。
[0039] 当推钮41向左滑动时,第一扣件441与第一弹性筋条23相脱离;或推钮41向右滑动时,第二扣件442与第二弹性筋条24相脱离。第一扣件441和第二扣件442的设置,用于启示使用者当前使用时的状态以及作为修正带装置31或双面胶带装置32缩回的预操作动作,主要是用于启示使用者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位于壳体1内时的初始状态。
[0040] 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与第一扣件441配合连接,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与第一扣件441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与第二扣件
442配合连接,且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与第二扣件442相向的一侧均设置有倾斜面。
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可沿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移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中止端182,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与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滑动的倾斜面,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与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中止端182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滑动的直角面。
当滑动件2向左移动时,两所述倾斜面通过力的作用力及第一弹性筋条23的弹性力,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具有向左且向下移动的趋势,即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由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滑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下侧面,而后滑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中止端182,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脱离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下侧面,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的直角面抵靠在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中止端182的直角面上,此时修正带装置31可顺利划带操作;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可沿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移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与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相配合的一面均呈便于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滑动的倾斜面,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与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相配合的一面均呈限制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滑动的直角面。当滑动件2向右移动时,两所述倾斜面通过力的作用力及第二弹性筋条24的弹性力,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具有向右且向下移动的趋势,即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由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滑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下侧面,而后滑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脱离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下侧面,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
231的直角面抵靠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的直角面上,此时双面胶带装置32可顺利划带操作。
[0041] 下面以初始状态、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的状态、修正带装置31预缩回操作状态、修正带转送头311缩回第一出咀口14、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双面胶带装置32预缩回操作状态以及胶带转送头321缩回第二出咀口15的状态对本发明进行详细介绍,具体的:
[0042] 初始状态: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43] 推钮41位于台阶17的中间,配合件42位于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的中间,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分别与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和第一扣件441相接触,且第一弹性筋条23处于放松状态;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分别与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和第二扣件442相接触,且第二弹性筋条24处于放松状态,即此时为初始状态。
[0044] 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修正带装置31的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双面胶带装置32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45]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左滑动,配合件42向左移动至第一侧板221(此时第一扣件441与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脱离,但第二扣件442则会对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
231施加向左下角的施力,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会下滑至第二扣件442的底部,该状态与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的状态无关,在此不予详述),并继续向第一侧板221施加向左的推力,滑动件2的滑条21沿壳体1上的槽轨13向左移动,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向左移动,即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对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的所述倾斜面施加向左上角的施力,根据力的反作用力即第一弹性筋条
23的弹性形变,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向下移动,且继续向左滑动至第一定位筋条
18的下侧面,当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滑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中止端182时,根据第一弹性筋条23的回复力,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恢复初始状态,此时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的所述直角面抵靠在第一弹性筋条23的中止端182的所述直角面上,至此,双面胶带装置32完全设置在壳体1内,而修正带转送头311完成伸出第一出咀口14,便于修正带装置31的划带操作。
[0046] 修正带装置31预缩回操作状态:推钮41向右推动,修正带装置31的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双面胶带装置32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47]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右滑动,配合件42从第一侧板221向右移动至第二侧板222,此时第一扣件441的所述倾斜面向右移动至接触到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并继续向右移动,此时第一扣件441则会对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施加向右下角的施力,根据第一弹性筋条23的弹性形变,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会下滑至第一扣件441的底部,而后移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下表面。
[0048] 修正带转送头311缩回第一出咀口14: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49]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右滑动,当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滑动至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时,根据第一弹性筋条23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恢复到初始装置,此时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分别与第一扣件441的所述倾斜面以及第一定位筋条18的初始端181的所述倾斜面接触连接,至此,完成将修正带装置31缩回壳体1内,此时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完全设置在壳体1内。
[0050] 以上,从初始状态到修正带转送头311伸出第一出咀口14、修正带装置31预缩回操作状态,然后修正带转送头311缩回第一出咀口14,最后回到初始状态,完成了一次修正带装置31的修正带转送头311的伸缩动作。
[0051] 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双面胶带装置32的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修正带装置31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52]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右滑动,配合件42向右移动至第二侧板212(此时第二扣件442与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脱离,但第一扣件441则会对第一弹性筋条23的定位块
231施加向右下角的施力,使得第一弹性筋条23的所述自由端会下滑至第一扣件441的底部,改状态与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的状态无关,在此不予详述),并继续向第二侧板212施加向右的推力,滑动件2的滑条21沿壳体1上的槽轨13向右移动,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向右移动,即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对第二定位筋条
19的初始端181的所述倾斜面施加向右上角的施力,根据力的反作用力即第二弹性筋条19的弹性形变,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向下移动,且继续向右滑动至第二定位筋条24的下侧面,当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滑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时,根据第二弹性筋条24的回复力,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恢复初始状态,此时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的所述直角面抵靠在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中止端182的所述直角面上,至此,修正带装置31完全设置在壳体1内,而胶带转送头321完成伸出第二出咀口15,便于双面胶带装置32的划带操作。
[0053] 双面胶带装置32预缩回操作状态:推钮41向左推动,双面胶带装置32的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修正带装置31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54]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左滑动,配合件42从第二侧板222向左移动至第一侧板221,此时第二扣件442的所述倾斜面向左移动至接触到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并继续向左移动,此时第二扣件442则会对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施加向左下角的施力,根据第二弹性筋条24的弹性形变,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会下滑至第二扣件442的底部,而后移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下表面。
[0055] 胶带转送头321缩回第二出咀口15: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完全位于壳体1内。
[0056] 使用者推动推钮41向左滑动,当第二弹性筋条24的所述自由端滑动至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时,根据第二弹性筋条24的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二弹性筋条24恢复到初始装置,此时第二弹性筋条24的定位块231的所述倾斜面分别与第二扣件442的所述倾斜面以及第二定位筋条19的初始端181的所述倾斜面接触连接,至此,完成将双面胶带装置32缩回壳体1内,此时修正带装置31和双面胶带装置32均完全设置在壳体1内。
[0057] 以上,从初始状态到胶带转送头321伸出第二出咀口15、双面胶带装置32预缩回操作状态,然后胶带转送头321缩回第二出咀口15,最后回到初始状态,完成了一次双面胶带装置32的胶带转送头321的伸缩动作。
[0058] 通过采用前述设计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不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或相同功能的两组收放带装置组合在一起,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来选择是用修正带还是用双面胶带,给实际使用带来方便;由于设计上将两组收放带装置,紧凑地设置在同一壳体的内腔内,节约了盒体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给人们的携带带来方便。本发明与传统需要借助按压力的推咀卷绕式文具相比,本发明的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高效省力。推钮41可在实施前后推力,无需上下按压的情况下实现前推和缩回的功能。
[005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