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气清灰功能的旋除尘器

申请号 CN202210102733.0 申请日 2022-01-27 公开(公告)号 CN114534938B 公开(公告)日 2024-02-06
申请人 南通安生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曹建礼;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具有 锁 气清灰功能的旋 风 除尘器 ,属于固气分离领域,一种具有锁气清灰功能的旋风除尘器,通过设置多个螺旋的粉尘导流板,其有效打破固态粉尘贴附在除尘器壁时的平衡,进而迫使其沉降,配合风眼隔离板的设置,有效遮挡风眼,进而有效避免细小固态粉尘通过风眼到达回风管,相较于 现有技术 ,大幅度提高固气的分离效率,同时,在多个 涡流 整流板的设置下,有效将高速旋转的 风 力 动能 整流成沿着垂直方向的风力动能,进而显著降低了本旋风除尘器的压差。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气清灰功能的旋除尘器,包括分离器外壳(1),所述分离器外壳(1)外端固定连接有进风管(3),所述分离器外壳(1)上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回风管(2),所述回风管(2)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涡流整流板(5),且回风管(2)下端部嵌入分离器外壳(1)的圆柱部分内,所述分离器外壳(1)下端出口部连接有卸料器(8),所述分离器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粉尘导流板(4);所述分离器外壳(1)中部的设有风眼隔离板(6),所述风眼隔离板(6)下端固定连接有十字支架(7),所述十字支架(7)端部与分离器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眼隔离板(6)边缘与分离器内壁形成空隙,所述粉尘导流板(4)下端部贯穿空隙并延伸至风眼隔离板下方;所述风眼隔离板(6)中部为向上突起的流线型锥体状,所述风眼隔离板(6)边缘朝向下方延伸;
所述回风管(2)下方口部直径大于回风管(2)朝向外的口部内径,且二者之间的部分从下向上直径逐渐减小,所述涡流整流板(5)设置在回风管(2)的变径处;
多个所述粉尘导流板(4)沿着分离器外壳(1)锥体内壁呈螺旋倾斜分布,所述涡流整流板(5)为L形结构,且涡流整流板(5)两臂之间的夹为120‑150°的钝角。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气清灰功能的旋除尘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固气分离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锁气清灰功能的旋风除尘器。

背景技术

[0002] 旋风分离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人类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使旋风分离器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但是分离效果越高,旋风分离器风压差也就越大,压差将近1500Pa,同时能耗也越来越多。经过观察分析,物料与气体的混合物从旋风分离器进口进入旋风分离器,形成旋转,由于物料比重大于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紧贴着旋风分离器的内壁下沉至旋风分离器底部,旋风气体经过出风筒导出旋风分离器。但是旧式的旋风分离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003] 1:物料在旋风离心力的驱动下,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物料紧贴着旋风分离器内壁下沉缓慢。
[0004] 2:由于分离器一上一下的涡流能量方向相反,阻力叠加,从而使旋风分离器的风阻很高,压差很大,通常达到几百到几千Pa,并且向上的涡流气体即使进入出风管后,仍然以螺旋状态运动,导致风阻很大,并且在两个方向的涡流总是存在一个风眼,由于这个风眼导致总有一部分很细的粉尘通过风眼到达出风管道,导致分离后的气体总是携带部分粉尘。

发明内容

[0005]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锁气清灰功能的旋风除尘器,通过设置多个螺旋的粉尘导流板,其有效打破固态杂质贴附在锥体壁时的平衡,进而迫使粉尘快速沉降。风眼隔离板的设置,有效遮挡风眼,进而有效避免细小固态粉尘通过风眼到达回管。相较于现有技术,大幅度提高固气的分离效率,同时,在多个涡流整流板的设置下,有效将高速旋转的风力动能整流成沿着垂直方向的风力动能。进而显著降低了旋风分离器的压差。
[0007] 2.技术方案
[0008]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 一种具有锁气清灰功能的旋风除尘器,包括分离器外壳,所述分离器外壳外端固定连接有进风管,所述分离器外壳上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回风管,所述回风管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涡流整流板,且回风管下端部嵌入分离器外壳的圆柱部分内,所述分离器外壳下端出口部连接有卸料器,所述分离器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粉尘导流板,所述分离器外壳锥体部分靠近下方的内壁设有风眼隔离板,所述风眼隔离板下端固定连接有十字支架,所述十字支架端部与分离器外壳锥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风眼隔离板边缘与分离器外壳内壁形成空隙,所述粉尘导流板下端部贯穿空隙并延伸至风眼隔离板下方。
[0010] 进一步的,所述风眼隔离板中部为向上突起的流线型锥体状,所述风眼隔离板边缘朝向下方延伸。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回风管下方口部直径大于回风管朝向外的口部内径,且二者之间的部分从下向上直径逐渐减小,所述涡流整流板设置在回风管的变径处。
[0012]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粉尘导流板沿着分离器外壳锥体内壁呈螺旋倾斜分布,所述涡流整流板为L形结构,且涡流整流板两臂之间的夹为120‑150°之间的钝角。
[0013] 进一步的,配置有卸料器。
[0014] 3.有益效果
[0015]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优点在于:将传统的旋风分离器固气分离率由95%左右提高到99.99%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半剖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正视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标号说明:
[0020] 1分离器外壳、2回风管、3进风管、4粉尘导流板、5涡流整流板、6风眼隔离板、7十字支架、8卸料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发明核心在于:风眼隔离板,只要将风眼隔离板安装在分离器的内部间适当的位置,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4] 实施例1:
[0025] 请参阅图1‑3,一种具有锁气清灰功能的旋风除尘器,包括分离器外壳1,分离器外壳1外端固定连接有进风管3,分离器外壳1上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回风管2,回风管2下方口部直径大于回风管2朝向外的口部内径,使得气体进入回风管2内后可降低气体涡旋速度,从而释放部分气体的涡旋的能量,且二者之间的部分从下向上直径逐渐减小,回风管2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涡流整流板5,且回风管2下端部嵌入分离器外壳1的圆柱部分内,涡流整流板5设置在回风管2的变径处,一方面可以将高速旋转的风整流成沿着垂直方向的风,从而在回收旋转能量同时降低旋风分离器的压差。另一方面,使得气体涡流的能量转化成管道气流输送的动力,便于分离后气体的外排,分离器外壳1下端出口部连接有卸料器8;
[0026] 分离器外壳1锥体部分靠近下方的内壁设有风眼隔离板6,风眼隔离板6下端固定连接有十字支架7,十字支架7端部与分离器外壳1锥体内壁固定连接,风眼隔离板6边缘与分离器外壳内壁形成空隙,风眼隔离板6中部为向上突起的锥体状,风眼隔离板6边缘朝向下方倾斜,有效保证固体杂质不易在风眼隔离板6上停留,使其能够沿着倾斜方向从空隙处滑落,分离器外壳1的锥体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粉尘导流板4,粉尘导流板4下端部贯穿空隙并延伸至粉尘导流板4下方,多个粉尘导流板4沿着分离器外壳1锥体内壁呈螺旋倾斜分布,通过螺旋的多个粉尘导流板4,当杂质贴附在锥体内壁后,在离心力作用下仍然处于转动时,粉尘导流板4有效拦截贴壁移动的固体杂质继续做圆周运行,进而迫使其向下沿着风眼隔离板6与锥体内壁之间的空隙沉降,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效提高气固分离效率。
[0027] 涡流整流板5为L形结构,且涡流整流板5两臂之间的夹角为120‑150°之间的钝角,向上的涡流首先受到涡流整流板5倾斜的下端部的拦截,使气体被迫沿着倾斜的涡流整流板5向上移动,有效打断其旋流的轨迹,后沿着涡流整流板5竖直部分向上,进而使气体实现从旋流向垂直向上的方向的转变,使进入到回风管2恢复到原尺寸管体内的气体为垂直方向,相较于旋流,大幅度降低压差。
[0028] 通过设置多个螺旋的粉尘导流板4,其有效打破固态粉尘贴附在除尘器壁时的平衡,进而迫使其沉降,配合风眼隔离板6的设置,有效遮挡风眼,进而有效避免细小固态粉尘通过风眼到达回风管2,相较于现有技术,大幅度提高固气的分离效率,同时,在多个涡流整流板5的设置下,有效将高速旋转的风力动能整流成沿着垂直方向的风力动能,进而显著降低了本旋风除尘器的压差。
[00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